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办法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办法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
一、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指征
不管有无症状和并发症,H.pylori 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根除治疗对象可扩展至无症状者。

根除 H.pylori 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

但目前我国 H.pylori 感染率仍达约 50%,主动筛查所有 H.pylori 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现阶段仍然需要根除 H.pylori 指征。

具体如下:
二、临床检测H.pylori应用非侵入性检测试验,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受推荐的方法。

三、H.pylori 根除治疗后,应常规进行评估其是否根除。

评估根除治疗后结果的最佳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

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 4 周进行。

除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外,H.pylori 检测前必须停用 PPI 至少 2 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 4 周。

四、推荐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四联方案中抗生素组合、剂量和用法
五、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推荐用于初次治疗,初次治疗失败后,补救治疗避免选择已用过的方案,可选含左氧氟沙星方案。

补救方案的选择应参考以前用过的方案,原则上不重复原方案。

不论初次治疗或补救治疗,如需选择含克拉霉素、甲硝唑或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六、青霉素过敏者推荐的铋剂四联方案抗生素组合为: ①四环素+甲硝唑;②四环素+呋喃唑酮;③四环素+左氧氟沙星;④克拉霉素+呋喃唑酮;⑤克拉霉素+甲硝唑;⑥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治疗方案
首先,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非克拉霉素治疗方案。

三联
疗法通常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甲硝唑。


种方案的疗程一般为10到14天。

四联疗法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入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

非克拉霉素治疗方案则是指不包含克拉霉素的治疗方案,常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和甲硝唑。

这些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耐药性来确定。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是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必须
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能随意更改。

其次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最后,治疗后的复查和观察同样重要。

在完成治疗方案后,患者需要进行幽门
螺旋杆菌的复查,以确保感染已经清除。

同时,医生也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以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执行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严格的执行,可以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治疗方法第一篇: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引起胃部疾病的病菌,能够引起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病。

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日益增多,且具有暴发性和难治性,如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二联疗法等,其中以三联疗法为主流。

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常用的方案包括: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使用,或者利福平、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使用。

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一种胃黏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常用的方案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和铋剂联合使用。

二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主要用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耐药菌株的治疗。

以上三种疗法都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面,各种疗法的疗效并不稳定,耐药率较高。

研究发现,枸橼酸、秦皮酮、蒲公英和金银花等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综合来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同时结合传统中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和减轻副作用。

第二篇: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部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手卫生,生活用具的消毒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2.饮食要清淡,少油少脂。

油腻、辛辣的食物容易引起胃部不适,从而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

3.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酒精和烟草等有害的毒素易引起胃部疾病,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几率。

4.增加体育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

5.不乱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胃内的菌群平衡,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几率。

6.及时就医,对于胃部不适症状,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第六次共识报告

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第六次共识报告

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第六次共识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第六次共识意见。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共识报告将提供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临床医疗团队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

2. 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内窥镜下活检和快速尿素酶测试。

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内窥镜下活检和快速尿素酶测试。

医生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测结果,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

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治疗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首要选择,常用的药物包括:1. 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分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分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2. 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

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

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耐药性和过敏史来确定,且必须遵循相关的用药指南和推荐。

辅助治疗措施除了抗菌药物治疗外,以下辅助治疗措施也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1. 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的愈合。

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的愈合。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如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如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第1篇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一、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存在于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上。

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

为保障患者健康,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1. 根除幽门螺杆菌,减轻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

3. 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根据患者药物过敏史和当地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用于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疗效。

(3)铋剂:如枸橼酸铋,具有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4)联合用药:采用三联疗法(PPI+两种抗生素)或四联疗法(PPI+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为7-14天。

2. 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饮食调整:建议患者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压力、焦虑等情绪,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四、监测与评估1. 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了解治疗效果。

2. 疗程结束后,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评估根除情况。

3.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五、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药物滥用。

2. 治疗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过敏反应。

3.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4. 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5. 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具和口对口喂食。
个人卫生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 避免口腔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感
染源。
定期体检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 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控制策略
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
生活方式改变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开具合适的药物进行
治疗。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 的食物。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 的作息和运动习惯。
特性
具有高度抗酸性,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并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一般不进入血液。
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感染途径
口口传播、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 途径,也可通过内窥镜、牙科器 械等医源性途径传播。
传播方式
共同用餐、接吻、直接口对口喂 食等均可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上腹部不适、饱胀感、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知识掌握程度
病情改善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测试评估患者对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情改善情况,如症状缓解、指标改善 等。
行为改变
观察患者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指导的 要求,如是否注意饮食卫生、是否按 时服药等。
对于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和并发症 的发生。
0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 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克 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 唑等,以清除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值,有助于抗生素发挥 疗效。
其他药物
如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 力药等,可辅助治疗幽门 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系 统症状。

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81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1月上第20卷第31期·临床研究·作者简介:沈祥(1970.04—),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诊疗。

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沈祥如皋磨头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通 226551【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常规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的临床价值。

方法:112例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三联方案组及联合用药组各56例,分别实施标准三联疗法,及联合应用地衣芽孢杆菌治疗。

观察指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效果;随访半年溃疡复发以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联合用药组腹痛缓解(1.56±0.78)d、反酸缓解(2.55±0.97)d、嗳气缓解(4.43±1.15)d、腹胀缓解(4.98±0.97)d,短于三联方案组的(2.18±0.87)d、(3.47±1.03)d、(5.79±1.08)d、(6.02±1.14)d,差异明显(P <0.05);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8.21%,高于三联方案组的87.70%,差异明显(P <0.05);联合用药组幽门螺杆菌阴性94.64%、治疗满意率96.43%,高于三联方案组的82.14%、83.93%,差异明显(P <0.05),药物不良反应14.29%、溃疡复发3.57%,低于三联方案组的35.71%、17.86%,差异明显(P <0.05)。

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地衣芽孢杆菌治疗,提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地衣芽孢杆菌;三联疗法;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31-0081-0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高[1],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而且因为病菌感染带来的生理痛苦还会造成患者正常生活受影响,严重者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并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症状[2],随着疾病治疗的发展,在现在使用较多的三联疗法药物中,都出现了一定的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3],随着微生态医学的发展,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给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工作带来综合干预和微生态制剂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作用新思路[4-5]。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一、定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世界范围内Hp感染率超过50%[1]。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以下简称京都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几乎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有慢性活动性胃炎[2]。

Hp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3]。

二、病理生理过程Hp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慢性活动性胃炎可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以胃窦胃炎为主者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在Hp毒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1%)患者发生胃癌[4]。

此外,感染者中极少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胃MALT淋巴瘤。

Hp胃炎的胃内分布部位(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Hp感染后胃酸分泌的变化,胃酸分泌的高低则影响了Hp胃炎的结局。

例如,胃窦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增加,这些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表型胃炎),而胃癌发生风险则降低。

而胃体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降低,这些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癌表型胃炎),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则降低。

多数轻度全胃炎患者胃酸分泌无明显改变(单纯慢性胃炎表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临床表现: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约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3,5],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指南2019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指南2019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发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是Hp感染和胃癌发病"双高"国家,规范诊治Hp感染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以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标准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¹³C或¹⁴C‐UBT阳性。

③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诊断流程诊断流程见图1。

治疗(一)根除Hp指征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 淋巴瘤获得缓解。

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Hp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获益显然更大。

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

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

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似乎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

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现阶段仍然需要遵从根除Hp指征(表1),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二)治疗方案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

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

传统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导致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传统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一、定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世界范围内Hp感染率超过50%。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以下简称京都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几乎所有的H p感染患者均有慢性活动性胃炎。

Hp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 发生 Hp 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二、病理生理过程Hp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慢性活动性胃炎可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以胃窦胃炎为主者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在Hp毒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1%)患者发生胃癌。

此外,感染者中极少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胃MALT 淋巴瘤。

Hp胃炎的胃内分布部位(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Hp感染后胃酸分泌的变化,胃酸分泌的高低则影响了Hp胃炎的结局。

例如,胃窦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增加,这些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表型胃炎),而胃癌发生风险则降低。

而胃体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降低,这些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癌表型胃炎),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则降低。

多数轻度全胃炎患者胃酸分泌无明显改变(单纯慢性胃炎表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临床表现: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约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2019年)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疾病管理
预后
诊断
1.临床表现: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其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 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10%~15%) 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Hp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 (2019年)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Dr. HAN
背景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疾病管理
预后
定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 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 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危险因素
3. 生活习惯及条件:Hp感染率与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条件相关。多项研究报告 显示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Hp感 染呈正相关,而食用生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Hp感染呈负相关。
4.家族聚集性:有Meta分析报告父母均阳性者的子女Hp感染率显著高于父母 均阴性者,子女Hp感染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呈现家庭聚集现象。一项研究 调查了夫妻间Hp感染情况,发现夫妻一方。Hp 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 78.94%,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发病机制
✓Hp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仅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其致病机制与以下因 素有关:
1.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 脂酶A等,对黏膜有破坏作用。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定义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1],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三)分类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

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强调了胃炎的病因学分类,但由于慢性胃炎的主要潜在风险是癌变,而发生胃癌的风险因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异,因此对于胃炎的组织学分类及内镜下分类仍是必要的。

1.基于病因分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3,4]。

2.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胃炎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Hp感染者几乎都存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可致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异型增生、胃癌。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致胃黏膜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 • 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 3.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进行 活检。
• 临床实践时可取2~3块,分别在胃窦、胃角和胃体部位活检。病理切片的观察内 容有5种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5种组织学变化即Hp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 腺体减少)及肠化,4个分级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0、+、++、+++)。 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癌、肝胆胰腺疾病等鉴别。包括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排查器质性、 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初步筛查方法包括外周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ESR、CRP、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癌 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腹部超声、胃肠镜检查等。
随访评估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 2.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主要方法,对评估慢性胃 炎的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 出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鞭变平、 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染色、电子染色能清楚地显 示胃黏膜微小结构,可指导活检部位,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早期发现上 皮内瘤变和肠化具有参考价值。放大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特征性改变, 表现为胃小凹增宽、分布稀疏等。

2021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全文)

2021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全文)

2021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全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既是Hp 高感染区(人群Hp 感染率高达50%),又是胃癌的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近半数在中国)。

制订有效的Hp防治策略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常常是多数Hp感染者的首诊医疗机构,规范地进行Hp感染的临床诊治,提高初次治疗Hp根除率,对降低我国Hp感染率和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简称2019年指南)[1]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2]的制订和颁布对于规范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两部指南不仅是对Hp感染诊治规范的归纳总结,也是基层医师临床实践中实用的参考工具。

本文主要针对2019年指南中根除治疗部分进行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旨在帮助基层医师Hp感染规范根除能力。

一、正确认识Hp感染的根除指征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了第一部Hp相关指南,将消化性溃疡列为Hp的根除指征。

此后的20多年,随着Hp感染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国际Hp感染共识相继颁布,Hp根除指征范围不断扩大。

1999年,我国Hp学组制订了第一部Hp感染的共识[3],将“消化性溃疡、低度胃恶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早期胃癌术后”列为必须根除指征,“胃炎伴明显异常(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计划长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有胃癌家族史”列为支持根除指征;此外,“预防胃癌和无危险因素的个人希望治疗者”不支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十二指肠以外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尚不明确。

随着国际重要Hp感染共识的相继更新及治疗理念的改变,我国Hp感染的根除指征也在不断扩大和修订。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发展(全文)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发展(全文)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发展(全文)近年来,国内外发布了诸多Hp感染处理相关共识,其中为我们熟知的有,2017 2015年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报告》(下称“京都共识”)年的《Maastricht V/Florence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下称“Maastricht V共识”)、我国《第五次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美国消化病学院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下(下称“第五次共识”),2018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美国休斯顿共识》(下称“休称“美国指南”)斯顿共识”),以及今年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下称“新共识”)以及2019年更新版的《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下称“日本指南”)。

这些共识和指南的关键条款包括Hp检测/根除指征、Hp感染的治疗及Hp感染与胃癌预防,这也是本次报告所围绕的三大主题内容。

Hp检测/根除指征2015年京都共识首次提出,Hp胃炎是一种感染(传染)性疾病,治疗所有Hp感染者,除非存在抗衡因素。

抗衡因素包括伴有某些疾病、社区再感染率高、卫生资源优先度安排。

京都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

2017年发布的Maastricht V共识接受了京都共识观点,提出Hp胃炎是一种传染病。

“检测和治疗”策略对所有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适用。

这一策略取决于地区Hp感染率和成本-效益的考虑。

不适用于有报警症状者或老年患者。

所有消化性溃疡现症/既往史患者,所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患者,长期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药物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维生素B12缺乏症。

图2 我国第四次共识和第五次共识推荐对比我国2017年发布的第五次共识同样接受了京都共识的观点,根除指征从Hp感染”。

第四次共识的“根据个人要求治疗”更新为“证实有2018年休斯顿共识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推荐所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现症/以前有溃疡史)都应检测Hp,所有未调查的消化不良者都应检测Hp,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如果存在较高的Hp相关疾病风险,推荐常规检测Hp感染,胃MALT淋巴瘤患者,有胃癌家族史人群,来自Hp高感染区的第一代移民。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是什么导语:现在的人们已经对幽门螺杆菌不再陌生了。

而且由于这种细菌引发的感染从而导致的疾病的医治也不再有难度。

在治疗的时候有用抗生素对幽门螺杆现在的人们已经对幽门螺杆菌不再陌生了。

而且由于这种细菌引发的感染从而导致的疾病的医治也不再有难度。

在治疗的时候有用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的活性进行抑制,也有其它的方法来彻底的根除这种疾病。

那么关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药怎么诊断和治疗呢?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

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较低,且易产生耐药性。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方面:1、采用联合用药方法;2、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3、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4、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可以先更换牙具。

口杯、水杯、不锈钢保温杯不要混用,并且经常要蒸煮消毒,特别是在药物治疗期间,分餐消毒碗筷。

当我们人体受到了细菌的感染了之后就会在相应的部位出现炎症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症状,有一些还会出现其它比较严重的症状,另外患者发现了自己的疾病了之后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就进行医治,就会加重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迟晶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2(009)005
【摘要】@@自1983年Wanrren及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以来,有关幽门螺杆菌及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扩大与深入。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也不断在改进,并且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性治疗,可以预防甚至治愈胃、十二指肠疾病。

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者最关注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

……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迟晶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消化内科,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胃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2017 IHPWG共识:爱尔兰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解读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解读
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幽门杆菌治疗方案

幽门杆菌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案
1.初始治疗方案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疗程:10-14天。
2.救援治疗方案
-若初始治疗方案失败,可考虑以下方案:
- PPI +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疗程为14天。
- PPI +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为14天。
-救援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耐药性进行评估。
幽门杆菌治疗方案
第1篇
幽门杆菌治疗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幽门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胃黏膜的细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方案旨在为幽门杆菌感染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根除感染、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个性化调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四、治疗期间管理
1.定期随访:治疗期间,每2周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规律用药,避免漏服、停药等情况。
3.饮食管理: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胃黏膜刺激。
4.生活习惯: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由医生评估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4.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以预防幽门杆菌复发。
本方案为幽门杆菌感染的详细治疗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人性化的治疗建议。在实际应用中,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充分沟通,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
一、定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世界范围内Hp感染率超过50%[1]。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以下简称京都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几乎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有慢性活动性胃炎[2]。

Hp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3]。

二、病理生理过程
Hp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慢性活动性胃炎可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以胃窦胃炎
为主者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在Hp毒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1%)患者发生胃癌[4]。

此外,感染者中极少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胃MALT淋巴瘤。

Hp胃炎的胃内分布部位(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Hp感染后胃酸分泌的变化,胃酸分泌的高低则影响了Hp胃炎的结局。

例如,胃窦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增加,这些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表型胃炎),而胃癌发生风险则降低。

而胃体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降低,这些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癌表型胃炎),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则降低。

多数轻度全胃炎患者胃酸分泌无明显改变(单纯慢性胃炎表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约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3,5],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Hp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6,7]。

2.诊断方法[3,6,7]:
(1)侵入性方法:
包括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RUT)、Hp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胃镜检查如需活检,若患者无活检禁忌,临床上推荐RUT检测Hp,病理组织学检测可作为备选。

(2)非侵入性方法:
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Hp粪便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其中UBT是推荐的方法,具有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的限制等优点。

常规血清学试验检测Hp抗体IgG,阳性不一定是现症感染,不能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因此其临床应用受限,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如被检测者既往未接受抗Hp治疗,Hp抗体阳性可视为现症感染。

消化性溃疡出血、胃MALT淋巴瘤和胃黏膜严重萎缩等疾病的患者存在Hp检测干扰因素或胃黏膜Hp菌量少,此时用其他方法检测可能会导致假阴性,而血清学试验则不受这些因素影响,Hp抗体阳性亦可视为现症感染。

Hp检测前必须停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至少2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

PPI抑制胃酸分泌,显著提高胃内pH值水平,从而抑制Hp尿素酶活性。

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可以抑制Hp生长,降低其活性。

Hp检测前服用这些药物可显著影响基于尿素酶活性(RUT、UBT)试验的Hp检出,造成假阴性。

血清学试验检测Hp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p基因,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3.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3,6]:
(1)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13C或14C-UBT阳性。

③粪便Hp抗原(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2)诊断流程:
见图1。

图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流程图
(二)鉴别诊断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表现和精神心理状态上无明显差异。

京都共识指出Hp相关消化不良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根除Hp是Hp胃炎伴消化不良患者的一线治疗,Hp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根除Hp后消化不良的变化可分成3类:①症状得到长期(>6个月)缓解;②症状无改善;③症状短时间改善后又复发。

目前认为第1类患者属于Hp相关消化不良。

后2类患者虽然有Hp感染,但根除Hp后症状无改善或仅有短时间改善(后者不排除根除方案中PPI的作用),仍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2.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胆胰疾病:
消化不良症状不一定由胃部疾病引起,按常规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需要考虑其他疾病如胆囊疾病、胰腺疾病等,可通过B超、CT检查或生化检查等排除。

四、治疗
(一)根除指征
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淋巴瘤获得缓解[8]。

与无症状和并发症的Hp 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获益更大。

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

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

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

但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9],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现阶
段仍然需要根除Hp指征(表1),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二)治疗方案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

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很低。

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导致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标准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3]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共包括7个方案,各方案的剂量及用法见表2。

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为初次治疗方案外,根除治疗不分一线、二线,应尽可能将疗效高的方案用于初次
治疗。

我国多数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 d治疗有效(根除率>90%)。

根除方案中抗生素菌药物组合的选择应参考当地人群的Hp耐药率和个人抗菌药物使用史。

此外,方案的选择应该权衡疗效、费用、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做出个体化抉择(表2)。

初次治疗失败后,可在其余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

方案的选择需根据当地的Hp抗菌药物耐药率和个人药物使用史,权衡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表2)。

五、转诊建议
(一)诊断怀疑Hp相关疾病,但当地无法进行Hp感染检测。

(二)1次正规根除Hp治疗失败,当地不具备行药敏试验的条件。

(三)抗菌药物种类不全。

六、疾病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Hp感染管理流程
1.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
存在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管理流程见图2。

图2 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的基层管理流程
2.个人要求检测Hp:
针对无症状个人要求检测Hp的人群,年龄<14岁者不推荐进行相关检查,年龄≥14岁者,根据图1流程进行检测,Hp阳性者给予根除Hp治疗,根除失败者需转诊上级医院进行相关诊疗。

(二)筛查
1.建议筛查对象:
(1)胃癌高发区人群(年龄>14岁)。

(2)胃癌高风险个体(年龄>14岁):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有胃癌家族史、已证实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或来自胃癌高发区等均属于胃癌高风险个体。

2.筛查方法:
以非侵入性Hp检测方法为主。

如患者有胃癌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包块等)或属于胃癌高风险个体,建议联合内镜进行早癌筛查等。

(三)随访评估
推荐所有患者均应在根除治疗后行Hp复查。

多数患者根除治疗后不需要复查胃镜,可采用非侵入性方法检测Hp,UBT是最佳选择。

评估应在根除治疗结束后4~8周进行,此期间服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中药或PPI均会影响检测结果。

对于胃癌高风险人群,建议根除Hp治疗后定期随访检测Hp。

(四)健康管理
1.避免家庭性感染:Hp感染主要在家庭内传播,避免导致母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倡分餐制减少感染Hp的机会,餐具定期消毒。

2.保持口腔健康,戒烟。

3.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的食物,同时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

4.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