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农业的区位选择》篇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

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5.结合现实生活,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农业区位选择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会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优劣势。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农业分布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讲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政策)和技术条件(如种植技术、农业机械)。
3.结合实例分析,阐述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展示丰富的农业区位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堂互动,巩固知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所学内容。
6.实践操作,提升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或其他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认识到劳动者在农业发展中的辛勤付出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但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系统认识尚显不足。他们对农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掌握不深。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学科领域: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影响因素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课题。

2.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即在一定地域内,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水源、劳动力等)的组合与配置。

3. 讲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师讲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如水稻种植区、棉花种植区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第二课时5.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本组所选择的农业区位案例,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总结出本组的观点。

6. 分享与评价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提出农业区位选择的建议。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选择方面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拓展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与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的书籍、文章,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掌握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能力。

运用比较法,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综合因素。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资料和案例。

制作PPT和教学图表。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农业发展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公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特点,如水稻种植业、乳畜业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案例分析成果。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选择一个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挑战。

讨论农业现代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市场全球化等。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情况。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2.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选择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

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3.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了解和经验。

2. 讲解: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温度、降水、光照等。

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热带、温带、寒带农业。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三章: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肥力、质地、水分保持能力等。

2.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水稻土、黑土、红土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四章: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水源对农业的影响:水量、水质、灌溉设施等。

2. 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五章: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区位进行案例分析,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制定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资料,拓展视野。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直观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中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及见解。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后的总结报告,考察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淮南一中刘全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淮南一中刘全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安徽省淮南一中高一地理组刘全全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课时安排】共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生活离不开地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

下面我们欣赏一组图片。

(米饭、面条、肉、汉堡、蔬菜、牛奶、棉花等)。

请问大家,它们是哪一种生产部门的产品?(农业)是不是每个地方的农业类型都一样呢?图片:这是我国的一些地区,这些是农业类型,每个地区会发展什么农业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来连线。

(很棒!)看来,不同地方发展的农业并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呢?这与农业的区位选择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展示课题(板书)。

要想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必须先认识农业的区位。

【新知学习】﹤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的区位(一)概念师:区位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地理位置(在哪里?)第一层: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什么会在那里?)(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农业景观的图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结构。

)﹤板书﹥农业的区位是指: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板书﹥二、农业的区位因素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福建省市级优课)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福建省市级优课)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运用比较、归纳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理解农业区位、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二)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

根据教材41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

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

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之后的结果。

2.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区位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对两幅图片进一步分析:
(1)找出图中你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并推测某些现象背后的地理信息。

(2)结合图3.3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各组学生探讨之后,教师采用抢答的形式总结学生观察到的信息。

然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同时把提取信息的结果展示在幻灯片上。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1)气候: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水热组合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发展种植业不利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4)水源:干旱地区特别重要,有河流经过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5)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农业影响很大。

(7)机械:机械化水平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8)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并且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作物的销售范围,从而有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9)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上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43页的活动。

此部分活动内容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即可。

学生分析期间,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

然后,教师利用提问软件在屏幕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在进行总结时,针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教师可以着重做出以下说明: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由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案例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很快,那么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
(1)找出案例1中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并在教材上标示出来。

(2)指出该地农业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说明它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各组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到屏幕前标示出描述环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

教师对此案例进行简单总结:随着欧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国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对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避免。

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

4.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学生活动:
阅读案例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参考答案如下: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

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

教师在进行此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借助图片加深学生对小麦──牧羊带农业生产的理解,如下图中就展示了农民剪羊毛的情形。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地域是农民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各种条件的结果。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