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辽宁半岛的南端,是我国东北沿海地区最大的港口和贸易城市。
大连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较为显著,下面将对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温特征大连地区气温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日较差变化。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春秋季气温适中。
大连地区的气温变化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大,沿海地区气温一般会比内陆地区高,尤其是在夏季,海风的影响使得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而在冬季,受到温暖的海洋气流的影响,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
大连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尤其是在春秋季节,白天和晚上温差较大,这也是大连地区气温特征之一。
夏季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下降明显,而冬季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下降更快,导致昼夜温差较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大连地区的气温明显有所升高,尤其是夏季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
气象数据显示,大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是大连地区气温特征的一个重要变化。
二、降水特征大连地区的降水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空间差异性。
大连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和夏季降水较多,而秋季和冬季降水较少。
尤其是在夏季,大连地区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而在秋季,受到偏北气流的影响,大连地区降水较少。
大连地区降水量在空间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沿海地区的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的降水较少。
这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有关,海洋气候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较大,沿海地区山脉和海洋的影响会使得降水量相对较多。
近年来,大连地区的降水量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虽然整体上来看,年降水量的变化并不大,但是降水的时空分布却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些暴雨天气频发,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集中度增加。
三、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高考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
高考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季风是指在一年的不同季节,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热力差异,导致风向和风速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现象。
季风环流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在高考中经常被提及。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季风环流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引起的。
夏季,由于大陆受到辐射加热,温度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海洋受到辐射冷却,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区。
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季风。
冬季,由于大陆受到辐射冷却,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区;而海洋受到辐射加热,温度较高,形成低压区。
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吹向海洋的风称为冬季季风。
二、季风环流的特点1. 季风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定期变化: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的交替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都会出现。
这种定期变化是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不同季节受到不同的辐射加热和冷却所引起的。
2. 夏季季风湿润,冬季季风干燥:夏季季风吹向大陆的空气携带大量水汽,因此夏季季风主要表现为湿润的特点,给大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冬季季风吹向海洋的空气相对较干燥,因此冬季季风带来较少的降水。
3. 季风环流的影响范围广: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区,如南亚、东南亚、东亚、非洲东海岸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和温度变化较大。
三、季风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农业:季风环流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夏季季风的降水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依赖于季风的降水。
2. 水资源:季风环流对水资源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在一些地区会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水灾。
合理利用季风降水,进行水资源管理对于防灾减灾和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
3. 交通和贸易:季风环流对交通和贸易也有影响。
夏季季风为航海提供了有利的风力,推动了航海贸易的发展。
同时,季风环流还带来了固定的季节性贸易,使得一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网络。
气候变暖对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影响
气候变暖对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人类和自然界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季风系统作为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其在气候变暖下的变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对季风系统的影响,并对其环境影响作出评述。
一、季风系统简介作为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季风系统是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以及地球自转所引起的。
它通常会在夏季带来湿润的气流,而在冬季则会带来干燥的气流。
季风系统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气候变暖对季风系统的影响1. 季风降水模式的改变气候变暖会导致季风降水模式的改变,即季风降水的时机和量级都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气候变暖会使得季风降水的强度增加,但降水期的持续时间可能会缩短。
这样一来,季风影响区域的干旱和洪涝风险都可能增加,给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2. 季风风力的变化气候变暖也会对季风风力产生影响。
随着温度升高,气压差减小,季风风力可能会减弱。
这对于那些依靠季风风能发电的地区而言,将对能源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挑战。
3. 季风路径的移动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季风系统的路径可能发生移动。
例如,太平洋暖池的变暖会导致季风路径向北偏移,这将对季风气候区的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三、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1. 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消融和海冰融化加剧,这将进一步提高海平面。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国来说,将面临更严峻的海洋侵蚀和洪涝风险。
2.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许多生物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气候变暖而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外,季风降水模式的改变也会对当地植被和动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季风降水模式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灾害。
这将对人类的生计和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四、应对气候变暖的挑战针对气候变暖对季风系统和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影响的扩大,气候变化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以更深入地了解气候变化,为全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太阳辐射等,而人为因素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诸多问题。
二、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家们开始加强气候变化研究。
现代气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们正开始研究地球的气候系统。
自那时起,气象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加速。
20世纪初,气象卫星和人工气象雷达技术的出现,为气象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
到了1960年代,全球气象合作计划(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预测。
科学家们正在运用全球气候模式,对未来数十年至数百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不断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向前发展。
三、气候变化研究的展望尽管气候变化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其次,对于未来气候系统的模拟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更多的模拟和实验数据,以得出更准确的预测。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方案的研究。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加强林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体系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总之,气候变化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气候,季风€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月。
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淮河一线分布。
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月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温度带划分对比: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nI0弋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一一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一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8卷第5期2012年9月第三极环境专栏313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王朋岭,唐国利,曹丽娟,刘秋锋,任玉玉320 2001—2010年青藏高原干湿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敏,周才平,吴良,徐兴良,欧阳华327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曲斌,康世昌,陈锋,张拥军,张国帅334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彭萍,朱立平,鞠建廷,Peter Frenzel,Claudia Wrozyna中国冰川资源专栏342 21世纪天山南坡台兰河流域径流变化情景预估孙美平,姚晓军,李忠勤,李晶350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流域径流模拟李晶,刘时银,韩海东,张勇,王建,魏俊锋357 托木尔型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模型分析韩海东,邵进荣,林凤,王建364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刘俊峰,陈仁升,宋耀选温室气体排放372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朱松丽,王文涛简讯378 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辛晓歌,吴统文,张洁科学知识:全球变暖专题383 气候变化承诺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5 暖大洋冷大陆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7 全球变暖预估的不确定性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信息与动态319 从现代和过去看未来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景Vol. 8 No. 5 September 2012Special Section on the Third Pole319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ltitude & Latitud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1981-2010 Wang Pengling, Tang Guoli, Cao Lijuan, Liu Qiufeng, Ren Yuyu 326 Aridity Patter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2001-2010Wang Min, Zhou Caiping, Wu Liang, Xu Xingliang, Ouyang Hua 333 Lake Ice and Its Effect Factors in the Nam Co Basin, Tibetan PlateauQu Bin, Kang Shichang, Chen Feng, Zhang Yongjun, Zhang Guoshuai 341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flected by Ostracods of Pumayum Co on Tibetan Plateau Since Middle-Late HolocenePeng Ping, Zhu Liping, Ju Jianting, Peter Frenzel, Claudia WrozynaSpecial Section on China Glacial Resources349 Estimation of Tailan River Discharg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21st CenturySun Meiping, Yao Xiaojun, Li Zhongqin, Li Jing 356 Evaluation of Runoff from Koxkar Glacier Basin,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Li Jing, Liu Shiyin, Han Haidong, Zhang Yong, Wang Jian, Wei Junfeng 363 Modeling the Sensitivity of Meltwater Runoff of Tuomuer-Type Glacier to Climate ChangesHan Haidong, Shao Jinrong, Lin Feng, Wang Jian 371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in ChinaLiu Junfeng, Chen Rensheng, Song Yaoxu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377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Zhu Songli, Wang WentaoNotes378 Introduction of CMIP5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by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Xin Xiaoge, Wu Tongwen, Zhang JieKnowledge: Special Topic on Global Warming383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s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 385 Warm Oceans and Cold Continents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 387 Uncertainties in Global Warming Projection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第三极包括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分布最广的地区。
平塘县季节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平塘县季节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平塘县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概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季节特征、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对气候变化对平塘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平塘县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
气候变化已经对平塘县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平塘县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平塘县、季节、年代际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概况、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平塘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发明显,平塘县的气候也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
研究对平塘县季节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平塘县的气候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不稳定,干旱和水灾频发;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但降水量较少,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春秋季气温波动较大,气候不稳定。
这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加以应对和调整。
研究平塘县季节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对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平塘县的气候适应性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通过对平塘县季节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近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平塘县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整体概况,了解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幅度;2. 研究平塘县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比较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异同,探讨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性;3. 探讨平塘县气候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分析气候变化在不同年代的表现及其可能的原因;4. 分析影响平塘县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5. 探讨气候变化对平塘县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季风影响的气候特征
季风影响的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有哪些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温气流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
2、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具有哪些特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干夏湿。
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
在盛行风向发生季节性转变的同时,云、雨和天气系统等都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伴随夏季风的来临,云量增多,湿度加大,雨量猛增,这时进入了雨季;冬季风来临,则云量减少,湿度变小,雨量剧减,这时转为旱季。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
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对病虫害的减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又常常造成农业减产。
3、季风气候形成的成因季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形成的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升温慢,陆地则快。
夏季时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于是就形成了来自海洋上的季风。
冬季时海洋上温度高,陆地则低,来自大陆内部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
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
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
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
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
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季风气候特点及分布
季风气候特点及分布季风气候是一种在季节交替时呈现明显影响的气候类型,其特点在于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和季风风向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以亚洲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和广泛。
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几个显著的方面。
首先是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即在一年中会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交替。
在雨季期间,气温较高,降水量充沛,而在干季期间,则相反,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
这种季节性变化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其次是季风风向的变化。
季风气候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风向。
以亚洲的孟加拉湾季风为例,夏季时南亚季风会带来大量的潮湿空气,造成暴雨和洪涝灾害;而冬季时西伯利亚高压会引起干燥的北东季风,导致干旱和寒冷天气。
这种风向的变化也是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亚洲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和广泛的地区,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这些地区,季风气候对当地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是这些地区气候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非洲和南美洲,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非地区和巴西等地。
在东非地区,东非季风提供了充沛的降水,支持当地的农业生产;而在巴西,南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则呈现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季风气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气候类型,其特点在于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和季风风向的变化。
了解和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对于地方气候预测、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希望本文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有所帮助。
季风环流成因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环流成因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是指一种季节性的气候现象,即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中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而发生改变。
季风环流分为南半球的东南亚季风和北半球的印度季风。
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
在夏季,陆地上的温度比海洋高,造成了温度梯度差异。
在温度梯度的驱动下,海洋上的低压带会向陆地上的高压带流动,形成了一股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风。
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季风环流对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空气,使得降水增多,从而降低了地表温度。
而在冬季,陆地上的高压带会抑制湿润空气的流入,导致降水减少,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因此,季风环流使得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高。
其次,季风环流对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空气,导致夏季降水量较多。
而冬季由于季风的制约,导致降水减少。
这种显著的季节性降水分配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季风环流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夏季的降水使得植被得到充分的水分供应,所以植被茂盛。
而冬季的少雨使得植被的生长受限。
这种季节性的植被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的迁徙、繁殖和食物链的构建等。
最后,季风环流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依赖季风带来的降水和水源供应,季风的准确预测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季风还会带来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总之,季风环流作为一种季节性的气候现象,在地球上许多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对气温、降水、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季风环流成因及其影响,对于科学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_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1997年5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 T ERNA R Y SC IEN CES 第2期第一作者简介:董光荣 男 60岁 研究员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1997-01-29收稿,1997-02-28收修改稿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3董光荣 靳鹤龄 陈惠忠(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 730000)摘要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末次间冰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
依据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叠覆更替的沉积序列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对末次间冰期以来,尤其是特征时期边界带的位置进行了讨论。
其中,盛冰期时移动幅度最大,南界可能达30°N 左右;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气候鼎盛期最靠西北,南界在古长城以北。
全球冰期-间冰期波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是控制边界带移动和气候变化的根本因素。
主题词 末次间冰期 沙漠-黄土边界带 气候变化众所周知,沙漠和黄土是同一风力作用下的孪生沉积。
因所在生物气候带、地形和风力大小等条件的差异,两者在空间上又具有明显的沉积分异——上风向为以砂物质为主的流动沙漠区,下风向为以粉尘沉积为主的黄土区。
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一个既有流沙堆积,又有粉尘沉积的过渡带,即所谓沙漠-黄土过渡带(相对而言,两者互为边界,所以又称边界带)。
因此,沙漠-黄土边界带是指沙漠区和黄土区之间实际存在的风成砂和黄土沉积在空间上犬牙交错、时间上交互叠覆的地带。
沙漠-黄土边界带在我国分布范围甚广。
本文着重讨论阴山、贺兰山以东受现代季风气候影响的半湿润森林至干旱荒漠之间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包括部分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干草原以及干旱荒漠草原等生物气候带,大约相当于现代多年平均降水400~200mm 等值线间的区域,该带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1]相似,也是现代东亚夏季风波及的北缘地带。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气候。
1定义是指因为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与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吹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吹北、西北风,是冬季风。
因为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某些年份干旱少雨、某些年份又会洪涝多雨。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2特征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因为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因为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因为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3农业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亚洲是全球季风环境系统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地区之一。
季风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覆盖面积广大,涵盖了从东亚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等国家。
这一区域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季风强度、范围和时期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温度升高,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夏季风将变得更加强大和湿润,而冬季风则会变得更加弱小和干燥。
这将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首先,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水资源将面临严重挑战。
夏季风的增强会带来更多的降水,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和沿海地区。
然而,由于气温升高,降水也可能变得更为不规则,导致洪灾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冬季风的减弱将导致内陆地区的降水减少,造成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些变化将对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夏季风的增强将提供更多的水分供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降水不规律和洪灾的风险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冬季风的减弱将导致内陆地区的干旱加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带来困难。
这将需要农业部门采取适应性措施,例如调整作物品种、改进灌溉系统等,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也将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
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分布变化将影响亚洲季风环境系统内的湿地、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
湿地的退化和草原的沙漠化将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森林覆盖面积可能会扩大或缩小,从而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
保护和恢复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孟加拉湾的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孟加拉湾的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孟加拉湾是亚洲一个重要的海域,位于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之间。
这片海域的季风气候变化对于周边地区的农业、渔业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孟加拉湾季风气候的变化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孟加拉湾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变化的呢?季风是指地球自转和季节变化带来的大面积北风和南风的交替,每年孟加拉湾都会经历两个季风期——夏季风和冬季风。
夏季风从4月到10月,风向南半球,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风从11月到次年3月,风向北半球,带来较少的降水。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孟加拉湾的季风模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孟加拉湾的降水量变化对农业和渔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夏季风期间,孟加拉湾和周边地区都会迎来大量的降水,为农田灌溉和湿地的水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补给。
然而,近年来孟加拉湾降水量的不规律性增加,有时会出现长期的干旱期,导致农田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饲养业的发展。
渔业也会受到影响,降水不足导致水域中的浮游生物减少,给渔民带来捕捞量下降的困扰。
其次,风暴和海平面上升是孟加拉湾季风变化带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气候变暖加剧了风暴的频率和强度,孟加拉湾沿岸的地区成为风暴的重灾区。
强烈的风暴和飓风对当地居民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摧毁了房屋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居民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孟加拉湾沿岸的海平面也在上升,这加剧了风暴造成的海洋侵蚀现象,损害了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基础设施。
最后,孟加拉湾季风气候变化还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降水量和风暴对孟加拉湾地区的海洋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海洋温度上升和海洋酸化,对大型珊瑚和浮游生物等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影响,破坏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孟加拉湾的季风气候变化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渔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规律的降水、增加的风暴活动以及海平面上升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气候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季风气候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季风是一种特定季节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风系统,广泛存在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气候的改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后果和对策。
1. 气候变暖引发季风强度变化随着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季风气候的强度也随之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变暖导致了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的显著升高,进而影响了季风的形成和偏转。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了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增强,而非洲季风则呈现减弱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加剧,而其他地区则面临更严重的洪涝灾害。
2. 海洋温度异常引起海陆热力差异全球气候变化还通过影响海洋温度的异常变化,进而改变季风气候。
海洋的温度对季风风向和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增加,导致海陆热力差异增大。
这种热力差异会改变季风风向,从而影响到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的气候状况。
例如,季风雨季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降雨量和降水分布也可能发生明显改变。
3.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带来的影响也将直接冲击到农业生产。
气候变暖引发的季风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收成量和品质下降。
降水不均匀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干旱、洪涝和暴风等天气现象的增加,进一步减少农作物的产量。
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带来食品安全和农民生计的严重问题。
4. 季风区域生态系统的威胁与调整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区域的生态系统也带来了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季风地区植被的扰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些动植物可能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快速变化,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为了适应季风气候变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包括合理利用土地、保护森林和湿地等措施。
5. 全球合作与减缓气候变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气候的影响,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分布
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分布季风气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气候类型,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分布。
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季节性的风向变化。
在季风气候区,随着季节的交替,风向会有明显的改变。
例如,在夏季,通常会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而在冬季,则盛行来自内陆的干燥气流,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风向的季节性变化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导致的。
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则相反,陆地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季风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
夏季的湿润季风带来大量的降水,常常形成暴雨和洪涝灾害;而冬季的干燥季风则降水稀少,容易导致干旱。
这种降水的差异在一些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印度的孟买,夏季降水量可以占到全年降水量的大部分。
季风气候的气温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夏季气温较高,炎热潮湿;冬季气温较低,相对较为寒冷干燥。
不过,具体的气温变化幅度还会受到纬度、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在低纬度地区,季风气候的夏季更加炎热,冬季相对温暖;而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则会更加寒冷。
季风气候在全球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
在亚洲,季风气候分布广泛。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和韩国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降水较为丰富;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南亚地区,如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的季风表现更为强烈,夏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常常引发洪水;冬季东北季风则较为干燥。
非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
西非地区的季风气候受到大西洋气流的影响,降水分布也有明显的季节性。
东非地区的季风气候则与印度洋的气流有关。
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也有季风气候的分布,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气流的交替影响。
四川省乐山市近51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
四川省乐山市近51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四川省乐山市近51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气温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类的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针对特定地区气温变化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四川省乐山市近51年的极端气温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势多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通过分析乐山市近51年的气温数据,发现该地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首先,乐山市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自1970年至2021年,乐山市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4摄氏度。
这表明乐山市的气候正在发生变暖,这种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乐山市的极端高温事件频率有所增加。
近几十年来,乐山市夏季的高温天气明显增多。
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高温天数和连续高温天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种频繁的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户外工作、农业生产等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另一方面,乐山市的极端低温事件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近些年来,乐山市出现了一些罕见的冷冻天气,例如2012年的持续低温天气,对当地的交通、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从整体趋势来看,乐山市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与其正常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相符。
对于乐山市极端气温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乐山市的气温变化。
然而,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例如,分析乐山市不同季节极端气温的变化情况,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如降水、风速等,综合分析乐山市气候系统整体的变化情况。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乐山市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应对极端气温事件的能力。
东部季风区生态问题和措施
东部季风区生态问题和措施引言东部季风区是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的地带,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多台风和暴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东部季风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东部季风区的生态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东部季风区的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常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于地势平坦,降雨容易流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长期以来,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使得一些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土地退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同时,过度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使得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现象加剧。
这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变化导致东部季风区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大部分森林被砍伐或用于建设,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东部季风区需要采取措施来节约用水。
首先,可以加强用水管理,推广用水计量和用水定额制度,鼓励居民和企业合理用水。
其次,可以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力度。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雨水收集和蓄水设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施土地保护政策为了解决土地退化问题,东部季风区需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
一方面,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限制不必要的土地开发。
另一方面,应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恢复和改造受损的土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为了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东部季风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其次,应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调查工作,了解物种分布和数量的变化情况。
此外,可以推动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恢复砍伐的森林,重建生态系统。
(完整word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刊物名称题目年,卷期,页码作者排序刊物级别新课程创新地理教学,打造“数字星球式”微课2014(05):101 王瑜,张志敏省级科技视界大同市农业用水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2014(06):321 王瑜,张志敏省级科技视界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2014(07):51-52 张志敏,王瑜省级如何设计基于数字星球的地理微课——
新课程
2014(07):130-131 王瑜,张志敏省级以“长江口变形的故事”微课为例
张志敏,王勇,
农业核心安徽农业科学不同储存条件下再生水水质变化研究2015(06):258-262
张阳,王瑜
张志敏,王勇,
灌溉排水学报滴灌灌水器堵塞研究进展2015(6)
核心
王瑜,张阳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项目
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发明基金项目“一种通过压力表监测阀门控制的自动反冲洗过滤器”;
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源于生活污水的再生水滴灌灌水器堵塞机理与堵塞风险评价”(项目编号51269018);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生活污水再生水滴灌系统堵塞中滴灌器堵塞机理研究”(项目编号NJZY13051);参与内蒙古科技支撑项目“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121036)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再生水滴灌系统堵塞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0524)。
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项目“再生水抗堵塞滴灌设备选型配套及优化运行技术模式研究”。
季风
区
区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 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 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每年4月初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第一次北进,夏季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一场又一场降雨。回南天、华南前汛 期、龙舟水等,都是这时期夏季风的产物。进入5月底,副热带高压再一次北进,夏季风影响的范围从华南地区逐 步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平原,恰巧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梅雨”诞生了。
到了7月下旬、8月上旬,夏季风到达最北界——华北、东北地区,“北方汛期,七下八上”说的就是这里。 到了9月、10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落,夏季风也撤到华西地区。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 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 陆性。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虽 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我国是全球夏季风最活跃区域,受东亚夏季风显著影响,夏季风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气候分布格局,而 且还控制着我国雨带位置变化和旱涝状况。每年夏季风暴发后,会逐步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当深入到一定程度后 又会向沿海撤退,从而形成一个夏季风年循环过程。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 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海洋的 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 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我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我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 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就是典型的雨热同期。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北方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 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而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地区相对于西北地区较近海洋,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会进入全年中降水较多的雨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作者:张志敏等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7期【摘要】季风边缘区具有典型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季风边缘区的气候变化对探索季风的作用过程、变化机制和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植被、气温与降水、湖泊等方面对季风边缘区的气候变化开展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对运用数值模型多指标的分析、合成解释来模拟特征时间段及瞬时态古气候,并与已有的沉积记录进行对比,开展高精度古气候模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对于指标的完全理解和对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的更准确认识还有待于长期的研究。
【关键词】季风边缘区;环境变化;气候【Abstract】Monsoon edge area has the typical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in?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monsoon marginal zoneto climate chan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explore the monsoon action process, change mechanism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aspects of vegetati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lakes carry out a series studies on climate change of the monsoonmarginal zone whi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use of multi-index numerical model analysis, synthesis explain to simulate the characteristics time period and the instantaneous state of the ancient climate, and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sedimentary record, carry out high-precision paleoclimate simulations needs further study.【Key words】Monsoon marginal zone;Environmental change;Climate0 引言季风边缘区是指受夏季风环流影响,气候年际波动较大的外围边界区,是降水和光热变化和环境年变化的显著地带,是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1]。
对于区域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响应和记录[2-3]。
不同时期,因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季风边缘区的空间范围也是变动的[4]。
因此,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对生态脆弱和环境变化敏感的季风边缘区研究不仅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更有利于了解东亚季风的作用过程和变化机制,为处在北方季风边缘区的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季风边缘区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植被、气温与降水、湖泊等方面对季风边缘区的气候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植被对于气候响应都有一定的阈值;气候(包括温度、降水以及其它气象要素)对于区域的强迫,对于区域内不同的地貌单元的植被群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气候对于湖泊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湖泊体系是一个综合的自然环境单元,湖泊沉积物记录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多种环境作用过程。
1.1 植被与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欧廷海,钱维宏[5]分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季风边缘区等3个区域对东亚季风边缘带上植被变化与季风季节与年际变化的关系做比较分析,结果得出季风边缘区域的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张永香[6]运用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的贺兰山和祁连山东段树木年轮资料研究在季风边缘区树木生长对于不同气候要素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树木生长与气温基本呈反相关关系与降水则呈正相关关系;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记录表明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建立大空间尺度上的树轮网络并用于分析区域干早和灾害历史是比较可行。
李佳佳[7] 通过两个AMS14C测年数据对地处季风边缘区的青土湖进行研究,并利用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粒度和碳酸盐含量等物理化学指标恢复青土湖湖区全新世以来植被和环境变化状况并浅析其成因机制,结果也表明在全新世之前和2.5ka以来的气候干旱以及湖泊逐渐干涸的过程。
以孢粉分析为主恢复的青土湖的气候变化模式与相邻的内蒙和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记录的早全新世干旱中全新世湿润的气候演化过程相反,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受季风、西风带和局域环境共同影响造成的。
1.2 季风边缘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春喜,丹丹,毕力格[8]等利用近60a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处于季风边缘区的阿拉善高原的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温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后,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年降水量则无明显的增加趋势,处于季风边缘区的阿拉善高原气候仍以暖干化为主,暂不能得出气候向暖湿转变的结论。
包红花[9]通过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季风气候边缘区的科尔沁沙地近300年的旱涝时空演变进行较周详地探讨与研究。
研究发现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气候变化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中西部千年和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冷暖与干湿期。
于燕,谢正辉[10]基于MODIS和CLCV陆面覆盖资料,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研究中国区域陆面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荒漠化和植被退化为主要特征的陆面覆盖变化通过改变陆面能量、水分平衡与大尺度环流进而对气候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3 湖泊记录的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隆浩[11]通过研究位于季风边缘区的石羊河终端湖泊和毛乌素北缘的泊江海子湖泊,重建了季风边缘区全新世中期的环境演化历史。
结果季风边缘区9~3cal.kaB.P.的气候变化历史可划分为4个阶段:9cal.kaB.P.到7.8cal.kaB.P.的湿润背景下的转暖过程,7.8~7.5cal.kaB.P.的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7.5~5cal.kaB.P. 的暖湿气候适宜期;5~3cal.kaB.P.的干旱期。
杨奇丽[12] 结合AMS l4C年代控制,通过对蒙古高原南部季风边缘区的腾格淖尔湖泊沉积剖面的地球物理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重建蒙古高原南部季风边缘区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并结合周围区域及南部季风边缘区域的全新世环境变化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全新世的适宜期和对应的夏季风影响的持续时间在由北向南逐渐延长,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时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中全新世前期可以推进到现代季风界限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
俞凯峰等[13]在对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半干旱气候带的中国北方典型沙地古气候记录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温度降低了5~1l℃,降雨量减少180~350mm。
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温度升高了1.0~3.5℃,降雨量增加了30~400mm。
从东都沿海向西北内陆降雨量增幅有加大趋势。
陈发虎,张家武,程波[14]等通过对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岸地貌考察和AMS14C年代学研究,讨论达连海古湖晚第四纪高湖面出现的可能时间;并通过达连海DLH99孔岩芯年代和高分辨率代用指标,讨论高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
结果发现全新世早中期是适合山地针叶林植被发育的气候最宜期,而晚全新世山地森林植被整体衰退。
达连海存在的系列高湖面和冰消期以来的完整气候记录,为理解晚第四纪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过程及其机制提供了条件。
李志飞[15]通过对巴里坤湖记录的新疆东部中早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西风环流影响显著,是全球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反应,对于理解季风区以及季风边缘区气候演化过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刘凯等[16]根据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东亚季风北部边缘区的萨拉乌苏地区底层沉积相和年代学结果,得出在约40~30ka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地区发育有古湖泊,说明当时有效湿度较高。
通过区域对比毛乌素沙漠和其他亚洲季风区在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都有古湖形成或者高湖面记录,说明这些湖泊的演化过程存在一定的等时性,反映当时亚洲夏季风的增强及有效湿度的增加。
春喜[17]采用遥感影像分析和差分GPS方法精确测量各级湖岸堤高程,通过OSL定年技术对湖滨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并结合湖滨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等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对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湖泊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范围的吉兰泰古大湖的存在,吉兰泰高湖面出现于60~50kaB.P.间,且高湖面出现时期与亚洲季风强盛时期基本一致,反映了夏季风的盛衰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和面积变化的诱导原因之一。
靳立亚,陈发虎,朱艳采[18]用多窗谱分析方法较详细地分析了夏季风边缘区——甘肃民勤盆地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的沉积记录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的周期性。
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气候153a主周期变化所对应的明显干湿期有6~7次。
其他百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早中全新世波动幅度较大,到中、晚全新世其波幅逐渐减小。
其中准1500a的周期波动在整个全新世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中都有反映,而500~700a的周期波动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春喜,王宗礼,夏敦胜[19]等利用OSL和14C测年手段研究位于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时发现当时该湖泊处于浅水状态,此后湖水经历了快速的下降过程。
对于盐湖中心剖面点盐层之下粘土层的14C测年显示,在5500aBP以来,集聚大量的石膏、芒硝和石盐等蒸发盐类,该湖泊进入成盐期。
通过区域对比发现,吉兰泰湖面快速下降阶段与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干旱事件发生时间相对应。
2 结论综上所述,对季风边缘区的环境变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结合当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对处于该区的植被、湖泊进行研究,探索季风边缘区的气候变化。
利用AMS14C和OSL技术对古湖泊的岩芯进行定年和测年,并运用湖泊沉积学、地貌学知识结合湖泊沉积物的孢粉、碳酸盐、盐度、磁化率等指标对湖泊进行研究。
植被对于气候响应都有一定的阈值。
气候(包括温度、降水以及其它气象要素)对区域内不同的地貌单元的植被群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气候对于湖泊的影响则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