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方法的改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主要通过观察家族聚集性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遗传易感性。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以及缺乏大规模的样本数据,这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引入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基因关联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转录组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遗传易感性,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二、候选基因的筛选通过基因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其中,IL-1β、IL-8、TNF-α等炎症因子基因被认为与感染易感性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免疫失调,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CYP2C19、MUC1以及TFF1等基因也被发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CYP2C19基因的改变可以影响药物代谢,导致患者对幽门螺杆菌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MUC1和TFF1基因则涉及黏膜保护机制的维持,其改变可能导致胃黏膜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侵袭。

三、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除了传统的遗传学研究外,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关注表观遗传学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易感性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改变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宿主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导致免疫应答的异常和感染易感性的增加。

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一些免疫调节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进而破坏免疫平衡,使宿主更容易受到感染。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易感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食物卫生状况、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感染的概率。

例如,长期摄入高盐、高脂肪的饮食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增加感染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研究现状与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研究现状与进展

目前西 医对 H p感 染 尚缺 乏理 想 的 治疗方案 , 应用铋盐 、 甲硝唑 、 克拉霉 素等 治疗部分有效 , 独应用 疗效 不佳 , 联 单 三 疗法 细菌 根 除率 可达 8 % 一 0 , 常 0 9% 但
出现恶心 、 腹泻 、 伪膜性肠炎等不 良反 应 。 目前 中医 药治 疗 H p阳性 胃炎、 溃疡 病 , 多不拘泥古方 , 而是 辨病 与辨 证结 合 , 选 用清热药和理脾 胃药为主的单方和复方 ,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 辨证治疗 : 中医辨证 治疗 Hp相关性 胃病 , 目前 已积 累了一些经验 。在抑制 或 消除 H p的致病 因子的 同时 , 注意增强机
显 。这些结果 为 治疗 H p感 染 的 用药 提 供 了依据 。但 中药 治疗 讲 究 整 体观 念 ,
2 10 7 0 0山东泰安市 中医二院
关键 词 幽 门 螺 杆 菌 病 因病 机 中 医药
3 04 3. 0
H p感染率与 中医症型密切相关 。研 究 文 献 表 明 , p感 染 以 脾 胃 湿 热 型 感 染 H
用率 最高 的是 清 热药 , 尤其 是 清热 燥 湿 解毒类 药为 多 , 中黄 连抑 菌作 用 较 强 其 且疗效 较好 , 次是 大黄 、 其 黄芩 、 黄柏 等 , 此外补气 、 湿 、 化 理气 、 阳、 血化瘀 等 温 活 类药 , 如党参 、 草 、 甘 白芍 、 木香 、 胡 、 元 吴 茱萸 、 桂枝 、 三七 等 也有 抑 菌 作用 , 根 可
病 因病 机 H 感染相关 性 胃病属 中 医学 “胃脘 p
痛”“ 、 嘈杂” “ 满 ” “ 酸 ” 病证 的 、痞 、泛 等 范畴。H 感 染 当 属 中医学 的 “ p 邪气 ” 范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嗜酸杆菌,是胃十二指肠黏膜上最主要的细菌。

它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关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但至今为止,与其相关的致病机制仍然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文将从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入手,全面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生物学特性1.1 菌体形态幽门螺杆菌的菌体呈螺旋状,约为3-5微米长,约0.5微米宽。

1.2 适应环境幽门螺杆菌适应在胃肠道环境中生长。

它可以在pH为1.5-8的范围内生存,并且适应气体浓度较低的环境。

它还可以耐受胆盐、胃酸和消毒剂等。

1.3 遗传学特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变异性细菌,其基因组由1.6到1.8兆碱基组成。

它具有一种特殊的DNA修复机制,可以在高氧环境下修复自身的DNA。

1.4 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腔或胃肠道进行。

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2.1 细菌致病因素2.1.1 细菌粘附幽门螺杆菌的菌体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粘附分子,包括血凝素、鲨烷醇、血清透明质酸和蛋白酶切割产物等。

这些分子可以粘附到胃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不同分子上,例如细胞膜蛋白和MUC5AC粘液等,从而形成生物膜。

2.1.2 毒素分泌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出毒素,包括细胞毒素、炎症毒素、溶血素和外毒素。

细胞毒素和炎症毒素可以杀死胃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并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

溶血素可以产生毒性,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

外毒素可以刺激胃黏膜释放粘液,从而抑制正常的胃消化功能。

2.1.3 上皮细胞的免疫干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上皮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免疫抗性降低。

它可以通过抑制胃上皮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胃上皮细胞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在氢气过氧化物和氧气的存在下导致氧释放,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位于胃粘膜中的螺旋状细菌,当其在粘液中以存活状态出现时,脲酶便将存在于胃中的尿素转化成碳酸氢盐和氨,进而形成碱性保护层以利于其自身生存。

尿素呼吸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对Hp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尿素水解反应。

日本医疗中在诊断患者是否存在Hp感染时主要采取诸如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和RUT此类的侵入性试验以及UBT和血清学此类的非侵入性测试。

UBT在明确相关根除治疗的效果中被认为是最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

关键词:Hp感染,侵入性检测,非侵入性检测,金标准Hp是一种形态呈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长度约3-5微米。

其身体长有许多鞭毛,鞭毛的运动使Hp更有力地以钻头似的螺旋式运动前进。

Hp生成大量脲酶,将源自唾液和胃液并存在于胃中的尿素转化成碳酸氢盐和氨,转化物充当了保护层的作用,可迅速中和Hp附近的酸性物质,从而保护其免受胃的强酸性环境的影响。

这也就诠释了为何Hp可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生存,且它所具备的中和酸性物质的能力以及优越的运动能力更能促使Hp感染和定植胃粘膜。

Hp现在被国内外医学界认为是导致胃炎和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病(PUD)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其长期存在会导致胃癌发病风险提升6倍,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定为I类致癌物[1]。

但其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等首次从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出Hp以来,人们对胃肠道疾病在病因和治疗方面有了革命性认识。

诸多研究证实,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胃肠道消化性疾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1996年WHO将其列入人类五大生物致癌因素之一。

虽然在Hp感染直接诱发胃黏膜细胞癌变方面至今未能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绝对的证据,但医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胃癌可能是Hp长期感染及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性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Hp可能起着先导作用[2]。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

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

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

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

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总结了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详细介绍了幽门螺杆菌菌苗的发展历程、免疫机制研究、疫苗接种策略研究、临床试验进展以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

结论部分分析了未来展望、研究挑战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菌苗、免疫、研究进展、疫苗接种、临床试验、免疫机制、疫苗策略、免疫相关问题、未来展望、研究挑战、研究成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寄生在人类胃部,被确认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自从1982年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人们开始关注这种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携带幽门螺杆菌,其中西部国家的感染率更高。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手-口、食物、水源以及近距离接触等多种途径。

在很多情况下,感染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感染可能会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展。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菌苗研发及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与胃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增加,给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幽门螺杆菌菌苗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这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免疫机制和疫苗接种策略,有助于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医学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医学综述的格式和写法医学综述篇一医学综述范文-幽门螺杆菌检测的进展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等首次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旋弯曲杆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由于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高了临率诊治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水平,更新了人们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2.4 直接涂片染色Pinlard用相差显微镜直接检查涂于玻璃片上的胃粘膜查Hp,敏感性达100%。

2.5 13C14C呼吸试验有人利用Hp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的原理,将胃内用核素标记的尿素分解产生CO2和NH2,CO2被吸收后经肺排出,如果胃粘膜有Hp存在,则呼出气中就有核素标记的CO2出现。

检测H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100%和88%,Hp清除后14CO2呼出减少。

Ormand等发现收集服用核素标记的尿素后20min的呼气体即可有效地检测Hp感染。

2.6 免疫学方法佐贯等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血中抗HpIgG抗体,并与组织培养法和镜检法进行对照,血中抗Hp抗体与粘膜内Hp检出一致率为73.1%,特异性为60%~100%,敏感度为81.3%,对Hp感染的筛选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Rathbone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3例经胃镜检查并活检确诊的患者血清Hp抗体,发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3%和97%。

Engstrand等建立了检测Hp的单克隆抗体方法,为诊断Hp感染提供了更为特异的方法。

张启波等利用初步纯化的Hp的尿素酶为抗原对120例病人的血清抗Hp抗体进行了ELISA测定,对照细菌培养等方法显示敏感为95%,特异性为91%。

吉林市第222医院用血清免疫荧光方法诊断Hp感染,显示很高的敏感性。

浙江医科大学用亲和素一生物素(ABC)法检测活检组中的Hp抗原,可显着提高诊断的灵敏性。

2.7 其它Sehneider等报道,让患者吞入系线胶囊以收集胃内粘液,再通过涂片和尿素酶试验检测粘液内的Hp,发现其特异性、敏感性也很高。

口腔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口腔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1 口腔 Hp的分 离 及 证 实
1 9 8 9年 , K r a j d e n等 从一 位 胃内 H p阳性 患者 的 牙菌 斑 中分 离培 养 出 Hp , 这 是首 次从 口腔 中证 实 幽 门 螺 杆菌 的存 在 , F e r g u s o n等 通 过 分离 培养 的方法 首
的2 3 . 9 %高, 有 胃肠道 疾病 的 患者 与 无 胃肠 道 疾 病 的
患 者 口腔 Hp阳性 率 分 别 为 4 4 . 8 %, 1 3 . 2 %; A g a r w . a l 1 6 ] 与 Mo r a l e s . E s p i n o s a等人 通过 研 究 得 出类 似 的 结果 , 提示 H p相 关 的 胃肠 道疾 病 的 患者 口腔 中可 能 存在 H p定植 , 有 必要 对有 胃食管 症 状 并 且 口腔 内 H p
患 者 口咽部 和 胃内 H p的 C a g A和 V a c A 基 因发 现 ,
次 证 实在 唾液 中具 有生 存能 力 的 H p , 为H p的 口一 口传 播 提供 了依 据 。 S u z u k i 使用 电子 显 微 镜 、 P C R、 尿 素
酶试 验 等方 法检 测牙 髓根 管 内组织 发现 Hp , 提 出被 感
色还 未被 完全 证实 。
和 Wa r r e n ¨ 二人于 1 9 8 2年 首 次发 现 。 幽 门螺 杆 菌 是
慢性 胃炎 、 消化 性 溃 疡 、 胃黏 膜 相 关 淋 巴组 织 淋 巴
2 口腔 内 Hp与 胃 内 Hp的 同 源 性
自L I 腔 H p被 发 现 至 今 , 众 多 的研 究 从 分 子 水 平 证 实 口腔与 胃内 Hp的 同源性 。1 9 8 9年 , S h a m e s 等¨ l _ 对 8名患 者 胃部 和牙 菌斑 的 H p进 行 了分 离 培养 和 限

2024年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市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的分析现状进行探讨。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全球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预计到2025年,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主要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率以及人们对治疗的需求增加。

药物类别幽门螺杆菌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和抗酸药物两类。

抗生素目前,广谱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是常用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研发新的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酸药物除了抗生素,抗酸药物也是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法之一。

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市场竞争态势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充满竞争。

目前市场上有多家制药公司提供相关药物,其中包括拜耳、辉瑞、阿斯利康等大型制药企业。

这些公司不仅致力于研发更有效的药物,还在市场营销方面争夺份额。

此外,一些新兴的制药公司也在不断涌现,并希望通过创新药物来抢占市场份额。

这样的竞争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市场趋势近年来,幽门螺杆菌药物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定制化治疗随着人们对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提高,定制化治疗成为市场的新方向。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理类型、过敏史等,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副作用。

耐药性挑战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缘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随着耐药性的增加,常规治疗方案变得无效,研发新的药物成为市场的发展方向之一。

多重疗法联合治疗目前,多重疗法联合治疗成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策略。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论篇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1 概述胃细菌学的研究,长期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对这一领域重要的突破。

此后不久即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它的发现对消化病学、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已经清楚它是许多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

1.1 Hp的历史、发现和命名1.1.1 历史背景Marshall在分离到Hp后又回过来探索了历史上的文献,发现这一类细菌实际上早就已经被人注意过。

1893年在狗中,1896年在大鼠和猫中已有人报告在其胃中偶然见到螺形菌。

本世纪初在溃疡性胃癌病人胃内容物中曾找到同样的细菌。

其他报告也证实了这一些发现。

也注意到健康人中未发现这些细菌。

经过30年的努力,在散载的报告中,良性消化性溃疡病人胃中发现了这些细菌。

1938年Doenges 在一份综合性尸解研究报告中提出胃中螺形菌的流行率达43%,但是并未检查出这一细菌与不同的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些细菌在人胃疾病中可能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论。

有些研究者提出人们在活检标本中所见到的这种细菌是经口吞服的污染物。

这一假说1959年由于当时的一位有影响的学者palmer发表了1000例胃活检标本大量组织学研究的报告而占了优势。

在此以后对胃的细菌学的兴趣被泼了一盆冷水。

1975年Steer和Colin-Jones报告了胃溃疡病人中胃粘液层下的胃粘膜上发现了细菌,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胃细菌在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中作用的兴趣,这提示细菌可能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因此易感于溃疡。

Steer等企图分离这一细菌。

结果生长的是绿脓杆菌。

后来仔细审阅文章中的图片提示在粘膜中所见的是一种与绿脓杆菌无关的螺形菌。

现在看来这些作者分离到的绿脓性杆菌可能是来自内窥镜的污染菌,而图片中所见的才是我们现在大家感兴趣的Hp。

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

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

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周杨-朱俊博-李向阳(1.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西宁810001;2.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不仅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糖尿病等多种非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目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益生菌及中药等。

然而,面对我国基数庞大的感染人口,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联合用药方案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用药;药物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9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375(2021)04-0255-007doi:10.13506/ki.jpr.2021.04.012Research progress on medication of^nti-Helicobacter pyloriZH0〃Yang1$ZH〃Junbo7,L/Xiangyang7,2(1.Medical Colleg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810001,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an/iangyuanEcology and Plateau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Xining810016,China)Abstract:Helicobacter pylori(Hp)infection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gastroenteritis,peptic ulcer,gastric cancer and other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but also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such as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erebral hemorrhage,diabetes and other non-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The drugs currently used to eradicate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mainly include proton pump inhibitors,antibiotics, bismuth agents,probiotics and Chinese med­icine.However,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as declined year by year due to the huge number of infected peo­ple in our country.Therefore,more and more joint medications are being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eview of anti-Hp drugs,combined drug regimens and drug interactions.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Anti-Helicobacter Pylori;Drug combination;Drug interaction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性、螺旋状的革兰阴性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与治疗新策略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与治疗新策略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与治疗新策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可以寄生在人类胃黏膜表面的病原菌,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涌现。

1.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一株高度适应胃酸环境的微生物,其特征包括弯曲的螺旋形态、快速游动能力和耐受胃酸的外膜结构。

这些特征使得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内迅速定植并引发胃部疾病。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经过大量病例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科学家们确认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密切联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约有70%的胃癌患者同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研究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腔—口腔、口腔—消化系统和粪—口传播途径传染人类。

多种环境因素,如人际接触、饮食、卫生条件等,都可能参与到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中。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能通过生物膕(Biofilms)在胃黏膜上形成菌落,进一步加强其侵袭性和耐药性。

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新策略2.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消除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或三种抗生素的组合。

然而,由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一线治疗方案的成功率越来越低。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抗生素或药物以及联合治疗方案,并进行针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

2.2 免疫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激活。

因此,采用免疫治疗策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其中,疫苗研发是最具潜力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通过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定抗原设计疫苗,能够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对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2.3 益生菌治疗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菌制剂,对于维持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幽门螺杆菌领域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

2024幽门螺杆菌领域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

2024幽门螺杆菌领域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胃癌、消化性溃疡、消的良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是全球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尤其在我国H. pylori高感染率地区,影响人群广泛,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过去十年间,国内外在H. pylori 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聚焦在多个研究热点。

一、近十年的研究进展(-)经验性根除治疗锁剂四联方案仍然是国内外H. pylori感染根除治疗的主要推荐方案,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H. pylori菌株耐药率的不同、药物可获得性的差异等因素,抗生素的选择侧重存在区别。

相关研究显示,了解大环内酯类、e 诺朗类以及硝基咪嗖类抗生素的既往用药史,有利于更合理地选择根除治疗药物。

全剂量甲硝理通过增加用药频率和剂量,能够有效地提高甲硝理的实际根除疗效。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映喃嗖酶仅能用于难以根除的H. pylori感染患者治疗中。

曾经广受关注的非统剂四联方案,包括序贯方案、伴同方案和杂合方案,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克拉霉素和甲硝嗖的双耐药率较高(超过15% ),未显示出满意的根除疗效;而且该方案不符合目前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用药理念,因此未被我国最新的H. pylori感染根除治疗指南所推荐。

双联方案近期备受瞩目,其利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等原理,将阿莫西林的杀菌效果进行了充分的优化,获得了不劣于锌剂四联方案的根除疗效和依从性,以及更佳的安全性,同时有效地减少了高耐药抗生素的使用,因此被我国最新的H. pylori感染根除治疗指南所推荐使用。

新的可用于H. pylori感染根除治疗的药物不断出现,比如头徇映辛用于替代阿莫西林在青霉素过敏患者中的使用;经典四环素难以获得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半合成四环素米诺环素进行替代治疗;钾离子通道酸阻滞剂能够获得比常规质子泵抑制剂更强、更快和更稳定的胃酸抑制效果,可以通过增加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H. pylori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机制,进一步提高根除疗效。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bta t A atr i i ua ne ll te i ri f ecbc r y r ( p a be ofme ym hpe A src ] s c i wt hg m teptni ,h v syo lo at l i H )h s encn r db u i b ea h h t a de t H i ep o i l
r s a c e .a d s nf a t i ee c so h i e n t n o a i t n i i n p c r b e v d e e r h s n i i c n f r n e n t e d s mi ai fv rai n t g i df s o o me a d s a e wee o s r e .No n y w r h e o s t l e e t eg n me o
【 关键词 】 幽 门螺杆菌 ; 因组 ; 基 多态性 [ 中图分类号】 Q 3.1 99 18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 8 19 2 1)4 48 5 0 — 9 (000 - 0- 08 0 0
T ep o rs ee rho ei b ce yoi e o ies y h rg esi rsa c f l o a t p l n medv ri n h c r rg t
me h n s b s d o r vo su d rtn i g o e o i a t tt n me h n s c a im a e n p e iu n e s d n frc mb n n a mu ai c a im. u
[ e od ] H loa epli G nm ; i rt K y rs w ecbcr y r eo e Dv sy i t o ; e i

幽门螺杆菌治疗进展

幽门螺杆菌治疗进展

幽门螺杆菌治疗进展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

1982 年被澳大利亚医生Marshall 和Warren 发现并成功分离出来。

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基于2项流行病学调查及Correa 提出的H.pylori 在胃癌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 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将H.pylori认定为人类胃癌的第I类致癌原[1]。

在新修订的ICD-11 B版的胃炎部分,根据病因学特点,H.pylori诱导的胃炎被列为一种特定的分类,在感染性胃炎下属的细菌性胃炎中,H.pylori 胃炎与肠球菌性胃炎、分枝杆菌性胃炎等并列,明确将H.pylori 胃炎归为感染性疾病[2]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是成年人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慢性细菌感染,可以通过粪-口和口-口途径进行传播。

总的流行病学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成正相关,男性略高于女性。

我国20〜40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5.4%〜63.6%, 70岁以上高达78.9%,存在地域差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在我国福建长乐进行的根除H.pylori 预防胃癌干预研究中,提示根除H.pylori 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为胃癌前变化发生前,根除H.pylori 组胃癌发生率显著降低[3-4] 。

因此,检测H.pylori 的感染和对H.pylori 的根除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

侵入性方法依靠胃镜下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基因方法检测。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粪便Hp抗原检测(HpSA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胃镜活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和 严重程度。然而,胃镜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和风 险。
粪便抗原检测
总结词
粪便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粪便中幽门 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的方法。
详细描述
粪便抗原检测具有非侵入性、操作简 便等优点,但相比其他检测方法,其 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
深入研究感染机制
进一步揭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 略。
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
深入研究宿主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反应有助于理解疾病的进展和制定 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改进动物模型
开发更理想的动物模型,以模拟人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将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展和测试新的治疗策略。
THANKS
详细描述
目前有一些替代疗法正在研究中,如高剂量双歧杆菌、益生菌、某些中草药等,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 需进一步验证。
个体化治疗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治疗方案,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
VS
详细描述
个体化治疗考虑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疾 病严重程度、药物过敏史等因素,以选择 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呼气试验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无创、无痛,患者接受度高 。常见的呼气试验包括碳13尿素呼气试验和碳14尿素呼气试 验,其中碳13尿素呼气试验由于辐射较小,在临床应用上更 为广泛。
胃镜活检
总结词
胃镜活检是一种通过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是诊断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
详细描述
感谢观看
其他检测技术
总结词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测技术,如血清学检测、唾 液检测等。

综述参考文章: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

综述参考文章: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

综述参考文章: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这是写好的综述,但不是护理方面的,写手可参考这个来写成护理方面的内容.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范围非常广泛,据报道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的存在HP感染。

HP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HP对胃粘膜的损害可能与其鞭毛活动,尿素酶,毒力因子及促进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上根治HP多采用含有铋制剂或(和)抑酸剂(一般为PPI类药物)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率及抗生素相关的副反应发生率逐年升高,故寻找一种能够提高HP根除率,减少抗生素相关副作用的新方案迫在眉睫。

近年来,标准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益生菌不仅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能调节肠道菌群,而且能抑制HP在胃粘膜上的定植和生长,还可以抑制HP感染后的炎症及免疫反应,减少抗生素相关的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

本文回顾了HP的致病机制、HP根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益生菌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粘膜的机理。

关键词:益生菌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治疗前言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病原体,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有约30%的儿童和60%的成年人存在HP感染。

1982年澳大亚学者Warren及其同事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并首先在《1ancet》上报道,从此人们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上胃肠道的疾病的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30年的研究表明,HP己被确认[1]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I类致癌因子。

目前,临床上根治HP多采用抑酸剂PPI或(和)含铋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四联疗法。

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耐药性不断增加。

且长期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导致依从性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 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 表达情况,又将Hp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 Ⅰ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 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 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 力因子。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 为密切。

第一次: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的“我国对Hp若干 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该共识于2000年发表
第二次: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的“第二次全 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于2004年发表 第三次:2007年,江西庐山,召开的“第三届全国Hp 感染处理共识意见”会议,提出的全国Hp共识意见 2003年来,我国对Hp处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新的 认识和新的见解,2000年欧洲Maastricht-2共识报告 以及2005年欧洲Maastricht-3共识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OMGE)临床指南——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病学. 2007;12(1):40-52.
H.pylori 的生物学特性

G-微需氧菌,弯曲呈S状或状螺旋状,杆 菌 依靠鞭毛运动 黏附性而定植于胃黏膜小凹及其临近表 面上皮而繁衍
• 长1.5~5.0µm,宽0.3~ 1.0µm • 一端有2~6条带鞘鞭毛, 鞭毛顶端膨大呈球型
对于多次治疗失败者,可考虑让患者停药一段时间 (2-3个月),让细菌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以提 高根除率

推荐治疗适应症为:GERD;FD; NSAIDs治疗者以及不明原因难治 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如何治疗(Hp)治疗方案 理想的治疗方案: Hp根除率大于等于90% 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 病人依从性好 不产生耐药 疗程短,治疗简便 价格便宜



我国Hp对抗生素耐药情况
甲硝唑耐药率>70% 克拉霉素耐药率>20% 阿莫西林耐药率2.7%
2005年-2006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组织 进行的全国Hp对抗生素耐药菌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7年庐山共识H.pylori根除适应证
H.pylori阳性疾病
消化性溃疡 早期胃癌术后
(五)Hp感染与FD Hp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 生率、严重程度、胃排空速率、餐后胃 松弛水平以及对胃扩张的敏感性均无显 著差异 根除Hp后确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 状得到改善,Hp感染在FD中仍可能占 有一定作用
(六)Hp感染与GERD

由于Hp感染导致胃体部的炎症而使胃酸 分泌减少,在根除Hp后胃酸分泌恢复正 常,而使这一倾向得以暴露,这解释了 为什么胃体炎明显者在根除Hp后发生 GERD危险性增加的原因
必须
√ √
支持
胃MALT淋巴瘤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

√ √
计划长期使用NSAID
胃癌家族史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其他H.pylori相关性胃病(如淋巴细胞性 胃炎、胃增生性息肉、Ménétrier病) 个人要求治疗

√ √ √ √ √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指征 (2007年MaastrichtIII共识)
Hp根除治疗方案
鉴于Hp耐药菌株增加,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下降,建议在克拉霉素耐
药率高于15%-20%,或甲硝唑耐药率高于40%的地区,有条件的单位进行 药敏试验,或直接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
文献显示适当增加疗程可提高根除率,10天疗法优于7天,14天优于10天, 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疗程
Hp根除治疗方案
H.pylori的致病机理

H.pylori 的定植
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 宿主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 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


H.pylori的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黏附素、尿激酶、黏液酶、脂酶、磷脂酶 A、脂多糖、醇脱氢酶、细胞毒素、 60×103热休克蛋白、生物胺等 细胞因子:诱导局部IL-4、IL-6、IL-8、IL-10、 IL-12、TNF-α、IFN-γ、EGF等产生 自由基:Hp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激活、导致 呼吸爆发而产生大量自由基 毒力基因:vacA;iceA;cagA

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率
美国/加拿大 30-40%
西 欧 30-50%
东欧 70-90%
亚洲 70-80%
拉丁美洲 70-90%
非洲 70-90%
澳大利亚 20%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 密切相关
所有的HP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 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
细胞因子与胃癌 细胞周期调控与胃癌 胃癌相关基因变异与胃癌 端粒酶与胃癌

胃泌素、胃泌素受体、Cox-2与胃癌


目前Hp根除治疗与抗氧化剂联用广为看 好 Hp根除治疗的防癌效应并不仅仅来源于 癌前病变的逆转,重要的是根除Hp后, 黏膜炎症的消退,DNA氧化损伤的清除, 细胞更新周期的正常化,低泌酸状态的 改善以及胃液中vitC分泌增加等一系列 明确变化可能对癌症预防更为关键

根除Hp感染后 ——胃炎及胃炎活动程度明显
改善,并可阻止肠化发生

机制——通过H+-K+ATP酶上调使H+- K+ATP
酶合成增加,胃酸分泌恢复正常
活性氧损伤DNA消除
(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
Hp
胃粘膜保 护机制↓
胃酸分泌增加
胃泌素、胃酸分泌↑ ↑
胃组织内生长抑素水平↓
Hp感染
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根释放 ↓ cagA ;vacA 蛋白酶、脂肪酶、氨
(七)Hp在NSAID相关溃疡中的作用

NSAID使用前根除Hp可减少溃疡的发生 单纯根除Hp不能预防NSAID溃疡再出血 在持续服用NSAID的患者接受抑酸治疗同时 根除Hp不会促进溃疡愈合 Hp和NSAID/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 危险因子

三、Hp感染的诊断方法
(一)侵入性检测方法:依赖于胃镜活检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 15N尿氨排泄试验


粪便Hp抗原检测、
血清及分泌物(唾液、尿液等)抗体检测 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检测
(病人依从性较好)
Hp感染诊断标准

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吸试验、使 用单克隆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中任一项阳性者
Hp形态学(涂片、组织学染色或免疫学染色)、 免 疫学(血清及分泌物抗体检测、粪便Hp抗 原检测)、基因检测任二项阳性者
初治使用三联方案者,初治疗方案中的四联方案仍可作为 补救治疗的首选方案 文献显示适当增加疗程可提高根除率,10天疗法优于7天, 14天优于10天,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疗程
个体化治疗

对于多次根除治疗失败者,应给予个体化治疗:



了解患者以前治疗时用药的依从性,判断治疗失败 原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根据患者以前治疗所有药物选择抗生素 序贯治疗对Hp根除失败者有较好的根除率,可考 虑用于个体化治疗 推荐使用的其它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呋喃唑酮等
1999年海南“Hp若干问题共识意见”一线治疗方案


PPI+两种抗生素 铋制剂+两种抗生素 H受体阻滞剂(H RA)+两种抗生素及雷尼替丁构橼酸 铋(RBC)+两种抗生素疗程1—2周,(均为标准剂量),当 Hp根除失败时则用二线治疗方案—— 四联疗法(PPI十 铋剂三联)
(三)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
癌前状态
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
CAG 胃息肉 GU 残胃炎
肠化 异型增生
Hp致萎缩、肠化的机制

直接侵袭诱发局部组织损伤


酶、毒素、诱导免疫反应 破坏细胞DNA合成,导致细胞调亡
(四)Hp感染与胃癌


Hp感染率与胃癌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 Hp感染者胃癌风险值增加 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都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及卫生条件有关 种族方面:二者在黑人中发病率均高 从胃癌发生部位来看,Hp主要定居于胃窦, 与胃癌好发部位一致

Hp所致IDA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
继发于糜烂性胃炎的不明原因的血液丢失; 继发于慢性胃体胃炎所致高胃酸缺乏引起的铁吸收 降低; 由于细菌对铁摄入和利用增加铁的消耗。

根除Hp可逆转无症状胃炎病人的IDA并提高口服铁 吸收。
Hp感染可能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ITP)
一些研究提示: 与对照组相比,ITP病人具有高的Hp感染 率 一篇公布的Hp感染和ITP的资料证实: 在一部分病人中,根除治疗可以诱导明 显的血小板应答


二、H.pylori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一)Hp感染与慢性胃炎

Hp感染率超过95%
浅表性胃炎
Hp感染
弥漫性胃窦炎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特点

胃癌高危因素! 黏膜上皮变性 中性粒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肠上皮化生:Ⅰ型;Ⅱa 型; Ⅱb型或Ⅲ型 非典型增生 腺体萎缩

使用抑酸药者应在停药至少两周后进行检查 血清学检测仍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首选,唾液及 尿液中Hp抗体检测适用于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
学调查,

血清学在如下情况下可作为现症感染的诊断手
段:消化性溃疡出血、MALT淋巴瘤

基于不同抗生素的两次治疗失败者建议进行细 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