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
“药神”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药神”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2型糖尿病)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T2DM (2型糖尿病)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剂量与临床疗效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与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和低血糖风险。
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T1DM(1型糖尿病)。
特殊人群用药可用于10岁及以上患儿。
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65岁以上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h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
二甲双胍的新发现
8. 降低胆结石发病率
• 中国台湾历时12年的一项随访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使用人群相对 比未使用者,随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逐 渐降低,而且长期的使用与更低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关,至于相关 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9. 治疗脆性X综合征
• 脆性X综合征 (FXS)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闭症,语言及社交能力 低下,多动易怒,社会反应能力差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恢 复 FXS 小鼠模型的主要异常表型和使FXS患者易怒性、社会反 应性、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证据等级太低,仍 需要更多更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二甲双胍在 FXS的治 疗价值。
2. 心血管保护作用
• 二甲双胍能减少新诊断及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 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 糖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 胖等,其中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控制以上风险因素起到直接或间接 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 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
• 一些研究意外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减缓 瘤体扩张速度,甚至可预防破裂,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抗炎、 降脂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相关,但目前缺乏足够证据等级的随机 对照研究结果来明确二甲双胍的这一独特医学价值。
7. 延长寿命
• 有研究指出,定期服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可延长小鼠的寿命;二甲 双胍处理过的秀丽隐杆线虫机体衰老速度明显下降;二甲双胍长 期治疗可显著延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使其可能比非糖尿病 患者活得更久。可见其能通过控制衰老和降低特定疾病死亡率, 使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减少和预期寿命增加。
• 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在2型糖尿病成年人中有治疗肥胖的作用,对 于肥胖儿童,现也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青春期前肥胖 儿童的BMI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功能指标。但在青春期儿童中则 未观测到显著益处,可能是青春期生理及激素的变化作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由于其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为了实现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二甲双胍的药效,临床应用专家们制定了以下七大要点:一、适应证的选择: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初期以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对于处于胰岛素受损期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剂量的调整: 初期治疗推荐剂量为500mg,每日1-3次,依据个体耐受和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
剂量上限为每日2550mg。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三、合理的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对于联合用药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有序性原则,结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判断。
四、长期的治疗目标:二甲双胍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副作用。
五、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二甲双胍治疗应与控制营养和改善生活方式相结合,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膳食安排、适当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这些措施能够协助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
六、监测与调整: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HbA1c水平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调整,以实现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乳酸性酸中毒。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在用药初期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且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乳酸。
总结起来,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七大要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合理的联合治疗、长期的治疗目标、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监测与调整、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应用二甲双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二甲双胍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原的合成,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等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
下面是对二甲双胍临床研究的总结。
1.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显著。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这种降糖效果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输出,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并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途径实现的。
2.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功能。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提高胰岛β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胰岛素的抵抗。
这种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3.二甲双胍对体重控制有积极作用。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能够减少胃肠道的吸收葡萄糖,抑制脂肪的合成和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导致的。
因此,二甲双胍也被用作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药物之一4.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病的保护效果。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小板凝集等方式来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使用不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发作的风险。
5.二甲双胍的副作用较少。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常见的轻度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可通过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来减轻。
但须注意在用药期间对肝肾功能进行监测,以及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它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调节体重和保护心血管健康。
然而,每个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不同,因此二甲双胍的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之一。
它属于双胍类药物,通过增加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糖原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血糖浓度。
它也可以提高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增加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强胰岛素的效果,降低胰岛素的需求。
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适应证。
它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病情。
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较小,不会增加体重,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体重作用,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临床应用中,二甲双胍的副作用也需引起注意。
二甲双胍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在应用二甲双胍时需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避免给肝功能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二甲双胍对乳酸酸中毒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对于合并乳酸酸中毒易感人群也要慎用。
除了副作用之外,使用二甲双胍的适应证也需要注意。
二甲双胍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依赖者不适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明显肝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二甲双胍与一些药物会有相互作用,如某些利尿剂、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慎用或避免合用。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具有明显的疗效和优势,但副作用和适应证也需要引起注意。
在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并且可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脂肪肝(非酒精性)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具有治疗作用。
标签: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代谢;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非酒精性)二甲双胍的化学结构式由胍基和含甲基侧链组成,因数量均为2个,所以化学名为二甲双胍。
该药的亲脂能力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差,而且半衰期也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短,临床应用半衰期为90 min,最终可随尿液排出体外[1]。
70年代时该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并不多,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药物的应用量较小,直到90年代发现该药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其用药量便迅速的大幅度增加。
2006年至今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可起到降低抵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2]。
随着药理药性的不断研究,发现该药可应用的适应证增多,本文将就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1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1.1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功效,但与磺脲类在此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该药无法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只能通过增加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和利用来发挥作用,所以小肠为其作用部位。
有学者做了动物实验,数据表明该药增加了糖的利用度(幅度约为20%),且能抑制肝糖原的转化分解,减少肝糖的输出量,同时促进胰岛素清除血糖[3]。
1.2新的研究发现除上述作用外二甲双胍还能抑制DPP IV活性,从而对GLP-1效应起到延长作用,增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间接的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
所以在2008年该药成为降糖一线用药(2型糖尿病)。
2低糖耐量的纠正作用2.1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期会出现低糖耐量的现象,是糖代谢异常的前兆,但并不是发生这种现象就会患有糖尿病。
临床统计30%的低糖耐量者会产生糖尿病[4],其余人群的一半会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另一半维持现状没有变化。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
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
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
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机制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机制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之一。
它具有一定的药理特点和机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轻胰岛负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二甲双胍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负担,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同时,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临床上广泛应用且安全性较高。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二甲双胍的药理机制。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脏中糖原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减少肝脏释放的葡萄糖量,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够抑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减少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生成的速度。
其次,二甲双胍能够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通过增强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二甲双胍使骨骼肌细胞更容易摄取葡萄糖,并增加胰岛素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够抑制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和合成,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这有利于控制血脂的过高,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最后,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还能够通过抑制胃肠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和降低摄食量的方式,减少食物中葡萄糖的摄入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常用的降糖药物,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糖水平,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情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监测。
总之,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并通过调节肝脏糖原合成和释放、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脂肪细胞的脂肪合成和分解,以及减少胃肠道吸收葡萄糖的方式,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新用途;适应证;作用机制从20世纪50~60年代双胍类降糖药被开发并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二甲双胍已经在临床应用了50多年,其临床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
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最为普遍的口服降血糖药物[1]。
有研究显示,该药有抗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协助戒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CRC 药物,用来预防非糖尿病CRC患者异常隐窝灶的形成,抑制息肉和腺瘤的复发[2]。
1、二甲双胍的抗炎作用临床研究中,部分AMD患者体内补体通路的激活、炎症相关分子的基因突变以及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提示免疫炎性反应在AMD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AMD 的特征性表现———玻璃膜疣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被证实与炎症及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3]。
在针对炎症方向的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Han 等[4]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激活来抑制高糖诱导的NLRP 3炎症小体活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视网膜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而针对可能引起AMD中炎性反应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血管内AGE的形成和AGE受体的表达[5]。
此外,在有关炎症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以持续性降低患者体内的CRP水平【7】2、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妇科代谢异常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患者的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导致排卵功能丧失,使得患者不孕。
NADERPOOR等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6个月以上,PCOS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降低,皮下脂肪组织减少,月经改善。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线口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该药物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且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糖原的合成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来达到降糖效果。
二甲双胍可适度减少肝脏在葡萄糖合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降低了血糖水平。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代谢的正常进行。
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的使用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研究发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二甲双胍能降低胰岛素阻力、改善血脂代谢和减少血小板聚集等机制有关。
另外,二甲双胍还能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
相比其他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体重增加,有时甚至可以导致体重的轻微减少。
这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治疗效果。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相对较少。
在正常剂量下,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药物剂量和饭后服用来减轻。
此外,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适用于需要控制血糖但不希望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物,具有降糖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不会引起体重增加等优点。
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胰岛功能和血脂代谢,对肥胖患者还可以减轻体重。
然而,在使用二甲双胍时也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
总之,二甲双胍的应用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宜华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与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多位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了《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l.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酋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下降1%~2%.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条件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最佳有效剂量(2021毫克/天)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
该药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二甲双胍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沿用至今。
随着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该药的其它作用也相继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做一个回顾性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制是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服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并可逆转糖耐量异常[1]。
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周围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2]。
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
通过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结合点的数量,改善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增高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
肝脏是内源性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包括糖分解和糖异生。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减少肝糖的输出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
还可以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以提高GLP-1的水平[3]。
二甲双胍也被认为是一种胰岛素曾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二甲双胍的常用剂量为500~2000mg,可以使HBA1c下降0.6~2%。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2000mg/d 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相当。
二甲双胍在联合用药中的地位也相当突出。
1.1联合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单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和HbA1C[4]。
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1.2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互补作用,能更好的使2型糖尿病的血糖达标。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原合成等方式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在临床上,二甲双胍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治疗2型糖尿病,并且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体重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肝糖原合成: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蛋白激酶来抑制肝细胞内葡萄糖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水平;2)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3)抑制葡萄糖生成: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细胞内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三、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除了降低血糖水平以外,二甲双胍还有助于降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心绞痛等。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四、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更为温和。
研究发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这得益于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它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原合成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
二甲双胍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还可以对患者的体重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尽管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但其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腹泻、恶心、味觉异常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乳酸中毒。
在使用二甲双胍时,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二甲双胍的再认识
控 l达 标 ,则进 行 药 物干 预 。然 而 ,学 者 们经 过 长 输 出 ,促进 叽细胞 葡萄糖 的无氧酵 解 ,增加 肌 肉等 外 甫 l J 期 研 究 发现 ,仪 靠生 活 方式 干 预 不 能长 期 有效 地 控 周组 织对葡 萄糖 的摄取与利 用。A 激活的 蛋白激酶 MP 制 血 糖 ,实 际 上通 过 饮 食控 制 与 运 动 ,血 糖达 标 率 ( AMP K)的代谢调节 作用很重要 ,细胞内A 水平 MP
药 谱 新 篇 ” 。伴 随 着近 年 来 国际 、国 内糖 尿病 预防
( = .1 )、心肌梗 死危险 下降3 % ( = .1 ,而 P 00 7 9 P 00 )
和治疗 观念的 不断发 展 ,以及 对二 甲双胍这一 经典药 磺脲类 药物 和胰 岛素 强化治疗 虽然取 得相似 的血 糖控 。另有循证 物 的临 r 末使用 的进 一步 认识 ,= 甲双呱在 2 型糖 尿病 制 ,却没有发现上述危险性有显著性下 降
结果 显示 ,强化血 糖控 制 使患者 H A, . b 9 巾7 %下降至 结果 。因为二 甲双胍增 加胰 岛素敏感性 的作 用部 位 发
作者 简介 :赵志 刚 (9 8 ),男,学士 ,主任 医师,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 :糖尿病防治和糖尿病标准化管理控制 15
———!———————————————————一 ■■■■ 茎—————————————————.————— _E■■■ ’—————————————————————— ———至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篁塑 — ■■■ ■ _■■■ ■■ ■ ■ 目
二甲双胍的新用途
二甲双胍的新用途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并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新的用途,本文将详细介绍其新用途以及相关研究发现。
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卵巢中有许多小囊肿形成,导致女性生殖激素水平失调,进而导致月经紊乱、性腺功能障碍、不孕等问题。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降低胰岛素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女性激素水平,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育能力。
目前,二甲双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中,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抗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其机制主要包括在细胞内抑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的信号传递作用,这一酶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和生长的调节。
这种机制不仅可以减少癌症细胞的能量代谢,而且可以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用于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改善认知功能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脑细胞内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应激,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二甲双胍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明确了它在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潜在用途。
四、改善骨密度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骨密度,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调节身体内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进一步促进骨骼健康。
二甲双胍再认识
二甲双胍再认识2007年一些媒体刊登了《高龄糖尿病患者别再服用二甲双胍》的文章,甚至有文章报道《糖尿病患者禁用二甲双胍》。
这些文章引起不少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的恐慌,更引起专业医生的强烈反响。
然而,近年的国际、国内的相关“糖尿病治疗指南”不仅没有削弱二甲双胍的地位,反而越来越被重视,把二甲双胍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基础用药,提升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第一步用药。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甲双胍进一步再认识。
1.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作用机制1.1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1.2增高肌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的作用而增加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1.3一定程度的抑制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2.二甲双胍使用的发展历史2.1 1957年首次使用双胍类药物,主要是苯乙双胍。
1978年因苯乙双胍的乳酸酸中毒副作用在美国停用。
2.2 1995年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之后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降糖药物之一。
但在众多的降糖药中二甲双胍仅作为超重及肥胖患者的首选。
由于其胃肠道的副作用及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通常对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等病人慎用。
2.3 1998年UKPDS证实二甲双胍能降低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死亡率,2.4 2002年DPP证实二甲双胍能预防糖尿病.2.5 2005年Cochrane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近50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在IDF全球指南首次提出了“begin with metformin””的概念,该指南推荐,在众多的口服降糖药物中,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坏的证据或风险,患者应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但肾功能受损可能会造成二甲双胍的蓄积)。
2.6 2006年ADA/EASD确立二甲双胍是唯一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作为基础治疗的药物。
一致推荐:患者在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与生活干预一起作为确诊后的第一步治疗根据ADA/EASD专家共识中的治疗流程图,确诊后首先是第一步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当HbA1C≥7时,开始第二步治疗,此时在第一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方式,加用磺脲类药物是最便宜的选择,加用格列酮类不会产生低血糖。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其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
在临床上,二甲双胍常常被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且其效果被公认为是最好的。
1. 有效地降血糖水平二甲双胍可以直接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原的释放和合成,减少血糖生成。
这种药物也可以刺激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在实际临床使用中,二甲双胍通过其药理作用可以使得约30%的患者血糖水平在服药的10天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二甲双胍还具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功效。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服用二甲双胍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这种药物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及代谢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释放的数量,从而使得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种药物还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性,减少内皮细胞损伤,避免糖尿病后发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 减少低血糖的风险相比其它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的较低副作用和低患病率使其在临床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低血糖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较高,因此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比使用其它药物要稍微安全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相对降低。
5. 方便患者合理调控药物剂量二甲双胍的药物代谢率较为缓慢,因此其半衰期可达16-18小时。
由此可见,这种药物可让患者在一天内仅需口服一到两次便可轻松、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而且,药物的剂量很容易调整,如果患者觉得当前的药效过弱,也可以自行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量服用。
结论总之,二甲双胍是一种在糖尿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的药物,其具有多种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
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血糖水平,还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此外,该药物的使用方便且安全性较高,可以更好地满足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
作者:刘建欣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02期
【摘要】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并且可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脂肪肝(非酒精性)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具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代谢;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非酒精性)二甲双胍的化学结构式由胍基和含甲基侧链组成,因数量均为2个,所以化学名为二甲双胍。
该药的亲脂能力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差,而且半衰期也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短,临床应用半衰期为90 min,最终可随尿液排出体外[1]。
70年代时该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并不多,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药物的应用量较小,直到90年代发现该药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其用药量便迅速的大幅度增加。
2006年至今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可起到降低抵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2]。
随着药理药性的不断研究,发现该药可应用的适应证增多,本文将就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1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1.1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功效,但与磺脲类在此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该药无法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只能通过增加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和利用来发挥作用,所以小肠为其作用部位。
有学者做了动物实验,数据表明该药增加了糖的利用度(幅度约为20%),且能抑制肝糖原的转化分解,减少肝糖的输出量,同时促进胰岛素清除血糖[3]。
1.2新的研究发现除上述作用外二甲双胍还能抑制DPP IV活性,从而对GLP-1效应起到延长作用,增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间接的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
所以在2008年该药成为降糖一线用药(2型糖尿病)。
2低糖耐量的纠正作用
2.1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期会出现低糖耐量的现象,是糖代谢异常的前兆,但并不是发生这种现象就会患有糖尿病。
临床统计30%的低糖耐量者会产生糖尿病[4],其余人群的一半会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另一半维持现状没有变化。
2.22009年糖尿病协会(美国)的专家组提出可以将二甲双胍设为糖尿病的唯一预防用药。
但其主要是应用于极高危的病患,一般病患需要存在多个危险患病因子,体型肥胖,年龄低于60岁,且存在IFG、IGT症状。
针对这部分人群的预防可获得最好的效果。
3血压、血脂的干预
3.1对糖尿病病患使用二甲双胍治疗45 d后血压、血脂情况分析的结果为:二甲双胍对血压(包括舒张压和收缩压)和HDL-C起到的干预作用微小,但对总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起到的干预作用显著,能使指标值明显降低。
3.2经亚组分析的结果为:二甲双胍对总胆固醇和LDL-C起到的干预作用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别,但对三酰甘油起到的干预作用变得微小。
由此可以得出该药对总胆固醇和LDL-C的降低作用是独立的,并不需要参与到血糖变化中,且对游离脂肪酸也存在干预作用。
4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4.1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值会较正常值高,而卵巢的敏感度较强[5],由于过度刺激会产生病变,导致分泌的雄激素增多。
临床分析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功效,对胰高血糖素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纠正低糖耐量,提高卵巢血供,使患者的排卵周期延长;降低孕妇在早期3个月不是因胎儿异常造成的流产概率;降低雄激素水平(包括雄甾烯二酮和睾丸酮)。
4.2临床治疗中对病患身体指标的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发现二甲双胍对月经周期能起到较好的调整作用,提高患者的排卵率,一般可为用药前的8~10倍。
而起到上述功效与该药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不存在联系。
所以,可以确定二甲双胍具有促排卵的功效,为治疗排卵障碍的药物。
有关资料显示,为非肥胖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诱发其排卵,降低孕妇的流产概率,利于胎儿出生。
并且药物的安全性较高,妊娠妇女不会因为服药而导致胎儿畸形,对胎儿的早期发育和体重等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4.3该疾病的临床表征较多,除上述两点中提及的还具有特征表现——高雄激素血症,二甲双胍降低雄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卵巢因过度刺激产生的病变,从而避免机体分泌的雄激素增多,调节代谢,对月经周期能起到较好的调整作用,利于该病的治疗。
5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患者因2型糖尿病而引发血栓的可能性较高,二甲双胍可在降低凝血因子抗原作用的同时降低纤溶酶原抑制因子的作用[6]。
临床应用于血管保护的氨基胍的化学结构与二甲双胍相似,而二甲双胍同样具有其抑制AGE的作用,增加内皮功能,改善血脂紊乱的情况,保证凝血平衡,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6脂肪肝(非酒精性)的治疗作用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非酒精性是指患者并不是因为过量饮酒而产生的疾病,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肝细胞脂质蓄积和脂肪变性的肝脏疾病。
根据疾病恶化表现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多数学者认为此疾病是由于肝脏的异常代谢引起的[7]。
近几年,该病发病的年龄范围逐渐减小,且发病率升高,引起专家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究。
目前以“二次打击学说”为主,学说指出第一次为胰岛素抵抗产生的继发性脂肪堆积,第二次为脂肪因子和炎症因子引起了纤维化肝和坏死性肝。
所以,对该病的治疗宗旨为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抑制肝糖原的转化分解,减少脂质蓄积[8~10],降低ATP 的消耗,抑制肿瘤因子的DNA表达。
但在用药期间需随时观察患者的乳酸盐血液浓度。
综上所述,从70年代至今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证实,该药不但经济、安全而且疗效显著。
不断的药理研究发现该药除了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改善的独特作用外,还有降糖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11,12]:可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纠正低糖耐量,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
危险,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对脂肪肝(非酒精性)起到治疗作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傅晓英.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时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附480例报告[J].新医学,2010,41(2):77-79.
[2]闫芳.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5):285-286.
[3]屠印芳,于浩泳,吴松华.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禁忌证的新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4):359-361.
[4]陈卫,徐利娜,迭敏,等.线性回归模型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降糖效能非劣效性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407-409.
[5]李蓉.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四川医
学,2009,30(12):1930-1931.
[6]顾经宇,刘超.妊娠及哺乳妇女合并糖尿病时应用二甲双胍的新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2):1089-1090.
[7]邹茜,熊林,李武雄,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69.
[8]邢倩,白然,李昌臣,等.诺和龙与其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3):241-243.
[9]胡宝祥,韩雯雯,刘盛辉,等.盐酸二甲双胍的衍生化反应机理研究及方法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35(1):22-26.
[10]谭庆华,韦晓勇,潘海涛,等.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
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文选,2006,25(4):586-588.
[11]刘积伦,高爱红,田燕妮,等.二甲双胍在青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0):807-808.
[12]陈璐璐,郑涓.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在新诊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
用的比较[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5):68-69.
【收稿日期】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