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与点评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雪的赞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名句和关键词语的解释。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复印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雪的美丽景象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4)学生背诵诗文,教师监督和指导。
3. 字词解释:(1)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选取重要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释,教师点评和总结。
4. 句子解析:(1)教师选取诗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教师点评和指导。
5. 名句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名句。
(2)学生齐读名句,体会其意境和美感。
(3)学生个别朗读名句,教师点评和指导。
6. 讨论与写作:(1)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点评和指导。
(3)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练习。
7. 总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诗文的背诵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教学文本,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文学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的含义和内涵,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读法:通过导读诗歌,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语言特点。
2. 比较法: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5. 互动探究法: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和发挥,让学生互相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步: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歌,让学生快速浏览诗歌,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步:讲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步:学习诗歌(20分钟)1. 让学生先读一遍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 按照诗歌的结构和情感发展,分段分析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3. 让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课堂讨论(2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展开自由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探讨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第五步:诗歌创作(30分钟)让学生选取其中一段诗句,或者按照整首诗的方式,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者创作一首新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生3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什么?哪个字她特别注意了?生下面纷说:千树万树。
师:好的,我们请男生读该句。
男生准备好了吗?男生齐读。
师:可以再夸张一点。
女生加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非常不错。
师:有没有别的?我们刚刚读了画面。
有没有同学从这句话里品读到情感?刚刚这位同学也有读到哦。
生1:表达了诗人对军营艰苦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
师:为什么?生1:冬天下雪,应该是非常凄凉的,但他却比作了梨花的开放。
师:边塞的冬天应该是非常寒冷的,奇冷无比,但是他却似乎觉得在冬天里一般,少了一份冬天的寒冷,多了一份春天的温暖,所以你读到了乐观。
非常好,请坐,这位女生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生:我读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喜悦的心情。
师:你觉得仅仅是喜悦吗?更准确的应该是?生:我觉得还有诗人一种惊喜的心情。
师:你从哪个字读到诗人的惊喜的?生:"忽"字,从"忽"字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化神奇,看出雪花落在树上和梨花一样,神奇在雪花的美丽,师:你说边塞天气变化很神奇,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生:雪花的景色很美丽。
师:除了雪花很神奇美丽,还有哪里?生:我觉得还有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出很神奇八月就下雪了,和我们江南地区不一样,八月就下雪了。
师还有吗?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景色来的非常的?生景色来的非常的突然师:好,请同学来读一读,惊喜的、乐观的景色来的快的、突然的感觉读出来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有没有同学再来尝试一下。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师:这位女生在读的时候,他读"忽如"两个字时加重了,语速稍微快了一点,在表示惊喜的时候,语速可以快一些,不仅快一点,还可以加重一定,语调往上升一升,我们请同学来读。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语气,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描绘的雪景、送别场景等。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友谊和人生的感悟。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搜集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诗歌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等。
3. 探讨诗歌中的友谊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最后一首诗歌。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典范诗,既写出了“秋初胜冬”边塞环境的恶劣,更借着边塞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武判官依依的惜别之情。
【学情分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并不是件难事,学生很容易通过叙事的情节和写景的画面来把握住,关键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情感如何附着在每个场景的文字上,实现阅读中的“情文合一”。
因此带领学生品味重点字词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是教学关键,这点落实好必然能以此为例,引申别的诗歌中是怎样“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2、通过重点字词赏析感受诗歌中的“情文合一”,即通过典型事物的特征表现及细腻的描写来感受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深深的情感。
3、理解感悟,当堂背诵。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切身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体会景物描写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3、触类旁通,借曾经学过的别的诗歌画面来感受“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情感态度价值观:带领学生感悟边塞的环境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雪景,这些场景中的景物如何实现“情景交融”;【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从而了解诗歌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经常强调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浓缩成四个字即“情景交融”,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读准字音:请大家放声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5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5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3.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春晓》《夏日》《山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1.出示插图.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折〞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情境一:〝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四.指导写字可采取五步指导法;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第二步:描.第三步:写.第四步:评.第五步:改.〝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五.课后练习.六.扩展.(积累边塞诗)出赛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雪景奇寒奇美高歌乐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作者介绍岑参(7_-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三.诗文赏析聆听感受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整体把握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赏析咏雪部分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赏析送别部分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哪里?)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3教学设想: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难点: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朗读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指名配乐朗读.三.赏析诗歌1. 解题2. 领略边塞美景(1)小组合作活动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3)汇报,点评.(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体会诗人感情(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4..梳理文章结构层次(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四.拓展练习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全课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前10句)八月飞雪雪天奇寒送别(后8句)军中饯行暮雪送别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4教学设想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4.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 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岑参(7_—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四.边读边分析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五.小结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5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作者介绍投影:岑参(7_-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三.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2. 读准字音岑参c?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b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二)整体把握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指导朗读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9-_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_-_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三)赏析咏雪部分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2. 赏析诗句(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写作背景(投影)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四)赏析送别部分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心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等主题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心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岑参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介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的友谊、别离等主题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写一篇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描写雪景的诗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实录
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实录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实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作者想像神奇,以春景喻冬景,给人的感觉不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是风暖花开,春意盎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一、导入部分:(播放背景音乐《读唐诗》)师: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尤其是盛唐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连和尚、**女都可以站出来大大方方地吟上一首诗,所以诗人多,诗也多,形式多,流派也多。
天宝年间,唐朝边境战事不断,一些文人就投身战场,到边境去建功立业,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两度出塞,在军队生活了六年,正是他出塞的经历,成就了一个著名诗派,那就是―――生:边塞诗派。
师:你能说出几句边塞诗吗?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生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看大屏幕,齐读一下,读时把它补充完整。
学生齐读:大漠孤烟直,。
黄河远上白云间,。
醉卧沙场君莫笑,。
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读这样的诗后有什么感受?生:我感觉诗人有一种深深的爱国情怀,他们都想保卫祖国的边疆。
生2:我感到了一种豪迈的情怀。
生3:在凄凉中,我却热血沸腾。
师:说得好,你能说出一两句话,用上这几个关键词,说出边塞诗的特点吗?生1:边塞诗大多描绘了凄凉的边塞风光……师:“凄凉”,能否换一个词?生2:豪迈,悲壮。
生3:边塞诗描写奇异的边塞风光,同时也反映了将士生活的艰苦,大多抒发一种悲壮的情怀,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师:概括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请大家认真读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取哪些信息?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因为题目说是“送武判官归京”。
生2:这得是冬天,因为有题目中有“白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引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案及课后反思,希望对老师们授课有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其二)《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 ”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篇2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师:请问朗读者在读的'时候做了哪些处理?生齐,最后一句重复。
师:这样处理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生:强调,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是啊,这样的朗读,是把自己对诗的理解都暗含进去了。
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朗读,看看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解?一学生朗读掌声四起。
师:我没有更多的话说,只想说太漂亮了!这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感悟相当到位,读得声请并茂。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她的示范,把课文齐声吟诵一遍。
生齐诵师:我明显感到这一遍比前一遍感情要饱满多了,大家深情的朗诵让我如坐春风。
今天,我们通过感悟品味,通过高声吟诵,领略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感受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是灿烂的古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芬芳可以浸染我们的生命。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地了解了边塞诗,下去后,希望大家阅读网页中的“拓展阅读”部分,与岑诗做简单的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透彻的体会边塞诗的魅力。
教学总结: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
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学生们找出:雪、送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
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
八年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具:录音、课件五、板书设计:(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特(风雪送友图)(第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领略边塞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内容。
2.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3 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3.3 诗歌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入体会。
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4.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2)引导学生领略边塞风光,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5.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欣赏古典诗歌。
5.6 课后作业(1)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一篇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读后感。
6.1 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的活力和趣味性。
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课堂实录
筅黄厚江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
知道学习什么内容吗?生(齐):知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生(齐):岑参。
师: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也知道,还记得黄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吗?(生沉默。
)师:你看,不知道了吧?你知道吗?(问一学生。
)知道黄老师的预习要求吗?生1:不知道。
师:你知道吗?(另一生也摇头。
)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黄老师的预习要求?是忘记了,还是老师没有说?生2:不记得。
师:这可不是个好习惯。
而且黄老师布置的这个预习要求特别特别重要。
一个都不记得?生3:能背出来。
师:对一半。
学习古诗,黄老师一般不要求同学们能背出来,只要求能默出来。
(生大笑。
)能默出来的请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好,来三个同学现场默写,有愿意的就上来吧,黄老师等待着。
(没有人上台。
)这种表现不像我们班级的同学,一个都没有吗?(一女生举手。
)你看,非常棒,将来成大事业的人就是这样的。
(女生上台,准备默写。
)不着急,我们等一等,有没有哪个优秀的上来啦?(一女生上台。
)有没有啦?男人们!(生大笑,一男生举手。
)很好,用北方人的说法,是纯爷们。
师:好,你们还记得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句吗?有没有去数?生(杂):14句。
(下面有生回答说是18句。
)师:对,是18句,你们三个人一个人默写6句。
我给你们画好框。
(师在黑板上划分了三个板块,三个同学开始分别默写。
)下面的同学,你们应该做什么?对,拿出一张纸来,看看你能默出多少。
有没有同学说我就不想默?(一生举手。
)好,你不想默,你的眼睛就盯着他们三个人,看看哪一个默错了。
眼睛盯紧啦,你的任务并不轻,比他们更重。
(学生分别默写。
)师:我这里有课文,想不起来的人可以向我求助。
(一女生默好。
)师:默好了站在这边细心地看看,反复地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
(该女生检查,剩余两位继续默写。
)师:好的,三位同学都已经默完了,下面的同学你们默写了多少?回家去检查一下。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及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一创境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
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
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二、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1)这是一首诗。
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
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
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
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
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
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
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
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一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
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
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二、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
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
也是一首诗。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
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
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
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师板书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诗歌,我想知道大家预习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
(屏显诗歌)师:旁边的同学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字音都读对了,有感情,很流畅。
师: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跟这位同学一样把这诗歌非常准确非常流畅地读出来。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们说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顺诗歌,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意思,我们读题,从题目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题。
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师板书:送别)还有要补充吗?生1:因为岑参是一位边塞诗人,所以这还是一首边塞诗歌。
他一开始写边塞风光。
师:主要写什么?生1:军营生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想想看诗中更多的是在写什么。
生2:我觉得他还在写了下雪的情景。
师:下雪,写的句子很多,写雪景,是吧?很好。
非常多咏雪的诗句。
(师板书:咏雪)师:在译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句子的意思你一下子没读懂的?(生下面说有。
)有,都点头了。
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一下。
生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师:这句话的确有难度,在批阅大家的导学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
谁来给我们解决一下,帮助同学解决。
生2:无边的沙漠上纵横着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聚集着暗淡无光的愁云。
师:我觉得你不仅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
而且你本身的语言也很有诗意。
非常不错,你很会读诗。
还有没有哪句诗句你不能理解的?生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谁能为这位同学解决一下这句话的理解?生2:纷纷的暮雪洒落在辕门外,风吹得红旗不能随风翻动。
师:懂了吗?还有吗?生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师:这句话我点名请一个叫封叶雯(音)的同学,因为这句话她在预习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她肯定是读懂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案例: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通过对武判官职务生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官廉政的赞赏和对时局的忧虑。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艺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2.学习“白代平话”以及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识、韵律、押韵等;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收获乐趣,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意义;2.如何鉴别并领悟诗歌的语言;3.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注释解读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义;2.朗诵法:让学生模仿朗诵,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押韵;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指导学生鉴赏诗歌;4.活动法: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模仿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述的是唐代武则天朝时期一位名叫武判官的好官离开家乡去迎接诏命,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才到达京城,奏办了许多好事,深受士民敬爱,但却因遭受权贵陷害而遭流放。
白居易是一位文学家和官员,对时局深感忧虑,他通过写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好官廉政的赞赏和对时局的忧虑。
2.诗歌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计25首,唐诗中通篇描写的是武判官迎接诏命归京的经历。
首篇介绍了武判官的家乡、职务及其为政的情况;第二篇至第十七篇讲述了武判官刚开始迎接诏命的经历,中间遭遇了雪灾、山贼、空城和逆水行舟等种种艰难险阻;第十八篇至第二十四篇讲述了武判官如何执掌大权,为百姓造福,深受百姓敬爱;最后一篇讲述了武判官由于遭受权贵陷害而被流放的情况。
3.诗歌鉴赏(1)诗歌的韵律和押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采用五言律诗,每句共七个字,且每句都有押韵,形成了流畅、和谐的韵律。
(2)诗歌的表现手法:该诗中通过描写人物、事件、场景来展现写作主题,如描绘武判官艰难险阻的远行,表达了人对艰苦环境和威胁的抗争与求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精选1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精选13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篇1同学扫瞄熟识网页一、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生:完成了——师:非常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熟悉,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觉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
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初一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对伴侣的祝愿。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方为渔翁,表现出一种独立寒江的高傲。
师:高傲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非常好!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今日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盼望大家能专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是如何歌咏白雪,如何抒写伴侣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同学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慢慢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忱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奇怪”,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奇怪”(打出幻灯),他用奇怪的眼睛来观看这个世界,他用奇怪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与点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与点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
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
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上这文言,我的感觉虽然不是较好,但还是比平时必须不好一些。
也许因为就是被迫辞职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吧。
一、以后注意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些。
二、也许就是你对电脑的操作方式比较娴熟,字迹跟底色的对照比较显著,所以自己模糊不清,字体颜色用黄色也许可以确切一些,以后多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中午时,我又问了语文组长李老师,她说,好象少了一个环节,如果能不叫学生翻译,而多叫学生分析体会诗的意境比较好。
比如:从第一句中的“百草折”让学生体会风的强劲,读“瀚海阑干百丈冰”让学生想象大沙漠的广阔……。
这一课我就是做为学校教研组的公开课去上的。
《白雪歌送武推官归京》就是一首知名的边塞诗,内容牵涉“咏雪”、“送行”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自学的唐诗较之,篇幅短了,内容认知上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课文自学落到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并使诗歌自学防止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直观的理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TANG / 课堂其次,依托于“诗歌长河”情景教室,这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历史的眼光”与“国际的视野”,在教学内容上将隐性的思维品质训练与提升纳入其中,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得更为多元化。
情景教室中的时间长轴,既“从纵的方面展示了世界诗歌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在邂逅某一诗人或诗歌作品时,能将其置于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去探索诗人或诗歌生长的历史土壤及时代价值;也“从横的方面展示各民族、各思潮、各流派相互冲击、影响、借鉴、交融的图景”,引领我们用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去把握世界诗歌作品的普遍关联,进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性表达。
而更为重要的是,时间长轴就好比思维导图,在直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诗歌学习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问题,用全球的视野观照现象”的思维习惯,这一举措是为了“学生精神的长远发展”。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利用时间长轴,将《氓》与《致橡树》比较,很好地体现了“历史的眼光”,但未观照“国际的视野”,可看作是此课的遗憾之处。
一个被精心设计了的空间,一个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它们是扎根于教学一线的切切实实的尝试与探索。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带来的辐射效应必然促成每一个钟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在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重组教学内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十中学)(栏目责编:周 彦)其次,依托于“诗歌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历的视野”,在教学内容上练与提升纳入其中,使得多元化。
情景教室中的时方面展示了世界诗歌的发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我先不说标题,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它写出来。
(请了一个学生,学生写不出)师:现在请翻开书,把标题补充完整,再把标题念一遍。
师:这里的“歌”是古代的一种体裁。
它又称“歌行体”。
对这种诗歌体裁,你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么?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对嘛,我们刚刚学过的。
多用七言句子,多含吟咏之意。
现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一遍全诗,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师:哪位主动诵读一遍?(生诵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能说说你是带着什么感情读这两句的么?生:惊喜。
师:我也听出了你的惊喜语气,很多资料也这么说。
可是,我感到有点奇怪,诗人有什么理由惊喜呢?我们先在这里打个问号,看看到后面能不能解决。
我要是忘了,你们可要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与点评执教:徐连松 点评:薛 城教学实录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4得提醒我啊。
(生读并体会文本内容)师:真厉害,由表及里地读懂了诗句。
再读读看这两句,还可以怎么突出重音?生:我觉得也可以突出“瀚海”和“愁云”,因为,“瀚海”在这里是比喻浩瀚的沙漠,这么生动的壮阔的景象,当然应该突出;云,是没有感情的,而作者称它为“愁云”,就巧妙地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了眼前景象上,就写活了,值得重音突出。
师:你们的眼睛很“毒”!还有么?生:我觉得也可以突出“阑干”和“惨淡”,因为,“阑干”在这里是“纵横”的意思,让人感觉仿佛像是在写人的老泪纵横一样;而“惨淡”既是突出云的暗淡,更是突出诗人内心的伤心。
师:你的语感非常棒!“阑干”,老泪纵横,我们学过的刘方平《月夜》中的“北斗阑干南斗斜”,也是纵横、横斜的意思。
还有么?生:我觉得还可以突出“冰”和“凝”,因为,“冰”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重音一读,还是很有效果的,既显现冰天雪地,又好像在说诗人内心好像被冰封住了似的;“凝”,是说云彩凝固,既突出天气阴沉,也能很好地显现诗人内心愁绪的凝重。
师:我特别喜欢他说的“凝重”这个词。
我觉得,这个“凝”还可以咀嚼咀嚼,你们看啊,我要是把“凝”换成“飘”,怎样?生:我觉得“飘”没有“凝”好。
这些低沉的云,一般都很厚重,不适合说“飘”,只有轻盈的才适合;而且,“凝”还可以理解为这时候连天上的云也凝结在一起,像诗人和朋友一样,不愿分开。
师:那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就出来了吧?生:对,是过渡。
师:对,那我们就来齐读一遍这前半部分,再次感受一下塞北天气的奇寒,感受一番诗人送别时内心厚重的愁绪。
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生:镜头切换到主帅的营帐里。
在营帐里摆设酒宴,为将要离开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师:我感觉你们的调子好像变化了呢,又是喝酒又是音乐,而且还是热烈欢快的音乐。
你们怎么解释?生:我们觉得,古人一般都喜欢喝酒,听演奏。
而且,这也是对朋友的一种尊重,送别的规格很高。
热烈欢快的音乐,也能稍微减轻一点分别的苦,或者说反衬离别之苦。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突出了“饮”,对这个词在这里的理解,我觉得有点怪怪的,我们平常不都是说饮酒、饮水,怎么好“饮宾客”呢?生:我觉得这里好像是“使宾客饮”的意思。
接下来,画面从营帐内转移到帐外。
到了傍晚,大雪纷纷,飘落在辕门外,红旗被冰雪冻硬,任那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再飘动了。
师:“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什么意思?生:拉。
师:风拉红旗,这解释不觉得别扭么?生:这句有点类似于“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效果,风像人一样,想拉住友人,不愿分别,可是红旗已经被严寒冻住,没有反应,是拉不住的,友人终要离开的。
师:景象都活起来了呢。
下面该到离开时的画面了吧?生:是的。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开,离开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回路转,我久久伫立,直到再也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儿走过的蹄印。
KETANG / 课堂师: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幅画面。
我注意到你把这里的“君”说成“您”,我觉得如果说成“他”也能讲得通,你怎么看?生:我还是觉得说成“您”更合适,第二人称,既显得尊敬,更显得亲切,仿佛面对面的倾诉。
师:有道理!能再解释一下你朗读时的重音处理吗?其他同学也可以帮着他解释解释。
生:我突出了“满”,我觉得一个“满”字,让人感觉眼前白茫茫一片,再次突出全诗都在反复突出的大雪背景,而且让人感觉诗人内心也满是离愁别绪。
生:一个“不”字,将诗人看不见友人后的失望表现出来了;而最后的“空”字,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友人离开后内心的空空荡荡,怅然若失。
师:你们精彩的描述让我再次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奇妙感受。
最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句子,更让我想到了极为类似的诗歌画面,你们的感觉呢?生:我想到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他们的感觉特别接近,都是久久伫立,直到友人再也看不见了,仍然不愿离开,足见难舍之情。
师:对,这两处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觉得李白这两句与岑参这两句中感觉最相同的是哪一个字呢?生:“唯”,都充满了遗憾之情。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来把送别部分齐读一遍,再感受一遍画面及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重新梳理一下画面,相当于给这部电视散文做个画面集中回放,你们会选择哪些?生:突出奇寒部分——塞北,白草,狂风,大雪,帐内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沙漠(瀚海),愁云。
送别部分——帐内,饮酒奏乐;帐外,辕门,红旗,天山,雪地,马蹄印迹,诗人久久伫立。
师:这些色彩鲜明、层次突出的画面已经完全进入了我们的脑海。
我们都清楚这是一首送别诗了,如果就冲着这个主题的话,好像只要诗中的一句就够了,哪句?生:“轮台东门送君去。
”师:对,如果就冲着这个主题的话,标题似乎也可以只保留一个部分,是什么?生:送武判官归京。
师:真要是这样,好像全无味道了吧?那些写雪的部分,究竟有些什么效果呢?可以结合学过的一些作品体会体会。
生:那些雪景,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为后文送别的凄凉做了很好的铺垫,情景自然交融。
师:说得很好。
还有,如果就那一句,送别的地点好像也不太清晰吧?这首边塞诗的特点也不够鲜明呢,快速找找看,能显现边塞特点的一些物象。
生:白草、胡天、狐裘、瀚海、胡琴、琵琶、羌笛、天山。
师:所以说,这些景象不仅为表情达意做了很好的辅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清晰地显现了边塞诗的地域特点。
谁再来把诗读一读?(一生读)师:怎么样?大家点评点评。
生:有起伏,读出了离别的凄凉。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他有两个句子读得比较特别?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读得很凄凉,之前同学读出惊喜。
师:你听得非常用心。
那你倾向于哪种处理呢?生:我觉得还是凄凉一点好,毕竟是离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4教学点评别,没理由对大雪惊喜。
师:那你完全赞成他的读法?生:也不是,我还是觉得他读得有点过于凄凉了,我感觉这里好像两种情绪都有,但我也说不清,就觉得有点怪怪的。
师:你的感觉其实非常敏锐。
来,大家一起看看投影,有什么感觉?(PPT展示创作背景)现在再来说说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生:我觉得不应该是凄凉,也不应该是惊喜,而是对塞北奇特天气的惊异,也显得更为豪迈,整首诗的景象都充满了豪迈的感觉,很大气,这既符合边塞诗特点,也符合岑参的愿望。
师:对,这才是边塞诗,这也才是岑参。
要是像“客舍青青柳色新”似的送别的话,那还是边塞诗吗?还是岑参吗?所以,要想理解透彻一首诗,了解背景是必须的。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找找感觉,然后再结合背景去揣摩,这种豁然开朗的过程本身就美妙无比。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城中学)古诗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然地深度理解?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本节课在以下方面很值得我们做些思考:1.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样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画面。
老师借用电视散文这种有趣又不失典雅的方式,唤起了学生的创造欲。
虽然是电视散文,但老师关注的仍然是语文的元素,要求紧扣诗歌内容,还原、创造画面,并用文字来解说画面,而且要贴合作者情绪。
这些,都要求学生首先要依据诗歌字面,把握画面的内容,进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这种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唤醒是见成效的。
2.教学设计的层次鲜明,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诗歌“深度理解”的终极结果,而是那理解得来的过程,由标题的回忆及理解,到诗歌体裁的了解,到画面内容的“艺术化”梳理(电视散文样式),最后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关节上,介绍背景,将理解诗人丰富情绪的难点成功突破。
应该说,在背景介绍的时机把握这个教学难点上,这节课的处理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本节课主要依托的散文画面表述部分,老师也是由浅入深,将学生由分散的画面梳理逐渐过渡到画面整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内容的取舍,帮助他们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也更精准地理解了诗人豪情与柔情交织的真实丰满的形象。
而且始终将诵读和理解结合,理解一直建立在对文字的品读基础之上,而读出诗歌的味道,恰恰也正是古诗教学的不二法门。
3.教学点拨自然,利于学生自然理解诗歌内容及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古诗教学中的字句韵味的赏析,古诗取材的理解,还是艺术手法的效果体会,老师都对“还原”与“比较”的古老阅读方式做出了很自然的运用,如将“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凝”替换成“飘”;多次借用学生已知的教学知识点有效助读,如对“互文”的理解,多次启发学生调动“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用熟知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助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也并不急于快速解决,而是耐心等待时机,自然催生理解,如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绪理解,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