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2024年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

2024年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

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发展经济学课件引言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

本课件将介绍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主要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改善。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学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

1.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的提高、教育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进步。

1.3贫困和不平等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如食物、住所、教育和医疗等。

不平等是指收入、财富、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异。

发展经济学关注如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部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僵化和不平衡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来实现经济发展。

2.2依赖理论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对外部发达国家的依赖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减少对外部发达国家的依赖、推动南南合作和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实现经济发展。

2.3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不当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和推动自由贸易来实现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3.1贸易与全球化贸易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加强国际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

3.2农业、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对于减少贫困和提高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经济增 长《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经济增 长《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0世纪50年代,索洛对哈罗 德—多马模型做出了修正, 其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增 长模型或索洛模型,有时也 与另一位学者斯旺的贡献一 起被称为索洛—斯旺模型。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一)总量生产函数
假定总产量Y是由两种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的,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四)技术进步
假定技术进步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了纳入技术进步因素,我们 将生产函数改写成 Y=F(K,AL) 其中A即为劳动生产率。AL是以效率单位计算的劳动量(简称为有效劳 动)。这一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有效劳动量AL。
假设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这一类技术进步被称 为劳动扩大型(labor augmenting)技术进步,设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 λ。于是有效劳动的增长率是 n+λ。
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资本的稳态水平,以 k*表示。
图 4-1 投资、折旧和稳态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 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 要走向稳态。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假定经济从稳态开始,储蓄率为s1 ,资本存量为k1*,储蓄率从s1提高 到s2,使sf(k)曲线向上移动。在 初始储蓄率为s1和初始资本存量为 k1*时,投资量恰好补偿折旧数量; 储蓄上升后,投资增加,超过折旧 ,因此,资本存量将逐渐上升,直 到经济进入新的稳态k2*为止。此时 ,资本存量和产出量水平都比原来 的稳态水平要高。
第四章 经济增长
•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动力因素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和组成。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实证和政策层面探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产业结构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传统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传统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主要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又会从工业部门向服务部门转移。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强调技术进步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根据这个理论,知识、技术和创新的积累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如果偏向于高附加值、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将会促进经济增长。

二、实证研究大量经济学研究已经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结合宏观和微观数据,以验证不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途径,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特别是兼具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中过度依赖低附加值、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这些产业往往耗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并且对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要求较低。

三、政策启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以下为政策启示:1. 制定产业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建立研发基金等方式,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对于资源密集型产业,政府可以采取环境税、限制产量等措施,以减缓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
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
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
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
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
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 劳动的替代弹
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 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
?模型2(变形I):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 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模型3(变形II):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 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形模式”的特征。但“雁形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 的,但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型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 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
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
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6
(二)大体分为两大类
• 1.发展中经济体: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
– 世界上有144个发展中经济体, – 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67.6%, – 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属于发展中经
济体。 高收入国家不等于就是发达国家
通• 常2把.3高0个收OEC入D成员经国济称为体发达:国家区,分主要为集中在欧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其
东欧• 亚洲东与 与太 中亚平 亚洋和太52平洋地175 区大413部分属1358于中62低3 收入,3690
拉美但与加一勒比些国1家发展9 很快20。 6
0
36
中东与北非
0
9
4
9
1
22
南亚
3
5
0
0
0
8
撒哈拉以南非洲 29
11
7
1
0
48
8
(四)中国的情况
• 中国经历30年高速增长,从低收入组进入 下中等收入组,又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组。
❖ 这两个术语自1970年代以来使用普遍。
文献中常常出现其他相近 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或相同的名词
第三世界(third world)
5
一、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一)分类依据
• 发展中国家的根本特征是收入水平较低。
• 对其分类,一般是按照收入水平。
• 最常用的是世界银行的标准:
按汇率倍换。算的人均收入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
– 高收入国家与低按收购入买力国平价家方(法也可叫最不发达国 按购买家力)平价,方法前估者算时人,均发展收中入国家(3的7人9均70收美入大元大)提是高后。 者(512 例 (如人,均美按GN元汇I4率6)3计60算的美,元72)400的倍9年7.,8中7%国或。人者均G说NI是,36低50美收元入,收国入排家12人5位均,是收美入国的 而按购只买相力平当价估于算高,中收国入人均国GN家I达的到6189.30美5元%,。收入收水入平提悬高殊1.88!倍,排名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原理、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3.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4.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发展经济学概述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经济发展指标和衡量标准。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3. 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4.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1. 工业化的定义和阶段;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路径;3.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制定;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2. 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 外资的引进与利用;4.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与管理。

第七章: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1.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3. 政府支出与经济发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1.2 1 0.8 0.6 0.4 0.2 0 0~1000 1000~1820 1820~1998
人口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发达国家人口 发展中国家人口 世界总和
7000 6000 5000 4000 发达国家人口 发展中国家人口 世界总和
人口规模(M)
3000 2000 1000 0 0年 1000年 1820年 1998年
●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特征:
(1)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到1998年,人均产值相当于1820年 的8.5倍,同期,世界人口增长了5.6倍。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特征:
• • • •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悬殊; 地区间的经济表现存在很大差距。 麦迪森将各国分为两组进行了比较。 A组包括西欧、西方衍生地区(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日本。 • B组则主要包括剩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持续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萦绕不去的危机,这些处于恶性通货 膨胀和财政危机边缘的经济必须大规模收缩。这进 一步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
1870年以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 三个阶段
• 1870~1930年
–初级产品出口导向阶段;
• 1930~1980年
–进口替代工业化内向增长阶段;
• 1980(有的国家从70年代中期算起)至今
1. 亚洲的经济奇迹

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
外向型经济 高投资 低通货膨胀 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
1. 亚洲的经济奇迹
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东亚诸国经济增 ● 长的成功与各国在下面几方面的努力分不开:
1、投资和政府政策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东北财经大学 第三讲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

东北财经大学 第三讲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

• 3、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即中性、劳动节约 型与资本节约型: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和资本同 比例增加,因而这种技术进步不会使资本/劳动的相 对要素价格 (工资率/利率)比例改变,生产过程中不 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相反)的情况,所发生的只是 原来的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劳 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 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出现资本替代 劳动。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 动比率上升,而对于每单位劳动来说,现在使用更多 的资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要素的生产 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出现以劳动 替代资本及劳动/资本比率上升(或资本/劳动比率下 降)的情况。对于每单位资本来说,现在使用更多的劳 动。
第三讲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发展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 (一)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论 •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论包括:李嘉图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即索洛模型; 卡尔多增长模型等等(见金德尔伯格等著:《经 济发展》,第46-72页)。 • (二)激进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 与其他两个流派不同的是,结构主义理论更关注 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将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相 等同。钱纳里说:“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 发展的中心内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 研究》第1页)。 • 其一,强调结构及其变动,就必然会追溯到工业 化发展问题;其二,与他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关。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
低生产率 有限的购买力
资本缺少

不足
收 入
投资引诱
低生产率 储蓄能力低 小 资本量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发展经济学理论解析

发展经济学理论解析

发展经济学理论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中做出最佳选择的学科。

而发展经济学则将重点放在了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上,探讨了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减轻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等议题。

本文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解析,以期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的起源和背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

当时,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经济发展和扶贫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他们所面临的具体挑战。

因此,学者们开始尝试提出适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并形成了发展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二、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

它强调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途径,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斯托、赫尔费尔德等。

2. 结构变迁理论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刘延东、杜克福等。

3. 依存理论依存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追求自主发展。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安德烈·古恩德弗兰克等。

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理论相结合,强调合理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该理论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保护合同权利,提高市场效率。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诺斯、科斯等。

三、发展经济学的方法论1. 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发展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研究者可以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

利用实证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发展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二、问答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 18 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 6 个基本特征: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18 世纪以后的 200 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 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例如城市化、家庭规模的变化、现代观念的传播等等。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 19 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 1/3 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 6 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

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它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特殊内容。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1)低下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

发展经济学自考串讲

发展经济学自考串讲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讲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重点内容]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二,发展中国家的的基本共同特征三,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传统发展概念四,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五,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六,发展经济学的几个发展阶段思考题: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相互联系又区别的关系。

2,区分两者关系的意义。

第二讲经济发展理论[重点内容]一,结构变动模型1,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2,发展模式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三,新增长理论1,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2,新增长理论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思考题:简述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的历史过程。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与华盛顿共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要点:1,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2,华盛顿共识的概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与其的关系3,为什么提出质疑4,说明了什么第三讲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重点内容]一,规模分配1,高低收入比率2,洛伦茨曲线3,基尼系数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状况1,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2,绝对贫困的范围和程度3,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三,经济增长与贫困1,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2,贫困问题存在原因的探讨思考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否一定要沿着库兹涅茨倒型曲线所描述的道路发展换言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否一定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答案要点:1,如何处理关系2,不一定第四讲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重点内容]一,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几种形式三,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人口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1,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和人口流动问题2,发展中国家的乡—城移民与经济发展3,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思考题:试述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内容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上的政策含义。

发展经济学结构篇

发展经济学结构篇
当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关系
城乡差距表现
在收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 的明显差异。
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阻碍市场一体化进程、 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等。
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优化,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加强 科技创新等。
03
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
城乡结构概述
城乡定义与特点
城市与乡村在人口、产业、空间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差异。
城乡结构演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城乡结构所经历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城乡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区域合作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05
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
制度结构概述
制度结构的定义
制度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包 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制度结构的类型
根据制度安排的不同,制度结构可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 混合型等类型。
城乡规划一体化
制定统一的城乡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一体化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 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 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产业结构的定义

发展经济学的解释

发展经济学的解释

发展经济学的解释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学科。

它旨在解释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探讨贫困和落后现象的原因,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贫困、教育、健康、劳动力市场、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方面。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贫困国家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实现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又依赖于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

因此,贫困国家陷入了增长的恶性循环。

打破这一循环需要外部援助、投资和技术转移。

2.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于教育和健康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教育和健康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3.结构变革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型。

4.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和政策框架,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5.开放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同时,开放经济也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6.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发展中国家应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层面,发展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诸多政策建议,如贫困alleviation(减贫)、教育改革、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改革、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总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学科。

发展经济学课件

发展经济学课件
发展经济学课件
目录
• 发展经济学概述 • 经济发展理论 •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 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发展经济学概述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的学科。
内涵
发展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关注经济结构、社会 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 展。
社会不平等
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如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别差距等。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挑战
经济波动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通货膨胀、通货紧 缩、金融危机等。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福利制度面临巨大 挑战。
全球化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全球 化趋势并利用机遇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绿色发展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发展将成 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 展将成为主要模式。
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02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
罗默模型
提出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 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决定的。
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
人力资本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新领域
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出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人力 资本水平。
包括贫困和不平等、可持续发展、全 球化和贸易等新领域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进步第一节产业结构及其主要理论一、产业结构及其制约因素1、定义: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活动各部门的组成、相互联系和在整体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

2、制约因素:<1>国内市场规模和资源现有状况:决定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基本因素国内市场规模=人口×人均收入+潜在需求(从需求角度制约产业结构)资源赋存状况包括:A、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肥沃程度;B、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C、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D、资本的数量及其所体现的技术水平;E、技术资源的数量及其所达到的水平。

<2>对外开放的程度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外贸、外资,国际产业结构与分工格局)<3>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开放程度(政府的经济哲学、干预能力等)<4>经济发展战略二、产业结构转换理论1、“钱纳利模型”:1960年《产业增长模式》一个经济在各种收入水平上,制造业部门相对比重的变化:人均收入较低,100美元时,消费物品生产制造业中比重较大(68%),而投资物品比重较小(12%);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人均600美元,消费品明显下降(43%),投资物品比重明显上升(35%),机械、运输设备、石油制品、冶金等部门发展迅速。

2、“配第—克拉克定律”早在17世纪中叶,威廉。

配第在《政治算术》中第一次阐述了产业结构问题,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

”在此基础上,克拉克在20世纪40年代《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进一步指出,伴随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就业结构重心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的趋势。

第二产业的特点:<1>前、后向效应强<2>很强的中间需求性<3>收入弹性较高<4>出口导向性3、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库兹涅茨收集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结论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趋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服务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试以我国为例:1952——1999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产业结构发展阶段论(一)工业发展阶段1、早期产业(early industries):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1>满足最低限度需求<2>最终需求性质强<3>收入弹性较小<4>技术比较简单2、中期产业(middle industries):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加工、石油、化工、煤炭<1>中间物品和最终物品<2>部分最终需求性质<3>收入弹性相当高<4>与进口替代政策相联系3、后期产业(late industries):服装、非金属矿物、冶金、机械、机电等(二)霍夫曼(Walther Hoffman)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霍夫曼系数=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结论: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第一阶段为5(+—1);第二阶段为2.5(+ —1);第三阶段为1;第四阶段下降到1 以下。

“霍夫曼定理”说明:工业化从消费品工业起步,逐步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即工业结构趋于“重工业化”。

三、产业结构的国际传导理论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产品生命周期和“雁行理论”3、规模经济外溢原理(动态规模经济)4、FDI理论“边干边学”现象(模仿创新)第二节产业结构的选择一、产业结构规划的理论1、筱原三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生产率上升率最大化;关联效应最大化。

2、小岛清的国际协议分工理论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二、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1、增长弹性和规模弹性原则该产业人均附加价值增长率某产业的增长弹性=人均GDP增长率该产品人均消费额增长率与此相联系的是“收入弹性”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该产业人均附加价值增长率规模弹性=人口增长率2、比较利益准则上述弹性准则是经验性的,仅仅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变化的系统总结上述弹性准则是需求分析,仅仅是一个侧面,缺乏对供给刚性的研究。

<1>静态比较利益<2>动态比较利益:“幼稚产业保护论”<3>机会成本准则在实践中应当将增长弹性准则和比较利益准则尽量统一起来3、基本平衡原则<1>工业与农业的平衡<2>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平衡(资金、信息、劳务产业同步扩大以促进物质生产部门的效率)<3>直接生产部门与基础设施部门的平衡第三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与推进策略●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产业与核心环节●制造业(能否做大走强与顺利转型)是决定中国“入世”利大或弊大的关键●制造业是维系“全面小康”的根本(产业与经济结构升级;就业与城镇化发展;物价稳定与人均收入增长;等等,中共“十六”的八项任务目标离不开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也是标识国企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应如何定位?“世界工厂”是我们的目标吗?值得和可能吗?/ 实现目标的基础条件如何?从哪里入手推进目标策略?一、“世界工厂论”和中国制造业目标问题的提出(一)“世界工厂”幻像的由来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世界制造业基地大规模向中国转移”。

依据是,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2、美国《商业周刊》(耶鲁大学商学院长jeffrey Garten的文章)、韩国《经济先驱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产经新闻》,百富勤等发表研究报告: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

3、《国际投资论坛》:中国连续九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400亿美元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今年,估计吸收外资总额将超过500亿美元;近年内,这一指标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4、经济学家和统计局长指出: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制造业。

5、“加工能力过剩论”(二)中国制造业的实际1、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工业企业在总数增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持续增长的同时,平均利润呈下降趋势,甚至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降。

2、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的巨额逆差。

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

一批产品(80余种)在国际市场上名列前茅:钢铁、煤炭、化肥、纺织品、鞋帽、家用电器(彩电、冰箱、空调器等)、小家电等。

制造业产量全球第四。

/ 美国人说,每三件产品中有一件“MADE IN CHINA”。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在外贸出口增长中占据80%比重,占中国外汇收入近3/4。

但是,200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155亿美元。

逆差型产业:能源、化工医药、机电。

二、“世界工厂”不是我国制造业的成长目标或方向(一)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1、产业革命先行与技术本土性(化)英国在19世纪与美国在20世纪。

182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资料来源:W.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1978(1)技术开发、技术积累与技术周期(熊彼特创新周期)的产生与作用;原生、自主性知识产权的增加(形成“浪潮”);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周期(强制折旧法);1865——1913年英美专利注册数资料来源:《Think Tank of S & T》Oct.2002(2)技术本土化的不足:日本从来没有成为“世界工厂”。

日本在1950——1975年间,引进先进技术23800项;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统计年鉴》1999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偏低:2001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51.15%,但制造业增加值仅占34.3%;上市公司中制造企业EV A为负值。

“世界加工厂”:(1)基础工业落后表现为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技术水平落后;(2)200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155亿美元;中国技术专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3)加工制造业的质量问题(装备落后)*“打火机世界工厂”?*“空调器世界工厂”?2、贸易先行与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制造大国与贸易强国相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仅仅是经济国际化的开端。

(1)产品(服务)的国际化:两条腿走路中国:货物贸易全球第六;服务贸易逆差扩大。

(2)资源与能源的国际化:双向市场中国的要素、资源约束(单元要素优势):劳动力成本为美国、日本的5%,墨西哥、匈牙利的1/3。

制造业发展需要“复合要素优势”。

能源约束与战略:英国式的(强权文明)道路与美国式的(霸权文明)道路。

日本式的道路?中国的能源结构特征;原油战略缺口有多大?1993年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东(缅甸—巴基斯坦海军、商业基地)、俄罗斯(上海合作组织)、印尼(85亿美元的能源协议)。

(3)内部资源和市场的滞后开发(经济成熟期提前到来?)3、制度先行与“赶超经济”形态(1)“殖民地”制度为英国带来资源与市场(世界自由贸易制度的形成);(2)股份制为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工厂制”到“公司制”;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IMF、WB;从GATT到WTO。

(3)“日本株式会社”(综合商社)的启示:企业制度(二)“世界工厂”成为历史:国际社会已不需要(不允许)出现世界工厂1、水平分工对“世界工厂”的否定:产业内贸易(分工)取代了产业间的贸易(分工)地位;2、跨国公司(MNC)对传统制造业组织形式的否定:公司内贸易(分工)日益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否定“世界工厂”:避免工业化的后遗症;4、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环境否定“世界工厂”。

因此,“世界加工厂”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二、“制造强国”:选择性的装备制造业大国是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一)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产能)、出口贸易额与技术专利:1、尤其重要的是: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航天、计算机、大型电子与通信设备、金属机械、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工业的本土性和加工制造业的国际化;2、完成制造业的转型:提高制造业的增加值(技术成长与规模经济——要素报酬递增),实现高比例的产业内贸易。

日本经济产业省选择2000年9——11月,对中日152项工业产品、33项产业服务进行价格比较结果:日本工业产品的价格高于中国2.49倍,产业服务价格高达8.44倍。

中国的人力成本仅为日本的1/30,日本东京证交所1143家上市公司有50%以上表示3年内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的企业将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我国次水平分工比例约为44%,不到50%。

3、注意与加工制造业的平衡发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清晰化1、发展目标: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34.3%上升到35.2%;2020年为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