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自考“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第三节词义的聚合一、单义和多义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词为什么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各方面根据的。
首先,客观对象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
其次,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3、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采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4、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
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生”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它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致:“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却是兵士,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5、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
引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是借代,后者的引申方式是比喻。
6、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影响人们的交际。
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
7、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
区别是:(1)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童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经感受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2)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同义词1、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同义词有哪些特点:(1)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
(2)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自考“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第五章语义第一节语义的性质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2、语义包含两方面内容:(1)一是思想,即理性意义;一是情感,即非理性意义。
(2)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3)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3、为什么说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可以利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递意义,这些方式都不是语言形式,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算语义。
(2)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
同语言形式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类,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叫词汇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叫语法意义。
4、在各级语言单位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人们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时至少要使用一个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
5、语言意义与语境意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区分二者:(1)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
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言意义;而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表达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
(2)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是因为以意义为研究对象的语义学只研究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即语言意义,而不研究那些个别的、临时的语境意义。
二、语义的概括性1、为什么说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一般的: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意都是概括的。
(1)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
自考串讲讲义汇总(月更新)
第五章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形成机制表现为个人需求和它所引起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激励模式(根据行为科学的形容,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需求——动机——行为——满足二、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1、激励因素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
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最常用)、竞赛与评比激励、关系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
2、激励原则(美国小克劳德。
乔治)激励原则与方法:目标明确。
提前参与。
从实绩出发。
及时交流。
重在鼓励。
真诚相符。
表扬要坦率、真诚。
化解消极因素。
思想开放。
少批评。
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
不要怕放权。
少威胁。
宽宏大量。
关爱员工。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内容型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主要内容1、人类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二、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主要内容: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如何强化人成就需要,增进人的成就需要?1、立榜样,树楷模。
2、有目的、有组织、持续地反馈成就信息。
3、改变自我判断3、控制遐想。
三、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保健因素的具体内容: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监督方式、工资收入、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生活条件。
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一是以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需要或不全逻辑。
二是以工业工程为依据,强调人是按照力学原则适应环境,并由经济所激励的。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法学概论串讲讲义汇总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一、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两个直接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简答)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三、法律渊源: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就是指用以再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四、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主要有下列诸种:1.制定法。
2.叛例法。
3.习惯法。
4.引证法,又称法理法或者法理。
5.宗教法。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五、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1.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宝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2.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不成文法又称习惯法。
六、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1.根本法:即宪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立法的依据。
2.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据宪法确认的原则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效力低于宪法。
七、根据法的内容分为:1.实体法: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和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2.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八、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1.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2.特别法:凡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法律。
九、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1.国际法: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内法: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自考“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第八章语言和心理第一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2、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和心理的联系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思维和思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广义的思维既包括想的过程,又包括想的结果。
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
二、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1、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有三种意见:(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思维。
(3)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之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2、关于思维先于语言的三方面证据: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二是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三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1、思维的分类: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表象思维)、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发散思维。
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2、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不应绝对化:一是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应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参与的;二是既要肯定抽象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惟一的工具;三是即使说抽象思维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曲的思维,也要承认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不能完全等同。
3、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20200618194956).pdf
2010年10月自考法学概论串讲讲义汇总龙耒为你整理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一、法制的概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法制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
2.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的实施。
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和统治所必必不可少的法律秩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反两个方面怕经所作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1.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2.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4.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论述)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①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②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③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不不能离开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①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宪法和法律则是确认民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
②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③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总之,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结合起来。
离开民主讲法制,法制就失去依据;离开法制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保障。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自考“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第三章语汇第一节语汇的性质一、语汇的含义1、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包括“词”和“语”两部分。
“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的语言片段。
2、语汇和词有何不同:语汇也可以叫做词汇,但说词汇容易被误解为只是指“词”,而词在语法上有专门的定义。
语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是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或者指特定范围的词语的集合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3、怎样理解语汇的含义:(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汇,是语言建筑材料。
一种语言可以包含成千上万个词或几百个固定词组,如“天、地、山、水”“胸有成竹、一箭双雕”“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但是这些具体的词和固定词组不叫语汇,只能叫词或语。
(2)语汇也可以指-个人或一部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
如“鲁迅的语汇”“莎士比亚的语汇”“《红楼梦》的语汇”等等。
4、语汇的作用:(1)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没有语汇,“语言”这座大厦将无从建起。
(2)使用语言必须使用语汇,语音就是词语的发音,语法是关于词语组合的规则,语文的基础是词语的意义。
(3)一种语言语汇越丰富,表现能力就越强;个人掌握的语汇越多,越有利于表达思想。
二、语汇的性质和特点1、语汇的性质和特点:(1)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
(3)语汇在发展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2、为什么说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1)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D1、X理论—Y理论(美国麦格雷戈)2、不成熟—成熟理论(美国阿吉里斯)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美国沙因)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二、领导特质理论(素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
1、早期特质理论(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美国学者吉赛利五种激励特征:对工作稳定性的需要;对金钱奖励的需要;对指挥权力的需要;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职业成就的需要。
八种品质特征:创造与开拓;指挥能力的大小;自信心强弱;是否受下级爱戴和亲近;决断能力强弱;成熟程度高低;才能大小;男性或女性。
2、物质理论的新发展美国德克兰优良品质(个性、想像力、行为、信心、)三、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类型: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2、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类型:1、专制——权威式2、开明——权威式3、协商式4、群体参与式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领导方式:A、低组织低关心(效果最差)B、低组织高关心(是以人为中心)C、高组织低关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D、高组织高关心人(一种理想的领导方式)4、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布莱克和穆顿)领导方式类型:贫乏型领导(1,1)任务型领导(9,1)中间型领导(5,5)俱乐部型领导(1,9)战斗集体型领导(9,9)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四、领导权变理论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菲德勒)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选择领导方式,以期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2、路径——目标理论(加拿大埃文斯)A、领导过程: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B、目标设置C、路径改善D、领导方式: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科曼)工作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关系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双向沟通的方式成熟程度:表示下属对成就感的向往高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命令式的领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初步进入成熟阶段(说服式领导方式)低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进入较成熟阶段(参与式领导方式)低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发展到成熟阶段(授权式领导方式)第三节领导方式一、领导方式的类型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20200618194914).pdf
2010年10月自考法学概论串讲讲义汇总龙耒为你整理第七章商法一、商法:是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商法与民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上,商法调整的完全是财产关系,且均为双务有偿关系;民法既调整财产关系,又调整人身关系,且其财产关系中有偿与无偿、单务与双务并存。
2.法律制约程度上,商法对商行为的要求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形式上也多样化,一切取决于市场流转的客观需要;而民法地民事法律行为的要求则比较严格,形式也比较单一。
3.归责原则上,商法较多地承认无过错责任原则,并有不断增多适用的趋势;民事责任中则以过错原则为主,虽有无过错责任、公平原则的适用范围,但限制较多。
4.规范形式上,商事习惯在商法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民法虽也有成文法和习惯法之分,便成文法的地位远远超过习惯法,并正形成较稳定的格局。
5.从国际性上看,商法的国别差异愈来愈小,并已形成国与国之间较多的商事公约;相比之下,民法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类性和传统性。
三、有限公司的股东会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以及修改公司章程作出的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四、董事负有如下义务:1.竞业禁止的义务;2.董事有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的义务;3.董事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也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其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4.董事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也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5.董事除依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6.董事执行职务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如有违反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负有赔偿义务。
7.董事参与决策因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负有赔偿义务。
五、董事会是有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关,由董事3-13人组成,董事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2010年10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讲义第四章屈原和楚辞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1.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来谋篇布局。
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同时,他开始构创了长篇巨制。
《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离骚》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1.《九歌》识记:《九歌》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内容。
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简单运用:《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2.《九章》识记:《九章》篇目。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
简单运用:《九章》的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就其主题而言,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则大不相同:《离骚》把激越跳动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波澜壮阔;而《九章》则是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自考“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第九章语言学的应用第一节语言学的应用问题一、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是密不可分的:(1)语言的理论与语言学的应用应该分开。
专家研究的语言语义规则跟中小学生学的语法、语汇知识相去甚远;而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不需要太专门的理论。
(2)二者又密不可分。
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始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些是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哪些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
一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语言学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生产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某种理论。
二、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
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当然是要走在应用前面的。
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
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
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
比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
三、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
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1、本体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是指只涉及语言本体现象的研究,而所有跟语言本体以外的现象沾边的研究叫做应用语言学。
2、传统上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
201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制史》串讲讲义
自考 2010 年《中国法制史》串讲讲义课程介绍一、课程的设置、性质及特点《中国法制史》,全称为中国法律制度史,是法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既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也是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它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1.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比较重要的法律思想、立法和司法活动等在内的各种法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2.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法学与史学的交叉。
作为史学,它的基本功能是呈现历史的真相;作为法学,它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的学科,有助于我们通过历史上的各种法律现象来认识法律的一般规律。
因此,要学好中国法制史,必须要把法学理论与史学知识结合起来。
二、教材的选用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中国法制史》,该书由王立民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版)。
三、章节体系全书按照朝代顺序分为 17 章,起止范围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一直到革命根据地时期。
分别是:中国法的起源与夏商的法律制度——西周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秦朝的法律制度——汉朝的法律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隋唐的法律制度——五代十国与宋朝的法律制度——辽、西夏、金和元朝的法律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清朝的法律制度——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晚清的法律制度——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考情分析一、历年真题的分布情况《中国法制史》近年考题的分值分布情况如下:章节2008 年 10 月2009年 1月2009 年 10 月2010年 1月总计第十六章18189651第二章12134938第七章1959235第五章4184531第四章5416530第十三章947929第十四章9121628第十七章7117126第三章518721第十一章1121721第八章1111316第六章0321015第一章227314第九章11529第十五章24118第十章03227第十二章00325总结:(1)第十六章(南京国民政府)、第二章(西周)和第七章(隋唐)占分值比例最大,是考试的重点章节。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20200618194932).pdf
2010年10月自考法学概论串讲讲义汇总龙耒为你整理第九章刑法一、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鲜明体现,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方案对刑法进行了修改。
修订后的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我国刑法的惩罚性任务和保卫性任务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可分割的。
五、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
六、罪刑法定原则从其基本内涵出发,派生出四项有关的要求:1.排斥习惯法;2.反对不定期刑;3.禁止使用类推;4.刑法的效力不溯及既往。
七、所谓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包括三种情况:1.犯罪行为和结果都不能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2.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外;3.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外,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
八、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们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至于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则均应适用我国刑法。
九、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者外,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至于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我国公民犯罪的问题,如果所犯之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其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且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十、不论是我国公民或外国人,凡是在我国领域以外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按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20200618194920).pdf
2010年10月自考法学概论串讲讲义汇总龙耒为你整理第十章刑事诉讼法一、诉讼: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进行的活动。
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2.公、检、支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三、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对刑事案件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
审判由人民法律负责。
五、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可以为他指定辩护人。
被告人是聋、哑、未成年人以及被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六、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中止审理,或宣告无罪: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八、对于享有外效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九、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十、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通供。
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20200618194944).pdf
2010年10月自考市场调查串讲讲义汇总
第十三章广告调研
一、选择题
1、一个好的广告效果分析系统遵循的原则。
(1)具有测量有关广告目标的手段;
(2)在每个具体的实验之前,必须明确实验的结果将如何得以运用;
(3)必须提供多方面的测量手段,因为单一的测量手段一般不能评定广告的效果;
(4)必须建立在人们对信息的反应上,包括对广告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具体的行为反应;
(5)应该考虑到广告刺激是否不止一次的暴露;
(6)应该提供一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广告中出现任何的偏差;
(7)能够考虑到样本的特性
(8)能够证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2、广告效果分析的理想程序(多):①确定测量的手段②确定测量的广告形式③检验的是广告效果,还是整个商业活动的效果④确定测量的因素
3、事前测试程序:①消费者审查;②广告组合测试;③生理学方法(眼动仪、皮肤电反应测试、速视器、脑电波的分析)
4、事后测试的方法:①再认测试②回忆③销售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2010年10月自考串讲讲义汇总(9月24日更新) 控制
第一节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包括了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能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切行动。
控制是依据计划所提供的标准来徇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
控制是计划的继续。
控制的效果也取决于计划,计划越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
二、控制的内容:1、人员2、财务3、作业4、信息5、组织绩效(管理者的核心)
三、控制的作用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一、控制的类型
1、桉业务范围可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
2、按控制对象的范围:局部控制、全面控制
3、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4、按照管理者控制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
5、按照控制的客观形式:复合控制、动态控制
6、按照控制的内容和效果:程序控制、稳定控制、最优控制
7、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随机、实时、即时、过程)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
二、控制的过程
控制近程的要素:1、确立标准2、检查实际绩效3、纠正偏差
标准是控制的基础,是一种测量单位或尺度,是一种模式、规范或招标。
第三节、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是组织主管人员行使控制权力、履行控制职能的系统。
一、计划的要求(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计划。
)
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执行计划和纠正偏差的基础)
三、关键控制点(管理的控制过程是由无数个控制点构成的)
四、未来趋势
五、主管人员的个性
第五章人事(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人事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广义: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未来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
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
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内容:员工招聘、岗前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在岗培训、人事档案管理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对人的认识不同
2、管理原则不同
3、管理方法不同
4、管理内容不同
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第二节、人事分类
人事分类是人事管理活动的基础。
类型: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一、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另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
(决策类、执行类、技术类、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
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手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
(如一级、二级秘书,甲级、乙级速记员)
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工资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
(如三级护士和一级医生同一职等)
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职位分类的步骤:职位调查、职位横向分类、职位纵向分类、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
职位调查的内容:一是职位本身情况;二是职位所属组织机构的情况;
三是相关情况(制度、计划)
职位调查方法:书面调查法、观察法、会议法、访问法、综合法
划分职级方法:排列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
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是人事管理直接而具体的依据。
职位描述的内容:职位类别、工作职能、职责范围、设备用具、职权关系、工作条件等。
职位规范的内容:职位类别、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技能、行为特征、特殊要求等。
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
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二、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
(始于英国)
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是在明确它们各自适用范围的下,使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收到最佳效果。
第三节、人事选聘
人事选聘:是指在人事分类和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选择和配备合适人员充实组织中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选聘是遴选和聘用的总称。
人事选聘的基本途径:1、内部提升2、外部招聘
内部提升是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务
内部提升的优势: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1、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人事选聘的趋势:一是、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
二是、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
三是、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四是、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第四节、人事考评与培训
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人事考评需要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遵循严格的考评程序、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来进行。
人事考评的内容:德、能、勤、绩、廉
人事考评的要求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
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4、考评结果要反馈。
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二、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人事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激发组织的活力。
人事培训在性质上属于非学历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事培训的特点:1、对象复杂性2、内容实用性3、形式多样性4、方法艺术性
人事培训的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在职培训、脱产培训)
人事培训的类型: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
半脱产培训,这是一种兼质量和费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