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生活机体

合集下载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生理学理论指导: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生理学理论指导: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在个体⽣活过程中,如果只有⾮条件反射是⽆法在多变的环境中⽣存的。

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物掉⼊⼝中才引起吃⾷动作,更不能只在⾝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

实际上,在⽣命活动中,单纯的⾮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起的。

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相⽐,前者的数⽬是⽆限的,后者是有限的。

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机体代偿能力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机体代偿能力

机体通过呼吸、循环和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能增加组织的供氧。

通过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能提高利用氧的能力。

这些代偿性反应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而各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很不相同。

有心、肺疾病及血液病者对缺氧耐受性低,老年人因为肺和心的功能储备降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减少、外周血液红细胞数减少,以及某些呼吸酶活性降低等,均可导致对缺氧的适应能力下降。

另外,代偿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

轻度的缺氧刺激可调动机体的代偿能力,如登高山者若采取缓慢的阶梯性上升要比快速上升者能更好的适应;慢性贫血的病人Hb即使很低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而急性失血使Hb减少至同等程度就可能引起严重的代谢功能障碍。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其结构基础称为

二、选择题
1、阈强度越大,说明组织的( )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性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程度越低
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是 ()
A、正反馈 C、神经调节
B、负反馈 D、体液调节
3、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下列现象消失 ( )
A、反应
B、反射
C、兴奋性
D、兴奋
4、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如果刺激作用时间、强度-时间 变化率固定不变,把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 度,简称阈值。
❖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即阈值越大,组织的兴奋性越低;阈 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所以,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 指标。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激素 血液循环 靶器官或靶细胞
发挥调节作用 全身性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组织液 临近细胞
调节其功能活动 局部性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的特点: 1)反应较缓慢 2)作用范围广 3)持续时间长
3、神经-体液调节:普遍存在
(三)自身调节 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特点:
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二、 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正反馈 反馈信息(+)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负反馈
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一)负反馈
1.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在体内大量存在,如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温调节等。 2.生理意义: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以 及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的概念及意义教案

生理学的概念及意义教案

生理学的概念及意义教案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体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生物体的机体结构、器官发育、生殖过程、器官功能、代谢和物质转运、神经和内分泌调节等。

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以及单细胞生物。

生理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生理学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功能、代谢、调节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生命现象的一些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的揭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生物进化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正常功能,从而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 改善生活品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例如,研究人体生物钟的调节作用可以指导人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预防和治疗失眠;研究人体的运动生理学可以指导人们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运动效果。

4. 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生理学的研究对于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生物体的适应性、耐受性等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为保护环境和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上述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节关于生理学概念和意义的教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投影片或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生理学?”等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理学对于我们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讲解生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意义。

重点突出“生理学的意义”部分,包括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促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改善生活品质、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具体案例,如运动生理学和健身、生物钟和睡眠、环境污染和健康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生理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理学意义的理解。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	绪论

对恒定(1992,1999)
调节方式
特点
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而短暂
体液调节
缓慢、持久而弥散
Hale Waihona Puke 自身调节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三、反馈控制系统
1. 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
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A 型题
下列生理活动中,存在负反馈控制的是
A. 动作电位的产生
B. 血糖浓度的调节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体液及其组成
第一章 绪论
分隔、沟通,血浆最活跃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 (三)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在一定范围 内变动。动态平衡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A 型题 1.下列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B.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C.稳态调节中都有一个调节点 D.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基本恒定 (2016)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调节方
式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有效的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A 型题
2.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体液途径完成的调节是
A 肢体发动随意运动
B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
C 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D 沙尘飞入眼球引起的闭眼动作
心肌异长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调节,血压变动时肾脑冠脉等血流量稳定,碘抑制甲状
腺摄碘,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儿茶酚胺抑制自身合成
A 型题
下列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生理学理论指导: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生理学理论指导: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肺动脉及其分支血栓栓塞,栓子95%左右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

体积巨大的血栓栓子突然阻塞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同时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而引起猝死,这是临床上除心脏病突然发作和脑血管意外之后的第三种最常见的急死原因。

中等大小的血栓栓子常引起肺出血。

在有肺淤血时中等大小的血栓栓子常引起肺梗死。

体循环的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处的血栓。

如栓塞的动脉分支较大,侧支循环形成不足,常引起脏器的梗死。

(二)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脂肪滴进入静脉系统形成脂肪栓子。

脂肪栓子可通过肺脏毛细血管而抵达体循环进而阻塞脑及肾小球等部位的毛细血管,表现为微循环血管腔内有多数脂肪滴,可通过苏丹Ⅲ染色证明。

脂肪栓塞可引起肺水肿、肺出血和肺不张,脑水肿和血管周围点状出血,严重可引起猝死。

(三)气体栓塞
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均可形成气体栓塞。

常见于潜水员病和其它减压病,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其影响与脂肪栓塞相类似。

(四)羊水栓塞
是分娩过程中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

由于羊水进入子宫壁开放的静脉和血窦内,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引起羊水栓塞。

肺脏切片示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可见羊水成分,例如角化上皮、黏液、胎脂、胎粪等,由于羊水中含有促凝血物质可引起DIC,患者表现为猝死、休克、昏迷或出血。

(五)其它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可引起肿瘤转移。

细菌团栓塞引起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

生理学理论指导: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生理学理论指导: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强度呈正比关系。

(二)精神活动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虽很高,但在睡眠时、在活跃的精神活动及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均不大,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而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烦恼、恐惧或强烈的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lh左右开始,延续7-8h,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30%(推测额外热量可能来源于肝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物时“额外”消耗的能量)。

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被利用来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

因此,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的热量消耗,给予相应的能量补充。

(四)环境温度
人(裸体或只着薄衣)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情况下最为稳定。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增加代谢率。

生理学理论指导:人体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生理学理论指导:人体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肤、⽪下组织和肌⾁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体表层最外层的⽪肤温,如⾜⽪肤温为27℃,⼿⽪肤温为30℃。

躯⼲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肤温最低,越近躯⼲、头部,⽪肤温越⾼。

⽓温达32℃以上时,⽪肤温的部位差将变⼩,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温下降,⼿、⾜的⽪肤温降低最显着,但头部⽪肤温度变动相对较⼩。

⽪肤与局部⾎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肤⾎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肤⾎管收缩,⽪肤⾎流量减少,⽪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肤⾎管舒张,⽪肤⾎流量增加,⽪肤温因⽽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

⼈情绪激动时,由于⾎管紧张度增加,⽪肤温、特别是⼿的⽪肤温便显著降低。

例如⼿指的⽪肤温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肤温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肤温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temperature)。

深部温度⽐表层温度⾼,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

这⾥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是⽣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图7-5)。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其次,是⼼脏和消化腺。

在运动时则⾻骼肌的温度。

循环⾎液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液不断循环,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致。

因此,⾎液的温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生理学学习指导(全套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全套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生理学理论指导:条件反射的形成概述

生理学理论指导:条件反射的形成概述

研究条件反射,常以动物为对象。

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给狗进⾷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物是⾮条件刺激。

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关,称为⽆关刺激。

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

这时,铃声已成为进⾷(⾮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条件刺激与⽆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任何⽆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如果⽆关刺激(声、光等)与引起动物躯体运动的⾮条件刺激(如机械、电刺激肢体⽪肤等)多次结合,则可形成防御运动条件反射。

有的条件反射较复杂,它要求动物完成⼀定的操作。

例如,⼤⿏在实验箱内由于偶然踩在杠杆上⽽得到⾷物,如此重复多次,则⼤⿏学会⾃动踩杠杆⽽得⾷。

在此基础上进⼀步训练,只有当某种信号(如灯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物。

这样多次训练强化后,动物见到特定的信号(灯光),就去踩杠杆⽽得⾷。

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

它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条件反射建⽴之后,如果反复应⽤条件刺激⽽不给予⾮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例如,铃声与⾷物多次结合应⽤,使狗建⽴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铃声⽽不给予⾷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脑⽪层发⽣抑制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生理学理论指导: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生理学理论指导: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最突出之点,是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丰富的肌管系统,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

肌细胞是体内耗能作功,完成机体多种机械运动的功能单位。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直径1~2μm的纤维状结构,称为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和暗带;而且在平行的各肌原纤维之间,明带和暗带又都分布在同一水平上;暗带的长度比较固定,不论肌肉处于静止、受到被动牵拉或进行收缩时,它都保持1.5μm的长度;在暗带中央,有一段相对透明的区域,称为H带,它的长度随肌肉所处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在H带中央亦即整个暗带的中央,又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

明带的长度是可变的,它在肌肉安静时较长,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因肌肉所受的被牵引而变长;但明带在肌肉收缩时可变短。

明带中央也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或z盘)。

目前已经肯定,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sarcomere)。

由于明带的长度可变,肌小节的长度在不同情况下可变动于1.5~3.5μm之间;通常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μm.用X-线衍射等更精密的方法进一步发现,肌小节的明带和暗带包含有更细的、平行排列的丝状结构,称为肌丝。

暗带中含有的肌丝较粗,直径约10nm,称为粗肌丝,其长度与暗带相同;实际上暗带的形成就是由于粗肌丝的存在,M线则是把成束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位置的某种结构。

明带中的肌丝较细,直径约5nm,称为细肌丝;它们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每侧的长度都是1.0nm,它的游离端在肌小节总长度小于3.5nm的情况下,必然有一段要伸入暗带,和粗肌丝处于交错和重叠的状态;如果由两侧z线伸入暗带的细肌丝未能相遇而隔有一段距离,这就形成了H带。

肌肉被拉长时,肌小节长度增大,这时细肌丝由暗带重叠区拉出,使明带长度增大,H带也相应地增大。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1. 介绍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物现象和功能的学科,它关注生物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生理过程、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生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

2. 生理学系统生理学中涉及的主要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

下面将对这些系统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

2.1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的控制中枢。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并协调和控制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单位,通过神经冲动进行信号传递。

在神经系统中,重点内容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2.2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一组分泌内分泌激素的腺体组成,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和控制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

重点内容包括内分泌腺体的结构和功能、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机制等。

2.3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

循环系统还参与调节体温、维持水平衡等功能。

重点内容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调节、循环系统的调节等。

2.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主要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机体的氧供需平衡。

重点内容包括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的机制和调节、肺的结构和功能等。

2.5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消化腺等器官组成,主要负责摄入、分解和吸收食物。

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机体。

重点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器官结构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吸收的机制等。

2.6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在体内调节和排除代谢产物和废物。

生理学理论指导:人在急性失血时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生理学理论指导:人在急性失血时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
【解题技巧】掌握⾎流量减少引起的神经反射和急性失⾎引起的应激反应。

【解析】⼈在急性失⾎时,机体主要产⽣下列代偿反应: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30秒内出现并引起:①⼤多数器官的阻⼒⾎管收缩,在⼼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动脉⾎压接近正常。

各器官⾎流量重新分布以保持脑和⼼脏的供⾎;②容量⾎管收缩,不致使回⼼⾎量下降太多,以维持⼀定的⼼输出量;③⼼率明显加快。

(2)⽑细⾎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时内,⽑细⾎管前阻⼒⾎管收缩,⽑细⾎管⾎压降低,⽑细⾎管前阻⼒和⽑细⾎管后阻⼒的⽐值增⼤,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成,使⾎浆量有所恢复,⾎液被稀释。

(3)⾎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管升压素⽣成增加,通过缩⾎管作⽤既促进肾⼩管对Na+和⽔的重吸收,有利于⾎量的恢复。

⾎管紧张素Ⅱ还能引起渴感和饮⽔⾏为,增加细胞外液量。

⾎浆蛋⽩质和红细胞的恢复,使⾎时损失的⼀部分⾎浆蛋⽩质由肝脏加速合成,在⼀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步恢复。

红细胞则由⾻髓造⾎组织加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

如果失⾎量较少,不超过总量的10%,可通过上述代偿机制使⾎量逐渐恢复,不出现明显的⼼⾎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

如果失⾎量较⼤,达总量的20%时,上述各种调节机制将不⾜以使⼼⾎管机能得到代偿,会导致⼀系列的临床症状。

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量达全⾝总⾎量的30%或更多,就可危及⽣命。

生理学理论指导: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

生理学理论指导: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关系:
(1)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

(2)内环境各组分的物质交换过程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运回血液中,废物和二氧化碳最终通过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循环。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产生在非条件反
射基础上、反射灵活可变、数量无限、高 级神经活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 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
1.全身性体液调节 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 环运往全身,调节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局部性体液调节 指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特殊化学物 质或代谢产物,通过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组织,并对 其活动发挥的调节作用。
控制方式:双向性
受控部分通过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feedback) 。根据反馈作用的效果不同,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 反馈:
1.负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性质与
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 (2)在体实验:是在麻醉状态下通过手术暴露出 要观察的器官,观察和记录某些人为因素对其生 理功能的影响。
• 2. 慢性动物实验 •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清醒、健康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整体或某一器官 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规律。 •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分子水平 (二)器官、系统水平 (三)整体水平
控制信息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机能活动
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意义:使发生的生理过程不断增强直 至完成,有助于一个完整生理过程的完成。
血液凝固 排尿 分娩
分娩的正反馈控制 子宫收缩 (+)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二)非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生理学研究任务有哪些?可从什么水平、采用何种研 究法解决?
2.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 4.体内的控制系统有哪几类?并比较其异同。 5.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举例说明。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而生理学是关于生命 的科学。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有普遍性。这就是为什么 说生理学必然是医学的科学基础。”
——Claude Bernard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排尿反射
盆神经传入 盆神经传出
阴部神经传出
(三)前馈控制系统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红色框部分为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feed-forward):是一个开环系统。控制部分在反 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 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如:条件反射
意义:前馈控制可以更快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并对 可能出现的反应偏差提前予以纠正,起到“防范于未然” 的作用。
新城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生理学的任务
1、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 理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
2、阐明不同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
3、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和机体进 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命活动在整体生命 活动中的意义。
生理学的重点
功能(Function) 机制(Mechanism) 调节(Regulation)
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 决定兴奋还是抑制的因素:
外部因素:刺激的质和量; 内部因素: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和特性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和腺体细胞 可兴奋细胞的共同特征:动作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在正常和发生了适应性改变的、损伤的死亡的细胞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往往并无截然的界限。

可复性的和不可复性的改变之间,也常难以截然区分。

总之,这些过程都是逐渐过渡的。

至于一个刺激究竟会引行细胞的适应性改变、损伤还是死亡,也只有待其作用一定的时间(潜伏期),细胞和组织出现明确的结构变化以后,才能从形态上加以判断。

这段潜伏期的长短不仅决定于刺激因子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受累细胞和组织的种类。

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神经节细胞对于缺氧的耐受能力就远不如结缔组织细胞,也不如肝、肾、肺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常温下大脑缺氧后尚能复苏的时间极限为8~10分钟(大脑壳核又比其他部位如脑干核团更为敏感),肝通常为30~35分钟,肾为60~180分钟,肺约为60分钟(支气管上皮约为90分钟)。

当然对于细胞损伤的观察又和所用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关。

例如在肝缺血时,5分钟后即可从生化上证明其氧化磷酸化过程明显降低,而最初的结构改变如内质网、线粒体、细胞膜等亚细胞结构的改变,则约在缺血15分钟后才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检见,但这些改变通常还是可复性的,只要在30分钟内能恢复血流灌注,则这些改变仍可恢复正常。

然而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尚不见明显的改变。

只有当缺血持续达30分钟以上时,细胞的损伤才达到不可复的程度,并趋于死亡。

但也要在缺血达2小时以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检见肯定的细胞损伤。

当然,肉眼观能检见的改变还远远在此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