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必修3
1高二历史北师大必修三同课异构课件: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1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书中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火成,
在变官制。”这里的“官制”指( A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立宪君主制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 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侵略加剧、农民起义)
捻军起义
金田起义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2、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近代科技,挽救的清王朝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6.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 反的一组是( D )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B.顽固派和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D.洋务派和维新派
失败!
封中建学统 治制度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西西方学科 学技术
三、维新变法思想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3、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1)产生的原因 1)洋务运动的展开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3 各种类型的封面举例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3学案: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掌握“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等,归纳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通过学习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自身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特点。
课前预习:一、“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①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②》,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③”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2.目的: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实践: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⑤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在经济上主张⑥,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⑦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2)代表人物:康有为、⑧、严复等。
(3)康有为的主要活动和思想:在广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撰写《⑨》,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第8课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教学课件 (共29张PPT)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 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的中国,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 二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读他们的书;再 挨打,再读书。
一、看世界--雾里看花: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二、用西学--移花接木:中体西用
请思考:哪些因素推动统治者向西方学习呢?
二、用西学--移花接木:中体西用
嫁接
“中学为体”:
封建制度和纲常为国家根本
封 建 制 度
“西学为用”: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西方先进技术
探究二:中体西用的思想无论当时、后来还是今天都备受争议, 请结合材料思考,这种思想是保守还是进步?请说明理由。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八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鹤壁高中
如果看病,你会选择西医还是中医呢?
你认为现在看中医的多还是看西医的多?
第一次手术开展倒贴病人50大洋
1835年冬,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医 院。 西医刚进入中国,很难被人接受,有的人甚至认为是“妖术”, 坊间还有洋医生“挖眼珠子配药”的传说。因此,即使声明免费医 治,医局开业首日无人求诊。 …… 一天,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手臂受伤,上门求医。经过检查,医 生认为非截肢不可。一听到要动手术,该男子吓得面如土色,死活 不答应。医生苦苦相劝,……更拿出50大洋要他收下。眼见着快挺 不住了,这名男子才勉强同意了。医生马上为其开刀,结果术后男 子很快就痊愈了。 ----《南方日报》2005-11-04
一、看世界--雾里看花: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 清政府思想专制、对外界的无知
一、看世界--雾里看花:师夷长技以制夷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共21张PPT优秀课件
发展(不同)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范围更广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洋务派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林、魏目的是抵制外患
三、布新又除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70年代;王韬、郑观应)
经济
到从 维开 新眼 变看 法世
界
课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
近 代 史
欧美资本主义崛起
千年 变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由资本主义
1840
1860
鸦片战争 第二次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
1895
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瓜分狂潮
一、布新之想法(开眼看世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用微笑告诉别人,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强。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孤独是 每个强者必须经历的坎。有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只有经历人生 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学会坚强,做一只沙漠中永不哭泣的骆驼!一个人没有钱并不一定就穷,但没 有梦想那就穷定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炫丽的彩虹,永远都在雨过天晴后。没有人能令你失望,除了你自己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 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 脚也无法到达。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有福之人是那些抱有美好的企盼从而灵魂得到真正满足的人。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 会及时把握机会。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 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 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不举步, 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不要让安逸盗取我们的生命力。别人只能给 你指路,而不能帮你走路,自己的人生路,还需要自己走。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 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只有那些能耐心把简单事做得完美的人,才能获得做好困难事的本领。生活就像在飙车,越快越刺激,相反,越慢越枯燥无味。人生的含义是什么,是奋 斗。奋斗的动力是什么,是成功。决不能放弃,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放弃。未跌过未识做人,不会哭未算幸运。人生就像赛跑,不在乎你是否第一个到 达终点,而在乎你有没有跑完全程。累了,就要休息,休息好了之后,把所的都忘掉,重新开始!人生苦短,行走在人生路上,总会有许多得失和起落。 人生离不开选择,少不了抉择,但选是累人的,择是费人的。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馈赠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 现其实那都不算事。要先把手放开,才抓得住精彩旳未来。可以爱,可以恨,不可以漫不经心。我比别人知道得多,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你若不想 做,会找一个或无数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想一个或无数个办法。见时间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飞过一片时间海,我们也常在爱情里受伤害。1、 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人生就像奔腾的江水,没有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做到。不 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逆境中,力挽狂澜使强者更强,随波逐流使弱者更弱。凉风把枫叶吹红,冷言让强者成熟。努力不不一定成 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永远不抱怨,一切靠自己。人生最大的改变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 路。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 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赚钱之道很多,但是 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学历案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历案《“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变法内容和影响。
3、分析“开眼看世界”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1)理解“开眼看世界”对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
(2)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三、知识链接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同时,鸦片战争也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学习过程(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的冲击,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2)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挑战,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现状。
2、代表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情况。
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
(2)魏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
3、影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虽然没有在当时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但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维新变法1、历史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
(3)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2、主要人物(1)康有为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主要倡导者。
他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其文章言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018秋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贡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特别提醒]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
此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正不断加强,宋明理学日益走向僵化。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西方文化明显处于强势,有学者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之为“势差”。
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和西方列强不断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西学东渐”。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拒绝到被动应付,再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吸纳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刻,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所决定的;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出示材料:材料一:……(明末清初时) 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
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
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
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
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了解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更加明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的所言所行是“开眼看世界”。
一、初醒: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报、组织编写《四洲志》和魏源交往的史实。
2.魏源和《海国图志》出示材料: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问题二: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没有摆脱“华夷之辨”,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秉承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立足现实,积极了解西方,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
细节:《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到日本,极受欢迎。
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
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过程之艰难,《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同时也折射了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命运。
出示材料:……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三:材料中的“少数人”是指那些人?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洋务派。
洋务运动。
原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设计意图: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并未真正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所以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这样,前述两个材料就为教学中衔接“师夷长技”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为何相隔二十年提供了理解的桥梁。
二、渐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示材料: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解释。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冯桂芬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材料三:西学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
——丁日昌材料四: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也。
——张之洞引导学生阅读,并解释“体”“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
体:主体、本质。
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即功能。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出示材料:材料一: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
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
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局限性: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
进步性: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教育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当代著名史学家对“中体西用”的评价,认识“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对洋务派给予“同情之理解”。
三、觉醒:维新变法思想解释“维新”一词的含义。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1.背景出示材料: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那个时候,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