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王居易教授应用长强验案三则
会 穴, 又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脉, 故本案取长强一穴并通
的临床 运用 。
1 多系统萎缩 ( M S A ) 案
患者, 男, 4 5岁, 主因 “ 便秘 、小便 自控差 、双下
四经, 一石四鸟, 实乃取穴精简之典范。配合阴跷郄穴
交 信交通 气阴, 使 藏气按律 而动, 信 而有期 : 手少阴心 经 “ 上挟 咽 ”, 其络穴通里 “ 系舌本 ”, 治疗 “ 虚不 能
下 注 或 气 虚 下 陷, 导 致 局 部 二 阴疾 病 如 痢 疾 、 肛裂 、 腹
穴及督脉 多处反应 点。但 王教授治病求本, 紧扣病机, 精选督脉络穴长强和足少 阴肾经 井穴, 而获 良效 。 尽管
不寐病 因复杂, 病位涉及 五脏六腑, 但 《 类证治裁 ・ 不 寐》一 言以蔽之 :“ 病 在阳不入阴也 ”, 即阴阳失交。 督脉 前通任 脉, 贯脊 属 。 肾, 旁通足太 阳 、足少 阴, 上 贯 心 。诸 阳经通 过阳维会合于督脉, 入属于脑, 是 “ 阳脉 之海 ” 、“ 阳脉之都 纲 ” 、“ 经脉之海 ” 、“ 髓海 ”, 与脑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附属护 国寺 中医医院, 北京 1 0 0 0 3 5 )
【 关键 词 】 针灸疗法 : 穴, 长强: 医案 : 多系统萎缩 : 失 眠症 : 结肠炎, 溃疡性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 文献标志码 】 B
王居易教授应用长强验案三则
王居易教授应用长强验案三则
解越;吕晖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3(32)5
【摘要】王居易教授精研针灸理论、深耕中医临床50载,非常重视络穴。
王教授总结络穴有治疗本经所有络病、本经瘀滞、痹结,通畅本经、络、孙络、孙孙络的气化和通表里两经三大作用。
络穴的主治特点是由十五络脉的分布循行所决定,《灵枢.经脉》:"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寒热病》中"春取络脉","络脉治皮肤",言络脉主外而浅;《灵枢.脉度》
【总页数】2页(P405-406)
【作者】解越;吕晖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王今觉教授运用望目辨证论治临床验案三则
2.彭培初教授应用黏膜方治疗慢性肾炎验案三则
3.何迎春教授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验案三则
4.王邦才教授辨证论治痼疾验案三则
5.王灿晖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验案三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居易老师调整经络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察》
2023-10-30
目 录
• 引言 • 围绝经期综合征概述 • 王居易老师调整经络法介绍 • 实验研究 • 疗效观察与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 紊乱等因素引发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
调整经络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 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 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有 关。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 存在一定的偏倚,需要进一步 扩大样本量以验证结论的可靠 性。
02
调整经络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 征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途径和分子 机制。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现状与问题
• 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非激素 药物疗法和中药调理等。然而,激素替代疗法存在一定副作 用,非激素药物疗法疗效不够显著,中药调理缺乏标准化和 规范化。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 活质量。
03
王居易老师调整经络法介 绍
王居易老师调整经络法的定义与特点
生存质量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 化,如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调整经络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确 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 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调整经络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与 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相 关,其中对轻、中度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 。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实验 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基于王居易经络理论的针灸学再认识
【 摘要 】王居易教授根据历代经典文献 , 并集 5 0 年临床实践和思考 , 提出了以经络学说 为基 础的针灸治疗学 理论 。该理论 包括诊察经络 ( 察经 ) 、 辨别病变经络( 辨经 ) 、 选择治疗经 络( 选经 ) 、 配伍针灸腧穴 ( 配穴 ) 4 部分 内容 , 以之指 导临床实践 , 大多取
法均按 照王教授腧穴循摸法 , 于肌肉缝 隙凹陷处 、 有 酸痛感位置进针 ,如足三里穴针人 5 — 8 分患者 即有 针感 、 且徐徐下传至踝 ; 余穴均以感到针感为度 。复 诊患者双足麻木 明显减轻 , 双足跟麻消失 、 仅遗留双 足第一跖趾关节 以远麻木、以双蹲趾侧为重 ,右手 食、 中、 无名 指麻 木 减轻 。 效 不更 方 继用 前法 , 共针 5
次症 状 基本 缓解 。 按 :糖 尿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是 临床 常见 病 、难 治
其针灸治疗学 的核心 内容 。在临床实 际应用 中王
教授还强调要结合具体病症 , 运 用 不 同手 法 治 疗 , 达到调整经络 、 呵 护 经 络 的 目的 。 王 教 授 临诊 素 来
重视腧穴循摸 ,认 为腧穴循摸准确 与否是 临床取 效 的关键 。临床实践 中老师每穴必循 摸准确之后
【 关键词】经络理论; 针灸学; 王居易
2 0 1 2年 8月 , 笔者拜师王居易教授 , 经过跟师 学习 , 对 针 灸学 有 了新 的认识 。 通 过把 跟师 所学 与 自
有着重要学术 意义 。
2 病案 举例
身临床实践 中的实际病例相结合 , 边学边实践 , 从察 经、 揣穴的生疏到熟练 , 再到辨经、 选经、 配穴的 自如 应用 , 治疗时达到了取穴减少、 人针变浅 、 疗程缩短 ,
王居易经络医学经络诊察法是临床的向导
王居易经络医学经络诊察法是临床的向导病人的治疗方案完全是以经络诊察发现,结合各自症状表现以及经气转化理论来制订的。
如果迷信于经验穴、特效穴施以治疗,极有可能无法收到快速、有效的治疗结果。
因此,经络诊察和对经络变化的合理诠释是实现卓越临床效果的关键。
作为一名加拿大留学生,笔者跟随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王居易教授学习经络医学已经五年,对其经络医学理论逐渐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该理论包括经络理论(经络气化)、经络诊察、辨经、选经、腧穴认识、选穴、取穴以及各种经络调整方法(如针刺、艾灸、手法、拔罐等)。
笔者在此着重谈谈经络诊察。
诊察五法不可偏废如同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经络循推是经络诊察的主要内容一样,笔者开始学习时,也曾把它当做唯一的诊断方法。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认识到,经络循推只是5种诊断治疗方法中的一种。
审视“审”是经络诊察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常被用来诊察浮络所表现出的血瘀。
例如背部疼痛的患者通常在委中附近会有表现,采用放血疗法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审不仅局限于观察表浅的血络,如还包括观察面瘫患者体表皱纹的情况以了解病情轻重程度和病程发展等。
审视也经常被应用于多种皮肤病患者,来判断病证的虚实状态。
如一个31岁的女性患者,患右侧腹股沟疮疖。
通过经络诊察,王居易发现患者右足厥阴肝经蠡沟穴处可及较明显结节,这正好与其病灶处相对应。
仔细审视疮疖外观,发现其色淡红、肿、无脓,由此可以断定为阴疮。
最初,王居易想用行间清热,但考虑患者乃是阴疮,并未见明显如热肿、疼痛或瘙痒等实热征象;同时患者沉脉也提示乃是虚证。
故选择了太冲以温补益气,促进疮面愈合;曲泉调整本经的气机。
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当取针后,患者疮疖的体积竟然缩小了。
按压王居易在临床中经常应用按压法,如腹壁柔软程度的改变和腹部主动脉异常搏动等改变都能很好地指导临床。
上文所提的那个疮疖病人,也按压了她的期门穴(肝的募穴),发现异常敏感,这就说明她的病变涉及到了肝经。
王居易针灸医案:同名经对应取穴(缪刺)
王居易针灸医案:同名经对应取穴(缪刺)急性膝痛医案王某,女, 25 初诊:2013.05.14主诉:左膝痛一周。
活动过度,双膝关节疼痛,左膝疼痛尤重。
经络诊察:左足太阴经、右手太阴异常。
异常位于左阴陵。
右手太阴经尺泽段有异常,属左阴陵的同名经对应处。
选经:右手太阴经。
配穴:弹拨、针右尺泽。
效果:治疗以后疼痛立刻消失。
按语:同名经对应取穴法(缪刺的一种)为治疗经筋病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素问·缪刺论篇》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指邪气入里的时候,有时候会从左侧传到右侧,或从右侧传导左侧。
不过要注意,临床上不应该随便使用缪刺,只有缪处有反应时用缪刺才能获得疗效。
《素问校释 缪刺论》又解释,“凡是各经有病的,应当刺其经,如果经脉所过之处不病,而病在络脉部位的,就应当用缪刺法”。
另,“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此意为“谓经脉之痛,深而在里,络脉之痛,支而横居”。
经脉之痛用巨刺(刺大经),络脉之痛用缪刺(刺大络),皆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
肌腱或韧带如出现错位(出槽)而病程短,可考虑用此方法。
一般来说,疼痛的时间越短,用此方法越有效,例如1-2天之内。
三个月以下的疼痛,最多6个月的疼痛采用此方法应有效。
注意,准确的缪处有时候不在正经循行路线上,可能在络脉或筋脉上,只要找准解剖相应而有反应的点即可。
采用同名经对应取穴法时,如果未发现任何反应,就不必在该部位进行治疗,因为不会取得疗效。
参考文献:王居易《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
王居易简介王居易(1937-2017),世界知名经络医学专家。
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国首批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生。
1962年毕业进入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工作,1983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
1986年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骨伤学院任针灸系主任(后合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应用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应用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张树源;周凡超;王居易【摘要】目的:分析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在不同部位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7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
对照组接受联合药物及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接受联合药物及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入组时NDS、ADL及FM A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而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NDS、ADL及FM 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5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治疗组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间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在不同部位脑梗死治疗中可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2页(P486-487)【关键词】脑梗死/针刺疗法;穴, 肩髃;穴, 曲池;穴, 手三里【作者】张树源;周凡超;王居易【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35;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主题词脑梗死/针刺疗法穴,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在临床不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同时病发后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预后较差[1]。
虽然药物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对于改善患者病发后的神经功能作用并不理想[2-3]。
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中医针灸治疗在改善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中具有着显著的效果[4-5]。
而我院在总结王居易经络理论后,将以王居易经络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治疗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结果显示。
临床资料以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就诊于我院,符合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的7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穴名解】神是元神,指人的意识;神门,即意识出入之处。
说明此腧穴对神志病有调节作用。
【类属】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掌后豌豆骨桡侧下缘,在第一或第二横纹,但不完全在横纹。
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之间,尺动脉处(其尺侧或桡侧),在豌豆骨的桡侧缘,于尺骨和腕骨的关节缝中。
【五节】筋节、脉节、骨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好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腱。
从掌长肌腱往尺侧摸,深部有一丛指浅屈肌腱,神门就位于这条肌腱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让患者来回伸屈腕关节,医者在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仔细体会,找到缝隙,有助于定位。
或从豌豆骨的最高点,沿其桡侧缘找此穴(位于尺侧腕屈肌的桡侧)。
但因每个人的豌豆骨大小不同,可影响本穴的定位。
【刺灸法】直刺,0.2~0.3寸。
可悬灸(禁重灸)。
【针感】多数有麻酥酥针感传至小指。
有部分心脏传导束障碍者,针感可传到肘,个别可传到胸部。
【功效】安神养血,益心气。
由于心经主火,且神门是土穴,能泻本经的浮火,故有引火归原之功。
【主治】失眠(睡眠浅,易醒),胆小,脏躁,心烦,恐悸,面赤喜笑,狂笑,痴呆,健忘,伏梁,癫痫,五痫。
心阳不足导致的气短、喘气、胸闷、少气、胸痛、怔忡等。
舌尖赤痛,舌疮,舌头溃疡。
小便红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脏传导束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惊慌、心律不齐等。
王居易经络“缝隙”理论指导下肩周炎推拿应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25期 -21-王居易经络“缝隙”理论指导下肩周炎推拿应用Application of the massage in treating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according to Wang Juyi’s Jingluo Fengxi theory李明爱1周炜2(1.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9;2. 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25-0021-03证型:IG【摘要】本文探讨王居易经络“缝隙”理论指导,这种方法能够使医生对患者的身体有正确的认识,对患者所患疾病有准确的诊断,为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打下基础。
并在此理论指导下通过推拿治疗肩周炎,通过推拿手法解相应经络的腧穴,疏理气血修复经络的外围结构(皮肉筋骨),恢复经络的气化功能,加速肩关节的自我修复,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为该理论在推拿临床中的运用提供治疗思路和临床参考。
【关键词】经络理论;王居易;肩周炎【Abstract】Wang Juyi’s Jingluo Fengxi theory (经络缝隙理论) a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And the proved cases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treated by massage according to Wang Juyi’s Jingluo Fengxi theory were analyzed, with goode efficacy, and provides therapeutic ideas and cli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massage.【keywords】Jingluo theory; Wang Juyi;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25.008笔者有幸跟随北京市中医药“双百”工程专家王居易教授学习,王老师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中医经典以及现代医学的思考,建立了经络学说的“缝隙理论”[1]。
脑梗死治疗中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评价
脑梗死治疗中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治疗中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脑梗死患者58例,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予以常规治疗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NDS、ADL和FMA评分,研究组较比参照组更优,2组间相比较,P<0.05。
结论:脑梗死应用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可将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同时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值得研究。
【关键词】脑梗死;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30-01在脑卒中类型中脑梗死较为常见,且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有较差的预后。
既往的治疗常选择药物,虽然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改善,但是神经功能的改善不是理想。
近年来,临床逐渐引入中医针灸治疗。
为此,本院对脑梗死治疗中王居易经络理论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和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 基线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脑梗死患者58例,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为研究组、参照组,例数分别为29例。
研究组脑梗死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56.12士6.12)岁。
其中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有11例,经核实后病程在1个月至2个月。
参照组脑梗死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56.32士6.27)岁。
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0例,经核实后病程在1个月至3个月。
2组脑梗死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性,即可用P>0.05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剔除依据入选:患者的疾病均由影像学证实;与中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相符;NDS评分超过10分。
王居易经络医学
王居易经络医学王居易经络医学针灸辨证不离经络王居易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通过察经而发现、确定变动经脉,是针灸治疗学辨证过程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
察经发现的经脉,有时是一条经脉,有时是两条以上的经脉,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病候出现的先后、演变过程,来分析其标本所属、传变过程。
察经时发现的异常经脉,还需辨别出这些异常经脉的虚实属性和虚实程度,明确其虚实、缓急。
在辨经的基础上,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即可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进行治疗、调整。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
针灸治疗学理论在基本理论、辨证原则上,与内科治疗学理论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诊察、分析、治疗方面突出地依附于经络理论,从而构成了有别于内科治疗学的辨证特点。
察经是诊断、分析重要依据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和穴位进行审、切、循、按、扪的检查,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
变动经脉,是指经络诊察中发现的异常经脉。
如循行部位的异常(包括经络中的形态变化)、疼痛,医者在循切诊察中的指感等,动脉搏动过盛过弱,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等。
察经发现的变动经脉与临床病候,有时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阴经变动;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见手阳明经变动,心悸病候见足少阴经变动,便秘病候见足厥阴经变动。
这种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标本、经络理论的深刻性。
通过察经而发现、确定变动经脉,是针灸治疗学辨证过程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
《灵枢·刺节真邪》曾明确提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在《内经》《甲乙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了察经的内容。
概括起来,察经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审:包括审视和审度两层意思。
审视是观察、比较体表经络色泽的异常,络脉的浮显、沉陷等,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
审度是分析、综合经络系统的全部变化,以确定哪些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动,它与临床病候的联系形式。
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标签:名医经验;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经络;针灸疗法王居易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经络理论的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其同名经对穴理论对正确理解针灸医师诊疗模式[1]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师认为,手足同名经有密切协同作用,或合力,或平衡力,或直接连接作用。
应用手足同名经各选一个穴位组成对穴是王师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疗效突出,并有可重复性。
现将王师常用的同名经对穴总结如下。
1 同名经对穴1.1 尺泽-阴陵泉两穴同属太阴经,分别为手足两经的合穴,属同名经。
关于太阴经的功能,张介宾《类经》有“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开者主出”论述。
王师认为,“居阴分之表”即为在里之表,主在里之出,可以理解为两方面含义:一为在里供应人体内脏的营养,即滋养内脏之意;二是具有将内脏的代谢废物转出的作用。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阴具有运谷化气散精、运水化湿布微两方面作用。
其主治体现在对外接纳湿气,调节湿气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2]。
凡是运化失司出现的胀满、逆气、结滞、泄泻、喘咳、呃逆、嗳气、腹泻等,湿阻不行致内源性出血、内源性皮肤病、肢体肿胀、白带增多、妇女经血不止等均可选此组穴。
有关合穴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有“所入为合”,《类经》解释为“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
王师认为,合穴具有调养补益所属脏腑、所属经气的作用。
此对穴具备调整太阴经及肺脾两脏的功能,能增强两经及肺脾本身的作用,保证太阴经及太阴脏的正常功能,发挥太阴脏与经在身体中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代谢的作用[2]。
1.2 通里-照海两穴同属少阴经,通里为手少阴经的络穴,照海为足少阴经通阴跷脉的腧穴,属同名经穴。
王师认为,少阴经在三阴之中主枢,对太阴与厥阴二经的气血有枢转作用,专主阴分枢转。
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探析
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探析王居易教授,1937年生,现为北京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王居易名医传承工作站指导老师。
曾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杂志主编,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
王教授通过50余年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思考以及临床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学验俱丰。
由于他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医经典,可追溯,可溯源,直观真实地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代针灸临床的本来面目,深受海内外针灸医师的青睐。
特别是近年出版了中文版《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而《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以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出版,更是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现对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期希崇经典做临床,在临床应用中广大发扬。
1 强调经络气化功能1.1 提出经络“缝隙”理论王居易教授认为,《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这些论述表明经络联络体表内外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渗灌脏腑肢节。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说明经脉伏行于皮肉筋骨脉之间的空隙、内脏膜间的缝隙,即所有组织中间的缝隙。
正是这些“缝隙”连结,才能沟通人体的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渗灌津液,营养皮肉筋骨、脏腑器官,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
王教授认为《灵枢》概括了经络连接沟通和运行灌渗气血津液的功能,是实现人体新陈代谢的完整系统。
经络是一个解剖生理范畴的概念,不是人体单一的解剖学概念。
正如王教授常说的“五脏育精而主命,经络灌渗而主生”。
1.2 强调经络气化化解功能王居易教授认为,对经络的认识不能只关注到经络的体表走向,以及体表与脏腑的连接,更应注意到经络的气化功能。
浅析“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
刘雅萍;周炜;薛茸丹;王洁宁;何潇
【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22(17)3
【摘要】王居易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通过研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经络诊察法,并且构建了完善的经络诊察体系。
王居易教授提出临床医师治疗疾病之前应对患者的经络状态进行诊察,并将其症候结构与发现的异常经络相对接,然后进行辨经、选经、选穴、配穴等一系列过程,文中通过介绍经络诊察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应用来展示经络诊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总页数】5页(P482-485)
【作者】刘雅萍;周炜;薛茸丹;王洁宁;何潇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
【相关文献】
1.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对中风患者经络状态的影响研究
2.王居易教授应用经络诊察法治疗失眠症经验体会
3.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中的应用举隅
4.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调整太阴经治疗中老年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5.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标 多 异 常 ,常 采 用 郁 仁 存 老 专 家 治 疗 化 疗 后 气 血 亏 虚 的调 免 汤 (生 黄 芪 30 g,女 贞 子 30 g,鸡 血 藤 30 g)调 节 免疫 ,尤 其 对 于久 病 后 气 血 耗伤 者 ,有 较 好 的益 气 、养 血 作 用 。
王 老 师治 疗 银 屑病 深 受 赵炳 南 老 中医 的影 响 , 对 赵老 的经验 方推 崇备 至 ,如清 热 凉血 的凉 血五 花 汤 、凉血 五根 汤 ;健脾 祛 湿 ,“以皮 达皮 ”的 多皮 饮 ;熄 风 通络 、除湿 解毒 ,针对 顽 固性瘙 痒 的全 虫方 ;活 血 化瘀 的活血 散 瘀 汤 、活血 逐 瘀 汤 、逐 血 破 瘀 汤 ;除 湿 清 热解 毒 的 土槐 饮 ;调 气 和 营 ,消 风止 痛 ,病 后 调 理 的清眩止 痛 汤等 。临证 中 ,王老 师融 合赵 老多 个方 剂 的特 点 ,以凉 血活血 为 主 ,兼顾 清 热解 毒 、散风 除湿 , 使 复杂 的病 情 逐渐得 以好转 。
作 者 单 位 :1.100035,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护 国寺 中 医 医 院针 灸 科 2.100700.中 国 中 医 科学 院
参 考文 献
【1】 宋 坪 ,李 博 镒 .从 血 论 治诸 法 合 用一 朱 仁 康 研 究 员 治 疗 银 屑 病 经 验 (一 )[J】.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皮 肤 性 病 学 杂 志 , 2004,3(1):1.
王师 在 研 读 《内经 》时 发 现 ,古 人 不仅 告 诫 大 家 用针 之前要 查 经络 ,而且 也 明示 了经络 诊察 的方法 , 只是读 者 未觉 。如 《灵 枢 ·刺 节真 邪第 七十 五 》云 :“用 针者 ,必先 察其 经络 之实 虚 ,切 而循 之 ,按 而弹 之 ,视 其应 动者 ,乃 后取 之而 下之 。 ”《灵 枢 ·经水 第 十二 》 述 :“黄帝 日 :夫 经脉 之 大小 ,血之 多少 ,肤 之厚 薄 ,肉 之坚 脆及 胭之 大小 ,可 为量度 乎 ?岐伯 答 日 :其 可 为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中的应用举隅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中的应用举隅曹丽娟;王居易【摘要】王居易强调临床诊病时进行经络诊察,并总结了\"审、切、循、扪、按\"的经络诊察方法在针灸辨证中加以运用,此法可以为医生判断病机提供客观依据,在经络诊察基础上进行辨经、选经、配穴,可以显著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该文从荨麻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风伴肢体沉重三则医案入手,来阐述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中的应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8(053)008【总页数】2页(P599-600)【关键词】王居易;经络诊察法;针灸;辨证;医案【作者】曹丽娟;王居易【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正文语种】中文王居易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教师,曾师从单玉堂、杨甲三、程莘农、王乐亭、贺普仁等前辈。
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经络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颇有建树。
王师反复研读《灵枢》《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总结提出了临床操作性很强的经络诊察法,建立了基于经络诊察基础上的针灸诊疗模式,无论是首次就诊患者,还是复诊的患者,均要对其进行仔细的经络诊察,将经络诊察的结果与中医四诊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指导临床辨经、选经、取穴,有效提高了针灸临床取穴的精准性与针对性,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本人作为“双百工程”的学员,有幸跟随王师学习经络诊察法及经络医学理论,获益匪浅,现就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针灸辨证取穴中的应用举例论述如下。
1 荨麻疹案林某,女,77岁。
主诉:周身起疹2周,下唇突发肿胀半小时。
患者2周前吃牛肉后出现周身散在皮疹,以躯干及四肢为主,为丘疹,伴瘙痒,呈风团样,无脱屑,就诊半小时前突然出现下唇肿胀、发硬,无喘憋,口中和,无腹胀。
既往史:脑梗死、冠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等。
王居易经络诊察理论(针灸必读)
王居易经络诊察理论(针灸必读)何为经络诊察经络诊察是以中医的脏腑、气血、理论核心:经络系统八纲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系统为核心,以人体的解剖、体相常态为依据,采用望、闻、问、切、按、测等方法,观察分析人体经络及其附属系统的气血、经气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判断定位疾病,为针灸、推拿等疗法提供针对性强的诊断依据。
王居易经络诊察理论王居易老师依据《内经》及后世有关经络诊察的论述,并结合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指导针灸临床的经络诊察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分析临床病候与经络诊察的关系以及经络诊察全过程的注意点。
王居易老师把经络诊察分为察经,辨经和选经三个层次。
1、察经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和穴位进行审,切,循,按,扪的检查,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指出异常经脉的检查和确定是在人体自身寻找病候的客观指征的方法,是中医古代的物理检查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2、辨经辨经是在察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出现的症候分析,辨别出病变经脉。
3、选经选经即在辨经的基础上,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作为治疗经脉。
触诊法触诊法是诊察者用自己拇指的指腹,来触及患者身体的一定经络穴位,用触觉来感受经络穴位的异常变化,即病理阳性反应,再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资料,运用脏腑经络穴位学说的理论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触诊的操作方法首先根据诊察部位,患者采取自然端坐或伏卧位等,暴露诊察部位的皮肤,全身肌肉放松,诊察者双手要温暖,用力要均匀一致,精力集中,细心体会手下的感觉,以便发现阳性反应。
具体触诊采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滑动法:即用拇指指腹,沿诊察的各经线穴位轻轻滑动,用力易轻,便于发现经穴表层的阳性反应,如:是否有肌肤温度的变化、隆起、结节等。
2、按揉法:即用拇指指腹,在经线上边移动、边按揉穴位,用力稍重,便于发现肌肤是否有凹陷、隆起、紧张、松弛以及是否有结节和条索样实有物质等阳性反应。
王居易针灸医案:用阳明经治疗“五更泻”
王居易针灸医案:用阳明经治疗“五更泻”针灸医案:五更泻作者:王居易纪x x,女,70岁。
初诊日期:1983年6月8日。
主症:腹泻十个月。
患者1982年8月初患痢疾,曾用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无效,遂转中医治疗,服中药数十剂仍未愈,改用补益资生丸,始好转,但遗有“五更泻”症。
1983年5月因外感又致腹痛腹泻,服止泻温补之剂近50剂,腹痛减而腹泻不除,遂来我科就诊。
现症:晨6时必急起入厕而泻,腹痛,心烦不宁,不欲食,夜眠不实,苔白舌暗,脉弦而细。
经络诊察: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均无变动反映,手阳明经的曲池、手三里,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任脉的中脘均有压痛反应。
辨证:病候分析似为脾、肾阳虚之腹泻,经络诊察却反现阳明经变动。
再三追问病史,晨起入厕正当卯时,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时辰,泻泄之时有肛门胀坠之感,脉有弦象,况前医用提补之剂鲜获效果,得知病虽久而未入阴,斯证当属阳明蕴热,痢久伤气。
立法:清宣阳明、补中举陷。
选经:阳明、任脉。
取穴:手三里、足三里、建里。
治疗经过:经针一次,翌日末再作泻,夜卧眠安,心静不烦。
隔日针治一次,共针七次,诸症皆失。
追访一月未再复发。
按:本例通过经络诊察,发现变动经脉为手足阳明经,从而纠正了“五更泻”、脾肾阳虚作泻的认识,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居易《谈谈针灸治疗学的辨证特点》,北京中医,学术探讨,1984年第4期24-26。
张侨文按语:手三里、足三里、建里是王居易老师常用的配穴方法,简单称为“三个里”。
这三个腧穴都有补中焦的作用,常用治疗腹泻。
察经时患者必须有手足阳明经的异常,一般能发现温溜至曲池有结节,或有虚像(如手三里有明显的凹陷);下巨虚至足三里可摸到结节或结块,或足三里处有虚像(如凹陷)。
王居易老师针刺手三里会出现“得气感”至手,针刺足三里能窜到足,得气感一般属徐徐缓缓向下麻的感觉。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
王居易教授是著名经络医学专家,从事针灸临床、研究、教学工作50余载,多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络医学诊疗思想,为经络医学理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特别在经络理论的临床实践与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外经络医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由王居易教授亲自讲解其具有代表性的125例针灸医案,兼有其入室弟子的学习心得。
每则医案按照不同诊次进行介绍,其中初诊以主诉、症候、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选穴的思路给予详细介绍,并在每个医案后加以解读。
在具有共性特点的一类疾病医案后附有诊后絮语,内容涉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某些特殊诊疗方法、某些穴位的特殊循摸方法、对主症症候结构的分析要点或诊疗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
承医者品德谱半世传奇——访世界著名针灸学家王居易
不 少人怀 疑 经络 的存 在性 。这种 质疑 心态
当有 通 心络脑 络 、恢 复肌 肉运 动 功 能 的作 阻 碍 了 许 多 医 生 对 经 络 理 论 的 理 解 和 继 用 ,可 能对 中风 后 失语 尤其 是运 动性 失语 承 ,进 而影 响 了他 们应 用经 络理 论分 析和 有效 。
目前 王 居 易 不 仅 用 通 里 照 海 治 疗 上 述
解决针灸临床 中所 出现 的问题 。 然而 另一个 病 例Leabharlann 的发 生却恰 恰证 明了 一
疾 病 ,还 广泛 用 于多种 神 志 障碍 ,例如 本 波动 、易激怒 、哭笑无常等 。
切 。1 7 年 王居 易和 三位 西 医两位 中医 92
来 。 《 经 ・ 十 八 》 云 : 阴 跷 脉 “ 咽 难 二 至
( )轻视经络理论 一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1 、否认或怀疑经络的客观存在 由 于 经 络 乃 “神 气 之 所 游 行 出 入
喉 ” 。徐 凤 在 《 灸 大 成 》 里 也 说 : “ 针 照 也 ,非 皮 脉 筋 骨 也 ” ( 《 枢 ・ 针 十 二 灵 九 海 主 治 咽 喉 气 塞 ” 。 通 过 对 这 些 文 献 的复 原 》 ),它似 有 若无 ,虚 无 缥缈 ,所 以有 习 ,王居 易 了解 到 :通里 照海 二 穴配 合 ,
中文 版 的针灸 教材 中虽 然保 留 了穴 的 效也会 好 些 。这是 因 为经络 系 统及 其功 能 字 眼 ,但仍 过 分强 调腧 穴 的体表 标 志 ,忽 在初次治疗前未受到干扰和破坏 。 视 腧 穴 的立 体 结构 。王 居 易 的体会 是要 按 结 构取 穴 ,许 多穴 位不 一 定按 尺寸 取 穴 , 2 世 纪 8 年 代 王 居 易 在 墨 西 哥 讲 学 0 0 期 间遇 到 一个 坐骨 神经 痛 的病 人 ,她经 某 医十 余次 不 同形 式 的针 灸 治疗 毫无 疗 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作者:周炜王居易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7期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居易;同名经对穴;经络;针灸疗法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2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09-03王居易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经络理论的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其同名经对穴理论对正确理解针灸医师诊疗模式[1]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师认为,手足同名经有密切协同作用,或合力,或平衡力,或直接连接作用。
应用手足同名经各选一个穴位组成对穴是王师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疗效突出,并有可重复性。
现将王师常用的同名经对穴总结如下。
1 同名经对穴1.1 尺泽-阴陵泉两穴同属太阴经,分别为手足两经的合穴,属同名经。
关于太阴经的功能,张介宾《类经》有“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开者主出”论述。
王师认为,“居阴分之表”即为在里之表,主在里之出,可以理解为两方面含义:一为在里供应人体内脏的营养,即滋养内脏之意;二是具有将内脏的代谢废物转出的作用。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阴具有运谷化气散精、运水化湿布微两方面作用。
其主治体现在对外接纳湿气,调节湿气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2]。
凡是运化失司出现的胀满、逆气、结滞、泄泻、喘咳、呃逆、嗳气、腹泻等,湿阻不行致内源性出血、内源性皮肤病、肢体肿胀、白带增多、妇女经血不止等均可选此组穴。
有关合穴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有“所入为合”,《类经》解释为“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
王师认为,合穴具有调养补益所属脏腑、所属经气的作用。
此对穴具备调整太阴经及肺脾两脏的功能,能增强两经及肺脾本身的作用,保证太阴经及太阴脏的正常功能,发挥太阴脏与经在身体中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代谢的作用[2]。
1.2 通里-照海两穴同属少阴经,通里为手少阴经的络穴,照海为足少阴经通阴跷脉的腧穴,属同名经穴。
王师认为,少阴经在三阴之中主枢,对太阴与厥阴二经的气血有枢转作用,专主阴分枢转。
枢转,意为“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类经》)。
王师认为,少阴对外承受热(暑)气对人的影响,调整人体与之相适应,可理解为少阴对外具有对六淫之火热之邪的承接调节作用;对内具有元阳作用,对全身有温煦生养等功能,对内脏具有透发疏通络脉的作用[2]。
《针灸甲乙经》云:“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王师认为,利用少阴经穴可以治疗心脑病变。
凡热邪内闭,心、肾、脑等络脉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均可选取少阴经穴。
络脉存在于体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王师认为,每条经脉的络脉从其所属络穴别出散于体表并与表里经的络脉相交互,其病理表现如《素问·缪刺论篇》“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少阴有温养透发络脉的作用,络脉病变常见血瘀之象,《针灸甲乙经·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云:“气血之俞在于诸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
”手少阴心为全身之君火,取其络穴通里调养少阴之络脉。
《经络全书》云:“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灵枢·脉度》云:“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照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作用,通里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
王师认为,正是由于跷脉与少阴的密切关系,故选用通里与照海两穴相配治疗心脑神志方面的疾患,如失眠、舌强语涩、痴呆、躁狂等。
二穴合用具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作用。
1.3 大陵-行间两穴同属厥阴经,大陵为手厥阴经的输穴、原穴,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属同名经穴。
王师认为,厥阴经在三阴经中主阖,张介宾《类经》有“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阖者主入”论述。
厥阴为三阴中最里层,可理解为具备将阴精等精微物质固摄在里的作用。
阴精是人体发生生理病理过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厥阴将太阴经输送提供的营养物保存于内,手厥阴心包主阴血之源动力,心包帮助心脏向外射血;足厥阴肝藏血,入眠后人体循环的血液等精微物质入肝进行加工和清洗。
因此,所有阴血不足、阴血失于固摄等均可从厥阴论治。
从主治部位上看,王师认为心包主胸上、上肢的病变,肝主下肢的病变。
厥阴经对外来风邪有承接调节作用,对内有疏风熄风养血作用[2]。
王师认为,所谓“风”,是器官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挛急现象,若血氧供给充分,则痉挛自行缓解,即“见风不治风,血行风自灭”。
总之,厥阴主阴分之里,专门主管在里脏腑组织的血的摄收,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心包主血,肝藏血,因此,厥阴经对阴血有固涩收敛作用。
只有固守、安静、收敛才能护阴,才能保证太阴输转之精的正常代谢。
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原穴具有补益该经作用;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荥主身热”,可治疗虚热、阴血不足而引起的身热一类证候[3]。
二穴合用具有清虚热、育阴血的作用。
1.4 手三里-足三里两穴均属阳明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手三里为大肠经腧穴。
阳明经为三阳之阖,张介宾《类经》有“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论述,为三阳在里之阳,具有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质、传导糟粕、濡养卫气、温煦肌肤的作用。
阳明经对外承接调整燥邪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有调节燥与湿平衡的作用[2]。
王师认为,阳明经专主里主阳,阳明易温不易凉;阳明具有腐化水谷补充人体气血、传化糟粕的作用。
王师强调,不要将阳明简单看成消化系统,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精微物质。
此对穴主治各种急慢性胃炎、呕吐、腹泻等脾胃病、慢性咳喘、血液病、中风后遗症、营养不良性消瘦、癫痫及其他慢性衰弱性疾病、脏器的退化衰老等。
1.5 外关-足临泣两穴均属少阳经,外关为手少阳经腧穴,通阳维,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属同名经穴。
少阳主阳分之半表半里,为三阳之枢,张介宾《类经》有“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论述,少阳专主筋骨、膜原之间。
王师认为,膜原之间可以理解为内脏间的缝隙、腹部的大网膜;膜原是由纤维松散组织组成,是人体津液、水液停留输转的部位。
如现代医学的腹膜透析均在大网膜部位进行。
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2]。
少阳为三阳之枢,主调理气机,对太阳与阳明有平衡调节作用。
太阳之邪可转属少阳,阳明之精微转属少阳,通过少阳而转太阳表。
《难经·二十九难》载“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俞治体重与节痛”。
外关具有解表清热、活络止痛作用(阳气宣达则表自解、热自清,络通则痛自消);足临泣具有解郁散结、熄风泻火作用[4]。
因此,可取外关与足临泣两穴主治少阳证的胸胁胀满、头痛、眩晕、便秘、耳鸣、牙痛、耳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目赤等,以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经的火热症状。
1.6 腕骨-京骨两穴同属太阳经,均为太阳经原穴。
太阳为三阳之表,是宣发阳气、抵御外邪的主要屏障。
张介宾《类经》有“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论述。
王师认为,太阳对外承接寒邪对人体的影响,有关太阳经气的生理运行,《灵枢·卫气行》云:“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灵枢·营卫生会》云:“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王师认为,太阳经气除具有主一身之表阳气、温分肉、肥腠理的作用外,还具有主宣发阴液作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补益本脏经气的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二穴合用具有行阳化气、升阳益气、温阳解表作用,主治一切寒邪所致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咽喉痛、腹泻、小便异常等。
2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8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主诉:胸、胁、腹胀满反复发作6个月余,上午较轻,活动后加重,伴口干、汗出。
西医检查无明显异常,曾服用疏肝理气中药,初始有效,其后症状逐渐加重。
既往失眠10余年,依赖安眠药入睡,平日急躁。
舌红,苔薄白,脉滑数尺弱。
经络诊察:大陵和尺泽压痛,三阴交与阴陵泉之间多处结络,蠡沟压痛。
辨证:患者性急躁,年近“七七”,肝阴不足,阴虚化火,木火刑金,乃厥阴经病变为本,太阴经病变为标。
取穴(双侧):尺泽、阴陵泉、大陵、行间、三阴交。
手法:尺泽、阴陵泉、三阴交用0.25 mm×40 mm针直刺。
大陵、行间用0.25 mm×25 mm针直刺。
所有穴位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
针刺尺泽后,胸胀立刻减轻并逐渐消失。
诸症在针刺后完全消失,治疗1次后症状缓解可持续24 h,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2: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17日初诊。
1年来,患者眠差、头汗多,伴心烦易怒,舌红,苔白,脉弦数。
既往史:常年饮食凉后见腹泻,劳累后颈椎不适。
经络诊察:列缺上下段有碎络,阴郄上下有结节感,阳谷附近有结络,下廉附近及临泣上下压痛。
辨证:患者年过“七七”,正值天癸竭尽之年,肾水不足,阴不潜阳,阳不入阴,则不眠;阳亢于上,蒸液外出,故但头汗出;阴虚化火,扰动心神,故烦躁。
治疗:与失眠有关的异常经络为肺经、心经、胆经,调整治疗以少阴经为主。
取穴:通里(双)、照海(双)。
用0.25 mm×25 mm 针直刺,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
针刺后当天眠安,继续治疗5次后结束治疗,3个月后随访症状稳定。
案例3:患者,女,43岁,2012年12月4日初诊。
近两日,患者着凉后致右侧头痛,呈阵发性胀痛,每次发作持续4 h以上,伴怕冷、烦躁,无头晕、恶心呕吐,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经络诊察:阳谷附近结络,腕骨处结络压痛明显,京骨下手感有按压在薄的脆样物体上感觉(王师称其为脆络)并有剧烈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