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3-1

合集下载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2.阴阳对立制约 (1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 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 (2 )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 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 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 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 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 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 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 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 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 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 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 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 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 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 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气机:即气的运动。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基本形式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气的运动畅通无阻 升降出入协调平衡 气机调畅。
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五脏 脾胃居中,在中者有升有降,脾胃为全身升降的枢纽。
气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六腑: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功能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作用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卫气。 卫 分布:行于脉外,不受脉管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气
➢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 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示意图
饮食 水谷
脾胃之气
中焦 受气 取汁
水谷 精微
营气 津液
清气
肺气 心气
心脉
肾精


肾气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化神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资先天——对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宗气
丹田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资助先天元气
3.营气
含义: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营阴。 营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1-3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1-3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 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 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 阴以防肝阳上亢。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 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 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 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 属于木。其他类推。 肝 木 目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 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 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 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 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 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表1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 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 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 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4础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一 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定了緣幽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打印版

中医基础理论-打印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表上 左 侧腰 背胸六心三

腑肺



肝足
内胸

阴内下右
腰腹
脾三
侧腹

肾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020-3-16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020-3-16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心气 A.
充沛
血液 充盈 B.
2020-3-16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实录、主题班会、作文大全、说课稿、评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comments, teaching records, theme class meetings, composition essays, lecture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简介心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2.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 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土爰稼穑” 。

2.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3. 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 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

5.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 “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 大怒导致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 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 C )A.解剖形态结构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D.经脉阴阳属性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因为( B )A.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 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 少阳经主要行于( B )A.面部B.侧头部C.面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 孙络是指( B )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 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 )A.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 湿邪的性质是( B )A.开泄B.重浊C.凝滞D.干涩13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 .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B )A.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 .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 C )A. 心B. 脾C.肝D.肾17. 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 )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 .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C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2.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 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土爰稼穑” 。

2.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3. 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 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

5.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 “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 大怒导致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 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 C )A.解剖形态结构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D.经脉阴阳属性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因为( B )A.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 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 少阳经主要行于( B )A.面部B.侧头部C.面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 孙络是指( B )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 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 )A.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 湿邪的性质是( B )A.开泄B.重浊C.凝滞D.干涩13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 .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B )A.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 .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 C )A. 心B. 脾C.肝D.肾17. 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 )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 .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C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E.血虚气亏(分数:6.00)(1).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

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2).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气虚或者气滞,则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3).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二、 A1型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说的是(分数:2.00)A.昼√B.旦C.夕D.前夜E.后夜解析:2.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的作用是(分数:2.00)A.神的作用√B.气的作用C.精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解析:解析: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

3.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分数:2.00)A.事物的对立统一B.事物的对立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E.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解析:解析: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4.依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分数:2.00)A.心B.肺C.脾D.肝√E.肾解析:解析:心位于胸中而居膈上,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其意义在于心有主持阳气而恶热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台北市立医院医师 罗国正

中医基础理论——台北市立医院医师 罗国正

生理功能
–1.主疏泄─疏,疏導;泄,舒暢、暢快 (1)調暢氣機 (2)調暢情志 (3)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4)調節膽汁分泌 (5)調節女子月經和男子排精 –2.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貯藏和排泄膽汁,助消化
肝藏象現代醫學觀
肝臟
月經 筋、韌帶、爪、
五臟之間的關係

七、肝與腎:藏血與藏精,精血同源 –肝藏血,血生精;腎藏精,精化血 精和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 →肝腎同源 –肝主疏泄,腎主封藏,相互調節制約 女子月經、男子射精異常 –腎水不足→肝陰虛不能斂陽→肝陽 上亢→高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
–1.氣的生成:肺主氣、脾益氣
生理關係 臟腑經絡表裏關係

五臟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肺:血與氣的關係 –心主血--血載氣、血為氣母、諸血者皆屬心 –肺主氣--氣行血、氣為血帥、諸氣者皆屬肺
肺朝百脈,氣行則血行,藉由呼吸運 動有助於動脈血液循環和靜脈血液回 流。 藉由心臟搏出的體循環和肺循環內血 紅素等進行氣體交換。

腎與膀胱

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2.主水:腎為水臟 –3.主納氣 –4.主骨生髓、通於腻 –5.腎主命門之火

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
腎藏象現代醫學觀
腎和泌尿生殖系統 骨、髓 髮 耳 腰 內分泌系統

–下視丘--腻垂體--甲狀 腺、性腺、腎上腺
腎與膀胱

脾與胃

脾虛→
1.運化失常:納呆腹脹、便溏、肌肉消瘦、四肢 乏力、唇 色淡白萎黃無華 2.水液運化障礙→水濕停滯:水腫、痰飲 3.脾不統血→血不循經→吐血、崩漏、便血

中医基础概论(3合1)笔记整理2020

中医基础概论(3合1)笔记整理2020

1. 中医学是源自古代中国,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治疗研究的科学。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邪去则正安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 《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内收载中药365《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4.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1)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2)人与自然的关系;3)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5.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组成。

6.辩证的概念:即辨别证候,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

7.“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胡根,阴阳转化。

9.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所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

木:木曰曲直火:火曰炎上土:土曰稼穑金:金曰从革水:水曰润下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相乘相侮10.气一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

是人体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宗气又名“大气”“动气”。

是有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之气。

营气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

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是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本题思路: 9.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肺气宣降失职 • B.肝气疏泄失常 • C.脾气运化失健 • D.三焦水道不利 • E.小肠清浊不别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10.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
• A.正治法 • B.反治法 • C.从治法 • D.反佐法 • E.攻邪法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11.与内寒病理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脾 • B.肝 • C.肾
• D.心 • E.肺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8.“大实有赢状”的病理机制为 • 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 • 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 • 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 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 • 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 A.攻补兼施 • B.通因通用 • C.塞因塞用 • D.先补后攻 • E.虚者补之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7.阳盛格阴系指
• 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 • 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 • 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 • 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5.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痰饮 • E.疫疠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6.针对“大实有赢状”病变的治法是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14.七情致病,易伤
• A.心肺肝 • B.脾肺心 • C.心肝脾 • D.肝心肾 • E.心脾肾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15.情志为病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 A.喜则气缓 • B.怒则气上 • C.悲则气郁 • D.恐则气下 • E.思则气结
本题思路: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
• A.邪气损正 • B.正气抗邪 • C.邪正俱衰 • D.正虚邪犯 • E.正胜邪负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13.“内寒”是指
• A.寒邪入里 • B.寒中脾胃 • C.寒中少阴 • D.阳虚阴盛 • E.阴盛伤阳
• A.心肺肾 • B.心脾肾 • C.心肝肺 • D.心肾肝 • E.心三焦肾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2.“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 A.阴阳对立 • B.阴阳互根 • C.阴阳消长 • D.阴阳转化 • E.阴阳交感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19.燥邪致口舌干燥的机理是
• A.燥邪伤肺,肺气不利,水津不布 • B.燥性干涩,易伤浅表之津 • C.肾恶燥,燥伤肾,津液气化失常 • D.燥邪化热,津液受损 • E.燥邪化热,热入营血、阴津不上承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16.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 A.心 • B.肝 • C.脾 • D.肺 • E.肾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7.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
• A.肝阳化风 • B.阴虚动风 • C.风邪上扰 • D.血虚生风 • E.热极生风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4.塞因塞用的治疗适用于
• A.虚实夹杂 • B.真实假虚 • C.表实里虚
• D.真虚假实 • E.表虚里实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 A.肝 • B.肺 • C.肺 • D.脾 • E.肾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3.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的是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0.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 A.湿邪 • B.寒邪 • C.风邪 • D.凉燥 • E.暑邪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1.内寒主要有关的脏是
中医基础理论-3-1 (总分:40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总题数:0,score:0 分) 二、A 型题(总题数:30,score:30 分) 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 烦躁不安等,其病机制多是 • 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 • 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 • 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 • 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 • 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
• A.气血盛衰 • B.气机失调 • C.阴阳盛衰 • D.正邪消长 • E.脏腑功能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18.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
• A.重阳必阴 • B.热极生寒 • C.阳盛则外热
• D.阳盛则阴病 • E.阳盛格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