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进展性疾病,单药治疗经常难以有效满足临床需求。

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DC),包括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二甲双胍FDC、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二甲双胍FDC、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FDC、格列奈类/二甲双胍FDC、磺脲类/二甲双胍FDC,被证明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医疗花费。

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在T2DM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共识旨在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规范二甲双胍为基础FDC的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迅速攀升至11.2%,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目前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7%的患者比例不足50%[1, 2],而患者依从性较差,联合治疗过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血糖不达标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项纳入了34 737例T2DM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且诊断后至少存活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后第1年的HbA1c≥6.5%与预后较差相关,以病程<1年暴露期间HbA1c<6.5%为参照,HbA1c≥6.5%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HbA1c≥7.0%与死亡率增加相关[3]。

因此,在糖尿病诊断后1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未来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直接相关,早期控制血糖达标(一般HbA1c<7%,个体化目标为HbA1c<6.5%)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2]。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2,4],但由于高血糖发生的机制复杂,随着T2DM的进展,单药治疗达标率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差。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疑虑,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和 建议,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心理干预在联合治疗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 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治疗信心。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 等放松技巧,以减轻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增加低血糖风险。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联合治疗后需定期监测 患者血糖水平,确保血
糖控制达标。
关注心血管事件
SGLT2i具有心血管保护 作用,长期随访中需关 注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情况。
心理支持小组
组织患者参加心理支持小组,让患 者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增强 患者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家属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培训
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让他 们了解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的重要性、注意事项等,以便更
好地照顾患者。
家庭访视
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了解 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家庭环境,给
意义
共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 疗中的应用,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水平,促进患者合理用 药和血糖控制达标;同时,共识的推广和实施有望为我国糖 尿病防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
02
患者选择与评估
适用人群特征及筛选标准
年龄及性别:适用于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 ,无明确性别差异。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较低的低血糖风险,且对体重、血压和血脂 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积极影响。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临床药学学习记录(9月)

临床药学学习记录(9月)
(3)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4)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1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ATP合成,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B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IR;
(5)改善IS,提高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6)升高GLP-1水平。
2.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Joslin糖尿病学》将二甲双胍归为增敏剂一类。IR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机体在IR的代偿反应是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IR,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
Yki-Jarvinen等将96例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安慰剂组、睡前胰岛素+格列本脲+安慰剂组、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和睡前胰岛素+清晨胰岛素组。治疗1年后,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组体重无明显变化,而其他组的体重均有所增加,且与其他组相比,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组HbA1c降幅最大,每日胰岛素用量最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
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1次/d,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2周后可增加至1000mg,2次/d。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每日总剂量1500~2550mg,分2~3次服用。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具体调整方法详见,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的使用。
在中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喹酮治疗组的HbA1C降幅(1.7%)显著高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的HbA1c降幅(0.9%),且两组间低血糖、体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要点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要点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要点二甲双胍应用于凌晨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上市,但二甲双胍仍然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与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展更新。

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见表1~3。

表1主要推荐意见证据级别〔项目与推荐内容推荐级别〕◆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无禁忌证和不耐受,是治疗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存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A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响与 BMI无关 A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C◆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改善IR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而降低血糖◆剂量与临床疗效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优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00mg/d。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优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A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A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A 与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和低血糖风险 B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T1DM A◆特殊人群用药可用于10岁与以上患儿;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65岁以上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B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防止使用 B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B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比照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比照剂与全身麻醉术前48h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A◆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响是胃肠道反响,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表 1 主 要 推 荐 意 见 证 据 级 别
项目及推荐内容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无禁忌证和不耐受,是治疗 T2DM 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不仅是超重或肥胖 T2DM 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 T2DM 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 BMI无关 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 T2DM 的风险,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改善IR 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而降低血糖 剂量与临床疗效
endocrine clinical experts and pharmaceutical experts updated the 2014 version of “Chinese expert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tformi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 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可 与 其 他 任 何 非 胰 岛 素 类 降 糖 药 物 联 合 应 用 ;单 用 二 甲 双 胍 血 糖 控 制 不 佳 的 患 者 ,加 用 其 他 降 糖 药 后 可 进 一 步 获 得 明 显 的 血 糖
【摘要】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 识 已 成 为 临 床 医 生 正 确 认 识 、合 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近两年来,针 对 二 甲 双 胍 的 研 究 涌 现 出 了 一 些 新 的 临 床 证 据 ,如 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PP-4)抑 制 剂 临 床 研 究 显 示,无 论 单 药 还 是 联 合 治 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 HbA1c;2015年 ADA/EASD 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 全 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 国 研 究 显 示,短 期 胰 岛 素 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 服 降 糖 药 治 疗 能 有 效 改 善 IR、更 好 地 控 制 体 重 及 成 本-效 益 比 更 佳 等 。 因 此 ,内 分 泌 临 床 专 家 、药 学 专 家 对 2014 年 版 《二 甲 双 胍 临 床 应 用 专 家 共 识 》进 行 了 更 新 。

2016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蔡晓凌

2016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蔡晓凌

50
List 2009
1500 110
Grant 2019-低剂量
1500
36
Wolever 2000
1500 107
Hoffmann 2019
1700
63
Goldstein 2019-高剂量 2000 260
Fujioka 2019-高剂量
2000 193
DeFronzo 2019 Garber 2019-高剂量
• 纪立农在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分为肥胖、超重以及正常三组平行干预组,二甲 双胍治疗16周,比较HbA1c的变化2
1.Ito H, et al. Nutr Metab (Lond). 2019 Nov 12;7:83.; 2.Ji L, et al. PLoS One. 2019; 8(2): eC5H7N2/2M2.ULD/1216/0007 vaild until 20 Dec 2017
3.Zhou G, et al.J Clin Invest,2019,108:1167-74; 4.Forslund K,et al. Nature,2019,528(7581):262-6;
5. 格华止欧洲版说明书.
CHN/MULD/1216/0007 vaild until 20 Dec 2017
内容概要
承接精华 更添新据: 二甲双胍2019年版新共识概览 经典之上 中国证据: 确认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与疗效 广泛获益 有理有据: 指导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CHN/MULD/1216/0007 vaild until 20 Dec 2017
确认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与疗效
单药首选
单药降糖疗效强,且不受体重影响 相比其他作为一线治疗的口服药,加用第二种降糖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科室:姓名:分数:一、单选题1.二甲双胍的最佳剂量是每天多少mg?A.1000B.1500C.2000D.25502.二甲双胝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低血糖B.维生素B12缺乏C. 胃肠道不适D.体重增加3.使用二甲双狐之后,患者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A. 没有变化B.降低C. 增加D.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4. 当eGFR小于多少时,不宜使用二甲双胍?A. 30B. 40C. 45D.505.当eGFR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二甲双胝需要调整剂量?A.30-35B. 40-45C. 45-59D.45-656.以下口服药物服药时间哪项是不正确的?A.阿卡波糖餐时嚼服B.二甲双胍饭前半小时服用C.瑞格列奈进餐服用D.西格列汀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7.肾功能异常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 小时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多少小时?A.12-24B.24-48C.48-72D.6-128.应用二甲双胍时,为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患者的()A.肝功能B.肾功能C.心血管功能D.脑功能9.下列关于二甲双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B.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检查前,应暂停本品C.促进酮体形成D.可罕见严秉的乳酸酸中毒10.二甲双胍最小起始量是A.500mg/d B1000mg/d C.1500mg/d D.2000mg/d二、多选题1.二甲双胍的禁忌症有哪些?A.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B.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对比剂者C.长期酗酒者D.胃肠道反应2.二甲双胍减少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有A.血脂异常B.高血压C.非酒精性脂肪肝D.肥胖3.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A.腹泻 B肥胖 C.乏力 D.呕吐4.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B.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C.抑制肝糖输出D.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5.二甲双胍降糖外益处有那些?A.改善血脂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C.抗肿瘤作用D.多囊性卵巢综合征6.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A.甘油三酯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总胆固醇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A.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B.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C.提高胰岛B 细胞对血糖的应答D.增加脂肪酸氧化代谢8.以下对二甲双胍描述正确的是A. 二甲双胍可增加体重,适用于偏瘦的患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B.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经典一线用药,联用时作为基础用药C. 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D. 服用二甲双胍要2-3年检测维生素B12水平9.关于二甲双胍的描述正确的是。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方案。
初始剂量与滴定策略
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适当的初始剂量。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滴定至最佳剂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长期随访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 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 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血糖控制
尿路感染风险
SGLT2i类药物可能导致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应定期评估患者泌尿系统症状,必要时给予 相应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虽然罕见,但SGLT2i可能增加DKA风险。对于疑似DKA患者,应立即停用SGLT2i,并给 予相应治疗。
长期心血管获益证据梳理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 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风险。
01 02
药物作用机制互补
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则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 降低血糖。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联合使用不增加低 血糖风险。
03
指南推荐
国内外多个指南均推荐SGLT2i联合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
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教育患者了解SGLT2i 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 高患者依从性。
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 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 心。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 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11卷第15期 药品评价 11C hinese expert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tformin in theclinical practice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作 者:母义明、纪立农、宁 光、李光伟、单忠艳、李 焱、孙子林、李延兵、赵家军、王卫庆、朱大龙、洪天配、童南伟、周智广、邹大进、刘 超、李 强、郭立新、彭永德、陈璐璐、肖新华、余学锋、王佑民、姬秋和、李启富、李春霖、时立新、李益明、石勇铨、赵志刚、杨婉花、纪立伟、赵荣生、吴久鸿通讯作者:母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Email:muyiming@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Email:jiln@作者单位:母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宁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光伟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单忠艳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李焱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李延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赵家军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朱大龙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童南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智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刘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李 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余学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王佑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姬秋和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李启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春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时立新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李益明 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石勇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赵志刚 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杨婉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纪立伟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剂科;赵荣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吴久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剂科背 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其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4)15-0011-1212 药品评价 2014年第11卷第15期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及主要推荐意见(见表1~3)。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 1c 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 1c 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在相似的基线HbA 1c 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的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5]。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6](Ⅰ级)。

联合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7]。

该药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8],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9]。

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显著相关[10](Ⅰ级)。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风险[11-13]。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14](Ⅰ级)。

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 二甲双胍是否只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回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15-17]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因此,体重不是是否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决定因素(Ⅰ级)。

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3,9,18,19]。

3. 二甲双胍是否能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

二甲双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20],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DPP 研究[21]显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3年可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31%,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果最佳(Ⅰ级)。

IDPP 研究[22]显示二甲双胍单独或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应用均能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Ⅱ级)。

2012年IDF 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19]推荐,预防糖尿病最好起始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空腹血糖受损、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双胍干预。

DPP 研究[23]随访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10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4%和18%(Ⅰ级)。

表1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2014年第11卷第15期 药品评价 13作用机制1. 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是什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包括:①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24];②通过提高外周组表3 主要推荐意见序号推荐内容推荐级别7-2二甲双胍对NAFLD 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但组织学改变不明显C 7-3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 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 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二甲双胍可作为PCOS 合并2型糖尿病/IGT 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一线治疗)失败或月经不规则且无法应用避孕药(二线治疗)情况下的一种治疗药物C 7-4二甲双胍的使用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下降相关C推荐级别:A :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 :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 C :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 :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餐后血糖[25];③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④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A TP合成,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26];⑤改善胰腺胰岛素敏感性,提高β细胞对血糖的应答[27,28];⑥升高GLP-1水平[29]。

2. 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吗?《Joslin糖尿病学》将二甲双胍归为增敏剂一类[30]。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机体在胰岛素抵抗的代偿反应是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

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糖异生,增强胰岛素与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亲合力,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剂量与临床疗效1. 二甲双胍的最小、最大及最佳使用剂量分别是多少?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500~2000mg/d)呈正相关关系。

500mg/d二甲双胍可以降低HbA1c0.6%(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以下同),2000mg/d可以降低HbA1c2%,且胃肠道反应与1000mg或1500mg无明显差异[1](Ⅰ级)。

有关二甲双胍的最大使用剂量:UKPDS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2550mg/d[8],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mg/d[31],普通片推荐成人最大剂量为2550mg/d[32]。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5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

2. 二甲双胍使用时应如何调整剂量?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500mg/d或小于1000mg/d,l~2周后加量至1000mg/d,继续1~2周加量1次,最佳剂量为2000mg/d(1000mg,2次/d,或将2000mg/d的剂量分三次服用)。

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每日1次,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2周后可增加至1000mg,2次/d。

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每日总剂量1500~2550mg,分2~3次服用。

注意事项: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具体调整方法详见第四节中有关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的使用。

3. 二甲双胍有哪些剂型?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250mg/片,500mg/片或850mg/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500mg/片或500mg/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250mg/片或250mg/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