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基础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物理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分类主要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与运动的基本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描述运动状态的量。

(1)位移与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差。

位移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特点,用箭头表示。

(2)速度与速度矢量: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3)加速度与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矢量也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4.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1)力对物体的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会改变其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2)质量与惯性: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质量越大,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3)惯性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5. 重力与运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1)重力的性质: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心。

物理基础知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理基础知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理基础知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能量与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基础知识力指的是掌握了物理学基本概念、定律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本文将探讨物理基础知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在探究物理基础知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

在物理学中,运动可以分为平动、旋转和振动三种基本形式。

平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具有位移的运动,例如人在行走过程中的平动;旋转是指物体围绕某个轴心旋转的运动,例如地球的自转;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的运动,例如钟摆的振动。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

二、物理基础知识力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定律的应用物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运动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掌握了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例如,当我们分析一个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时,可以运用牛顿的运动定律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轨迹。

因此,物理基础知识力为我们理解和描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2. 物理实验与运动现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

在研究运动相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运动的规律和特性,从而提高我们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3. 数学与运动的描述物理学中运动的描述往往依赖于数学模型。

数学作为物理学的工具,可以用来描述和计算各种运动规律,例如运动速度、加速度、距离等。

通过数学的运算和推导,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变化规律。

因此,数学是支撑物理基础知识力与运动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4. 运动的应用与创新物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对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中,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八上科学第一章运动和力-基础知识点专题复习

八上科学第一章运动和力-基础知识点专题复习

八年级第一章力与运动专题复习第1节机械运动一、机械运动(举例)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是最简单的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为了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2、运动的描述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同一个运动,当选择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对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

怎样选择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为了研究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简单的参照物①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最方便的是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②研究正在行驶的船舱里的人的运动时,以仓内的物体为参照物;③研究地球和各行星对太阳的运动时,最好选择太阳为参照物。

3、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自然界中不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三、运动快慢的比较1、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远运动快;相同的路程里,用的时间短运动快。

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速度定义式:路程S速度------ 「速度;弘路程;(■时间V= -----时间t4、速度的单位:(1)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2)当路程单位为m,时间的单位为s,则速度的单位是m/s; 当路程单位为km,时间的单位为h,则速度的单位是km/h.1m/s= 3.6 km/h四、匀速直线运动1、把物体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实际应用:我们把在某一段直线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速度不发生变化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用v=s/t来计算这段速度;也可用公式v=s/t计算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直线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又称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的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总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物体速度v大小不变,因此路程s和时间t成正比关系。

4、图形的讲解。

第2节力一、什么是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6力与运动知识点

6力与运动知识点

绵外初2015级八(下)--运动和力(一)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回顾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1)三次实验小车应该从同一、同一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相同;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2)伽利略的推论是: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

2、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2)说明: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③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的原因。

3、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2)说明: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大小只与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③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知识点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大小、方向、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上、作用在同一上;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的关系:略。

知识点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具有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或阻碍就叫摩擦力;2、分类: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6、滑动摩擦力:(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结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7、摩擦力的应用:(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汇总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汇总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汇总在高考物理中,力与运动这一板块的知识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基础,更是解决许多复杂物理问题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它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位置的重力加速度决定,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在地球表面,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G =mg 来计算,其中 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

弹力产生于物体的形变,其大小取决于形变的程度。

比如弹簧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 = kx,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 是弹簧的形变量。

摩擦力就比较复杂一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其范围在 0 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f =μN 来计算,μ 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了解了力,我们再来看运动。

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 x = vt 来表示,其中 v 是速度,t 是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包括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 v = v₀+ at,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 x = v₀t + 1/2at²,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是 v² v₀²= 2ax。

这里 v₀是初速度,a 是加速度。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变,竖直方向的速度和位移可以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来计算。

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等概念都非常重要。

线速度 v =ωr,角速度ω =2π/T,向心加速度 a = v²/r =ω²r。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的。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

高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与运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将从力的概念、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力与运动的常见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作用,它具有方向和大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在水平方向上,重力没有作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与地球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弹力是弹簧等弹性物体受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未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力最大值乘以静摩擦系数;动摩擦力是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力大小乘以动摩擦系数。

二、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斜抛运动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同等时间间隔内,所运动的距离相等。

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保持不变,且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速度可以通过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

在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同等时间间隔内,所增加(或减少)的速度相等。

物体在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保持不变,且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加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计算。

斜抛运动是一个平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结合。

在平抛运动中,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自由下落。

斜抛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

三、力与运动的常见应用力与运动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例子。

汽车行驶时,摩擦力对轮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摩擦力提供了足够的附着力,使轮胎能够抓地,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高一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年级是学习物理的关键时期,其中力与运动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点对建立后续学习的基础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一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论述,包括牛顿三定律、摩擦力、质量和重力、加速度、力学平衡等内容。

一、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与运动的基础,它们描述了物体如何受力以及对力的反应。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于它。

第二定律,也被称为加速度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

第三定律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之前的力,它阻止物体开始运动。

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力,它阻碍物体继续运动。

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有关。

三、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它与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有关。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mg计算,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四、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量度,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a=(v-u)/t,其中a是加速度,v是终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如果速度增加,则加速度为正;如果速度减小,则加速度为负。

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零。

五、力学平衡力学平衡指的是物体受力平衡时的状态。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力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但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处于动力平衡。

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是力学平衡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受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非常重要。

通过对上述高一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物理学中力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高一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高一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高一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状态。

例如,一个静止的小球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而一个匀速移动的小球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继续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定律,如果给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它的加速度将与所施加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也叫做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当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到另一个物体上时,被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到施加力的物体上。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力的平衡定律。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的表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它是运动和力的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性质,有时也与物体的相对速度有关。

五、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也是运动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可以近似地用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即F=mg,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六、弹力弹力是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它可以通过胡克定律来计算,即F=kx,其中F表示弹力大小,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

七、斜面上的力当物体位于斜面上时,重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分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和力知识点二:运动的快慢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力与运动的关系》 讲义

《力与运动的关系》 讲义

《力与运动的关系》讲义一、力与运动的初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力和运动是无处不在的现象。

当我们推动一辆静止的自行车,它开始向前移动;当我们抛出一个篮球,它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地。

这些都是力作用于物体导致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

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接触,比如我们用手推桌子;也可以是非接触的,比如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而运动,则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二、牛顿第一定律要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那么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如,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滑块,如果没有摩擦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它将一直以这个速度和方向运动下去。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比如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小汽车更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因为它的质量较小,惯性也较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定量地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F = ma ,其中 F 表示合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对一个物体施加较大的力,它的加速度就会较大,运动状态改变得就越快;而质量较大的物体,在受到相同的力时,加速度较小,运动状态改变得就较慢。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一个较重的箱子和一个较轻的箱子时,在施加相同大小的力的情况下,较轻的箱子更容易被推动,产生更大的加速度。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意味着,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个物体也会对我们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1.合力、分力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 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之一。

运动可以理解为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而力则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1. 运动的基本概念: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参数。

- 位移: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是一个矢量量。

- 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加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 力的基本概念:指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 力的特性: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特性。

-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表示方法来表示,如牛顿(N)。

-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物体受力的方向。

-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初始作用点,可以位于物体任意位置。

三、力的分类和力的叠加1.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分类:-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簧力等。

-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叠加: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根据力的叠加原理将其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四、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五、动力学和能量转化1.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动量守恒;在有外力作用时,动量随时间变化。

- 动量定理: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的关系,表示为动量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力。

八上科学第一章运动和力 基础知识点专题复习

八上科学第一章运动和力 基础知识点专题复习

八年級第一章力與運動專題復習第1節機械運動一、機械運動(舉例)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隨時間變化的運動。

是最簡單的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1、參照物:為了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選擇一個物體作為標準。

這個被選定的物體就是參照物。

2、運動的描述都是相對于參照物來說的:同一個運動,當選擇參照物不同,所得出的對運動的描述是不同的。

怎樣選擇參照物:參照物是可以任意選擇的,為了研究方便,應選擇最合適、簡單的參照物①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最方便的是選擇地面或地面上靜止不動的物體為參照物;②研究正在行駛的船艙里的人的運動時,以倉內的物體為參照物;③研究地球和各行星對太陽的運動時,最好選擇太陽為參照物。

3、運動是絕對的,運動的描述和靜止都是相對的,自然界中不運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三、運動快慢的比較1、相同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遠運動快;GAGGAGAGGAFFFFAFAF相同的路程里,用的時間短運動快。

科學上用速度來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3、速度定義式:4、速度的單位:(1)速度的單位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2)當路程單位為 m,時間的單位為s,則速度的單位是m/s;當路程單位為km, 時間的單位為h,則速度的單位是km/h.1m/s= 3.6 km/h四、勻速直線運動1、把物體速度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實際應用:我們把在某一段直線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速度不發生變化的運動近似看成勻速直線運動,用v=s/t來計算這段速度;也可用公式v=s/t計算物體在某一段時間直線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快慢,又稱平均速度。

平均速GAGGAGAGGAFFFFAFAF度等于物體的總路程除以所用的總時間。

3、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由于物體速度v大小不變,因此路程s和時間t成正比關系。

4、圖形的講解。

第2節力一、什么是力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引言: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理解世界运动规律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物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而力则是推动运动的驱动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力与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概念与原理。

一、什么是力?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通常用矢量表示。

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用符号F表示。

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例如推一个物体、拉伸弹簧等,都是力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2. 引力: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吸引而产生的力。

它使物体向中心距离方向移动,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行星间的引力等。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具有的恢复能力产生的力。

它的大小与形变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它是垂直于操作面的作用力。

5. 磁力:磁力是由于电流或磁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和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改变位置。

它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Δs表示。

位移的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v表示。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a表示。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时,它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

4.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性质,是个矢量量,用符号p表示。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当力与物体质量的乘积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时,物体才能产生运动。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精选.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精选.

运动和力总结一、 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三、 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九讲 力与运动

第九讲   力与运动

第九讲力与运动【知识脉络】【本章图解】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当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就是二力平衡。

如悬挂着的吊灯、停在海面上的轮船、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①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里士多德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经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验证,此观点是错误的,后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所以也叫做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而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阿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生活中遇到的惯性现象很普遍。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现象对人们有利有弊。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无论是质量大的还是质量小的物体……。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⑵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所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不变,这实质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就必须受到力的作用。

⑶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变,即物体受到力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⑷只有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一定会改变。

反之,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到了平衡力(实际情况),也可能是不受力(理想情况)。

没有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速度方向)两方面。

运动状态不变就是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没有改变,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理上称之为(运动的)平衡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快慢改变(变速运动)或运动方向改变(曲线运动),这种变化着的运动状态称为(运动的)非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例如:推、拉、提、压、吸引、排斥),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其作用效果有两种: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1N约为托起两个鸡蛋的力,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N
描述一个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点就是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有标度,能准确的反映力的大小;力的示意图只需大概反映出力的大小。

练习:画出粉笔盒的重力的示意图和图示
3、弹力:因发物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大小:在一定范围内,随形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特例: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4、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施力物:地球
大小: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 mg)
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作用点:重心(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5、摩擦力
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面积无关,与运动速度无关。

静摩擦力:大小与对应力相等
增大摩擦: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例如刹车)减小摩擦: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③使接触面相分离④变滑动为滚动
6、力的合成: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的作用效果与所有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等于分力之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时,合力等于分力之差
7、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8、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④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注: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之处是,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