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生猜想
(1)不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验箱侧面通风口,观察香冒出的烟向( )飘。圆筒上方的风车( )。这说明了( )。
(2)点燃实验箱中的蜡烛,观察香冒出的烟向( )飘。圆筒上方的风车( )。这说明了( )。
5、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记录
汇报
小组讨论
6分钟
让学生猜想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前认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实验比较难,但是还是想让学生试着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一)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
1、谈话:既然空气会流动,你有哪些办法能让空气流动?
2、提问:在空气流动时你体验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
3、教师板书:空气流动形成风。
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初步体验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教师小结,再一次强化自然界风的成因。
学生汇报
(二)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
1、谈话:刚才我们用吹、扇的方法让空气流动,使我们感受到了风,自然界也有风,自然界的风是谁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呢?
2、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自然界的空气流动,就要利用实验观察
2、提问: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你有办法让空气流动起来吗?(提出中心问题)
回答:空气或什么都没有
回答: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透明的气体。
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入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分钟
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课件大象版
再见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
为什么我们能把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吹得很大,却只能把套在 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一点点?
一、提出问题
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原因是什么呢?
二、猜测假设
如果我们在瓶子的侧壁钻一个小孔, 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结果会怎
样?请三试一、试空。 气占据瓶子里的一局部空间
乓球放入水六中,、用手科心堵学住瓶小盖魔上 术——听话的小球
的小孔,用瓶子罩住乒乓球,将瓶 子下压到水底后发现:乒乓球停在 了水槽底部。
想方法让乒乓球“听从〞你的 命令,做出上升、停下等动作。
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 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六、科学小魔术——听话的小球四、ຫໍສະໝຸດ 会湿的纸团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
变 湿 , 是 因 为 空四气 占、据 不会湿的完纸全 浸团湿 了 , 是 因 为 空
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
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
水无法进入杯内。
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
气占据的空间。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据着?
五、得出结论
去掉矿泉水瓶的底部,在瓶盖 上扎一个小孔,并拧紧瓶盖。把乒
把瓶子竖直放入水中,直至侧壁的 小孔被水淹没,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 气球,发生了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 事呢?
三、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局部空间
1
2
四、不会湿的纸团
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 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 水底,杯子里的纸团会不会 湿?这是为什么?
重复左图的步骤,然后 将杯子倾斜,观察发生的 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倾 斜后杯子里的纸团会湿?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4 大自然里的风课件
12/8/2021
在中国,我们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结合中国地形图,再结合 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
北
西
东
南
12/8/2021
北
西
12/8/2021
南
夏季
夏季陆地受热 温度上升快,形成 上升热气流,空气 东 从海洋方向过来补 充,就形成了东南 风。
岩石、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
升高得快,而海水的温度升高得
慢。这样,陆地上气温高,海洋
上气温低,陆地上空气受热上升,
海洋上的冷空气就会沿着海面水
平流向陆地,这样就形成了风。
12/8/2021
到了晚上,陆地上的 气温下降得快,会比海 洋上的气温低。那么晚 上的空气会怎样流动? 请把空气流动的路径用 箭头画出来。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4 大自然里的风
12/8/2021
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
12/8/2021
12/8/2021
是谁让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
12/8/2021
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这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
均有关。
大自然中的空气受热不均的原
因有很多。比如,白天陆地上的
北
西
12/8/2021
南
冬季
冬季陆地温 度低,海洋上温 度高,空气从陆
东
地流向海洋,就 形成了西北风。
再见
12/8/2021
12/8/2021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 空气占据空间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一节《空气占据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教材选用“在瓶子里吹气球”、“纸杯倒扣在水中”等实验,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确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为后面几节课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经过一年级“空气”单元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这对学习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认知冲突。
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三、学习重点: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四、学习难点: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水槽、装满黄豆的瓶子、装满水的瓶子、什么都不装的瓶子、套有气球的完整瓶子、套有气球的有孔瓶子、水等。
六、学习过程:2 会上升的热空气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4.在教师引导下,引发学生产生热空气会上升的假设。
5.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后,归纳概括得出“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
教材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小学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课《流动的空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流动的空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自制的纸风车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2)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快乐。
3.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可以流动,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2)初步感知热空气会上升。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施教年级是三年级,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已有了较多的了解,他们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证明空气能流动必须借助一些材料来观察。
学生也不会是一无所知,对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全班51人,知道与冷热空气有关的有3人;其他的学生认为跑步有风、用手扇有风、空调里有风。
学生对风的认知只停留在单个的表象上,要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课上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现象认识到本质。
3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感知空气可以流动,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很有趣的小制作,想不想看一看?。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个综合探究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描述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四个方面、三个视角”进行关注。
四个方面:由课标中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3的描述,关于空气的学习可以围绕“常见性、重要性、混合性和物质性”这四个方面进行。
与本单元最直接相关的是本套教材一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空气》,本单元教学之后是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年级《空气》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对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性及一些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所以体现的是对空气的“常见性”和“物质性”方面的了解。
四年级《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对空气“重要性”方面的了解。
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关于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认知则是对空气“混合性”方面的了解。
而本单元《流动的空气》达成的是空气“常见性、物质性、重要性”方面的了解,在整体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个视角:对小学生而言,空气是一种熟悉而且常见的物质,但是这种物质又比较特别,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一块岩石、一瓶饮料那样容易直接感知到,也不像水那样只含有一种物质。
所以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体和物质,可以从“物体视角、物质视角、运动与变化视角”三个视角进行。
从物体视角认识空气的特征,从物质视角认识空气的物质组成,从运动与变化视角认识空气的流动。
所以,本单元主要是从运动与变化的视角进行对空气的认知。
本单元侧重培养的科学探究要素是“作出假设”,其3~4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6. 流动的空气 - 首师大版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空气的性质是什么?空气为什么被称作气 体?会流动就一定是气体吗?水也会流动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流动的空气。
一、认识风的成因
1.用塑料袋捕捉半袋空气,怎样让袋里的空 气流动起来呢?
2.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准备小风车) (1)怎样利用气球让我们手中的小风车转 动起来?是什么力量使小风车转起来的? (2)你有哪些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让我 们手里的小风车转动起来?
实验2
1.不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验箱 的左外侧,观察香冒出的烟朝向什么方向?
实验2
2.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把点燃的香放在实 验箱的左外侧,观察香冒出的烟朝向什么方 向?
实验结果
不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香 冒出的烟朝向上方。
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香冒 出的烟朝向箱内。
阅读
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热空 气就会上升,这样,冷地方的冷空气会 向热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 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流动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压力减 小,冷空气压力大,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2.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 的能力。 3.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 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压力 减小,冷空气压力大,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2.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 象的能力。
实验1 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气。怎样让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
思考2 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
思考2 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使空气流动起来?
空气流动形成风。
3.认识自然了力呢?难道真的是风婆婆 吹的吗?
风的科学知识
风的知识01风的属性风是流动的空气。
——辞海辞海将风定义为流动的空气,而人类的生存又离不开空气,可以说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道什么是风,接下来需要了解风的样子,一般我们用描述矢量的方法来描述风:方向和大小,具体用在描述风上就是风向和风速。
气象学上,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说北风是指北面吹来的风、南风是指南面吹来的风。
我们常说的东南西北风指的是水平方向的风向,人们将水平风向用角度来表示,即把圆周分成360度:北风为0度(360度),东风为90度,南风为180度,西风为270度,其余的风向以此类推来算出。
气象学上,风速是是指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
但速度放在风上并不直观,所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风力。
风力指风的强度,具体使用方法就是给风力划分等级。
古代人们依据经验和风对自然事物的影响来给风力划分等级,唐代的李淳风在《乙巳占》中给风力划分了八个等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
”这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风力分级。
随着大航海和文艺复兴的推进,西方对风的研究逐渐超过东方。
1805年,英国海军军官弗朗西斯·蒲福发明了蒲福风力等级,而这套等级经过英国皇家海军的推广,逐步被世界公认。
现今各国的风力等级大都是在蒲福风力等级的基础上修订建立的。
比如2012年6月,中国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
GB/T 28591-2012 《风力标准》附录A02风的测量上文介绍了风的属性,那大家知道风向风速是怎么侧出来的么?其实早在殷商年间,人们就开始使用布帛做成的旗子来测风,根据被吹起的旗子的方向和旗子摆动强度来判断风向和风速。
无论是旗子还是其他的东西,其实都是上文提到的根据风对事物的影响来判断风向和风速。
那现代社会是怎么测风的呢?上文的风力等级表中详细的风速是怎么测出来的呢?现代气象中,测量风向主要用的是风向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流动的空气
孔明灯
执教者: 张冰花
我是转风车能手
A
E
C
B
D
是什么推动风车旋转的?
风 空气流动
A
我
是
B
跳
舞
精
纸蛇制作
C灵
为什么会这样?
热 空 气 上 升 使 空 气 流 动
Hale Waihona Puke 我是小小观察家空气受热会上升
点燃一支香,看看香的烟往哪里飘?
直着拿
横着拿
倒着拿
空气流动 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 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
风是这样形成的wav 冷
热
空气 流动 形成了风
龙卷风
小 结:
冷空气下沉
空气流动 风
热空气上升
指南车信箱:
中国很早就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很 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原理和近 代的燃气轮机是一样的。
走马灯,又名马骑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 一种,常见于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 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 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 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 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空气流动基本原理完整版PPT
p2= Ep01 + p1 = ρ12gZ12 + p1
此即空气静止时,位压与静压之间的关系。
4.位压的特点 (1)位压是相对某一基准面具有的能量,它随所选基准面 的变化而变化。 (2)位压是一种潜在的能量,不能像静压那样用仪表进行 直接测量。 (3)位压和静压可以相互转化,当空气由标高高的断面流 至标高低的断面时,位压转化为静压;反之,当空气由标高低 的断面流至标高高的断面时,静压转化为位压。
风流在风道中的流动可以看作是稳定流(流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由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分子动能的一部分转化的能够对外做功的机械能叫静压能,用Ep表示(J/m3)。
g——取重力2加-速2度点,m为/s2;基准面(2-2断面的位能为零)。按下式计算1-1、
置换通风是利用空气密度差在室内形成的由下而上的通风气流。
,J/kg 此即单位质量可压缩空气在无其他动力源的风道中流动时的能 量方程。
同理,如有其他动力源并产生风压Lt,则单位质量可压缩空 气能量方程为:
,JL /R kgp 1 m p 2 v 2 1 2v 2 2 2 g (Z 1 Z 2)L t
设1m3空气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为hR(Pa),则由体积和质
=
Pa
向性。 (3)尽量避免风流急转弯
=
Pa
则,孔口出流流量为
此式是位压的数学定义式。
vx——控制(点上2必)需的动气流压速度总即控大制风于速,零m/s。; 当作用面与流动方向有夹角时,其感
(4)风机吸入段的全压和静压均为负值,在风机入口处负压最大;
h式l 中= R, 受lQS2n到是垂的直于动射流压的空值间断将面面小积。于动压真值。故在测量动压时,应使感压孔
1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
流动的空气-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空气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不停地运动;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2.学会用实验的方式观察和探究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不停地运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两个大玻璃瓶,一块小木板,两个气球,火柴,冰水,盐。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PPT等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来导入本节课。
例如,当我们吹口哨时需要用到什么?当天气变热时我们怎么解暑等等。
2. 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教师将两个大玻璃瓶颠倒着摆放在桌子上,将一块小木板放在其中一个瓶子上,然后向另一个瓶子中吹气球,使其中排放出来的空气填满这个瓶子。
接着教师用手捂住瓶子,学生观察瓶子内部情况。
发现瓶内有一层水气凝结在瓶壁上。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它的一些特点。
3. 理解空气的分子不停地运动(2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它们不停地运动。
举个例子,把两个气球依次放置在两个瓶子内,然后在其中一个气球上点燃火柴,再将瓶口紧贴另一个气球,移开两个气球后,可以发现点燃火柴的气球内的气体被传递给了另一个气球。
这表明气体在原地不停地运动着,同时传播着。
4. 用实验探究空气的特点(30分钟)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特点。
例如,观察气球的扩张和收缩,用盐和冰水制作冷空气,用气球制作热空气等等。
六、实验设计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实验,故本节课所介绍的实验都是基础性的实验,但是依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充分,避免实验失败。
三年级科学下册 流动的空气 1课件
第八页,共十六页。
换句话说,从东边吹来的风叫东风(dōngfēng),从西边 吹来的风,就叫西风,以此类推哦!
第九页,共十六页。
台风(táifēng)
每年夏、秋天, 几乎都会有个不太受欢迎的朋友来访哦!
没错!就是(jiùshì)台风… 看看他所带来的灾害吧!
第十页,共十六页。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风哦! 来看看(kàn kàn)他的威力有多惊人吧!
第五页,共十六页。
在了解风的形成后,你知道(zhī dào)风的名字怎么取吗?
第六页,共十六页。
你知道我们的名字怎么来的吗?
东风
(dōngfēng)
西风(xīfēng)
南风
第七页,共十六页。
北风
其实很简单,就看风从哪里来,它的名字就是那个(nà ge)方向的风哦!
北
西 我叫西风
东
我叫东风(dōngfēng)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龙卷风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小朋友,在认识了这么(zhè me)多风之后,是不是有 更多的了解了呢?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当我们(wǒ men)的校园又吹起一阵一阵的风时, 你是否能判断它是从哪里来呢?幸运的话,你 还可以听到东、西、南、北风精灵对你说话哦!
第十四页,共十六页。
• 严格来说,风能来自太 阳能。
• 风的成因(chéngyīn),是太 阳照射地面受热,在地 面上的空气受热而产生 对流。这种对流就是空 气的流动,也就是
「风」。
第四页,共十六页。
简单来说,风就是空气的对流(duìliú)当空气中的压力不同时,
空气就会从压力较大的地方流到压力小的地方,
这时就产生了风。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3 空气的流动
3 空气的流动【教学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
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的能力。
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沿袭性。
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
但此时还十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
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15-20分钟。
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涉及。
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能力。
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聚焦问题。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流动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确空气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源,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空气流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空气的特性与重要性。
2.空气的流动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夏天为什么会感觉凉爽?”等。
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简短地讲解和呈现PPT,介绍空气的特性与重要性。
包括空气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气体的形态等。
3.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个透明的塑料水杯、烛台、盖子等实验器材。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3.1实验一:火焰与空气a.学生将烛台上的蜡烛点燃,观察火焰的形态。
b.学生将塑料杯盖住烛台,观察火焰的变化。
c.学生用手指轻轻抬起塑料杯上方的一角,观察火焰的变化。
3.2实验二:汽球和气体a.学生将气球充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b.学生将气球放在温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c.学生将气球放在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4.讨论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空气是一种物质并了解空气的流动现象。
5.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空气流动的现象,如风的形成、气流的运动等。
并介绍与空气流动相关的知识,如气象学、风力发电等。
6.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向学生出示反思问题: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以实验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对流动空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进而体会到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流动的空气教案
流动的空气教案教案标题:流动的空气教案目标:1. 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有质量和体积。
2. 理解空气的特性,包括它的压力和流动性。
3. 掌握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一个气球充气并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里面有什么?为什么气球会膨胀?探究活动:2. 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装置,例如一根吸管、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些水。
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以下实验:a. 将吸管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上端,再将吸管拔出水面。
观察吸管里面的现象。
b. 将吸管插入塑料瓶的盖子上,然后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上端,再将吸管拔出瓶子。
观察瓶子里面的现象。
讨论和总结: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以下结论:a. 吸管插入水中,水会上升到吸管内部,但不会溢出。
b. 吸管插入瓶子后,瓶子内部的空气会被吸管带出,瓶子内会形成真空。
拓展活动:4.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有质量。
他们可以使用一个空瓶子和一个带有盖子的秤。
a. 学生首先称量空瓶子的质量。
b. 然后,他们打开瓶子的盖子,将其置于秤上,观察秤的指示。
c. 最后,他们将瓶子的盖子盖好,再次称量瓶子的质量。
评估活动:5. 提供一个小测验,测试学生对空气的理解程度。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特性、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等方面。
延伸活动: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与空气相关的现象,例如风的形成、气球的漂浮等,并记录下来。
教学资源:- 气球- 吸管- 塑料瓶- 水- 秤- 小测验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他们将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来加深对空气的理解。
延伸活动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