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Dalio之三关于去杠杆化的深入理解
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Ray Dalio)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世界最大宏观对冲基金创始人如何描述经济运行英文原版在这里: /zlWDiol 。
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
但作为一篇符合实际的,而又比较通俗易懂的《宏观经济学》教程,1万5千字不算多。
文中表达的很多观点,在我的两本免费电子书里都有以不同视角,不同的行文阐述过。
有趣的轶事:Ray Dalio 是从高尔夫球童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的,富达基金历史上最牛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也做过高尔夫球童。
作者背景:Ray Dalio,全球最大的宏观对冲基金Bridgewater(规模1200亿美元)创始人兼CEO,,2010年管理的基金收益同行业第一,收益率高达44.8%;在2011年经济以及股市动荡中,该基金依然获得了23%的投资回报。
Bridgewater过去20年年均回报14.7%,成立以来给客户赚了500亿美元以上,是累计给投资者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排名第二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第三是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约翰鲍尔森基金)。
翻译人:徐治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硕士,国泰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戴利奥.雷(徐治彪译)作者完成于2008-20-31更新于2012年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
下面跟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
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
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
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
“去杠杆化”在经济调整中的客观作用
2013年第27期财富视野|理财·创富Financial ·Wealth正当所谓“钱荒”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英国巴克莱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詹金斯7月2日在北京说,中国管理层已意识到需避免银行业危机并正在努力控制金融风险。
他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减速现象,但在“李克强经济学”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可持续。
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一度出现所谓“流动性紧张局面”,对此詹金斯认为,这场短暂的流动性危机更像是“管理层希望小心地实施对(银行)系统的去杠杆化调整”,由此可以避免银行系统对风险的错误管理和定价问题所导致的“银行业危机”。
只要应对得当,中国银行业潜在的危机完全可以避免。
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正是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日前提出的“李克强经济学”概念的三大支柱。
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说:“李克强经济学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因为中国经济急需重回可持续轨道”。
一段时期以来,在所谓金融“创新”的概念下,银行表内的钱流至表外流动循环,所谓“影子银行”。
这就是说,钱没流到该去的地方——实体经济,而是主要在信托、保险等理财产品及其它虚拟经济中流动,以低成本(低息)搞来的钱去“赚”钱。
这种神化敛财又往往被吹得神乎其神:只要按按键盘,钱就可以轻松到手。
这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打击是很大的:需要钱的实体往往很难贷到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且贷款成本极高,因为担保公司就是上述理财产品的一个操作交易平台。
理财产品的风险极大,一笔钱可以多次贷出而产生多种理财产品,一旦有一笔钱不能按时归还,整个资金链就会断裂,造成危机。
例如,华夏银行就曾出现过此种危机,最后银行自己出钱避免了资金链的实际断裂。
通过理财产品“赚”的快钱和在股市解禁期满或辞职变现所造就的数十上百的亿万富翁,对推高楼市起到了很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也是楼市调整了两年都调不下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土地财政得以维继的一个重要原因。
raydalio雷伊.达里奥《原则》
raydalio雷伊.达里奥《原则》管理投资的原则(Ray Dalio)Ray Dalio创立Bridgewater Associates时只是年仅25岁的小伙子,Bridgewater在他三十多年努力经营下,目前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而Dalio亦成为今年《福布斯》的头300大富豪榜。
Dalio的成功秘诀或可从他刚公开的八十多页《原则》(PRINCIPLES)一窥全豹。
Ray Dalio以40亿美元财富名列《福布斯》2010年第212位富豪,而他1975年创办并亲自出任经理的Bridgewater Associates则以800亿美元资产成为美国第二大对冲基金。
Dalio将Bridgewater由一间不为人注意的小公司变成国际赫赫有名的大型对冲基金,其成功绝非幸致,Dalio的投资本领从Bridgewater的旗舰对冲基金Pure Alpha业绩可见一斑,截至2009年的18年以来,经历了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和科网股泡沫爆破,再加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Pure Alpha平均每年回报仍高达15%(未扣费用),即使金融海啸肆虐令70%对冲基金平均损失18%的2008年,Pure Alpha的两种基金PureAlpha 1扣除费用后净回报达8.7%,而PureAlpha 2更取得9.4%净回报。
Pure Alpha多年维持投资高回报并不是因为幸运之神的眷顾,其实Dalio可能是最早描述经济出现通缩(deflationary)和去杠杆化(deleveraging)进程的投资专家。
《财富》杂志2009年3月有关Dalio一篇报道揭露,不知道是由于科网股泡沫的啓发还是个人多年市场经验沉淀的灵机一触,Dalio在2001年率领他的投资团队设计一套测量衰退(depression gauge)的电脑模式,方法是搜集1930年代以来所有影响经济环境的资料,去芜存菁逐项资料输入Bridgewater的电脑系统,目的是侦察经济体系会不会发生去杠杆化的情况,以便及早因应市场风险调整基金投资组合。
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在经济领域,去杠杆化是指减少或清理信用杠杆(负债)的过程,旨在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增长。
去杠杆化是一种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通常包括限制信贷扩张、降低债务比率和改进金融监管等措施。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保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去杠杆化的背景去杠杆化通常出现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当信用泡沫和债务累积影响经济稳定性时。
信用泡沫指过度扩张的信贷活动导致债务增加迅速,形成虚高的资产价格,并带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此时,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增加,金融系统也面临着系统性风险。
去杠杆化的目标去杠杆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通过限制过度信贷扩张,减少债务比率,降低金融风险,去杠杆化可以恢复经济的健康状况,防止金融危机发生。
此外,持续推行去杠杆化政策还可以加强监管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去杠杆化的措施实施去杠杆化政策通常涉及多个层面的措施和改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去杠杆化措施:1. 信贷和货币政策调整:通过加强审慎监管,实施更为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调整信贷供给和需求,限制过度信贷扩张,防止形成新的信用泡沫。
2. 债务重组和清理:促使经济主体对于不可支付的债务进行重组或清理,以降低债务比率。
这可能包括通过债务重组、破产程序或其他法律手段来减少债务负担。
3. 财政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手段,包括减少赤字和债务、控制开支、增加税收等,以降低公共债务,促进去杠杆化进程。
4. 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引入更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监控系统性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等,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去杠杆化的影响去杠杆化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去杠杆化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在经济主体减少债务时,消费和投资可能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去杠杆化可能导致部分经济主体面临违约风险。
去杠杆的名词解释
去杠杆的名词解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去杠杆”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经济术语。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词可能有些陌生。
本文旨在解释“去杠杆”这一名词的含义,并探讨去杠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去杠杆的概念去杠杆,英文翻译为“deleveraging”,是指通过降低债务水平和减少债务融资来稳定经济。
在经济学中,杠杆代表着债务的规模。
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借债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因此,去杠杆旨在平衡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去杠杆的原因1. 防范金融风险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大规模的债务扩张。
过高的债务水平使得金融系统面临潜在的风险,如违约、非法集资等。
为了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去杠杆政策。
2. 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削减过度依赖债务的行业和企业。
通过降低债务比例,中国经济将有助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去杠杆的影响1. 经济增长放缓去杠杆通常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因为减少债务融资会减少资金流入,从而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和投资。
不过,这种放缓是为了稳定经济并降低金融风险,从长远来看,有助于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去杠杆,将促使中国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去杠杆政策的实施,高杠杆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压力增加,而低杠杆行业和企业则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这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
3. 降低金融风险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去杠杆,可以减少金融风险的积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并增强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这对于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去杠杆的挑战和前景在去杠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去杠杆和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其次,降低债务水平可能会影响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融资成本,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然而,去杠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积极的。
经济上说的去杠杆是何意,有何作用?
经济上说的去杠杆是何意,有何作用?“杠杆”的真正被大家所熟知,应该追溯到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他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指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这句话讲的就是杠杆。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杠杆也逐渐被运用到金融各细分产业中,现在的金融体系没了“杠杆”可谓是寸步难行。
而所谓的“去杠杆”指的就是去除金融市场的各种“杠杆”,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借贷杠杆等等。
那么,杠杆对于我们的金融行业甚至是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初高中学过“杠杆原理”的想必都知道,杠杆原理讲的就是用较少的力量撬动较重的东西。
同样的,运用到金融市场的杠杆也是这个道理,用很少的自有资金撬动巨大的使用资金。
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的住房贷款。
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一般我们买房是没办法一次性拿出百十万甚至是上千万的自有资金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信用、物品、公积金等进行抵押式贷款,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在无形中撬动了住房贷款的这根杠杆,如果说你手中有10万元,而你所购房子的房价总额是100万元,这个时候你需要向银行贷款90万元,这90万元的借贷基金就是被撬动的“较重的东西”,而你的公积金、已有房产物品、信用等就是“较少的力”,假如在这个过程中你用了9万的公积金,那也就意味着你用9万块钱翘起了90万的资金,杠杆率就是10倍。
一般合理的杠杆率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金融市场也能得到更多的资金进行高效的运转,整体经济可以用较少的货币维持较快的发展,整体而言是不错的。
但是,凡是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在经济复苏期,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并且防止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工商企业等都会增加杠杆的使用,并且加大杠杆率。
比如说一家公司总估值100个亿,如果放在经济繁荣期,公司能贷款100个亿,资产负债比为1,财务杠杆也为1,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会给银行造成较大的次贷/坏账负担,而在特殊时期,比如说是复苏初期,国家为刺激发展,原本价值100个亿的公司,贷款的时候就可能能贷到200个亿,这个时候财务杠杆就是2,也就是说杠杆率放大了,而一旦公司出现经营不善,破产倒闭,银行就会产生不低于100个亿的损失,这样一来就会加重银行的坏账风险、次贷危机,从而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Ray Dalio讲投资
不是靠某一个年份选股很牛,或者债券做得好名声大噪,而是靠多年积累,将自己的经验(=错误)形成体系,并带领自己的机构成为全球投资领域最赚钱的机器,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本期摘译自两本新书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和Alpha Masters中Ray Dalio的有关章节(6月精译的是他写给继任者的两百多条对冲基金管理手册)。
随后还会“精译”他自己写的报告,分别阐述投资策略的核心和研究去杠杆化专题。
背景:截止2011年底,Bridgewater管理资产规模1200亿,过去20年总共赚了500亿。
管理基金表现与传统市场相关度基本为零,与其他对冲基金表现相关度也非常低,采取的策略是基本面+量化的少见组合。
客户比例为95%机构,5%FOF,业内第一家任由客户选择beta 或alpha订制组合的对冲基金。
二十年里,年净复合收益率为14.8%,年化标准偏差为14.6%。
投资过程99%靠系统,只有不到1%属于“酌情处理”。
基本面研究至上,总共1400名员工,最为业内称道的是研究实力和文化。
2010年Pure Alpha取得最高年投资收益的时候,该基金规模为500亿,基本实现又大又好地发展。
永远从错误中学习刚从学校毕业后赶上取消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但当时市场出现的是暴涨,从此学会了货币贬值和大量印钞票对股票是好事,同时不要相信官方,这些教训随后的岁月不断得到验证。
1982年,当时的经济条件比现在还要差,美国失业率11%,拉丁美洲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当时美国的主要银行持有大量拉美债务,于是判断违约将对股市造成毁灭性打击,结果。
8月墨西哥违约后,美联储开始宽松,那,刚好是股市的底部,且是18年大牛市的起点。
除非确信美联储的举措完全不奏效,否则真不要硬对着干。
央行们都很强大的。
无论是取消金本位还是墨西哥违约,都学会了危机后当局采取救助措施的影响远远大于危机本身。
还有一个例子,七十年代做多商品标的中的五花肉,当时有跌停板设置,于是每天早上就能听到报出跌停板点位,然后没有任何波动,就这样一天天,仿佛没有尽头。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杠杆化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杠杆化①所谓杠杆,从广义讲,则是指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
可以通俗理解为“四两拨千斤”,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放大投资结果。
在古希腊出现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
阿基米德曾发现杠杆定律,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
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在经济学里,杠杆是一种金融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即涵盖所有“以小搏大”的经济行为,但核心还是借贷。
宏观经济中的杠杆利用的是资金流动倍数产生作用。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
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 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
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由此可见,杠杆越大,风险也越大,当然利润也越大。
高杠杆对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短期内能把股指和股价急速炒上去,也能让股指和股价暴跌。
讲一个例子:甲用一张6万的信用卡和银行说要买100W的车,需要提额,银行为了能赚钱,本身他卡用的好,就给提额了,他于是去正规的银行买车,刷卡30W付了首付,买了一辆100W的宝马车,然后用这个宝马车办了14家银行的信用卡,有3家下来是50W,11家下来是30W,一共总额度是480W;然后他去问了当地农行说怎么样可以拿到他的大额授信贷款,银行和他说去当地买一个山,于是他去谈了,花了300W买回来了,农行给了2400W的授信贷款,政府给了230W政府补贴还有1000多万的国家补贴,用一个6W信用卡撬动了将近4000w的资金池。
去杠杆是什么?
去杠杆是什么?去杠杆是什么?最近“去杠杆”这个词很热,什么是去杠杆,谁要去杠杆,对哪些机构有影响?雪球上众说纷纭。
我上篇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帖子也提到去杠杆,感觉大家的理解都不一致。
本文总结一下我的想法,请大家指正。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
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
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那么,为什么要去杠杆呢?因为如果杠杆率太高,固定利息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净利润波动性加大,风险也加大。
一旦经营业务不好,企业支付利息就很困难,违约概率很高。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
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
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要问。
一是现有债务是否可控?二是如何控制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
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
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
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
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
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
去杠杆措施
去杠杆措施摘要去杠杆措施是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和措施,旨在降低经济系统的杠杠态势,减少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介绍去杠杆的定义、目的、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常见的去杠杆措施。
引言在金融市场中,杠杆是指通过借贷来放大投资收益或亏损的程度。
当经济出现过度杠杆化时,金融系统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去杠杆措施。
本文将讨论去杠杆的定义、主要目的和影响因素。
去杠杆的定义去杠杆是指减少杠杆率并降低经济系统的债务负担。
通常,高杠杆率会增加金融风险,因为债务偿还能力的下降会导致信用违约、债务违约和金融危机等问题。
因此,去杠杆的目标是降低债务规模,减少债务风险。
去杠杆的目的1.降低系统性风险:去杠杆措施旨在减少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水平,防止系统性崩盘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2.稳定经济增长:高杠杆率会增加金融不稳定性,抑制经济增长。
通过去杠杆可以稳定经济增长,维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
3.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去杠杆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减少金融波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去杠杆的影响因素1.政府政策:去杠杆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少赤字、控制债务增长、加强金融监管等。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对去杠杆的影响很大。
在经济繁荣时期,债务相对容易偿还,去杠杆政策可能会相对松动;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债务偿还能力下降,去杠杆政策可能更加紧缩。
3.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去杠杆也有影响。
如果金融市场不稳定,去杠杆政策可能会更加谨慎和谨慎。
常见的去杠杆措施1.财政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赤字、控制债务增长等措施来降低经济杠杆率。
2.货币政策收紧: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约束信贷投放和债务增长。
3.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降低金融风险和杠杆率。
4.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通过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企业债务规模和成本,减少财务风险。
结论去杠杆是降低经济系统杠杆率的重要手段,对稳定金融体系和维护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去杠杆的一个深度观察)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Ray DalioFebruary, 2012这篇文章展示了过去一些国家的去杠杆过程,并借此揭示了去杠杆过程的运作方式。
去杠杆是为降低负债收入比。
当债务压力非常巨大时,去杠杆过程一定会发生。
这一过程有可能运转良好,也可能很糟糕,一些糟糕的去杠杆过程并没有成功降低负债收入比,最终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导致了社会巨变,有时甚至引发战争。
而成功的去杠杆过程保证了生产和消费,以及债务与收入的平衡。
在研究中,我们将展示一些过去的去杠杆过程,以此来揭示去杠杆的逻辑和结构。
从中你讲会看到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去杠杆过程。
对成功的去杠杆来说,平衡是很重要的,而失败的过程通常缺乏平衡。
去杠杆通常有四种方式:1债务重组2紧缩减少支出3财富的重新分配(有产至无产)4债务货币化。
应用四种方式的比例和节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去杠杆结果。
我们将要说明的是,一个成功的去杠杆过程通常成功平衡了这四种方式,而失败的去杠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下文我们将详细说明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典型的去杠杆过程。
典型的去杠杆过程通常来讲,去杠杆过程都不会很成功,因为政策制定者对此并没有经验(长期的债务周期通常达到50-70年,一个政策制定者基本上一生只会碰到一次去杠杆过程)。
因此他们制定的政策基本上就像盲人摸象。
通过一系列痛苦的试错,他们最终可能会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一系列试错代价可能极大。
通过对过去去杠杆过程的学习,许多痛苦都可以得到避免。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就像之前所说的,去杠杆通常有四种方式:1减少债务2紧缩减少支出3财富的重新分配(有产至无产)4债务货币化。
每一种方式都可以减少债务比率,但他们对通胀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各不相同。
债务重组和紧缩政策导致通缩萧条,债务货币化则引起通货膨胀并刺激经济。
糟糕的去杠杆过程并没有掌握好这四种方式的平衡。
通常面对债务危机时,下面四个步骤会依次发生。
去杠杆_化解债务(3篇)
第1篇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去杠杆、化解债务风险,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去杠杆的背景、原因、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稳健前行。
一、去杠杆的背景与原因1. 去杠杆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债务风险的累积。
为降低债务风险,实现经济稳健发展,去杠杆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2. 去杠杆的原因(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债务风险较高,对经济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2)企业债务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较大,杠杆率较高,部分企业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3)金融风险: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不良贷款、债券违约等。
二、去杠杆的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通过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债务规模和杠杆率。
2. 加强金融监管(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推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 优化产业结构(1)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竞争力。
(2)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去杠杆的成效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得到缓解。
关于去杠杆化的深入理解
关于去杠杆化的深入理解去杆杠化过程会降低负债/收入比率。
当债务负担过大时,去杆杠就会发生。
去杆杠化有卓有成效的,也有惨淡收场的。
有些去杠杆化不但没改善现状,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当去杠杆无法降低负债/收入比率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剧变,有时甚至引发战争),另一些则成功扭转局面(因为有序地采取了相应步骤,经济恢复到健康的生产-消费平衡状态)。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回顾过去多次去杆杠化过程以及其最后达到的不同效果,来了解去杆杠化的运作机制。
您将会看到有成效的去杠杆化过程是均衡的,而效果糟糕的则是失衡的。
不同的去杠杆化过程之所以会取得不同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政策措施执行的幅度大小及进度快慢1)债务减免,2)支出紧缩,3)财富从富人手中移转给穷人4)债务货币化。
好的去杠杆化能成功地平衡这些因素,而糟糕的去杠杆化则无法平衡,我们将会在下文中阐述两者的差别。
在阐述两者差别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典型的去杠杆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典型的去杠杆化过程基本上每届政府只会经历一次去杠杆化过程,在此之前政策制定者从未曾有机会亲历研究,所以通常去杠杆化的效果都比较糟糕。
就像瞎子在热火炉上烹饪一样,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和痛苦的失败中积累经验,逐步纠正方向。
虽然每届政府最终都能渡过去杠杆化的过程,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的各种失败。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次去杠杆化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经济其实就像机器一样简单运行,如果能了解历史上诸多去杠杆化过程如何运作以及最终有何效果,就能避免很多的无谓痛苦。
这也是写这篇报告的主要目的。
如之前所述,去杠杆化之所以会取得不同成效,主要是由于以下政策措施执行的力度和进度差别所造成的:1)债务减免,2)支出紧缩,3)财富从富人手中移转给穷人,4)债务货币化。
以上每个措施都能降低负债/收入比率,但它们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有不同。
债务减免(即违约和重组)和紧缩政策使经济进入通缩和萧条期,而债务货币化则是刺激性政策,促使经济进入通胀期。
关于去杠杆的深入研究——Ray Dalio
关于去杠杆的深入研究——Ray Dalio2018-03-05本篇报告发表于2012年2月份,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BridgeWater的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周期是BridgeWater的研究强项,水平超越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专业金融机构,甚至包括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
一个经济体的“加杠杆”和“去杠杆”过程,是桥水宏观研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正处于后一个过程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主导中国“去杠杆”过程的宏观决策者,对桥水的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恐怕要比你想象地大得多得多。
因此,本文值得所有专业交易者精读10遍以上。
正文:这篇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过去多个国家的去杆杠过程,并且借此深入探讨去杆杠是如何进行的。
去杆杠过程会降低负债/收入比,当债务水平过高时,去杆杠就会成为必然。
去杆杠有非常成功的,也有惨淡收场的。
有些国家去杠杆的结局非常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剧变,甚至引发战争,而且杠杆率也没降下来),有些则结局美好(通过有序的调整,经济恢复到健康的生产-消费平衡状态)。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回顾过去多次去杆杠化过程,来阐述去杆杠的详细机制。
您将会看到的是:好的去杠杆过程是均衡的,差的去杠杆过程是失衡的。
去杠杆的结局之所以有好坏之分,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政策措施执行的力度大小和进度快慢。
1. 债务减记2. 紧缩政策3. 财富转移4. 债务货币化好的去杠杆能成功地平衡上述过程,而坏的去杠杆则无法平衡,而下文将具体展示这些(成功/失败的去杠杆)案例是如何形成的。
在阐述两者差别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典型的去杠杆过程。
典型的去杠杆过程通常来说,去杠杆过程之所以经常被决策者搞砸,是因为“去杠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只会发生一次,所以政策制定者没有研究过它们。
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像盲人烧饭一样来制定政策,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痛苦的尝试和纠错。
这些痛苦和教训让政策制定者慢慢摆脱差劲的举措,驶向正确的方向。
去杠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去杠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10年后经济增速一度连续多年保持在7%以上。
在一系列政策助推下,房地产、票据商业、基建领域等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财政赤字、债务、通胀等。
因此,为了避免经济出现过度波动和不稳定情况,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去杠杆化政策的推行,这种经济调控措施的实行会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一、什么是去杠杆化去杠杆化,简单来说就是解决杠杆率问题的一种措施,是指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政府采取的限制贷款、控制借款、防范经济风险等一系列异常风险的政策,以降低杠杆率和财务风险。
就我国而言,2017年以来以去杠杆化为主题进行的重点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控金融风险”、“结构性去杠杆化”、“降低企业杠杆率”等措施等。
二、去杠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房地产大国,过多的借债和过度使用杠杆手段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长期过度依赖房地产也给财政和经济带来压力。
因此,通过去杠杆化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负担,改变房地产投资模式,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2、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去杠杆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债券融资和内部财务杠杆率,增加企业利润和税收贡献。
对于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进行融资、增加杠杆化会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政府加强风险防备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创新融资渠道融资水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将产生明显的影响。
能够降低财政风险,也能优化投资结构。
4、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过去,贫富差距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去杠杆化可以减少投机买卖和泡沫化经济活动、加强监管、降低银行是否收取高昂的利息,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总结去杠杆化是为了调节经济生产的杠杆操作,主要目的是防止经济风险。
如果政府合理施策、注意平衡和调理,相信我们国家的去杠杆化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杠杆操作与去杠杆化
杠杆操作与去杠杆化杠杆操作与去杠杆化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危机的成因、后果、影响以及教训,这其中“去杠杆化”是一个非常热门时髦的词语。
从克鲁格曼到普通经济工作者,都在谈论去杠杆化(Deleveraging)。
但是,细看下来,众说纷纭,杠杆操作(Leverage)到底指的是什么?去杠杆化应该怎样“去”?它的后果又将怎样?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是关于力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确定支点,明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来计算用较小的动力来撬动几倍于其的阻力。
将此原理引入金融理论,使得金融运行有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作用,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
尤其是利用财务杠杆使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水平日益提高,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杠杆率与杠杆功能杠杆率是一个财务指标,它衡量的是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
有人将杠杆率定义为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
;有人定义为负债与资本的比率,还有更通俗的说法是将杠杆率定义为资产与资本金的比例,即用借来的钱形成资产,增加盈利能力和购买力,以较小的资本控制着庞大的资产规模。
比如用一元钱资本来经营10元钱的资产,那么就是十倍的杠杆率。
比较贴切的定义是,总财务杠杆=总资产/股东权益;净财务杠杆=(总资产-低风险资产)/有形股东权益。
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率普遍比较高,据统计,美国投资银行平均的总财务杠杆超过20倍,而净财务杠杆达到15倍左右。
几个大的投行杠杆率更高,美林银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为33倍;贝尔斯登的总杠杆率、净杠杆率分别为30倍和16倍。
高杠杆虽然提高了资本回报率,却也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金融机构低估了风险,导致拨备不足,很容易使单一业务的风险在20倍、甚至30倍的杠杆作用下,放大至整个集团,甚至传给整个市场。
比如,次贷危机中的CDS产品就将风险传给了AIG的保险集团。
从雷曼兄弟公司的教训中,可以看到华尔街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提高财务杠杆、盲目追求最大利益的商业冲动。
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去杠杆化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去杠杆化是指通过降低杠杆率,减少债务规模和风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去杠杆化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债务规模。
过高的杠杆率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推进去杠杆化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去杠杆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去杠杆化能够减少债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前中国面临着高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降低债权债务比例可以减轻金融系统所面临的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其次,去杠杆化有助于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
通过降低杠杆率,可以引导资源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这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去杠杆化还可以为中国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随着杠杆率的下降,资金成本相对上升,企业和市场将更加注重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
这将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的长期发展动力。
二、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进展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去杠杆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去杠杆化进程。
以下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一些主要进展:1. 降低企业杠杆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过度杠杆企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强化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推动企业债务的去杠杆化。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改革,鼓励其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2.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中的重要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和审批权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压缩隐性债务风险。
3. 加强金融监管: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全球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与风险防范
全球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与风险防范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不断加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担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去杠杆化政策,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去杠杆化政策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
所谓去杠杆化,是指降低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体的债务水平,减少金融风险的过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去杠杆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施,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限制金融机构的杠杆度,减少金融机构的负债水平;二是推动企业降低债务比例,提高偿债能力。
其次,去杠杆化政策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去杠杆化政策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减少金融机构的负债水平可以降低其经营风险,增强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去杠杆化政策有助于降低金融系统对债务的过度依赖。
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会减少对债务的需求,推动金融体系向以股权融资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减少了债务对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
此外,去杠杆化还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避免因高杠杆度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然而,去杠杆化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去杠杆化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这是因为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来源于存款和债券市场,一旦减少了对这些市场的依赖,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链断裂,给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其次,去杠杆化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向相对安全的资产,进一步推高这些资产的价格,形成新的泡沫。
此外,去杠杆化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也是一个难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存在差异,对去杠杆化政策的需求和实施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协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去杠杆化带来的风险,各国和地区也在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在去杠杆化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督,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56. 经济危机中的“去杠杆化”是什么?
56. 经济危机中的“去杠杆化”是什么?56、经济危机中的“去杠杆化”是什么?在经济的波澜起伏中,“经济危机”这个词常常让人心惊胆战。
而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诸多策略和概念中,“去杠杆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关键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危机中的“去杠杆化”呢?简单来说,“去杠杆化”就是降低债务水平,减少对借贷的依赖。
想象一下,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经济体,就像一个人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在前行。
债务过多,就如同身上的担子过重,走起来不仅艰难,还随时可能被压垮。
而“去杠杆化”就是要减轻这个包袱,让前行的步伐更轻松、更稳健。
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往往充满乐观情绪,企业和个人都倾向于大量借贷来扩大生产、投资或者消费。
比如,企业会借更多的钱来开设新的工厂、购买新的设备,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利润;个人可能会借大笔钱来购买房产、汽车等大额消费品。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合理的,因为经济形势好,收入增长预期高,似乎还款不是问题。
然而,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问题就来了。
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利润下滑,个人的收入也可能受到影响。
但债务却依然存在,而且需要按时偿还本息。
这时,原本被忽视的高额债务就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个人破产。
经济危机中的“去杠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减少债务规模。
这可能意味着企业要出售资产来偿还债务,或者与债权人协商重组债务,降低债务总额。
另一方面是降低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简单理解就是债务与资产或权益的比例。
通过增加自有资金,或者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来降低杠杆比率,使债务风险得到控制。
“去杠杆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出售资产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和信用评级。
而且,大规模的资产出售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影响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的稳定。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大量的债务违约和资产减值,可能面临资金紧张和流动性危机。
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收紧信贷,使得企业和个人更难获得贷款,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报告主要展示了过去一些国家的去杆杠化过程,并且借此更深入地探讨去杆杠化是如何运作的。
去杆杠化过程会降低负债/收入比率。
当债务负担过大时,去杆杠就会发生。
去杆杠化有卓有成效的,也有惨淡收场的。
有些去杠杆化不但没改善现状,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当去杠杆无法降低负债/收入比率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剧变,有时甚至引发战争),另一些则成功扭转局面(因为有序地采取了相应步骤,经济恢复到健康的生产-消费平衡状态)。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回顾过去多次去杆杠化过程以及其最后达到的不同效果,来了解去杆杠化的运作机制。
您将会看到有成效的去杠杆化过程是均衡的,而效果糟糕的则是失衡的。
不同的去杠杆化过程之所以会取得不同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政策措施执行的幅度大小及进度快慢1)债务减免,2)支出紧缩,3)财富从富人手中移转给穷人4)债务货币化。
好的去杠杆化能成功地平衡这些因素,而糟糕的去杠杆化则无法平衡,我们将会在下文中阐述两者的差别。
在阐述两者差别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典型的去杠杆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典型的去杠杆化过程基本上每届政府只会经历一次去杠杆化过程,在此之前政策制定者从未曾有机会亲历研究,所以通常去杠杆化的效果都比较糟糕。
就像瞎子在热火炉上烹饪一样,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和痛苦的失败中积累经验,逐步纠正方向。
虽然每届政府最终都能渡过去杠杆化的过程,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的各种失败。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次去杠杆化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经济其实就像机器一样简单运行,如果能了解历史上诸多去杠杆化过程如何运作以及最终有何效果,就能避免很多的无谓痛苦。
这也是写这篇报告的主要目的。
如之前所述,去杠杆化之所以会取得不同成效,主要是由于以下政策措施执行的力度和进度差别所造成的:1)债务减免,2)支出紧缩,3)财富从富人手中移转给穷人,4)债务货币化。
以上每个措施都能降低负债/收入比率,但它们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有不同。
债务减免(即违约和重组)和紧缩政策使经济进入通缩和萧条期,而债务货币化则是刺激性政策,促使经济进入通胀期。
好的去杠杆化过程能有效地平衡这四项政策,而糟糕的则不然。
换句话说,关键取决于能否恰当地把握这四者的执行比例。
一般来说,债务危机会导致以下几个阶段依次出现:一、在第一阶段,债务问题和债务增长率持续下降导致经济紧缩,负债/收入比率上升,同时经济活动减弱,金融资产价格下跌。
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糟糕的通缩去杠杆化”。
这个阶段只进行了债务减免(违约和重组)和支出紧缩,没有实施债务货币化。
在这期间,私人部门信用增长速度下降和流动性紧缩导致货物、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下降。
当没有足够的货币来偿还债务时,金融泡沫破灭,债务违约和重组给相关方造成损失,特别是被借款人带杠杆借款的放贷方(银行)受损最为严重,这就如同崩塌造成的恐慌,这些恐慌不断加强,最后引起流动性危机。
结果,政策制定者发现未等违约问题失控,他们自己已经在控制违约的问题上手足无措。
减免债务负担(债务违约和重组)必须有所限度,否则将会导致不断自我加强的下降的恶性循环,人们信心遭受重创将难以恢复。
另外由于一个人的负债是另一个人的资产,资产价值剧烈下跌的财富效应对物品、服务和投资资产的需求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此违约和重组的规模不能太大或进展也不能太快。
为了将需偿还的债务减少到可承受的范围内,必须对债务的账面价值进行相应的减值,使得债务人有能力偿还(比如减少30%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减值将会导致债权人的资产价值总量减少(30%)。
30%听起来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但由于很多经济实体都加了杠杆,所以它们的资产净值所受的影响实际上更为严重。
举例说明,若带两倍杠杆,债权人的资产净值将遭受60%的下跌。
而银行一般是12倍或15倍杠杆,很显然其遭受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这一般在去杠杆化刚开始时很显而易见,因为在初期因违约而造成的灾难性事情很常见。
所以在尚未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措施之前,政策制定者会立刻控制违约的比率。
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带来的冲击,政策制定者一般会采取紧缩政策。
因此债务人更难借到钱,加上自身已背负过多的债务,债务人必须将支出进行削减,将其控制在收入可承担范围内。
但问题是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支出减少意味着收入的减少,所以不得不大幅度地削减支出才能对债务/收入比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通常政策制定者会维持数年的紧缩政策不变,直到因减少债务和实施紧缩政策引起了通缩和萧条效应而焦头烂额,才发现应该立即采取其他更多的措施才行。
于是,他们会进入下一个以“印钞”为主的阶段。
我们的意思并非是说减免债务和紧缩政策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是毫无成效的,而是作用甚微,副作用却很大,所以只能通过“印钞/货币化”来加以平衡。
二、在去杠杆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中,负债/收入比率下降,与此同时,经济活动有所恢复,金融资产价格得以上升。
这得归功于充足的“货币印刷/债务货币化”,使得名义增长率高于名义利率,货币贬值抵消了通货紧缩的力量。
这便开启了“良好的去杠杆化”。
抵消通缩萧条最好的方法是中央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信用支持,并且根据不同经济实体的资金需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中央银行采取的方式是放宽贷款所需抵押品的范围(扩大到可接受较低质量和较长期限的抵押品),与此同时,买入(货币化)较低质量和较长期限的债务。
若针对以下两个目标而实施的措施幅度和力度得当,便能引导去杠杆化走向正增长:1)抵消通货紧缩时会导致信用市场崩溃的力量,2)使名义增长率略高于名义利率,以便去杠杆化得以适度开展。
在通货再膨胀时期,货币较为疲软,尤其相较黄金而言,但由于此时通货再膨胀可以简单对冲通货紧缩,所以并不会产生难以接受的高通货膨胀率。
历史证明,比起执行不力的时候(1930-1933年的美国),若政府应对快速而有效(2008/2009年的美国),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然而,因为刺激政策比起其他政策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容易被频繁滥用,从而导致“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化”的产生。
三、当“印钞/货币化”过度,其占四项措施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三个政策措施所占比例的话,货币贬值(即通货再膨胀)过于严重,将会导致“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化”的产生。
不过有以下两种情况:a)若国家没有储备货币,债务是用外币计价并且通货膨胀率是以快速贬值的本国货币衡量,“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化”很快就会出现;b) 若国家有货币储备,经过长时间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后,“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才会缓慢较晚出现。
顺便说一下,在去杠杆过程中财富会由富人向穷人移转,方式多样化(比如对富人征收更多税,开展财务援助项目,诸如那些“富有的”欧洲国家向负债过重的国家提供支持,等等),但实际上这对去杠杆化意义不大(除非发生“革命”)。
现在我们来看看过去通常是如何进行去杆杠化,进而了解它是如何发展的。
过去的一些去杠杆化的案例从过去众多的去杠杆化中,我们选取其中六个作为案例进行分析:1)1930年代的美国,2)20世纪50和60年代的英国,3)过去二十年的日本,4)2008年-至今的美国,5)当今的西班牙,6)1920年代的魏玛共和国,之所以选择以上六次去杠杆化,是因为它们非常重要并且各具特点。
接下来您将会看到,它们的区别所在就是去杠杆化的四个政策措施执行的力度和进度各有不同,但其实最终导向结果的“经济运行机制“基本相同,都像机器一样简单运行。
我们先来研究前五个案例,然后再来集中分析魏玛共和国中通货膨胀的去杠杆化过程。
我们将不同情况的去杠杆化过程分成以下三个类别:1、“糟糕的通货紧缩去杠杆化”:此时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且名义利率高于名义增长率;2、“良好的去杠杆化”:印刷货币增加供给,以缓解因债务减少及紧缩形成的通缩压力,形成正增长,负债/收入比率下降,名义GDP增长率超过名义利率;3、“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化”: 相对通货紧缩的程度,货币印刷过多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促使名义增长率和利率处于自我加强的上升循环中。
糟糕的通货紧缩去杠杆化(即当经济下行且负债/收入比上升时)如下表所示,在所有案例中,a)货币印刷受限;b)名义增长率小于名义利率;c)货币一般较强势;d)利息支付成本和名义收入下降或停滞,使得负债/收入比率上升。
下表显示负债/GDP比的变化情况。
黑点具体代表负债/GDP总年度变化。
不同的条柱分别代表造成年度负债/GDP比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GDP(收入)变化和债务额名义价值变化。
收入变化包含(1)实际收入变化;(2)通货膨胀。
由图中的阴影区域可看出实际GDP 下降对负债/GDP比产生正效应,通货膨胀率上升则产生负效应。
名义债务水平变化包括(3)违约;(4)因支付利息而新增的债务,(5)其他借款的增减。
违约造成负效应,利息支付产生正效应,而其他新债务可能产生正或负效应(取决于是偿还还是新增了债务)。
良好的去杠杆化(当经济均衡增长时,负债/收入比下降)如下表所示,在所有的去杠杆案例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印刷,货币严重贬值,这都助推名义增长率超过名义利率并且使得负债/收入比率下降。
在通货再膨胀期间,名义收入的恢复降低了债务/收入比。
在经历过持续数年经济大萧条的案例中(1930-1932的美国),反弹自然也更大。
下表显示导致负债/收入比下降的综合因素。
黑点表示负债/收入比率的变化,而柱条表示这些综合因素对负债/收入比下降造成的不同影响。
请注意,美国的名义增长率已经超过名义政府债券收益率,但仍略低于经济中的实际支付总利率(假定私人部门债务的信用利差和当前债券收益率下跌对经济中的实际支付利率有滞后影响)。
结果,因利息支付而引起负债/GDP比上升的幅度略大于名义收入(实际收入+通货膨胀)造成的负债/GDP比下降的幅度,但总体方向是总体经济利率下降至名义增长率之下。
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化(经济下行的同时,债务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被消除)您可以先通过下表中的数字大概了解其动态过程,它显示了魏玛共和国在恶性通货膨胀下的情况。
随后下文会对该表进行解释说明。
这个动态过程和其他通货膨胀的去杠杆过程(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 本质上相同。
1921年年初赔款还是2690亿金马克,同年春天就骤减为1320亿。
1922年夏,帝国停止支付赔款后,对债务进行过多次重组-1929年减少为1120亿元,在1932年债务已基本被消除。
恶性通货膨胀和债务违约对债务减少所起的作用,如下表所示:进一步梳理1930-1937年美国经济萧条和复苏的各个阶段如前所述,美国最重要的去杠杆化发生在1930年代,分为两个阶段:1930年至1932年通缩下的萧条和1933年至1937年再通胀去杠杆过程。
下图表示不同年份债务水平和名义GDP的关系变化(左图)以及债务水平和股票总收益的关系变化(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