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语文课文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
语文课文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语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题型之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必考的题型,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复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叶圣陶》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叶圣陶》阅读原文记得民国十一年,我在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学附刊。
当时常在《小说月报》和《儿童世界》上看见叶先生的小说和童话,非常喜欢,因为我是有孩子心的人。
民国十四年我到上海,才与叶先生晤面。
一直到廿六年为止,这十二年间,接谈的时间并不多,每每是在开会或聚餐的时候见面的。
我们俩很熟,但说到交谊,可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差不多他所有的创作都曾送给我过,而我的著作也大半都送给他。
我对于他的创作,《四三集》以前的全部看过。
他的短篇小说集《火灾》,我曾写过书评。
他对于我解释其中一篇小说的梦境,认为能够道出他的本意,其余不曾说什么。
其实,最能够了解或批评某一人的,或许还是某一人他自己,别人的见到处终不免有些隔靴搔痒。
而我终于要妄谈了。
我觉得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他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
他随便做什么事,总是诚恳地去做,决不敷衍苟且,有一分力便尽一分力。
他喜欢小孩,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不曾沾染社会的恶习。
因为他从心底里喜欢小孩,因此他能写出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又能写出《一课》《小蚬的回家》《地动劳那样的小说。
我也学着写过童话,总是短短的,写不到他那样的细腻。
以前,我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用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作教本,另选一本联络补充教材给学生,将目录寄给他看,他来信颇为称许,说是像我这样热心教学的不多。
他这一句话也说明了他自己也是热心教学的,我们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就可以知道。
与这热心教学成为一物两面的便是创作态度的谨慎。
他每写一篇小说,必定经过若干时间的构思,然后下笔。
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在商务任编辑的时候,他自己的时间有限,便在公余回家写作,每每一个短篇,断断续续地要写一两个星期方才写完。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范文精选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精选5篇)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幺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现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井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6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浙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情好好记住的习惯。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4分)成与功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作“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谐。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榻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但是,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与其坐着美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的获得,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炉火纯青:笔耕不辍:2.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用“”画出来。
(2分)3.作者引用了哪些事例来论说自己的观点?请梳理并概括。
(4分)4.成功是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成功”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6分)画里青春张素燕“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画上女子低头微笑,欲语还休,裙据飘逸,立于满图绿色之中。
画纸已发黄发暗,带着岁月的斑驳痕迹。
这是我青春时期画的第一幅国画仕女图。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习惯成自然》是中国散文大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彩纯净的散文,展示了叶圣陶对人性、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很多感悟。
以下是我对《习惯成自然》的感悟,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习惯成自然》这个标题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形成的,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的自然反应。
何为习惯?习惯是我们不自觉中形成的,通过持续的实践,让自己在某个方面养成的一种状态。
好习惯是我们力求养成的,它们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坏习惯则是我们不自觉地养成的,它们妨碍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源于我们的习惯。
叶圣陶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好习惯的重要性。
他说:“能正确地领悟自己使命的人,是伟大的人;能牢记自己使命的人,是好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养成好习惯就是实现自己使命的第一步。
叶圣陶在书中还以自己亲身经历讲述了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他说自己小时候非常烦恼,内心无法安定,直到养成了勤奋、认真的习惯后才找到了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我们才能够快乐、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家庭教育方面,《习惯成自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叶圣陶说:“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主动,别用强迫。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往往喜欢采取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这样做那样做。
但是孩子的性格和个性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用强权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只会产生反感和厌烦的情绪,久而久之也难以坚持。
相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只有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并自愿地养成好习惯,才能够持之以恒,让习惯真正成为他们的自然行为。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好习惯一生的财富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是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求孩子天天做,日日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们虔诚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们坚信所知能逐渐化为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真的,在读叶老的时我倍感亲切,觉得很有启示意义。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在书中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反思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地为孩子立下规矩。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孩子在规矩的约束下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后我认为,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今天想起来就要求孩子怎么做,哪天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放松了要求。
做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自己身体力行,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着去做。
在严格的要求下,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们一定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不认真写字,那就让他擦了再写,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认真写了才行,只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会认真写了。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习惯成自然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稻草人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二、预读课文
1、划出富有哲理、优美的句子。 2、结合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3、划出文章中心句,文章告诉我们什么事理。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三、字形读音
均衡 连贯 譬如 学而不倦 勉勉强强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四、文章结构
1-3:点题“习惯成自然”,强调这是种能力。 4-8:列举观察、劳动、读书、好公民四个例子, 指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白富美
BAIFUMEI
这里有一本
武功秘籍
很适合你
招式一 洞悉
习惯的
回路
一 洞悉习惯的回路
1.暗示
让你的行动开展
3.奖赏
难以抵抗的 诱惑
2.惯常行为
我们所看到的 习惯性行为
一 洞悉习惯的回路
举个栗子
FOR EXAMPLE ”佳洁士”牙膏广告的习惯回路
一 洞悉习惯的回路
1.暗示
牙齿上有一层垢膜 颜色不佳 引起蛀牙
招式三 改变
旧习惯
三 改变旧习惯
找出 惯常行为
用奖赏 做实验
分隔出暗示
制定计划
三 改变旧习惯
举个栗子
FOR EXAMPLE 改变下午去咖啡厅买饼干的习惯
三 改变旧习惯
1.找出惯常行为 3.分隔出暗示
下午,从办公桌离开去咖啡厅,买饼
干,和朋友闲聊时吃饼干
• 买苹果,而不是饼干,闲聊
2.用奖赏做实验
3.奖赏
漂亮的牙齿 美丽的微笑
2.惯常行为
每天使用“佳 洁士”牙膏 刷牙
招式二 创造
新习惯
二 创造新习惯
习惯成自然
问题: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 问题:“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 那种能力。 ——删去“ 那种能力。”——删去“最”和“推广开来”,对表达效果有什 删去 推广开来” 么影响? 么影响?
答
案
这里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里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观察”、“劳动”、“读书”、“做 观察” 劳动” 读书” 好公民”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好公民”四个方面,具体说明“知”不等 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并 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 且养成了习惯, 且养成了习惯,才算有了相关的能力的道 理。反复,起强调的作用;排比,增强语 反复,起强调的作用;排比, 言的气势。 言的气势。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 秉臣,汉族人,江苏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 江苏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 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 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 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 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 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 享年94岁。
问题: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 问题:“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 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 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 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 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 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 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 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 一直连贯下来, ”—— ——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 了? ”——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 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 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 什么? 什么?
最新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4分)成与功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作“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谐。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榻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但是,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与其坐着美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的获得,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炉火纯青:笔耕不辍:2.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用“”画出来。
(2分)3.作者引用了哪些事例来论说自己的观点?请梳理并概括。
(4分)4.成功是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成功”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6分)画里青春张素燕“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画上女子低头微笑,欲语还休,裙据飘逸,立于满图绿色之中。
画纸已发黄发暗,带着岁月的斑驳痕迹。
这是我青春时期画的第一幅国画仕女图。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二篇)
读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有感--好习惯一生的财富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是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求孩子天天做,日日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们虔诚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们坚信“所知”能逐渐化为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真的,在读叶老的文章时我倍感亲切,觉得很有启示意义。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在书中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反思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地为孩子立下规矩。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孩子在规矩的约束下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后我认为,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今天想起来就要求孩子怎么做,哪天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放松了要求。
做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自己身体力行,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着去做。
在严格的要求下,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们一定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不认真写字,那就让他擦了再写,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认真写了才行,只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会认真写了。
几件小事阅读答案
几件小事阅读答案----记父亲叶圣陶我今年62岁了,可拿不好筷子。
人家拿筷,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碗里伸。
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
”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
”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
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墨盘、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
”好不容易毕恭毕敬地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
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也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
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另外,父亲还 a 告诉、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是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 b 还、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21 习惯成自然
品读语言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 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 “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提问: “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不能。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此 处作者用“似乎”强调没有形成能力的 “知”与“不知”并无两样。
4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起强调作用。 强调“走路和说话”对工作 生活的重要性。
品读语言
反复: 强调 排比: 增强语势
观察
知
劳动 读书
能 力
做好公民
提问: 反复出现“听人家说……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我们还不是有了……的能力”句式,是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有什么作用?
品读语言
本段去掉“真的”并不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 影响意思的表达,能否删 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 去,为什么? 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 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 不能删去。 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 “真的”是针对“勉勉强 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 强”提出的。只有身体力行 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 去做,才能形成能力。 一切事情。 本段改为“要有观察、劳动、 读书和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 的去实践”,不是更简洁一些吗? 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达呢? 修改后的不好。 因为修改后的句子强调不足,给人的印象不深刻。
3
感悟文本
明晰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 (1—3)
习 中 惯 心 成 句 自 然
开门见山提出“习惯成自然”的话题, 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阐释“习惯成自 然”的内涵,并强调这是一种能力。 列举事例, 指出养成 习惯贵在 躬行实践。
观察
劳动 读书 做好公民
第二部分 (4—8)
第三部分 (9)
指明受教育的目的就在 于要养成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
适应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篇一:适应成自然阅读答案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答复) (3分)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4分)11.第⑥段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12.文中在阐述了适应与才能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目的在养成适应,加强才能”的认识。
(4分) 9.(3分)不管哪一种才能,要到达了适应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说明明白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才能。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大概”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由于“知”仅仅是明白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适应,构成才能。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适应。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适应、培养才能。
篇二:适应成自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适应成自然叶圣陶①“适应成自然”,这句老话特别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乱,保持身体的平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按照内心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不断连接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由于我们从小适应了走路,适应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确实是不必成心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模样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根本才能。
推行开来,不管哪一种才能,要到达了适应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不到达适应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假设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因此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才能了。
④听人家说关于样样事物要细心观察,才能明白得明白,内心相信这个话特别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才能。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材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内心相信这个话特别有道理。
2019-2020-习惯成自然......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习惯成自然......阅读附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论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论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翻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成心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根本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到达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到达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比方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条胳臂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以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用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也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
心里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民主的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
要有做个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个去观察劳动的时候,“知”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比如说李四发表里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条胳臂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以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用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也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
心里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民主的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
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
要有做个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个去观察劳动的时候,“知”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比如说李四发表里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2010湖南衡阳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