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_廉吏_的标准

合集下载

古代对为官清正的对待

古代对为官清正的对待

古代对为官清正的对待1.引言1.1 概述古代社会对为官清正的态度一直十分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对官员廉洁自律、忠诚公正的要求上。

在古代社会,为官清正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体现。

古人认为,官员作为国家的奉公之臣,应该以清正廉洁的品质为基石,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古人对为官清正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古代社会崇尚仁义道德,对官员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以公正、坦诚、廉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人民。

其次,古代对于官员廉洁自律的要求更加明确。

官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并应遵守诸多纪律和规定,确保公正公平的执法和管理。

古代社会对为官清正的重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为官清正的要求促使官员忠诚履职,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这为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古代社会对为官清正的要求也对后世产生了启示。

清明廉洁的官风使官员身负责任、勤勉尽职的形象树立起来,为后世政府治理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同时,古代对官员廉洁自律的要求也对今天的社会提出了反思,我们应该借鉴古代的经验教训,在现代社会中加强对官员的廉政治理,推动社会的公正正义。

综上所述,古代对为官清正的态度和要求在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官员的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道德坚守和社会责任的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从古代清廉官风中找到启示,引导现代社会的官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基本组织框架,使读者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为官清正的概念及其在古代的重要性。

接下来是文章结构,将说明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最后是目的,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对为官清正的探讨,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廉吏诗三题

中国古代廉吏诗三题

中国古代廉吏诗三题一、自律诗自古以来,做官的就有贪有廉,廉洁的称清官或廉吏,被当时和后代人所敬仰;贪黩的称贪官或赃官,如果他的名字能留传下来,则落万世骂名。

有人说,在贪污受贿的环境中,个人很难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古代办贪污案常常牵连一大片,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然,关键还是在自己,就看你有没有“拒腐蚀,永不沾”的意志和决心,如果有,就能够出污泥而不染。

古代的廉吏,有注重名节,立志清廉,一心为百姓办事,不求个人富贵的;也有心怀畏惧,不敢贪墨,害怕身败名裂,殃及子孙的,所以他们能够严于自律,并以诗明志。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鄄城(今属山东)人。

做广州刺史时,离广州二十馀里,有泉名“贪泉”,人人都说饮此泉水者必贪。

吴隐之亲自到此泉取水喝下,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认为像伯夷、叔齐那样的贤者,即使饮了贪泉,也不会丧失本性。

他饮贪泉也未变贪,后来做了尚书,升迁太仆,依然粗茶淡饭,以竹篷为屏风,他的妻子虽贵为夫人,还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烧柴都自己背回家。

一次嫁女,卖一条狗置办嫁妆,然而却生活得坦然而快乐。

张之才,宋代人,在阳城县(今属山西)做知县,清谨爱民,任期满时,去商汤庙辞行,作诗一首:“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去时犹似到时贫”,确实清白。

况钟,字伯律,明代靖安(今属江西)人。

初为小吏,因做事干练升迁为礼部郎中。

他廉洁精明,为朝廷器重。

在任苏州知府期间,平反冤狱,严惩贪官污吏,百姓称其为“况青天”。

离任时万人卧辙乞留,并联名上奏朝廷,朝廷授予正三品按察使衔准予继续留任。

万人送别的场面使他深受感动,写下了《饯别诗》四首,现录其二。

诗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相望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他一尘不染,“不带江南一寸绵”;他心安理得,“事事堪持天日盟”,无愧千古良吏。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大量腐败和贪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思想家开始提倡廉政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和官员的清廉自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爱之道,并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清廉和正义为准则管理国家。

荀子则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德才能治国安民,并强调“官之清,民以安”。

随着汉朝的兴起,廉政思想逐渐得以发扬光大。

在东汉时期,班固、扬雄等文学大师提倡“清官断狱”,并认为官员应该秉承忠诚、公正和廉洁等道德规范。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名流同样强调廉政思想,认为官员应该以“公而忘私,廉而不刿”为准则,力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正道和廉洁治政的优良传统。

第二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与效果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推崇正道鼓励官员清廉自律,保持皇家家族和恩荣体制的稳定平衡。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仅帮助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 史记》中曾记载有“忠信节义,犹钟鼓也”的名言,即忠诚、信任和廉洁是官员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忠诚于国家和国民,诚实地服务于民众,贯穿始终。

在唐代,宰相杨炎引入科举选拔制度,推动了士人充实朝堂,促进官员的素质提高,维护了国家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官员清廉自律的好处不仅仅在政治层面,而且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廉自律的官员认真对待土地调查、赋税、法律执行等工作,保证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摘要】古代“官”“吏”是两个不同的职位,官指的是在政府或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担负着管理统治的重任;而吏则是指在政府机构中从事一般文书或办事工作的人员,执行官的指示。

官与吏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官主要负责决策和领导工作,而吏则负责执行和辅助工作。

在选拔标准上,官通常需要经过科举考试等选拔程序,而吏则多是通过推荐或任命来提拔。

在社会地位上,官享有尊贵的地位和荣誉,而吏地位较为低下。

在待遇方面,官享有丰厚的薪酬和福利,而吏则薪水较低,待遇不及官员。

古代“官”“吏”有明显的区别,在政治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官、吏、区别、定义、职责、选拔标准、社会地位、待遇、总结。

1. 引言1.1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在古代中国,官和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它们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官和吏虽然都是从事政治事务的人员,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官通常是指掌握实权的高级官员,而吏则是指辅助官员管理事务的下属。

在古代社会中,官和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定义、职责、选拔标准、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

对于官与吏的定义而言,在古代中国,官指的是担任政府要职的高级官员,通常由朝廷任命,负责领导、指挥和决策。

而吏则是指从事政府文书办公等事务的下属人员,职责主要是协助官员处理事务、记录文件等。

官通常地位显赫,权力较大,而吏地位较低,权力较小,处于官员的管理之下。

官与吏在职责上也有明显区别。

官主要负责决策和领导,具有权力和责任,需要对国家政务承担较重要的责任。

而吏主要是具体执行政令,辅助官员处理具体事务,官员需要委托吏完成一些具体任务。

在选拔标准方面,官往往是通过科举考试或世袭等方式选拔,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政治经验。

而吏一般是通过推荐或者晋升等方式选拔,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

在社会地位和待遇方面,官地位较高,享有高禄高官的待遇,拥有较多的特权和荣誉。

而吏地位较低,待遇较为普通,虽然也有一定的薪水和福利,但与官员相比明显不足。

古人对廉洁的论述

古人对廉洁的论述

古人对廉洁的论述一、定义廉洁“廉,正也,洁,清也。

”——《说文解字》二、古人对廉洁的重视1. 廉洁是为官之本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被古人视为为官之本。

在古代社会,官员是执政者,他们的品行和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官员的廉洁品质,认为只有保持廉洁,才能有效地履行公务,保护社会的利益。

2. 廉洁是为政之道古人认为,廉洁是为政之道的核心。

在《尚书·周书·洪范》中,古人强调了廉洁在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古者,政者,得之则l治,失之则l乱。

”古人认为政权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官员的廉洁自律。

3. 廉洁是品德的象征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廉洁是品德的象征。

廉洁不仅要求官员在财务方面廉洁自律,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准则。

古人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官员才能够正直无私地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三、古人的论述1. 廉洁为官(1)韩愈:“凡人主者,皆以身任是庶务”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理论家,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凡人主者,皆以身任是庶务,然后子民勇而相佐,该无廉耻忠恕之忘也。

”韩愈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位官员应该以身作则的意义,只有官员身体力行地廉洁自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2)司马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资治通鉴》中言道:“改过而后能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司马光的这句话强调了只有改变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才能有效地治理整个社会。

他认为,只有官员自身廉洁,才能要求其他人守纪律、遵守法律。

2. 廉洁为政(1)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强调了官员在处理财物方面要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官员不应该因为个人私利而追求财富,而是要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正确处理财务问题。

(2)司马迁:“君子素其位而廉其身”司马迁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史学家,他在《史记》中写到:“君子素其位而廉其身。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古代从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古代,官员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从事政治事务。

因此,古代的从政之道和政治伦理非常重要。

1. 廉洁奉公廉洁奉公一直被视为古代官员必须遵循的首要规则。

官员要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就必须做到清白无私,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

官员要为公而担忧,为民而忧虑,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2. 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古代的官员必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要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人民和国家做贡献,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

3. 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古代官员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在古代,很多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因此,他们要保持公正和公平,以避免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 敬畏天地在古代的官员中,敬畏天地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品德。

他们要保持诚实、正直、勤勉、谦虚和纯洁的品质,同时也要敬畏天地并遵循道德规范。

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5. 尊重权威古代的官员在履行职责和服务人民时,必须尊重权威。

他们要遵循皇帝和法律的指示,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他们还要尊重社会上的各种权威力量,包括家族、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等。

6. 勤勉尽责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勤勉尽责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他们必须为完成任务和为国家服务而努力工作,力求做到最好。

他们要保持一颗敬畏心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 合理施政古代的官员必须合理施政,以最佳的方式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他们要保证政策和措施的公正和公平,并确保制度和法律的切实实施。

同时,他们还必须善于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8.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古代的官员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则。

他们要保持真诚、坦率的态度,同时也要遵循道义规范。

他们还必须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不得随意泄露机密或扰乱公共秩序。

综上所述,古代从政之道和政治伦理非常重要,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及其现实意义何涛中国古代的政治,具有较高程度的完善性特点。

其政治思想、政治机构设置及其结构,使中国具有相对长期同时也是相对稳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廉政思想和廉政制度的绵延、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政治思想宝库,搜检这方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千年的中国旧官僚政治中大凡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实践,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在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的提出和建立,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廉政观念开始萌芽,最初表现为“重民”、“仁政”、“尚贤”等与廉政有关的政治思想以及用“君子”、“小人”、“礼”、“义”、“信”、“忠”、“仁”、“正”、“俭”、“廉”、“勤”等规范对统治集团成员的从政道德修养进行品分评价。

在这方面,墨家是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的学派,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法家则较早地把廉德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者,政之本也。

”作为立国的四维之一,廉政,是维系政权兴衰存亡的生命线,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

大凡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求属下官吏廉洁自律,奉法尽职;而大多数的执政者尤其是坐享其成的统治者,往往是虑不及此,故奢侈荒淫,政治黑暗,法纪松弛,官场腐化。

政治廉洁或是政治腐败,必然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世风崇尚节俭或奢靡,亦会直接影响着一个政权的兴旺或衰落。

诚如《汉书》所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亦如《晋书》所日:“王道治本,经国之务,必先之以礼义,而致人于廉耻。

礼义立,则君子轨道而让于善;廉耻立,则小人谨行而不淫于制度。

”中国古代的吏治中,特别强调“以廉为本”的思想。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

古代吏治纪律规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吏治,是指古代社会中官员管理治理事务的机构和制度。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纪律规矩,来规范官员的行为,保证吏治的廉洁、公正和高效。

吏治的纪律规矩,是确保官员能够忠实履行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中国,吏治的纪律规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古代,官员们必须遵守各种规矩,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中最重要的规矩之一就是廉政。

廉政是古代吏治的重要原则,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不能贪污受贿。

官员们还必须尊重法律和公正,不能滥用职权,不能乱发牌照,不能虐待百姓。

吏治的纪律规矩还包括官员要办事公正、勤廉、明理、诚信、忠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以官谋利。

古代吏治还有一套明确的晋升制度和考核机制,根据官员的绩效和表现来晋升或降职。

古代吏治的纪律规矩还包括官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比如要遵守礼仪规范、端正品行、言行举止得体等。

在处理事务时,官员要讲究政治风格、公平公正、善于倾听民意、善于协调矛盾、善于调解纠纷等。

吏治的纪律规矩还包括官员的生活作风,要求官员不能奢侈浪费、挥霍成性,要节俭朴实,与民众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

在古代吏治中,对官员的违纪违法行为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比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虐待百姓等,都会受到极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罢官、免职、发配等。

古代吏治的纪律规矩,不仅是对官员的一种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规范和约束,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第二篇示例:古代吏治纪律规矩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古代吏治纪律规矩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法制精神,对于规范各级官员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特点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

古代“官”“吏”有何区别在古代社会里,官员是一种非常显要的社会地位,分为“官”和“吏”两种不同的概念。

两者在政治、社会、职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政治地位不同“官”是指具有特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代表政府、享受国家俸禄和特权的人,是政治的代表。

而“吏”指的是官府或机关中的职员,是政治的执行者。

具有非常明显的代表性差别。

二、入仕途径不同官员是依照官位系统来选任的,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根据考试成绩、政治能力、品德以及阶级背景确定。

而“吏”则是按照选拔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选也是根据其考试成绩来确定。

两种选拔方式均属于官员选拔体系,但是它们的选拔标准和方式都不同。

三、职务不同“官”在掌握着一定的政治、军事及行政权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还需维护一定的民生和运行政府。

同时,还有相应的俸禄和福利。

而“吏”则是协助“官”执行政府职责的,它涉及到行政执法、照顾人民利益方面的任务。

职务的不同决定了官员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四、工作内容不同官员的工作内容是领导、决策、公务和管理,它的领域不仅包括政治、行政、军事等方面,还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等。

而“吏”的工作内容则是协助“官”完成具体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办理文书、监察官员、调查举报等工作。

两者的工作内容也各自兼备。

官的社会地位比吏更为重要,主要是由于组织和管理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的能力和领导能力更为突出。

官员不仅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而且还有相应的特权,享有各种荣誉和待遇。

而“吏”的社会地位则比“官”要低一些,但在政府机关中也有其较为显著的工作表现。

最后,总结一下,“官”和“吏”两个概念无疑是在古代中国官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它们的概念、角色和职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在古代中国的官制中,两者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贪污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制度瓦解,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个阶段在我国大约出现于“五帝”时代后期。

随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其中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一、严刑峻法,惩罚贪官污吏首先历代统治者注重立法,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

早在尧舜禹时期,司法官皋陶就制定了昏、墨、贼的罪名,其中墨就是指贪婪败坏官纪,夏朝对此加以确认,规定犯三罪者均处死刑。

在西周时期规定了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亲,以惩罚审判官徇私舞弊。

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中《杂法》规定的六禁之一金禁就是惩罚受贿行为的规定。

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贯彻,法家较早意识到官吏腐败对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朝的法律就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

西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也基本上是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

主要规定有:第一,官员不胜任者要被免职。

第二详细规定了失职渎职行为。

不仅丢失印信、文书,甚至消极怠工,不积极举报违法的同僚与部属都视为失职和渎职。

第三,防治官员以权谋私。

汉代赃罪分为盗和赃两大类,盗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共有财产,赃指接受下属、吏民的贿赂。

第四禁止官员实行苛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频仍,南北对峙,因此在整顿吏治、惩治贪污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但对惩贪,仍从立法上作出了努力,如《魏律》在前代的基础上,把《盗律》中的“受所监受财枉法”,《杂律》中的“假借不廉”以及“呵人受钱”、“使者验赂”等相类似的条文集中在一块,创辟《请赇律》。

“两袖清风”话反腐

“两袖清风”话反腐

2020.08上据古人记载,明朝名臣于谦任山西巡抚期间,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同僚们劝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珠宝去攀求权贵,至少也该带一些土特产打点人情呀!”于谦听罢,举起两只袖口,风趣地说:“带有两袖的清风!”从此,人们就用“两袖清风”这个词来比喻为官清廉,直到今天。

古往今来,惩治腐败、反对贪污、倡导廉洁是每个政权获得百姓拥护、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而惩腐反贪,除了要像于谦那样善于自省自律外,还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和御史都察的监督。

个人自省自律在中国历史上,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例子不胜枚举:东汉有将下属送的鱼悬于檐下不再理会的“悬鱼太守”羊续、离任时面对百姓赠银只取一文钱以作纪念的“一钱太守”刘宠,西晋有将下属送的丝悬于梁上至朽烂仍“封印如故”的“悬丝尚书”山涛,南朝有与友人相聚时“止谈风月,不谈公事”的“风月尚书”徐勉,明朝有“不受贿,不受馈”的“二不尚书”范景文,清朝有整日吃糙米、食青菜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他们的廉洁行为,更多地源于他们高尚的品格修养和个人的自省自律。

古代廉吏的自省自律具有以下共性:其一,倡行节俭,严格诫子;其二,励精图治,勤政为国;其三,秉公办事,清廉自守。

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高官大吏做到洁身自好、一尘不染是很不易的。

明君廉吏的自律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心,进而为封建王朝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同时,它所揭示出的“大官廉则小官守”的政治规则,成为古代社会廉政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历代官员的俸禄都不高,而很多人在成为官员之前就借了不少债务来糊口、读书和疏通关系。

因此,新官上任后,其首要任务便是还债,但薪酬与债务的较大差距,加上身份地位的显著变化、心理建设的缺失,就导致一些官吏以身犯险,走上了贪腐之路。

法律制度约束用严苛的法律来约束官员贪腐的行为,对已经发生的贪腐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最常用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方法。

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弛感”在中文社交媒体火起来是去年的事情,()一位微博网友的见闻。

她在飞机场看到一家人出门旅游,孩子证件出问题,母亲便陪着他回家了,剩下的家庭成员虽然因为托运行李挂在母亲名下全部被退回,也没有一个人情绪失控,正常出行。

网友把这种面对失控的事态还能()的心态总结为“松弛感”,引起广泛的羡慕和共情。

经过大半年的发酵,使“松弛感”已经从家庭关系领域扩张到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容词,从心理学流行词变成了生活方式以致穿搭风格、气质范本。

然而很多表面松弛的内里是加倍紧绷。

到头来,从追求“松弛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和松弛两个字说再见了。

“松弛感”也好,“钝感力”也好,“精神内耗”也好,心理学流行词汇的背后,我们似乎总在给生活里淤积的隐痛找个()的答案,把自己套进理论框架去寻找正确的姿态,结果不过是又叠加了一副枷锁,反而积累出更多怨气。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痛苦就痛苦,想焦虑就焦虑,又()不是一种松弛。

1.依次填入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起源于泰然处之一本万利何尝B.来源于安如磐石一本万利未免C.起源于安如磐石一锤定音何尝D.来源于泰然处之一锤定音未免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大半年的发酵,“松弛感”已经从家庭关系领域扩张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容词,从心理学流行词变成了穿搭风格、气质范本乃至生活方式。

B.经过大半年的发酵,使“松弛感”已经从家庭关系领域扩张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容词,从心理学流行词变成了生活方式乃至穿搭风格、气质范本。

C.大半年的发酵,“松弛感”已经从家庭关系领域扩张到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容词,从心理学流行词变成了穿搭风格、气质范本以致生活方式。

D.经过大半年的发酵,“松弛感”已经从家庭关系领域扩张到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容词,从心理学流行词变成了生活方式以致穿搭风格、气质范本。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建设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建设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建设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廉政的认识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北宋欧阳修著《廉耻说》指出,廉耻,乃“士君子之大节”,即廉洁与知耻是官员最重要的操守。

宋代吕本中撰《官箴》,开宗名义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36字《官箴》已成尽人皆知的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国家律法也在制度层面上对官员廉洁从政做了细致地要求。

《唐律·名例律》规定:官吏犯罪,划分公罪、私罪两类,并规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则。

公罪,指因公犯罪。

私罪有两种:一是和公事无关系的违法犯罪,如强奸、盗窃等等;一是利用职权,贪赃枉法或诈取私利等等,虽与公事有关,也以私罪论处。

公罪多出于过失,私罪则多由于故意。

私罪从重,公罪减轻。

关于惩治官吏贪赃枉法,规定颇为严格,如,官吏收受、借贷辖区人民的财物、猪羊供馈,为私役使辖区人民,以及接受财物为之请托,都以贪污论罪。

这些论述不仅大大影响了历代官场伦理,而且对中华廉政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的中国式家教家训中的廉政因子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家族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

家族文化是一个宝库,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一项重要内容。

家族训诫与家风传承,是中国社会的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社会而言,家训家风是凝心聚力、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家族而言,家训家风是延续家运、防范衰败的有效保障;对个人而言,家训家风是安身立命、修德润身的人文底蕴。

中国式家训,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流传至今比较有名的家训大多出自帝王将相、仕宦之家和士大夫之家,有的可以从各种族谱家谱中找到,绝大多数则是在家庭家族内部口口相传。

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箴言定义

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箴言定义

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箴言定义名人名言认识箴言重在一个深收集箴言做到一个勤总结箴言讲究一个精宣传箴言立求一个广践行箴言贵在一个恒现代篇古代篇人生自立律已处世为民从政而立律已齐家处世民本而立律已齐家处世民本居官自立篇律已篇处世篇为民篇从政篇国内篇国外篇古代篇现代篇修身民本居官修身齐家处事居官意义方法态度目的职能素质方法作风用人表率古代篇当代篇自立律己处世用人数字文史物品称呼事理国内版国外版要领趣闻名词要解古文趣解名人笔名史鉴心得体会箴言书讯|首页|箴言内涵|箴言人生|四句箴言|三字文化|箴言心得|箴言集锦|箴言趣闻|名人自箴||官署箴联|古代家训|读书经典|学习园地|漫话人生|性格修养|领导科学|清正廉洁|以史为鉴||典故溯源|演讲艺术|孔学研究|社科课题|歌谣箴铭|文秘天地|对联故事|吟诗酒令|幽默笑话||谜语精选|知识窗|述作集|短信平台|编著书目|信息交流|图说箴言|网民互动|典故来源|2010年4月5日星期一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作者:关玉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5 更新时间:2009-9-7 22:05:23中国古代反贪倡廉思想贪污伴随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出现,至今已跨越几种社会制度,蔓延到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成为困扰各国的一大“公害”。

中国历代王朝为维护其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反贪斗争,总结出许多惩贪倡廉的可贵经验,涌现了不少千秋传颂的廉洁典范,留下了许多耐人品味的箴言警语。

这些箴言警语的许多思想观点对促进当时反贪政策和法规的制度,推动当朝的反贪斗争,澄清当朝吏治,扭转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均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吸取其精华,对当前反贪倡廉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一、古代“廉”的内涵“廉”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常见的一个宇,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耍的概念。

中国古代“廉”的含义有多种,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都涉及并使用过这个概念。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

古代官吏考课制度重视“官德”六项标准“廉善”为首纵观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始终把以德治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治民先治吏成为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政风纯正、官吏清廉是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所祈盼的,因为它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要求官吏“清”、“慎”、“勤”,使对“官德”的考察在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占主要地位。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对职官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官考课制度。

《周礼》提到的“六计”,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袭承继,成为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的一般标准。

《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二曰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各项政令);三曰廉敬(是指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是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五曰廉法(是指明法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六曰廉辩(是指遇事头脑清晰,不疑惑)。

”指的是考课官吏的六项标准,“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

而《周礼》“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故“善”、“能”、“敬”、“正”、“法”、“辩”六项标准前均冠以“廉”,而又以“廉善”为首。

按《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当时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绩,考察他们的德行与能力。

“德行”在《周礼》中指的是“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

《周礼》“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西周春秋就已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