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读《有效备

合集下载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如公共汽车上让座、遇见老师问好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实际,促进思考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实际生活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如遵守交通规则、帮助他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

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精神。

三、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尊重他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社会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优秀警察等,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和价值。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例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环保宣传海报。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强化课堂纪律,规范行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按时到校、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定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申报书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申报书

3. 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参与报 进一步研究计划(1 份)
课题报告(1 份) 调查分析 (1 份) 研究案例(若干) 论文(若干) 研究课教案(若干)
本课题 组全体 成 员
三、评审意见
论证组论证意见
赵奇志老师主持的课题能抓住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研究,课题选题准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案设 计较规范,研究目标定位正确,研究思路清晰。能对解决的问 题进行逐个分解,能对照研究目标设定一个一个的研究任务, 保证课题的实施有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意见,论证组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准确、研究 目标定位准确,研究内容全面,研究方法行当,同意立项。
华罗庚实验学校课题申报书
课 题 名 称: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任教学科: 申 报 日 期: 拟结题时间:
赵 奇 志
小学品德
2010 年 9 月
2012 年 12 月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赵奇志 性别 专业技 术职称 大学本科 女 民族 汉 出生 年月 1964 年 8 月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 课题组主持先后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本课题组研究成员所教学的班级均参加 了新课程教材的实验,为课题研究创造难得的实验契机。课题组所在华罗庚实验学 校长期以来坚持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指导实施教学,使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已处 于一种积极互动的良性状态,又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在具体研究中又将得到教科室领导和各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同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呈现出青年教师为主体,学校领导参与指导把关及各方力量充分 介入的开放式的研究格局。 二、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品德学科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 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 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 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措施。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科学的态 度去占有、分析和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创新创造; 2、坚持教育创新的科学态度.既要以创新的思路去研究教改中的问题,又要找 到现阶段可行的途径、策略、方法; 3、坚持学习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统一.深入研究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新观 念,形成新的经验理念并把这些理念活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 检验; 4、坚持量的统计与质的剖析的统一。通过实验、调查作定量统计,更要通过实 践案例作质的剖析; 5、坚持组织、思想、机制、时间与物质保证的措施与规划、执行、跟踪、评估、 改进的运行机制的统一,确保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实效。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可塑性。

2.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不科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4)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1)丰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善用情境教学创设有效课堂

善用情境教学创设有效课堂

马丽侠所谓有效课堂,就是指教师“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创设引人人胜的课堂隋境,既能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发展做好铺垫,让学生“心随我动”,使教育人情、人理、入耳、人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创设情境的。

一、利用多媒体刨设情境充分利用媒体的形象性、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创设情境,生动、直观有说服力的影像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祖国”第二课《江山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播放了桂林山水、天山天池、九寨沟风景、云台山瀑布、泰山日出等美丽的风光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旖旎的大自然中,美轮美奂的风景、优美动听的音乐,牢牢吸引住了孩子们,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

二、用歌曲刨设情境歌曲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之一,富有感染力的歌曲会经久不衰,孩子们对歌曲的喜欢也超出我们的想象。

歌曲能渲染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祖国”第四课《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好喜欢的军歌,一上课,我就发起了军歌赛歌会,课堂上充满了歌声,学生乐中求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表演刨设情境在讲《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四课《我们的骄傲:国粹》一课时,课前我到戏曲用品商店,买了一件绘有京剧脸谱的文化衫,准备好京剧的录像。

一上课,我首先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接着学唱了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一段唱,学生们立刻被我吸引过来。

我借机问学生:“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戏?”有的学生说是吕剧,有的说是京剧,有的学生说是豫剧,还有同学说是评剧……学生纷纷举手竞猜,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国粹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开了个好头。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既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学生生活中,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

随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经验和成长,是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间接目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每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的建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则意识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若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远离生活,就会忽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将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价值选择或者评价,能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掌握社会的动态。

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者片段带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立马产生共鸣,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得以实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篇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主要是以调查、讨论、体验等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

开课伊始,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洗发水推荐为载体展开活动,培养了是非辨别能力,再分别从卖中的道德和买中的道德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让同学们在对买卖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有了感受后,讨论做文明买卖者的做法,并设计宣传方法让更多的人文明买卖,使学生由感性向理性思维延伸。

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与积极引导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我通过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话题,如商家的不道德行为,在超市中顾客的不道德行为等,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调查和研究,学习过程主要是讨论、分析、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过程。

这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和领悟,促使他们与人、与社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形成对道德观念的认识、理解和内化。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如果将商家请进课堂,让“顾客”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会使学生感受更深、收益更大。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所以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调控能力,要学会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

我觉得我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篇二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理解了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了在极端天气中保护自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增强了自信心,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郭昫澄;郭永玉【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年(卷),期】2012(20)11【摘要】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

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控制感进行研究。

次要控制理论主要强调在低控制情境下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接受客观环境以获得次要控制;可协商命运观则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个体在承认不可改变的环境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自己有限的能动性以此获得控制感;而控制感补偿理论则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之中以致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针对控制感缺失进行补偿。

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中国控制感本土化研究方向的思考。

【总页数】9页(P1860-1868)【关键词】控制感;社会情境;次要控制;可协商命运观;控制感补偿【作者】郭昫澄;郭永玉【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9;C91【相关文献】1.社会控制相关理论及其在信息安全情境中的应用 [J], 谢宗晓;甄杰2.网络学习情境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回溯 [J], 王广新;宫淑红3.“弱熟人社会”工作情境中员工社会幸福感提升的挑战与对策 [J], 王成城;杜鹏程;吴婷4.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J], 曹佳婷;5.风险情境中社会安全感与公共政策变迁——基于X市环境整治政策的调查分析[J], 杨墉栋;李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20xx年8月1日我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师培训会。

此次培训会有两个内容:一是彭燕芬老师的对《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的分享,二是彭燕芬老师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解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一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

三是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四是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框架及说明这一版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初步了解宪法中的相关规定,是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编写时用儿童的童言童语进行编写,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为学生上课创设情境,更方便他们的理解和学习。

最后采用教学和一的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是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摘要:新时期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化培养,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人物性格。

小学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重视利用丰富的教学引导策略,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探究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从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综合品质素养。

教师通过主动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其感受到德育教育对于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渗透,这是一种教学创新,既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优化教学质量。

教师将生活中的信息资源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全面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认为德育教育主要班主任进行教学,使得德育教育的机会非常少,很难深入落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素材非常丰富,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材的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力,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源于生活的学科,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教师结合道德品质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意义。

教师利用趣味多样的教育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的课程学习印象,优化教学资源,将生活元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_六年级下册第十课《让我们和谐相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六年级下册第十课《让我们和谐相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让我们和谐相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2、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

过程与方法:培养自我阅读、查资料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学设计:活动一阅读素材,激趣导入1、六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可是是故事,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有关的材料简介。

师总结:听着同学们的阅读,仿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和谐相处》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家长、学生以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小学科,学好学差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课前不预习、不收集资料;课后不复习巩固。

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2、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3、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4、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根据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基础教育小课题立项名单

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基础教育小课题立项名单
宋玲
和平区砂山四校
126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赵玲
沈阳铁路第三小学
127
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冯松
沈阳铁路第三小学
128
小学三年级品社谈话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张凤丽
沈阳铁路第四小学
129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李栋梁
沈阳铁路第四小学
130
以新闻播报为载体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150
提高美术课堂绘画速度的策略研究
郭丹
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151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郝滢滢
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152
图形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姜鹤
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153
竖笛教学在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能力培养
李川
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154
基于中年级学生个体差异的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沈阳市九十九中学
55
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
李天华
和平区南京九校
56
培养小学低年级铅笔字书写能力的策略研究
李梦瑶
和平区南京九校
57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行动研究
华海萍
和平区砂山四校
58
数字化环境下作文模式研究
赵鹏飞
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
59
地理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陈岗
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
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
王月
和平区南京街第十小学
46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
姚永峰
沈阳铁路第四小学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小学思想品德 获奖总数 12 (篇)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小学思想品德 获奖总数 12 (篇)
奖级
标题
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一等奖
6篇
思学生之“需”,供学生之“要”
袍江小学
俞小红
习惯自然和谐
稽山小学
赵晓军
让课堂评价体现教学的有效价值
柯灵小学
谢灵野
用智慧润泽数学课堂
袍江小学
陈关雄
同课研读,异构精彩——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观察与实践
昌安实验学校
赵国明
文本阅读——为学生架起一座数学认知的桥
柯灵小学
倪志娣
给学生一点宽容留心角落里的孩子
群贤小学
徐凡
三等奖
6篇
让思品课演绎生命的精彩
斗门镇敬敷小学
傅仁英
给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东浦镇小
俞萍
拓宽品德课程新鲜视野共建行为习惯理想舞台
昌安实验学校
王姚琴
润物细无声
东浦镇小
林芳
浅谈思品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马山镇车恂如小学
姚诚
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生活
灵芝镇潞家庄小学
吴水娟
元培中学
叶莉敏
阅读因学生提问而精彩
锡麟中学
张乐英
语文新课堂教师角色错位分析及对对策思考
树人中学
冯文荣
二等奖
13篇
初中语文作业的思考及实践
文理学院附中
郑文燕
詹月宝
以提升能力为径,追求散文教学实效
建功中学
周精炼
小舟撑出绿阴来
昌安实验学校
杜文岚
网络——写作教学的新空间
昌安实验学校
姚虹
语文课,我们直面爱情
建功中学
袍江中学
金碧瑶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袍江中学
徐建英

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报告(共7篇)

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报告(共7篇)

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报告(共7篇)第1篇: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报告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报告实践人: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班陈少川实践活动:小学教育实践目的:锻炼自己与人的交往能力,增加社会实践经历与收获;支摘要:正文:援教育,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动手课程,丰富小学生的寒假生活,为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与当地学校教师交流与讨论,共同提高。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关注小学教育,支援教育为主,参与小学课堂上的听课,课后对学生作业的修改,以及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与小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不懂的地方,给予帮助。

同时与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电子备课与电脑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在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絮,求真务实,取长补短,吸取他们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诚恳接待,为自己增添了信心,获得社会交际能力,得到该校教师的好评,取得良好的成果。

第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心里充满兴奋与好奇,坐车来到乡村的一所小学———后林小学,通过与学校部门的联系与说明来意,后得到他们的同意与欢迎,为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社会实践的信心奠定了基础。

该学校新建不久,崭新的四层教学楼前面镶着“翔宇楼”三个金字,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前面矗立五星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活力飞扬,宽阔的操场里有两百米跑道,篮球场,外沿覆盖一层绿草,在花草树木的显衬下十分艳丽,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各有2个班,共有12个班级,有30多位教师组成一股雄厚的师资力量。

开设多门课程,除英语、语文、数学外,还增加音乐、体育,科技,品德与社会等技能科目,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了解到学校的教育风格以及各班级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方面的情况。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个性班牌,以花草树木为主题,学校的每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如何做人的标语,接着老师就为我介绍他们学校理念历年来的教育成果,每年都在学区中取得良好的学习佳绩。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五篇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五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忧考⼩编整理了⼩学⼀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会理东西》 1.教材 本篇课⽂是让学⽣懂得整理物品的好处,掌握整理物品的⼀些技能。

⽇常⽣活中,物品放在⼀定的地⽅,既整齐、美观,使⽤时⼜⽅便。

从⼩养成不乱放东西的习惯,长⼤后就不会丢三落四。

本教材在⽣活技能上以整理物品⼊⼿是符合学⽣实际的,对其以后的⽣活与学习有⾮常重要的影响。

2.学情 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孩⼦,⼼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我控制能⼒较差,常常⼀件事没做完⼜想着做另⼀件事,显得做事杂乱⽆童,缺乏条理。

同时,现如今⼤多数的⼩学⽣在长辈的呵护下,更缺乏整理⾃⼰物品的意识和能⼒。

根据学⽣的年龄特征,⼩学低年级是进⾏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使⾏为落到实处。

3.教学⽬标 在教学中,我们拟定的教学⽬标是:通过续编故事,使学⽣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的⽣活环境。

通过⽐赛,让学⽣懂得整理的原则是⽅便、美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法,如物品分类放、⽤完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整理物品等。

同时,通过两次⽐赛,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4.教法 游戏导⼊,揭⽰课题续编故事,明⽩道理讨论交流,归纳⽅法 ↓ 指导⾏为 ↓ 联系实际,整理讲台运⽤学具,模拟⽣活⽐⽐赛赛,评选标兵 ↓ 学会整理 5.学法 在教学中,通过⽐赛,给学⽣创设了充分⾃主的学习情境,让学⽣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实施 本课我们打算⽤⼆课时来完成。

第⼀课时的教学⽬标是: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的⽣活环境;懂得整理的原则是⽅便、美观。

在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落实。

活动⼀:游戏导⼊,揭⽰课题 游戏符合学⽣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还能使使教师了解到学⽣整理东西的实际能⼒。

同时,通过游戏评选出的⼩能⼿,也能在班中树⽴起这⽅⾯的榜样。

学习也可以“上瘾”——小学《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也可以“上瘾”——小学《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也可以“上瘾”——小学《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课程是游戏活动实施的载体,游戏是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

为了将游戏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应用能力。

由于游戏化教学非常重视游戏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让学生学习也可以“上瘾”!【关键词】游戏化、多样化、主体性、贴近实际学习由游戏开始,可以让学生体验快乐、发展智力,也可以逐步形成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引进游戏化学习方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儿童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在课堂改革中实施游戏化学习,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全身心参与的认知、实践、反思的环境,让学生在各种尝试中,智力、精神和身体、个性得到均衡发展,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因此,在小学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取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可以让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使其在愉悦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教育,提高能力。

一、游戏种类的多样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游戏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组织与开展。

①竞赛类游戏。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

在小学道德与繁殖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竞赛类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学习,大胆表现,实现知行合一。

②角色扮演类游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扮演故事的角色,进行表演,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

③表演类游戏。

一般而言,音乐与诗歌感染力强,既可以渲染教学氛围,也可以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与诗歌,要求学生表演游戏,边唱(诵读)边表演。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范文(通用3篇)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范文(通用3篇)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范文(通用3篇)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1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

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

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纵观历史及当今世界格局,昔日战争的硝姻虽已散去,但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局部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

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和平观念与情感形成的关键期。

本课旨在通过真实的历史与时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维护和平作出的努力;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及世界的和平作出的卓越贡献。

教材努力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和平的种子,激发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编写依据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8条“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12条“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个话题“战争带来的伤害”,从战争的现实危害切入,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再引领他们了解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共创和平的美好心愿。

第二个话题“和平是世界潮流”,在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和平的祈盼水到渠成。

在前两个话题的基础上,第三个话题“中国为和平作贡献”,带领学生认识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各种努力。

这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表达——我们有决心,我们有力量。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而学生对和平的呼唤,也从个人幸福走向国家安定,再到世界共享和平与发展,最终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本课以“我们爱和平”为主题,从战争带来的伤害切人,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当今世界人们对和平的呼唤,以及中国为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废 塑料 、 废纸等废弃物 , 如玻璃瓶 、 牛奶盒等 。
其他 垃圾 是指 除 以上之 外 的一 些 垃圾 , 如 塑料
袋、 灰 土等 。
3 . 将 下列垃圾 进行 合理 分 类 : 废 电池 、 旧轮 胎、
确分析 学生思维 的困惑 , 顺 势 点拨 , 这样 的教 学效果 会更显著 。
学情境 。
菜叶、 废 灯 泡、 烟 头、 易拉罐 、 口香糖 、 温度 计 出示 了学生生活中常见 的四种 垃圾桶 , 请 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探 究, 对垃 圾进 行分类 。虽然这些垃圾都是学生生活 中的常见垃圾 ,
但学生在认知上可能会存在错误, 如 学 生 可 能 会 将 餐
厨余垃圾是指 易腐性 的菜叶 、 食物残渣等有机废
弃物 , 如剩菜 、 剩饭 等。
有 害 垃 圾 是 指 对 人 体 健 康 或 者 自然环 境 造 成 直 接 或潜在危 害 的, 且 应 当专 门 处 置 的 废 弃 物 , 如废 电 池、 过 期 药物 等 。
现场景, 能将课 堂 与生 活真 正联 系起 来 。小 学生 天
巾纸和 塑料袋 都扔进可 回收垃圾桶 内。为 了帮 助学 生正确投放 , 我让学生动手做 了一个小实验 : 探 究餐 巾纸 、 塑料袋及废 纸 的可 溶性, 从而理 解可 回收 的性 质 。在 认识可 回收垃圾 的价值 时, 我 又创设情 境 , 让


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算一算废 旧练 习本可创造 出再生纸 的价值 , 从而 认识到 回收 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的反馈 , 师
上课 ・ 听课 ・ 评课 》 一书 , 书 中提到教学 的有 效性包
含备课 、 上课 、 听课和评课 的有效性 , 以上课 的有效性 为核 心, 即备课 是为上课 服务 的, 是实现上课 有效性 的前 提和基础 , 听课和评 课都 围绕上课展 开, 同时促 进上 课 的有 效性。书 中介 绍 了教 学情境 的六种创设 途径 , 如借助 动作创 设教学情境 , 借 助语 言创设教 学 情境 , 借助新 旧知识和观念 的关 系以及 矛盾创 设教学 情境 , 借助背景创 设教学情境等 。
教学 中的实物是指实物 、 模型 、 标本 以及实验等 。 以《 实施 垃圾分类》一课为例 , 《 实施垃圾分 类》 是科
1 O 2
生发 现 问题 , 再 共 同解 决 问题, 使学生 学会 日常生活
中垃 圾分类 、 投 放与 回收的简单方法 , 让学生 意识到
读书与课堂教 学
Z U I / I  ̄ X I 3 儿 氟r ,
导垃 圾分类 的知识是教 学重点 。本人 根据教学任 务
设 计 了 以下 活 动 。
活动 : 探 究 方法 , 了解 垃圾 分 类 1 . 出示 四种 垃 圾 桶 图 片 , 知 道 这 四 种 垃 圾 桶 可分
别投 放 哪 些 垃圾 。
2 . 探究 学习垃圾 分类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 习) 。
过期 药 品、 废 塑料 袋、 餐 巾纸 、 旧衣服、 玻 璃瓶 、 金 属
厨具 、 鱼骨头 、 果 皮、 旧 陶 瓷杯 、 废 弃 油漆 桶 、 旧报 纸 、
对 比当下 的传统教学方式 , 我发现情境教学法 的 优势在 于, 形 象具体地展 示教材 知识, 视频音 频等 资
料可 以更好地起到辅助授课作用 。因此 , 小学 品德与 社会学科教师应转变 自己的教学 思想 , 运用情境教学 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 在丰 富教学手段 的同时也对学 生学 习能力有 显著提 高作用 。情境 教学法在 小学 品 德与 社会课 堂 中的运用 有 以下途径 : 借 助实物 创设 教学 情境, 借助 活动创 设教学情 境, 借助 问题 创设教
性活泼好 动, 比起 坐在课堂 中接受知 识 , 他们 更喜欢 在 活 动 中主动 探索 , 因此 在 品德 与社会 课程 中利用 实践 活动 创设 教 学情境 , 能 使学生 在 实践 中接 受熏
陶 。教 师 要 多 关 注 课 堂 生 成 , 准确捕 捉有效信 息 , 准
可回收垃圾 是指适 宜回收循 环使 用和 资源利 用
见 代 煮 字 2 0 1 8 / 1 AB
读书与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法在小学品 德与社 会课堂 教学中的 实践运用
— —
读《 有效备课 ・ 上课 ・ 听课 ・ 评课》 有感
文/ 上海市虹 口区第四中心小学 曹佳婷
利用假 期, 我 阅读 了由余文森主编的《 有效备课 ・
教版 《 品德 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 “ 为垃 圾寻 找 出路 ”中第二课 《 垃圾 的去 向》的第二课 时。这节 课 中, 如何提高 学生及家人垃 圾分类 投放 的意 识, 指
进行垃圾分类, 不仅可以减少垃圾量, 减少污染, 还可
以实现垃圾资源化 。
三 、借助 问题创设教 学情境
教 学情境 有多 种类 型、 形式 , 其 中特 别要 强调 的
借助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活 动所 产生 的直观 情境有 其教 育意 义 。以 《 人 人关 心社 区事》一课为 例, 《 人人 关心社 区事》是
小学生 喜 欢丰 富多 彩 的事物 , 在 课堂 中利用 图 像、 音 频、 视 频等 资料 呈现 品德 与 社会 知识 , 能最 大 程 度地 调 动学 生 的多感 官活 动, 更 能激 发其 参与 教
学 活动 的欲 望 。品德 与社会课 程 中的很多知识 都是 现 实 生活 的真 实写 照 , 在 课堂 上利 用 多媒体 技术 再
是 问题情境 。问题 是科 学研究 的出发 点, 是开启任何

门科 学 的钥匙 。没 有 问题 就不会 有解释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思想、 方 法和 知识 。以 《 校 园里 的号令 》 一
课为例, 在设计教 学活 动前, 本人解读 教材 , 结合一年 级学生 的年龄 特点做 了详 细 的学情 分析 。根据 教材 内容和学 生 的实际情 况, 我 设计 了以下教 学活动 , 并 通过这 些活动 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