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教案3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3) 语文版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九班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
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我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作者简介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5篇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5篇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那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5篇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汲取(jí)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教师点拨: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香菱学诗》【知识目标】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情感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
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
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
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仄声(zè)庾信(yǔ)胡诌(zhōu)蘅芜苑(hénɡ)(wú)(yuàn)三昧(mèi)暧暧(ài)请柬(jiǎn)颦(pín)嘟哝(nonɡ)姊妹(zǐ)怔怔(zhènɡ)暖香坞(wù)画缯(zēnɡ)鳏鳏(ɡuān)阮(ruǎn)鲍(bào)4.词语解释:造化:福气;运气。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三《布局谋篇》教案三篇
【导语】如果说主题是⽂章的灵魂,材料是⽂章⾎⾁,那么结构就是⽂章的⾻骼。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章的结构。
2.学习掌握常⽤的布局谋篇的⽅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增强⽂章的表现⼒。
过程与⽅法 1.教师布置作⽂题⽬,引导学⽣审题、分析材料,确定合适的⽴意。
2.学⽣根据⽴意,搜集相关材料,筛选材料。
3.同学之间交流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4.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并评选出秀的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笔,领悟作⽂布局谋篇的技巧,增强写作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常⽤的布局谋篇的⽅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增强⽂章的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如果说主题是⽂章的灵魂,材料是⽂章的⾎⾁,那么结构就是⽂章的⾻架。
⽂章若没有⾻架,⾎⾁就⽆所依附,⽂将不成章。
所以,我们在作⽂前要对⽂章的结构进⾏合理的布局,使⽂章⼀脉贯通。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的布局谋篇。
⼆、⽂题展⽰ 1.古⽼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
试以《家乡的名⽚》为题,写⼀篇作⽂。
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点,⾃拟题⽬,⾃定⽂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
不少于600字。
孩⼦拿着橘⼦问:“妈妈,为什么吃橘⼦要剥⽪呢?”“那是橘⼦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就能得到,⽽是要付出劳动的。
”“橘⼦⾥的果⾁为什么是⼀瓣⼉⼀瓣⼉的呢?”“那是橘⼦在告诉你,⽣活的⽢甜和幸福,是⽤来慢慢享⽤的。
还是为了告诉你,你⼿中的东西,不能独⾃享⽤,要懂得与别⼈分享。
” 3.我们每天都在路上。
⽣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交友路上有⽢甜,追求路上有付出。
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尽的期盼与思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3*短诗五首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
(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三篇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一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我的于勒叔叔》(一)明确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
(投影仪打出)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教读本文,要注重朗读。
不仅要读出语气,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
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对诗歌深刻内涵的理解,要联系时代背景材料。
欣赏过程中,对诗中重要意象的分析,教师可用词语点拨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设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
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教师示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臵作业《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