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障碍及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障碍及措施
•摘要:华北地区一些自然或社会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华北地区的旱涝,盐碱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华北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进行分期整理出其解决的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的发展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中国地理》
关键词农业发展因素解决方法
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

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

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关系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
雨热同季。

≥10℃积温4 000~4 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
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华北区是中国农业发达而
且农业自然灾害严重的
一由于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为原因导致了华北地区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华北地区总体的问题
(1)、华北地区寒潮的成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
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4.做好防风工作。

(2)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解决措施1.(开源~):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
2.(节流~):减少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3.防治水污染(或者是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5.调节产业结构
(3) 华北地区洪涝的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

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

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

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

自西向东微斜。

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

平原多低洼地、湖沼。

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

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

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

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

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

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1,800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维护培修,保证了黄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

还在黄河两岸放淤造田,治碱改土,引水灌溉。

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规模的治理
(4)、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解决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糙
(5)华北地区的盐渍化问题我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开发大型灌区、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也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

例如1956年一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大搞引黄灌溉便是一例。

冀、鲁、豫三省平原有老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

解放后,不少老盐碱地经过排水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

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曾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使盐渍土面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当时引黄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

据调查当时几处大型引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面积竞达实际灌溉面积的1/3。

有些地区在开灌后一、二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

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生盐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

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

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叙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解决措施蚯蚓种群的次生演替与农田肥料投入有很好的相关性,合理的投入特别是有机肥的投入可以加速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态演替
(6)水资源短缺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

缺水的原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我国在世界上属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却严重不均。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人均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
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资
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对海河、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及对华北平原盐碱地进行改造,使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成倍增长;京津唐工业区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首都的钢铁工业、燕山石化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
业企业的建立,使淡水供应更加紧张。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华北地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不够配套,防漏、防渗设施也不完善,农业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现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城市供水损失率高达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

同时,大量工业废水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
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覆盖率低不仅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量减少,而且使空气湿度降低,干旱频率加大。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采取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主要缺水工业城市聚集区的水供需平衡(要画表)
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本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仅123.1×108 m3,人均水量不足全国水平的1/7,而且入境水量不断减少,按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应的耗水指标计算,该地区现状年缺水量为130×108m3,其中工业需水30×108m3,生活需水15×108m3。

供需相比,平水年基本上平衡,枯水年(P=75%)缺水20多亿立方米。

胶东半岛是近十几年来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县级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但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100×108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6。

供需相比,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分别缺水22×108m3和26×108
m3。

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目前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要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珍惜和保护水资源,要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
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统一调配。

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首先,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引滦入津、引滦入唐、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津、青岛等大型工业城市用水紧张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计划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西北、华北地区,这项工程一旦建成实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其次,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

华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在华北地区各河中上游应大力修建水库,要通过改造或扩建增加原有水利工程的蓄洪能力,使枯水期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也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
到提高;三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结合小流域治理,大力植树种草,
涵蓄水源。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不仅对水的依赖性很大,同时也是耗水量最大的生产部门。

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
输水、喷灌、滴灌,
黄淮海地区的治理与农业开发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发展的核心区。

自1998年以来,农业用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业用水比例仍在70%以上,总量维持在1000亿m^3左右。

黄淮海地区农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用水危机,其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水资源总量相对匮乏、水质恶化、农业用水被挤占、农业用水效率低以及极端水文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等。

黄淮海地区用水安全的保障性对策主要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高农业供水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等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质;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建设土壤墒情监测和灌溉预报系统,提高农业用水应急处理能力;改革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等。

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

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

水分中的55%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

第二,旱季和雨季更替,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

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黄淮海地区的治理措施是采取以打井抗旱灌溉降低地下水位挖沟排水排盐种植绿肥培肥土壤建立农田林网和改革种植制度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达到水盐平衡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
农业综合发展开发与专业化发展
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对全区耕地4/5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和开垦宜农荒地,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前6年(1988—1993年)统计,通过综合整治措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09.6×104hm2,其中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86.6×104hm2,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221×104hm2,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全区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新格局。

在开发区内林木覆盖率一般增加3~6个百分点。

减轻了风沙和干旱危害,调节了农田水热条件,改善了农田小气候。

使原来盐碱、风沙、涝洼等多灾的低产农田生态系统转化为高产、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农业结构优化《插书上的表》447
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在书上抄一段》
.5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
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地高于非开发地区。

农业综合开发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商品农业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小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方向转变,加快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华北地区的发展需要的到我们大家的关注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节流保护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防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文献《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南水北调西线效益分析》《农业科学》《中国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