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与病毒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引言鼻咽癌,又称为鼻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鼻咽部(喉咙通向鼻腔的区域)。
这种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鼻咽癌的发病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鼻咽癌的发病因素。
1. 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两种重要病毒。
这些病毒感染可引发细胞遗传改变,导致正常细胞的恶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EBV列为鼻咽癌的致癌因素之一。
2.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与鼻咽癌的发病相关。
高盐饮食、不足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以及缺乏维生素A、C和E等抗氧化剂的摄入都可以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
此外,长期暴露于烟熏食品和烹调烤肉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也可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3. 烟草和酒精摄入烟草和酒精是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烟草烟雾和高度酒精摄入与鼻咽癌息息相关。
吸烟和饮酒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细胞遗传改变,增加鼻咽癌的发生风险。
同时,吸烟和酗酒的人也更容易感染EBV和HPV 等致癌病毒,进一步提高患鼻咽癌的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因素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家族中有患有鼻咽癌的成员,个体患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突变或特定基因的不同表达引起的。
5. 慢性鼻咽炎和鼻息肉长期患有慢性鼻咽炎或鼻息肉的人群,其鼻咽黏膜受到长期刺激和损伤。
这种刺激和损伤可以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增加鼻咽癌的发生风险。
6. 工作环境暴露一些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也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
例如,暴露于镍、石棉和石英等物质中的工人可能面临更高的鼻咽癌风险。
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损伤鼻咽组织,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
7. 人种和性别一些研究发现,亚洲和北非地区的人群患鼻咽癌的风险较高。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鼻咽癌。
8. 年龄和免疫系统年龄是鼻咽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中年和老年人患鼻咽癌的风险更高。
鼻咽癌的基因突变与致癌机制

鼻咽癌的基因突变与致癌机制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黏膜的上皮细胞,也被称为鼻咽鳞癌。
近年来,研究表明鼻咽癌的发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基因突变是指细胞内的基因序列发生错误或改变,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鼻咽癌的基因突变和致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鼻咽癌的基因突变鼻咽癌中广泛存在着多个基因的突变,其中包括多个抑癌基因和促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基因,而促癌基因则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下面将介绍鼻咽癌最常见的几个突变基因。
1. 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能够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
研究发现,在鼻咽癌中,TP53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突变的蛋白质功能异常,从而无法有效地对损伤DNA进行修复和细胞生命周期的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突变积累,最终引发鼻咽癌的发生。
2. EB病毒相关基因突变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在鼻咽癌中广泛存在。
该病毒的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EB病毒通过突变宿主基因组中的多个基因,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
研究表明,EB病毒在患有鼻咽癌的患者中可引起宿主基因的突变,包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突变、周期调控基因的突变等。
这些突变导致了细胞周期异常和凋亡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3. 激酶基因突变激酶是一种重要的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的酶类蛋白,它们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研究发现,在鼻咽癌中存在多个激酶基因的突变。
这些突变导致激酶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二、鼻咽癌的致癌机制鼻咽癌的致癌机制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以下将介绍鼻咽癌中的主要致癌机制。
1. 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毒通过感染鼻咽黏膜上皮细胞,激活细胞内的病毒基因,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监视和凋亡途径,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鼻咽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头颈部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现。
然而,欧洲、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中,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发病率较低,多在1/10万以下。
非洲属于鼻咽癌中等发病区域。
东南亚则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但日本和朝鲜鼻咽癌发病率均低于1/10万。
在中国,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省发病率最高,其中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被称为“广东瘤”。
广东的中西部年发病率可高达30~50/10万,而北方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肇庆、佛山、广州和广西东部的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是世界上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其周围地区发病率逐渐降低,显示出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
鼻咽癌的发病情况因地区、种族、年龄不同而差异悬殊,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呈一定的男女发病比例。
其主要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区聚集性。
在世界范围内,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域:XXX和亚洲东南部、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非洲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国家。
在XXX和亚洲东南部,鼻咽癌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尤其是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份。
广东省是全球鼻咽癌最高发区,其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达万〔男〕,万〔女〕。
在广东省,肇庆、佛山及广州地区讲广州方言的广府人鼻咽癌发病率最高,讲闽南方言的潮汕人次之,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最低。
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当地土著人群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达万〔男〕和万〔女〕。
在非洲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国家,如科威特发病率达2.2/10万〔男〕和0.8/10万〔女〕。
而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日本等地,鼻咽癌的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世界三大人种中,黄种人的鼻咽癌发病率最高,部分蒙古人种也是高发人群,而黑种人次之,白种人则罕见。
在黄种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的发病率最高,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上皮癌。
我国和东南亚一带是高发区,其中我国鼻咽癌患者的人数占全世界鼻咽癌患者总数的80%。
EB病毒及鼻咽癌

EB病毒及鼻咽癌EB病毒一、生物学特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
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发病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发病和预后的临床意义鼻咽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65,000名患者死于鼻咽癌。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常被患者忽视,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误,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及早发现和治疗鼻咽癌至关重要。
近年来,通过对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的发病和预后进行分析,取得了一些有益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 EB病毒DNA和鼻咽癌的发病EB病毒DNA的阳性率在不同地区及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
一些研究表明,EB病毒DNA 在鼻咽癌组织中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以及其他肿瘤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EB病毒DNA的检测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手段。
在EB病毒感染的病理机制研究中发现,EB 病毒能够改变宿主细胞的生长调控通路,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调控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而EB病毒DNA的检测则可以明确了解EB病毒在肿瘤组织中的感染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 ABGC2基因和鼻咽癌的预后多药耐药性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ABCG2基因作为多药耐药性相关基因,在多种实体瘤中被发现高表达。
临床研究显示,鼻咽癌患者组织样本中ABCG2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患者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ABCG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BCG2基因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
ABCG2基因的检测对于指导鼻咽癌的治疗方案选择和评估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针对EB病毒DNA和ABCG2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二者联合检测对鼻咽癌的临床意义。
研究发现,EB病毒DNA和ABCG2的联合检测不仅能够提高鼻咽癌的确诊率和预测个体患者的预后,还有助于预测患者对于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指导多学科团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
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发病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发病和预后的临床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DNA病毒,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而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与多药耐药性和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关于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对鼻咽癌发病和预后的临床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ABCG2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EB病毒DNA和ABCG2联合检测在鼻咽癌发病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们来看一下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过去的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EB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细胞的转型和增殖,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EB 病毒感染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从而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EB病毒的感染情况对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EB病毒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EB病毒DNA的检测可以帮助鼻咽癌患者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ABCG2在肿瘤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ABCG2是一种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ATP能量驱动跨膜转运,将多种化学药物和代谢产物从细胞内输送到胞外,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BCG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展、侵袭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ABCG2的高表达可以使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对ABCG2的检测在肿瘤的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些研究表明,ABCG2的高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病率和预后密切相关,ABCG2的检测可以作为鼻咽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7 6 6 . 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0 0 3 — 2 8 0 0( 2 0 1 3 )1 1 _ 0 7 1 8 - 0 3 病 毒 潜 伏 感 染 时 表 达 的抗 原 是 :E B V 核 抗 原
( E p s t e i n - B a r r v i r u s n u c l e a r a n t i g e n , E B N A ), 包 括
鼻咽癌 ( 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1 c a r c i n o m a , N P C )是我国
r o t e i n 1 ,L M P 1 )和 c - m y c ,并且能刺激 C D 2 1 和C D 2 3 现的 D N A病毒,疱疹病毒属 ( 人类疱疹病毒 5型) ,双链 p 的产生; ( 3 ) E B N A 3 包括 E B N A 3 A 、 3 B 和 3 C 。 其中, E B N A 3 A 线状 D N A 结构, 1 7 . 5 ×1 0 4 b p大小, 分子量 1 0 8 ; 人群感染
2 印 病毒 的抗原性 相关抗原;( 2 ) 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
2 . 1 病毒增殖感染相关抗原 E a r l y a n t i g e n , E A ) ;( 2 ) E B V 壳抗原 ( 既V i r a l c a p s u i d
髓 病毒的抗原性可大致分为两类 : ( 1 ) 病毒增殖感染 3 印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
第2 7 卷第 1 1 期 2 0 1 3 年1 1 月
卫 生软科 学
S o tS f c i e n c eo f He a l t h
鼻咽癌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v A A厦 E c 一 A—I 的补克 , B A一1 I 抗 体也越 来越显 EN 的 示出它的作用, 它在 N c惠者 中的阳性 率达 9 %, P 0 而与之对 应
国的研 究已从 N C患者 E V的血清学检 查逐步进 入分 子生斯 P B 学水平。有关 Ml c与 E V关 系的 研 究现 巩主 要 有如 下 几方 B
9 .%, 13 而正常 鼻咽 组虹 中 E V阳性 率仪 为 1 .% 。Tal B 67 Y n 等[研 究结果表 明,0 N c患者奎部有 E V D A存在 。c 一 9 1 3例 P B N 0
c
常人 E V壳抗 原 ( C 的 l 抗 体 阳性 率在 3~5岁 叶 已达 B V A)
E V潜伏感染厦 E V复 制可 出现在 鼻咽组织 的基 质淋 巴细胞 B B 中,B R 仅在 N 化 生的黏 膜鳞状上 皮细胞 中表迷 。 近 采 EE t 但 也有报道 在 各 种 T细胞 淋 巴瘤 中检 圈 到 E V D A n 。C a { B N t1 ho 等 针对 E V一 A的 E El探 针 对 2 例 IC B BI s t  ̄, 作为对 l C和 照的 10制正常 、 5 盘性 痛 变和非 I WC其 他肿瘤 组 织, 原位杂 用
面。
的正 常人 群厦其他肿 瘤患者 阳性 率分别仅 有 7 %和 1% : 4
2 E V与 N C的组 织 学 研 究 B P
在 N E患者血清 中检 别到 E V还并不能证明 E V直接 与 P B B N c有关 , p 于是 大量研 究用 于检测 t C患者肿瘤组 织 中的 E V ' I . P B 的 D A厦 R A N N 。针 对 邙 v 的保 守 区外 壳糖 蛋 白 20k 2 d基 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涕血或鼻出血 鼻塞:阻塞后鼻孔 耳部症状: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压迫 咽鼓管咽口。 颈淋巴结肿大:颈深部上群淋巴结 头痛:神经血管反射性痛。 远处转移:晚期肿瘤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 位,如肺、肝、骨骼等处检查 间接鼻咽镜检查 电子鼻咽镜检查:可照相,录相及活检。 病理检查 颈淋巴结摘除活检 颈淋巴结细胞学穿刺涂片检查 X线拍片检查 CT、MRI检查 EB病毒血清学检查
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最为重要
肿瘤的原发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或
粘膜下向深层发展)
医务人员思想重视 以下情况均应考虑鼻咽癌可能:
原因不明的一侧进行性咽鼓管阻塞症状
涕中带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带血
颈淋巴结肿大
原因不明的偏头痛
患者本人思想重视或有无认识
患者对鼻咽癌的知识缺乏 患者对医院有恐惧心理及经济原因
不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延误诊断、治疗
治疗
首选是放射治疗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但EB病毒抗体阳性也可能是鼻炎、咽炎患者 EB病毒抗体阳性者可2~3月再次复查
鼻咽癌的健康保健知识
定期体检,最少每年1次
普及鼻咽癌的常识,提高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至关 重要 加强体育锻炼,预防鼻炎、咽炎的发作 不吃咸鱼、鱼干、腊肠 EB病毒抗体阳性者一定要到耳鼻咽喉科作进一步检 查
EB病毒与鼻咽癌
主讲人:张嵩玉
体检报告:EB病毒抗体阳性
本院检验指南:阳性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
EB病毒与鼻咽癌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 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 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 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 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概述
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
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 尤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发病率高 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 30岁~50岁为高发年龄组 最小3岁,最大90岁
病因
遗传因素 家庭聚集现象:广州一个家族三代9人中有5人患 鼻咽癌 种族易感性:黄种人为常见,白种人少见 病毒感染:EB病毒 环境因素 亚硝胺类化合物:咸鱼、鱼干、广东腊味 微量元素:鼻咽癌高发区内大米和水中镍含量 高于低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