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言文梳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梳理。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合典型例句进行说明。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进行练习。

(3)讲解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拓展延伸:分享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文言文梳理能力。

六、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和辨析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针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练习题和活动。

3. 板书工具和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并猜测文言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学习文言词语(15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何以”,“吾”,“尔等”,“斯”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词语。

步骤三:学习文言句式(20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不仅...而且...”,“不可或缺”,“如此...以至于...”等,并解释其结构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句式的运用。

步骤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写作或阅读理解的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作品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回顾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积极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活动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教案2009-07-23 22:0541.厥jue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②副词,乃,就。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③昏厥,晕倒。

42.理li①道理。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②治理,整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③条理。

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④雕琢,加工玉石。

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⑤法官。

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43.靡(1)mi①浪费,奢侈。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②细腻。

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2)mi①无,没有。

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②倒下。

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44.请qing①问。

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②邀请。

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③谒见,拜见。

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

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45.骑。

(1)qi①骑马。

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②骑马的人,骑兵。

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2)ji一人一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46.勤qin①辛苦,劳,与“逸”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如:勤逸。

③帮助。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④殷勤,周到。

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47.让rang①责备、责怪。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②辞让、退让、谦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①到……去,往。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②如果,假如。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2.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

3. 文言文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3. 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二、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 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

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三、阅读文言文1. 预习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史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

四、文言文翻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文言文,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讲解翻译技巧。

3. 学生再次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关键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并完成翻译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二、文言文翻译技巧深化1.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3. 学生练习翻译,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文言文文学鉴赏1. 讲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 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

3. 教师总结学生的鉴赏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并能正确判断和运用;(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系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内容;(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现象;(2)词类活用现象;(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文言虚词:(1)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3)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3. 文言句式:(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2)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3)句式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文言实词的辨析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判断;(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辨析;(3)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2)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式的特点;(3)实践法: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图片、例句等;(2)工具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参考资料;(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讲解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予购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 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冯婉贞》) 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①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如: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

(《荆轲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族”,这一类人。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其”,那。

3.旁指代词:他。

译成“别的”、“其他的”①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他”别的。

4.虚指代词:或、某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

5.无定指代词:莫、无。

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论积贮疏》)“莫”,没有谁。

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①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代事物:何、胡、奚、曷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3.代处所:安、恶(wu)焉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且焉置士石?(《愚公移山》)这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成“怎么”,“哪里”。

如: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

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

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

(《促织》)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

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①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记王忠肃公翱事》)②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②会征促织。

(《促织》)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

(《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

(《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

(《论积贮疏》)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否定、禁止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

”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4.反诘:岂、宁、庸、其。

译为“难道、哪里”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五、频率副词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假道》)②再拜还入户。

(《孔雀东南飞》)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

无实在意义。

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

如:①岁征( )民间(《促织》) ②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

(《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

(《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

(《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