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的传承与新文化立场的坚守——张福贵教授访谈

合集下载

关于鲁迅研究的历史及其问题

关于鲁迅研究的历史及其问题

学 领 域 中谋 求 先 进 性来 证 明 自 己的 价值 ,根 据 中 国 的现 状 、革命 的 需要 加上 瞿秋 白、冯雪 峰等 务实 派 自身对鲁 迅 真实 感受 ,认为 鲁迅 是革 命派 作家 ,把 鲁迅 争取 到左翼 文 学阵 营 中。学 习鲁迅 ,像 鲁迅 对待 封建 统治者 一样 的犀 利 而尖 锐 的对 待 阶级敌 人 。本 阶段对 于鲁 迅及 作品 的研 究结 合马 克思 主义理 论与 实践 进行 了更 深入 的研 究 。 自此 ,鲁 迅研 究与理 论相 结合 。鲁迅 思 想是 一个 不断变 化发 展 的动 态思 想 ,毛泽 东认为 “ 鲁 迅在 中 国的价 值 ,据 我看 要算 是 中国的第 一等圣 人 ,孔夫 子是封 建 社会 的圣 人,鲁 迅是 新 中 国的圣 人 。此 阶段主 要研 究 成果 有 瞿秋 白的 《 <鲁迅 杂 感选 集 >序 言》 ,毛 泽东 的 《 新 民主 主义 论 》 ,冯 雪峰 《 革 命 与 知识 阶 级 》 , 胡风 《 关 于 鲁迅 精 神 的二 三 基 点 》 等 , 这时 期的 鲁迅研 究为 后来 的研 究带 来启 发,是 鲁迅 思想 形
有毛 泽 东 的 《 新 民主 主 义 论 》 ,欧 阳 凡海 的 《 鲁迅 的书 》 , 李平 心 的 《 思想 家 的鲁迅 》等 ,这 一时 期鲁迅 研 究的主 要 不足 是整体 上学术 水平 不高 。 5 O年 代 是鲁 迅 研 究 的发 展 期 ,期 间 主要 研 究 成 果 有 冯雪峰的 《 鲁 迅 创作 的特 色 和 他 受 俄罗 斯 文 学 的 影 响 》 , 唐瞍 的 《 鲁 迅 杂 文 的艺 术 特 征 》 、《 论 鲁 迅 的美 学 思 想 》 等 。8 O年 代 是 对 文 革 期 间鲁 迅 研 究 的重 塑 期 和 高 峰 期, 主要 研 宄成 果有 严 家 炎 《 鲁 迅 小 说 的历史 地 位 》 ,杨 义 的 《 论鲁 迅 小说 的艺 术生 命 力》 ,汪 晖的 《 “ 反 抗绝 望 ”的人 生 哲学 与 鲁迅 小说 的 精神 特 征 》 等 。9 O 年 代 元宝 的 《 鲁 迅与 中 国现代 的 自由主义 》 ,王 彬彬 的 《 鲁 迅 :晚年 情怀 》 ,钱 理群 的 《 心 灵的探 索》 ,王晓 明的 《 无法直 面 的人生 :鲁迅传 》等 。 进 入 新 世 纪 以来 , 随着 市 场 经 济 的 发展 ,在 市 场 主 义经济 的大 潮 中,主 流文化 逐渐 的把 鲁迅 边缘 化 。中学 课 本开始 减少 鲁迅 文章 的篇 且 。鲁 迅研 究也 随之 逐渐 陷入 一 个 低谷 ,但 仍有 一批 中青年 鲁迅 研 究专家 以新 的视 角、新 的理 论知识 和新 的研 究方 法 ,进 一 步拓展 了鲁 迅研 究 的空 间 ,不仅严 家炎 、孙 玉石 、钱理 群 、王 富仁 、汪晖 、张 梦 阳、 张福贵 等一 批学者 在 坚守着 鲁迅 研 究的阵 地 ,还有郜 元 宝 、王 彬 彬 、高远 东 、王 学 谦等 6 O 年 代 出 生 的新 一代 鲁迅研 究专 家逐 渐成 长起来 ,中 国鲁迅研 究仍 然处 于一 个 良好 的发展 时期 。 鲁 迅研 究 目前虽 面临着 严重 的挑 战 ,但 无 须悲观 ,文 学经典 是具 有稳 定性和 开拓 性 的作 品,超越 时 空,给 读者 带来 审美 享 受和 思 想启 迪 。鲁 迅 的作 品显 然是 文 学经 典 , 关于鲁 迅及其 作 品的研 究会 继续 下去 。 作者简介:黄微 ( 1 9 9 0 一) ,女 ,汉族,江西赣州人, 硕 士 ,江西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解构也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对于旧文化、传统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是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需要脱胎换骨,进行一些“解构”和“重建”的工作。

一、旧文化的批判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已经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他指出了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仁爱”、“雅量大度”等观念对于国家的建设毫无效果,只会导致社会更加的混乱和动荡。

他还针对一些文化上的习惯进行了批评,比如中国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导致中国落后和闭塞的重要原因。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和价值观都需要进行解构和重建。

例如,他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已经被人为地解构成了一种“低人一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充斥着一个个“多故少得”的现象。

他还认为,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中存在的“基于感性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革新,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鲁迅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解构。

他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一种“不说真话”的主题,这种主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一个空洞、虚假的境地。

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主题必须要放在说真话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

三、对于现代文化的重建鲁迅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是以“薪火相传”为目的的。

他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新的文艺和文化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应该具有“现代性、人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虽然鲁迅的文化批判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在一些时候也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评张福贵先生的鲁迅研究

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评张福贵先生的鲁迅研究

作者: 杨剑龙[1,2,3]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都市文化研究中心;[3]越秀外国语学院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77-8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张福贵;鲁迅;文化选择;特征
摘要:张福贵先生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他高屋建瓴地评说鲁迅文化选择的重要价值,他条分缕析地梳理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背景,他深入肯綮地分析鲁迅文化选择的深层悖论,他循循善诱地谈论鲁迅研究的观念与范式,角度独特、思维缜密、分析细致,成为张福贵先生鲁迅研究的重要特征。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肉蒲,江苏维扬(今扬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触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社会思潮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对文学的影响鲁迅先生被称为“现代文学之父”,他将现代文学引入中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

他的作品直击社会现实,揭露黑暗和丑恶,对中国封建主义的残暴和不公进行了深度的批判。

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为人民直言不讳地发声。

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简练、直接、富有力量感,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境界,并对后来的一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以白话文写作,反对华丽的文言文,引领了现代小说及散文的发展潮流。

他对文学的思考和实践,为后来的文坛开辟了先河,使中国文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对思想解放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他坚信文学的使命在于改变社会和人们的命运,并通过作品激发人们的自由精神。

他反对封建主义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旧思想,鼓励人们思考和注重个性解放。

鲁迅先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敢于揭示丑陋现实”的原则,鼓励人们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现象,敢于批判以往的错误观念。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激起了人们的思想共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潮。

他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并以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他的作品鼓舞了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为社会变革奋斗。

鲁迅先生通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真实,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提出缩小贫富差距、争取平等和公正的理念,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化传承以及当代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他对我们的影响。

一、鲁迅的文化传承鲁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对于他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强调个体的尊严与独立性,他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面。

他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狂人的身份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压抑个体尊严的恶果,为中国思想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体现在他对旧文化的抨击上。

他通过对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呼吁人们摆脱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阿Q正传》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受压抑和人的尊严被践踏的现状,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倡导的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与反思,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资源。

他通过解读古代文化与现实社会现象的联系,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只是一种陈旧的经验,而是与当代社会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二、鲁迅的当代价值鲁迅的文化传承在当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我们对待社会现象、思考个体尊严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面对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保持思辨的态度。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尖锐地批判了旧文化带来的困扰,提醒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不要被旧观念束缚。

鲁迅认为,唯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才能抵御陈旧观念的侵袭,为当代社会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其次,鲁迅对于个体尊严的思考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借鉴。

他倡导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反对封建社会下对个体的压迫和侵犯。

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其他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揭示,激发了人们对人权和尊严的关注。

当代社会仍面临着一些个体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鲁迅的思想,关注个体的价值,捍卫每个人的尊严。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作者:黄筱媛来源:《大观》2016年第02期摘要:当今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化日益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经济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少年青一代迷失了心智,变得虚荣、浮躁、盲目,回归传统,也许会为社会问题、人的问题点亮一盏明灯。

鲁迅作为20世纪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其作品和精神都是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本文从鲁迅精神出发,探讨了鲁迅精神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望能给更多人以启发。

关键词:鲁迅精神;当代价值;批判近年来,鲁迅文章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很多网友认为“鲁迅的批判是矫枉过正”“鲁迅文章只是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的产物,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早就过时了”“鲁迅有的东西过于血腥,过于黑暗”“鲁迅愚化了大众”“鲁迅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等等,实际上,这都是片面的看法,是一种误解,鲁迅作为一代作家、学者、国学大师,年青一代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看待鲁迅,拒绝片面的观点,更拒绝“泼脏水”“污名化”的行为。

鲁迅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和流芳后世的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当今社会而言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必须对鲁迅精神予以正视。

一、鲁迅的批判精神鲁迅身处的近代中国,布满黑暗,腥风血雨,在人群中的大多数选择沉默的时候,他却用振聋发聩的呐喊摇晃着人们。

鲁迅的矛头直接对准了麻木不仁、愚蠢羸弱的庸众们、看客们。

这不是对群众的愚化,这是鲁迅兼济天下的另一种方式,当社会黑暗、政府腐败、人民愚昧,必须有一个人要勇于将所有的坏的一面揭露出来,必须有一个人要试图摇醒昏睡的人们。

无独有偶,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著有《乌合之众》,也曾揭露了群众这一群体中有很多局限性。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直到今天仍具有适用性。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也出现了信任危机。

近年来,“老人扶不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网上流传的段子难道不也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些围观的麻木的看客状态了么?鲁迅对于国民心理的解读是独一无二的,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具有预见意义的,即使到了今天,也能为我们解构诸多社会现实背后的内容。

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中的几个热点

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中的几个热点
作用。
关键词 : 鲁迅 ; 当代 中国; 辛亥革命 ; 蒙; 统文化 启 传 中图分类号 : I1 2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 3 2 1 ) 3— 0 8 9 10 —57 ( 0 2 0 0 4 —0
时值鲁 迅 诞 辰 10周 年 、 世 7 3 逝 5周 年 ,0 1 2 1
年 度 的鲁迅 思想 研 究 呈 现 出异 彩 纷 呈 、 意 不 断 创
就要 重 视个 人体 验 中 的东 西 , 视 个 人 与 其 他 多 重 数 人 不 同 的东 西 , 挥 其 他 人 无 法 发 挥 的作 用 。 发 因为究 其实 , 幸福 是心 灵 内部 的 , 而不是 心灵 外 部
摘要 : 2 1 年鲁迅 思想研 究呈现 出异彩纷 呈、 01 创意不断 的局面。其精彩论点主要有 : 王富仁痛彻地感 到 中国 现在 比过去更加 需要鲁迅 ; 张福贵认为鲁迅的本质精神 即是他对于 中国社会 、 文化和 中国人 的深 刻理解 ; 刘家 鸣指 出辛 亥革命 一直是鲁迅 内心深层 的情结 , 丁辉却认为对于 辛亥革命 鲁迅基本 上 只是个 旁观者 ; 李泽 厚与刘再 复指 出鲁迅 的总特色 即在 于“ 倡启蒙、 提 超越启蒙” 周楠本认为两个 口号 的论争其政 治历 史的意义 要远高于 文学的 、 ; 学 术 的意义, 曹振华则提 出要从新 的历史角度重新确认 “ 左联 五 烈士事件”与“ 华二十 四烈士事 件” 间的历史 关 龙 之
} 稿 日期 :0 2— 4—2 收 21 0 8
作者简介 : 崔云伟 (9 4 17 ~ ) 男 , , 山东邹平人 ,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刘增人 ( 9 2 14 一 ) 男 , , 山东潍坊人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鲁迅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积极追求独立自由的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他在创新方面的贡献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鲁迅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

他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了多方面的熏陶,如家族世风的影响、儒家经典的学习等。

尽管鲁迅曾对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感悟,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种种弊端与顽疾。

他对儒家礼教、封建礼俗以及旧时社会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将其列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传统文化不足之处的批判,鲁迅引导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三、鲁迅的文化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鲁迅忠于自己的独立精神,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他以小说和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通过高度自由的艺术表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作品多以古文入对,运用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引人入胜。

鲁迅的文化创新不仅体现在作品形式上,也表现在思想观念上。

他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知识,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篇章。

他不仅主张改革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还强调要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他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又批判了其中的弊端,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鲁迅的努力使得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社会冲击的同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

鲁迅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鲁迅,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文化传承以及他对当代的启示和挑战。

一、文化传承的价值鲁迅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传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显著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儒家思想、民间传说和传统价值观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以此来反映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鲁迅的文化传承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他以自己鲜明的文学风格和批判的笔锋,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呼唤着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再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价值的塑造。

他以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对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痛苦地剖析。

他的作品紧贴现实,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上的热烈讨论和思考。

鲁迅的文化传承也涵盖了对于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

他关注人性的弱点和迷茫,对于人的尊严和自由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摒弃旧的封建思想和道德观念,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他的作品在当代读者中引发了敏感的共鸣,激励着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二、鲁迅的当代价值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有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首先,鲁迅对于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

他的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弊病,例如权力腐败、社会不公和底层人民的困境,依然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并发酵。

他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寻解决之道。

其次,鲁迅的作品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给予人们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启示。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厚重而深远——逢增玉的文学研究回顾

厚重而深远——逢增玉的文学研究回顾
化交汇 中碰撞时 的面貌 。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 ( 伍 四时期 的 ‘ 立 人 ’思 考及其 文学表现 和嬗 变》 中 ,对 文 本 深 入考 查 ,由现代 性 思想 、
行 “ 衰 败与 落后 ”的定位 和批判 性 描绘 ,借 以表 达 “ 五 四”新 文化 和
新文 学的启 蒙主义诉 求 。但 是小 说
尤其 值 得重 视 。他 的 ( 馆 蒙 主义 的现 实批判性 描绘 中 同时存 在 的对 与 民族 主 义 的诉 求 及其 悖 论一 做 乡》 往昔 的回忆性描绘 ,乡村世 以鲁 迅 的 <故 乡 >为 中心 》 《 鲁 迅 界却 呈现 出 自然 、风俗 与人事 的美 思 想与 文学 话语 的三原 型 》 《 鲁 迅 好 和温馨 , 与 现实 中的 “ 荒 村”景 启蒙 文本中的现代性 言说 与叙事》 象构 成对立 和悖反 。在两 个 乡村世 《 鲁迅 小说 中的 “ 医学 ”内容 和叙 界 的存在及 其互相 矛盾 中 ,其 实也 事》 《 鲁 四老爷 论 》 《 鲁 迅小 说 中 的 存 在深层 的精神 与文化联 系 ,即现 非 对话 性 与失语 现象 》 《 胡 适 与鲁 代性 的启蒙 主义 和守成性 的文 化 民
于如何 理解 微 乡》 和如何进入鲁迅精神世界 和保障 ,人 的现代性又无法完成 , “ 立人 ”成为
的深层 ,都有着不 同寻常 的意义 。 空话和空想 。就是说 , “ 首在立人”的思想具有
张 福 贵 、王 文 玲 在 《 从 “ 学 鲁 迅 ” 到 深刻性和超前性 ,是代表 了中国和亚洲有关现代
究 。对 于近现 代 中国思想 文 化及 洞 见 ,皆要言不 烦 ,切 中肯 綮 ,数
文学发展 ,均有系统论述 。

载或 引用 。逢增 玉 的

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

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

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言论进行解读,探讨其独特的文化观念。

一、视角批判下的文化传统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被批判和反思的。

他通过《狂人日记》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于封建文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他的文化观念发散出一丝反叛和批判的意味,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和自我思考。

二、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融合鲁迅先生对于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他在《狂人日记》中称中国传统文化为“活死人文化”,并呼吁进行彻底的文化更新和变革。

然而,他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他主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进行融合,赋予其新的内涵。

三、对于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反思鲁迅先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反思也是他文化观念的一部分。

他在《狂人日记》中揭示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反思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困境。

他呼吁中国人要有自信地面对西方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机械模仿,而是要以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适应中国的国情,并开拓出一条具有自主性的发展道路。

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抗争鲁迅先生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抗争精神。

他在《狂人日记》一文中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抗争。

他认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并努力保护和传承。

他主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相结合,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与反思。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呼吁进行文化更新和变革。

他对西方文化的探索与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抗争,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独特见解与坚定信念。

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阿Q正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阿Q正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阿Q正传》同步训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

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

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

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的。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

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

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

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

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

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

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

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

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

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

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

鲁迅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

鲁迅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历史性。

作为一位文化英雄,鲁迅的文学成就不仅是当时的顶尖水平,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而鲁迅的文化遗产,则更是珍贵而宝贵。

因此,研究和传承鲁迅文化遗产,对于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鲁迅遗产研究的现状鲁迅遗产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步开展,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其中,鲁迅研究院、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是重要的鲁迅研究单位。

在学术上,鲁迅研究以文学研究为主,但同时也涉及到鲁迅的人文、哲学、社会、历史、艺术、生态等多个方面。

鲁迅的高质量文学作品,应该被更多领域的专家和爱好者共同探讨,并从中积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传承鲁迅文化鲁迅文化的传承,既包括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也包括现代人文精神的践行。

其传承的主要途径包括教育、文艺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纪念活动等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教育,传承鲁迅的思想精华、文学魅力,帮助青年人了解中国文学的根源,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在大众教育中,我们也应该让更多人了解鲁迅的思想、鲁迅文学的特点、鲁迅文化的魅力等,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其次,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鲁迅文化的传承之道。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经典的艺术品,也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现代文艺作品创作者可以注重从鲁迅文化中获取灵感,在继承鲁迅的创作理念和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当代社会的问题,创作具有现代感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还有,学术研究也是鲁迅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术研究,可以对鲁迅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发掘,为更好地传承鲁迅文化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学术研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鲁迅文化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和保存,使文化货存真正得到长久保存。

最后,举办纪念活动也很有必要。

通过纪念活动,让鲁迅的生与死再次被人们深切关注,使大家了解他为中国文学史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鲁迅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传承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传承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传承思考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每篇文章都展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五千年的智慧与积淀。

在现代社会,尽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但我们依然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精神和价值观,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根基与底色。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道家思想中的虚无、自然观念,以及佛教中的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等,都是我们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保持传统文化活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文化传承,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将只能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无法为当代社会所利用和借鉴。

文化传承不仅仅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与承载,更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例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将古籍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冲击导致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欣赏变得更加苛求和粗糙。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一方面,政府在教育体制和文化政策上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人们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场所;另一方面,每个人也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和实践,让传统文化在自己身上焕发出活力。

四、文化传承的个体责任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个个体的责任。

故乡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故乡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故乡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近百年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

作为一个来自浙江绍兴的文化名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热爱是他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表达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两个方面来剖析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一、故乡之爱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他在《故乡》一文中写道:“百年之后(甚至百十年之后),应有很多像我这样在同样情形、同样岗位上的人对于绍兴,才有这样的怀念与自豪。

”可见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他在绍兴度过的童年时光,深深烙印在他内心深处,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

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让读者们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深沉眷恋。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绍兴这座城市的山水、建筑和市井生活,如《百草园里的两个节日》中所写的百草园、《故乡》中的湖上船、《二十四孝图》中的古朴环境等等。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展示了故乡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

二、文化认同鲁迅先生不仅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

他善于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封建统治和旧文化束缚,但他并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深层理解。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对传统封建文化的颠覆,他通过狂人的口吻和思维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揭露。

但在这种颠覆之中,我们也能发现他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性问题的深刻关怀。

他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重新审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根源。

同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讽刺与幽默,这种写作方式有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基因。

他善于使用典故和谚语,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这种文化认同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继和发展。

孔子与鲁迅同行,传统与现代共生

孔子与鲁迅同行,传统与现代共生

孔子与鲁迅同行,传统与现代共生作者:薛祖清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02期为深入探讨鲁迅与孔子之于中国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处、越文化研究院、鲁迅研究院承办的“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14日在绍兴咸亨大酒店开幕。

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炳月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研究馆员、浙江省社科联社团处郁兴超处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黄健教授、中国社科院张梦阳研究员、吉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福贵先生等分别在典礼仪式上致辞。

张福贵教授获聘鲁迅研究院兼职院长,张梦阳研究员获聘“鉴湖学者”讲座教授。

汪俊昌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绍兴文理学院全力支持鲁迅研究的恒心,希望能联合中国鲁迅研究会和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以带动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鲁迅研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浙江建设。

张梦阳研究员、王家平教授分别向鲁迅研究院赠送他们的沥血之作《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与《〈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等。

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高端论坛。

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分会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大量富有新意的观点。

如何来看待鲁迅与孔子及儒家的关系,无疑是与会专家首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阐释本次论坛的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通过马王堆新出土的“孔子遗言”来引发鲁迅与孔子“立人”思想异同性的探讨,特别在“异”处着力,阐明鲁迅在“立人”问题上坚持为民疾呼,开启民智,呼唤“精神界战士”,远比孔子更为民众、更富卓识,灵思独运地借由“孔子遗言”反证鲁迅的伟大。

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馆员通过回顾整理20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有关鲁迅批孔言论的出版物,辨析鲁迅批孔反儒的形象所折射出的丰富历史内涵。

理解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与公开课

理解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与公开课

理解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与公开课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并对今天的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是他作品的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社会的热切关注。

公开课作为一种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形式,也能够传达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本文将探讨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与公开课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公开课的方式传承和弘扬鲁迅先生的精神。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先驱,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压迫,并呼吁人们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散文《狂人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情怀,他将自己比作疯子,用黑暗的幽默和讽刺的笔调嘲笑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意识状态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不仅表现在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露上,更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上。

他呼吁人们保留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寻找中国民族自信和复兴的出路。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公开课如何传达和弘扬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公开课是一种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形式,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正可以通过公开课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首先,公开课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展示方式来弘扬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教师可以选择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解读和讲解,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其中所表达的民族情怀。

其次,公开课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传递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开展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

公开课不仅可以传达和弘扬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他的精神。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鲁迅文化周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

二十四孝鲁迅先生的传统文化批判与现代人伦关系

二十四孝鲁迅先生的传统文化批判与现代人伦关系

二十四孝鲁迅先生的传统文化批判与现代人伦关系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领军人物,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引领着社会的发展。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现代人伦关系的探索,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他对现代人伦关系的思考,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一、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一文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他通过狂人的视角,对中国封建文化和礼教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狂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一个机械而没有思想的存在,这种状况压抑了人性的追求和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伦关系的思考1.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伦关系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尽管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是很多人仍然将孝道看作是一种美德,这对于人伦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伦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2. 现代人伦关系的挑战与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人伦关系问题愈加复杂。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不断受到挑战,人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不再是简单和固定的。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高速发展使得个人在选择和处理人伦关系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

三、应对现代人伦关系的思考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现代人伦关系的挑战,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

1. 人伦关系的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应对现代人伦关系挑战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我们需要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为人伦关系赋予新的内涵和理解。

2. 个人价值的实现鲁迅先生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伦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个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平等和协调的人际关系。

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

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

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张梦阳鲁迅之所以无愧于思想家的称号,就在于他比他的同时代人以及多少代的后来者都深刻得多、清醒得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他以他无可比拟的极其犀利、极其深邃的杂文和小说,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促使中华民族从“瞒和骗”与“不悟自己之为奴”的大梦中猛醒,“睁了眼看”世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提高悟性,拔除奴隶之根性,实现精神上的自觉和独立,开辟崭新的精神文化之路。

他的文章看来是零散的、片断的,但是综合起来却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一精神文化系统,的确实际催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并推动了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丰富了全人类的思想宝库,提高了人们对自我和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乃是中国精神文化新旧转型时期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是所有想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知识分子必须阅读的百科全书。

所谓思想家就是能够把握事物之本质与世界之本源的思想者,鲁迅正是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本质及其所造成的奴隶根性的本源把握与揭示得最为深刻、系统的思想者,仅就这一点来说,鲁迅就足可称为中国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了。

他不是西方黑格尔、康德那样的建立了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而是最懂得中国的长于“知人论世”、明于知人心的本土思想家,这是他与西方思想家的区别,也是他的中国特色。

由于鲁迅的思维具有感悟型、“绍兴师爷”型的尖刻与严密和赋之于形象的特征,所以从性质上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灵异的感悟型思想家,概括起来,他对中国人及其历史有九大感悟:一大感悟:“吃人”。

鲁迅他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中,借狂人形象寄寓了这样的思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个“吃人”的著名判断,在五四时期曾经惊世骇俗,使鲁迅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而当下,鲁迅把几千年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之举,常被人讥为文化激进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精神的传承与新文化立场的坚守——张福贵教授访谈韩文淑: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有机会与您交流。

您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快40年了。

先请您介绍一下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选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张福贵:应该说,那首先是一种时代的选择。

1980年代是一个昂扬向上、狂飙突进、激情洋溢的时代,当时的时代氛围是:救天下苍生舍我其谁!我当时选择现代文学首先是受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的影响。

具体来说则是受到了当年延边大学中文系几位老师的影响,他们和我们这第一届高考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展现着和年龄不相称的青春激情。

尤其是当时为我们讲授现代文学课的陈琼芝老师给我的影响最大。

她是一个湘妹子,性格开朗,课讲得非常好。

而且她通过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采访了好多老一代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见多识广,告诉了我们很多教科书之外的文学史知识。

因此我当时就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研究。

不过,再往前可以追溯到我在中学时代对鲁迅、郭沫若等伟大作家的崇拜。

这种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是一脉相承的,我想很多人大概都是走着和我一样的路开始研究现代文学的。

韩文淑:您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后,最初的着力点是关注哪一位作家?张福贵:那一定是鲁迅。

因为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显学,而且鲁迅又是一个大众化的话题。

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已经开始接触、了解鲁迅,对鲁迅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在进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后,首先遇到的就是鲁迅。

当然,最早我是带着一种单一和纯粹的崇拜情感进入鲁迅世界的。

我曾经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写道:“鲁迅是一棵大树,我们越走近这棵大树,就越觉得高山仰止。

当我走到树下,自己就消失在树荫里。

”因此我说,对鲁迅评价多么高都不过分。

这可能是我鲁迅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当然这种出发点也是一个时代的出发点,是我们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鲁迅的学习者、研究者最初的一种自主选择和思想归宿。

也就是说,当时我们进行的鲁迅研究,其实是在做阐释鲁迅或者说证明鲁迅的工作,“鲁迅学”变成了“学鲁迅”。

而真正地从学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研究和发现鲁迅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并未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韩文淑:您有强烈的鲁迅情结,可能这也是很多1980年代学人所共有的标识吧。

您能否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经验,谈一下1980年代以来鲁迅研◎张福贵韩文淑027究的变迁?张福贵:鲁迅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至新世纪以来等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变化。

像我前面所说,1980年代最初的时刻,与其说我们是在做一种鲁迅学,不如说是在学鲁迅。

因为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环境、乍暖还寒的思想环境,应该说还不是特别便于我们对鲁迅进行多元化研究从而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的。

所以我们研究的路数还是单一的,就是要肯定鲁迅、证明鲁迅,证明鲁迅之伟大。

这是1980年代包括我在内的多数鲁迅研究者共同的思想倾向。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样一个时代我们需不需要这样研究鲁迅呢?我认为是需要的。

因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立自我意识,挑战神圣和权威,破除一种传统的束缚,而鲁迅恰恰是这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所以那个时代不是我们研究者要去这样阐释鲁迅,而是时代需要这样的鲁迅。

到了1990年代之后,又可以叫“后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环境发生了改变。

我们从1980年代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变革与反思并进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化反思到1990年代形成了一种潮流,说到底是一种传统的回归,这种回归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

所以鲁迅研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我自己的鲁迅研究。

我的鲁迅研究,其实倒和一些网络鲁迅研究者不一样,我仍然坚守着“大鲁迅”这样一种信念,还在阐释着鲁迅思想的伟大。

但不同的是,1980年代我们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化样本来研究,至少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是这样的,毕竟我自己刚刚接触鲁迅,所以我忙于认识和了解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和他的精神世界。

而到了1990年代,经过文化反思之后,鲁迅研究界里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同的潮流,那就是“鲁迅是人不是神”,甚至“鲁迅是鬼不是人”。

1990年代是文化反思的时代,我们不仅反思“五四”新文化,也反思鲁迅研究,反思“文革鲁迅”,甚至反思“80年代鲁迅”。

所以“鲁迅是人不是神”的观点,表达了人们还原鲁迅的努力。

而我在这个时候恰恰在升华鲁迅,把鲁迅的历史性思想努力做一种当下性的理解,像钱理群、王富仁等人一样复活鲁迅精神。

也可以干脆地说是在“复制鲁迅”。

我们要把历史的鲁迅搬到当下来,经过3D打印复制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鲁迅,让他在当下说话,发出我们需要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在文章中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鲁迅、宣传鲁迅,就是要借用鲁迅来言说我们自己和我们这个时代。

所以在1990年代,我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观,都做了一种升华式的研究,这也和我受刘柏青老师和刘中树老师著述的直接影响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改造国民性,还是拿来主义,鲁迅的思想不仅属于鲁迅那个时代,也属于我们今天。

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相对平稳也是更加复杂的阶段之后,人们的思想在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状态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迷茫的状态。

鲁迅是清醒的,我一直认为鲁迅为中国思想文化增加了深度。

我们把鲁迅的一些思想放到当下来看,会发现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某种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

鲁迅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时间对于我们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的研究是对鲁迅思想做一种现代化的理解,服务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变革。

比如他的改造国民性意识,他的精英意识和平民意识,他的拿来主义文化观,他的宗教观,他的人学观,特别是他的“世界人”观念,都具有明显的当代性。

所以从我个人的鲁迅研究来看,从1990年代到新世纪,与一些人往后走、要还原鲁迅、回到鲁迅“是人不是神”的阶段有所不同,我实际上比1980年代更往前走了一步,继续推高鲁迅的位置。

当然不只是为了鲁迅,更是为了当下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型,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我一直认为启蒙主义永远不过时,中国启蒙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

那么通过谁来更好地确立一种启蒙的思想界标呢?那就是鲁迅的思想。

所以我将鲁迅的思想加以扩大化,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思想来阐释鲁迅的思想。

也许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这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因为这种主观性、个人性色彩可能过于强烈。

但是我觉得这是让鲁迅思想复活的一种有效方式。

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我要再加上一句:“一切历史都是个人028史”。

我们其实是在研究这样一个活着的鲁迅,让他发挥作用。

到了当下,鲁迅研究要回答的新的问题就是对鲁迅个人的诸多质疑。

所以在新世纪之后,我通过诸多文章和讲座试图努力回答人们对鲁迅的质疑:究竟鲁迅是“大鲁迅”还是“小鲁迅”?因为经过1990年代这样一种“鲁迅是人不是神”“是鬼不是人”的反拨和清理,鲁迅的形象在鲁迅研究界、在社会上,有日渐灰色化的迹象和趋势。

特别是在网络世界,这种贬损度更甚。

所以我认为要想维护鲁迅研究的正当性,维护鲁迅批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首先就要回答当下人们对鲁迅形象的这种质疑。

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对鲁迅思想的阐释是不会被认同的,而且对这个社会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所以,在新世纪我努力做普及鲁迅的工作。

我在很多地方讲到一些话题,特别是我们怎么评价鲁迅性格、人格、文化观、政治观上的某些困惑、某些谜案,甚至是某些缺陷和不足。

鲁迅是一个大写的鲁迅还是小写的鲁迅?毫无疑问,我是支持前者的。

当然,我们要对鲁迅的历史性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努力做出回答,比如朱安问题、兄弟失和问题等等。

朱安问题是鲁迅研究中绕不过的一个道德评价问题,这个道德评价对中国人、中国社会是极其严峻、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如果在道德上站不住脚,他的思想、艺术、立场可能都会发生问题。

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鲁迅对于朱安的态度问题就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了。

于朱安,鲁迅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①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又说:“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那么我们知道鲁迅没有陪朱安作一世的牺牲。

虽说朱安努力要靠近鲁迅,要和鲁迅志同道合,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包括思想、性情、见识、容貌等各个方面都和鲁迅的期待与追求差异过大,最终二人不可能走到终点。

鲁迅确实把她保存起来,尽到一个名义上丈夫应该尽到的所有责任。

朱安也更实实在在地履行了一个传统妻子和儿媳的责任,但实现不了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诉求。

所以,他们两个人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

然而,鲁迅实际上又把封建婚姻制度加于他的伤害转嫁到一个比他更弱的封建旧女子的身上。

所以人们在这里抱不平、对鲁迅谴责,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人之常情,又是中国传统伦理社会一个必然的道德评价。

但是,这究竟是鲁迅的人格污点,还是鲁迅的人性弱点?我觉得是后者。

鲁迅需要精神的、生命的、身体的满足和追求,这无可厚非。

正像朱安也要求生命的欲求、身体的欲求——妻子和母亲的欲求一样。

所以在鲁迅身上,朱安问题与其说是人格污点,不如说是人性弱点。

因为这个弱点不只属于鲁迅,也属于那一代人。

这构成了一种惯性的中国文人传统。

所以我们不能要求鲁迅立即把所有的东西都斩断,成为一个纯纯正正的新人,虽说鲁迅对于朱安有愧、有责任。

那么如何看待兄弟失和呢?我觉得这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为兄弟失和的谜底是非常复杂甚至是严峻的。

通常我们说导致失和的原因有三个:政治的、经济的、性爱的。

在1980年代之后,随着很多资料的挖掘和很多研究者观点的传播,弱化了前两个原因,突出了最后一个原因。

特别是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与羽太重九的谈话内容的发表,又似乎找到了最后一个原因的证据,也使人们私下里越来越相信性爱问题是兄弟失和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个证据受到海内外许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的反驳。

但是不管怎么说,兄弟失和的三个现象人们往往难以解释:第一,突然性;第二,严重性;第三,神秘性。

这可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猜想。

然而,不论事实如何,我觉得这些探讨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因为要知道我们研究的究竟是周树人还是鲁迅?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还是一个思想革命的巨人?我们究竟是要看他人格上的某些缺陷还是看他思想上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跳出个体人格的评价窠臼,上升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鲁迅的价值。

否则纠缠于鲁迅个体人格的评价,我们就会让历史上的鲁迅失去批判的真实性,让当代的鲁迅失去批判的合理性029——既然鲁迅个体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分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