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数学412 《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节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还是相对陌生。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点、线、面、体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点、线、面、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模型、图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针尖、直线、平面、盒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线: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面: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体: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触摸几何模型,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4.1.2点、线、面、体(教案)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⒉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⒊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⒈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⒉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教学准备准备一个小孩用的玩具电动机。
★预习导学⒈学生利用上微机课的机会,用画图程序打开一幅图,不断地放大,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⒉用硬纸片剪下书上P114练习中的某一平面图形,或创造性地剪一个平面图形,用胶带纸粘在圆珠笔蕊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问题:⒈举出一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⒉①你知道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Ⅰ.体是由围成的;面有两种,和。
Ⅱ.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有直的也有。
Ⅲ.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
⒊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问题㈠:⒈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⒉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
教师演示启发,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资料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通过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准备】圆柱、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感受生活中的点与线活动1:多媒体演示一幅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2点、线、面、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阐释概念,达到对概念的同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线、面、做的含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相关图片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观察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与棱相交成几个顶点?三棱柱呢?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1)观察可知:长方体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三棱柱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2)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进入点、线、面、体的概念.【探究新知】探究一:基本概念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形,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互相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活动2.认识“面”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1)看一看:如图,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四棱锥有____个面;圆柱有_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2)练一练:如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是平面?哪些是曲面?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广泛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活动3.认识“线”和“点”利用长方体、圆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境,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探究二:从动态的角度探究“点”、“线”、“面”的关系活动1.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交流.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活动2.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活动3.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设计意图:从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活动4.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揭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本图片资源总结了点、线、面、体的基础知识,适用于点、线、面、体的教学.若需使用,请插入图片【知识点解析】点、线、面、体.【典型例题】例1.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解:(1)四棱柱的各面是四边形,是平面;(2)三棱锥的各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平面;(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属于平面,侧面是曲面;(4)包围球的面是球面,是曲面;(5)包围一个圆柱和一个半球的组合体的是一个半球面、一个圆柱的侧面和一个圆面,前两者是曲面,后者是平面.设计意图:考查对“面”的理解.例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如图所示:设计意图:考查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和学生的读图能力.3.请观察如图所示的棱锥模型,它有____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____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________个点.5;8;5.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的理解.【课堂练习】1.图中各个花瓶的表面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用线连一连.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如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解:如图:3.“汽车上雨刷器的运动过程”能说明的数学知识是(B)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面与面交于线4.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属于(A)A.点动成线的实际应用B.线动成面的实际应用C.面动成体的实际应用D.以上都不对5.将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图中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的理解.七、板书设计11/ 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围成,面相交成线,线相交成点”。
2、从动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教学重点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图中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12条棱,棱和棱相交成8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自学教材119。
1、体的定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面的定义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3、平面与曲面的举例平面:平静的水面、电视机的显示屏、窗户的玻璃等。
曲面:足球、亭子的圆台、鸟巢建筑物的屋顶等。
4、线的定义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5、线的举例长方体6个面相交成的12条棱是直线,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线,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直线,节日的焰火的是曲线。
6、点的举例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
7、点动成线笔尖的点在纸上运动时,就形成线;节日的焰火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可以说点动成线。
8、线动成面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说线动成面。
9、面动成体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可以说面动成体。
三、巩固练习1、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1)长方体的各个面是长方形平面。
(2)棱柱的各个面是三角形平面。
(3)圆锥侧面是扇形曲面,圆锥底面是圆形曲面。
(4)球体的面是曲面。
(5)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上面是曲面,侧面是长方体平面,底面是圆形曲面。
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二)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其核心是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组成的大体元素是点、线、面、体,线和面有平的和曲的两种,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关键是要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内涵有必然的了解.学生在此前已经对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学习,由于它与直线、射线、线段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本章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图形学习的核心内容.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定位: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明白得它们之间关系;(二)教学目标解析:一、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明白得它们之间关系,指的是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曲线和直线、点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明白得几何图形组成的大体元素是点、线、面、体,•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通过运动转变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探讨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探讨点、线、面、体运动转变后形成的图形.三、问题诊断及分析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若是空间想象能力弱,可不能想象点、线、面、体运动转变后形成的图形,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感受空间感.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三角尺、几何模型.五、教学进程设计(一)教学大体流程温习导入→ 探讨归纳→巩固应用(二)教学进程1、温习引导(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窗们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那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设计用意: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对点、线、面、体等概念的探讨.能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自然导入新课.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意见,教师再作订正.2、探讨归纳(1)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咱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师生活动:观看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2)给出面的概念及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师生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讲义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看图片能发觉的结论.(3)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领会线和点的概念:线是由面和面相交形成的,点是由线和线相交形成的.并请学生给出观看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判,并把学生观看结论板书.设计用意:让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初步有必然的了解.师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舞学生进行深切探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说明.3、巩固应用、设计用意:通过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明白得,完成从同化到顺应的过渡,做到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师生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伶俐才干,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教师在其中要紧针对学生显现的问题和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和强调.六、目标检测一、讲义第122页练习.七、小结归纳1.本节课咱们要紧探讨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引导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用小棒、纸片等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模型、小棒、纸片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3.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面、建筑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1 优质教案(含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1 优质教案(含课堂练习教学反思)1.经历探索空间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重点) 2.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初步掌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难点)一、情境导入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树上结满了象征吉祥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作几何图形.你从这些礼物中可以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你们想不想摘取那些吉祥的礼物?那么,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它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图形构成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图形构成的元素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3)图①中共形成了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解析:(1)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根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根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线的特点解答;(4)根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的顶点情况解答.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面和1个曲面;(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对比,然后作出判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探究点二: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类型一】判断旋转后的图形形状观察下图,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 )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表面,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故选D.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点、线、面、体,重在体现面动成体,需要发挥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型二】 旋转后几何体的计算问题已知柱体的体积V =S ·h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 绕轴l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A .πr 2hB .2πr 2hC .3πr 2hD .4πr 2h解析:∵柱体的体积V =S ·h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 绕轴l 旋转一周,∴柱体的底面圆环面积为:π(2r )2-πr 2=3πr 2,∴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r 2h .故选C. 方法总结:先判断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三、板书设计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线的形成⎩⎪⎨⎪⎧⎭⎪⎬⎪⎫点动成线面和面相交成线线无粗细 面的形成:线动成面⎩⎪⎨⎪⎧平面曲面 体的形成⎩⎪⎨⎪⎧面动成体由面转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数学412《点、线、面、体》教案
(2)几何图形性质的应用:学生在掌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需要学会将设置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应用能力。
(3)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和应用。但同时,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在理解难点部分时仍然存在困难。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更加投入,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几何元素的理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完全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性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提高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展示,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点、线、面、体的特征及其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数学412《点、线、面、体》教案
一、教学内容
《点、线、面、体》教案,对应教材为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数学412章节。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点的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2.线的分类(直线、射线、线段)及其性质;
3.面的分类(平面、曲面)及其性质;
4.简单立体图形的认识,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和实物。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直线、平面等,用于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
2.呈现(5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
【人教版】七上数学: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学习目标: 1、经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初步认识几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习重难点:点、线、面、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要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难点。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以下状况:夏季的夜空分布着点点星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光亮的光芒;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迅速旋转,体此刻你眼前的又是什么呢?本节,我们将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二、自主学习点、线、面、体的观点活动 1、(1)察看这些几何图形,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棱锥体圆柱体球体思虑回答:①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②面与面订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③线与线订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将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举出生活实质中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由上边的议论可知:体是由 ____围成的,面与面订交成 ____,线与线订交成 ____。
这是从静态的一面看。
(2)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汽车的雨涮在挡风玻璃上画出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成的是什么图形?这就是说:点动成___,线动成___面,面动成___。
这是从动向的一面看。
三、合作研究1.正方体有 ______个极点,经过每个极点有_______条棱,这些棱长都 (填“相等”或“不等” )。
2.若是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挪动时,就能画出线,说了然点动成 ________;时钟秒针旋转时,形成一个圆面,这说了然线动成 _____;三角板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这说了然面动成________ 3..棱锥的侧面都是由 ________形构成,棱柱的侧面都是由_______形构成。
4 以下边的图形,是由()旋转形成的5、以下边的图形,旋转一周形成的的图形是()6、图中的的几何体由几个面围成,面与面订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仍是曲的?7. 如图,说出以下各几何体的名称,哪些能够由平面图形的旋转获得?四、反应检测1.包围着几何体的是 __________,面与面订交形成 __________,线与线订交形成 __________.2.点动成 __________,线动成 __________,面动成 __________.3. 将如图的 Rt△ ABC绕直角边 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是〔〕4.笔尖在纸上划过就能写出汉字,这说了然______;汽车的雨刮器摇动就能刮去挡风玻璃上的雨滴,这说了然 ______;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一个圆柱体,这说了然 ______.5.按构成面的侧面“平”与“曲”区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A) 圆锥(B) 长方体(C) 正方体(D) 棱柱6.圆锥的侧面睁开图不行能是().(A) 小半个圆(B) 半个圆(C) 大部分(D) 圆圆7.将下边的直角梯形绕直线 l 旋转一周,能够获得以以下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 .8.察看图中的圆柱和棱柱:(1)棱柱、圆柱各由几个面构成 ?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订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吗 ?(3) 棱柱有几个极点 ?经过每个极点有几条棱 ?9 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后获得的?请用线连起来.① ② ③ ④五、课后反省下边有编号Ⅰ~Ⅸ的九个多面体.(1) 假如我们用 V 表示多面体的极点数, E 表示多面体的棱数, F 表示多面体的面数.请分别数一下这些多面体的 V , E , F 各是多少 ?编号 多面体名称V面数 F棱数 E极点数( )( )( )Ⅰ 立方体 Ⅱ 三棱柱 Ⅲ 三棱锥 Ⅳ 五棱锥 Ⅴ 三棱台 Ⅵ 楔体 Ⅶ 截角立方体Ⅷ 八面体 Ⅸ“塔顶”体(2) 想想, V , E , F 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面数 F 能否随极点数 V 的增大而增大 ?答:;②棱的数量 E 能否随极点的数量V 的增大而增大?答:;③V+F 与E 之间有何关系?答:.。
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学案
点、线、面、体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组成的大体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通过运动转变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进程与方式经历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进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进展运动转变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进程,养成主动探讨、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探讨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探讨点、线、面、体运动转变后形成的图形.课前预习:利用说明于学法指导:1.阅读讲义P120—P1222.尝试完成教材P121练习第2题,P122练习第一、2题;3.限时30分钟完本钱导学案(合作或独立完成都可);4.课前在小组内交流展现.知识预备1.请同窗们认真观看一个长方体模型.2.问题:那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教材助读预习自测预习自测题:(1)几何图形都是由、、、组成的,是组成图形的大体元素,点、线、面、体通过运动转变,能组合成各类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2)从运动的角度看,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 请你举出更多的的例子。
课后反思课内探讨1.几何体的概念.(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咱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2)问题:观看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2.面的分类: 面和面.3.问题:讲义第121~122页内容通过观看图片,你得出什么结论?结论:、、。
4.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阅读讲义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学始于疑质疑探讨归纳总结收成是碰到的困难是当堂检测一、填空题.(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二、选择题.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能够取得如以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A B C D3、解答题.(1)如以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别离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仍是曲面.(2)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连续.课后反思:课后训练:讲义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二、13、14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补
偿
提
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到想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操作,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善于总结.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 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 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自
主
探
究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 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3.1.2点、线、面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尝
试
应
用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的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 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 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至第1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
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二、选择题.
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