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电子衍射实验报告.陪伴doc

合集下载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电子衍射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衍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观察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晶体的结构。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的波动性,并探究晶体的结构特征。

实验器材:1. 电子衍射仪:包括电子源、准直器、样品台和衍射屏2. 电子束控制装置:用于调节电子源的电压和电流3. 晶体样品:选择具有明显晶格结构的晶体样品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电子衍射仪放置在稳定的实验台上,并确保仪器的各部件安装牢固。

调节电子束控制装置,使电子源发射的电子束稳定且具有适当的能量。

2. 样品准备:选择合适的晶体样品,并将其固定在样品台上。

确保样品的表面平整,以保证电子束的入射方向垂直于样品表面。

3. 实验操作:将电子束对准样品,并调节衍射屏的位置,使得衍射图样清晰可见。

记录下衍射图样的形状和位置。

4. 数据处理:根据衍射图样的形状和位置,计算出晶体的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参数。

可以使用布拉格公式和衍射图样的特征峰位进行计算。

5. 结果分析:将实验得到的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并讨论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分析衍射图样的特征,探究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晶格对电子衍射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衍射图样,并成功计算出晶体的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参数。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证明了电子的波动性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差,主要来源于样品的制备和仪器的精度。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更完善的样品制备方法。

结论: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们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并深入了解了晶体的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证明了电子衍射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电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还对晶体的结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对于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doc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doc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Davisson和革末Germer 实现电子衍射实验。

经定量计算,证明了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正确性。

从热灯丝K射出来电子经电势差UKD加速后,通过一组栏缝D以一定角度投射到镍单晶体M上,经晶面反射后用集电器B收集,产生电子流强度I0。

实验结果在某一角度φ下,电子流强度I 不是随UKD 增大而单调增大,而只有当电势差为某些特定值时,电子流才有极大值。

理论分析测量结果不能用粒子运动来说明,但可用X射线(波)对晶体衍射方法来分析。

也就是把加速电子看成波面而不是粒子。

利用德布罗意公式,可得m0为电子静止质量代入X射线晶体衍射布拉格公式,得k 0,1,2, 即电势差UKD满足上式时,电子流强度I 为最大值。

这意味着电子具有波动性。

实验10 电子衍射电子衍射实验对确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和建立量子力学起过重要作用.历史上在认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之前,已经确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和一些实验现象的启示下,于1924年提出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具有波性的假设.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X射线的晶体衍射知识,这为从实验上证实德布罗意假设提供了有利因素.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发表他们用低速电子轰击镍单晶产生电子衍射的实验结果.两个月后,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发表了用高速电子穿透物质薄片的办法直接获得电子花纹的结果.他们从实验测得电子波的波长与德布罗意波公式计算出的波长相吻合,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验证了德布罗意假设,成为第一批证实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所以这是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实验.利用电子衍射可以研究测定各种物质的结构类型及基本参数.本实验用电子束照射金属银的薄膜,观察研究发生的电子衍射现象.实验目的1 拍摄电子衍射图样,计算电子波波长;2 验证德布罗意公式.实验原理1 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德布罗意认为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也呈现出波动的性质,其波长λ与动量p之间的关系与光子相同,即.10.1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υ为波动频率,λ为电子波波长.设电子在电压为U的电场下加速从初速为零加速运动,得到速度v,则.所以,.10.2 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当加速电压U不太高,vc真空中光速时,m可视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将h,e和m各值代入式10.2可得.10.3 这就是德布罗意公式.式中,加速电压U的单位为V,电子波波长λ的单位为nm.由式10.3求出的是由德布罗意假设得出的波长的理论值.后来经各种手段测得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与理论值完全相同.本实验用电子波在多晶薄膜上的衍射来验证德布罗意假设的正确性.2 电子波在晶体上的衍射电子波在晶体上的衍射规律与X光在晶体上的衍射规律一样,也遵从布拉格公式2dsinθ=nλ,若射到立方晶体上则有.10.4 式中,h,k,l为晶体干涉面指数.对已知结构的晶体,a为定值本实验用面心立方的银,a0.40856nm,求出各相应的干涉面指数和掠射角,即可求得λ.以此值与由德布罗意公式得到的波长相比较,就可以验证德布罗意假设的正确性.图10.1 如图10.1,电子束射到多晶体薄膜上,与某晶面族成θ角,符合布拉格公式而衍射.其衍射圆锥在距晶体为D的荧光屏上形成半径为r的圆.若干不同的晶面族则形成一套半径不等的同心圆.由图知tan2θ=r/D.因电子波波长很短,从式10.4可看出θ很小,故近似有sinθ≈tanθ≈θ=r/2D.于是式10.4变为,即.10.5 3 指数标定及求波长得到衍射图样后,对每一个衍射环,要确定它所对应的晶面的干涉面指数h,k和l.这个工作叫“指数标定”.在一组同心圆环中,D,λ及a 均为定值,由式10.5知即一系列半径平方的比等于各相应干涉面指数平方和的比.又知面心立方体各干涉面指数平方和之比为34811 .将对应的r及h,k,l和a,D代入式10.5即可求出λ.但由于λ值很小,有些面指数平方和相差很少的相邻的圆环分不开,还有些衍射线较弱,致使衍射环未显示出来,所以,依次测得的各环半径的平方值,不能与可能的干涉面指数平方和一一对应.但第一环半径r最小肯定是由111面族衍射的,故可将除以3得常数C,然后求出4C,8C,11C,.若≈4C,则r2是由200晶面族衍射的.如与11C 相差较大,则r4不是由311晶面组产生的.实验装置电子衍射仪.电子衍射仪主要由衍射管、高真空系统和高压电源三部分组成.衍射管部分的结构如图10.2所示.A为发射电子束的电子枪阴极,接地的B为阳极,中间有小孔可让电子束通过.阴极A加有数万伏负高压,经阳极B加速的电子射向薄膜E,衍射图样呈现在F处.C和D起聚焦作用.图10.2 实验方法 1 制样品将配制的火棉胶溶液滴在清水杯中,在水面上形成一很薄的胶膜.用衍射仪所附的样品支架从杯的一侧伸进膜下挑起,让膜附在支架的圆孔上,干后用真空镀膜工艺在胶膜连同支架上镀厚约10100nm的银膜.2 装样品将镀好银膜的样品支架装在衍射仪相应的位置上. 3 抽真空接衍射仪说明书,将仪器抽真空至10.6610-3Pa6.6610-3Pa时,可预热灯丝.4 观察衍射环1 灯丝预热后,加高压至10kv,调节样品支架,可观察到衍射环.2 逐渐加高电压至2.5103kv4.0103kv,可见到清晰的衍射环.当高压改变时,观察衍射环变化情况,说明原因.5 拍摄图像 1 按说明书关灯丝电源、放气、装底片重新抽真空至10.6610-36.6610-3Pa.2 调整衍射环至满意,关闭衍射管上方的快门,将底片盒旋至“照相”位置.3 打开快门约35s,关灯丝电源照相毕. 4 按说明书降高压,放气,取底片冲洗.数据处理 1 在衍射图样上,对各衍射环由小到大顺次测出半径. 2 指数标定,按上面介绍的办法进行.3 计算λ.将各环的半径r和对应的干涉面指数h,k,l及a,D代入式10.5,注意D=410mm,即可求出λ.对各环的结果求平均即得波长λ.4 计算.将照相时的加速电压U代入式10.3可得.5 比较和.注意事项1 本实验需要高真空.真空的获得与测量应严格按仪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2 实验在高电压下进行,一俟观察或照相结束,应及时降下高压.实验时严禁触碰非操作部分. 3 电子束打在样品上有X射线产生,要注意射线防护.思考题1 如果样品是很薄的单晶片,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什么样衍射图样 2 根据实验时的D、λ和a的值,计算出干涉面指数为311及222的晶面族所形成的衍射环的半径,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3 什么是干涉面指数干涉面指数222是什么意思电子衍射实验讲义毛杰健,杨建荣一实验目的 1 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 2 了解电子衍射和电子衍射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 3 了解电子衍射在研究晶体结构中的应用;二实验仪器电子衍射,真空机组,复合真空计,数码相机,微机三实验原理(一)、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在经典物理学中称为波的衍射,光在传播过程表现出波的衍射性,光还表现出干涉和偏振现象,表明光有波动性;光电效应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其能量有一个不能连续分割的最小单元,即普朗克1900年首先作为一个基本假设提出来的普朗克关系E为光子的能量,v为光的频率,h 为普朗克常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完整版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完整版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进行选区衍射的正确方法;2、学习如何对拍摄的电子衍射花样进行标定;3、通过选区衍射操作,加深对电子衍射原理的了解。

二、实验内容1、复习电镜的操作程序、了解成像操作、衍射操作的区别与联系;2、以复合材料(Al2O3+TiB2)/Al为观察对象,进行选区衍射操作,获得衍射花样;3、对得到的单晶和多晶电子衍射花样进行标定。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JEM-2100F型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四、实验原理选区电子衍射就是对样品中感兴趣的微区进行电子衍射,以获得该微区电子衍射图的方法。

选区电子衍射又称微区衍射,它是通过移动安置在中间镜上的选区光栏(又称中间镜光栏),使之套在感兴趣的区域上,分别进行成像操作或衍射操作,实现所选区域的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

图1即为选区电子衍射原理图。

平行入射电子束通过试样后,由于试样薄,晶体内满足布拉格衍射条件的晶面组(hkl)将产生与入射方向成2θ角的平行衍射束。

由透镜的基本性质可知,透射束和衍射束将在物镜的后焦面上分别形成透射斑点和衍射斑点,从而在物镜的后焦面上形成试样晶体的电子衍射谱,然后各斑点经干涉后重新在物镜的像平面上成像。

如果调整中间镜的励磁电流,使中间镜的物平面分别与物镜的后焦面和像平面重合,则该区的电子衍射谱和像分别被中间镜和投影镜放大,显示在荧光屏上。

显然,单晶体的电子衍射谱为对称于中心透射斑点的规则排列的斑点群。

多晶体的电子衍射谱则为以透射斑点为中心的衍射环。

非晶则为一个漫散的晕斑。

(a)单晶(b)多晶(c)非晶图2电子衍射花样五、实验步骤通过移动安置在中间镜上的选区光栏(又称中间镜光栏),使之套在感兴趣的区域上,分别进行成像操作或衍射操作,实现所选区域的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由成像操作使物镜精确聚焦,获得清晰形貌像。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电子衍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观察电子衍射现象,加深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掌握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验证德布罗意假设。

本文尝试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结果和相关物理参数的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虚拟电子衍射实验现象,并利用于实际教学。

1.电子衍射实验1)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波长公式及电子波长公式:德布罗意认为,对于一个质量为m 的,运动速度为v 的实物粒子,从粒子性方面来看,它具有能量E 和动量P ,而从波动性方面来看,它又具有波长λ和频率h ,这些量之间应满足下列关系:2/E mc hv P mv h λ====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真空中的光速,λ为德布罗意波长,自上式可以得到:h h P mvλ==这就是德布罗意公式。

根据狭义相对论理论,电子的质量为:hm mv ==o m 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则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表示为:hm mv ==若电子在加速电压为V 的电场作用下由阴极向阳极运动,则电子的动能增加等于电场对电子所做的功21)k o E m c eV ==由式(5-2-6)可得:V =将式(5-2-7)代入式(5-2-5)得到: λ=当加速电压V 很小,即201e m c 时,可得经典近似公式:v h λ⎧'=⎪⎨'=⎪⎩将346.62610h -=⨯⋅焦秒,319.11010m -=⨯千克,191.60210e -=⨯库仑,82.99810/c =⨯米秒,代入(5-2-8), (5-2-9),得到80.48910)V λ-==-⨯(5-2-10) λ'=加速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电子波长λ的单位为0A ,即0.1um 。

根据式(5-2-10可算出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波长的值。

2)布拉格方程(定律)根据晶体学知识,晶体中的粒子是呈规则排列的,具有点阵结构,可以把晶体看作三维衍射光栅,这种光栅的光栅常数要比普通人工刻制的光栅小好几个数量级(810cm -有序结构)。

电子衍射_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验证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3. 掌握电子衍射实验装置的操作及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子衍射实验基于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原理,即粒子(如电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当电子束照射到晶体样品上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产生一系列衍射斑点,从而可以观察到电子的波动性质。

实验原理公式如下:1.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 = h/p,其中λ为电子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p为电子动量;2. 布拉格定律:2dsinθ = nλ,其中d为晶面间距,θ为入射角,n为衍射级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电子衍射仪、样品台、电子枪、荧光屏、电源、示波器等;2. 实验材料:银多晶薄膜样品、电子枪灯丝、真空泵、高纯氮气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确保电子枪、样品台、荧光屏等设备正常运行;2. 将银多晶薄膜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的高度和角度,使电子束垂直照射到样品表面;3. 打开电子枪,调节灯丝电压和电流,使电子枪产生稳定的电子束;4. 将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调整荧光屏与样品的距离,使荧光屏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衍射斑点;5. 打开示波器,观察并记录衍射斑点的位置、大小和形状;6.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改变样品台的角度和电子枪的电压,观察衍射斑点的变化;7. 对比实验数据,分析电子衍射现象,验证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荧光屏上出现一系列衍射斑点,且斑点分布规律符合布拉格定律;2. 当改变样品台的角度和电子枪的电压时,衍射斑点的位置和大小发生变化,但仍然符合布拉格定律;3. 通过实验验证了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即电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六、实验结论1. 电子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2. 电子衍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的波动性质;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电子衍射 物理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 物理实验报告

2018/11/12
电子衍射
2
实验仪器 DF型电子衍射仪
2018/11/12
电子衍射
3
实验原理 1、得布罗意假设
E m c2 h
P m h /
为得布罗意波长,由上式可得: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
h h p m
2018/11/12
电子衍射
4
实验中获得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
2018/11/12 电子衍射 12
d
a h2 k 2 l 2
r tan 2 2 D
sin
sin
2018/11/12 电子衍射
r D
13
代入化简得:
a r * 2 2 2 D h k l
2018/11/12
电子衍射
14
3.标定衍射环的指数 本实验的任务是用已知结构的晶体样品 产生电子衍射,测出各衍射环的直径D,从 而计算电子的波长。我们必须确认某衍射 环是由哪一组晶面指数的晶面族的布拉格 反射所形成的,即所谓标定系数,才能正 确计算波长。
o
2018/11/12
电子衍射
8
2.电子波的晶体衍射
根据晶体学的知识,晶体可以看着三维光 栅。这种光栅常数很小,当高速电子束穿过晶 体薄膜是发生的衍射现象与X射线穿过多晶体 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相类似。均满足布拉格方 程:
2d sin n , n 0,1,2,...
2018/11/12
16
分析可知,在一定的电压下,荧光屏上 所观察到的衍射环,各衍射环从里到外 (直径2R逐渐增大)依次对应的晶面指数 (hkl)应为
(111),(200),(220),(311),(222),.....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1时,可得经典近似公式:m=⨯9.110多晶体是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微小晶粒组成。

以入射线为中心,顶角为2θ的反射锥面满足布拉格方程, 形成4θ衍射锥(反射线加强),下方放置感光底板或荧光屏, 可观察到衍射环(单晶是衍衍射锥射点阵)。

不同晶面,多晶体有不同的衍射环,形成一组同心园环。

4)系统消光除简立方构造外, 复杂晶胞原子排列不同,会导致*些衍射线满足布拉格方程方向上消失. 对面心立方构造(Au,Al),晶面指数为全奇或全偶才可观察到衍射线h k l=: :1:1:1, 2:0:0, 2:2:0, 3:1:1才能形成衍射线,有2222R :R :R :R =3:4:8:11...12342.电子衍射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1〕电子衍射实验仪器电子衍射仪的实验装置如以下列图所示:电子枪A 发射电子束,阳极B 中意带有小孔可以让电子通过,阴极A 加上几万伏的负电压,阳极B 接地,高速电子通过阳极后经会聚系统C 和光阑D 会聚后打在样品E 上产生衍射,F 为荧光屏或底片,用来观察或记录衍射图像。

为了防止阴极、阳极之间的高压击穿,减少空气分子对电子束的散射,保证电子枪的正常工作,衍射仪必须保证在的真空度下工作。

关于该仪器的供电系统:机械泵是用380V 三相电源,扩散泵用市电220V 单相电源;镀膜系统中用灯丝加热电流(即镀膜电流)可调范围从0100A ,它从0.5kW 自耦变压器调节其大小;灯丝最大电流为4A ;电子枪加速电压—高压,由市电220V 经变压器升压,整流滤波后可得到050kV 连续可调直流高压。

2〕数据处理①两种方法测电子波长i) 德布罗意方法: 测加速电压, 用(1)计算波长ii)布拉格方法: 测衍射环的直径, 计算半径的平方的正数比方果满足22221234R :R :R :R =3:4:8:11...可确定为面心立方构造, 用(2)求λ。

②数据处理(回归法) 3、电子衍射实验1) 用德布罗意方法求波长λ:根据式(5-2-10),如用户输入电压数值,调用相关函数即立得波长λ值。

实验三-电子衍射实验

实验三-电子衍射实验

实验三电子衍射实验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一切微观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7年戴维逊与革末用镍晶体反射电子,成功地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并测得了电子的波长。

两个月后,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用高速电子穿透金属薄膜的办法直接获得了电子衍射花纹,进一步证明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

1928年以后的实验还证实,不仅电子具有波动性,一切实物粒子,如质子、中子、α粒子、原子、分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一、实验目的1、通过拍摄电子穿透晶体薄膜时的衍射图象,验证德布罗意公式,加深对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2、了解电子衍射仪的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WDY-V 型电子衍射仪。

三、实验原理1、 德布罗意假设和电子波的波长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或称德布罗意波的假说,即一切微观粒子,也象光子一样, 具有波粒二象性,并把微观实物粒子的动量P 与物质波波长λ之间的关系表示为:mvhP h ==λ (1)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m 、v 分别为粒子的质量和速度,这就是德布罗意公式。

对于一个静止质量为m 0的电子,当加速电压在30kV 时,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大,已接近光速。

由于电子速度的加大而引起的电子质量的变化就不可忽略。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电子的质量为:cv m m 2210-=(2)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将(2)式代入(1)式,即可得到电子波的波长:2201cv v m h mv h -==λ(3)在实验中,只要电子的能量由加速电压所决定,则电子能量的增加就等于电场对电子所作的功,并利用相对论的动能表达式:)111(2220202--=-=cv c m c m mc eU (4) 从(4)式得到2020222cm eU eUc m U e c v ++=(5)及2020221cm eU c m c v +=-(6) 将(5)式和(6)式代入(3)式得)21(2200cm eUeU m h+=λ(7)将e = 1.602⨯10-19C ,h = 6.626⨯10-34J •S, m 0= 9.110⨯10-31kg,c = 2.998⨯108m/s 代入(7)式得)10489.01(26.12)10978.01(26.1266U UU U --⨯-≈⨯+=λ Å (8)2、 电子波的晶体衍射本实验采用汤姆逊方法,让一束电子穿过无规则取向的多晶薄膜。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电子衍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电子衍射实验的实验原理与步骤;2. 了解电子衍射实验中常用的设备与仪器;3. 通过实验观测到摄影底片上的电子衍射图案,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晶态型式。

二、实验原理1. 电子衍射电子是微观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波动性可以与晶格相互作用,因而可以在晶体中发生衍射现象。

当电子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在样品的表面上,部分电子会被散射,其散射所产生的衍射图样可表征样品的晶态。

电子衍射是研究材料结构的重要手段,其散射角度和强度的变化提供了关于晶格的信息。

2. 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选取待测材料制成尺寸约为十分之一毫米左右的小棒、片或粉末,用金属夹固定在电子衍射仪的样品夹座上。

(2)准备吸入式电子显微镜开启电子衍射仪的电源,并调整电子枪电流,使电子束稳定。

然后选择适当的加速电压和孔径大小,以获得清晰而稳定的电子束。

(3)极薄样品制备将样品放置在金属网格上,经过高真空的蒸发、溅射、离子刻蚀等方法,制作成极薄样品。

(4)拍摄电子衍射图将制作成的极薄样品置于电子衍射仪中,调整衍射仪的望远镜和准直镜,调整适当的衍射针孔大小和位置,用摄影底片或荧光屏作为接收器材料,拍摄样品的电子衍射图案。

三、实验步骤1. 将选取的硅晶片放在样品夹板上,并夹紧,然后放回电子显微镜中。

2. 将电子束对准样品,然后通过微调拉杆调整显微镜的望远镜和准直镜的位置,使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

3. 拉开样品闪烁屏,并使其与样品垂直,接收电子衍射图。

4. 调整衍射仪的针孔大小和位置,使电子束成为点状,通过针孔把电子束聚焦在样品的不同位置。

5. 调整摄影底片的位置和倾角,将不同晶面的电子衍射图拍摄下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使用电子衍射仪拍摄了硅晶片的电子衍射图案,并观察到了多个衍射斑点,每个衍射斑点代表了晶体中不同晶面的衍射图案。

2. 结果分析硅晶片的衍射图案涉及到了晶体的晶胞、倾角和晶面指数。

理论推导可知,晶面的间距与衍射斑点间距呈正比,故可以测定出晶体中不同晶面的间距。

光的衍射实验报告-数据表格

光的衍射实验报告-数据表格

图2 由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可得在衍射屏上一点 P 处的光强 I 为
I I 0
u
由(1)和(2)式可以看出:
sin 2 u u2
(1)
a sin
(2)
(a)当 0 时, u 0 ,则 I I 0 。平行于光轴的 OP0 方向的衍射光束照到光屏 P0 处, 是中央亮条纹的光强,该处光强极大,可以表示为 I 0 Ca ,称为中央主极大。大部分能量
(4)
其二是次极大的数目等于 N 2 。当 sin N 0 , sin 0 时, sin N / sin 0 , 即出现强度为零的点,就满足下式:
( K (m / N )) , sin ( K (m / N )) / d
其中 K=0,± 1,± 2,· · · ;m=1,2,3,· · · N-1。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单缝和多缝衍射现象。 2. 测量衍射图像的光强分布,加深对衍射理论的了解。 3. 测出单缝的宽度。
二、实验仪器
光具座、LS650-5 半导体激光器、组合光栅、接收器和 MT-A 数字检流计。 半导体激光器波长 650nm;组合光栅由光栅片(图 1)和二维调节架构成。
图 1 光栅片结构,上排 1 单缝,2 单缝,3 单缝,4 单缝,5 单缝,6 双缝,7 四缝 下排 1 单丝,2 单丝,3 双缝,4 双缝,5 双缝,6 三缝,7 五缝
三、实验原理
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方向的现象。衍射现象一般分两类:菲 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其中夫琅和费衍射是指光源和观察者屏离开衍射物体都为无穷远 时的衍射。但因为实际做不到无穷远,实验中会在单缝前后放两个透镜或者使光源和观察屏 离开衍射物体之间的距离 D 都远大于 a / ,就能观察到夫琅和费衍射现象。其中 a 为衍射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电子衍射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衍射是一种基于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的现象,它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探索电子的波动性质,并进一步了解晶体结构的特点。

实验原理:电子衍射实验基于布拉格定律,该定律描述了波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

根据布拉格定律,当入射波的波长与晶体的晶格常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衍射现象会发生。

电子作为一种波动粒子,也会在晶体中发生衍射。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电子衍射仪、电子束发生器和探测器。

电子束发生器产生高速电子束,经过电子衍射仪的狭缝和晶体样品后,被探测器接收并记录。

实验步骤:1. 将电子衍射仪放置在稳定的平台上,确保其水平。

2. 打开电子束发生器,调节电子束的强度和方向,使其垂直射向晶体样品。

3. 调整电子衍射仪的狭缝宽度和位置,以获得清晰的衍射图样。

4. 通过旋转晶体样品,观察和记录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图样。

5. 根据记录的衍射图样,分析晶体的晶格常数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清晰的衍射图样。

根据这些图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晶体的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特征。

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电子的波动性质,并通过电子衍射图样分析了晶体的结构特征。

这一实验结果与布拉格定律的预测相符合,验证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结论: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电子的波动性质,并分析了晶体的结构特征。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波粒二象性和研究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虽然本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波长的电子束进行衍射实验,以探索不同波长对衍射图样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电子衍射与其他实验方法结合,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总结:电子衍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子的波动性质,可以深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本实验通过实验步骤、结果讨论和结论总结,系统地介绍了电子衍射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进行选区衍射的正确方法;2、学习如何对拍摄的电子衍射花样进行标定;3、通过选区衍射操作,加深对电子衍射原理的了解。

二、实验内容1、复习电镜的操作程序、了解成像操作、衍射操作的区别与联系;2、以复合材料(Al2O3+TiB2)/Al为观察对象,进行选区衍射操作,获得衍射花样;3、对得到的单晶和多晶电子衍射花样进行标定。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JEM-2100F型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四、实验原理选区电子衍射就是对样品中感兴趣的微区进行电子衍射,以获得该微区电子衍射图的方法。

选区电子衍射又称微区衍射,它是通过移动安置在中间镜上的选区光栏(又称中间镜光栏),使之套在感兴趣的区域上,分别进行成像操作或衍射操作,实现所选区域的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

图1即为选区电子衍射原理图。

平行入射电子束通过试样后,由于试样薄,晶体内满足布拉格衍射条件的晶面组(hkl)将产生与入射方向成2θ角的平行衍射束。

由透镜的基本性质可知,透射束和衍射束将在物镜的后焦面上分别形成透射斑点和衍射斑点,从而在物镜的后焦面上形成试样晶体的电子衍射谱,然后各斑点经干涉后重新在物镜的像平面上成像。

如果调整中间镜的励磁电流,使中间镜的物平面分别与物镜的后焦面和像平面重合,则该区的电子衍射谱和像分别被中间镜和投影镜放大,显示在荧光屏上。

显然,单晶体的电子衍射谱为对称于中心透射斑点的规则排列的斑点群。

多晶体的电子衍射谱则为以透射斑点为中心的衍射环。

非晶则为一个漫散的晕斑。

(a)单晶(b)多晶(c)非晶图2电子衍射花样五、实验步骤通过移动安置在中间镜上的选区光栏(又称中间镜光栏),使之套在感兴趣的区域上,分别进行成像操作或衍射操作,实现所选区域的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由成像操作使物镜精确聚焦,获得清晰形貌像。

(2)插入尺寸合适的选区光栏,套住被选视场,调整物镜电流,使光栏孔内的像清晰,保证了物镜的像平面与选区光栏面重合。

16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16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本报告仅供参考,每个同学应根据指导老师讲解和实际实验过程自行撰写)本实验采用与当年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相似的方法,用电子束透过金属薄膜,在荧光屏上观察电子衍射图样,并通过衍射图测量电子波的波长。

一、 实验目的:测量运动电子的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公式。

理解真空中高速电子穿过晶体薄膜时的衍射现象,进一步理解电子的波动性。

掌握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理论及对立方晶系的指标化方法;掌握测量立方晶系的晶格常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关于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争论曾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人们最终接受了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受此启发,在1924年,德布罗意(deBeroglie )提出了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大胆假设。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X 射线的晶体衍射知识,这为从实验上证实德布罗意假设提供了有利因素。

1927年戴维逊和革末发表了他们用低速电子轰击镍单晶产生电子衍射的实验结果。

两个月后(1928年),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发表了他们用高速电子穿透物质薄片直接获得的电子衍射花纹,他们从实验测得的电子波的波长,与按德布罗意公式计算出的波长相吻合,从而成为第一批证实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

薛定谔(Schrodinger )等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量子力学,德布罗意、戴维逊和革末也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尔物理学奖。

现在,电子衍射技术已成为分析各种固体薄膜和表面层晶体结构的先进方法。

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他认为粒子的特征波长λ与动量 p 的关系与光子相同,即 h pλ'=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p 为动量。

设电子初速度为零,在电位差为V 的电场中作加速运动。

在电位差不太大时,即非相对论情况下,电子速度c ν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故0m=m m ≈其中0m 为电子的静止质量。

它所达到的速度v 可 由电场力所作的功来决定:221p eV=m 22mν=(2) 将式(2)代入(1)中,得:λ'=(3) 式中 e 为电子的电荷, m 为电子质量。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衍射是一种基于粒子本性和波动本性相互关系的现象。

与传统的光学衍射实验相似,电子衍射实验使我们能够观察到电子在晶体中的相互干涉和衍射现象。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电子在晶体中的行为以及这一现象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和研究电子在光学衍射中的行为,并探究电子衍射对于研究晶体和材料的具体应用。

实验原理:电子的波动性是实现电子衍射的基础。

根据德布罗意的理论,所有的粒子都可以看作是波动的粒子。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通过加速器产生高速电子,并将其投射到晶体表面,触发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

这些衍射的电子波与晶体内的原子相互干涉,形成干涉图案。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和仪器:电子加速器、晶体样本、电子衍射装置。

2. 将电子加速器和电子衍射装置连接好。

3. 将晶体样本放置在电子衍射装置中,并调整其位置,确保电子能够成功穿过晶体。

4. 开始实验:启动电子加速器,产生高速电子,并将其投射到晶体表面。

5. 观察和记录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并进行观察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精确的、具有规律性的干涉图案。

这些图案展示了电子波在晶体中传播和干涉的过程,揭示了晶体结构的信息。

通过分析干涉图案,我们能够得到晶体的晶胞常数、晶面间距以及晶体的衍射能量分布等重要数据。

电子衍射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晶体结构,还可以分析材料的成分和纳米尺度特性。

有研究表明,电子衍射还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缺陷以及晶体中的原子位错等问题。

因此,电子衍射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结论: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子在晶体中的行为以及电子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电子衍射提供了一种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强大工具。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衍射将继续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揭示更多材料的奥秘。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

11、相关数据:a=4.0856,L=315mm,黑斑物理直径 11、相关数据:a=4.0856,L=315mm,黑斑物理直径 d1=13.31mm;d2=12.34mm。 d1=13.31mm;d2=12.34mm。
[思考题]Leabharlann 思考题]1、100KV加速电压下电子波波长值为多少?用晶体作电子衍 100KV加速电压下电子波波长值为多少?用晶体作电子衍 射光栅才能观察到电子衍射现象,由此可否利用电子衍射 现象研究晶体结构?对此你能提出一些看法吗? 2、如果是利用单晶体作样品,衍射图样有何特点? 3、观察电子衍射,在技术上需要什么条件?你能否做一总 结?
R2

θ
L
R1
由图(2 由图(2)可知
tan 2θ hkl
Rhkl = L
脚标h 脚标h k l 表示θ与R均相应于某一指数为(h k l)的晶面。当θ 表示θ 均相应于某一指数为(h )的晶面。当θ 角很小, 近似的有tanθ=sinθ。于是 近似的有tanθ=sinθ。于是
Rhkl 2 λ= h + k2 + l2 L
电子衍射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衍射和电子衍射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 意义。 2、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 3、了解电子衍射在研究晶体结构中的应用,掌握 电子衍射实验技术。
实验仪器 电子衍射仪,复合真空计,数码相机,微机 ,打印机。 基础知识 一、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光的微粒性理论取得成功的启 示下, 1924年,德布罗意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 1924年,德布罗意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 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 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
m=
m0 V 1− 2 c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Fig4单晶Si的衍射图像。单晶Si的衍射斑分布特点是每个斑的周围都有对称分布的六个衍射斑,这六个斑正好构成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
我们知道Au的晶格常数 为为40.79nm,由此可以推出其他几种晶体的晶格常数。利用公式,
我们可以推出Ag和Cu的晶格常数分别为40.79nm和35.83nm。与理论值40.86nm和36.15nm比较接近。
利用电子衍射确定晶体的晶胞结构和晶格参数
杨 光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号:**********
(日期:2016年5月4日)
摘要:根据量子理论,电子具有一定的德布罗意波长,因此利用能量较高的电子束代替光波对晶体表面进行衍射。本实验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射的电子由160KeV的高压加速)观察多晶Au,Ag和Cu以及单晶Si的形貌像和电子衍射像。多晶的衍射像呈现出有缺失的环状结构,而单晶Si的衍射像则是正六边形结构的衍射斑。通过已知的Au的晶格常数和测得的衍射环半径,可以推出其他几种晶体的晶胞结构和晶格参数。
Fig1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晶体的衍射强度随衍射面指数平方和的变化。
C.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如Fig.2所示。
Fig2透射电镜的简要示意图。高压下钨灯丝尖端产生自由电子,电子经静电场加速后出射然后被多级磁场聚焦,射到样品上。样品上方还有可以调节的小孔光阑。样品的透射光打到底片上,可以通过视窗观察形貌像和衍射像。通过调整曝光时间,在底片上呈现清晰的像。
本实验即是通过电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我们用透射电镜得到晶体表面的形貌像和电子束下的衍射像。通过测量德拜环的直径,利用指标化方法得到各个环对应的指标。在已知Au的晶格常数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定量的得出其他几种晶体的晶格常数
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简单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了晶体结构对晶体的衍射像的影响以及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质的体现。

衍射实验报告

衍射实验报告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研究教学目的 1、观察单缝衍射现象,加深对衍射理论的理解;2、学会使用衍射光强实验系统,并能用其测定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重点:sgs-3型衍射光强实验系统的调整和使用难点:1)激光光线与光电仪接收管共轴调节;2)光传感器增益度的正确调整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 3学时一、实验简介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一种表现。

衍射现象的存在,深刻说明了光子的运动是受测不准关系制约的。

因此研究光的衍射,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光的本性的理解,也是近代光学技术(如光谱分析,晶体分析,全息分析,光学信息处理等)的实验基础。

衍射导致光强在空间的重新分布,利用光电传感元件探测光强的相对变化,是近代技术中常用的光强测量方法之一。

二、实验目的1、学会sgs-3型衍射光强实验系统的调整和使用方法;2、观察单缝衍射现象,研究其光强分布,加深对衍射理论的理解;3、学会用光电元件测量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掌握其分布规律; 4、学会用衍射法测量狭缝的宽度。

三、实验原理1、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当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时,如不透明物体的边缘、小孔、细线、狭缝等,一部分光会传播到几何阴影中去,产生衍射现象。

如果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近,那么这样的衍射现象就比较容易观察到。

单缝衍射[single-slit diffraction]有两种:一种是菲涅耳衍射[fresnel diffraction],单缝距离光源和接收屏[receiving screen]均为有限远[near field],或者说入射波和衍射波都是球面波;另一种是夫琅禾费衍射[fraunhofer diffraction],单缝距离光源和接收屏均为无限远[far field]或相当于无限远,即入射波和衍射波都可看作是平面波。

在用散射角[scattering angle]极小的激光器(<0.002rad)产生激光束[laser beam],通过一条很细的狭缝(0.1~0.3mm宽),在狭缝后大于0.5m的地方放上观察屏,禾费衍射条纹,如图1所示。

电子衍射 物理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 物理实验报告

d
=
a h
2
+
k
2
+
l
2
r D
=
tan
2 θ

2 θ
θ
sin
2012-4-24
≈ sin
θ
电子衍射
θ
r D
14
=
代入化简得: 代入化简得:
a λ= * D
r h +k +l
2 2 2
2012-4-24
电子衍射
15
3.标定衍射环的指数 本实验的任务是用已知结构的晶体样品 产生电子衍射,测出各衍射环的直径D,从 而计算电子的波长。我们必须确认某衍射 环是由哪一组晶面指数的晶面族的布拉格 反射所形成的,即所谓标定系数,才能正 确计算波长。 对于复晶胞,有些晶面族的反射 消失了,能观察到的反射及消失反 射所对应的晶面指数存在一定的消 光规律,见下表: 2012-4-24 电子衍射
e U
=
1 mV 2
2
上式中e为电子的质量,U为加速电压,m为电子质量。整理得:
h 12.26 o λ= = ( A) − 2meU U
因为这里的电子速度很大,得考虑相对论效应。估电子质量为
m
=
m
1 −
o
v c
2 2
2012-4-24
电子衍射
7
式中Mo是电子的静止质量,c是光速,整理上式得
E = mc
2

2 moc =
2 moc (
1 1− v c2
2
− 1)
h λ = mv
=
h
m
1 v c
o
v
v 1− c

衍射仪实验报告doc

衍射仪实验报告doc

衍射仪实验报告篇一:XRD 实验报告(一)XRD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了解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熟悉XRD的一些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X衍射原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实质上是大量的原子散射波互相干涉的结果。

晶体所产生的衍射花样都反映出晶体内部的原子分布规律。

概括地讲,一个衍射花样的特征,可以认为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方面是衍射线在空间的分布规律,(称之为衍射几何),衍射线的分布规律是晶胞的大小、形状和位向决定。

另一方面是衍射线束的强度,衍射线的强度则取决于原子的品种和它们在晶胞中的位置。

对某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时,不仅需要知道它的元素组成,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它的物相组成。

X射线衍射方法可以说是对晶态物质进行物相分析的最权威的方法。

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各自独特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没有任何两种物质,它们的晶胞大小、质点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排列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当x射线被晶体衍射时,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衍射图谱,它们的特征可以用各个衍射晶面间距d和衍射线的相对强度I/I0来表征。

其中晶面间距d与晶胞的形状和大小有关,相对强度则与质点的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位置有关。

所以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衍射数据d和I/I0是其晶体结构的必然反映,因而可以根据它们来鉴别结晶物质的物相。

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是对晶体微观结构精细的形象变换,每种晶体结构与其X射线衍射图质检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任何一种晶态物质都有自己对特的X射线衍射图,而且不会因为与其他物质混合而发生变化,这就是X射线衍射法进行物相分析的依据。

根据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特征-衍射线的位置、强度及数量来鉴定结晶物质之物相的方法,就是X射线物相分析法。

实验仪器:XRD仪、橡皮泥、电脑及相关软件等实验步骤:开电脑,开循环水,安装试样,设置参数,运行XRD衍射仪,然后获得数据,利用Origin 软件生成XRay衍射图谱依次找出峰值的2θ,与PDF卡片中的标准图谱相比较,确定试样中的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他认为粒子的特征波长λ与动量p的关系与光子相同,即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p为动量。
设电子初速度为零,在电位差为V的电场中作加速运动。在电位差不太大时,即非相对论情况下,电子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故 其中 为电子的静止质量。
它所达到的速度v可由电场力所作的功来决定: (2)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型电子衍射仪的结构如图022—5所示,其中多晶金属靶(第三阳极)与阴极之间的DF—1加速电位差可用电压表直接读出。
1、定性观察电子衍射图样,拍摄电子衍射图像
在开启电源前,应将高压控制开关按反时针拨动,直到顶头的断开位置为止。然后接通电源,仪器预热5分钟后方可以将高压调到所需的数值。调节电子束聚焦,便能得到清晰的电子衍射图样。
(1)观察电子衍射现象,增大或减小电子的加速电压值,观察电子衍射图样直径变化情况,并分析是否与预期结果相符。
(2)拍摄电子衍射图样时,暂时先关闭电源,接上示波器图像拍摄仪。然后再开启电源,通过调节获得最清晰电子衍射图样,并摄下电子衍射图像。
2、测量运动电子的波长。
从电子衍射仪的高压电源面板读出加速电压值V,对不同的加速电压(10KV、11KV、12KV、13KV)用游标卡尺或毫米刻度尺,从荧光屏上直接测量衍射环的直径2r ;代入(3)式计算电子的 ;对同一加速电压,测量不同晶面(以密勒指数表示)的衍射环直径2r。靶(多晶膜)的荧光屏的间距D为已知,而金的晶格常数=4.0786 。把2r、D、a的值及1相应的密勒指数hk l代入式(8),求出电子波长λ。
1927年戴维逊和革末发表了他们用低速电子轰击镍单晶产生电子衍射的实验结果。两个月后(1928年),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发表了他们用高速电子穿透物质薄片直接获得的电子衍射花纹,他们从实验测得的电子波的波长,与按德布罗意公式计算出的波长相吻合,从而成为第一批证实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
薛定谔(Schrodinger)等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量子力学,德布罗意、戴维逊和革末也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尔物理学奖。现在,电子衍射技术已成为分析各种固体薄膜和表面层晶体结构的先进方法。
(2)
=0.027cm
估计3 =0.033cm
所以
结论:测量运动电子的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公式。掌握测量立方晶系的晶格常数方法。
指导教师签章:
院系盖章:
根据晶体学知识,晶体中的粒子是呈规则排列的,具有点阵结构,因此可以把晶体看作三维光栅。这种光栅的光栅常数要比普通人工刻制的光栅小好几个量级。当高速电子束穿过晶体薄膜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与X射线穿过多晶体进所发生的衍射现象相类似。它们衍射的方向均满足布拉格公式。
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
q nd =sin2 (n = 0,1,2,……)式中λ为入射电子波的波长,d为相邻晶面间的距离,即晶面间距,θ为电子波的掠射角,n是整数,称为衍射级次(如图2)。
3.计算由德布罗意假设求出的波长;
把由两种方法得到的波长 与λ进行比较,以某一加速电压下某一组晶面指数所对应的衍射环为例,计算误差以验证德布罗意公式是否成立。
4.计算普朗克常数:
在实验结束前,可关闭电源并打开仪器观察电子衍射管的结构,要注意手不能触摸管子的高压部位。
四.数据处理
1、(1) =0.122
报告正文
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5日编号NO:3
开始时间:8时0分;结束时间:9时0分;
实验题目: 电子衍射实验
同组者:
内容:
本实验采用与当年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相似的方法,用电子束透过金属薄膜,在荧光屏上观察电子衍射图样,并通过衍射图测量电子波的波长。
一、实验目的:
测量运动电子的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公式。理解真空中高速电子穿过晶体薄膜时的衍射现象,进一步理解电子的波动性。掌握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理论及对立方晶系的指标化方法;掌握测量立方晶系的晶格常数方法。
将式(2)代入(1)中,得: (3)
式中e为电子的电荷,m为电子质量。将 、 、 ,各值代入式(3),可得: (4)
其中加速电压V的单位为伏特(V),λ的单位为 米。由式(4)可计算与电子德布罗意平面单色波的波长。而我们知道,当单色X射线在多晶体薄膜上产生衍射时,可根据晶格的结构参数和衍射环纹大小来计算图1的波长。所以,类比单色X射线,也可由电子在多晶体薄膜上产生衍射时测出电子的波长λ。如 与λ在误差范围内相符,则说明德布罗意假设成立。下面简述测量λ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关于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争论曾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最终接受了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受此启发,在1924年,德布罗意(deBeroglie)提出了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大胆假设。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X射线的晶体衍射知识,这为从实验上证实德布罗意假设提供了有利因素。
本实验是观察多晶体样品(靶)金的电子衍射。多晶样品是取向杂乱的小晶粒的集合体。电子衍射图象可以看成是这些小晶粒的电子衍射图象的重迭。由于这些小晶粒的取向是完全杂乱的,因此靶的衍射图象是与入射电子来向对称的许多同心圆环,如图3示。也就是在荧光屏上所看到的光环。
只有符对同一材料,还可以形成多晶结构,这指其中含有大量各种取向的微小单晶体,如用波长为λ的电子束射(X射线)入多晶薄膜,则总可以找到不少小晶体,其晶面与入射电子束(X射线)之间的掠射角值为θ,能满足布喇格公式(5)。所以在原入射电子束(X射线)方向能满足布喇格公式(5)。所以在原入射电子束(X射线)方向成2θ的衍射方向上,产生相应于该波长的最强反射,也即各衍射电子束(X射线)均位于以入射电子束(X射线)为轴半顶角为2θ的圆锥面上。若在薄膜的右方,放置一荧光屏,而屏面与入射电子束(X射线)垂直,则可观察到圆环状的衍射环光迹(图3)。在λ值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满足式(5)条件的不同取向的晶面,半顶角2θ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半径的衍射环。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