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心理健康的定义。
小组讨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实践环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讨论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活动:分享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日记、情绪释放等。
第三章:压力应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与分类。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讨论:探讨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讨论: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场景。
小组讨论: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实践环节:练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如非暴力沟通等。
第五章:自我认知与自尊建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与重要性。
自尊的定义与重要性。
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活动自我探索: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小组分享:分享自尊建立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自我肯定和自尊提升的技巧,如自我赞美、自我反思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第三章)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图片、资料等)
多媒体课件、图片、学生提前自备笔、纸
教学方法
和步骤
(含运用何种现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案 内 容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3章塑造健全人格展现人生魅力
第1节人格
课型
公共必修
授课时间
第1周星期一第7、8节
授课班级
大一学生
选用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编:黄士华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课时
教学目标
及要求
1.了解人格及其由来,人格的结构:气质和性格;
2.掌握人格的特征
三、提出问题:
□两级管理权责不够明确,院系动力不足;
□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力量不够充足,指导服务水平不高,个性化、针对性不强甚至缺位;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等待观望氛围浓厚;
□就业信息服务不够快捷,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就业统计工作手段不强、监管缺位。
突出课文主题
分析
就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了解就业
聆听、领悟
2.对比分析人格的结构: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的自然秉赋,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后天习得。
3.经典实验案例阐释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的心理行为表现方式:
A.H达威多娃的经典“看戏迟到的不同表现”案例,胆汁质与售票员争执,急于进入剧场;多血质,通过没人注意的偏厅进入会场;粘液质,在门口傻傻等待中场休息时再进去;抑郁质,自认倒霉,打道回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评估。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心理健康的话题。
主体: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
总结:强调心理健康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和影响。
培养学生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和种类。
情绪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情景剧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影响。
主体:讲解情绪的种类和影响,教授管理情绪的技巧。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管理方法,总结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第三章:人际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主体:讲解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教授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总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第四章:自我认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自信。
4.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
准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自信的策略和技巧。
4.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主体:讲解准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培养自信的策略。
总结: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我认知和自信的成果。
第五章:压力管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影响。
培养学生有效管理压力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影响。
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应对考试和学业压力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1. 引言心理健康日益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2. 课程目标设定首先,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的技巧、培养积极的社交关系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了解和解决的能力。
3. 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初级阶段的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中级阶段可以加入应对压力、学习策略等内容;高级阶段可以重点讲解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法、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故事分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方法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讨论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老师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分享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建议。
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6. 实践与评估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运用所学技巧。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1. 引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本课程设计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2. 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提高心理自救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
4. 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5. 培养学生心理辅导技能,为他人提供心理支持。
3. 课程内容1. 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重要性。
2. 心理素质提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信心培养等。
3. 自我认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与不足等。
4. 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同理心培养、冲突解决等。
5. 团队合作:团队精神、角色定位、团队协作技巧等。
6. 心理辅导技能:倾听、共情、心理咨询基本技巧等。
4. 课程形式1. 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主题讲座。
2. 工作坊:开展心理素质提升、人际关系处理等实践活动。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相关话题,分享心得体会。
4.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培养学生心理辅导技能。
5. 心理测试: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
5. 课程实施1. 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6课时,每周1课时。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实践报告、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4. 师资保障:选拔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
6. 课程效果评估1.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心理测试、课堂表现等评估。
2. 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估。
3. 学生自我认识程度的加深:通过自我介绍、心得体会等评估。
4. 学生心理辅导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践报告、模拟辅导等评估。
7. 课程总结与改进1. 定期召开课程总结会议,总结课程收获与不足。
2.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课程调整。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经典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经典教案名称:《我的小情绪》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篇第三章《我的小情绪》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 提高学生情绪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难点: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情绪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情绪卡片、小故事书学具:情绪日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了不同的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情绪。
2. 课堂讲解(10分钟)利用PPT讲解情绪的类型、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情绪卡片,让学生识别卡片中的情绪,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绪时的感受和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彩色笔在情绪日记本上画出自己的情绪,并写上原因和调节方法。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调节情绪,分享彼此的感悟。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情绪的类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情绪的影响:影响心理、影响行为、影响人际关系表达情绪:说话、写信、画画调节情绪:深呼吸、放松肌肉、寻求帮助七、作业设计1. 完成情绪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和调节方法。
2. 跟家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了解家人的情绪调节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但仍有部分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需要个别辅导和关注。
拓展延伸:开展情绪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如:情绪角色扮演、情绪画展等。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篇第三章《我的小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2.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3.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管理能力;4. 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5. 学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意义;- 探讨心理健康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第二课:压力与挑战- 介绍常见的压力源和挑战;- 分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应对方式,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三课:情绪管理与调节- 培养学生情绪管理的意识;- 分享情绪管理策略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练习。
第四课: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分享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团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课:寻求支持与资源- 介绍心理健康资源与支持的种类与途径;- 培养学生主动寻求支持的意识;- 提供相关资源信息和引导。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传授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真实场景,锻炼应对能力。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实践操作,如情绪调节练习、人际交往练习等。
五、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贡献、小组合作等。
2. 作业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创新程度等。
3. 考试:开展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资源:1. 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册;2. 相关心理健康网站、APP资源等;3. 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的讲座与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我们设计了一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效果,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的成因和预防等基本知识。
2. 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 情绪管理:介绍情绪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 人际交往与沟通: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效果。
5. 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6. 心理问题预防和应对:介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心理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心理素质训练法:通过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5. 心理咨询与辅导: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教学安排1. 课程时长:共12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
2. 教学方式:线上教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和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旨在建立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的认知、价值观以及行为能力,即:1.知:学生能够具有科学的心理健康认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如生理心理、身心发展、心理功能、心理健康状态等。
2. 价值观:学生理解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即肯定自我,健康心态,正确面对压力,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建立积极心理健康,避免自我抑制,重视关系,平衡自我以及尊重和接纳他人等。
3.为能力: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策略,通过自律训练提高自我控制力,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行为,如合理管理时间,保持身体健康,拓宽兴趣,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调节情绪,提高抗压能力,改变和调整负面心理状态,解决问题,认识和改变不良行为,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等。
三、课程实施方案1.环境设置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地实施,校内学校应创设安全、和谐、轻松、活跃的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学策略使用面向对象的教学策略,以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良性学习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获得心理健康的认知,价值观以及行为能力。
3.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主题讨论、问题回答、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跃,形成有效的认知、价值观以及行为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4.估方式坚持实施汇总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反馈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习情况,为课程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表格式):我的自画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知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描述外貌特征和内在特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绘画活动中的确有些学生在技巧上遇到了困难。他们知道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不知道如何运用绘画技巧来实现。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绘画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使用颜色、线条和构图来表达情感和特点。
我还观察到,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互相鼓励,给予同伴正面的反馈,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学生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害羞,我需要思考如何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我认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自我认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表格式):我的自画像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三章《自我认识》,课程标题为“我的自画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学会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形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精品教案模板(通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精品教案模板(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三章“情绪管理”一节,详细内容包括:情绪的类型与识别、情绪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情绪的类型、识别方法及其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巧。
重点:情绪的类型与识别、情绪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情绪卡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组情绪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情绪的类型与识别、情绪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关于情绪调节的例题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分组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巧,每组选取一种方法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情绪的类型与识别2. 情绪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3. 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情绪的类型及识别方法。
(2)举例说明情绪对个体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 答案:(1)情绪的类型有喜、怒、哀、惧等。
识别方法包括观察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语音语调等。
(2)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消极情绪则降低效率。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疾病。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个体和群体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心理调适的方法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康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提高生活质量。
3. 课程内容(1)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
(2)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类型、症状、成因、预防及治疗方法等。
(3)心理调适方法:认知调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
(4)自我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方法、心理康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5)心理素质提升:自信心培养、心理韧性培养、乐观心态培养等。
(6)心理测评与心理咨询:心理测评方法、心理咨询流程、心理咨询技能等。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方法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素质提升、压力管理等主题,促进学生互动。
(4)角色扮演法:模拟心理咨询过程,培养学生心理咨询技能。
(5)心理测评法:进行心理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5. 课程评估(1)过程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情况。
(3)反馈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6. 课程安排(1)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课程进度安排:按照引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的顺序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举足轻重。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节生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增强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从而提升心理素质和健康。
第一节:认识心理健康1. 发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包括学业成绩、社交能力、自身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
-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2.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要素- 解释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情绪调节、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 分析心理健康的要素,如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应对能力等。
3. 学习理论与心理健康- 探讨学习理论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例如成就动机、自信心、学习能力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学习态度来提升心理健康。
小节一:情绪与情感管理1. 认识情绪- 解释情绪的概念与类型,包括愉快、忧伤、愤怒等。
- 分析情绪在人们的行为和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2. 情绪调节策略- 介绍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运动、艺术创作、倾诉等。
- 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应用情绪调节策略。
3. 情感管理- 引导学生认识情感管理的重要性,如积极的情感表达与情感释放。
- 提供情感管理技巧,如控制冲动、积极面对挫折等方法。
小节二:压力与应对1. 压力的来源与影响- 分析生活与学业中可能带来的压力来源,如考试、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
- 引导学生认识压力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2. 应对策略- 提供应对压力的各种策略,如放松训练、时间规划、寻求支持等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应对策略的适用场景,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压力。
3. 自我调适-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适度期望等。
- 鼓励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良好的心理策略来达成目标。
小节三:人际关系与合作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解释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情感支持、社交技巧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教导学生应对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焦虑、抑郁等。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课程内容1、自我认知介绍情绪的种类和表现,如喜怒哀乐、恐惧、惊讶等,让学生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识别不同的情绪。
进行性格测试和心理问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
2、情绪管理讲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白情绪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运动、倾诉等,并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调适。
3、压力应对分析压力的来源和表现,如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等。
介绍应对压力的策略,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等。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压力的情境,练习应对压力的方法。
4、人际关系讲解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如尊重、理解、信任、沟通等。
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如拓展训练、小组合作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冲突,掌握妥协和包容的艺术。
5、心理韧性介绍心理韧性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挫折是成长的机会。
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组织学生进行挑战自我的活动,如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勇气。
6、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组织讨论,探讨什么是幸福、成功和有意义的人生。
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三、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帮助学生认识并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巧,以应对压力和挑战;- 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 压力管理和应对技巧;- 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策略;- 提升自尊和自信心的方法;- 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 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服务的介绍。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座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和实用技巧;- 小组讨论和互动:促使学生思考和分享经验;- 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模拟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应用所学内容。
5. 课程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定期进行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个人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或实践项目;- 小组讨论和演示: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6. 课程资源为了支持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资源:-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 电子研究平台和在线资源;- 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服务的信息;- 合作伙伴组织和活动的介绍。
7. 结论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和策略,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此外,他们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了解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服务的相关信息。
以上是本文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请参考。
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策略;3. 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交往中尊重、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情绪调节技巧,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压力应对方法,提高应对学习、生活压力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有效沟通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具备同理心;3. 培养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特点: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以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述2. 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自我暗示、合理宣泄等,以及压力应对方法,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3. 人际交往技巧:讲解尊重、理解、沟通等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4. 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自我激励、寻求帮助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心理健康维护教学进度安排: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1课时)2. 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2课时)3. 人际交往技巧(2课时)4. 心理健康维护策略(1课时)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在当今社会,压力日益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
2.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学会正确的处理情绪和压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韧性,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念与重要性2. 压力与应对策略3. 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4. 社交能力培养5. 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案例分析2. 分组讨论与小组活动3. 角色扮演与游戏4. 心理健康测评5. 实践操作和案例学习五、教学流程1.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念与重要性(1)理论讲解:探讨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其重要性。
(2)案例分析:展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2. 第二讲:压力与应对策略(1)理论讲解:介绍压力的来源和常见的应对策略。
(2)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分享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3. 第三讲: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1)角色扮演: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反应。
(2)情绪管理技巧:教授学生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
4. 第四讲:社交能力培养(1)游戏:进行社交技能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2)情景模拟:学生进行互动练习,提高社交技能。
5. 第五讲: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1)心理健康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2)资源了解:介绍常见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并提供查询途径。
六、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贡献等。
2. 作业考核:个人或小组完成的情景模拟、测评结果分析等。
3. 期末考核: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测试。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课程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通过这门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状态;
3.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自我认识和情感管理
4. 心理调节技能和方法
5.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四、教学活动设计
1. 情感表达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压力,并倾听他人的情感表达,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
2. 心理调节游戏:通过一些心理调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会一些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的技巧。
3. 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老师介绍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
4. 情感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情感管理实践,比如自我放松、沟通表达等。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程中的小组讨论、游戏、案例讲解和实践活动,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情况。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分析:辅导目标 认知目标:体象烦恼、白日梦烦恼、异性交往 烦恼等,及注意转移、与他人交流沟通、合理宣泄等 技能。 态度与情感目标:知道这类烦恼是成长中的普 遍现象,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应坦然面对,积极调 节;明确什么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事情。 能力与解决问题目标:知道成长会伴随新问题 出现,相信自己可以妥善解决;能意识到、识别自己 或他人的烦恼,并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
分析: 分析:辅导目标 可见,本单元的目标重点是: 不为成长而烦恼,应为成长而自豪并增强个 人责任感。 (情感目标和能力与解决问题目标)
课程标题的设计
1、标题的作用: 画龙点睛(生动吸引、突出主题) 发人深省(激发探求兴趣,引发思维活动) 2、标题的设计要求 1)具体明确,生动有趣 2)富有启发性,引发思维活动 3)避免过分使用专业术语
课程标题的设计
3、标题的设计策略 1)角色置换,从学生的认识角度提出问题 (非判断式、灌输式的标题设计) 2)创设想象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趣味性、探索性的标题设计)
比较: 美的标准是什么? 美丽不是双眼皮 成长的烦恼 青春期心理特点
理清辅导思路
理清几条线 一个活动方案是多要素、多系统、多环节的综合体。 一个活动方案是多要素、多系统、多环节的综合体。 这综合体有许多条线:内容、形式、活动( 这综合体有许多条线:内容、形式、活动(往往是 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意图(往往与目标联系)。 )、意图 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意图(往往与目标联系)。 有的线是明的,有的线是暗的。 有的线是明的,有的线是暗的。 内容线:回忆分享快乐——战胜自我 战胜自我——换个角度 内容线:回忆分享快乐 战胜自我 换个角度 看问题—— 抛弃烦恼 看问题 形式线:做游戏——讲故事 形式线:做游戏 讲故事——小品、…… 小品、 讲故事 小品 活动线:说快乐事——做快乐人 做快乐人——收快乐果 活动线:说快乐事 做快乐人 收快乐果 意蕴线:认识快乐的意义----学习快乐方法 意蕴线:认识快乐的意义 学习快乐方法-----强化 强化 学习快乐方法 快乐主题(一般是暗线,也可以明起来) 快乐主题(一般是暗线,也可以明起来)
活动步骤 4)教师作活动小结。首先,让同学们把讨论中 得到的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其次,评一评谁 的一句话最可取。将其列在壁报上。再次,对 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将其列在黑板报上, 用征稿法继续讨论。 忠告 走出成长的烦恼,意味着走向成熟。 思考题 如果请你帮助一位为自己身材矮小而 发愁的同学,你会,人难以增加生命的长度, 在现有条件下,人难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 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而要增加生 命的厚度,学会利导思维( 命的厚度,学会利导思维(凡事爱从积极方面看问 题的思维模式),抛弃弊导思维( ),抛弃弊导思维 题的思维模式),抛弃弊导思维(凡事爱从消极方 面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拥有哪 面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很重要的。 一种思维模式, 一种思维模式,这与其他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是一 样的。也就是说利导思维、 样的。也就是说利导思维、弊导思维都是先天与后 天的合金,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天的合金,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 的小学阶段自然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起着奠 基的作用。 基的作用。为此在小学心理辅导课中教会学生从积 极方面看问题, 极方面看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都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明镜亦非台。 本自无一物, 本自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勿使惹尘埃。
辅导理念构想中的常见问题
1)先有设计再有理念—成为摆设,失去应有作用 )先有设计再有理念 成为摆设 成为摆设, 常常是先设计再凑理念、抄理念。这种老师其实自 己也不清楚指导课堂设计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或者 说脑中根本无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只是跟着感觉走, 或盲目模仿别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果或似是而非, 或冗长不得要领)。 正确做法应是先有理念,再有设计,且理念是自始 至终支配和指导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行为。 2)抄大段的理论 ) 有必要的理论阐述即可。(与设计照应关系不密切 的不要,可有可无的不要。)
辅导理念举例
我以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我以为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能力主要由稳定的个 性特征和快乐的方法构成,而前者尤为重要, 性特征和快乐的方法构成,而前者尤为重要,可以 说是根本。没有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 说是根本。没有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仅有自我调 节的方法,或许生活中的小挫折能应对, 节的方法,或许生活中的小挫折能应对,大风浪就 难挺过。正因为如此, 难挺过。正因为如此,培养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或 人生态度是第一位的。而人生态度乐观与否, 人生态度是第一位的。而人生态度乐观与否,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形成利导思维模 式者,其人生态度是往往是积极乐观的, 式者,其人生态度是往往是积极乐观的,形成弊导 思维模式者,其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 思维模式者,其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为此本节 课的主题确定为: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课的主题确定为: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载体 --活动与方法的选择
☆ 团体讨论 ☆ 脑力激荡术 ☆ 小测试 ☆ 故事接龙 ☆ 辩论赛 ☆ 家庭树 ☆ 抢答赛 ☆ 角色扮演 ☆ 填字找字 ☆ 哑剧 ☆ AB剧 ☆ 句子完成 ☆ 游戏 ☆ 优点轰炸 ☆ 意义连线 ☆ 赠送礼物 ☆ 行为训练 ☆ 密码翻译 ☆ 韵律活动 ☆ 镜中人 ☆ 想象画 ☆ 自由联想 ☆ 放松体操 ☆ 走跳棋 ☆ 信件会串 ☆ 自画像 ☆ 时空隧道 ☆ 走迷宫 ☆ 制作卡片 ☆ 制订计划
活动步骤 1)邀请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讲解:什么叫青春期的烦 恼?烦恼的出现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参加小组讨论,每个同学联系自己的实际,准备一 份小组发言稿,谈谈自己是否有类似上述的烦恼,自 己是怎样处理的。 3)或选几个平时愿意同自己沟通的同学,进行一次小 组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还可以请一位我们信赖的 教师来参加我们的讨论,有些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请教他(她)。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 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 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明晰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可从三个层面去设计: 辅导理念可从三个层面去设计: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⑴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 ⑵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也就是学 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向是什么? 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向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去找依据。 这个问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去找依据。 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班级实际——空间。) 空间。) (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班级实际 空间 ⑶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意义 是什么?(意义:当前、长远---时间 ?(意义 时间) 是什么?(意义:当前、长远 时间)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自我意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辅导 生活适应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步骤
熟悉学生 明晰辅导理念 选择辅导主题 确立辅导目标 理清辅导思路 选择活动与方法 时空规划 确立效果评估策略
明晰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 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 想和设计指南, 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 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 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 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辅导理念是设计行为的指南和导向。 辅导理念是设计行为的指南和导向。它是辅导目 标设置、辅导内容安排、辅导形式选择、 标设置、辅导内容安排、辅导形式选择、辅导过 程组织的依据。 程组织的依据。 辅导目标为何这样设置,不那样设置?辅导内容 辅导目标为何这样设置,不那样设置? 为什么安排这几块,不安排别的? 为什么安排这几块,不安排别的?辅导形式又为 何如此选择?这些都是受设计理念引导和制约的。 何如此选择?这些都是受设计理念引导和制约的。
课例: 课例: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的 进入中学,我们发现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发 生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变化,也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烦 恼。有的同学常常为自己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外形而烦恼; 有的同学常常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眼睛盯着黑板,心 思却在九霄云外,幻想不断,白日做梦;有的同学与异 性同学相处显得特别紧张,而有的同学与异性同学相处 又超乎寻常。这些烦恼常常伴随着我们同学,有的为之 痛苦,有的为之迷茫,有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次活 动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到底什么是体象烦恼、白日梦烦恼、 异性交往烦恼,并探讨如何克服它们。
主题单元目标
认识并悦纳自我
小单元目标
我是谁? 我是谁? 我的优点与自我欣赏 我的缺点与自我改善 自尊与自信 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 什么样的人令人喜欢 什么样的人令人讨厌 如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学会交往
辅导目标有不同侧重点 认知领域 非认知领域
小单元目标的设计
1)认知目标:掌握有关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了解和 熟悉基本的操作技能。 2)态度和情感目标:对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态度 与情感。如关注、尊重、理解、体谅、善良、同情、公正、民 主、积极、主动等。 3)能力与问题解决目标:运用有关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 解决问题,在繁杂现象中善于认识其本质特征并作出正确的选 择。包括运用收集资料、开展调查、讨论交流、展开辩论等方 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