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针灸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一、针灸诊断1.形位诊断:针灸诊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定位及有效地应用针具,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才是正确有效的。

因此,针灸诊断首先要做好形位诊断,用实体针灸方法诊断,找出适合灸疗的位置,并确定疗效的程度。

2.针感诊断:即按照既定的位置进行针灸,并凭借自身感受综合评价,以及针向经穴方向和微动,调节针刺力度,获得施针时具有特殊感受,以此判断疗效。

3.诊断及判断:由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调查及分析症状等,可确定病因、病机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结合病例资料,可以建立正确的针灸诊断和疗法。

二、针灸要领1.尖针:适用于经络明显或传统穴位,大、中、小点皆可,操作时要有心,实施手法具有灌注、缓和、收引等特色,其力度依临床病情而定。

2.枪针:淡针、轻针等直针,要求操作准确而灵活,可以表现出千变百招。

多用在无明显穴道位置或腧穴上,也可用于刺激血脉及穴位。

3.艾灸:即利用艾条燃烧发热,热作用可通过艾定位器施以外渗或内涌,作用于某些部位,来调节身体代谢及免疫状况,常应用于女性病症、中暑及预防和缓解慢性病。

4.补血血活:补血对于募缺性血虚及久病体虚等有良好的疗效,血活则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

三、规律针灸1.定时:规定好上灸穴位,及每次上灸时间,减少慢性病变的发生。

2.定频:定频针灸是指规定好一定的灸刺间隔,让针的作用持续一段时间。

3.定力:定力针灸是指根据病情特点,调节好针刺力度,使每次刺针时能达到周围皮肤发热,使节奏和力度均匀。

四、针灸禁忌1.禁止针刺某些部位:当有感染、脓肿等发炎症状时,不可及刺针,尤其不能在发炎部位进行刺针灸疗,以免把细菌或其他有害元素传播。

2.对于患有大出血性病和慢性出血性病的人,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出血过多。

3.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须采取谨慎措施,以免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4.必须避免将用过的针具和外界接触,以免污染感染。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

重点看经络总论,腧穴总论以及特定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固定的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

活动的标志: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3.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常用有中指、拇指、横指同身寸三种。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4.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5.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

6.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患。

7.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8.蛇串疮:是以突发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病证。

又称蛇丹、蛇窠疮、蜘蛛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多发于腰腹、胸背及颜面部。

9.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称右手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10.壮: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柱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

11.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

)12.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针灸学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灸最早是:砭石针灸书籍(按时间排)《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这个人我们老师很喜欢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这个也是)清没落禁止使用第二章经络总论经络概念经络=经脉+络脉。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阴心手三阳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足三阴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经脉足三阳阳明胃少胆阳太阳膀胱十二经别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的走向有规律手三阳手外头手三阴胸内手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十二经脉的流注有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脏腑经络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的特点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表里有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有蓄积渗灌作用经络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枝节防御外邪反应病候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平衡阴阳调理虚实第三章俞穴总论组成腧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阿是穴(无)作用近治作用(足三里治脚病)远治作用(足三里治胃病)特殊作用(足三里啥都治)定位方法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法指寸定位法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胸剑结合9寸胸剑结合——脐8俩乳之间8脐——耻骨联合上缘5腋窝顶点——11肋12肩胛骨——后正中间3腋窝横纹——肘横纹9肘横纹——腕横纹12胫骨内侧可——内踝13腘横纹——内踝16指寸定位法拇指同身法1寸中指同身法1一夫法3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第四章各论(掌握30穴位位置归经)肺经:尺泽: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0.1寸心包经: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间心经: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一、针灸的发展历程: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的石刺针到后来的铜针、铁针,再到现在使用的不锈针,针灸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针灸理论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针灸的基本原理:1. 经络理论:针灸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以经络为主的气血运行系统。

通过在经络上进行穴位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它们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3. 针刺刺激理论:针刺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血液和淋巴等途径传递信息,从而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1. 内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进行治疗。

2. 外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外科疾病如创伤、骨骼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进行治疗。

3. 妇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妇科疾病如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进行治疗。

4. 五官科疾病:针灸可以对五官科疾病如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等进行治疗。

5. 神经精神疾病:针灸可以对神经精神疾病如头痛、失眠、抑郁症等进行治疗。

四、针灸的操作技巧:1. 穴位定位: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定位准确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2. 针具选择: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针具,如针长、针径、针尖形状等。

3. 插入技巧:针插入穴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插入角度、深度和速度,以确保针能够顺利进入穴位。

4. 刺激手法:针灸的治疗效果与刺激手法密切相关,包括转动、振颤、提捏等。

5. 针刺时间:针灸治疗需要控制好针刺的时间,通常在10-30分钟左右。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件:《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记着针灸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朝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初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朝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重新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尾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互相连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尾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互相连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拘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理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理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理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增强表里两经的外面联系,增补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分布于腹部。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一.课程学习梳理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十二经筋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

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地仓口角旁约0。

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引言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本文将总结针灸学的重点知识,包括基本理论、针灸穴位和常见的针灸手法等内容。

基本理论阳阴五行学说阳阴五行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组织器官等各部分都对应着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阴阳则是五行学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阴阳相对而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

针灸学运用阳阴五行学说来分析和解释疾病的本质,为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指的是经脉和络脉的走向、分布以及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等内容。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孔穴相连的通道系统,通过这些通道系统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穴位选择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入的影响。

针刺反应针刺反应是指在进行针刺操作后,人体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局部的刺痛感、酸麻胀痛感,以及全身的温热感、出汗等。

针刺反应是针灸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针刺操作是否准确的重要指标。

针灸穴位经穴与络穴针灸穴位包括经穴和络穴两大类。

经穴是指位于经脉上的穴位,其中包括主穴和络穴。

主穴是经脉上具有疏通作用的穴位,络穴是与主穴相连的辅助穴位。

针灸学认为,经脉和络脉是人体阴阳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在经穴和络穴上进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穴位常用穴位是针灸学中经常使用的穴位,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和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络上,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针灸手法点滴法点滴法是针灸学中常用的一种针刺手法。

在进行点滴法时,针刺的深度较浅,刺入穴位后稍微晃动针尖,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点滴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等疾病,能够快速缓解疼痛和恢复正常的气血循环。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一、概述针灸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针刺入穴位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二、经络穴位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全身的气血运行通过经络系统。

针灸学的基础就是经络学,学习者必须熟悉经络的走向、络行的特点以及与脏腑关系等。

同时,经络系统的长循环、短循环和络别的关系也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穴位定位和分类针灸学的核心是针刺入穴位,学习者需要掌握经络上的各个穴位的定位,并了解每个穴位的功效和疗效。

此外,根据穴位的属性,穴位还可以分为毫穴、分布穴、节穴等多个类别,掌握这些分类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三、针刺方法和技巧1.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手法。

目前常用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刺法、提捻法、铺线法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每种针刺方法的操作要领,以便在临床中正确施针。

2. 针刺技巧针刺技巧是指针灸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具体技术要求。

例如,插针时要注意针的进针速度、深浅、角度和稳定性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针刺过程中的力道、速度和针孔处理等方面的技巧。

四、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1. 针灸治疗原则在临床中,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疗效,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常见的针灸治疗原则包括活血化瘀、祛风清热、温通经脉、益气养血等。

2.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康复效果。

五、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 针刺安全针刺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安全、无菌的针具,确保刺激穴位时不造成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2. 针刺禁忌针灸治疗有一些禁忌症,如怀孕期间禁止在某些穴位施针、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应慎用针刺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了解这些禁忌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3.注意: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1.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一.课程学习梳理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十二经筋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地仓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

总论1、经络是由什么组成 P1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十二经脉 P1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奇经八脉 P13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故称奇经八脉。

4、标本 P14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5、根结 P17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的关系。

6、气街 P18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7、四海 P18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8、经络的作用 P19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③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9、腧穴 P21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0、特定穴 P25十四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11、五输穴 P25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经、合穴,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之处。

多用于急救。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之处。

多用于治疗热证。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

多用于治疗脏病。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多主经脉循行部位痛症。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脏腑。

多用于腑病。

12、腧穴的定位方法 P27①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②骨度折量定位法;③指寸定位法;④简便定位法。

13、一夫法 P29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重点~緒論1.第一個造針炙銅人的醫家是王惟一;第一個繪制彩色經絡圖的是孫思邈。

2.首次提出十四經名稱的是滑伯仁。

3.具有總結意義的針炙著作:<內經>,<針炙甲乙經>(最早之針炙專著,收穴349個),<針炙大成>(收穴359).4.<針炙逢源>收穴361個,沿用至今。

5.最早之針具為砭石,始于新石器時代。

6.<十四經發揮>,<銅人腧穴針炙圖經>,收354個穴.第一章經絡總論(甲)經絡學說:乃指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脏腑關係之理論體系。

(乙)經絡系統由經脈及絡脈組成。

(一)經脈:1.十二正經○1十二經脈名稱由手足,陰陽,脏腑組成。

○2分布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胸腹;六陽經分布在四肢外側,頭面與軀干。

足三陽經在四肢的分布: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

手三陰的分布: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足三陰的分布: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八寸以下)。

八寸以上,則同手三陰.○3循行走向及交接規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循行走向: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胆->肝。

陽經與陽經(同名經)交接在頭。

EG:三焦與胆交接在目外眦。

相表里的陰,陽經交接在手足末端。

陽交陰在足,EG:胃與脾交接在足大趾內端;陰交陽在手,EG:心包與三焦交接在無名指。

陰交陰在胸中。

EG:脾與心交接在胸。

2.奇經八脈(任,督,沖,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3.十二經筋(行于體表,不入內脏,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骨髂,走向頭面軀干。

)4.十二經別(為12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深入體腔。

)5.十二皮部。

(二)絡脈:○1十五絡脈(十二經加任,督二脈,加脾之大絡:大包);○2無數浮絡,孫絡。

(丙)(一)氣街:經氣聚集運行的共同通路。

分頭,胸,腹,脛。

(二)四海:氣,血,髓,水谷之海。

(三)標本:標指上部,頭面胸背;本指下部,四肢下端。

(四)根結:根指四肢末端之井穴(四根);結指頭,胸,腹(三結)。

標本VS根結○1標本强調經脈分布上下部位的相應關係,根結則强調經氣兩極間的聯繫。

○2標本之範圍較根結為廣。

(五)經絡的作用○1聯繫脏腑,沟通內外○2運行氣血,調和陰陽○3抗禦病邪,反映証候○4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第二章腧穴總論(一)分類及命名○1分類: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

當中經外奇穴乃指未歸入十四經,但有明确位置及名稱的經驗穴.○2命名:猜吧傻X(二)腧穴主治特點○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所有腧穴都有此作用)○2遠治作用:經脈所通,主治所及○3特殊作用:良性雙向調節作用(EG:天樞同時治便秘與泄瀉),整體調整作用(EG: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發熱),特異治療作用(EG:內關治心脏病,至陰治胎位不正)(三)主治規律分經/分部○1手三陰同治胸部病,心與心包經同治神志病.○2手三陽同治眼病,咽喉病,熱病,小腸與三焦經同治耳病.○3足三陽同治神志病,熱病,眼病.○4足三陰同治婦科病,前陰病.○5任督二脈同治脏腑病,神志病,婦科病.督脈以頭項部,熱病為重點,任脈以下腹部為重.summary:可主神志病的:手厥陰,手少陰,足三陽,任督二脈.可主熱病的:手足六陽經,督脈可主婦科病的:足三陰,任督脈(四)特定穴1. 五輸穴指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的五個特定穴,即井,榮,輸,經,合。

(陰經:木,火,土,金,水。

陽經:金,水,木,火,土)<靈樞>:所出為井,所溜為榮,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五輸穴的治療:○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難經>: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2按五行生克關係選用<難經>: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EG:肝經實証:瀉行間(本經榮穴)/少府(心經榮穴);肝經虛証:補曲泉(本經合穴)/少海(心經合穴).○3按時選用<難經>: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2.原穴指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的一個腧穴.主治脏腑疾病,激發原氣,通逹三焦.陰經之原穴即五輸穴之輸穴.<靈樞>: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3.絡穴指絡脈從本經別出之處的穴位.善治表里兩經之病.十二經之絡穴在寸膝關節以下,任脈之絡為鳩尾,督脈之絡為長强,脾之大絡為大包,分布在軀干.原絡配穴:先病經脈之原穴,配後病相表里之經脈的絡穴,如心先病,小腸後病,則先最心之原穴神門,再取小腸絡穴支正.EG:大陵,外關;合谷,列缺.4.背俞穴:脏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12個),善治脏病.募穴:脏腑之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個),善治腑病.俞募配穴法又稱前後配穴法.5.八會穴指脏腑氣血骨髓筋脈所會聚的八個腧穴.脏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骨會大杼,髓會絕骨,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6.郄穴經脈在四肢部經氣深聚的部位。

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除胃經梁丘外)十二經加陰陽蹻,陰陽維,共16穴.陰經郄穴多治血証,陽經郄穴多治痛証.郄會配穴效果更好,如梁丘配中脘治急性胃痛.7.下合穴指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腧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足三里,陽陵泉,委中)大,小腸的下合穴位于胃經(上巨虛,下巨虛)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

(委陽)<靈樞>:榮輸治外經,合治內腑8.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十二經脈在肘膝以下的八個腧穴.(公孫,內關;后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胆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后溪督脈內眦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后溪,申脈可治目內眦疾病.9.交會穴:兩經或數經交會的腧穴.SUMMARY:○1除八會穴,背俞,募穴外,其它特定都位于肘膝關節以下.當中八脈交會穴,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五)腧穴定位法1.體表标誌:固定/活動標志2.骨度分寸法(最大啦它)○1間距為8寸的:兩乳頭之間,胸劍聯合中點至臍中,肩峰緣至后正中綫,歧骨到臍中。

○2間距為9寸的:前額兩髮角間,胸骨上窩至胸劍聯合中點,耳后兩乳突之間,腋前后紋頭至肘橫紋。

○3間距為12寸的:前髮際正中至後髮際正中,肘橫紋至腕掌背橫紋○4間距為19寸的: 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5間距為18寸: 印堂至大椎○6間距為13寸:脛骨內踝下方至內踝尖.○7間距為16寸: 膕橫紋至外踝尖看圖比較好記,在42頁,上面一個都中不了的話那也是命.3.手指同身寸○1中指同身寸○2拇指同身寸○3橫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4.簡便取穴(六)奇穴○1頭頸四神聰(百會前后左后旁開一寸)太陽左稱金津,右稱玉液○2背部夾脊(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兩側,后正中綫旁開0.5寸)(治痿症)定喘(第7頸椎下,旁開1.5寸)○3上肢部四縫(小兒疳積,百日咳)(在手指掌面,第二至五指的手指中間。

)八邪(在手背)腰痛點(在手背)外勞宫(落枕)○4下肢部膝眼,胆嚢,闌尾,八風(在足背)第三章經脈各論(一)十二經脈1.手太陰肺(11穴)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起中府,止少商。

○1中府(肺募穴)○2尺澤(合穴)○3孔最(郄穴)(腕橫紋上7寸)(急性病患)○4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之通任脈)(腕橫紋上1.5寸)○5經渠(經穴)○6太淵(輸穴,原穴,八會脈穴之脈會)○7魚際(榮穴)○8少商(井穴)OTHER:○1不上逹頭部○2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屬膈.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2.手陽明大腸經(20穴)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起于商陽,止于迎香.○1商陽(井穴)○2二間(榮穴)○3三間(輸穴)○4合谷(原穴)(肩痛前部)○6偏历(絡穴)○7溫溜(郄穴)○8曲池(合穴)(祛風熱)○8臂臑○9肩髃(臂外展時,肩峰前下方凹陷處)○10迎香OTHER:○1入下齒○2挾鼻○3與目內,外眦有關係3.足陽明胃經(45穴)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起于承泣,止于厲兌。

○1承泣○2四白○3地倉○4下關(閉口取穴及進針)○5頭維○6人迎○7乳中(不針不炙,只作標誌)○9天樞(大腸募穴)(孕婦禁炙)○10水道○11歸來○12伏兔(下肢痿痹)○13梁丘(郄穴)(主治急性胃病,下肢病,乳疾)(髕骨外上緣上2寸) ○14犢鼻○15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16上巨虛(大腸下合穴)條口透承山可治肩周炎○17下巨虛(小腸下合穴)○18豐隆(絡穴)(主治頭痛,眩暈,痰多.)○19解溪(經穴)○20沖陽(原穴)○21陷谷(輸穴)○22內庭(榮穴)(瀉胃火)○23厲兑(井穴)OTHER:○1頤:口角后,下頜部.客主人:上關穴○2起于鼻,入上齒,主干綫止于足次趾○4胃經與脾經交接在足大趾內端.○5五輸穴:厲兌,內庭,陷谷,解溪,足三里.4.足太陰脾經(21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起于隠白(足大趾),止于大包。

○1隠白(井穴)(止崩漏)○2大都(榮穴)○3太白(輸穴,原穴)○4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之通沖脈)(主治脾胃,神志病.)○5商丘(經穴)○6三陰交(內踝尖3寸,脛骨內側面後方,孕婦禁針,月經不調之首選) ○7地機(郄穴)(婦科病之常用穴)○8陰陵泉(合穴)(除濕要穴)○9血海○10大橫○11大包(第6肋間,側胸部腋中綫上.)(主全身疼痛)OTHER:○1連舌本,散舌下。

○2注心中,連繫心.5.手少陰心經(9穴)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起于極泉,止于少府。

○2少海(合穴)○3靈道(經穴)○4通里(絡穴)(與手太陽相通,主治舌强不語)○5陰郄(郄穴)○6神門(輸穴,原穴)○7少府(榮穴)○8少沖(井穴)OTHER:○1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复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6.手太陽小腸經(19穴)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起于少澤,止于听宫。

○1少澤(井穴)(主治乳疾)○2前谷(榮穴)○3后溪(輸穴,八脈交會穴之通督脈)(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肩痛后側)○4腕骨(原穴)○5陽谷(經穴)○6養老(郄穴)(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8小海(合穴)○9肩貞○10天宗○11秉風○12顴髎○13听宫(位耳屏前)OTHER:○1至目內眦,入耳中.○2抵胃7.足太陽膀胱經(67穴)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起于睛明,止于至陰。

○1晴明(不捻轉,不提插)○2攢竹○3天柱○4大杼(八會穴之骨會)○5風門(距正中綫1.5寸)○6肺俞(第 3胸椎,后正中綫旁開1.5寸)○7厥陰俞 4 ->3寸->膏肓(滋肺陰很好)○8心俞 5 (比厥陰俞多治神志病一項)○10膈俞 7 平膈關,至陽○11胃脘下俞 8(注意這個不是經穴,乃經外奇穴)○12肝俞 9○13胆俞 10○14脾俞 11○15胃俞 12○16三焦俞(第 1 腰椎)->肓門○17腎俞 2 -> 3寸->志室由內到外,命門->腎俞->志室○18氣海俞 3○19大腸俞 4 (主治腰腿痛)○20關元俞 5○21小腸俞(橫平第 1骶後孔)○22膀胱俞 2○23中膂俞 3○24白環俞 4 ->3寸->秩邊(窿閉無論虛實皆可用之) (主治帶下病)○25上髎(正對第 1骶後孔)○27中髎 3○28下髎 4○29承扶○30委陽○31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膕橫紋中點)○32承山(主治腰腿痛,便秘,痔疾) (其治肛疾通過經別聯繫) ○33飛揚(絡穴)(昆侖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34跗陽(陽蹻脈郄穴)(昆侖穴直上3寸)○35昆侖(經穴)○36申脈(八脈交會穴之通陽蹻脈)○37金門(郄穴)○38京骨(原穴)○39束骨(輸穴)○40足通谷(榮穴)○41至陰(井穴)(胎位不正及滯產)OTHER:○1標本相應之腧穴為晴明,跗陽○2從巓至耳上角,直通于腦.○4三條支脈分別為:巓頂部支脈,腰部支脈,后項支脈.○5本經治療痔疾的腧穴為:承山,承筋,秩邊,會陽8.足少陰腎經(27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