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作文
高考语文 智慧阅读第二辑 让自己沉10年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智慧阅读第二辑 让自己沉10年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43fce984941ea76e58fa0484.png)
让自己沉10年•2012年2月,美国洛杉矶传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消息: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从未摘取过,王澍的得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在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等熠熠闪光的建筑大师姓名之后,将镌刻上一位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
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澍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誉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澍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
如今,王澍在国际舞台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10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生时代的王澍,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
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
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
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呀。
”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
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澍,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
齐教授认为,王澍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
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
王澍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
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澍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https://img.taocdn.com/s3/m/b1f5b8f2fab069dc502201a6.png)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https://img.taocdn.com/s3/m/9647e8795acfa1c7aa00cc15.png)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王澍:生于1963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院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设计师。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
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和现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
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比如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
而作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一切就是用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面积数量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
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
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
比如在很小的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
阅读王澍_周亮
![阅读王澍_周亮](https://img.taocdn.com/s3/m/9a42b408cc175527072208cf.png)
①王澍.造园记.建筑师,1999(2):79.②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5.摘要: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王澍;造园;小品;传统Abstract:Bydecipheringtactic,couldconcludeWangShu'sdesigntheoryandmethodinthreemainpoints.①GardenMaking,aCrossprogram-mingdesignmethod.②Essayisticdesigncon-cept.③Useingtraditionalelementasapoetryrepresentation.Keywords:WangShu;gardenmaking;sketch;tradition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3-0074-03阅读王澍的过程是痛苦的。
他的文章充斥着罗兰・巴尔特式的风格,屡屡让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不知所措。
他的建筑作品如迷园一般,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迷失方位。
他布置迷局,但从不解释,把创造的快乐留给自己,把未知与联想留给读者。
阅读王澍的过程是快乐的。
在他近乎“零度”的文字陈述中;在他安静朴实的建成作品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一些感觉,一些记忆,一些印象。
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经验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一个开放性作品所能带给读者多义性阅读的快感吧。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
在他身上所蕴含的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人特质远远超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匠人。
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
按王澍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人”。
陶澍的认识和见解作文
![陶澍的认识和见解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96010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f.png)
陶澍的认识和见解作文As an architect, I have alway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s and thoughts of the renowned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一直深受著名的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和思想的影响。
Wang Shu'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s into architecture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y own approach to design.王澍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洞察力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设计方法。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Wang Shu's work is his emphasis on preserving tradition while embracing modernity.王澍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强调在迎接现代化的同时保持传统。
I have always admired his ability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with contemporary design concepts.我一直很欣赏他将古代中国建筑元素无缝融合到当代设计理念中的能力。
This approach not only pays tribute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but also creates a unique and harmoniou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hat speaks to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致敬,也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建筑语言,既向过去又向现在倾诉。
王澍自述 素朴为家
![王澍自述 素朴为家](https://img.taocdn.com/s3/m/ae501ffc9e3143323968932e.png)
转自:专筑网 王澍自述素朴为家一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
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
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当年那种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同学捧着一本黑格尔的书坐在楼梯上,一直看到凌晨3点还不回宿舍。
大家都进入了自学状态。
这跟“文革”结束不久有关,老师其实能教给你的东西非常有限。
适逢新艺术新思潮,每个人都抓住机会用各种方式自学。
1987年我24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
大师名字里,当然有梁思成。
那篇文章没有地方给我发表。
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当中,或许我想问题会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
很多人在批判,我则总在问一个问题:批判完了我们做什么?是不是经过批判,经过这种所谓的革命就真的能诞生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事物?那时我就并不肯定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这种对于“建设性”的觉醒,源于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校长和恩师钱钟韩。
那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人。
整个学校有九个系,刚进校时每个系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
我很幸运……其实至今也没弄清楚为什么他们选了我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
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人。
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
他回来后搞出了一个“钱氏定理”。
用一个定理就变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学者。
他那个年代会出这样的人。
他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向教师挑战—“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他认为只有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才是他认为的好的学生,而不是那种听话的、拿高分的学生。
王澍素材
![王澍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5994614a6c30c2259019e9f.png)
王澍:建筑若庸俗,则人庸俗今天,2012年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昨天上午,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行的组成部分,本年度普里兹克奖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让·努维尔(Jean Nouvel)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
“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
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
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工作室。
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
”论坛上,本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话音未落,全场掌声就已响起。
“王澍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创作理想和获得市场成功之间需要选择。
今天在中国,像王澍一样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是不容易做到的。
反之,认真地将市场化的产品做好,又具有社会意义。
但摇摆只能是机会主义的,执著是必需的。
”普奖首位中国评委张永和此前评论说。
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
该论坛主要探讨建筑的全球化和地域性,及相应带来的挑战与发展,下午则在清华大学进行以建筑教育、建筑师成长为主题的学术讨论。
有趣的是,除了对于获奖的欢庆之外,论坛也成了建筑师们探讨快速都市化下中国新建筑的契机。
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全球化对建筑设计有利有弊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被视为专业最高荣誉。
1979年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32939d7ce2f0066f533223f.png)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摘要: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王澍、传统、未来、文化、建筑发展普利兹克奖,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对于有获奖情结的国人来说,此奖一出,立即引发了一系列关注。
王澍、象山校区等等都成了人们不太了解却又津津乐道的关键词。
“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这样评价王澍。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有一个无处不在的中心词“传统”。
这个“传统”既是王澍本人所述的文化传承,也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今日中国蓬勃发展令人惊愕的现实正成了映照。
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1 回顾历史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那么究竟中国建筑的根是什么,传统建筑又有什么值得我们传承发扬的呢,在我看来,大概有这么几点:中国的建筑来源于关系和体验,园林很好的解释了这种观点。
包括东方的哲学都是在研究关系,而建筑最终的表达也是关系。
中国古代只有营造一说,建好的房子如何摆放是比建造更重要的问题,因此负责摆放的风水先生和文人倒是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王澍《叛逆的征途》励志演讲稿
![王澍《叛逆的征途》励志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61df377e21af45b307a883.png)
王澍《叛逆的征途》励志演讲稿各位同学:无数个日出和日落,青春的我们扛起信念的锄头,用虔诚去开垦这片沃土,播下一个个绿色的希望,不祈望湛蓝的天空能飘过七彩雨,只奢望晶莹的汗水能滋润干涸的麦田。
大家好,我是王澍。
刚才小撒说到很多人不知道普利兹克奖,其实这个不奇怪,因为这个奖知道的人不多。
但是呢,多少代的建筑师想得都得不到,最后居然被一个以叛逆著称,一直到今天几乎仍然工作和奋斗的建筑师所获得,很多人都跌下了他的眼镜。
所以如果说在中国的建筑界,你要找一个人,说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以叛逆著称,而且一直叛逆到他的成年,我想我肯定是其中之一,而且比较突出。
很多人说叛逆,你凭什么叛逆,青春期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就是叛逆。
其实,在我们自怨自艾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着我们自己的优势。
松树不是被橡树羡慕吗?葡萄藤不是被松树羡慕吗?桃树不是被葡萄藤狡慕吗?羡慕别人和被别人羡慕,本来也极正常,我们所有人身上的优势都与国王花园里的植物一样,被别人羡慕着。
青春期大家其实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你的那种活力。
你面对的这个社会,有点不可知的一个状态;很多的成年人都在教训你,让你这样让你那样;你又不太反驳得过他们,但同时你隐隐地知道,他们好像也不完全是对的。
就是那样的一种情绪,那么大家可能会有个问题,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是这样一个状态。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王澍威尼斯获奖:中国建筑缺少传承
![王澍威尼斯获奖:中国建筑缺少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e892aac0a58da0116c1749d2.png)
简洁的木料构筑成一个大的穹顶,亦中亦西。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凭借“衰变的穹顶”,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奖典礼上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首位登上该展领奖台的建筑师。
王澍:建筑师,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衰变的穹顶”试图恢复因工业技术发展而丧失的关于建筑技艺的“对话”。
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王澍指出,自己的建筑实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当代建筑中,但传承传统不是简单地传承,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
谈获奖“穹顶”是西方的,逻辑是中国的新京报: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相逢于建筑”,你是怎么想到以“衰变的穹顶”的作品去参展?王澍:今年的主题是人们相遇在建筑中。
这个主题是让人们重新来讨论建筑原初性的状态和感觉。
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都特别技术化,远离了建筑的原初状态。
我就想到了呈现这样的作品。
新京报:你作品中的“穹楼”是西方建筑特有的形式,这会给你的项目加分吗?王澍:穹楼是我们研究中很重要的作品。
我的项目呈现的形状是非常西方的建造形状,但其逻辑却不是欧洲的,是亚洲或者说中国的。
新京报:评审团赞许你的作品是可快速搭建与拆卸,建筑环境零负担的建造方式。
王澍:生态型、可持续建造是目前建筑界最热的问题。
西方的探讨方式本质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用技术性的方式来做生态,能源消耗量并不低。
我个人的看法是,依我们国家的现状,生态和可持续的第一原则就是节约;然后,在建造过程中,消耗资源较少,技术难度不应该太高,应该被最广大的建造者使用和接受。
新京报:你一直将自己的创作基于传统的中国建筑之上,你也被誉为“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师”。
但你认为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已经与传统无关了,继承传统已经很难了?王澍:传承传统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
传统不会说话,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传承关系。
中国建筑传统很重要的是工匠技术。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种工匠技术,这个传统还能维系。
今天我们做现代建筑的时候,一定要给传统工匠留出大量的活,大量可操作的机会。
论王澍的成功之道
![论王澍的成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456455b3b3567ec102d8a21.png)
论王澍的成功之道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王澍的成功之道,他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点,分别是他注重建筑的原创性;成长环境造就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对于传统文化,中国老建筑的热爱之情;他对于功能的深刻思考;王澍对于建筑雕塑感的塑造;澍充满了傲气,具有反叛性,标新立异;非常注重材料的选择,讲求生态性,用旧砖,瓦片等节能环保;王澍重视艺术的文化表达,运用;王澍的作品中,又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关键词:成功之道,原创性、成长环境、热爱自然、本土建筑、功能、雕塑感、反叛性、注重材料、生态环保、文人气质、时代性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了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籍建筑师。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项在建筑界具有“诺贝尔奖”之称、全世界公认的代表建筑行业最高荣誉的奖项。
而王澍是首次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由此可以看出他获得成就的伟大。
王澍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思考他的成功之道,我想应该有很多,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条成功的道路:第一条成功之道,也是他成功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他所做的建筑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在王澍的作品设计中,往往都能够体现出自他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有他自己作品的特殊味道。
作为活跃于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凭着对建筑场地的独特见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具有很强的原创意蕴。
王澍并不去模仿当下中国建筑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而是追求自己设计的个性。
他不喜欢建造雷同的建筑,而是建造具有不同个性的房子。
所以他不愿意模仿,而是建造一种人内心向往自由的东西。
他的建筑,都有自己的设计符号,有自己独特的原创性。
他创新的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中国古老的传统符号,并不是照搬照用,而是一种独特的借鉴与创新的使用,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9be7c85fbfc77da269b181.png)
王澍建筑设计作品分析摘要: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关键词:王澍建筑材料风水环境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
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
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
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
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
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
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一、材料的应用1.1砖瓦1.1.1瓦园“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王澍瓦园杭州 2006)1.1.2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对话王澍
![对话王澍](https://img.taocdn.com/s3/m/6732d01a14791711cc791729.png)
对话王澍:传统无法回去,但能复活2014-02-26 16:54 来源:人民画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字号T | T2013年7月的最后一天,40℃高温下的杭州像一只大蒸笼。
但来到位于杭州西南郊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绿树、藤萝、池塘、芳草的环绕中,钟摆的节奏似乎慢了下来,体感温度也降了一些。
果真如它的缔造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所说:“这个小世界里甚至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就在王澍最新完成的作品——象山校区内的“水岸山居”,他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采访前,他不做预先的准备,采访时,他所有回答都是即兴。
他在宋代山水画中观照当代中国的未来;他口中的传统既是具体的“工匠的技术”又是抽象的气质和理念;他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语言平实,思路清晰,但又总流露出一些脱离话题本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味道;作为一个自诩的“业余建筑师”,他对建筑却有种格外严肃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庆幸自己“没有祸害人间”……这就是对话中的王澍,面对他,你仿佛面对着一句阐述事实的悖论句式:不想当文人的工匠不是好建筑师。
人民画报:众所周知,你特别喜欢宋代山水画,从中汲取了很多建筑的灵感。
宋代山水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王澍:它和某种超越时间的、对艺术、对世界的看法有关,也和很当代的问题有关。
比如宋代是大尺度的山水画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短期内我们对人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做如此大量、快速、大尺度的变化和建造。
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去反观宋朝人在干什么。
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宋以前的建筑,尺度非常巨大,用的材料巨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巨大。
在宋代,其实已经碰到第一次生态危机,突然之间,建筑用料的尺寸开始缩小,用很小的木料来做很大的结构,就变成了一种技术上的衍变和创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高峰。
同时在艺术上,宋代也达到中国的最高峰,文化水平高到不可企及。
宋朝人的绘画表达了,在那个时代大家的眼睛和想象里,世界是那样一个美好、自然的世界。
王澍_我首先是个文人_然后才是建筑师
![王澍_我首先是个文人_然后才是建筑师](https://img.taocdn.com/s3/m/8945b07ff242336c1eb95e7f.png)
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一砖、一瓦、一 结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建筑终于 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
檐、一木间,江南民居般的灵性与自然 对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做出了正面回 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的灵趣交相辉映,使人看着心里有一种 答,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在评委们的眼中,王澍获奖在于设
的历史情感?有没有和本地的自然人文 也归功于中国美术学院、各地政府的大 优势位置。
肌理和谐共处?如何努力解决中国快速 力支持。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点评就是
城市化下城市和乡村的冲突?
江,在王澍的作品受到外界争议时,仍 很好的印证。普利兹克先生揭晓今年普
这种对延续传统生活习惯、信念的 然一直站在他的身后,还把中国美术学 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名单时,给出了对王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掀 年里,始终如一地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声
“我首先是个文人,然后才是建筑
起热潮,“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大楼 音,用建筑书写着“小世界”的文化大理 师。”这是王澍最喜欢说的话。王澍有着
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这样的建筑与本 想。
深厚的书画功底和文学情结,他对自己
土文化有多大关系?王澍责疑。
W文 化 ZHEJIANG TODAY 文化名家 ENHUA 主持 / 朱馨 电话 /87052244
朱 馨 金晓依
2012 年 5 月 25 日,北京人民大会 堂。
王澍
设立于 1979 年,有着建筑界“诺贝 我首先是个文人,然后才是建筑师
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首次将
颁奖典礼设在中国,并首次颁奖给一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其中体 生动体现。
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616237a561252d381eb6e15.png)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造房子王澍读后感
![造房子王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184bc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5.png)
造房子王澍读后感【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造房子王澍读后感2.造房子王澍的内容概述3.造房子王澍的写作风格和特点4.造房子王澍的阅读体验5.造房子王澍的启发和思考6.造房子王澍的结论和建议篇1正文1.造房子王澍读后感《造房子》是著名建筑师王澍的一本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想。
作者通过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2.造房子王澍的内容概述本书主要讲述了王澍在从事建筑行业的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书中还介绍了作者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造房子王澍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王澍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行文流畅。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此外,他还强调了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4.造房子王澍的阅读体验在阅读《造房子》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王澍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想所吸引。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怀。
书中的案例让我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5.造房子王澍的启发和思考王澍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想让我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怀。
书中的案例让我意识到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6.造房子王澍的结论和建议《造房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还让我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一作文及演讲稿-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1 精品
![初一作文及演讲稿-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1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ccdbf53502020740bf1e9b2b.png)
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
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
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
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
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
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
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
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
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
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
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
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
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
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
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
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
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
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
2013高考语文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ea08203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a.png)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素材一]中国建筑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某某。
王澍1981年考入某某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
〞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
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
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某某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某某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
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
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角度一:厚积薄发。
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
中国建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
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
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
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https://img.taocdn.com/s3/m/24592bea83d049649b6658bd.png)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王勇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不只是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e851c9b63b3567ec112d8a00.png)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王澍王澍:我就是個造房子的人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澍说:我不谈建筑,我只造房子。
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却一直在回避“建筑”这个词:建筑离人太远,而房子扎根生活。
王澍造的房子,扎根中国人的生活。
每每落成,如李白诗,浪漫情怀下,是彪悍锋利的坚定。
作为时代的逆行者,王澍能够立起自己的大旗不容易:追随向来简单,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人,才值得叹服。
困局:七年沉寂20世纪90年代,王澍突然沉默了。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无比狂傲的战士。
挥舞着批判之剑,砍向横在他面前的规矩、教条、价值观……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他的母校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王澍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读大二时,王澍就开始放话:没有老师能教我了。
因为他们教的内容“肤浅,幼稚,保守,陈旧”。
研究生时,他写了一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一口气批了中国十几位建筑大师,其中包括梁思成与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论文,他又写一篇《死屋手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中国建筑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尽管第一轮答辩全票通过,学术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王澍硕士学位。
他们觉得,“这个学生太狂了!”《死屋手记》影印稿 |王澍十几年后,老师们谈起他,还有这样的印象:“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带着寒风的,大家都会不自觉地避开。
”狂妄如王澍,到真正面对建筑的时候,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1992年,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对于建筑师来说,那是个“遍地是钱”的好时代。
但王澍,却在此时选择了归隐。
面对疯狂扩张的城市,他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中国人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你跟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巨大的高楼大厦之下,普通人的那种卑微的日常的可爱的小小的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我发现我突破不了我想要寻找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
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
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
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
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
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
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
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
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
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
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
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
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
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
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
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
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
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
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
有的只是感性的色彩,随心的线段和大胆的格局。
各型各色的俄罗斯方块般的窗在应该有的地方浑然不见,在不该有的地方堆积。
方格在墙面慵懒地卧着,亦是悠悠地悬挂。
更有像被工匠抡起大锤砸的一个个破碎的空洞巧妙地在它必然的位置惊艳了人们。
当王澍教授获得普利兹克,最高建筑奖时,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评价王澍教授: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多少人,会在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的建筑中选择了多边体;没有人,会在墙面上故意破碎一大块来使两座建筑相呼应。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材料,更在于设计,这种独具创意的设计。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灵魂,以往的古建筑所赋予的灵魂。
这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是真正属于王澍教授的建筑之路。
或许它并不华丽,或许它并不新潮,或许它并不繁华。
但它就像这个纷扰的世界,令人易沉浮其中的世界一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这条道路上,他付出了太多。
驻足观望七年余久,试问,谁能做到?坚定,如同王澍教授在自
己的建筑路上的态度。
坚持,不要认为无人问津的路即便被风卷浪打也无谓。
反而要去选择它,成就它。
回归,在繁华锦市中回归文化。
一味地追求新鲜只会让你失去最初的感觉,失去最初那种淳朴真实的东西。
正如同王澍教授一样,我们唯有坚定在自己道路上,不去追逐,去思考,去学会回归,才能真真实实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美妙的灵魂。
浙江杭州上城区建兰中学罗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