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4年第11卷第15期 药品评价 11C hinese expert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tformin in theclinical practice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作 者:母义明、纪立农、宁 光、李光伟、单忠艳、李 焱、孙子林、李延兵、赵家军、王卫庆、朱大龙、洪天配、童南伟、周智广、邹大进、刘 超、李 强、郭立新、彭永德、陈璐璐、肖新华、余学锋、王佑民、姬秋和、李启富、李春霖、时立新、李益明、石勇铨、赵志刚、杨婉花、纪立伟、赵荣生、吴久鸿通讯作者:母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Email:muyiming@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Email:jiln@作者单位:母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宁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光伟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单忠艳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李焱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李延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赵家军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朱大龙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童南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智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刘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李 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余学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王佑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姬秋和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李启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春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时立新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李益明 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石勇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赵志刚 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杨婉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纪立伟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剂科;赵荣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吴久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剂科背 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二甲双胍专家共识-PPT课件
4.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使用注意事项: 有GDM史的患者发现为糖尿病前期时,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 双胍以预防糖尿病。患者一旦妊娠,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 (V级)。二甲 双胍可降低PCOS患者妊娠早期的流产率和GDM的发生率。在控制孕 妇体重和治疗IR方面有优势,孕早期口服二甲双胍没有增加胎儿重大 畸形和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在FDA妊娠期用药分级中为B 类药物。但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妇女。
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2019 AACE指南推荐 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胃肠道反 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 酸中毒的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I级)。 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T2DM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 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019
2019
UKPDS研究 临床首次 使用
1957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9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2019年,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19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的儿童T2DM。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患者超重与否,除非有肾损害的 证据或风险,否则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 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 这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1、治疗T2D%~2%,可使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 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HbA1C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的降糖 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 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I级)。 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 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
最新二甲双胍专家共识
二、作用机制
2.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 IR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机体在IR的代偿反应是分泌更多
的 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IR,增加胰岛素 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二甲双胍通 过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回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 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因此 ,体重不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与否的决定因素(I级)。无论对于超重患 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 疗T2DM的首选用药。
3、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 甲双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且具有良好 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 应证。
2.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注意事项:
2013年IDF老年糖尿病指南和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都 把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首选用药,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 6个月检查1次)。年龄并非二甲双胍治疗的禁忌,但需要监测肾功能 。老年患者的eGFR在45~60 ml/(min·1.73m2)者,应减少剂量, 如果eGFR<45 ml/(min·1.73m2)则不能使用。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
二甲双胍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使用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逐渐加 量”的剂量调整原则。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
二甲双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二甲双服因良好的降糖效果并可降低体重、具备良好安全性以及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证据,且有多种降糖外的作用,已被多个指南推荐为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近年来,关于二甲双服临床应用的证据日益丰富,基于此,《二甲双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后文简称为《共识(2023年版)》)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现整理主要推荐意见,以供参考学习。
1、二甲双服的临床地位有无变化?二甲双服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并可轻度减轻体重,同时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风险,《共识(2023年版)》推荐二甲双服作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推荐意见:♦二甲双肌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在无G1P-1RA或SG1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服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1P-1RA或(和)SG1T2i治疗时,二甲双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二甲双服适用于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2、二甲双服的最佳剂量是多少?《共识(2023年版)》指出,:二甲双服可在进餐时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二甲双肌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d,若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o>>>推荐意见:♦二甲双肌起效最小剂量为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o二甲双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若患者能够耐受,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二甲双服单药治疗可使HbAIc下降1.0%-1.5%z并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3、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以使用二甲双服吗?(1)肾功能二甲双服本身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因二甲双胭以原形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肌蓄积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增加。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20140912
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然而临床医生、患者存在对二甲双胍使用的误区
• 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 • 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 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错失治疗良机
• 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如何选择二线降糖药物?
• ……
为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组织内分泌专家和药学专家共同制订此共识
201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二甲双胍为一线首选用药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I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一线药物治疗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 二甲双胍为 一线首选
• 取消二/三线的
二线药物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1500mg (n=76)
二甲双胍日剂量(mg)
• •
•
二甲双胍日剂量(mg)
• • 安慰剂组自基线的△HbA1c= +1.2%(n=79) *P<0.001
安慰剂组自基线的△FPG= -8(n=79) *P=0.054,**P<0.01,***P<0.001
一项关于二甲双胍的14周、多中心、双盲、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纳入451例年龄≥3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日剂量500mg、 1000mg、1500mg、2000mg和2500mg组以及安慰剂组,3周冲洗期后强制滴定剂量,评估与安慰剂相比不同剂量的疗效与安全性
共识中的推荐意见 推荐级别
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可使HbA1c下降
1%~2%(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肠道反应并无显著性差异。
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 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 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
500 毫克/天,成人最大推荐剂量 2550 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多剂量给药 个月检查 1 次)。80 岁以上患者肾小
天 二 甲 双 胍 可 降 低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释放。
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0.6%,2000 毫克/天则可降低 1.2%,
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
且 1000 毫克/天或 1500 毫克/天时,胃 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 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具 有 可 靠 的 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
短 期 和 长 期 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甲双
降糖疗效,单 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 独 使 用 可 有 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 效 降 低 2 型 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需要指
○宜华
专家共识解读 糖 尿 病 患 者 出的是,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 的 空 腹 血 糖 甲双胍的适应证。
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
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
在相似的基线条件下(糖化血红 果 最 佳 。 2012 年 国 际 糖 尿 病 联 盟
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 蛋白水平),最佳有效剂量(2000 毫 (IDF)全球 2 型糖尿病指南推荐,预
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克/天)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 防糖尿病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对
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 反应的发生常见于药物治疗的早期 保护作用。
2023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3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于2014年首次发布,经历了2016年、2018年两次更新,已成为我国临床医生合理应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
要点一:“首选一线”和“首选联合”——强调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2023年版《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和器官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若无禁忌证和优先使用其他降糖药物的强适应证,二甲双胍仍应作为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础用药,并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全程。
有关二甲双胍的使用:➤当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时:建议二甲双胍作为T2DM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需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时:二甲双胍可作为首选的联合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疗效不受体重限制,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
要点二:肯定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2023年版《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可通过直接抗动脉硬化和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甲双胍可减少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其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改善作用。
➤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时,具有心血管或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有助于血糖达标和维持血糖的长期良好控制。
要点三:急性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避免使用二甲双胍2023年版《共识》就“特殊人群使用二甲双胍”提出以下建议:➤心力衰竭:二甲双胍在急性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避免使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要点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要点二甲双胍应用于凌晨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上市,但二甲双胍仍然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与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展更新。
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见表1~3。
表1主要推荐意见证据级别〔项目与推荐内容推荐级别〕◆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无禁忌证和不耐受,是治疗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存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A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响与 BMI无关 A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C◆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改善IR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而降低血糖◆剂量与临床疗效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优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00mg/d。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优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A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A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A 与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和低血糖风险 B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T1DM A◆特殊人群用药可用于10岁与以上患儿;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65岁以上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B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防止使用 B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B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比照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比照剂与全身麻醉术前48h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A◆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响是胃肠道反响,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宜华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与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多位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了《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l.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酋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下降1%~2%.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条件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最佳有效剂量(2021毫克/天)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
该药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_ ‘ 甲双胍 任患 者血 清转 氨酶 >3 倍 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f 推荐级别 B ) 。 通 过估 算 肾小球滤 过率( e G F R ) 水 平
调 整 二 甲双 胍 用 药 :e G F R≥6 0 m L / ( m i n ・ 1 . 7 3 l l 3 ) 可 安 全 使 用 ,e G F R在 4 5 ~ 6 0 mL / ( ai r n・ 1 . 7 3 i n 1 之 间 谨 慎 使 用 ,e G F R < 4 5
安 全 性
临床 地 位 与使 用 时机 、作 用机 制 、剂 量 与
二 甲双 胍 的 主 要 不 良反 应 是 胃肠 道
临床 疗效 、特 殊人 群 用 药 、安 全 性 、 心血 管益处、降糖外益处 7 个 方 面 分 别进 行 了 详 细 的 阐述 , 同 时 简明扼 要 地 给 出 了专 家 的推 荐 意 见 , 以指 导 临床 医生和 患者 正 确
最佳有效剂量 2 0 0 0 m #d ,成人最大推荐
剂量 2 5 5 0 m d 。 二 甲双 胍 的疗 效 呈 现 剂
关 系 等) 存 在 认 识 误 区。 例 如 因担 心 胃肠 道 反 应 ,未 能 发 挥 二 甲 双胍 的 剂 量 优 势 ;
因担 心 二 甲双胍 损 害肝 肾功 能 和 引起 乳 酸
间有 丰富 的血管 、淋 巴管 和神经 。纤维
( 推荐级别 A ) 。 二 甲双 胍 无肝 肾毒 性 。
型糖尿 病患者 心血管疾 病发生 的风 险f 推
二 甲双胍没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荐级别 A ) 。
( P C O S ) 的适 应证 ,但 可 以提高 P C O S 患 者 的雌二醇水平 ,改善多毛症 ,使 月经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前言
▪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以及降糖之外的多种益处,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 物联用,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在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的强适应证的情况下, 二甲双胍应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的基础用药。
谢谢观看
肾功能不全患者
(1)二甲双胍本身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因二甲双胍以原形从肾脏排 泄,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胍蓄积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 风险增加,开始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应至少每年检查1次肾功能。建议根据 患者的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
(2)国内二甲双胍说明书推荐eGFR < 45 ml/min/1.73m2时禁用。 2022年版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和2023年版美国糖尿 病学会(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在eGFR < 45 ml/min/1.73m2时减量 使用,eGFR < 30 ml/min/1.73m2时禁用。
(2)虽然在系统评价中妊娠期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相比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但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对子代的生长发 育和长期体重有影响。因此,仅当孕妇无法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医生认为不适宜胰 岛素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选择。
(3)二甲双胍禁用于1型糖尿病(T1DM)孕妇、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宫内 发育迟缓患者。
患者造影或麻醉/手术前停用二甲双胍及恢复使用时间
(1)向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可能引起二 甲双胍蓄积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 (2)患者在造影检查前和检查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成 至少48 h后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可恢复使用。 (3)在接受常规、脊髓或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 术后至少48 h或恢复进食并且肾功能经评估稳定后可以重新开始治 疗。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2018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四、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 ----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用
• 二甲双胍与 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可兼顾 FPG 和PPG。
•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可能增加胃肠 道不良反应。
四、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 ----与胰岛素联用
• 二甲双胍可增强肝脏和肌肉组织的 IS,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 的 T2DM 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后应保留二甲双胍。
•与胰岛素单药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可进一步降低 HbA1c,减少 胰岛素用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二者联合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 风险下降相关[11‐14,66‐67](Ⅰ级)。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 B12水平下降; •二甲双胍可导致血清维生素 B12 水平降低,但可改善细胞内维生素 B12 代谢;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可每年测定 1 次维生素 B12 水平,如缺乏应适当补充维 生素 B12。
六、二甲双胍的安全性
4、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支持二甲双胍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肝、肾功能正常患 者长期应用并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若患者无禁忌证或不耐受,建议在二甲双胍单药足量治疗 3 个月 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开始联合 DPP‐4 抑制剂治疗。
四、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 ----与SGLT‐2 抑制剂联用
• SGLT‐2 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肾脏近曲小管 SGLT‐2 的活性,减少肾小 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中葡萄糖的排泄,从而降低 血糖。
四、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 ----与 DPP‐4 抑制剂联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自1957年上市以来,二甲双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首选的抗糖尿病药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二甲双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对于青少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对于存在肝功能损害、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酒精中毒等的患者,二甲双胍也应谨慎使用。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二甲双胍过敏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也是禁忌的。
二、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和安全性考虑二甲双胍在临床使用中,一般剂量调整逐渐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在1-2周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另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过度饮酒、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风险患者,应慎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加重现有疾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三、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及剂量调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以增强疗效。
目前,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在联合治疗中,剂量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又不引起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二甲双胍应尽 早足量使用以 维持更长的达 标时间。在患 者可耐受的情 况下,单药最 佳剂量(2000 mg/d)的二甲 双胍治疗不但 使血糖尽早达 标,且得到更 长时间的良好 控制
• T1DM 患者在胰 岛素治疗基础 上可加用二甲 双胍,尤其适 用于胰岛素剂 量较大、体重 增加明显的患 者;二甲双胍 能降低 T1DM 患 者的日常胰岛 素剂量、体重 及血脂水平, 且不增加低血 糖及 DKA 的发 生风险
•二甲双胍粉剂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 DPP‐4 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
剂型 差别
• 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 • 肠溶片和胶囊在肠道崩解释放; • 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缓慢溶出、释放。 • 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缓释制剂一天一次可能具有更
好的胃肠道耐受性 ,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二甲双胍
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2018年版)
文玉言
二甲双胍
共·识
内容
一 • 背景 二 •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三 • 作用机制 四 • 剂量与临床疗效 五 • 特殊人群用药 六 • 安全性 七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八 • 其他作用
二甲双胍
共·识
背景
临床优势
全球应 用最广 降糖药
• 二甲双胍的减 重效果:基线 BMI 越高、WC 越大的患者, 使用二甲双胍 治疗后体重下 降越多
• 磺脲类、格列 酮类和胰岛素 等药物的使用 可增加患者体 重,联合二甲 双胍可减轻上 述药物对体重 增加的影响
不佳时,加用 治疗药物的不
阿卡波糖能更 好控制 HbA1c、 FPG 和体重; 联合应用可能 增加胃肠道不
良反应(体重 增加、升高 LDL‐C)高于 单用二甲双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性
•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
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适 时调整剂量,非缓释制剂分次随餐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反 应 • 二甲双胍无肝肾毒性
安全性
• 二甲双胍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 维生素 B12 缺乏。建议在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患者中适 当补充维生素 Bl2。不建议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常规
也同样适用于非超重/肥胖的T2DM人群,且疗效和不 良反应与患者的BMI无关 • 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 险,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作用机制
•主要降糖机制: (1) 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 FPG; (2)通过提高外周组织 (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的摄取和 利用,降低 PPG; (3) 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4) 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 1 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减少 ATP 合成,激活 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 体进行脂肪酸 B 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 IR; (5) 改善 IS,提高胰岛 B 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6) 升高 GLP-1 水平。 • 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糖异生,增强胰岛素与外周 组织胰岛素受体的亲合力,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孕药(二线治疗)情况下的一种治疗药物
• 二甲双胍的使用可能与T2DM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下降相 关
谢谢!
安全性
• 禁忌证: (1) 血清肌酐水平,男≥132umol/L(1.5mg/d1) 女 ≥124umol/L(1.4mg/d1),或 eGFR<45 ml/(min·1.73m2) 禁用; (2) 需要药物治疗的 CHF 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3) 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 氧等; (4) 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 (5) 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6) 酗酒者; (7) 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对比剂者,应暂时停用; (8) 维生素 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降糖外益处
• 二甲双胍能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主要是 改善 TG、TC及LDL-C水平,对HDL-C改变不明显) • 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 血清酶谱及代谢异常均有显著改善,但组织学改变不明 显
降糖外益处
• 二甲双胍没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适应证,但 可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 ,诱导排卵,二甲双胍可作为PCOS合并T2DM/IGT患者,生 活方式干预(一线治疗)失败或月经不规则且无法应用避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
杨莉
主要内容
• • • • • • •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作用机制 剂量与临床疗效 特殊人群用药 安全性 心血管益处 降糖外益处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 如果无禁忌症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的首 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 二甲双胍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
监测维生素 B12 的水平。
• 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有关
心血管益处
•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的治
疗可减少新诊断T2DM患者及已经发生看心血管疾病 的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 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 2013AACE 指南推荐有心血管
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剂量与临床疗效
• 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 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患者可 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 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 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可使HbA2c下降1%~2%(去除安 慰剂效应后) •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单用二 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物后可进一步获
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 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 二甲双胍可以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T1DM
特殊人群用药
• 10岁及以上儿童可以应用二甲双胍,且最高剂量不超过
2000mg/d • CHF患者:肾功能正常的病情稳 定的 CHF 患者可以应用双胍 • 65岁以上老年人:
eGFR≥60ml/(min· 1.73m² )可安全使用;
eGFR 45~60ml/(min· 1.73m² )减量使用; eGFR<45ml/(min· 1.73m² )停用
适合我国 CKD 患者的 eGFR 评估公式为: eGFR[m l/(min· 1.73m2)]=175×scr-1.234(mg/d1)×年龄 -0.179(女性×0.79)。
特殊人群用药
• 造影及全身麻醉术患者: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 对比剂后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继续用药; 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h应 暂时停用,之后还需要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 后可继续用药 • 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