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2)知道常见生产要素有哪些,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阅读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例证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视频)201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马云成中国新首富(设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个视频的内容反映了经济学的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个人收入的分配或财富蛋糕如何分配问题。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学习新课】探究一、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知识链接:(PPT展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学生: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教师: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探究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内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PPT展示)(1)从适用范围看:公有制经济(2)从分配对象看:个人消费品(3)从分配尺度看:劳动的数量、质量(4)从分配结果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知识拓展)教师补充: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2)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政治科组蔡曼娜【课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南海区个人收入的特殊性,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南海区个人收入方式的特殊性,更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的性质、基本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由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个问题尽管属于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但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并且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猎,有所了解,所以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教师编制的学案的引导下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展开合作探究,这样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应该没有问题。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理解并熟记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原因;理解并熟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分配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小初高学习】高中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小初高学习】高中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知道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懂得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能提高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还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和意义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主要形式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经济生活理论。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推出理论,又用学习的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温家宝:通过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蛋糕”分好2、现场调查:制定一份调查表(包括父母的工作、所有制形式、收入分配方式)要求:(1)填出自己父母的工作(2)运用第四课所学的所有制结构分析父母的职业属于哪种经济形式。

教师总结:父母的工作属于不同的经济形式决定收入的分配也有不同的形式。

你的父母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情景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问题探究一: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三位工人的工资之所以高低不一,在于他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础;2.熟悉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实施方式;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4.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分配制度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分别介绍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

重点解释工资按劳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同之处。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并分析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4.讨论与互动(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给出更多的分配制度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用PPT展示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以及案例分析的示意图。

2.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课堂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自己所在国家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互动等,促进了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

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现场调查的形式,让几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适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月工资3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8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40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注:有关数量和质量可以适当展开)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板书:按劳分配的含义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和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

教具准备:1.课件投影;2.课堂小组活动材料;3.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有哪些?”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热情。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定义和内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优劣势分析。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不同情境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同时让学生总结各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

四、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分配方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并论述在该情况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及这一分配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看问题3、觉悟方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然性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依据教学难点: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各自家庭收入的来源通过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新授(一)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基本内容(1)分配范围:公有制范围内(2)分配依据:劳动的质和量(3)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3、按劳分配的意义(见小字部分,学生阅读)(二)其他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1)它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2)特点: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虽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个体劳动者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直接取得收入。

(3)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1)几种具体分配方式(2)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必须是合法的收入。

必须反对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非法收入(3)在现阶段,要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对未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创新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研究将 不断深化,为实践提供更加
科学的指导。
01
02
在实践中,将不断探索新的 分配方式和模式,如股权激 励、共享经济等,以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03
04
完善制度体系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制度体系,促进收入分配 更加合理、公平、有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点
提高激励效果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以根据不同 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和市场供求 关系,给予相应的报酬,从而激
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以引导资源 向更高效、更有潜力的领域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以更好地适 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案例
国有企业改革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引入了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种分配方式,激 发了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参与分红等多元化收 益分配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高新技术产业
公司的发展成果。
员工持股计划
03
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成为公司股东,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公
司发展。
05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下的公平 与效率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是公平 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 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2、情景预设痕迹太重。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主题讨论,每一个问题目的性都太强,学生很容易并且习惯于在书上去寻找答案,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实是略加粉饰的灌输,略显生硬,课堂的探究活动虽让学生展示,但课堂还是没有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3、知识讲解缺乏生活化
分配制度这一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这过程中,我虽然适时进行引导,还是有心无力,感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不够,如果能从学生的家庭收入,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带入课堂中,把理论知识通俗化,学生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1、不够了解学生对学习通的使用情况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课前预习作业,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使用到学习通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在这节课的时候,因为没有预习到位,上课感觉有点吃力,在课中利用“学习通”的功能来开展课堂,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己没能全面了解学情,学生没有预习到位,使得课堂的开展不够顺畅。
完成“学习通”APP作业。
通过布置任务布置,延伸本节课内容,增强学生使命感。
教师在“学习通”APP发布作业功能,布置下节课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回顾知识,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快速的带进课堂中,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意义;也运用“两段七步”的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学习通”发送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自主测评、主题讨论等,让学生自学、自测、对有存疑的地方在课中解决。在课中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并对学生在课前存疑的地方进行解答,以及布置下节课学生回去完成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学习任务清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领会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必然性及积极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及积极意义。

2.精准把握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考点知识。

3.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处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阅读、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处理、分析、归纳知识的方法,提升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问题探研究过程中锻炼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通过景理交融、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让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收集、准备生活中鲜活、动态的情景案例素材,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制成PPT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课前已经在黑板上梳理、呈现出来的本节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结构提纲进行预习,并能从教材中基本找到提纲中对应的知识点。

㈡情境导入假如今天下午放假,学校让我们班同学下午要留下来搞卫生,要求把前面的那幢楼的厕所、天花板、玻璃窗、地面等要一尘不染打扫干净,你愿意留下来吗?假如冯校长奖励给我们5000元,你们干不干?现在假如5000元钱已经在我手上了,你们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才合理呢?为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略)。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

2、理解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使学生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讲授新课】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属于按劳分配应注意把握什么特征?学生:要注意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掌握按劳分配要注意明确三点:第一,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也就是说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则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这里所说的劳动不能是无效劳动,必须是社会需要的,被市场承认的劳动)。

指导学生分析P44最后一段。

(见课件)[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公有制范围内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学生: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问]不知道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是否注意过那些经营早点的摊位,他们非常辛苦,在用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赚取了不少收入。

他们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学生:不是按劳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觉悟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教法和学法:
教法:(1)探究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对比分析法。

学法:(1)合作学习法。

(2)自我探究法。

(3)演绎归纳法。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表格、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有机组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袁隆平以技术入股,成为隆平高科的第四大股东,持有250万股限售流通A股。

2、史玉柱投资的巨人网络上市后,他最高时的身家为500亿元人民币。

3、华西村走集体经济道路,村民工资奖金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做到“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各体现哪种分配方式?
教师总结:可见,个人取得收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共同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62页,仔细阅读课文,教材中介绍了哪几种分配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再来看华西村村民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多媒体展示材料)
学生:按劳分配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按劳分配的尺度、结果及内容。

教师:只要是通过正当、合法的劳动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吗?(引导学生得出按劳分配的前提范围:公有制经济,主要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教师:为什么只有公有制范围内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如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能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私有制下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凭借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劳而获。

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从而排除了任何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劳而获取得经济收益的可能,使分配可以按照有利于劳动者利益,又能真正以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结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教师:我们实行按需分配,行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

(产品数量的多少有什么来决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不是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多媒体展示:1958年,我国提出了“大跃进”口号,组织人民公社,实行平均分配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

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是按劳分配。

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教师归纳:按劳分配是由我国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多媒体展示:1958年,我国提出了“大跃进”口号,实行平均分配制度,吃“大锅饭”;而华西村不搞“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华西村也不搞“独吃饭”,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适当拉开档次,又不脱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分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多媒体展示:袁隆平和史玉柱靠什么获得的收入?此外,还有哪些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管理、信息、资本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判断下列五种情形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在公有制范围内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在个体经济中获得的收入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因此,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所得的收入。

(如工资、奖金、津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性分配有什么意义?(以袁隆平为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那它们的地位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及三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引导学生分析,产品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内容,而生产关系由谁来决定?)
三、课堂小结:
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制作大的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

产品分配状况如何,归根到底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生产关系内部,产品的分配方式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地位,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决定了我国还有其它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因此,党的“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以使社会更和谐,造福于民。

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共同学习。

四、课堂练习:
1、请分析咱铁岭新区李某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2、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投资方案,并由此分析相应的分配方式。

五、探究活动: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那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一种分配方式吗?
多媒体展示材料:
华西村通过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适当拉开档次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总公司与下属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经济效益超额部分,实行“二八开、一三三三”的分配办法。

所谓“二八开”,既企业的超额利润,20%上缴总公司,80%留给本企业;所谓“一三三三”,就是留下的80%部分,一成给承包者,三成奖励管理、技术人员,三成给职工,余下三成留给企业作为公共积累。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