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民法草案》的体系结构

合集下载

《民法总则(草案)》立法评析与修订建议

《民法总则(草案)》立法评析与修订建议

2016年第5期法治研究《民法总则(草案)》立法评析与修订建议陈永强** 摘 要:民法总则是民法典体系化的基石,其立法应当从体系化角度关照将来的由合同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等组成的民法典整体的结构和逻辑。

民法总则是以《民法通则》为基础框架的立法,故应当充分继承《民法通则》的优秀立法技术及其简约的立法语言风格。

《民法总则(草案)》确立了人格尊严的一般保护、私法自治、胎儿利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原则体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自我负责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法人分类、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时效制度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惟在立法语言的简约、条文的繁复、内容的体系安排及部分规则的准确性上尚需要进一步斟酌和修订。

关键词:民法总则体系化 逻辑性 立法技术*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物权变动与交叉型权利研究(15BFX16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民法总则一般条款立法研究(14NDJC248Y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永强,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① 参见孙宪忠:《关于中国民法典中民法总则的编制体例的议案》,载中国法学网,/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743&InfoID=13901,2016年7月8日访问。

一、作为中国民法典的民法总则:对《民法通则》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民法典是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是实现我国法治梦想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先后颁布了《民法通则》、《担保法》、《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规范社会市场经济规则的一系列重要法律,这些法律为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重大意义。

但这些法律制定于不同时期,而我国社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时代的巨大变迁,《民法通则》中很多规定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大量的都已经被《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新法所改变,有些规定则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民法总则》法人分类的层次与标准

《民法总则》法人分类的层次与标准
・ 4 2 ・
谢鸿飞 : 《 民法总则》 法人分 类的层次 与标准
《 草案 》 采 取 的营利法人 和非 营利 法 人 的分 类标 准 , 其实和《 民法 通则 》 相 当接 近 , 因 为企 业 法人 是 最 为典型 的 、 在 我 国现行法 上甚 至是 唯一 的营 利 法人 , 非企 业 法 人 的几 种 类 型 ( 如 机 关 法人 、 事 业
在 法 人分类 方 面也存 在缺 失 。 Nhomakorabea一

《 民法 总则 ( 草案) 》 法人 分 类 的缺 失
在 民法 学 理上 , 法人 分类 通 常采取 三个 层次 :( 1 )依据 法人 设 立 的法 律依 据 是公 法 还 是私 法 ,
将法人首先 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 。( 2 )依据私法人成立 的基础, 将其 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 人 。前者以社员为基础 , 是人的组织体 , 成员在社 团中取得社员权 ; 后者 以特定 的财产为基础 , 是 财产的组织体 , 不存在成员 。( 3 ) 依据社团法人成立 的 目的 , 将其进一步分为营利社 团、 公益社 团 和中间社团。营利社团即从事经济行为逐利 , 并将利润和剩余财产分配于社员 的社团。公益社团
就存在较大问题 : 非营利法人本应指国家科层制序列 以外 的各种民间社会团体 , 是政府部 门和营
利组织 以外 的“ 第 三部 门” , 而不 可能 是 《 草案》 中 的 国家机 构 。可 见 , 《 草案 》 除 了延 续 《 民法 通 则 》 不 区分公 法人 和私法 人 的弊病外 , 因为采取 了 “ 营利一 非 营利 ” 法 人 的分 类 , 还造 成 了“ 非 营利 法 人 ( 组织 ) ” 包 括政府 组织 的误 解 。
8 4 条一第 8 5 条规定 了社会团体法人。可以肯定, 机关法人 、 事业单位法人都是公法人, 部分社会 团体亦是公法人 , 其设立依据并非民法 , 而是公法。《 草案》 将其作为“ 非营利法人” , 理 由应该是它

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

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

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12.28•【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

信封上请注明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20年1月26日。

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之后,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6月、2019年8月、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会议对各分编草案进行拆分审议。

目前,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六个分编草案已经全部完成了二审,其中,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三个分编草案完成了三审。

根据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到2019年12月,将2017年3月出台的民法总则同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经常委会二审或三审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均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同时,在北京召开多个座谈会,分别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到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等地进行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听取意见。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于11月27日至29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重新编排条文序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等民法典编纂工作参加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民法逻辑结构

民法逻辑结构

民法总论的逻辑结构1, 民法的概念:民法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本质: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私法.民法与商法、经济法的关系: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和组成部分,商法必须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商法的一些规则也反映了商事活动领域的某些特许性。

民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的地位得以确立。

经济法作为国家队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整的法律手段,主要由保证市场秩序多行政法规所构成,其中,反垄断法、反不当竞争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力不得滥用原则2,民事法律关系概念: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权力义务关系,它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力、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客体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民事权利的分类:A、财产权和人身权。

B、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C、绝对权和相对权民事法律事实原因: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概念: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类型:事件(不可抗力、时间的经过、人的出生和死亡)行为:事实行为:是法律仅凭行为所产生的一定事实而直接赋予其法律后果的行为。

主要有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违法行为: 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

主要有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施的、试图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率未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民法的基本框架结构(民事权利体系)

民法的基本框架结构(民事权利体系)

一、民法的基本框架结构(民事权利体系)配偶权人身权身份权亲属权(婚姻法)亲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宪法、民法通则)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具体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民法通则)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著作权及邻接权(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专利权(专利法)商标专用权(商标法)继承权(继承法)股权(公司法等)民事不动产所有权(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权所有权动产所有权(民法通则)利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占有地役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用益物权宅基地使用权(物权法、民法通则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他物权典权特别法上的用益物权(水法等)抵押权担保物权质押权(物权法、担保法)财产权留置权合同之债单方允诺之债(合同法以及保险法、海商法等单行法)缔约过失之债一般侵权之债债权侵权之债(侵权责任法)特别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民法通则)不当得利之债观察与结论:1.凡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均在调整之列2.以财产法为中心,物权与债权是财产权的两大支柱3.物权与债权二者的各自独立体系以及二者之间密切关系是难点4.法律行为是统领民法上的法律实施的核心概念5.对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等最重要的理论分类体系是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例1】甲被乙家的狗咬伤,要求乙赔偿医药费,乙认为甲被狗咬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9-3-1,单选)A 甲乙之间的赔偿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B 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属于绝对权C 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D 乙拒绝赔偿是行使抗辩权二、物权与债权的关系特别提示: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乃是学好物权法以及整个个民法的基础之基础。

具体考点集中在一物多卖与无权处分两个点上。

(一)物权作为绝对权、支配权、对世权;债权作为相对权、请求权、对人权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

法律草案的基本知识

法律草案的基本知识

法律草案的基本知识法律草案是法律制定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法律内容、条款以及相关规定进行初步设计和拟定的文件。

在法律草案中,立法者会详细说明法律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介绍法律草案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草案的定义、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草案的立法程序。

一、法律草案的定义法律草案是指由立法机关或相关部门制订的、拟议成为正式法律的文件。

它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并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草案中,包含了法律的主要内容、条款和规定,以便对法律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二、法律草案的主要组成部分1. 引言部分:法律草案的引言部分通常包括法律名称、颁布单位、目的和原则等内容。

通过引言部分,立法者会明确法律的宗旨,以及制定该法律的背景和立法意图。

2. 定义和解释条款:法律草案中会给出所涉及概念和术语的具体定义,并解释涉及条款的含义,以确保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草案会详细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社会成员在法律框架下所享有的各项权益和应承担的相应义务。

4. 违法和惩罚规定:法律草案中还会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和相应违法行为的惩罚规定。

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对违法行为施以惩罚。

5. 制度和程序规定:根据法律的实施需要,法律草案会对相关制度和操作程序进行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将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个人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操作。

三、法律草案的立法程序1. 立法倡议:法律草案的立法程序一般由立法机关启动。

立法倡议可以来自国家机关、个人、政党或其他利益相关方。

立法倡议者会提交立法建议、提案或其他相关文件。

2. 立法审议:在立法审议过程中,立法机关将对法律草案进行详细的讨论、研究和修改。

这一过程通常由专门的立法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负责,以确保法律草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立法通过:当法律草案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修改,并获得立法机关的多数支持时,即可通过。

民法体系结构

民法体系结构

民法学结构体系:出生、死亡等不包括人的意志的客观事实事件取得时效时间的经过:时效消灭时效事实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有效的民事行为(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和形式合法)(引起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主要是内容和形式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产生、变更)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消灭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限制行为能力的部分行为、无权代理、无权处分)民事权利能力(宣告失踪制度、宣告死亡制度)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行为能力的划分)监护制度主体法人成立条件法人分类法人消灭物权基本原理:物权法原则、物权变动、物权的保护自物权:所有权(所有权的取得、共有、相邻关系)建设用地使用权(传统用益物权:其他自然资源使用地上权地役权、物权用益物权农村土地使用权永佃权、典权)邻地利用权他物权抵押权担保物权质押权留置权民事法律关系债权基本原理(债的种类、履行、履行中的抗辩权、保全、解除、(平等主体合同总论(合同成立、生效、变更、解除)之间的财产关系权利义务债权合同债权合同分论和人身关系)内容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人格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身权身份权(配偶权、亲权、其他亲属权)法定继承继承权遗嘱继承遗赠专利权知识产权商标权权著作权其他智力成果权物、权利(物权客体)行为(债权客体)客体人格利益(人格权客体)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客体)合同责任(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侵权责任特殊侵权行为(民事法律共同侵权行为关系的保护)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完善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完善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完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格权作为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其保护和完善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出台,无疑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其完善之处,以期为我国人格权保护的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文将重点分析草案中的亮点部分,包括对于人格权类型的丰富、对于人格权保护措施的强化以及对于人格权侵权行为的制裁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亮点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于人格权保护的重视和进步,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法律依据。

本文还将就草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制度,更好地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体现在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对于人格权保护的重视和进步。

亮点一:人格权独立成编。

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民法典编纂的一大创新。

这体现了国家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格尊严的普遍关注。

通过独立成编,人格权得到了更为全面、系统的保护,有助于防止和制裁侵害人格权的行为。

亮点二:细化人格权类型。

草案对人格权类型进行了细化,明确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具体的人格权类型。

这种细化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保护各种人格权,使得人格权保护更加具体、可操作。

亮点三:强化人格权保护力度。

草案在人格权保护方面强化了力度,规定了更为严格的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

例如,对于侵害人格权的行为,草案规定了严格的责任认定标准和赔偿制度,旨在加大对侵害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亮点四:引入人格权许可使用制度。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5.2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XXX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一、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

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八十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

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总的看,经过多年来努力,我国民事立法是富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民法典(草案)》继承编与《继承法》新旧比较

民法典(草案)》继承编与《继承法》新旧比较

民法典(草案)》继承编与《继承法》新旧比较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10月1日起实施,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与之相配套的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无论是《继承法》还是司法解释,实施至今已近35年,期间未经过修改,导致我国继承制度不完善,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向外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继承编位于草案第六编,对《继承法》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有亮点也有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法典(草案)》继承编与《继承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进行新旧对比,对修改部分进行评析,也希望《民法典》正式出台时能够更加完善。

1继承编亮点▽继承编草案根据我国继承制度的实际情况对《继承法》进行修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 扩大了代位继承的范围《继承法》规定了被继承人的子女的代位继承权,继承编草案保留了这一制度,进一步扩大了法定继承的范围,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即被继承人的侄、甥也被纳入到代位继承人的范围。

实务会遇到被继承人生前只有侄(甥)一个亲人并由其照顾,被继承人死后侄(甥)无法继承遗产的司法困境,这样的修改符合继承传统及现实需要。

2.增加遗嘱的形式《继承法》中遗嘱的形式有公证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继承编草案在此基础上新增打印遗嘱、录像遗嘱,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介质的多样化,实践中早就出现了各种遗嘱形式,但是法律相对滞后,即使其他形式的遗嘱能反映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思,司法实践中无法可依,只能认定遗嘱无效。

此次修改使遗嘱形式的立法与当今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浅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中的“居住权”

浅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中的“居住权”

浅析《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中的“居住权”2020年5⽉22⽇,《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下称“民法典草案”)在全国两会上公开亮相,这标志着我国民事实体法律系统法典化的开端。

作为中华⼈民共和国成⽴以来的⾸部民法典,《民法典草案》是我国⽴法史的⾥程碑。

《民法典草案》的⽣效,将在推进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重要的作⽤,⽽其对于法律⼈的意义也⽏庸赘⾔,因此笔者在此谨致祝贺之意。

从规范内容来看,《民法典草案》并不完全如2017年3⽉8⽇《关于中华⼈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中“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所说,⽽是在系统整合现有民事实体法律的基础上对部分原则或条⽂予以创新,鲜明地体现了法典的时代性。

其中,《民法典草案》物权编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便是⼀例。

在下⽂中,笔者将主要依照⽴法原意及民法原理,结合时代背景,对“居住权”这⼀全新法律概念予以剖析。

虽不敢⾔尽善尽美,但已尽⼰所能畅所欲⾔,俾收抛砖引⽟、投砾引珠之效。

⼀、“居住权”的渊源根据学界定义,“所谓居住权,是指以居住为⽬的,对他⼈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的权利。

”在《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效之前,“居住权”作为⽤益物权的下位概念,尚⽆法律予以明⽂规定,亦⽆任何规范性⽂件对其性质予以界定。

惟最⾼⼈民法院《关于适⽤婚姻法若⼲问题的解释(⼀)》第27条第3款之规定可以⽐较勉强地视为所谓“居住权”的渊源。

2002年,“居住权”开始进⼊法律草案。

“2002年的民法草案,这个草案第⼗⼋章规定了居住权”。

此后,在制定《中华⼈民共和国物权法》(下称“物权法”)的过程中,“……物权法草案的第⼆次审议稿、第三次审议稿、第四次审议稿中,都规定了居住权。

”但由于当时⽴法学者关于该权利的争议较⼤,“居住权”作为⼀项⽤益物权,同样未被写⼊《物权法》。

2018年8⽉27⽇,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专门规定了“居住权”,并于2019年12⽉28⽇由第⼗三届全国⼈⼤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请第⼗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审议,“居住权”条款亦在此后的草案版本中予以保留。

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说明

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说明

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说明一、民法典各分编编纂工作情况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编纂民法典是通过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修改完善,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汇报了关于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安排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该汇报,并就民法典编纂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编纂民法典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按照工作安排,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先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适时出台民法典。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完成了民法典编纂工作的第一步,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法总则通过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抓紧开展“第二步”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即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五家民法典编纂工作参加单位全力推进民法典各分编编纂工作。

系统梳理、研究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修改完善相关民事法律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开展立法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践情况,开展比较研究、了解国外民事立法新发展,广泛听取地方人大、有关部门和单位、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以现行民事法律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形成了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征求意见稿)。

今年3月15日,法制工作委员会将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地方人大、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法学教学研究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征求意见,并召开协调小组会议,听取协调小组各参加单位意见建议。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征求意见稿)作了反复修改。

82020年民法典草案全文

82020年民法典草案全文

重磅:《民法典(草案)》全文发布,内容共1260条(附全文)政务: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2020-05-22 02:41民法,社会生活的记载与表达。

民法典,“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民法典每一条都与你我息息相关!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在即,民法典草案即将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

我国的民法制度也将迎来民法典时代。

一部民法典,提升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

中国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时光回溯到2014年10月,编纂民法典——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我国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民法典的编纂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具有纲领性作用的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定,统领各分编,因此广受关注。

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民法典编纂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

作为中国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2018年8月,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6编,即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1034条。

此后,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6月、2019年8月、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会议对各分编草案进行了拆分审议。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现场,一本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摆放在与会人员面前。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含义2、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人身关系及其特征财产关系及其特征3、民法的渊源民法渊源的含义制定法习惯1、民法概述 4、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5、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6、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民事权利的救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民事法律事实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3、自然人的住所住所与居所住所的设定与变更户籍与身份证住所的法律效果4、监护监护的概念监护人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监护的终止2、自然人 5、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宣告失踪宣告死亡6、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农地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7、个人合伙个人合伙的概念和特征个人合伙的财产关系个人合伙的内部关系个人合伙的债务承担个人合伙的终止1、法人概述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法人的分类2、法人的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责任能力3、法人 3、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设立法人的变更法人的终止法人的登记1、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2、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瑕疵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4、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重点章节4、民事法律行为 6、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类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7、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1、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代理的概念和特征2、代理的类型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委托代理与法定代理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本代理与复代理5、代理 3、代理权代理权的概念代理权的发生代理权的授予滥用代理权之禁止代理权的终止4、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概念狭义的无权代理表见代理1、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的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7、诉讼时效与期限2、期限期限的含义期限的效力期限的性质及类型期间的计算方法期间的始期与终期1、物权的概念和效力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效力2、物权的类型3、物权的原则8、物权概述 3、物权的变动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的原则物权的变动原因物权行为物权的公示重点章节 4、物权的保护物权保护的概念物权的保护方法1、所有权概述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种类所有权的限制9、所有权2、所有权的取得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孳息1、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有的概念共有的特征共有的种类10、共有 2、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概念按份共有的特征及责任承担3、共同共有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同共有的内外部关系此处省略相邻关系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1、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土地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发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和消灭11、用益物权 2、建筑用地使用权概念特征种类取得3 宅基地使用权概念特征取得消灭4、地役权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地役权的内容地役权的消灭1、担保物权概述担保物权的概念担保物权的特征2、抵押权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抵押权的设立抵押权当事人的权利抵押权的实现抵押权的终止12、担保物权3、质权质权的概念和特征与抵押权的区别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动产质权权利质权4、留置权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留置权的取得留置权的效力留置权的消灭1、占有概述占有的概念和性质占有的种类13、占有 2、占有的效力和保护占有的推定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占有的保护3、占有的取得和消灭占有的取得占有的消灭1、债的概念和要素债的概念和特征债的要素2、债发发生原因合同单方允诺言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其他原因3、债的分类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主债与从债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14、债的概述 4债的转移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5 债的消灭债的消灭的概念清偿抵消提存免除混同6债的保全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的撤消权7 债的担保债的担保的概念和种类保证定金8 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和效力9、无因管理无因管理的概念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概念合同的特征2、合同的分类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主合同与从合同3、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要约与承诺合同成立的条件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格式条款合同4 合同履行的抗辩权概念成立条件效力19、合同5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变更的概念条件效力合同解除的概念约定解除的情形合同解除的效力1、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6合同责任违约的免责事由违约责任的形式2、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1、买卖合同买卖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买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和风险责任负担及孳息归属特种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同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供用电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20、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 3、赠与合同赠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赠与合同的效力赠与合同的终止4、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借款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人间的借款合同5、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租赁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6、融资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承揽合同承揽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揽合同的终止21、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2、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和主要条款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运输合同运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货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多式联运合同的特殊效力2、保管合同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保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3、仓储合同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22、提供劳务的合同 4、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委托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委托合同的终止5、行纪合同行纪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行纪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6、居间合同居间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居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1、技术合同概述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合同的订立和主要内容技术合同的价款、报酬和使用费的支付技术合同成果的权利归属和风险负担技术合同无效的特殊规定23、技术合同 2、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3、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4、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合同和技信服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产权的范围24、知识产权概述 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渊源3、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1、着作权的客体作品的概念作品的种类着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对象2、着作权的主体一般意义上的着作权主体演绎作品的着作权人汇编作品的着作权人影视作品的着作权人职务作品的着作权人委托作品的着作权人原件所有权转移的作品着作权归属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着作权归属3、着作权的内容着作人身权着作财产权25、着作权 4、着作权的限制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着作权的保护期限5、邻接权邻接权的概念出版者的权利表演者的权利录制者的权利播放者的权利6、着作权侵权行为着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承担民事责任的着作权侵权行为承担综合法律责任的着作权侵权行为7、计算机软件着作权软件着作权的客体和主体软件着作权的内容软件着作权的期限和限制软件登记侵犯软件着作权行为及法律责任1、专利权主体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受让人外国人2、专利权客体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3、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26、专利权 4、授予专利权的程序专利的申请专利申请的审批专利的复审和无效宣告5、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的义务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的限制6、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侵权行为1、商标概述商标的概念商标的种类2、商标权的取得取得商标权的途径商标注册的原则商标注册的条件商标注册程序3、商标权的内容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续示权禁止权27、商标权 4、商标权的消灭注册商标的注销注册商标的撤销5、商标侵权行为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商标的合理使用1、人身权概述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人身权的分类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区别28、人身权 2、人格权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3、身份权身份权的概念亲权配偶权亲属权1、结婚结婚的概念和特征结婚的条件结婚登记机关和程序事实婚姻与非法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29、婚姻家庭 2、离婚协议离婚诉讼离婚离婚的法律后果探望权离婚诉讼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及其行使条件3、夫妻关系夫妻人身关系夫妻财产关系4、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养父母子女关系1、继承权继承的概念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2、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人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权利义务30、继承概述相一致原则养老育幼原则互谅互让、协商处理遗产的原则3、继承权的取得、放弃、丧失和保护继承权的取得继承权的放弃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的保护1、法定继承概述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法定继承的顺序31、法定继承 3、代位继承代位继承的概念代位继承的条件4、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酌情分配遗产问题1、遗嘱继承概述遗嘱继承的概念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2、遗嘱遗嘱的概念和特征遗嘱的形式遗嘱的效力遗嘱的变更和撤销遗嘱的执行32、遗嘱继承、遗赠和3、遗赠遗赠的概念和特征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遗赠的有效条件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的执行4、遗赠抚养协议遗赠抚养协议的概念和特征遗赠抚养协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遗赠抚养协议的解除1、继承的开始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开始的地点继承的通知和遗产的保管2、遗产遗产的概念和法律特征遗产的法律地位遗产的范围33、遗产的处理 3、遗产的分割和债务清偿遗产分割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4、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概念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确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处理1、侵权行为概述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侵权行为的分类2、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侵权归责原则的概念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3、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34、侵权行为 5、特殊侵权行为职务侵权行为雇佣活动或雇佣关系中的侵权行为帮工活动中的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建筑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立法工作,其中,民法典的制定备受社会关注。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正式发布,此次出台的民法典草案,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民法典草案的基本概况民法典草案包括了总则、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等6个方面的内容,共计编成了7编。

该草案在总则和各分编中都有着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要求,为我国民法的科学系统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民法典草案的意义1.法制建设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发布,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

这意味着我国民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法律阶段,旨在为全国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保障。

2.维护公平正义民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法律,新修订的民法典草案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其核心立法思想在于“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人身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旨在为公民权益提供更透明、更有效的保障机制。

3.推动社会发展民法典草案的出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中国将来的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民法典草案的特点1.科学性民法典草案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法律立法方法,增加了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法律的对照执行和公开透明度。

2.民众性民法典草案注重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民主,强调了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为公民的人权和自由提供更广泛的保障。

3.及时性草案的发布是一个及时的决定,对于当前我国部分合同纠纷争议及难以解决的婚姻家庭问题等均有指导作用。

此外,草案的发布及时地响应了人民提出的多项诉求。

四、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民法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

从立法形式、立法思想、内容编写等各个方面来看,该草案都体现出了我国20世纪以来民法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标志性进展。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序言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该草案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制定此草案的背景。

2. 总则部分:总则部分是整个草案的基础,规定了各种法律概念、原则和基本规范,为后续的章节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3. 罪状部分:该部分列举了各种罪名和对应的刑罚,并规定了刑罚的执行程序和具体规定。

4. 附则部分:附则部分是对其他相关法律文件或者特殊情况的补充和细化,例如对于特殊职位上人员的法律责任,特殊刑罚等。

总的来说,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是从总则出发,逐渐细化罪状和刑罚,并对特殊情况进行补充规定。

这种结构既有整体框架,又注重细节和特例,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

《民法典合同编(草案)》 一审稿

《民法典合同编(草案)》 一审稿

《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一审稿
《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一审稿是中国法律的一份重要文件,
主要围绕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定义、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转让、解除等方面,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该草案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
关系的协议,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借款合同等各种
类型。

合同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违反公
序良俗为目的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内容。

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
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对等、平等、自愿、诚信。

该草案还提出了“不公平条款”的概念,规定相对弱势的当事人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不公平条款的无效,保护其合法
权益。

此外,草案还明确了合同违约的责任和赔偿标准等内容。

总体来说,《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一审稿为保护合同当事人
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保障措施,对于促进市场经
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论民法的体系

论民法的体系

论民法的体系
民法体系一般是指对一国或地区内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原则和制度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民法体系的具体内容可以因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权利与义务:民法体系中首要的原则是明确公民或法人
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即通过法律规定确立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并规定了对违约行为的制裁方式。

2.契约法:契约法是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公民
或法人之间通过合同达成的法律关系。

契约法包括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护合同双方的权益并维护契约秩序。

3.责任法:责任法是民法体系中用于调整因违反法律规定而产
生的法律后果的法律规则。

责任法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违约责任等,旨在保护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4.物权法:物权法是民法体系中规定公民或法人对物的所有、
占有、使用和处分等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

物权法保护公民或法人对财产的合法权益,促进财产的流转和利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家庭法:家庭法是民法体系中规范家庭关系的法律规定。


庭法包括婚姻、离婚、抚养、继承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6.继承法:继承法是民法体系中规定个人财产在死后转移的法律规定。

继承法保护遗产的合法继承人的权益,确保财产的合理流转和维护社会秩序。

以上是民法体系的一般内容和方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体系会根据特定的法律传统、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民法草案》的体系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以下简称《民法草案》或《草案》)!设“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九编,共101章1209个条文。

这个草案虽然来之不易,但是无论在体系结构上或思想内容上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离既尊重传统又有创新精神,既符合我国实际又能与世界接轨的科学的、先进的民法典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对这个草案,我国老一辈民法学家王家福先生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分组讨论时就曾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1)这个《草案》好像是民事通行法律的汇编,体系结构还值得推敲((2)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草案没有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知识产权应补充写入民法典;(4)原有单行法收入《草案》没有与时俱进修改补充。

(1)就连主张邦联式、松散式体系结构的江平先生也认为“这个草案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进一步修订。

”1998年,我曾在《法律科学》举办的一个以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为主题的专家笔谈会上发表了《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理论准备》一文。

在该文中,我指出:民法典是一国市民社会的大宪章,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必须藉助于丰厚的理论研究以保证其科学性、先进性,才能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

相反“恶法”甚于无法,如果因理论研究的欠缺而使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规定,那么这些错误的规定就会藉助法典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将谬误变成“真理”而贻害无穷。

”(3)从本《草案》的情况看,我感到我国制定民法典的理论准备至今仍未成熟。

我希望从批评的角度展开对《草案》的研究和讨论,通过这种研究和讨论进一步做好制定我国民法典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理论准备工作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宁可先制定物权法,让《民法通则》统率各单行民事法律的格局保持一段时间,待理论准备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

在完善我国民事立法的问题上,我国立法机关过去的方针是先制定各单行民事法律,然后再制定民法典。

现在突然改变过去的方针,在物权法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就匆忙提出《民法草案》,难免草率之嫌。

对《草案》内容的全面分析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并集合全国民法理论界、实务界共同的力量,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办到的。

因此在这里,我仅就《草案》的体系结构做一初浅评论,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对《草案》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

我认为,《草案》在体系结构上既有某些值得称道的进步,同时又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草案》在体系结构上的进步《草案》在体系结构上较之于《民法通则》,主要有以下两点进步:1.在《总则》编设专章规定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具有一定的体系价值。

民法总则是对共同性民事问题的规定。

就立法技术讲,它是在提取公因素,从各种具体民事权利制度中抽象出一些共同概念、共同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民法总则究竟应当规定哪些内容,取决于各具体民事权利制度究竟存在哪些共同的民事问题。

只要我们对各具体民事权利制度作一些分析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各具体民事权利制度都有如下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关于该种民事权利的主体、内容、客体的规定,以及相应的义务主体(特定的人或社会一般人)违反其义务、侵害权利主体的权利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二是关于引起该种民事权利变动(发生、变更、消灭)的民事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两类事实)的规定。

依据各具体民事权利制度的这两项内容,民法总则就应当具有如下两大内容:一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责任的共同性规定;二是关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共同性规定。

对后一部分内容,首创民法总则的德国人做得比较到位,建立起了法律行为制度(包括了法律行为之代理制度)和消灭时效制度两项具有共性的制度。

而对前一部分内容,德国人做得并不够。

《德国民法典》总则仅有权利行使限制和权利私力救济之规定,!并未设权利、义务、责任之专章规定权利、义务、责任的共同性问题。

我国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的《民法草案》在总则编设立“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之专章,正好弥补了《德国民法典》总则在这方面的缺失。

在此须声明的是,我对《草案》“总则”编“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两章的肯定,仅限于其体系价值,并不意味着我对这两章内容的完全认同。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是对各具体民事权利制度所规定的具体权利、义务、责任的抽象,各具体权利、义务、责任究竟存在哪些共同性问题需要民法总则围绕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这三个抽象概念加以规定,这是一个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问题。

2.《草案》将“人格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排列在一起,初步体现了对人身关系进行统一法律调整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体系价值。

依《民法通则》第二条的规定,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即民事关系),包括市民(这里所称“市民”包括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决定这两种社会关系都由民法调整的统一性仅在于它们都具有平等性。

除此之外,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则存在诸多本质上的差别。

由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本质差别所决定,在民法这个统一体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市民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进行分别的调整。

"在人类法律发达史上,市民法对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进行分别调整,可谓由来已久。

罗马皇帝优士丁尼于公元533年编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分以下四编:第一编论述人;第二编论述物的划分、所有权、其他物权、赠与、遗嘱;第三编论述无遗嘱继承和契约之债;第四编论述侵权行为和诉讼。

从《法学阶梯》这四编的内容,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并不完善,但却初步奠定了市民法对市民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进行分别调整的格局。

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以《法学阶梯》为蓝本,按“人”、“物”、“财产取得”之逻辑联系设三卷:第一卷为“人”,第二卷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变更”,第三卷为“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

从《法国民法典》的这一结构人们不难看出,《法国民法典》的第一卷构成了民法中的“人法”,第二、三卷则共同构成了民法中的“财产法”,其对市民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分别调整的格局更为清晰可见。

二、《草案》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草案》在体系结构上虽然具有上文所说的两点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这里仅就以下两个主要问题谈谈个人之粗浅看法。

(一)未设“债”之专编,是《草案》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近几年来,围绕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体系结构问题,学界曾经有过要不要将侵权责任从债法中分离出来的争论,但是争论双方对在民法典中设立“债权总则”编或“债法总则”编并无异议。

在这一争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学者之一的梁慧星先生,虽然认为债法的内容在我国民法典中可以分设“债权总则”、“合同”和“侵权行为”三编(理由是20世纪以来债法内容极大膨胀),但他同时指出“债权总则,绝不仅是合同的总则,而是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的总则。

……如果取消债权概念和债权总则,必将彻底摧毁民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就连权利名称也将成为问题。

”另一位学者王利明先生,虽然主张侵权行为法独立,但也不反对在民法典中设债法总则编,而只是认为在侵权行为法独立的情况下,应当简化债法总则。

(5)前述两位学者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也都有“债”之专编。

不知何故,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民法草案》却没有了“债”之专编(可能与其采纳的法律汇编体例有关)。

在《民法草案》出台后,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发表文章表示支持,但我认为他们对“设立债法总则的不适宜性”的论证并不能令人信服。

〔%〕另外,在比较法上,未设“债”之专编的民法典也有少数先例,但是这种先例亦不值得效法。

我坚持我国民法典应设“债”之专编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条:1.从理论角度考察,尽管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及其他债因的法律事实构成不同,其相关法律制度的社会作用各异,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统一的,这就是:它们的法律效果相同,都能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都是债发生的根据。

〔7)于是,也就要求民法用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对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及其他债因所引起的共同法律后果一债,做出统一的法律规定,包括对债的主体、债的客体、债的内容、债的履行、债的救济、"债的保全、债的担保、债的转移、债的消灭、债的分类等问题的规定。

为保证这一制度的各种规定能普遍适用于由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及其它债因引起的各种债,这一制度在体系位置上就不能置于合同法、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法、侵权行为法或规定其他债因的法律之中,而只能置于这些法律之上。

《民法草案》将这一制度中的规范规定于合同法中,意味着这些规定只能适用于合同之债,不能适用于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及其他债因引起的债;如要适用于这些债,则需法律做出类推适用的规定,或法官做出类推适用的解释。

本可以通过设立债之专编就能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而硬不设立债之专编,这不是给法律适用过不去,找麻烦吗?在制订统一《合同法》时,由于《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债权没有对债的诸多共同性问题做出规定,为弥补我国债法的这种不足,法律的起草者们将债的诸多共同性问题纳入《合同法》进行了规定。

我们应当看到,将债的共同性问题纳入《合同法》中规定,这只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权宜做法,而非正确、妥当的做法。

这种权宜的做法,一方面使我国民法从此有了过去所没有的诸多债法规范,具有进步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亦造成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法律适用问题,同时引起了人们观念上的一种错觉,即纳入1999年《合同法》规定了的东西就当然属于合同法的范畴,从而抹煞了合同法与债法总则之间的界限。

对1999年《合同法》所造成的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制订法典式民法时,通过设立“债法总则”之专编来加以解决。

2.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各国民法典设“债”之专编并以“债法总则”形式规定债的共同性问题者,为多数立法例;未设“债”之专编,未以“债法总则”形式规定“债”之共同性问题者,为少数立法例。

后一种立法例可推《法国民法典》、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法典》为典型代表,都不值得效法。

3.从《民法草案》本身考察,因未设债之专编规定债的共同性问题而导致的问题也不少。

(1)将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规定在了民法总则之中。

《草案》对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的体系位置的这种安排的不妥之处有三:A.不当得利之债与无因管理之债不具有民法总则的品格;B.在民法总则中,无法对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展开具体规定。

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草案》才照搬了《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而没有对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做出具体规定。

C.在不同平台上规定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破坏了债法制度的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