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制约、互根互⽤、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加以说明。
(⼀)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
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的交感或雌雄⼆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新的个体才能诞⽣。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交感作⽤。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着的两种事物或⼒量,统⼀于⼀体,于是产⽣了⾃然界,产⽣了万物和,产⽣了⼈类,并使⾃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对⽴的两个⽅⾯并⾮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个统⼀体中,⽽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
(三)阴阳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是指阴阳双⽅不断地资⽣、促进和助长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例不是⼀成不变的,⽽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
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这是互根互⽤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这是互根互⽤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制约与互根互⽤。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它表达了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属性。
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被用来分析人体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的选择。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它们在人体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4.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研究。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的总称,每个脏腑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5.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津液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以上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掌握好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学好中医学至关重要。
二、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之一2.辨证施治: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征来辨识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因人而异: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理状况、外界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使中医学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病症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推拿、草药治疗和饮食调养等。
这些方法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1.辨证论治:中医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辨证用药和辨证针灸。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气血津液与美容的关系
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楚,精神充沛,思维 敏捷,双目有神,肌肉丰满而有弹性。 血液亏虚,常可见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萎 黄,肌肤干涩,双目无神,爪甲不荣,毛发 干枯等; 血热,则会出现酒齄鼻、粉刺、衄血等。
3.望五官
眼神:精血亏虚则视物昏花,目睛干涩;阳虚则目光无神,常 欲闭目,神疲肢冷。 目色:目眦色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显红络为阴虚火 旺;全目赤肿为肝火;眼胞红肿湿烂为脾火;白睛变黄为黄 疸;目眦淡白为血虚。
望皮肤------皮肤性质
中性皮肤:皮肤红润,富有光泽,不油腻、不干燥,皮纹细腻 光滑,富于弹性,厚度适中饱满,无粗大毛孔,较为耐晒, 对气候变化不敏感,较少生雀斑、黄褐斑、痤疮等皮肤疾患。 中性皮肤多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男女和身体健康的成年 人,是阴阳平衡、五藏协调、气血畅达、七情平稳、饮食合 理、二便通畅的表现。 干性皮肤:肤色或淡或暗,皮纹细腻,缺乏弹性和光泽,皮肤 较薄而干燥, 易生皱纹及皲裂,不耐风吹日晒,易生色斑 及过敏,形体常偏瘦。多见于女性,是皮肤失养的表现
二)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 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其华在发: 发的生长,赖血以养,肾藏精,精化血,精 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肾华在发。” 2.开窍于耳及二阴 : 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 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前阴和后阴 的功能与肾也密切相 关. 3.在液为唾 :唾由肾精化生 .
望官窍
鼻:鼻梁端直,印堂平阔,山根连印,鼻准丰 隆,鼻色明润,鼻粘膜淡红润泽,乃健康长寿、 体质强壮之象;如鼻部瘦小,鼻骨塌陷,空外 以张,壁薄色枯者,是中寿而尽、体弱多病之 象。 鼻头色红,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甚者状若赘 瘤,为酒齄鼻,多因脾胃积热或肺胃热盛上蒸 而致。鼻部色斑或为雀斑或为黄褐斑,鼻周皮 疹多为粉刺。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精华本文为大家分享的是2017年中医助理考试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精华考点,希望对大家复习中医助理有所帮助!(一)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并形象地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可分为四种状态:①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②潜病未病态,即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的发展尚未达到“显化”的程度;③前病未病态,指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但在临床上尚不能明确诊断其病证类型,即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呈现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④传变未病态,即某一脏器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其他器官发病但尚未发病的状态。
所以,治未病应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早治防变等内容。
未病先防,是指在健康未病态时,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般多从扶助正气、纠治体质气质偏差、讲究卫生、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等方面着手,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减少发病几率。
《丹溪心法》指出:“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说明未病先防多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
早治防变,是指针对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及传变未病态,要早期诊治,截断病传,防止疾病的深入发展和传变,将病理损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属于基本治则的范畴。
(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贯穿于中医治疗学始终的重要观念,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曾形象地比喻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说:“本之为言,根也。
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已提出:“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经别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经别经别,即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
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而“别出”,称之为“离”;其次是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之为“入”;然后是浅出于体表,称之为“出”,并上头项、头面部。
但是,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在其最后浅出体表时有所区别:阳经的经别从体腔内部浅出于体表到头顶等部位时,仍并入十二经脉中与其同名的经脉中,而阴经的经别则不再归入于同名经脉,而是同与其有表里关系的阳经经别合流,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之为“合”。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同时,阳经的经别在进入胸、腹之后都同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发生联系,足三阳的经别还都经过心而上循头部;手三阴的经别从腋部进入内脏后,都经过喉咙而上达头面。
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部位范围较广,有些部位则是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重要作用。
其主要功能为:l.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N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N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3
阴阳学说
31、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32、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阳胜伤阴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3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病治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34、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阴中求阳
35、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36、阴阳转化是()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37、“阴根于阳,阳根于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讲义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观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实录、主题班会、作文大全、说课稿、评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comments, teaching records, theme class meetings, composition essays, lecture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简介心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3病机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
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
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形成及表现:主要有如下五类:一是肝阳化风。
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 斜,重则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二是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可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三是阴虚风动。
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
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虚风内动。
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症。
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四是血虚生风。
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
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是血燥生风。
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
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二)寒从中生概念:又称“内寒”。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4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4
阴阳学说
4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47、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48、对阴阳偏胜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49、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50、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的方法称为()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非
51、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的方法称为()。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一、按生理功能,脏腑可分为哪几类?1.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五脏是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作用。
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
二、人体经络穴位由哪些部分组成?人体经络穴位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三、何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四、何谓六气、六淫?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气”一般不会导致发病。
此六种因素在身体内外的太过与不及称为“六淫”,能导致身体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五、中医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的基本内容:治疗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急缓,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治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3)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3)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第六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传化水谷,生理特性:通降下行,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
《难经》称为“七冲门”。
(一)胆的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汇集于胆,并随着消化的需要,排泄胆汁于胃肠,以帮助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胆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的分部:(1)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
(2)胃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
2.胃的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
(1)受纳,即接受、容纳的意思。
故称“胃者,太仓也。
”(2)腐熟,也叫熟腐,即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3)胃的主要功能,即是接受容纳由口腔经过食管下传的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人小肠。
(4)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除与胃阴的滋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胃气、胃阳的推动和温煦。
3.胃的生理特性:以降为顺、以通为和。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
2.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和化物。
受盛,是接受和贮盛。
化物,即消化。
小肠的受盛与化物功能,是指小肠接受由胃传下的食糜,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2)分别清浊。
清,指水谷精微。
浊,指食物残渣。
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即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并将残渣向下传送至大肠。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2
阴阳学说
一、A1
1、“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2、“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3、“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4、“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是阴阳之间什么关系的正常()
A.阴阳对立与消长
B.阴阳制约与消长
C.阴阳互根与平衡
D.阴阳消长与平衡
E.阴阳消长与转化
5、“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7、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下述哪个方面()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练习题2
阴阳学说
16、属于阴证的是()
A.虚证
B.表证
C.热证
D.实证
E.以上均非
17、属于阳证的是()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虚证
E.以上均非
18、用阴阳分析疾病现象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是()
A.面色鲜明
B.咳声有力
C.脉象滑数
D.声低气微
E.脉象洪大
19、脉象分阴阳,属于阴的脉象是()
A.浮
B.大
C.迟
D.滑
E.洪
20、脉象分阴阳,属于阳的脉象是()
A.浮
B.沉
C.小
D.涩
E.细
21、阴液不足,日久不愈,影响阳气化生,引起阳也不足的病理变化称为()
A.阴偏衰
B.阳偏衰。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三)原创医路风尘2021-04-08 07:28:01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1)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3)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阳胜
3 l・补 阴 H 道 当 目 m 什 阳 鲫 的 法 日 c 刚方 Jl
R 竺 A 主 ’
C脉 滑 .象 数
D.
A阳 胜 偏
o
A 中阳 . 求 阴
e阴 治 曼
Bp 乐 ・● 阴 H
; 气 低微
眦 雌 (
B阳 衰 偏
B.
;
c阴 胜 .偏
2 .五 行 中 具 有 “曲 直 ”特 性 的 是 1
( )
Bl型 题
A.阳 中 之 阳
A .阳偏 胜 B .阳 偏 衰
C .阴 偏 胜
B .阴 中之 阴
C.阳 中 之 阴 D.阴 中之 阳 E .阴 中 之 至 阴
A.木
B .火
C .土
D.阴 偏衰 E .阴 阳两 虚
z ・下 里证
A
.
E耄 广 _
B .表证
、
)
.
兰詈虚 翟
8 适用 于阴 偏衰 … . 的治疗 方 ( 方法是
A ・阳病 治 阴
兰 要
E
)
1. 4
补
j 直当 日 i 亡丑仆 约 的方 法 删
是(
)
c 寒 证 . D .虚证 E .虚热 证 3 下 列 选 项 属 于 阴证 的是 ( . A. 证 虚
1 ・对 阴 阳 偏 衰 采 用 的 治 疗 原 则 是 5 ) A ・损 其 有余
E .表寒 证
4 .下 列 选 项 中 , 于 阴 的 事 物 或 现 属
D .阳 胜
E .阴 阳 两 虚
B 补 其 不 足 ・
c -寒 者 热 之
象是(
)
1. 阴病 治 阳’ 0“ ’ 的病 理 基础 是 (
B ・补 其不 足
5 .下 列 选 项 中 , 于 阳 的 事 物 和 现 属
象是 ( ) (
l. 阴 中 求 阳 用 的 下 述 病 证 是 1“ 适
) A .阴 虚
C ・寒 者 热 之
D ・热 者 寒之 E 调 整 阴阳 ・
A .面 色 晦 暗
B .声 低无 力
A .阴 虚 B .阳 虚 C .阴胜
)
D 热 者寒 之 ・
E ・调 整阴 阳 1 ・对 阴 阳 偏 胜 采 用 的 治 鲜 明 C 迟 脉 .
n 背
E 声 高 .
D .阳胜
E .阴 阳两 虚
A ・损 其 有余
继续 被 膏 中国 _ ?民阃 疗珐
兰 垒 垒 l ! ! U ——————— ———————————— ————————————— ————■
版出 嚣萼 辜耋墨 耋 社版
,
是 国家中 医药 管理局 中 医师 资格 认证 中心唯 一指 定 用书 。户 丌以奉 栏 目既 口 刀 区识‘ 匹 J J F 业 l 贝付 巧 帆
缨 续教 育 中国民间疗珐
CH} NATUR P NA S O A_HY
A .阴 病 治 阳
B .阳病 治 阴
D .曲直
E.从 革 2 .属 于 五 行 之 “火 ”的 五 音 是 6
( )
A.阴 虚
B.阳虚 C.阴 胜 D.阳胜
E.阴 阳 两 虚
C .热 者 寒之
D 寒 者 热 之 . E .阳 中求 阴 1 . 壮 水 之 主 , 制 阳光 ” 现 的 治 9“ 以 体
则是( )
A.宫 音 B .角 音
7 “ 中 求 阴 ” 疗 方 法 适 用 的 病 证 .阳 治
是( )
C 商 音 .
D.徵 音 E.羽音 2 .属 于 五 行 之 “金 ”的 五 音 是 7
1. 阳 中求 阴” 用 的 下 述 病 证 是 2“ 适
)
D 热 者 寒 之 ・
E .词整 阴 阳
A.阳偏 胜
A.阴虚
1 . 益 火 之 源 , 消 阴 翳 ” 现 的 治 8“ 以 体
6 8
中 困民 阉 疗臻 ! ( 年 : 第 1 (} ) 】 {月 第 :期 7卷 {
B . 证 c .热证 D. 证 实
B .阴病 治 阳 c .阴 中求 阳 D. 病 治 阳 阳 ) E .阴 病 治 阴 9“ . 阳病 治 阴 ’ ’ 的病 理 基 础是 (
A .阴 虚 B .阳 虚 c .阴 胜 (
A・阴 中求 阳 B ・阳 中求 阴 c ・阴 病 治 阳 D ・阳病 治 阴 ) E ・阴 阳双 补
C .阴 胜
D .阳胜 E .阴 阳两 虚
A .酸 、 、 苦 成 B 辛、 、 . 苦 成 C .辛 、 、 甘 淡
D.甘 、 、 淡 涩
c .商音
D .徵 音
E.羽 音
9“ . 阴病 治阳” 的病 理基 础是 (
1.阳病治 阴” o“ 的病 理基 础是 (
E .甘 、 、 苦 淡
i三 辜 蓄 霉 篓主 耋
姜 妄
权 威辅导 , 叉可作 为中 医师继续教 育考核 的最佳 蓝本 。
中 医基 础 理 论 辅 导 ( ) 三
Al型 题
症 状选聃
, , 、
D 阴偏衰 .
属 于 阴 7 “ 者 热 之 ” 用 于下 述 的病 证 是 .寒 适 用 于一 F述 的病 证 是
D.金
1 .以 时 间 划 分 阴 阳 , 子 时 至 卯 时 则
属( )
1. 者 热 之 适 用 的病 证 是 ( 1寒
B .阳 虚
l。治疗 疾病 的基 本 原 则 是 ( 7
)
C 脉象沉细 .
D 心烦不宁 .
E .精 神 委靡
C .阴胜
D .阳 胜
E .阴 阳两 虚
A -损其有余
B 补 其 不 足 ・
C 寒 者 热 之 ・
6 “ 者寒 之 ” 用 于 下 述 的 病 证 是 .热 适
( ) (
( )
A.阴病 治 阳
8 “ 中 求 阳 ” 疗 方 法 适 用 的 病 证 .阴 治
是( )
B .阳病 治 阴 C 热 者 寒 之 . D .寒 者 热之 E .阳 中求 阴
2 .属 于 阳 的 五味 是 ( 0 )
A.阴 虚
B.阳 虚
A.宫音 B 角 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