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45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6 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 1.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
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
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作中的历史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即晋人张翰。
《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辛棄疾詞兩首★★學習方法誦讀與感悟、合作與探究、點撥與評說相結合。
★★學習目標1、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
3、繼續學習欣賞詞的藝術手法、品味語言。
4、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體會並理解詞人的情感。
★★課前預習1、完成《學習指導》“自主探究學習”部分。
2、查閱《學習指導》和《精析精練》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詞。
★★學習過程第一課時◆◆學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
比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一、☆★檢查預習1、《學習指導》“自主探究學習”部分。
2、作者簡介。
3、背景材料:二、☆★誦讀全詞,整體感知1、指名學生試讀。
2、教師範讀。
3、譯讀。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
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
並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4、抽讀。
點撥:把握詞的感情基調,正確把握讀音及停頓。
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讀出欄杆拍遍的苦悶悲憤。
【讀完這首詞,我們心裡一定湧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
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三、☆★品味語言,探究鑒賞●上片中詞人用了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請大家抓住關鍵字“”具體解說】【詞人落筆便是一幅圖:由水寫到山,由無我之景寫到有我之景,“,”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遼闊無邊。
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最新整理《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最新整理《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同时,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下面为大家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评课稿一、引言《辛弃疾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该篇课文选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两首作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该课文以辛弃疾独特的词风展示了其豪情痛忧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该篇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课文背景介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时局动荡,国家处于亡国之际。
这段历史背景对辛弃疾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辛弃疾词两首》这篇课文的诞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辛弃疾词两首》选自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辛词》。
辛弃疾的词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多以事实为依据,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运用夸张手法,文字直接、感情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三、课文内容分析1. 词作一:《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对相爱的男女因战乱被迫分离的悲壮爱情故事。
通过景色描写、情感渲染和比喻手法等修辞手法,辛弃疾表达了对战乱年代造成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留恋之情。
该词作整体意境婉转动人,词句间的对比和交错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2. 词作二:《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以贺新郎的身份为线索,以描写新郎和茂娘分别的情景为主要内容。
辛弃疾通过对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离别之难和对茂娘的思念之情。
该词作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辛弃疾优美流畅的词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背景;•理解《辛弃疾词两首》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掌握对《辛弃疾词两首》的整体理解和词句的分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这两首词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龙吟、登高、怀古等。
5.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6.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同时,利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本文导航1、首页2、本文分析3、第二课时4、苏轼和辛弃疾5、课本原文6、同步练习题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辛弃疾词的特色和 技巧,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 合注释讲解词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中 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总结和巩固 练习。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 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 风格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辛弃疾词中的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背诵《青玉案·元夕》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背景,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的词牌、韵脚、词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视频、音频、 实物展示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难点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慨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南宋]辛弃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016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
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
蹂躏之下呻吟。(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
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
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
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
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
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
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
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
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
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
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
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第六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
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
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
教学流程设计(导入、新授、小结、作业、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说课”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讲的篇目是_《辛弃疾词两首》,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弃疾词两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第_四__册第_二_单元第_3_课。
这个单元是_诗词_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格,追求高尚的人生志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领略辛弃疾的浩方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景物,体会借景写情的妙处,品味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壮志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教学难点:理解两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解读典故,揣摩用典之意,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
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2、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重点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增加知识容量,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2-3分钟)
五、
六、说练习(5分钟)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设计了__个基础训练题,又设计了__个拓展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
前一篇是苏轼词两首,正好可以加以比较。
辛弃疾既是著名的词人,又是爱国的典范。
他的词打上了深深的爱国的烙印。
对他的一生,可用郭沫若为其题写的墓联“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作为评价。
本课将学习他的两首词。
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六十多岁筹划北伐,施展雄才大略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时写下的一首词。
两词所写的年代不同,横跨了作者的半生,但情感却没有改变。
教学时,可抓住这不
变的主题、不变的情感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