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实验中学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主备人:备课时间:学习时间: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习作者以细节感人的写法。
【课前导读】1.题目解读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特定季节,是有一定的深意的。
一是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了母亲,抒写了怀念之情。
2.走近作者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颁奖词这样写道: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疑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情感真挚细腻。
【自主学习】基础感知:(7分钟)1.自学教材,读准字音瘫.痪.()侍.弄 ( ) 整宿.( ) 憔.悴. ( )仿膳.( ) 豌.豆 ( ) 诀.别( ) 烂漫. ( ) 翻来覆.去( ) 絮絮叨叨....( ) 捶.打()2.解释下面的词语。
加强课堂导学深化模式教学——“121”模式教学心得
学生依案 自学 : 课堂前 1 0分钟 , 学生根据 教师的要求和
学案设计 的问题进行 自主学 习 , 通过 自学 , 理出知识 的脉 络 ,
各种教 学思想, 教 学方法应运而生, 异彩分呈 。 “ 1 2 1 ” 三段循环 形成知识的结构 , 加强对学案中提 出的重难点的理解 , 标出自
教师示案 导学 : 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 的手 中, 上课 后 , 践, 一定能为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奠定 良好的基础。
1 8 6
课程改革要采用先进 的的教学方案 , 通 过更新教学思想 ,
建立教学新理念 , 教师的角色 由传授者转化 为引导者 , 由独奏 进一步深化 , 去粗取精 , 去伪存 真, 形成 知识结构 , 熟练 掌握本
者转化 为伴奏者 , 要 与学 生“ 亲密接触 ” , 充 当他们 的学 习伙 堂知识 。 伴, 融人到学生的学习 中。于是 “ 课 堂教学” 自然转化 为“ 课 堂
几点 心 得 。
关键词 : 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 究 整合提升
( 1 ) 学生互研解决 问题 , 教师采集问题。学生在 自学 中不 能完全解决的疑问, 在学 习小组中互动讨论研究 , 小组代表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我们教师不能是“ 主 互研成果与大家分享 , 同时提 出反馈学 习疑点难点 , 教 师通过 演” 而应是 “ 导演” , 要把时间和空 间还 给学生 , 充分调动学生 巡视发现并筛选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 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 ,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 的教学效果 ,
导学 ” 。
( 四) 加强课堂导学 , 提高学生整合提升能力
重庆市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九年级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导学案
【学习重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一、【自主学习】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中,有什么现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因此要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二、【合作探究】阅读P12"活动与探究"思考1、点燃前:蜡烛有那些方面的物理性质:蜡烛由和组成。
是白色圆柱形固体,有气味,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水中,并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硬度,密度于水。
2、点燃时: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1)蜡烛燃烧时看到了那些现象?(2)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3)将一块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4)如何探究蜡烛燃烧时火焰温度的高低?通过实验探究说明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火焰最亮。
(5)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通过实验探究说明蜡烛燃烧后分别生成了和。
如何证明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如何证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如何表示该化学反应?。
3、熄灭蜡烛时:看到了什么现象,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到蜡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验证白烟是。
【达标检测】1、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A. 放在焰心部分被烧得最黑B. 放在内焰部分被烧得最黑C. 放在外焰部分被烧得最黑D. 均匀地烧黑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燃烧时发光、放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镕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烟A. 只有①②③B. 只有③④⑤C. 只有④D. ①②③④⑤3、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氯华钡溶液的最佳方法是()A 讨论B 实验C 调查D 上网4.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食盐水B.酒精C.水D.澄清的石灰水5.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空气B.二氧化碳C.氧气D.水蒸气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D.二氧化碳和水7、、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
1.1 奏响中学序曲(导学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 第1课时 奏响中学序曲重点: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中学生活难点:正确认识中学和小学的不同变化,规划初中生活活动一:初中生活新期待设问1:开学以来,我们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
你在校园里有哪些新发现?例:高年级学长给我们当起了校史讲解员;语文老师给我们列出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尝试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班主任组织我们选举班委、制定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布告栏里贴满了社团招募新成员的启事......设问2:与小学相比,你的初中生活有哪些变化?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交流) 校园:班级:老师:同学:学习:设问3:如何看待进入初中后的新变化?1.初中阶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
在新的集体中,我们涵养品格, , 。
2.初中阶段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
活动二:探究初中阶段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设问4:通过阅读钱学森的故事,中学生活对钱学森有着怎样的影响?1.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 ”,这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需要。
2.初中阶段,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的重要时期。
这段生命旅程给了每个人的无限可能。
(P2上)活动三:拆成长礼物,明晰成长方向设问5:中学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礼物有哪些?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如新的目标,里面可能装的是学习进步,练一手漂亮的字、学会自立、自强等。
设问6: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中学生活?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始终把准人生方向,积极追求进步,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的中学生。
►问题一: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典例】七年级学生小铭第一次走进中学校园时,感到兴奋、自豪,面对这么多陌生的新同学,他心里很不平静,思量着:“我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吗?与小学相比,功课增多了,作业也多了,我能适应吗?”小铭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①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②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原来的“六”年级加了一个“一”成为“七”年级③我们已成为大人了,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④新的机会,新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时代。
2.3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3 欧姆定律第2课时——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编: 丁元二编:付成维审核:教师:班级:姓名:时间:准备阶段展示预习1、通过一个电器元件的和加在电器元件两端的的关系称为该电器元件的伏安特性。
2、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用横坐标表示电压U,在坐标图上画出的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该曲线描述了导体中随导体两端的变化规律。
3、恒定的纯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它表示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
发现目标1、猜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
2、分压限流两种电路连接的探究。
3、内接法、外接法探究。
操作阶段合作探究一、实验操作步骤:1、确定好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按照图2-5所示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闭合电键之前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c置于b端(使得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0)2、闭合电键,缓慢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c,使得电流表显示某一读书,在表2-2中记下此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3、重复步骤2中的操作,测量多组(大约10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2-2中。
4、在坐标纸上以I为纵坐标,以U为横坐标,将实验所得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作出I-U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5、整理好器材,将其归位。
二、数据记录请将实验测量结果记录在表2-2中。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电压U/V电流I/A交流成果一、根据上表记录的数据在下图中作出I-U图像。
二、探索小灯泡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分析小灯泡电阻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迁移阶段达标检测1、在“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小灯泡上标有“2.5 V 0.3 A”字样。
测量时要求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可持续地从0调到2.5V.(1)在本实验中应该采用电流表(填“内”或“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填“限流”或“分压”)式接法。
(2)请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U/VI/AOV3 15A30.6误差分析:拓展提升。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课堂课堂学习导学案
2、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关注并体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意义
4、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5、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6、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7、正确地认识从众心理
8、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9、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环节五:
志愿者日志二:
“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成功,接着世博会幸会上海,我们国家下大力气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取得了明显成效。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街小巷,迎世博热情不断升温,世博氛围愈加浓厚。但是不和谐、令人担忧的不文明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不,今天一个负责街头服务的志愿者朋友回来说了一些令人气愤的现象。横穿马路、翻越护栏,上公交车争先恐后你推我搡,在马路上,开霸王车、闯红灯、并线不打灯……不仅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也给他人徒增很多烦恼和不便。我们听了都很汗颜……
环节三:
想一想,你曾经参加过的社会活动有哪些?
环节四:
志愿者日志一:
“我,赵伟。山大的一名普通大三学生。从小便立志于做一个奉献社会的志愿者。2010世博会的召开幕,我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光荣的大家庭。闲来大家交流才发现,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都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有的人参加过公益活动,有的人组织过社会调查,还有的人去过很多地方参观访问。大家都觉得这些经历积累了很多经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这些积累能够在世博会期间发挥作用,与我的团队一起出色的完成任务。”
①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社会潮流②不能正确区分情趣的高雅与否③存在盲目从众心理④缺乏鉴别能力,易形成不良习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中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可采取的形式有()
1.44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学案
开县实验中学高一 学案 编写教师 张伟 杨春燕 使用班级 使用学生 使用时间【当堂检测】1: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00260sin 250sin 与2:求使函数R x x c ∈=,3os -2y 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自变量的集合,并写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3:求函数:3sin(2),[0,]4y x x ππ=+∈的单调递减区间。
《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课题) 第 4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画出正切函数的简图(2) 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并能做到灵活应用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结合“教师主讲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发现新知识。
【学习重难点】正切函数的图像,正切函数性质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复习:二、新课:新知1:能仿照正弦函数图象的作法,作出正切函数x y tan =在-22ππ(,)的图象吗?在整个定义域内的图象呢?新知2:研究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tan()tan ,,,2x x x R x k k Z πππ+=∈≠+∈可知正切函数的周期是 最小正周期是 。
一般的,=-)tan(x 所以,正切函数是 。
新知3: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如何?(由图象来探究)一般的,正切函数在开区间 内是增函数。
新知4:值域:正切函数的值域是 。
三、例题讲解例1:求函数tan()23y x ππ=+的定义域、周期、单调区间。
例2: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 值的范围:(1)tanx>0 (2)tanx=0 (3)tanx<0例3: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tan 2,();42(2)5tan ,(21),();2k y x x k Z x y x k k Z πππ=≠+∈=≠+∈四、拓展提升探究:(1)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吗?为什么?(2)正切函数会不会在某一区间内是减函数?为什么?【课堂总结】。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 副本
学案设计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两主课堂问题导学案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时 1 执笔人刘烜审核初一地理备课组学生姓名班级初一四班使用时间2018.11.20 学案序号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2.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降水的变化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_________。
2. ____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雨等不同等级。
3.从有利和不利的角度,谈谈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____。
单位是_________5.我们通常用各月____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降水的分布1. 通常用_________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_;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_,大陆东岸降水_________;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_。
3.世界“雨极”是_________,世界“干极”是智利的_________。
(二)探究五种不同类型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活动一:探究降水的变化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差异,把降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全年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
读北京、雅典、新加坡、伦敦、比尔马5个城市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把它们所属的降水类型的名称填在对应图片下的横线上。
活动二:探究降水的分布1.自我突破(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赤道和两极,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2.小组探究(1)这分别体现了世界的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2)这分别体现了影响全球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易错提醒】不能认为只要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都多影响一个地区降水多或少的原因很多,单单考虑海陆分布是不完全正确的,因此不能绝对地说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多。
配方法导学案
拓展提高
已知代数式x2-5x+7,先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取何值,这个代数式的值总是正数;再求出当x取何值时,这个代数式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实验中学“3521”高效课堂课堂学习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编制
审核
使用
编制时间
编号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前测释疑,明确目标
自学探究,展示交流
:一,知识储备:
1.完全平方式:
2.(x+m)2=n ,则X=
3解方程:(1)x2-36=0(2)4x2-9=0 (3)(x-5)2=16 (4)4(x-2)2-12=0
4、填空X2-6x+( )=(x- )2x2-4x2x2+4x+( )=(x+)2从这些是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点拨疑难,拓展提升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X2-6X-7=0解:移项,得X2-6X=
方程左边配方,得X2-2·3·X+=+
即()2=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X-3=
变式训练一:已知 ,a,b为实数,求ab.
变式训练二、x2-4x+y2+6y+13=0,求x-y的值。
回顾目标当堂达标
及时小结
什么叫做配方法?配方时,方程两边同时加什么?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①二次项系数化为;移项:把常数项——-------------------
配方:两边都加上;
④开平方得解。
精选例题,巩固新知
题型一、直接利用公式解方程
①X2+4X+10=0②X2+12X+25=0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 有答案)
河南省实验中学资料之袁州冬雪创作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讲授方针: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2、能断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3、懂得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5、懂得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讲授重点:1、能断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难点:1、断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讲授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员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记、山水倒映等.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员巡回指导、点评.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3、教员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以不颠末这个图形自己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员点评.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⑵不克不及,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定颠末这个图形的自己.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颠末圆心的直线.4、猜测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员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员引导小结.三、巩固反馈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华平易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汗青的古老平易近族,在她残暴的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①它不是轴对称图形;②它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从轴对称的角度,你感觉哪些图形比较独特?简要说明你的来由.5、画出一个只有三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6、上面哪个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四、讲堂小结学完本节,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必做题:教科书第6页操练题1-4题.2、选做题:A DEF 处,折痕为KH ,则与梯形CDGH 成A EFGHD 、梯形EFKH1.2、懂得并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讲授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难点: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处理问题.讲授过程:一、自主探索在纸上画一条线段AB,通过对折使点A 与点B 重合,独立处理以下问题:1、将纸展开后铺平,记折痕所在的直线为MN ,直线MN 与线段AB 的交点为O ,线段AO 与BO 的长度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线MN 与线段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以上1、2,直线MN 叫做线段AB 的______________.4、线段AB 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直线MN 上任取一点P ,毗连PA 与PB ,如果把这张纸沿直线MN 对折,PA 与PB 重合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直线MN 上再取另外一点Q ,毗连QA 与QB ,把这张纸沿直线MN 对折,QA 与QB 重合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由以上5、6,你有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测验测验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小组合作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圆规和直尺作出它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三点,分别毗连PA 、PB ,AC 、BC ,AD 、BD ,指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2、任意画一条线段,用直尺和圆规把它四等分.3、A B 要在A 、B 、C 三个村庄之间修一座变电站,使它到三个村庄的间隔相等, 你能在图中找出点O 的位置吗? C四、达标反馈,当堂训练1、如上左图,直线MN 和DE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垂直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请问:PA 和PC 相等吗?2、如上右图,AB=AC ,MN 垂直平分AB,若AB=6,BC=4,求△DBC 的周长.3、如上左图,在直线上求作一点P ,使PA=PB.4、如上右图,∠BAC=120°, ∠C=30°,DE 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求 A BCN D MA B D CE∠BAD 的度数.五、讲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点到线段两短点的间隔相等.3、操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点到线段两短点的间隔相等处理实际问题.六、作业设计3、必做题:教科书第10页习题A 组1-2题,B1-2题.4、选做题:a)用直尺和圆规分别作出线段AB 与BC 的垂直平分线;b) 你有什么发现?1.3 角的平分线 讲授方针:1、通过折叠的方式认识角的轴对称性.2、懂得并能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3、会画已知角的平分线.讲授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有关线角平分线的知识.难点: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处理问题.:讲授过程:一、自主探索在纸上画∠BAC ,把它剪下来并对折,使角的双方重合,然后把纸铺平,独立处理以下问题: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测验测验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BAC 的平分线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AD 上任取一点P ,作出点P 到∠BAC 双方的垂线段PM 与PN ,垂足分别为点M 和点N ,如果把∠BAC 沿AD 折叠,线段PM 与PN 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AD 上另取另外一点Q ,重复上述操纵,你还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ABC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合作1、任意作一个锐角三角形,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意作一个钝 角三角形,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你有什么发现?猜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学以致用天泉农副产品集散地M 位于三个村庄A 、B 、C 之间,其位置到三条公M 的位置吗?四、达标反馈,当堂训练a)如上左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D 是Rt △OAB 的角平分线,点D 到AB 的间隔是2,求点D的坐标.b) 如上右图,若点M 在∠ANB 的角平分线上,∠A=∠B=90°,那末你有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点N 在∠AMB 的角平分线上,∠A=∠B=90°,那末你有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90°,BD 平分∠ABC,AD=3cm,BC=10cm, 求△BDC的面积.4、如上右图,已知∠AOB 和C 、D 两点,是否能找到一点P ,使得点P 到OA 、OB 的间隔相等,而且P 点到C 、D 两点的间隔相等.五、讲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作业设置1、必做题:教科书第12页A 组、B 组.2、等腰三角形导学案(泰山版八年级上册)一、 学习方针1、 履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性质.2、 履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内角性质的过程,掌握这个性质,并会作出合理的说明.3、 掌握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的方法.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三、 学习过程(一) 情境导入瓦工师傅盖房时,看房梁是否水平,有时就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颠末三角 B板底边的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你想知道其中的奇妙吗?学了本节后你将恍然大悟.(二) 自主学习自学讲义P 13——P 16“挑战自我”,解答下列问题:1.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的直线式它的对称轴,那末沿着对称轴将等腰三角形对折,对结论?说说你的想法.2.3. 如图,∠B=∠ (三) 合作探究例1 . 总结: 例2 试说明“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º”小组合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探究点三: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例3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你能作出这个三角形吗?如果一直底边和底边上的高呢?(四) 操练达标1. 等腰三角形的双方长分别是6cm 、3cm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 9 cmB. 12 cmC. 12 cm 或15 cmD. 15 cm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º,则它的底角为( )A. 30ºB. 75ºC. 30º或75ºD. 15º3如图,在ΔABC 中,D 、E 是BC 边上的两点,且AD=BD=DE=AE=CE ,求∠B 、∠BAC 的度数.(五) 讲堂小结 这一节你学会了什么?(六) 拓展提升1. 如图所示,∠B=∠C ,AD 平分∠BAC 交BC 于D ,ΔABC 的周长为36cm ,ΔADC 的周长为30cm ,那末AD 的长为——————cm.AB C E D A2、如图,ΔABC为等边三角形,∠1=∠2=∠3,试说明ΔDEF为等边三角形.四. 作业§1.5 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导学案(泰山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方针1、履历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过程,懂得毗连对应点的线被对称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2、会画出与已知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难点:操纵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作对称图形三、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本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祖国60周岁的生日,全国上下正洋溢在一片欢歌笑语的海洋里,都在为母亲的生日积极地做准备,你做了什么准备呢?不如我们现在来叠五角星吧.你还记得怎么叠吗?跟教师一起做……好了,五角星叠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折纸叠正五角星的方法,其中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二)自主学习自学讲义P17----P19例二,完成下列问题:1.——————————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在大小和形状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4.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有怎样的关系?(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要求:明白成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同桌合作处理讲义P 18例1.探究点二:运用轴对称的性质作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l 是对称轴.(四) 操练达标 操纵10P 19操练(五)讲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六)拓展提升 20习题A 组 2. 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已知∠CED ’=80º,则∠AED 的大小是( )A 40ºB 50ºC 60ºD 80º3.. 四、作业一、学习方针 1、连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懂得镜面临称及其应用,欣赏镜面临称图形;2、思考并探索镜面临称下图形的变更.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镜面临称及其应用难点:镜面临称下图形的变更三、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自远古以来,对称的形式被认为是和谐、斑斓而且真实的.不管在自然界里还是在建筑中,不管在艺术中还是在迷信中,甚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对称的形式都随处可见.山倒影在湖中,这是多么使人难忘的对称气象.学好对称,对我们认识图形来讲是很重要.(此处建议教师们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自学讲义P21——P22,处理下列问题:1、物体与它在镜子里的像成镜面临称,它们的大小、形状相同吗?2、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式子2+3=8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你能吗?(三)合作探究探究点:镜面临称的原理及断定方法认真阅读讲义的“小资料”、“实验与探究”,连系自己的生活履历,同桌互助总结镜面临称的原理.(四)操练达标1、讲义“挑战自我”.2、P24操练与习题A组(五)讲堂小结说说镜面临称的原理及辨别方法(六)拓展提升1、讲义P22习题B组2、宋代理学家邵康写有一首五言绝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把这首诗写在一张纸上,并将写字的一面平行对折镜面.在这首诗的所有字中中,镜子中的像与原字一样的是———————————.四、作业§1.7 简单的图案设计导学案(泰山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方针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能分析它是由哪些简单几何图形组成的.2、能操纵简单几何图形设计轴对称图案,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学习重点、难点设计图案三、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潍坊是一个风筝之都.同学们你放过吗?回想一下你玩的风筝的样子,在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其实,这些斑斓的风筝你都能设计出来,甚至有可以还要美.怎么样,想不想自己做一个风筝?想,那就来好好的学习一下本节知识吧.(二)自主学习看讲义P25-------P26,依次处理相关问题.(三)合作探究操纵轴对称停止简单的图案设计(四)操练达标讲义P25————P26操练和习题.(五)拓展提升操练册5、6两题(六)作业第一章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题3′,共30′)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的图形是().A、梯形B、直角三角形C、角D、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别的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A、65° 65°B、50°80°C、65°65°或50°80°D、50° 50°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双方长是6和3,那末它的周长是().A、9B、12C、12或 15D、154、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间隔相等的点是().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40° 40°B、80°20°C、50°50°D、 50° 50°或 80°20 °6、∠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间隔为5,Q是OB上任一点,则().A、PQ>5B、PQ≥5C、PQ<5D、PQ≤57、下列轴对称的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梯形C、正方形D、圆8、已知等腰△AOB的底边=8cm,且︱AC-BC︱=5cm,则腰AC的长为().A、13 cm或3 cmB、3 cmC、13 cmD、8 cm或6 cm9、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 分别是∠ABC 、∠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8 个 D、9个)A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B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C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D 、等腰三角形定有三条对称轴二、填空题(每题3′,共30′)1、△ABC 中,DE 垂直平分AC ,与AC 交于点E ,与BC 交于点D ,∠ C=15,∠BAD=60,则△ABC 是三角形.2、∠AOB 外部有一点P ,分别作出点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 P 1、P 2,毗连P 1P 2,分别交OA 、OB 、于点M 、N ,若P 1P 2=5cm ,则△PMN 的周长为.3、已知点P 到X 轴Y 轴的间隔分别是2 和3,且点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在第四象限,则点P 的坐标是.4、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另外一腰的夹角为45°,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为.5、数轴上暗示1和3的点分别为点A 和点B ,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点C ,则点C 所暗示的数是.6、已知点P 、Q 关于直线x=1对称,点P 的横坐标为-2,点Q 的纵坐标是-3, 则点P 的纵坐标为,点Q 的横坐标是( ),PQ=.7、如图,已知,D 是BC 边上的一点,若AD=BD,AB=AC=CD,则∠BAC=.8、如果△l 成轴对称,且∠A=50°,∠B ’=70°,9、△ABC E ,DF ⊥AC 于F , AB=10厘米,AC =8DE 的长为. 10、△ABC ,则∠ACB=.三、解答题(每题10′,共40′)1、如下左图,在△ABC 中,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毗连BD. ⑴如果CE=4,△BDC 的周长为18,求BD 的长.⑵如果∠ADM=50°,∠ABD=20°,求∠A 的度数.PA 、PB. AEF=∠. ,试确定EB 个不是轴对称图作业设计答案:1、略.2、C.达标反馈,当堂训练答案:1、PA=PC.2、10.3、90°.作业设计答案:2、PA=PC达标反馈,当堂训练答案:1、D(2,0).2、AM=BM;NA =NB.3、15cm2.4、略.1.4 “自主学习|”“操练达标”1.D 2.C 3.∠B=30º∠BAC=120º“拓展提升”1.AD=12cm 2.提示:操纵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拓展提升”2.B 3.开放题,答案不唯一.1.6 “拓展提升”2.一,二,三,十第一章综合检测答案部分一、1、C2、C3、D4、A5、D6、B7、B8、C9、C10、D二、1、直角 2、5 3、P(3,2)4、62、5°或22、5° 5、-16、-3,2,47、108°8、60°9、5 10、90°三、1、⑴、BD=5⑵80°2、PA>PB3、EF⊥BC4、EB=DE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讲授内容】:17.1 平方差公式【学习方针】:1.记住平方差公式并会停止运用.2.能用几何拼图的方式验证平方差公式.【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拼图验证及其应用.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拼图验证及其应用【讲授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提高.【讲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导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观看这幅图片,它是有一些斑斓的长方形花坛组成,如果每幅图案的长方形的长为(a+b)米,宽为(a-b)米,它的面积为多少呢?同学们会很快地回答为:(a+b)(a-b),那末如何计算呢?这是初一我们学习的内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了更好地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同学们拿出我们刚发的导学案,做一下导学案上的题目.【温故知新】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下列问题.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1)(x+1)(x-1)=(2)(m+2)(m-2)=(3)(2x+1)(2x-1)=根据大家作出的成果,你能猜测(a+b)(a-b)的成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交流,大胆猜测.为了验证大家猜测的成果,我们再计算:(a+b)(a-b)=a2-ab+ab-b2=a2-b2.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 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1 平方差公式明白本节的学习方针.二、自主学习一:自学任务:1、学生自学讲义34页.2、通过自学,能通过所计算的式子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进而找出公式的布局特点.3、可以通过图形验证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互相之间探索交流,教员精讲点拨.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平方差公式布局特征:(引导学生探索归纳,大胆发言)教员归纳概括: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外一项互为相反数.②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的差.为了更好地证明该定理的正确性,设计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地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见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图形,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颠末思考可以发现:左边图形的面积:(a+b)(a-b).右边旋转以后的图形的面积为:(a2-b2).这两部分面积应该是相等的,即(a+b)(a-b)= a2-b2.教员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停止归纳,初步感受平方差公式.在本活动中教员主要关注:(1)学生可否自己主动参与探索过程;(2)学生在交流中所投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活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该公式,能更好地运用该公式,我又设计了下面的操练.(见多媒体课件)会填会选我最棒:1.参照平方差公式“(a+b)(a-b)= a2-b2.”填空(1)(t+s)(t-s)= (2) (3m+2n)(3m-2n)=(3) (1+n)(1-n)= (4) (10+5)(10-5)=2、断定下列式子是否可用平方差公式.(1) (-a+b)(a+b) (2)(-2a+b)(-2a-b)(3)(-a+b)(a-b) (4)(a+b)(a-c)三、自主学习二: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看讲义35页的例1和例2.要求如下:(1)记住操纵平方差公式停止计算的方法和步调.(2)懂得只有符合公式要求的乘法才干运用公式简化运算.其余的运算仍按乘法法则计算.(3)看完后,用8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1和2两题.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x+1)(1+x);B.(2x-5)(2x+5)C.(-a+b)(a-b);D.(x2-y)(x+y2);2.运用平方差公式停止计算:(1)(3x+4)(3x-4)(2) (3a+2b)(2b-3a)(3)(-4x-3y)(-4x+3y)(4)51×49(5) (a+1)(4a-1)-(2a+1)(2a-1)学生活动:【合作交流】:先小组内交流,由组长公布解题步调和答案,小组内处理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交班内交流,如再有疑问由教师点拨精讲 .【归纳总结】:由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内容,并归纳出知识要点.以便于同学在做题时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四、知识应用【题组训练】:(学生用8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分歧错误,如果分歧错误,应当怎样改正?(1)(x+2)(x-2)=x2-2 ( )(2) (-3a-2)(3a-2)=9a2-4 ( )2. 运用平方差公式停止计算:(1)(a+3b)(a-3b)(2) (3+2a)(-3+2a)(3) (3x+4)(3x-4)-(2x+3)(3x-2)(4)58×62(5) (m+3)(m-3)(m2+9)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哪些收获?由学生总结解题步调,不全面的教师点拨.进一步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记忆和懂得.【达标测评】: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然后同位互改试卷.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公式:1. (2x-3y)(2x+3y)2. (-2m-5)(2m-5)3. 105×954. (ab+1)(ab-1)六、应用提高、拓展创新:【拓展提高】: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1)(22+1)(24+1)(28+1)七、安插作业:1、讲义35页操练1题.2、讲义36页习题A组.3、讲义36页习题B组.(选作)2.2 完全平方公式(一)【学习方针】1、记住完全平方公式并会矫捷应用.2、能用几何拼图的形式验证完全平方公式.【学习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矫捷应用.【学习难点】懂得完全平方公式的布局特征并能矫捷应用公式停止计算.【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讲授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提高【导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请同学们探究下列问题:一位白叟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白叟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白叟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白叟就给每一个孩子两块塘,…(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白叟家,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白叟家,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白叟,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1)第一天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2糖.(2)第二天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b2糖.(3)第三天白叟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b)2糖.(4)孩子们第三天得到的糖块总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块总数比较,应用减法.即:(a+b)2-(a2+b2)我们上一节学了平方差公式即(a+b)(a-b)=a2-b2,现在遇到了两个数的和的平方,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明白本节的学习方针.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实验中学导学案0
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2、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1、童话知识了解: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作家作品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
在《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学法指导和使用说明】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炫耀.( ) 称.职( ) 滑稽.( ) 赏赐.( ) 爵.( )士御聘.( ) 骇.人听闻( ) 随声附和.( ) 勋.( )章钦.差()妥.当()2、给下列词语释义:滑稽: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称职:精致:呈报:炫耀:3、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1、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2、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3、是谁又将这根丝线剪断了?难道只有小孩知道事情的真相?4.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重庆市开县九龙山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九年级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导学案
【学习重点】1、学会如何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种气体含量的多少2、初步学会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
【学法指导】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论评价反思一、【自主学习】1、通过前面的学习: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越浑浊说明越多,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越多。
3、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
呼出气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4、如何收集空气?如何收集呼出气体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各种气体含量多少?(学生想出方法)教师提供药品以及仪器:澄清石灰水、木条、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吸管、酒精灯4、【实验探究】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用排水法收集)(1、)探究活动中得出,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含量多。
(2、)探究活动中得出,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含量少。
6、【评价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运用探究性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达标检测】1、通过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 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D. 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含有水蒸气2、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2)[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气体;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舒兰市实验中学导学案模板
导学案要求:
1、导学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能超量。
2、导学案要有层次,尽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要有明确的层次标识,例:A层必做、B层选做。
3、导学案要构建简炼的知识体系。
4、导学案最后要设有教学反思环节。
可以从学生状态、教法、教学效果等角度反思。
可从一点反思,也可从多方面进行反思。
5、导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教师要进行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6、导学案不能做成简单的题案,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要环节。
7、每位任课教师一定要将每月的导学案装订成册,备检。
8、教案以导学案为主,不能以其他形式的教案进行授课,无导学案视为无教案。
模板使用时要先拷贝模板,再自己进行内容填充,请保持模板基本状态,以方便其他人使用。
学案序号:
舒兰市实验中学高 年级( )导学案
舒兰市实验中学高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
开县实验中学2013级化学复习学案7.3.1化学平衡的移动(一)一、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aA (g)+bB(g)mC(g)△H< 0达到了平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改变条件V(正)V(逆)相对大小平衡移动方向温度升高温度降低温度压强a+b≠m 增大压强(a+b>m)减小压强(a+b>m)a+b=m 改变压强浓度增大c(反应物)或减小c(生成物)减小c(反应物) 或增大c(生成物)充入惰性气体恒温恒容恒温恒压(a+b>m)(a+b<m)使用催化剂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1定义:2.适用范围:【例1】对可逆反应2A(s)+3B(g) C(g)+2D(g);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③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正)、v(逆)不变,④增大B的浓度,v(正)>v(逆)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 A.①② B.④ C.③ D.④⑤【例2】如图表示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平衡后,改变某一反应条件,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降低了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B .t1时增大了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 .t1时增大N2的浓度的同时减少了NH3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t1 时使用催化剂,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变式1: 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 4C(s)+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 K=c4(C) .c2(D)/c3(A) .c2(B)B.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40%C. 增加B,平衡向右移动,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D.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例3】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X(g) b Y(g)+c 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 和Z 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反思:
学后反思:
(1)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若次数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次数
0.036
0.032
0.028
0.024
0.020
0.016
0.012
0.008
0.004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频率/组距
3、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17岁的6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
100位学生数学成绩的频率分布表
分组频数频率频率/组距
合计100 1.00
上表称为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表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合作交流)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为了直观反映样本数据在总体中的分布情况,我们将上述频率分布表中的有关信息用频率分
布直方图表示,其中横轴表示数学成绩,纵轴表示频率/组距。
数学成绩
0
频率/组距
3、某公司生产三种型号的轿车,产量分别为1200辆,6000辆和2000辆,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46辆车进行检验,这三种型号的轿车依次应抽取,,
引
入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问题:开县实验中学高一中期数学考试成绩公布后,为了指导教学,从我校1900名学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要求100分以上占17%为合格,100分以上占70%且120分(含120)占25%为优秀,
3.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表示成直方图后,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了。
第三阶段拓展迁移(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尝试探究,作交流)
课堂小结: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思考: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作图时所分的组数增多,组距减少,你还能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估计总体的分布?
104
109
111
89
110
121
80
120
121
104
108
118
129
99
90
99
121
123
107
111
91
100
99
101
116
97
102
108
101
95
107
101
102
108
117
99
118
106
119
97
126
108
123
119
98
121
101
113
102
10
104
108
由上面数据得到什么信息?如何分析?怎样分析?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8 156 166 160 164 160 157 151 157 161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60 165 158 163 163 162 161 154 165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难点: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教法与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复
习
复习达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抽样方法?
2、下列问题中,采用怎样的抽样方法较为合理?
(1)从10台电冰箱中抽取3台进行质量检查。()
(2)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调查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采用的抽样方法是()
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成绩如下:
135
98
102
110
99
121
110
96
100
103
125
97
117
113
110
92
102
109
104
112
109
124
87
131
97
102
123
104
104
128105ຫໍສະໝຸດ 123111103
105
92
114
108
104
102
129
126
97
100
115
111
106
117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作交流)
我们很难从随意记录的数据中直接看出规律,为此,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分析数据的方法:(1)能否列出表格形式;(2)能否画出图形
分析数据的具体做法:
1.求极差(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称为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与组数没有固定标准,常常需要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将数据分组时组数应力求合适,
2、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10,20),2;(20,30),3;(30,40),4;(40,50),5;(50,60),4;(60,70),2。则样本在区间(10,50)上的频率为()
A 0.5 B 0.7 C 0.25 D 0.05
3、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12。.
小组讨论:1.观察频率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度和宽度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2)频率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
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多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学成绩在10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
学习成绩在120分以上(含120)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因此,该数学成绩是否合格,是否优秀?
2.2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第1课时
一编:石白成二编:王旭审核:石白成
使用教师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生姓名
课题
2.2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第一课时)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实例体会样本频率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我们对数据分布情况的了解。
数据分组的组数与样本容量有关,一般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当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照数据多少,常分为5-12组。
设k=极差/组距,若k为整数,则组数=k,否则,组数=k+1
3.将数据进行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频数=样本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个数
频率=频数/样本容量
达标检测:
1、有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如下:(12.5,15.5],3;(15.5,18.5],8;(18.5,21.5],9;(21.5,24.5],11;(24.5,27.5],10;(27.5,30.5],4。由此估计,不大于27.5的数据约为总体的()
A 91% B 92 C 95% 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