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尝试使用歌谣的形式记忆重要知识点。

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多战端,前二六○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方法指导二: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主要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采取情景剧等方式进行。

知识模块二可采用故事会(讲故事谈感受)的方式进行。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战国七雄自主阅读课本P31~33内容,完成第1题。

1.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掌握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确实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奉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开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及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根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开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鼓励学生及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及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开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开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开展经济。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

为适应封建经济开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知识体系简析】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风貌。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战国时期社会风貌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战国时期的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战国时期有哪些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1甄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1甄选
3、出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学生说出变法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为何能取得成功?
师: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2、生:能理解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能说出其中一、二即可。
4、顺应时代潮流;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大,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1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Hale Waihona Puke 时教学目

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触控一体机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意义:秦国国力大增,封建制度建立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建造及特点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科学利用高山与平原交界处的地势与河道
2、都江堰的结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二是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是战国时期的变革;四是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文化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直观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3.学生活动材料:历史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new)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new)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
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

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4.下列对春秋以来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奴隶主的私田
B.奴隶主和奴隶身份的变化
C.守旧贵族势力的积极推动
D.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
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
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二、材料解析题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2)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