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乡土文化资源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习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文课程,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的启发下,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升写作水平。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用、意义、价值、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学生反馈、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创作。
乡土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生产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形成的习俗、传统、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有趣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力。
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意义和价值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乡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乡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元素。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农村小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其次,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语文习作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使他们的作文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情感。
此外,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成长和发展。
1.2 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语文习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
通过习作,学生可以不断地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习作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乡土文化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方法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是教师在语文习作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环节。
为了更好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挖掘:一、走进农村,深入了解教师可以主动融入农村生活,深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地方风土人情等。
可以通过走访农村居民、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阅读地方志、民间故事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对于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习作教学应该更加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引入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延续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增强他们对乡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以请学生以家乡的风景、民风民俗、乡土风情等为题材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乡土文化资源为素材进行习作创作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通过采集、整理当地的民间故事、地方风景、民俗习惯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比如引导学生写一篇以村庄为背景的习作,让他们通过描写村庄的风景、村民的生活,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与情感;再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或风土人情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乡土、了解乡土、传承乡土的意识。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也能够促进他们对语文习作的理解和创作。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种宝贵的素材,它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乡村的田园景色,感受乡土的风情,让他们通过习作的形式去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对语文习作的创作水平,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阅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谈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波光粼粼 ,清 丽 的湖水在 四周枯黄芦 苇的瑟瑟之 中 ,显 得 楚楚动人 。湖面上水波 不惊 ,微风 吹起 的波纹 ,好像 丝绸上 的细纹 , 光滑温 柔; 仰望天 空 , 云片在悠然地移动 , 恰似 天庭信 步; 俯首低视 , 云影在湖 中徘徊 , 情意绵绵 。 ” 在 这里 ,作者先 总写后分 些 ,以芦苇之 瑟瑟 ,衬托 湖水 之 幽静 ;以云 影在湖水 中之徘徊 ,衬 托湖水之清 丽 ,突 出了仙 月湖秋天 的特 色。如果没有细 致的观察 和亲身 的 体验 ,是不能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的。 这种 训练方法 ,不但 能避免学 生在教室里进行 纸上 谈兵 的弊端 .使学生 有内容可写 ,而 且摆脱 了那种空洞 连篇 .套话成 串的陋 习,给人 以耳 目。 。 一 新之感 。
一
、
引导学生观 察家乡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之美
家乡 昌乐位于鲁 中平原 ,这里雨量充沛 、林木繁茂、 鸟语花 香、交通便 利 ,是典型 的鱼 米之 乡。教 师可充分 利用这 一地域优 势 ,引领学生 走出课堂 ,走进 家 乡的生 活 ,观 察家 乡的 自然面貌 ,寻 找家 乡的 自然特点 ,发现 家 乡的 自然之美 。在 作文教学 时 ,可结合教 学 内容 ,精 心设计有关 家乡题材 的系列题 目,让学生进 行练笔 。 例如 ,学 习了 济南 的冬天 一文 后 ,可设计 家 乡的春天》 、 《 家 乡的秋天 》等 ,让学生在 观察 的基 础 上进 行模仿 ,以此锻炼学 生捕 捉素材 的能力 。如 ,在练 习 仙月湖的秋天》习作时 , 有 的同学写道: “ 放 眼望去 ,
2 0 1 6年 第 6期
乍 文 教 学 研 究
例谈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 王建昌
目前 ,作文教学 的弊端 ,就是 学生与外界接 触 的机 会较 少 ,缺乏 观察 ,缺乏积累 ,导致在作 文时无 话可说 , 无事可叙 ,无情可抒 。为此 , 语文 课程标准 》强调 :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乐于表达 ,热爱生活 , 表达真情 实感 。根据 这一要求 ,作 文教学应打 破封 闭式 的作文教 学模式 ,重视课 程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 ,引导学 生走 出教 室 ,帮助学 生在 社会生活 中观察和体 验 ,以获 取和积累材料 ,丰富作文 内容 ,抒 写真情真意 。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语文习作的兴趣,习作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习作教学中。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乡土文化是乡村小学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乡土风情和乡村人民的交往形态。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乡土文化的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方言习俗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农村的青杨绿草、黄土白墙,教师在田野散步时可以与学生手拉手,走进乡间小路,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景色,聆听农人的谈笑声,感受乡村小路的平静宁静,以及阳光下挂着的一丝丝的金黄的、飘落的枫叶,来创作感悟乡土情怀的作文。
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语文习作的题材和内容。
通过发现和挖掘乡土文化的故事、传奇和美丽风景,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写作素材。
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村风土人情的散文,写一篇描写田间劳作的记叙文,写一篇表达对乡土老师的敬爱的议论文等。
这些作文题材的丰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提高。
乡土文化资源也可以丰富语文习作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创作习作,比如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写作形式。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资源,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从而在写作中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采风、听取母语讲述等形式,进行采风写作,使学生深入生活,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生的身边文化,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根基。
将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习作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学修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乡土文化资源包括乡土风物、民俗民风、方言俚语、传统节庆等,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性情、风物、民俗等方面进行观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习作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描述乡村田园风光,写乡村年画、剪纸、绣花等民间艺术,描绘乡村丰收的景象,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家乡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对语文习作的参与度和投入感。
二、培养文学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乡土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习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当地的传统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引导学生感受和领会当地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语文习作的热情和创作激情。
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传统故事进行创作,写一篇乡土风味浓厚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创作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促进情感交流,提升写作表现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感情的源泉,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外露和交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表现。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乡土文化相关的情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乡的风物、情感和人文情怀,从而在写作中表现出真情实感。
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倾诉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写一篇感人肺腑、情感真挚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提升写作表现。
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素养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是指连续时间、空间范围内的乡村文化。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吸纳和延续。
一、运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乡土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描写故乡的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建筑风貌、物产特色、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个维度去感受、体验故乡。
由此,学生的情感认同将会转变成更加深厚的乡土情怀。
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可以在描写历史文化资料的时候,加强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储备,通过阅读增长词汇、拓宽视野,提高字词运用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阅读与研究本土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文化的传承、演变和变化规律,并将这些变化规律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创作中。
三、保护和挖掘本地区独有语言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乡土文化信息以及地方特色。
应用乡土语言的文化元素教学将保护和挖掘本地区独有语言,保持和丰富本地区语言文字的传统,从而加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四、通过地方文化写作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本地文化进行创作,如写一篇风俗文化描写、经历故事、或记录家乡人物生平等,让学生在最熟悉的主题及场景中进行写作。
这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和创作兴趣,更能提高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
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乡土文化,增长见识和扩大视野。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分享。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工作总结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工作总结 -总结[]本课题组的《乡土在生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十一五课题,编号为t33,。
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外,还配合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
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出不怕困难的和不断进取奋斗,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
现将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落实任务。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人作了课题的论证,课题组成员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及已有研究成果。
XX 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中的运用,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
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法,“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并写成,《》()。
XX年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的占54.7%;看见破坏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
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挑战
• 目前,农村中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等。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 性和局限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教育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运用乡土资源的意义与价值
在农村中学教育中运用乡土资源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
2. 拓展学生视野: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 和特产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认识更广泛的世界 。
民族特色课程
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如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艺术形式。
05
运用乡土资源对农村中学教育 的积极影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乡土资源,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 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使教学内容 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VS
增强学习动力
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 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乡土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 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的策略
与方法 • 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教育中的
实践案例
目录
• 运用乡土资源对农村中学教育 的积极影响
•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01
引言
乡土资源的定义与重要性
• 乡土资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等,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理环境、特产等。在农村中 学教育中,乡土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家乡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拓展视野 。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学习动 力,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培养
利用乡土资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动手能力。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乡土文化融入习作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乡土文化资源还能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实地写作活动的开展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写作灵感。
将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风景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写作更加具体生动。
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建议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实地写作活动、乡村风景、积极意义、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乡土文化资源是指乡村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
这些资源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信息,对于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重要窗口。
通过了解乡土文化资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以及自然景观,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骄傲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地方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素材。
乡土文化故事、民间传说、乡村风俗等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灵感源泉。
通过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2 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教学条件有限,导致语文习作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乡土题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题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虽然新课改要求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
城镇学生接触的事物大多会通过网络及教师介绍,很多事物都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有所体会,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有更多机会见识作文素材。
比如,学生更能体会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虽然农村缺少城镇的花天锦地,缺少街道的车水马龙,但学生们可以自由观赏广袤自然,体会风吹麦浪的美丽场景。
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生活味更浓,对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再比如,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继承,而善良、淳朴、热情、坦诚、率真的人性光辉在城镇中比较难找到。
学生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展开作文练习,不仅能够在写作文时占据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写情,农村学生更有机会体会到与周围人的冷暖交际;写景,农村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大自然情怀,体验不同季节的明显变化。
二、乡土题材开发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农村学生生活在自由广阔的环境中,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田野风光、简朴民居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不必刻意准备教学资源,只需让学生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即可。
1.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结合平常事物特性,自然会写出不平常的作品。
例如,在写景作文中,以农村建筑为例写作文。
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农村建筑有众多特色,首先是屋顶,有羽翼式、平顶式、半斜坡式,不同形状屋顶有不同作用。
其次是梁的构成存在多种形式,每种组成形式都有其独特功效。
由此可见,即使仅仅以农村建筑为题材即可写出多篇文章,关键在于用心发现。
2.乡土生活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别样情感表达。
众所周知,写作过程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自己对某件事物深有体会。
举例来说,农家技艺并非看到的那样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后便能有深刻体会,写出的作文也更具情感,而非强硬拼凑出来般毫无生机。
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乡 土 文 化 就 是 任 一 个 特 定 地 域 内发 端 流 行 并 长期 积 淀 发 酵 ,
富 r、 了 , 家新居 、 变 农 乡村 水 泥 路 面 、正 是新 农 村 的一 道 亮 丽 的 风 景 线 。 观察 农 家 同 ,捕 绘 农 家 美 , 起 爱 家 乡之 情 , 文 中 更 能 激 作 表达真情实感。
插 秧 、丰 收 …… 引 导 学 q 就
的 智 慧 ,他 们 的 双 手 创 造 了 灿 烂 的 农 家 文 明 ,创 f 了 自己 独 特 的 f { 劳 动 方式 、 富 门路 。像 种 桑栽 麻 致 采 荼 , 鱼 养 蟹 捕 虾 , 牛 牧 羊 插 养 欣 秧 种 菜 等 等 这 些 农 活 ,都 有 着 一 套 宝贵经验 , 聚着农 民的智慧 。 凝 学 生 边 学 边 做 , 想 边 记 , 亲 身 边 从 感 受 叶 , 以学 到 不 少 智 慧 。 1可 写 乡村 民俗 。 千 百 年 的 农
2乡村 景 观 美 。 于农 村 人 . 对 来 说 , 乡 村 门然 景 观 , 是 值 得 欣
四. 写 l : 艺 农 村 民问 T 艺种 类 繁 多 ,可 以带 领 学 生 到 民 间 去 调 查 、 集 资料 , 入 了解 本 收 深
地 民间 艺术的 文化 历 史背景 、 传 说故 事等 , 励他们去 发现本 乡 、 鼓 本 土 的义化 气息 和 美的艺 术 , 把 他 们 作 为 习 作 的 素 材 。 我 利 巾 节 假 口组 织 学 生 参观 溧 水 大 东 门 步
力 开发 , 积极 利 用 ” 大 此 , 掘 乡 。【 l 挖
父母 或 家 人 拜 师学 艺 , 体 力 行 , 身 领 悟 劳 动 的 艰辛 , 富 学 生 生 活 。 丰 1 劳动 辛 苦 。 在 孩 子 都 是 . 尝 现
浅议“乡土资源”在学生写作中的有效利用
浅议“乡土资源”在学生写作中的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就高中生的写作而言,乡土资源的写作利用就是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文字中,体现一定的乡土特色和人文情怀,解决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素材“单一化”,内容“假大空”,语言“枯燥乏味”,缺少逻辑等问题,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教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时,可以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主旨的深化,作文语言有逻辑。
一、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并有效使用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的作文说理空洞,素材零星且乏味老套,毫无新意。
一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怎么积累,导致用时肚里没货;二是肚里有货却因隔阂,短时间内掏不出来。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有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而且要和自己积累的素材建立感情。
我让我的学生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仓库,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认为学生可以建立两个这样的仓库: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得直接材料,一个是从书本中获得间接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家谢有顺说:“你们的族群、故乡、村寨可能是完全不同于别人的,只属于你,你熟悉它,有感情,愿意一生花时间、智慧和精力,那就会慢慢找到属于你的写作根据地。
”安徽天长,位于安徽省最东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名字又与唐玄宗李隆基庆生有关,寓意“千秋福地,地久天长”。
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乡,特别是能够在心里描述具体的风物、人物、场景,化抽象地概括为具体地细节描写,突出自己家乡的独特性。
记得曾经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城市文明与乡土情怀的碰撞》,我的学生不再笼统地概括说:我的家乡在农村,他学会这样写记忆里陈旧的故乡:“低矮的土屋里,油灯昏黄,我的视力一直在下降。
夏日的夜晚,妈妈的蒲扇一直不停地扇,我依然热得像睡在锅炉上。
借他山之石,琢作文之玉---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借他山之石,琢作文之玉---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摘要】传统作文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写,也不会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作文教学活动除了立足于课本外,更应该重视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乡土素材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如果将乡土素材运用到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扩展作文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土文化写作学生主体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乡土资源既深且厚,有时候甚至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兼具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它是天然的传统文化的最佳媒体,同时又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可以眼观手触的现实,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从心理上首先与其沟通并形成接纳,可以说乡土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又有助于培养他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引用乡土资源,激活课堂气氛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
要想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有话可说,教师应在作文课上引用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促使学生发现身边有趣的人、景、事,引发学生写作兴趣、活跃于作文课堂。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我的家乡天长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三面邻苏,境内四季分明,植被繁茂,河网纵横,生态环境优良,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一、乡土文化资源的介绍乡土文化是指在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
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农村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民间风情、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地方传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了农村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在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1. 增进学生情感体验:乡土文化是农村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增添了学生对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于乡土文化的浓厚情感。
2.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乡土文化富含着丰富的创作源泉,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通过习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乡土文化的元素进行创作,让他们的创作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乡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
通过习作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乡土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1. 选材取向:在习作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反映乡土生活、体现传统文化的题材作为习作材料,如古村落、乡土风景、民俗活动、地方民间传说等内容,这些题材既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 引导技巧:在习作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在素材。
3. 创作方法: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可以运用乡土文化的元素进行创作,可以包括乡土题材的作文、古诗词、乡土剧本等形式,可以采用描写、叙事、抒情等不同的创作手法,让学生通过创作向乡土文化致敬,让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乡土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_孙刚成_拓丹丹_拓巧云
乡土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_孙刚成_拓丹丹_拓巧云乡土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孙刚成1,拓丹丹1,拓巧云2(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子洲县老君殿镇中心小学,陕西榆林718405)近年来,乡村小学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教学质量相当值得关注。
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教育资源缺乏,设施落后,学生们在落后的教学环境里艰难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曾大规模对这些乡村学校进行撤并,企望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其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可忽视,乡村小学的消亡让乡村文明逐渐走向衰落,乡村几乎成为一个空壳,蕴含在人们身上的自然情怀和乡土情怀也逐渐沦为一种记忆里的愁绪。
乡村小学的重生已成为当下乡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乡村小学的重建理当借助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指学校所在地区可资利用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历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特色和生活经验等[1]。
挖掘乡土资源优势,重拾遗失在人们生命里的乡土情怀,实现乡村小学的繁荣发展,也是乡土资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率先运用与开发鉴于地域的特殊性,同样的教材很难适用于所有地区,相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往往难以产生同样的教学效果。
就城乡而言,我国城乡之间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幼儿在生活中的感知与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也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乡村运用相同的教材时很多活动就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进行,儿童的学习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为此,借助本乡本土的乡土资源开发幼儿教材应运而生。
人生长在既定的环境中,也在既定的环境中生长,乡村学生在自己长期居住的乡土上自主生产、运用和传承的知识体系,是当地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乡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源泉[2]。
可运用乡土资源,开发乡土教材,让被压迫的乡土知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立足课堂,感悟乡情——论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课堂,感悟乡情——论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于这些乡土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以及民间艺术等多方面,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去搜寻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结合点,将相同文化有机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乡土文化;教学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这需要教师能够对于当下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来形成独到的见解,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于乡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乡土文化提升学习兴趣从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因此它也非常接地气。
乡土文化从学生的生活当中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喜闻乐见的事物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引导学生以学习兴趣作为内驱力来帮助学生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以探索的方式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
由于乡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乡土文化的融入使得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初中教材内容来进行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这些文化描述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难免会受到阻力,这也阻碍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在这类知识学习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文化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探索乡土教育的多元化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对于乡土教育的多元化进行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内容概要: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
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乡土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习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乡土文化资源。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⑴因此本文单就家乡的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们的家乡庆阳合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
一、走马观花,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庆阳是典型的农业基地,粮桑并茂,阡陌纵横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
各地又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风格独特,美景遍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故乡之中,对故乡的自然景观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要把学生智慧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
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一)观自然景观之美美莫过于自然,“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我的家乡没有高山流水的高雅之美;没有海涌浪涛的雄浑之美;没有冰雕玉砌的玲珑之美,但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之美;有着“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劳动之美;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
位于合水县边陲的太白自古就是“庆阳的小江南”,这里水草丰茂,松柏苍翠,青山巍巍,稻花飘香;何家畔被称为“苹果之乡”;定祥是“黄花基地”;段家集与肖咀塬大地广,塬与沟相连,岭与丘相通……各地景色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景色错落有致,总有写不完的美景。
更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密布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油菜、萝卜、玉米、小麦、水稻、蚕桑、荞麦……它们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加迷人秀丽。
任何一样经过细心观察,皆可入文。
教师只要引导学就地取材,从平常之景中发掘出美点就可写出优秀的习作。
这种指导学生亲迈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丽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奉行“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作文书为中心”的窠臼,它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作文书延伸到生活,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而改变以往农村中学作文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
不但吸引了学生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素材,而且也让学生在发现自然之景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
(二)写家乡变化之快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惠民政策的普及,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
昔日子午岭山下小院篱落如今变成了的高墙敞院,昔日固城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店子塬如今变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古城低矮的土屋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瓦房……天堑变通途,家电迎进门,传统与现代接轨,旧容与新貌共存。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农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同时农村社会在发展中,由于受到许多狭隘的思想影响及对国家政策理解研究得不够透彻深入,在发展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过量的开采造成地表破坏,乡镇企业发展造成环境的恶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坏等。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一变化,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家乡的变化,通过今昔比较,用心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才能与时俱进,写作题材才能永远保持新鲜;同时又将具有活力的乡土资源引进作文课堂,这样极大拓展了原有狭窄的写作思路,使作文写作一下鲜活起来;也改变了以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一个大的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我曾带领学生在乡村中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给我介绍他们村庄近年来的变化,之后学生在习作中涌现出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乡村四景》、《哭泣的葫芦河》、《我家小院》等优秀之作,在写作中孩子们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萌发了浓浓的爱乡之情。
二、走街串巷,用乡村的历史文化丰富作文内容如果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比作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捧起这轮圆月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家乡同样有着久远的乡土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神奇的神话传说,有着杰出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有着沧桑的岁月柔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素材,并形成作文的能力。
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对这些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也可在旁边作批注或写一些心得,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寻访历史古迹,了解乡村历史我的家乡有许多历史遗迹,它们经历了凄风苦雨冲刷,风刀霜剑的打击,在发黄的卷经中深藏着它们不平凡的故事,黄河象传颂着合水人民的辉煌成果,马莲河诉说着两岸百姓创业艰难,刘志丹太白革命把我们引进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范仲淹北地守边又让我们一次次由衷赞叹华夏大地人杰地灵。
唐王庄,莲花寺雕刻着圣贤教化学子愚民的传说;野鸡台、黑山洞见证了先辈打倒土豪劣绅的历史,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查阅县志和走访老人,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人物、民间遗迹及其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简要地记录下来,让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历史,也通过生活学习历史,学生头脑里储备的素材多了,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他们在寻访中所得到的这些真人真事,或神话传说,睹物思人,常常让学生们喜悦自豪,浮想联翩,萌发出创作的冲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事例用在作文当中,对这些英雄人物及历史事迹加以描绘,对他们的精神加以赞扬,作文内容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二)采访农家老人,了解家传历史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
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打倒土豪劣绅、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
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艰辛,激发对先辈创业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
学生通过采访,对家乡的历史了解的更加清楚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了。
“作文如同做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非常重要,这说到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利用学生采访到的这些事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文风,让作文凸显健康、积极、乐观、上进的主题思想。
如《曾祖父腿上的刀疤》、《爷爷是个劳动能手》、《农家新变化》、《崛起的工业园区》等。
这些作品无不凸显真善美的思想,作文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体现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地探索精神。
(三)走访街巷传闻,了解物象历史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
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握烟杆,吸上一两口烟,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
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平淡无奇的石磨、一口老态龙钟的古井、一棵枝叶扶疏的老树、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一块锈迹斑驳的犁铧,一扇雕工精致的窗棂,一个古朴陈旧的老柜……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或故事,它们往往是联系村人与整个乡村历史的精神纽带,这种微妙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独特的带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精神产品,听听历史见证者的讲述,那么这些具体的物象在学生的心中就得变亲切熟悉,富有生命,富有情感。
因而他们面对这片诗意的栖息之地时,也如同凭吊古战场一样顿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复杂感情,由此而引起的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刻的思索自然会诉之笔端。
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作文中的这些物象也更加逼真形象,习作也为之增色,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丰富,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一种创新,别有风趣。
三、走进生活,从乡风民俗中激发写作情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⑶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过程,对学生而言,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法国文学家狄德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相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
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节日文化之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在对乡景乡史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打开作文写作的思路,要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先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