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文字说明(邵抒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背景说明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研究了解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

但对“声音在我们耳朵里怎样传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听到声音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并不了解。

尤其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鼓膜振动剧烈程度”更是认识模糊。

因此,我制作了本微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习得耳的结构,让学生在感受耳廓功能、探究鼓膜作用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身体各个部位产生研究兴趣,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

二、策划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旧知识中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学习情绪必然会高涨,学习效率也必将随之显著提高。

所以我在设计本微课时,创设了一个科学小博士作为切入口,让科学小博士先带着学生温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

继而由小博士提出问题、揭示本课课题。

本微课采用科学小博士和老师交替出现的形式展开,利用教师讲解、演示,小博士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情境中获得耳的结构的知识,教师演示操作鼓膜模型制作、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耳廓和鼓膜的功能,体会耳朵结构的奇妙,并在此过程中体会身体结构的微妙和神奇,体验用模拟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

1.内容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研究了解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

但是对“声音在我们耳朵里怎样传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听到声音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并不了解。

尤其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鼓膜振动剧烈程度”更是认识模糊,这些都是学生和本节课教学的原有基础。

本微课由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研究耳廓作用三部分组成。

利用对比实验探究鼓膜作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自制的“鼓膜模型”来比较声音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时,鼓膜振动的不同,从而理解鼓膜在听到声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研究耳廓的作用,感觉耳廓有汇聚声音的功能。

至此学生对人耳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1)知识点思维导图
(2)微课环节流程图:
课件版本:Microsoft PowerPoint 2013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Camtasia Studio 8
录制时用手机即可,对话配音卡通人物“科学小博士”的声音建议用手机变声软件录制,有条件的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也可在安静无噪音的室内录制。

三、过程实录
1.第一部分:片头(0分0秒~0分12秒,共长12秒)
动态呈现微课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配上片头音乐和视频,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第二部分:了解耳的结构(0分12秒~1分10秒,共长58秒)
场景1:科学小博士与大家回顾之前学习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

独白(小博士):小朋友们,咱们都知道物
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
到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咱们
一起去探索吧!
场景2:课件呈现耳朵结构图,教师讲解耳朵结
构由外到内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并配以文字
说明,让学生对耳的大体结构有一定了解。

场景3:出示耳朵具体结构介绍(模型呈现,教
师旁白)
解说词(教师):同学们,看这就是耳朵模型。

外耳是由耳廓和耳道组成。

内耳是由鼓膜和听小骨
组成,内耳是由耳蜗和听觉神经组成。

3.第三部分:耳廓的功能(1分10秒~2分17秒,共长67秒)
场景1:科学小博士对耳的结构的总结,并提出这些耳的结构有哪些作用呢?(板书呈现,科学小博士旁白)。

场景2:用手模拟耳廓听两个相同的声音,
区分不同,体会耳廓功能(跟随教师实验)。

解说词摘要(教师):
(1)同学们现在请你集中精神听声音,感
受声音的大小。

(播放声音)
(2)下面请你像这样(教师演示)将手放在耳后,保持距离不变继续听声音,感受声音的大小。

(播放同一段声音)发现两次有什么区
别?
(3)是的,第二次的声音比较响,这时候我们
的手就相当于是耳廓,那你知道耳廓的作用了吗?
耳廓不仅保护了鼓膜和听小骨,同时它能收集大自
然中的声音,耳廓越长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清楚。

4.第四部分:鼓膜的功能(2分17秒~5分14秒,共长177秒)
场景1:鼓膜模型的制作(教师演示并讲解)
(1)过渡解说词(教师):我们无法拿真
实的鼓膜来做实验,但是鼓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
组织,所以咱们可以用气球皮来代替,用气球皮、
口杯、橡皮筋就可以制成一个鼓膜模型。

(2)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解说词:将气球皮像这样的盖在口杯杯口处,尽可能将气球皮紧绷,然后用皮筋固定。

瞧!这就是鼓膜模型。

为了更好的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在上面撒上细砂或小纸片。

(3)出示更严谨的实验鼓膜模型。

解说词: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老师这里采用的是这个模型,它将耳廓、耳道和鼓膜都组合在一
起。

利用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

场景2:用鼓膜模型研究远近不同的声音
和大小不同的声音对鼓膜的影响。

(演示实验)
解说词(教师边实验边讲解):
(1)首先,我们在相同的地方,用不同
大小的力敲锣,注意观察鼓膜的变化。

第一次较大的力,第二次较小的力(实验两次)发现了什么?是的,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2)接着咱们再用相同的力,在较近
和较远两个地方敲锣,再次观察鼓膜的变
化。

第一次较近的地方,第二次较远的地方
(实验两次)发现了什么?是的,距离近鼓
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3)教师小结。

解说词:看来大自然中各种声音
5.第五部分:小结延伸(5分14秒~5分57秒,共长43秒)
场景1:教师小结鼓膜的作用,并讲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说词:看来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到鼓膜会引起鼓膜不同程度的振动。

不光如此,与鼓膜相连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中,液体的振动刺激了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当大脑接收到这种信号时,我们便能感知声音
了。

场景2:再次出现耳朵的结构图,并配以
板书,我们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

解说词(科学小博士旁白):原来我们是
这样听到声音的,小朋友们你们了解了吗?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主要包括耳朵的结构和结构的功能等知识点,与之前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关联,所以使用本微课时要求学生已具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并有模拟实验的探究思维,建议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课前自学或课后巩固拓展时使用,也可以在三年级提前渗透时使用。

鉴于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因此,如果本微课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建议另外补充下保护听力方面的安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