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言文梳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梳理。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合典型例句进行说明。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进行练习。

(3)讲解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拓展延伸:分享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文言文梳理能力。

六、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和辨析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针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练习题和活动。

3. 板书工具和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并猜测文言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学习文言词语(15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何以”,“吾”,“尔等”,“斯”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词语。

步骤三:学习文言句式(20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不仅...而且...”,“不可或缺”,“如此...以至于...”等,并解释其结构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句式的运用。

步骤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写作或阅读理解的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作品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回顾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积极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活动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教案2009-07-23 22:0541.厥jue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②副词,乃,就。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③昏厥,晕倒。

42.理li①道理。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②治理,整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③条理。

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④雕琢,加工玉石。

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⑤法官。

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43.靡(1)mi①浪费,奢侈。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②细腻。

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2)mi①无,没有。

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②倒下。

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44.请qing①问。

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②邀请。

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③谒见,拜见。

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

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45.骑。

(1)qi①骑马。

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②骑马的人,骑兵。

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2)ji一人一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46.勤qin①辛苦,劳,与“逸”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如:勤逸。

③帮助。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④殷勤,周到。

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47.让rang①责备、责怪。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②辞让、退让、谦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①到……去,往。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②如果,假如。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2.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

3. 文言文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3. 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二、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 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

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三、阅读文言文1. 预习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史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

四、文言文翻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文言文,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讲解翻译技巧。

3. 学生再次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关键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并完成翻译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二、文言文翻译技巧深化1.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3. 学生练习翻译,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文言文文学鉴赏1. 讲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 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

3. 教师总结学生的鉴赏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并能正确判断和运用;(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系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内容;(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现象;(2)词类活用现象;(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文言虚词:(1)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3)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3. 文言句式:(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2)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3)句式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文言实词的辨析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判断;(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辨析;(3)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2)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式的特点;(3)实践法: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图片、例句等;(2)工具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参考资料;(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讲解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二、教学对象:高中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知识分析、解读古代文献。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2.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概念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文言文词语1. 动词:如“曰”、“行”、“闻”、“见”等。

2. 名词:如“夫”、“盖”、“然”、“矣”等。

3. 形容词:如“美”、“恶”、“高”、“下”等。

4. 副词:如“乃”、“即”、“且”、“若”等。

5. 介词:如“于”、“乎”、“自”、“从”等。

二、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如“此乃吾之错误也”、“夫子在其中矣”等。

2. 被动句:如“吾被赐矣”、“见攻于人”等。

3. 倒装句:如“夫子之言,于我如梦”等。

4. 省略句:如“吾欲之江南”中的“之”字省略。

三、动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吾闻夫子之言,遂改过自新。

”2. 案例二:“子贡行,孔子望之曰:‘吾道一以贯之。

’”四、名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案例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知固非一成不变也。

”五、形容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希望这份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六、副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七、介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2)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式,理解文意。

2、难点(1)宾语前置句中各种类型的辨别和理解。

(2)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判断和调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相关知识和要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句式,就可能会误解文意,导致答题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判断句1、特点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常见形式(1)“……者,……也”“……,……也”“……者,……”。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用副词“乃”“则”“即”“皆”“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三)被动句1、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2、常见形式(1)“于”字表被动。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字表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表被动。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练、典雅、含蓄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句子结构、注意虚词、推断词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示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教授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如断句、识别虚词等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2.2 教学内容: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分类:实词、虚词、成语重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词语的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2.3 教学活动:通过例句讲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小组讨论,共同解答词语理解上的困惑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不同的句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句式的用法和例句3.3 教学活动:分析示例文言文,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句式结构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句式的用法和运用技巧讨论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用法,加深学生对句式的理解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4.1 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作者观点等文言文鉴赏方法:欣赏语言美、领悟意境、体会情感优秀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分析4.3 教学活动:提供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心得教师引导,深入分析和解读文言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第五章:文言文写作练习5.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语言规范、表达清晰、符合文体文言文写作的技巧:恰当使用文言文词语、运用文言文句式写作练习的指导和反馈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分享优秀的写作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第六章:文言文翻译技巧6.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教学重点:同上123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正确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节理解浅易的文言文(1)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6.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 ) 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8.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1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11.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1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14.若弗与,则请除.之( )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16.樊哙从.良坐( ) 17.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1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9.何可胜道.也哉( ) 20.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 21.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2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23.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2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7.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 2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29.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3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3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32.后五年,吾妻来归.( ) 3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34.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 35.恨.私心有所不尽( ) 36.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 38.或.五十步而后止( ) 39.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 40.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4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42.既.来之,则安之( ) 4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4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46.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 4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4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4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50.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5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5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 53.爱士卒,楚人怜.之( ) 54.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55.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5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57.距关,毋内.诸侯( ) 58.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59.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 60.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61.王好战,请.以战喻( ) 6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6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6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6.纵一苇之所如.( ) 67.若.入前为寿,寿毕( ) 68.不如因善.遇之( ) 69.邻国之民不加少.( ) 70.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7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7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 7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74.求!无乃尔是.过与( ) 7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76.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 7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78.数.罟不入洿池( ) 79.名属.教坊第一部( ) 80.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 8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8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8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84.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85.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8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 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8.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 8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 9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91.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9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93.低眉信.手续续弹( ) 9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9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96.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9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9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9.吾亦既许.汝矣( ) 10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101.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10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10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 10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105.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106.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 107.太尉逸事如右.( ) 108.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109.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110.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 ) 111.小知.不及大知( ) 112.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 1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114.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11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 11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11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11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19.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120.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文言文句式:主谓结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语的识别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3. 互动: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理解文意,并进行翻译。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列出重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提高阅读能力。

2.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文知识竞赛等。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反馈: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主题: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言词语的常用词义和用法;
2. 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
1. 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 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熟练运用文言词语进行句子构思;
2. 灵活运用文言句式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础知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文言词语的常用词义和用法;
2. 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总结出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句子构思和写作。

四、总结(5分钟)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延伸(10分钟)
老师给学生布置文言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文言文写作作业,并在下堂课上交。

教学资源:
1. 课本《高中语文》;
2. 白板、白板笔;
3. 学生小组讨论材料。

评估方式:
1. 小组讨论记录;
2. 小组写作竞赛表现;
3. 文言文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文言文的定义1.2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隐晦、对称、韵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与高考要求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2.2 实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等2.3 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2.4 通假字:原因、类型、辨识方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功能3.4 虚词的作用: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第四章:文言文句式4.1 句式的分类: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等4.2 特殊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等4.3 句式的识别与翻译方法4.4 句式的运用与练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技巧5.1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分层次阅读、重点词汇标记等5.2 翻译原则:信、达、雅5.3 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借译等5.4 翻译练习与评估第六章:文言文修辞手法6.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6.2 比拟:拟人、拟物6.3 夸张与缩小6.4 对偶与排比6.5 设问与反问第七章:文言文文学常识7.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诸子百家7.2 汉魏六朝文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7.3 唐宋文学: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7.4 元明清文学: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7.5 近现代文学:新文化运动、现代作家作品第八章:文言文文段理解8.1 段落结构分析:总分、分总、并列、转折8.2 文章层次把握:引言、、结尾8.3 内容主旨提炼:概括、提炼、归纳8.4 句子意义理解: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言外之意8.5 练习与讲解第九章:文言文断句与朗读9.1 断句的原则:意群、语气、语法结构9.2 断句的技巧:虚词、结构、意义9.3 朗读的节奏与语气:停顿、重音、语调9.4 朗读的练习与评价9.5 经典文言文朗读示范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10.1 选择题:实词填空、虚词用法、句子理解10.2 翻译题:句子翻译、段落翻译、文章翻译10.3 简答题:内容概括、主旨提炼、手法分析10.4 作文题: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改写10.5 练习与模拟考试第十一章:古代文化常识11.1 古代称谓:帝王、官员、亲属等称谓11.2 古代礼仪:进食、出行、宴请等礼仪11.3 古代官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科举制度11.4 古代节日:传统节日、节气、庆典等11.5 古代习俗: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等第十二章: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2.1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12.2 人物描写分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12.3 情节描写分析:冲突、转折、悬念、高潮12.4 主题思想分析:主旋律、寓意、启示12.5 练习与讲解第十三章:文言文写作技巧13.1 文言文写作要求:准确、简练、有文采13.2 写作技巧:起承转合、对偶排比、用典引用13.3 文言文写作常见问题与修改方法13.4 写作练习与评价13.5 优秀文言文作文示例第十四章:文言文复习与应试策略14.1 复习计划:阶段复习、重点复习、错题回顾14.2 应试技巧:时间管理、答题顺序、避免常见错误14.3 模拟考试:全真模拟、限时练习、答案解析14.4 心理调节:考前焦虑、应对策略、保持冷静14.5 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备考建议第十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阅读15.1 综合练习题:语法、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考核15.2 拓展阅读:经典文言文选段、古代文学作品15.3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15.4 拓展练习与讨论15.5 学习总结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一个完整的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共五个部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3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3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知识要点][知识点解说]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简洁。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予购百盆,皆病者。

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①王甚任之。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如: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这一类人。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此”,此处。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序》)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予购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 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冯婉贞》) 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①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如: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

(《荆轲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族”,这一类人。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其”,那。

3.旁指代词:他。

译成“别的”、“其他的”①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他”别的。

4.虚指代词:或、某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

5.无定指代词:莫、无。

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论积贮疏》)“莫”,没有谁。

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①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代事物:何、胡、奚、曷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3.代处所:安、恶(wu)焉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且焉置士石?(《愚公移山》)这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成“怎么”,“哪里”。

如: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

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

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

(《促织》)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

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①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记王忠肃公翱事》)②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②会征促织。

(《促织》)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

(《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

(《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

(《论积贮疏》)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否定、禁止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

”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4.反诘:岂、宁、庸、其。

译为“难道、哪里”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五、频率副词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假道》)②再拜还入户。

(《孔雀东南飞》)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

无实在意义。

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

如:①岁征( )民间(《促织》) ②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

(《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

(《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

(《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