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2020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讲练古代史:阶段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命题交流)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
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
这种族墓制度源于()A .分圭寸制B .礼乐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世袭制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2 . (2017衢州名校学考评估检测)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
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权力的传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题干中的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相吻合,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形成科举制,与此题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 (2017浙江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
此举主要目的是()A .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B .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C .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D .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先代帝王的后代以巩固西周统治,商纣王子武庚属于旧贵族,故B项正确。
4. (2017浙江嘉兴学考评估)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试测试卷: 古代中国文明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卷古代中国文明一、选择题1.《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2.《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3.“(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4.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
(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从材料可以看出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2.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
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
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
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但是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
由此可见A.皇帝与丞相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B.丞相垄断朝政,威胁皇权C.丞相对官员有任免处置的权力 D.皇权严重削弱,形同虑设3.所谓“密折”,其实就是“密奏”,是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
明清的密折制度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京官可以面呈,外省递奏必须使用折匣、锁好,一般事务可派家丁送至紫禁城景运门交奏事官员转呈;急件可派手下武官随驿站递送。
如此严格的密折制度主要反映了A.清朝行政效率的提高 B.对群臣驾驭C.君主高度集权 D.民情上通下达4.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5.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 )A.诸侯割据的局面B.郡国并行尾大不掉的局面C.五代十国的局面D.南北对峙的局面6、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材料反映丘浚(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
14.(2018·山东枣庄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4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解析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 40 分钟;满分 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 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据此可以推断出( )
A.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 B.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
C.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D.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
8.(2018·河北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 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 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 40 分钟;满分 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 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2.(2018·山西孝义四中模拟)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 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 A.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C.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D.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 3.(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 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 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4.我国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河南省达 960 件,远超过排第 2 位的陕西省的 111 件, 四川省和湖南省出土的铁农具分别为 54 件和 49 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炼铁技术发展较迅速 B.铁农具已在各地推广 C.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生产成就较突出 5.(2018·贵州凯里一中三模)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田连冈而盈畴,岭 枕水而通阡。”以致朝廷作出规定: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 得更占。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 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2020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讲练 古代史: 阶段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命题交流)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
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
这种族墓制度源于()A.分封制B.礼乐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 C解析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世袭制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衢州名校学考评估检测)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
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答案 B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权力的传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题干中的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相吻合,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形成科举制,与此题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浙江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
此举主要目的是()A.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B.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C.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答案 B解析据材料“周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先代帝王的后代以巩固西周统治,商纣王子武庚属于旧贵族,故B项正确。
4.(2017·浙江嘉兴学考评估)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专题Word版含答案
专题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2017镇江高三联考)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 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 A解析根据“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 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可知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 项正确。
2. (2017南京、盐城高三二模)《战国策 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 輙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
’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使卜之。
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
赵乃还之’”。
据材料,以下理解 正确的是()A .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B .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 .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D .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策 东周策》”可判断当时是战国时期,赵国获取东周王室的祭地, 周王感到担忧,郑朝为周王想了一个计策,以三十金贿赂赵太卜,趁赵王生病的时机,赵太卜占卜进言劝告,使赵王将祭地还给东周,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力量很强大,周王室地位已 严重衰落,故C 项正确。
3. (2017课标全国卷n , 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M 打.'.Irt.泊吩国胰河出山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01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
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2.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科举制度僵化3.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4.北宋太祖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
宋神宗时,大臣文彦博也言:“与士大夫治天下。
”后来,“共治天下”的理念经士大夫进一步发挥,阐释为“共天下”。
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反映出( )A.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B.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C.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 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6.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7.《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4.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座公元前239年的古墓,该墓中出土了一幅木版秦国某县地图(图6为其局部)。
图中使用大小两种方框,分别表示县与乡、里。
对该地图解读合理的是图6A.隶书是当时秦国官方的通行字体B.政区图成为当时地图绘制的主流C.郡县制当时已经推广到西南地区D.是研究战国行政治理的一手史料25.据下表可知,中国古代科学研究者人物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刘歆(西汉)天文学、数学、经学;整理“五经”、《左氏春秋》等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天文学、机械学;著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等刘焯(隋)天文学、数学、经学;著有《五经述议》等沈括(北宋)天文学、数学;著有《梦溪笔谈》《易解》《左氏传记》等A.深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B.擅长实践经验的总结C.突破了农耕经济的束缚D.注重整体规律的把握26.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
《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
这反映了宋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27.明代赣南流行“批田银”,即佃农租佃地主土地之始,要向地主送礼或交纳一定银两。
时人解释说:“田主既费重价(买田),又复输(缴纳)重粮……佃户世袭田主之厚利,稍答(报答)田主……不为过也”。
这反映了明代赣南地区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土地产权变更现象普遍C.地主转嫁国家赋税负担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28.甲午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华商力薄,不能胜任,准备把官办的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包售给外商,但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张之洞只好改为招集商股,官督商办。
这表明洋务企业的发展A.受制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员B.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压制C.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D.开创了股份制公司模式29.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中共的学生党员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民党是C.Y.(共青团)的预备学校,C.Y是C.P.(共产党)的预备学校”,这反映了A.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革命青年追求进步C.加入政党成为社会时尚D.国民革命迅猛发展30.图7为1946年1月1日《晋察露日报》第四版的一则广告。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 中国古代史
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2.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
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安排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
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3.唐前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4.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5.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
这说明明朝(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6.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7.《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8.《太平御览》记载了为诸葛亮造三千口刀(时称“神刀”)的蒲元,他已经能够鉴别取自不同江河的水,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联考]《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西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解析:“礼者为异”可以得出礼可以让等级明确,故A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可得出乐可以求同,形成集体认同,故B项错误;“和而不同”是礼乐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可以说明礼可以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9·山东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
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
答案:A3.[2019·云南一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解析:由材料“陪臣执国命”“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可知家臣掌政,而“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可知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故选D项;由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强调孔子的政治理想而非实践与思想的关系,排除C 项。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答案+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历史试题
2020.5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第 I 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仿效。 这主要
是由于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
A. 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 重视了对臣民的道德教化
C. 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D. 体现文人管理国家的设想
3. 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战国末期在原诸侯国领地上的楚,其次是
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的秦地则没有发生反秦暴动。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啰,啰,王安石来!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
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
钱,……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历史上没有取得积极作用
B. 宋话本属口述历史的范畴,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大胆采信
12. 下表是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变化表(单位:银万两;表中,“其他”包括捐纳 、公
债、杂项收入等)。 导致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岁入总额
农业税
工商杂税
其他
1849
4250
3281
969
0
1885 1894 1903 1909
7709 8130 10106 26321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3.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5.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查,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查。
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A.行政监察权B.建议国事权C.辩明诉讼权D.官吏考核权6.在中国古代语辞中非常重视颜色的恰当使用,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诗句,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等等……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色彩审美B.贵贱等级C.社会分工D.君主专制7.《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成为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问题。
“表面上势同水火,两不相容,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 “礼”与“法”是不同的治国策略,有本质不同B. 儒家与法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C. “礼”与“法”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本质相同D. “法”继承了“礼”的规范性但又突破了其保守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经历了礼治向法治的转变,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法治思想是对礼治强调规范的继承,同时礼在于维护旧贵族统治具有保守性,而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更具有进步性。
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探讨二者的本质问题,故排除AC项;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相互融合的说法与材料“势同水火,两不相容”冲突,排除B项。
2.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
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
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 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B. 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C. 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D. 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是借助新疆铁犁考古发现与内地铁犁形制差异,以此发现新疆铁犁明显由内地传入,且由于涉及开发边疆、军事屯田,往往政府将最先进的工具率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屯垦戍边,故选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
3.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A. 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 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C. 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 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抗击疫情热点出发,联系古代中国救灾措施。
山东省市级联考2020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 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
D.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6. 下图是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我国古代
A.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 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 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D. 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7. 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
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 这说明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失败
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1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
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 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
的状况导致国民政府
年份
战争开支
收入
1937
1167
870
1941
10933
2024
1945
1268031
216519
A. 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B.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谋求关税自主以增加财政收入
D. 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8. 1949 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
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 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 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 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 摒弃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发生了重大变化。 看下面统计图,这种变化
课标版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 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二)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
这一制度应是 ( )B.郡县制度A.宗法制度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2.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边地疆合域①②③地计时期区春秋战国至北91 27 1 0 119宋南宋至16 73 15 10 114明清合计 107 100 16 10 233(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该思潮( )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A.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4.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6.马克思曾指出:“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
”“罗马人的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这说明罗马法 (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蕴含着理性精神C.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有人说7.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4卷 中国史综合卷
第四卷中国史综合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B.根据题干“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
C.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并未体现社会转型特征,故排除C。
D.题干并未体现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故排除D。
25. 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 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 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县制【答案】D【解析】A.题干的大意是: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西北,在甘肃设立县。
公元前514年,晋国吞并祁氏和羊舌氏,在祁氏的土地上设置七个县,在羊舌氏的土地上设置三个县。
据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郡县制。
题干中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但只在少数地区推行,不能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结论,故不选A。
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是由于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故不选B。
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但在秦朝时才被彻底废除,C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
D.由题干中秦国、晋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县制,故D正确。
26. 南宋长江沿岸的鄂州城外有一草市,“沿江数万家,廛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3.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5.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查,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查。
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A.行政监察权B.建议国事权C.辩明诉讼权D.官吏考核权6.在中国古代语辞中非常重视颜色的恰当使用,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诗句,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等等……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色彩审美B.贵贱等级C.社会分工D.君主专制7.《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8.“它割断了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通道,阻隔了它们之间的交流。
结果一方面使所谓‘盐铁之利,不事畜藏产业’,变成政府及官僚的奢侈消费,另一方面使商人、手工业者积累了的资金,会因这种政策而仅仅热衷于博取一官半职和求田问舍……社会生产势必日益萎缩,经济生活势必陷入‘农桑失业,食货俱废’的绝境。
”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 A.不抑兼并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闭关锁国9.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
”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商业税率比较低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10.《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
可见,晋商的发展(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11.明清时期的货币与以往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其特点是( )A.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B.统一使用带有年号的圆形方孔钱C.规定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D.已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12.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3.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1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佛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正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16.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7.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 )A.万物皆有天理B.“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D.“天人感应”思想18.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19.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20.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二、非选择题:21.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
……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材料二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明儒,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甚至于说宋学盛行时期,就是民族衰亡时期。
宋明理学,好像是不祥之物似的。
在我们看来,这都只是就表面立论,似是而非的说法。
宋朝之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
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职志的道学家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对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系。
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了吧。
——贺麟著《文化与人生》材料三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谭嗣同所言“秦学”、“荀学”分别指什么?他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具体原因有哪些?宋明理学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3)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说明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
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选B 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血缘宗法制度遭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2.解析:选D 根据材料“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可跃登上第”可知这一制度为科举制,它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3.解析:选B 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 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