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学评教倦怠现象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基于PBL学习过程中学生倦怠心理现象的探讨
正处于初步阶段 , 加之教 育体 制和 教学过 程 的特殊 性 , 该 模 式在应用 中还不可 避免 地存在 着某 些 问题和不 足。其 中如 何有效激发学生 自我 学 习的主动 性 以及 克服 学生 容易产 生
的倦怠心理值得关 注。现就学 生在 P B L教 学过程 中易 产生
能力还 没有 达到相应 的水平 , 其 自主讨 论始终 无法深 入 , 加
P B L的操作流程后会发现 , 这种学 习方式 比传统 教育模式 辛 苦很多 。我 国的学 生长期接受“ 填鸭式 ” 教育 , 习惯被动地 接
受老 师已经总结 好 的经 验 性 的知识 , 自身 缺 乏 主动发 现 问 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P B L强 调主 动学 习 的 自觉性 和 能力 , 要求学生 在较 短的时间 内设计问题 , 并 据此高效 率的查 阅文
中 国高 等 医 学 教 育
2 0 1 3年
第1 2期
・
4 5・
基于 P B L学 习过 程 中学 生倦 怠 心理 现 象 的探讨
袁卫玲 , 王玉兴, 马佐英 , 王洪武 , 田 露, 李德杏 , 王 蕾
( 天津中 医药大学 , 天津 3 0 0 1 9 3 )
[ 摘要 ] P B L 作为一种 崭新 的教 学模 式 , 逐 步成 为我 国 医学教 育改革模 式的一种 趋势 。3前我 - " 国医 学P B L教育模式正 处于初步 阶段 , 在应用 中还不 可避 免地存 在着 某些 问题 和不足 。文章 就 学生在 P B L学
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 的 内化 ,学 生在讲解 时仅 简单宣 读课
件 内容 。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作者:金曼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状况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那么高校学生的学习问题又主要表现为学习倦怠性,大学生学习倦怠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同时还会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以及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本文经过调查研究来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原因提出对于学习倦怠学生的管理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的学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策略学习倦怠时指学生经过长期的持续性的强制性的学习而表现出来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各种逃避学习的行为。
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只有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对学习倦怠生进行管理。
一、高校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原因1. 学习目标迷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高中的这种升学压力消失了,然后由于部分同学有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对于一部分同学又是因为自己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同时进入大学后又不想设立新的学习目标继续奋斗,于是产生了消极的学习倦怠的心理。
2.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认知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和兴趣,入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专业课产生学习倦怠。
3. 学习方法转变困难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速度相对较慢,而进入大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速度较快,同时相比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更加重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的作用是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我们调查分析了解到,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好地转变学习方法,对大学的学习进度和速度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性,由此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性。
4. 不良的生活习惯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减少,所以学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
学习倦怠大多是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缺乏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所引起的。 国内连榕教授及学生从专业对于大学生学习倦 怠的影响方面给学习倦怠作出以下定义: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 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的心理表现,大学生的学 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 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7]。 还有合肥工业大学的 魏婷认为“学习倦怠”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学生在长期持续的强制性的 学 习 中 出 现 的 生 理 耗 竭 和 心 理 耗 竭 ,以 及 由 此 引 发 的 对 抗 行 为 [8]。
可见,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主 要有: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对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 关系的研究 。 [15,16] 南京师范的孙哓莉探 讨 了 社 会 因 素[2](社 会 风 气 、高 校扩招、就业压力),学校因素(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管理),个人因素 (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合肥工业大学 的魏婷从社会根源(社会竞争、社会角色、生源地域差异),教育环境根 源(学习自由度、教师素质、教育盲点),个体根源(性格特征、自信心、 角色、学业进程的控制感、情绪管理、控制点)进行了分析;湖南师范大 学的黄卫平提出的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 境因素、个体因素。 孙哓莉、魏婷、黄卫平等对影响因素的探析大方向 基本一致。 还有山东师范大学的孙爱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自编 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出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 绩、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划分了学习动机、 界 定
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 等消极的心理表现。Freubenberger 在 1974 年首次提出倦怠(burnout)的 概念,并将“职业倦怠(Job burnout)”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 认为职业倦 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 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3]。 随后,Maslach 等认为工作倦 怠是一种精神疲惫和情绪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 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 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玩 世 不 恭 (cynicism) 和 成 就 感 低 落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Maslach (1997)所提出的模型测量被认为是 最科学、简洁的,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研究 之 一[4]。 Maslach 等 人 最 初认为工作倦怠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人员中 ,并编制了 MBI-HSS(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 Human Services Survey) 量 表 [5]。 Schaufeli 等人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现象同样存在于非服务行业人员中 , 在 MBIHSS 量表基础上,编制了 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 General Survey)量表[6]。 “倦怠”经常用于工作压力 中 ,特 别 是 那 些 以 人 为 工 作 对象的助人职业中,如教师、替察、护士、社会工作者,他们需要将情感 投入到对方身上, 但是当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与从中获得的回报不一 致,即出现投入与产出的失调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成就 感降低等身心疲惫的现象。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研 究者提出了倦怠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因为在学习中也会出现类似的 倦怠现象。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对学生的倦怠现象加 以研究,Pine & 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 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4]。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 发 现 学 习 倦 怠是大学生的一种体验[5]。 由此可见,除了社会助人工作 者 会 产 生 职 业倦怠以外,学生也同样会产生学习倦怠。 虽然学习倦怠与职业倦怠 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情境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情境不同, 他们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也完全不同,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确实存在学习 倦怠现象。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对策分析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NO.12,2010378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对策分析□孙东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大学生学习倦问题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在对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现有研究分析基础上,对1300名大学生进行学习压力、学习倦怠状况、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等测量发现:约32.85%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个体咨询与辅导,探讨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干预策略英语等;单证员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单证基础知识和单证专业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专业英语等。
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四门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英语为突破口,在精简专业课数量的基础上,带动相关课程建设与发展,从而合理地构建出符合"双证"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结合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岗位来进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践能力,实现从书本到实际的跨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道德,敢于承担责任,学会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具备一个准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与能力。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设置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从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分别安排认识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与毕业实习,内容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仿真或实际操作,目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我院相应的建立了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训室、国际贸易电子化实训室,购置相关教学软件,设置报关、报检流程,货运代理仿真等。
从国际贸易实务到报关实务各个主要环节全部具备,通过模拟训练,进行情景教学,供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形成职业能力,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导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他们每天忙碌于学习、社交、实践和娱乐之中。
在学习这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的情况。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1.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通常相当繁重,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前,学生需要复习大量的知识,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课程设计。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焦虑感,甚至感到不知所措。
2.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大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大多是专业课程,某些课程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方向不符。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就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
3.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大学生在学习时采取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4.精神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他们产生疲倦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5.缺乏目标和规划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导致学习的动力减弱。
二、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研究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适当的放松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好的睡眠质量,调节节奏,避免疲劳积累。
2.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内容,学会用自己的兴趣去发现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希望学生通过建立兴趣点,去发现知识的美丽和魅力,让学习变得更富有吸引力。
3.学会高效学习学习方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要教育学生学会合理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考试、阅读、讲解和实验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带动学习动力。
4.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要学会适当的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生勤工俭学调查报告
调查简介就业形势的加剧困难,现在的大学生们也逐渐觉察到了“危机”的存在,觉察到光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是不够的。走出象牙塔,去接触社会,来增长社会经验也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勤工俭学的队伍中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勤工俭学已不是贫困生的专有用词了,它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打工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尤其是在学生生活相对独立的大学里面,打工之风悄然刮起。由此,我们队本校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来反映本校学生在勤工俭学方面的问题等。
调查方式、方法
1.抽样方式 我们这次针对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抽样调查法:是指本次调查在校园内各个地点中从总体单位中任意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我们小组四人在学校一食堂门口的小广场随机拦访过往的同学。 2.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采访记录,比如街头拦访。
兼职的目的和收入的用处
性别不同对于兼职必要性的认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由上表可得,0.559大于0.05,说明方差齐性。所以可以得到其sig值为0.301,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男、女对于兼职必要行的认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
家长对打工的态度
52%的家长基本同意,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30%完全同意并予以鼓励。10%无所谓,4%基本不同意,认为应该以学习为主,4%完全不同意。这里来看,大多数的家长是支持学生打工行为的。家长们希望的是孩子初入社会能不受骗,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做一些体力活和简单劳动都持有一些意见,认为应该做一些高级的工作,然而这与没有任何专业特长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矛盾。
数据分析方法
1.编码及数据的录入 编码是将问卷中的开放题或半开放题的答案用标准代码表达出来,便于电脑统计;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要通过已完成的问卷建立答案标准代码表(简称码表),然后由郭凯莉对每份问卷编码以及录入。 2.分析方法 问卷回收后,经过整理、编码、录入以后,我们将用专业的市场调研软件SPSS13.0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以H大学为例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以H大学为例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王彭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男女两性在情绪耗竭上存在差异。
男性略高于女性:青年教师结婚与否在去人性化上存在差异.未婚的略高于已婚:具体授课内容在去人性化上存在差异。
授公共课略高于专业课和公共加专业课;从学历上看,在去人性化上存在差异.本科的略高于硕士;教师授课量在情绪耗竭存在差异。
课时越少相对严重:而青年教师的收入在低成就感职业倦怠总状况上存在差异,收入低的相对严重。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1974生g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 euden—be r ger)将美囝大众用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倦怠应用于心理学领域。
主要是用来描述护理人员由于长期面临着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识与情感上的反应.着重从临床角度来描述工作倦怠的症状及治疗,并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iob burnout)概念…。
弗鲁顿伯(Fr eudenbe r ge r)认为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工作强度过高.个体需求被忽视后所造成的筋疲力尽、衰竭的状态。
更多的是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个体身上(2]。
马诗尔(M a r sl ach)在1981年,与合作者确定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纬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
情绪耗竭属于压力纬度,特征是缺乏活力,个体表现过度疲劳、没有工作热情等现象。
去人性化是人际关系纬度,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
个人低成就感是自我评价维度,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3J。
近几年来。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重要的与压力相关的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为不能有效解决T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
目前。
在全国性的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在今后几年内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我们开展了一项学业倦怠的调研。
本报告将就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位大学生参与。
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业倦怠程度、倦怠原因和应对策略等。
三、调研结果1. 学业倦怠表现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倦怠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不愿去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习动力下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内在动力和自我激励。
(3)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下降,困难科目的学习进展缓慢,容易出现拖延和敷衍的现象。
2. 学业倦怠原因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学业倦怠原因:(1)学习环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校资源不足,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
(2)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导致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动力的指引。
(3)学习方法不当: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无法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效果。
(4)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加了学业倦怠的风险。
3.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倦怠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增强学习的目的感。
(2)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关注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提高学习方法: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拆分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提高学习效果。
(4)强化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下降和学习效果不佳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学习环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和心理问题等是导致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教育学中的学生学业倦怠研究
教育学中的学生学业倦怠研究在教育学领域,学生学业倦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学业倦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态度,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和投入度降低。
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教育方式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学业倦怠的诱因。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倦怠有重要影响。
苛刻的家庭期望容易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从而产生学业倦怠。
此外,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也是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过分强调应试成绩和竞争,缺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学业倦怠。
其次,学生学业倦怠对个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学业倦怠会降低学生成就,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长期以往,学生可能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从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此外,学业倦怠还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和抵触态度,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丧失动力,对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学生学业倦怠并非不可预防和治愈。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倦怠。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关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力。
学生学业倦怠研究还需要深入完善。
当前,国内关于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探索学业倦怠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学业倦怠的成因机制和干预途径。
总而言之,学业倦怠是教育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t h e d a t a c o l l e c t e d w e r e t h e n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S P S S s o f t wa r e w i t h 9 a s p e c t s l i k e g e n d e r , c i t y, r a n k a n d S O o n a s v a r i a b l e s . B a s e d 0 n t h e r e s u h o f t h e a n a l y s i s , s u g g e s t i o n s w e r e p r o p o s e d f o r p r e v e n t i n g a n d r e d u c i n g
LAN Fu y u, LI Pe n g
( C o l l e g e o f B u s i n e s s . L i s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 L i s h u i 3 2 3 0 0 0 , Z h e j i a n g )
基金项 目 : 浙 江省教育厅课题( y 2 0 1 0 1 8 4 3 8 ) ;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高校 ) 研究课题( s c G 2 3 O )
作者 简介 : 蓝傅瑜 , 女, 浙江丽水人 , 研究实习员。
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在国内,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探索其成因和影响,对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进行综述分析,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表现特点,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详尽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根源和机制,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学习倦怠对高职院校学生成绩、学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制定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方针。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综合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路径,推动学习倦怠领域的深入发展和拓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并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也有助于揭示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定义与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学习动力等现象。
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6,22(07)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马改艳(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学生滥评、弃评和恶评教师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疏解,会亵渎学生的评教权利,遮蔽学生的评教能力,降低学生的评教效力,甚至会强化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抵制情绪。
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评教指标设计不科学、评教时间安排不适当以及评教结果不向教师与学生公布是导致学生评教倦怠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从评教前的组织动员、指标设计和时间安排,评教时的组织实施以及评教后的结果反馈、结果分析与适当培训3个方面疏解学生评教倦怠的现象。
关键词:学生评教;倦怠现象;评教失真;评教指标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7-138-03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A听说成绩出来了,他赶紧登录校园网打开“教务信息系统”,在点击“成绩查询”后弹出了学生评教页面,在鼠标的“啪啪”声中不到一分钟时间他就随意地完成了10多道打分题,点击“确定”,很快他看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过关了,高兴之余,他又重复了几次这样的评教过程,几乎不到8min的时间他完成了本学期所有课程的评教与查分……这样进行评教,其有效性很值得怀疑。
类似这样的“一分钟游戏”评教现象,绝非个案。
《中国青年报》《新快报》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1]。
从笔者调研以及媒体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在高校中已是非常普遍了。
所谓学生评教倦怠,是指高校学生对学生评教制度及评教的实践产生了毫不掩饰的厌倦与懈怠情绪,以消极轻慢的态度对待评教、参与评教[2]。
这种现象已引起高教领域的学者和相关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关注与思考。
那么,“学生评教倦怠”现象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这种现象会对高校学生评教制度与工作产生什么影响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呢?1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的主要表现1.1学生滥评学生滥评是指学生心理上厌倦评教,但形式上还是参与了评教,导致他给出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呈现非相关的状况[3]。
基于SPSS分析的财会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基于SPSS分析的财会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研究摘要: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通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河北科技学院财会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状况,从而为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财会专业本科生一、引言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
财会专业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一类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有开设,每年也有许多非财会专业学生纷纷考取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进军会计行业,所以社会上对于财会类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态势,但很多企业却仍然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因此,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通过对河北科技学院财会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以期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状况,从而为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科技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为被试,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51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51份。
251名被试者中,男生61人,女生191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76人,大三71人,大四53人;农村籍学生161人,乡镇籍12人,县城及县级市籍45人,县级以上城市级33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201人。
2.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以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测量工具,包含20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赋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
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需要。
学习倦怠这一现象却时常困扰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还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道路。
本文旨在对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可以为教师和学校提供实际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探讨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学习倦怠问题的重视。
学生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其个人学业发展,也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
只有深入了解学习倦怠的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有助于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更在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核心,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查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查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工作负荷过重、压力大等职业压力反应,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均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兴起,但职业倦怠研究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的应用尚不充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以期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浙江省某6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等内容。
具体目标如下:1. 描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及其各维度表现;2. 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3. 探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4. 提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实名制的问卷调查,获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和影响因素。
问卷将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压力、情感疲劳、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进度计划1. 建立研究框架和编制研究工具,完成研究方案——14天;2. 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30天;3.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30天;4. 撰写开题报告——10天。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得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策建议等结论,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也可为职业倦怠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案例。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摘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研究,找到预防或缓解该群体职业倦怠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低潮,从而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章通过对浙江省6所高校194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在文献资料分析、数据统计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一、问题的提出当人们论及教师的职业倦怠时,往往习惯性地聚焦于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
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形势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担负起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研究并组织实施教改的重要任务,工作职能以及工作环境都对其综合素质和工作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长期不变、缺乏弹性的坐班生活面对日趋复杂、压力渐大的工作内容,极易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情绪迷茫、厌烦、失落、缺乏成就感,找不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然而从当前研究文献来看,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明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是否在职业倦怠的总体程度、具体构成及其特征上存在差异?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为后续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为手段,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内六所高校的教务处、院(系、部)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取样,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为93.19%;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4.63%,其中,男性78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龄为38.4±5.5岁。
另外,通过与多位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从业时间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获知教学管理人员对自己职业倦怠的直接感受。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指大学生出现学习厌恶、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大学教育的改革,大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导致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
二是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从而产生倦怠感。
三是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动力和方向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四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产生倦怠感。
针对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是减轻学习负担。
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重的学习负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技巧、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三是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提高学习动力。
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
一是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原因,为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二是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有效减轻学习倦怠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是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研究,为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作者:白佳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3期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出现了学习倦怠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1]当前大学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它在促使国民基础学历、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带来多种积极效应的同时,随之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今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失去了学习活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在降低。
由于目前大学生中产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了解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并没有对学生出现学习倦怠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和关注,人们对这一现象意识层面淡薄,因此需要全社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升认识,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一、“倦怠”与“学习倦怠”的定义1.倦怠的定义。
“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是指个人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背负着过重的工作压力和负荷,从而身体、心理和情感长时间处于极度耗竭的状态中,身心过度疲倦的一种精神状态。
[2]2.学习倦怠的定义。
国外学者Pines对学习倦怠做了定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系列倦怠的情绪。
[3]国内学者连榕为学习倦怠做了定义:由于学生长时期处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中,他们的身体、心理、精神、情感长时期处于耗竭的状态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
[4]综合以上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学习倦怠理解为当学生面对学习时,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长期处于身心、精神、情感极度疲倦的状态。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层面成因分析。
(1)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坚强勇敢、率真坦诚、容易适应新环境,具有好奇心、冒险探索精神、求知欲,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相对不太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他们能够承受外界施加给他们的压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消极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 据 公 式 n=,u2p(1-p)/d2进 行 计 算 。 其 于形 式;20.9% 学生 不理 解学 评教 系统 感 知 易 用 性 (0.445) , 个 人 主 观 因 素
中 ,n为 纯 净 样 本 量 (即 去 掉 不 合 格 或 究竟有什么作用 。
(0.648) , 学 校 客 观 因 素 (0.517) 均
在 的固有缺 点一 一学评 教倦怠现 象,探 有少部分 问卷填写不全 。
本 文在 TAM 模型基 础 上 ,结 合 已
究由这一现 象导致学评 教系统失 灵的因 2 调 查结 果分 析 素 ,为评 教的组织者提供完善指标体系 ,
有 的研 究 成 果 ,做 进 一 步 细 化 的调 整 , 同 时添 加 了个 人主 观 因素 和 学校 客 观
真 正地让评教 的双方一一 学生与老 师能 复杂度 ,代评现 象两个变量系数为 0.46, 的 构成 部 分 .感 知 有 用 性 和 感 知 易用
够 “公评 互利 ” 。
低于 O.7,表 明问卷信度较好 。本研究采 性 之 外 , 还 包 括 一 些 外 部 影 响 , 这 些
1 对 象与方 法
调 查 相 结 合 的方 式 。
结果是评价 老师 的重 要依据 ;56.43% 学
模 型 对 行 为 意 愿 有 良好 的解 释 ,R
通 过 简 单 随 机 抽 样 进 行 样 本 分 配 , 生认为 学校不 重视 ,学评 教体系仅 仅流 方 为 0.567,说 明 感 知 有 用 性 (0.746),
校 后发现学 评教倦 怠的确广泛 存在,且 数量 为 430份 。
师 评 分 差 距 不 大 ;23.4% 学 生 过 于 主 观 ,
已经严重影 响到 了学 评教结果 的精确度
此 次共发放 问卷 430份 ,回收 问卷 对 老 师 做 出 了有 失 公 正 的差 评 。
和 区分度 。因此 研究学评 教倦怠 的成因 423份 ,剔 除无效 问卷 之后剩 余有 效 问 3 学 生 学评 教 倦 怠 现 象 影 响 因 素 模 及 解决方法 有着积极 的实 际意 义。本文 卷 399份 , 问 卷 有 效 率 达 到 92.79% 。无 型构 建 基 于学生视角 研究学评教 指标体系 中存 效 问卷主要 因为答题 前后矛盾 。其余还
未 回答 的 调查 对 象 以后 的剩 余 量 ),
关于 “学 评教与 自己是否有 关系 ” 与大学生行 为意愿呈 显著正相 关。其 中
为 一 定 置 信 度 下 所 对 应 的临 界 值 , 的 调 查 , 结 果 发 现 , 仅 有 9.2% 学 生 认 感 知有用性对 行为意 愿的影响 大于其他
制,而 忽略 了对 于学评教倦怠 的研究 。 最 终 确 定 的 初 始 样 本 量 为 :no=p2p 仅是单 向结果 ,没有 很好 的反馈 作用 。
但事实上 ,只有在学 生态度端 正积极 , (1-p)/d=384.16, 根 据 经 验 , 预 估
关 于 学 生 参 与 学 评 教 是 否 公 正 问
改善 学评教 组织形式上 的建议 ,从 而使
通 过 检 验 ,发 现 绝 大 部 分 题 项 的 因 素两 大 方 面 ,最 终 提 出 学 生 学评 教
得 学评教能够 具有更 高的信度 与效度 , Cronbaeh'sAlpha系 数 高 于 0.7,除 了 操 作 技术接 受模 型 ,该模 型除 了 TAM 主要
Education Management
基 于学生视 角 的学评 教倦 怠现 象研 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 为例
王 克 ,琚悦琦 ,陈虹 宇 ,陈咪朦 ,翁璐 莹
(浙江财经大学 ,浙 江 杭 州 310018)
摘要:学评教 是高校教 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制度 。随着我 国高校 改革的进 一步深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将 更加 突出. 而制定和执行 一套更加有 效完善的 学评教评 价体 系将 能保证 学生 的教 学意愿得到合 理的表达与反馈 。最终促 进 总体教 学质 量的提 升。然 而当下的现 实却是 , 由于学评教倦 怠的存在 ,学评教 制度 未能得 到有效利 用,而针 对 这一现 象背后原 因的深刻研 究也较 为缺乏 。本文拟从 “学教评 ”现状 出发 ,利 用技术接 受模 型对 当前 学评教倦 怠 现 状 进 行 探 究 。 关键词 :学评教 倦 怠 学生主体地位 技 术接 受模 型 中 图 分 类 号 :G45 文 献 标 识 码 :A
国 内外对 于学评教 的研 究主要集 中 用 95% 的 置 信 度 (此 时 1.96) , 绝 对 相关 ;超 过 67.4% 学生认 为学评教体 系
于学评 教体制本 身, 以图改进 学评教机 误差 限度 d取 值为 5%,取概率 p=O.5。 根本 与 己无关 ,该结果表 明评价体系仅
不采取消 极抵制 的态 度的前提 下,学评 回 答 率 r=O.9, 因 此 确 定 最 终 的 a-D_ / 题 ,24.4% 学 生 表 明较 为 公 正 地 参 与 学
教的结果才 会可靠有 效。在走访 一些高 r=384.16/0.9-  ̄427,确定 最终发放 问卷 的 评 教 , 55.2% ; 学 生 往 高 分 评 , 给 各 老
用因子分析法对 问卷进行效度分析,结果 影 响 又 会 间 接 影 响 感 知 易 用 性 和 感 知 显 示 , 总体 KMO 值 大 于 O.80, 累计 解 释 有用 性 。本 文 认 为 该 模 型 的 决定 因素
本 文 以杭 州 市 大学 生 作 为 调 查 对 方差大于 40 ̄,/0,效度结果较好。
为 学生 对 学 评 教 系 统 的感 知 有 用 学评教体 系的认识 ,结果显 见 图 1。
查 。此 次 调 查 采 用 问 卷 调 查 与 实 地 采 访 示 ,只有 22.67% 学 生 认 为学 评 教评 价 3.1行为意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