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端粒/端粒酶—抗肿瘤药物设计的新靶点
o e ̄i C e sr ,C i f O gn hmi y c t ha n
“
n
,N n 2 0 3 , m ) a如 1 0 8
Ab ta t sr c , .Te o r s , i h c n it o e e td TTA GGG e u n e tt e e f t e c r m o o l me e wh c o ss f r p a e s q e c sa h nd o h h o s me, a e e — r s
2 O世 纪三 四十年 代 , em n lr和 B raa H r nMul a e ab r Mc l tc Ci ok同 时提 出 了端 粒 的 概 念 , 是 染色 体 末 n 它
端 的一 种 特殊 结 椅 , 防止 染色 体 D 能 NA降 解 、 端 末 融合 、 失及 非 正常 重 组 , 持 染 色体 的 完整 和 稳 缺 维 定 。2 0多年 前 , 们从 分子水 平上 认识 了端粒 , 人 其
cl ,whl h y w r o eetbei o lsmai el.T eeoe eo rs t o rss r e a el s i te een t tca l n ma o t c l e d n c s h rfr .tlmee /e meae en w tr l a g t fra t a crd u .I hsp pr h tu trsa d f n t n ftlmee tlmeae ,v r d a — es o ni n e r g n ti a ,te srcu e u ci so eo r /eo rss ai p c e n o e p o c e oef in n ii o e mee tlmeae a d c rrn ttSo e su y olte wee r r ah s fi e tihbt n o tl r/eo rs n u re tS U ft td r h m r e t c i f o a h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大规模快速筛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
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1.烷化剂抗癌作用的烷化剂可分为以下几类:氮芥衍生物、硝基脲衍生物、乙撑亚胺类、甲烷磺酸酯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1】。
1.1亚硝基脲衍生物(卡莫司汀的合成)【2】以脲素为原料,经缩合、开环、氯化、亚硝化而得到目标化合物,这种方法原料易得且价格便宜,操作比较方便。
此产品为广谱抗癌药,对何杰金氏病和急性白m病有较好的疗效,对乳腺癌、肺癌、脑瘤和癌的骨转移等也有一定疗效。
1.2乙撑亚胺类(噻替派的合成)在三乙胺存在下,硫氯化磷于低温无水苯中和乙烯亚胺缩合得到粗产品,经过石油醚重结晶纯化。
这类物质对乳腺癌等有较好疗效,局部刺激性小,选择性高,是直接注入肿瘤内的首选药物。
1.3甲烷磺酸酯类衍生物(白消安的合成)【3】以硫脲为起点经三步反应,即甲基化反应,氯化反应和缩合反应合成白消安,首先以甲苯为溶剂,硫脲和硫酸二甲脂反应生成甲基异硫脲(有一定的溶解度,反应后,可直接加水)。
再往水溶液中加适量氯仿或苯,在0℃下通氯气至饱和。
最后以吡啶作催化剂。
在0~150 qC下,4一丁二醇和甲烷硫酰氯反应得到白消安粗产品。
最后用丙酮重结晶后可得白消安精品。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和肿瘤药物发展史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癌症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多少年来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俗称,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肿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研究治疗肿瘤的药物,虽然目前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法,但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将趋于完美。
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逆转剂、反义药物、端粒酶抑制剂等。
正文: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
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
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
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由于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肿瘤药物,所以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死于癌症。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化学生物学中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
化学生物学中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引言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它是由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和分裂导致的。
治疗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化学治疗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来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需要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章节一: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与挑战1.1 抗肿瘤药物的需求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对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高效、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1.2 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得抗肿瘤药物很难针对所有细胞起作用。
其次,肿瘤细胞往往具有耐药性,导致传统药物失效。
此外,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章节二:化学生物学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2.1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设计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化学生物学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这些靶点可以是特定的蛋白质或细胞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关键作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化学生物学家可以设计出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力的药物分子。
2.2 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传统的化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往往受到生物膜的影响,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化学生物学家可以设计和优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渗透性。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疏水性和溶解度,以及增加药物与靶标细胞的亲和力来提高药物的疗效。
2.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进而预测其药效和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底物特异性,优化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2.4 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在化学生物学的帮助下,抗肿瘤药物经过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验证。
临床前试验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和抗肿瘤活性。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过去,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疗不仅会伤及正常细胞,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恢复。
因此,新型抗肿瘤药物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疗方案成为肿瘤治疗的主力军。
1、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是在提高免疫系统的作用下使肿瘤消亡的一种治疗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便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
目前全球已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超过10种。
最早得到批准的是针对CTLA-4的Ipilimumab,它通过干扰T细胞受体抑制剂阻断对CTLA-4的抑制,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目前,除了CTLA-4,PD-1和PD-L1,其中: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durvalumab、avelumab等已经被批准。
2、肿瘤精准医疗精准医疗使用患者的基因和病理学特征来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确定肿瘤的突变过程,能按照个体差异设计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最近,研究人员在多种癌症中发现了许多共有的突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NF-κB信号通路。
此外,现在可以通过‘液体活检’在没有组织样本的情况下非侵入性地进行生物标记分析。
3、肿瘤阻断剂阻断剂主要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
其中,单抗药物是众多阻断剂中的一种。
单抗药物是一种即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又能激活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抗体。
其中在肺癌领域,例如阿斯利康公司引入的PD-L1单抗Durvalumab已经被FDA批准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4、肿瘤细胞停滑素阻断剂停滑素是一种由细胞内信号调节蛋白组成的复合物,这里先不去阐明其对细胞的作用,现在主要讲一下其与肿瘤的关系。
由于停滑素的异常表达与很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铱朊和肺癌等),因此,停滑素阻断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式。
目前出现的抗停滑素单抗,包括Biyalogics、Xomma公司和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学者已经开始开展试验。
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方法分别对端粒酶、DNA 甲基转移酶、缺氧诱导因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这四个靶点的研究发现,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尤其适用于肿瘤治疗,能确保药物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结论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应当加速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开发出效果更好的抗肿瘤新药,使人类征服癌症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天方夜谭。
标签:癌症;新靶点;端粒酶;甲基转移酶;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多靶点药物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速度高于正常细胞,且往往可转移到其他组织。
据WHO的统计数字,2007年全球新确诊的肿瘤患者多达1200万人,而过去几年来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人以上。
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
超过70%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到2080年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生肿瘤患者总数约2127万人左右,其中,恶性肿瘤现有患者约148.5万左右[1]。
目前,由于对肿瘤特性及化疗药相互作用的了解,化疗已变成标准疗法,单用或者与其他方法联用,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
因此,患者治疗中普遍会有恶心、呕吐、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至今为止,几乎对癌症的治疗几乎没有很好的方法,所以加快研发抗肿瘤效果更好的新药也是刻不容缓。
这些年来,抗肿瘤药物关注的靶标大多集中于把肿瘤细胞杀死,但部分未杀死的细胞和几乎难以杀死的肿瘤”干细胞”(或者称为肿瘤起始细胞)仍旧存活,这些细胞会在传统治疗后,再次转变为肿瘤导致抗肿瘤化疗药物,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复发和转移。
如何将这部分癌细胞杀死是治疗癌症的一大难关。
近年来,人们对于根据肿瘤的特异性靶点而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已逐渐普遍关注,因为这类药选择性高、毒性低。
本文就端粒酶、甲基转移酶及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个抗肿瘤新靶点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做一简述。
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
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不断涌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在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靶点,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一大突破。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这些药物可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PD-1和CTLA-4是目前研究的两个主要靶点。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被誉为肿瘤治疗的里程碑。
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抑制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存在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而正常细胞通常不具备这种特征。
因此,抑制这些异常信号传导途径成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
例如,BRAF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BRAF蛋白的突变,使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限制。
此外,EGFR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等。
通过针对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这些抑制剂可以靶向治疗特定类型的肿瘤。
三、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蛋白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药物。
相比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更加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举个例子,HER2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HER2靶向药物治疗后,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
四、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包括细胞免疫疗法、肿瘤疫苗、核酸免疫疗法等。
其中,CAR-T细胞免疫疗法备受瞩目。
该疗法通过收集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表达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然后将这些CAR-T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
(优质)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总结
KIT和PDGFR受体酪氨酸激酶
白血病,胃肠间质瘤。
FDA批准: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HES)、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CE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
增殖性疾病(MDS/MPD)侵袭性系
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SM)、隆突
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
主要作用于多腺昔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药物
肝细胞癌、甲状腺癌(FDA批准)、
肾癌(FDA批准)、子宫内膜癌(FDA
批准)
味口奎替尼
fruquintinib
VEGFR-1、VEGFR-2和VEGFR-
3酪氨酸激酶
结直肠癌
培嗖帕尼
pazopanib
VEGFR-2酪氨酸激酶
肾癌、软组织肉瘤(FDA批准)
瑞戈非尼
regorafenib
抑制RET、VEGFR-1. VEGFR-2x
PDGFR-β. FLT-3、c-KIT, p38-
α激酶
肾癌、肝细胞癌、甲状腺癌(FDA批
准)
主要作用于BCR-ABL酪氨酸激酶的药物
达沙替尼
dasatinib
BCR-ABL和SRC家族激酶
白血病
尼洛替尼
nilotinib
BCR-ABL、PDGFR和C-KIT酪氨
酸激酶
白血病
伊马替尼
imatinib
BRAF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FDA批
准)、Erdheim-Chester病(FDA批
准)
达拉非尼
abrafenib
BRAF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FDA批
准)、未分化甲状腺癌(FDA批准)
曲美替尼
肿瘤代谢重编程与药物靶点发现
肿瘤代谢重编程与药物靶点发现肿瘤代谢重编程是指在肿瘤细胞中,由于突变、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细胞的代谢路径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可以满足肿瘤细胞对大量能量、生物物质的需求,还可以提供抗氧化物质、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了解肿瘤代谢重编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靶点发现,对于研究肿瘤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肿瘤代谢重编程机制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糖代谢偏好性:肿瘤细胞倾向于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 ATP,而不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
这种糖酵解途径产生大量乳酸,进一步导致肿瘤酸化现象,为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提供了条件。
2. 脂质代谢重塑:肿瘤细胞通过增加脂肪酸的合成和降解,获取更多的能量和生物物质,同时也影响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
3. 氨基酸代谢重组:肿瘤细胞依赖于氨基酸供应来支撑非氧化糖酵解,抗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肿瘤细胞通过增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取和利用,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二、肿瘤代谢重编程的作用肿瘤代谢重编程对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起着重要作用:1. 提供更多能量:通过改变能源获取途径,肿瘤细胞可以获取更多的 ATP,提供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细胞代谢和增殖。
2. 提供生物物质: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可以合成更多的生物物质,如核酸、脂质、氨基酸等,满足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需要。
3. 抗氧化和耐受性: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增加抗氧化物质的产生,提高对氧化应激的耐受性,从而避免了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4. pH调节: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产生乳酸,导致肿瘤组织酸化,从而抑制肿瘤免疫监视,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来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三、药物靶点发现与研究进展针对肿瘤代谢重编程的药物靶点发现是当前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1. 糖酵解途径的靶点:糖酵解途径在肿瘤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能量供应和生物物质合成的作用。
肿瘤靶向药物及基因靶点
03
免疫治疗与基因治 疗的结合
利用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优势, 开发出更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 方法。
06
肿瘤靶向药物及基因靶 点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方向
针对特定突变基因的抑制剂
针对肿瘤中特定突变基因,开发具有高度选择性 的抑制剂,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肿瘤靶向药物开始进入研发阶段。
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靶向药物获得批准上市, 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前景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选择最合 适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 率。
联合治疗
将肿瘤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如 化疗、放疗)联合应用,提高综合治 疗效果。
这类基因编码细胞周期 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 调控,影响肿瘤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如cyclin D1基因、cyclin E基因 等。
肿瘤基因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基因突变筛查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 组测序,发现致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位点。
表达谱分析
通过比较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发 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
这类基因在正常情况下 不表达或低表达,但在 某些情况下会突变或过 表达,导致癌症发生。 如EGFR基因、HER2基 因等。
这类基因编码生长因子 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 高表达,可与相应配体 结合,促进肿瘤细胞增 殖和转移。如EGFR基因 、VEGFR基因等。
这类基因编码信号转导 分子,参与肿瘤细胞内 的信号转导过程,调节 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和分化。如PI3K基因、 AKT基因等。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伊马替尼(imatinib,Gleevec/Glivec)
• 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年5月在美国首次上市。本品 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药,用于 治疗CML、GIST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肥大细胞增生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
• 为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 PDGFR、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显著延长患者生 存时间,并可改善预后。
• 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1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 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 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ATP的磷酸基 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 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 化。
• 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 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 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 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 瘤发生。
•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 抗药性密切相关。
• 超过2 0个不同家族的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 药物筛选, 包括表皮生长凼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 受体(I nsR)、Src、ab1等。
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
• 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为口 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明确 能提高NSCLC 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 为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0.8%。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这些新药物的出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首先,科研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这包括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信号通路的异常、肿瘤微环境的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研究,能够为药物研发提供靶点。
在确定了靶点之后,药物化学家们开始设计和合成潜在的药物分子。
这些分子需要具备特定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能够与靶点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同时,药物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候选物,大量的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被进行。
体外实验可以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动物实验则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成为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门领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广谱性和长效性的特点,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
除了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也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断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还有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方面,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肿瘤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分子特征。
因此,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分子分型,能够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以肺癌为例,对于存在 EGFR 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近年来,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药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药物化学中抗肿瘤药物的靶点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为肿瘤治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研究逐渐从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疗方式转向药物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了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的热点议题。
药物化学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发现、设计和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设计新型化合物和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效力等方面。
二、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是药物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关键。
早期的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DNA的交联作用或抑制DNA复制来杀死癌细胞。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不仅局限于DNA,还包括了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近年来,靶向蛋白激酶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逐渐兴起。
例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的激酶活性,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三、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药物化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设计和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的设计要考虑到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因素,并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合成抗肿瘤药物的过程通常是通过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的手段进行。
在设计和合成抗肿瘤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分子的结构特点、靶点信息、代谢途径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药物化学研究者通过设计和合成多个分子模型,通过分子对接和药效活性评价等手段筛选出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为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支持。
四、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效力药物的选择性和效力是衡量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从药物分子的结构入手,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寻找对靶点具有高亲和力的药物分子。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及其临床前实验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及其临床前实验癌症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而抗肿瘤药物的诞生为人类对抗癌症提供了新的工具。
然而,传统的抗癌药物多数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无差别杀伤来达到治疗效果。
由于这种治疗方式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副作用极大,难以持久有效。
而新型抗肿瘤药物则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的致癌机制,而不是单纯的杀伤肿瘤细胞,因此会极大程度地减少因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更加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
这种新型药物的研究中,靶点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将来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靶点研究以及它在新型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什么是靶点?靶点是一种指定的分子或化合物,用于在生物体内特定的途径中调节或控制某个生物过程。
在肿瘤细胞中,靶点就是通过抑制或激活某些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新型抗肿瘤药物中,靶点研究就是要确定肿瘤细胞中的关键靶点,并寻找相应的药物和治疗策略来针对这些靶点。
靶点研究的重要性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关键环节,靶点研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开发新药物之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评估,确定每个靶点的临床可行性。
这个过程涉及到从许多不同来源的细胞株中的有可能的靶点的筛选和鉴定。
最终确定的靶点需要开展严格的临床前药物评估,来确定治疗的最佳方案。
临床前实验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投放市场前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实验。
这些实验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通常是指在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中对药物的作用进行研究。
这些实验提供了治疗剂量和药效的基本数据,确定所选择的化合物或药物的适宜性。
体外实验可以帮助筛选候选化合物,并为下一步体内实验提供重要的信息。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在动物体内对药物的毒性和药效进行评估。
体内实验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全面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在体内实验中,一般将模型动物接种肿瘤细胞后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确定规定的药物剂量、频率和时长。
这些数据的结果将为设计初步临床试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靶点与药物研发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靶点与药物研发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迄今为止,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治疗效果不稳定和免疫逃逸等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寻找新型靶点并开发适当的药物研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的探索1.1 T细胞抗原T细胞是免疫治疗中关键的免疫细胞。
寻找新的T细胞抗原,如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As),是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研究诱导免疫应答的各种抗原来源,如突变蛋白、肿瘤特异抗原和肿瘤共有抗原,可以鉴定潜在的T细胞抗原。
1.2 共刺激和抑制因子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共刺激和抑制因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寻找和研究这些共刺激和抑制因子,如PD-1、CTLA-4、LAG-3、TIM-3等,可以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抑制这些共刺激因子或增加共刺激信号可以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
1.3 肿瘤微环境除了肿瘤细胞本身,肿瘤微环境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和分子,如Treg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TGF-β和IDO等。
因此,寻找并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成分也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
二、药物研发策略2.1 单克隆抗体疗法单克隆抗体疗法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等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抑制性信号,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2.2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通过注射肿瘤相关抗原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肿瘤疫苗策略,如个性化疫苗和多肽疫苗,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设计原理
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设计原理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相关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关注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肿瘤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药物发现的角度,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设计原理。
一、靶向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主要采用的是非选择性杀伤机制,但这种方法会导致许多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策略。
靶向治疗通过选择性地干扰癌细胞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阻断肿瘤生长的目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二、药物靶点的选择药物靶点的选择是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的关键。
靶点是指药物与其作用的分子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部位。
一般来说,靶点应该是关键的癌症相关基因或蛋白质,这些基因或蛋白质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于对肿瘤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肿瘤生成和发展相关的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致癌基因Bcr-Abl等。
三、药物筛选方法药物筛选是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步骤。
目前,常用的药物筛选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细胞的筛选和基于分子的筛选。
1. 基于细胞的筛选基于细胞的筛选是利用细胞模型来评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这种筛选方法可以反映化合物在活体内的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可靠性。
常用的细胞模型包括体外细胞培养、三维细胞结构模型以及小鼠实体瘤模型等。
2. 基于分子的筛选基于分子的筛选主要是通过研究靶点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判断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这种筛选方法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技术,包括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和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筛选出与特定靶点相互作用的潜在药物分子。
四、药物设计原则药物设计是指结合靶点特性和药物分子特性,设计出具有高抗肿瘤活性和低副作用的药物分子。
在药物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
抗肿瘤药物靶点选择及药物设计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点选择及药物设计研究一、背景介绍肿瘤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疾病,而治疗肿瘤的手段包括化疗、手术、放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手段。
其中,化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但由于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因此,研究和设计更加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了当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抗肿瘤药物靶点选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离不开靶点的选择。
目前,靶向癌症细胞中的某些关键因子的靶向药物是目前的一个主要趋势。
1、细胞增殖和凋亡通路细胞增殖和凋亡通路是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关键因素。
因此,针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通路进行研究,并设计出相应的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癌症。
2、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药物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抗肿瘤药物。
它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并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预定和选择能够靶向肿瘤细胞的药物,针对肿瘤的癌细胞进行治疗。
4、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尤为重要的一步。
因为不确定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性。
三、药物设计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药物的结构与功效、药物的代谢、药物的合成、药物的输送等。
1、药物结构与功效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结构与功效,需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药效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可以指导药物研发者开发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抗肿瘤药物。
2、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后所形成的代谢产物。
代谢可以使药物失去活性,也可以使药物变成更为有效的药物。
因此,研究药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于药物研发至关重要。
3、药物合成药物研发还需要进行药物合成的研究。
药物合成需要对原料、合成方法、反应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以获得更为纯净和有效的药物。
4、药物输送药物输送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最热门抗肿瘤靶点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全景报告
最热门抗肿瘤靶点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全景报告抗肿瘤靶点是指对肿瘤生长、转移等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蛋白分子或通路。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能够专一靶向抗肿瘤靶点并抑制其活性的化学物质。
随着抗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靶点及小分子靶向药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以下将介绍一些当前最热门的抗肿瘤靶点及小分子靶向药物:1.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过程。
一些小分子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通过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2.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和存活等过程。
一些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拉普替尼等能够靶向结合HER2,抑制其信号传导,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
3.ALK(酪氨酸激酶受体):ALK是一种重排基因,其突变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小分子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和艾尔莎替尼能够抑制ALK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4.BRAF(B型RAF激酶):BRAF是一种信号转导分子,突变导致了多种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
例如,维米非尼和达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能够抑制BRAF的活性,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5.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和PD-L1参与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突变导致肿瘤逃避免疫监视。
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伊普替尼和纳武利尼等能够靶向PD-1或PD-L1,恢复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活性。
除了上述靶点外,还有许多其他热门的抗肿瘤靶点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如PI3K、FLT3、VEGFR等。
这些靶点及药物的发现和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靶向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个体化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检测患者的肿瘤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来选择最合适的靶向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刘俊义-抗肿瘤药物设计的新靶点蛋氨酸合成酶催化机
Me O O
Me
5 OH
Me O O
Me
3
Me
4
O
O
OEt
Me
OEt
(114)
6 Me
O O Me
8
7 O
(115)
O (113)
Me O
O Me
OEt
OO (86)
O (112)
Me O
O Me
OEt 1
OO
(86)
O
HN
NH2
5
H2N N
Br OAc
(91)
6 O
HN H2N N
NH2 O
O HN H2N N
Hcy
CH3 C olll
O
N
DMBI Enz
CH3-M S
O
H N HN
H 2N
N
N H
THF
NHAr
SN2
H3C - S
Co I
O
DMBI N
MS
EnzH
NH3 CO2
Met
O
CH3 NHAr
SN2
N
HN
H 2N
N
N H
N5-CH 3-THF
Study on Mechanism of Methionine Synthase
H2N N HN
H2N N N
HN
N
O
+
D
H NaBH4/DMSO
Et2NPh
NR
HN
N
OD
H
H
NaBT4
H2N N HN
H N
H Methionine
H
D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
• 辉瑞公司开发的口服多靶点EGFR-TK抑制剂, 作用于肿瘤细胞、肿瘤新生血管以及血管外膜 细胞的VEGFR、PDGFR、Kit和FLT-3。 2006年2月FDA批准本品用于治疗进展期RCC 和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本品可切断肿瘤细 胞生长的血液和营养供应,同时还可直接杀伤 肿瘤细胞,且未见一般化疗的常见毒副作用。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达沙替尼(dasatinib,Spryce1)
•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1Myers Squibb)公司2006 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 • 尼罗替尼相似,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开 发的药物,本品对CML和其他癌症的治疗具 有重要意义。 • 品用于ALL适应证已获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CLL)、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个 适应证的开发尚处于Ⅱ期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多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mu1tip1e targeted tyrosine kinase jnhibition)
• 绝人部分肿瘤不是依靠某一条信号通路来维持其生 长和存活的,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着交叉和代偿。多 靶标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多重信号通路或一条通路中 上下游的多个分子而达到协同治疗、克服耐药的双 重功能。 • Sunitinib靶向VEGF-2和PDGFR、Kit和FLT3等多种 酪氨酸激酶。被FDA批准单药用于肾癌。 • Sorafenib一方面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 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VEGF和 PDGF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被FDA批准单药用于肾癌。
• 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 要靶点。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PI3K-AKT-mTOR通路
• P l 3K是由脂类和丝/苏氨酸激酶组成的一个 庞大家族,包括数个磷酯酰肌醇激酶和DNA 依赖的蛋白激酶如ATM、ATR和DNA-PK等。 Akt是PI3K最主要的下游分子,前者可以激 活包括mTOR在内的多个底物。mTOR分子 被激活后,能通过磷酸化下游核糖蛋白s6激 酶(p70s6k )和4E-结合蛋白(4E-BP)刺激细胞增 殖、转化并抑制凋亡。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
• 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为口 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明确 能提高NSCLC 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 为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0.8%。 • 用于胰腺癌适应证已获批准,用于乳腺癌、头颈部癌、 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适应证尚处于Ⅱ期临床研 究阶段,用于脑癌、结肠直肠癌(CRC)和卵巢癌等处 于Ⅲ 期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索拉非尼(sorafenib,exavar)
• 2005年12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晚期 RCC或肾癌。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使晚期 RCC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增加一倍, 且本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首个口 服多激酶抑制剂,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或肿瘤 脉管中的丝氨酸/苏氨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 也是第一个既作用于RAF/MEK/ERK介导的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直接抑制细胞增生,又作 用于VEGFR-2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
•
–
超过2 0个不同家族的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 药物筛选, 包括表皮生长凼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 受体(I nsR)、Src、ab1等。 药物分为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 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 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 苯胺喹哪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 为小分子 靶向抗肿瘤药物。 • 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 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 黑色素瘤。 • 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 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尼罗替尼(nilotinib,Tasigna)
• 2007年6月诺华公司在瑞士首次上市。 • 口服有效的TK抑制剂(Bcr-Abl 、C-kit 和PDGFR-TK抑 制剂),用于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 • 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90% 以上难治 性白血病有效,对大多数晚期CML患者有效。 • 对于加速期患者,总体血液学应答率(白细胞计数正常化 1)为72%,细胞遗传学应答率(Ph染色体减少或消失)为 48%。急变期患者,相应的应答率分别为39% 和27%。 •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一过性血间接胆红素升高 症和皮疹。不会出现类似伊马替尼常见的体液潴留、体 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者极罕见的胸腔和心包积液。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 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ATP的磷酸 基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 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 酸化。 • 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 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 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 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 瘤发生。 •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 抗药性密切相关。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靶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
• 生长因子等细胞外界信号与其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的刺激 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向细胞内传导, 构成了细胞内纷繁复 杂的信号转导系统,共同调控着细胞的增殖、分化。
– 由磷酯酰肌醇3一激酶(P I 3 K)和其下游的蛋白激酶B(PKB/ Akt)、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TOR)组成的PI3K-AKT-mTOR通 路; –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三级级联 激酶组成的Ras-MAPK通路; – 下游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பைடு நூலகம்8.10.14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 靶向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抗,由Genentech公司开发。 • 2004年2月,获FDA批准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晚期 NSCLC、CRC、乳腺癌治疗。对于NSCLC患者,联合 化疗是首个可获得1年以上总生存期的治疗方案,该方案 已成为新的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对转移性CRC治 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 ,而且无论患者K-ras是否出现突变,均可获益。联合紫 杉类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显著。本品与IFN联用 ,是转移性或晚期RCC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曲妥单抗(trastuzumab,Herceptin)
• 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蛋白的重组人源 化单克隆抗体,由Genentech公司开发。 • 1998年10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 乳腺癌。本品可改变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 病程。 • 用于胃肠癌研究开发处于Ⅲ 期临床研究阶段, 用于NSCLC、膀胱癌、胰腺癌等治疗处于Ⅱ 期临床研究中。
1998年,Genentech公司和Roche联合开发的首个靶向H E R 2/ n e u的人源化单抗Herceptin被美国 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 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是特异靶向Bcr-Abl的G1eevec(Norvati s公司)。A v a s t i n、cetuxi mab 、geftinib(Irresa)、erlotinib先后上市,超过100 个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伊马替尼(imatinib,Gleevec/Glivec)
• 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年5月在美国首次上市。本品 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药,用于 治疗CML、GIST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肥大细胞增生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 • 为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 PDGFR、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显著延长患者生 存时间,并可改善预后。 • 获FDA批准一线治疗各期CML患者。 • 用于肺部纤维病变、前列腺癌和肺动脉高压治疗适应 证的研究尚处于Ⅱ期临床研究。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药学院 许建华
• 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 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 的细胞无限增殖, 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 的重大转变。 • 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埘肿瘤细 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 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 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 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 的治疗效果。 • 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1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 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Ras-MAPK通路
• 由一组级联活化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组成,广泛存在于 各种细胞中,与PI 3K/Akt通路共同肩负着将膜受体信号 向细胞内转导的任务,对细胞周期的运行和基因表达有重 要调控作用。在多种肿瘤中都发现了该通路蛋白突变引起 的持续激活,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Ras癌基因蛋白作为MAPK通路分子开关,可被包括 EGFR、HER-2、VEGFR、PDGFR和MET等在内的多个 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激活,引发下游的级联信号通 路。在各种肿瘤中Ras的总的突变率大约为30%,是人类 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