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讲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的波动性及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的波动性及电子衍射实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视为粒子,而在量子物理学中,物质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电子的波动性及电子衍射实验。
1. 电子的波动性在量子物理学中,电子被视为具有波动性的粒子,这与经典物理学中将电子视为纯粹的粒子有很大区别。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电子具有波动粒子二象性,即具有波动性的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这一假设的提出,为解释物质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2. 电子衍射实验为了验证电子的波动性,科学家们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和光的衍射实验类似,都是通过物质通过一个狭缝后的衍射现象来观察其波动性。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通过一个狭缝后,会在后方形成干涉条纹,这也是波动性的体现。
3. 杨氏双缝实验杨氏双缝实验是验证电子的波动性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中,科学家在一块金属板上钻两个非常小的小孔作为两个狭缝,然后将电子从一个源头发射,使其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出现就是电子波动性的直接证据。
4. Bragg衍射实验除了杨氏双缝实验,Bragg衍射实验也是验证电子波动性的重要实验。
Bragg衍射实验利用晶体的特殊结构,通过将电子射向晶体使其衍射出特定的干涉条纹来观察。
这种实验方法可以进一步确认电子的波动性,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5. 应用领域电子波动性的发现不仅仅是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突破,还在其他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显微镜中,利用电子的波动性,可以观测到更小尺寸的物体和更高清晰度的图像。
此外,在纳米科技的研究中,电子的波动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电子的波动性及电子衍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物质的视角。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明确电子的波动粒子二象性,并进一步应用于各个领域。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不仅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推动了整个科学领域的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电子波动性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发现和应用。
大学物理量子物理基础德布罗意假设电子衍射实验幻灯片
例:用 5×104V 的电压加速电子, 求:电子的速度、质量和德布罗意波长。
解: 因加速电压大,应考虑相对论效应。
E km 2 m co c2m o c2(11 2/c2 1) 5 14e 0V
= 1.24×10 8 (m/s) mo= 9.11×10 -31 (kg)
m mo
= 10×10 -31 (kg)
例如:氢原子中作稳定
圆周运动的电子相应的
r
驻波示意图。
要求圆周长是 波长的整数倍
这就是说,氢原子中作稳定的圆周运动的 电子相应的波必须是一个驻波,其形状如图。 即电子绕核一周后,驻波应光滑地衔接起来。
电子的物质波沿轨道传播,当电子轨道周长恰为
物质波波长的整数倍时,可以形成稳定的驻波,这就 对应于原子的定态,有:
这个波不再是经典概念的波,粒子也不是 经典概念中的粒子。
经典概念中,粒子意味着: 1)具有集中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如有一定质
量、电荷等“颗粒性”的属性; 2)有确定的运动轨道,每一时刻有一定位置
和速度。
经典概念中,波意味着:
1)实在的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作周期性的变化; 2)能在空间表现出干涉、衍射等反映相干叠加 的波动现象,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
如:计算质量为 m = 0.01 kg,速度υ = 500 m/s 飞行的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
m h1.31025nm太小,测不到!
只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较显著;而宏观粒子 (如子弹)的波动性根本测不出来。
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必考虑,只考虑其粒子性。
<< a : 波动光学
几何光学
h 0 :量子物理
经典物理
1922—1924年间逐渐形成他的物质波思想。1924年获 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巴黎大学理论物理教授, 192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 院士。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电子衍射实验
§16.1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电子衍射实验(一)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前面一章已介绍过,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光的认识,从光是电磁波到光是光子流的发展过程.而每个光子都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法国年青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大胆的假设:波粒二象性不仅是光的属性,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他认为整个十九世纪,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说,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份地忽略了波的图象❶?在论文答辩会上有人问他怎样用实验验证物质波的假设?他提出可利用晶体做电子衍射实验,以验证电子波的性质.1927年电子衍射实验成功了,德布罗意荣获1929年诺贝尔奖金,成为第一个以博士论文取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❷.(二)德布罗意公式光子和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描述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公式(15.3.1),应用于实物粒子,称之为德布罗意公式.实物粒子的波称德布罗意波,或称物质波.⎥⎥⎥⎦⎤⎢⎢⎢⎣⎡基本关系式粒二象性光子的波⎥⎥⎥⎦⎤⎢⎢⎢⎣⎡德布罗意公式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微观粒子的两大类,即光子与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共同特性.但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特性:(1)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v =c ;实物粒子在真空中的速度v <c.(2)光子的静止质量m 0=0;实物粒子的静止质量m 0>0.(3)光子的频率与波长关系式(16.1.3):νλ=c ,与经典物理的电磁波和机械波的频率与波长关系式νλ=v 是一致的.但是(16.1.4)与(16.1.5)两式相除,所得结果νλ=c 2/v >v 与经典物理不一致.(三)电子衍射实验首先利用低能电子在晶体表面衍射,证实电子有波动性的是戴维逊和革末,他们于1927年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完成此实验.有趣的是,他们当时是在研究经典电子的散射,还没听说过电子的衍射.只是在1926年在牛津参加一次国际性会议时,才得知电子可有衍射现(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象,于是他们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个重要实验.对电子衍射实验进行系统地、有意识地观察的是英国的G·P·汤姆逊.因此,戴维逊和汤姆逊分享1937年的诺贝尔奖金❶.G·P·汤姆逊是§15.4(三)介绍的J·J·汤姆逊的儿子.父亲J·J·汤姆逊因研究阴极射线并发现电子,荣获1906年诺贝尔奖.儿子G·P·汤姆逊因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的假设,荣获1937年诺贝尔奖.父亲发现电子的粒子性,为人类找到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因此人们称他为电子之父.他的儿子证实电子的波动性,父子都得诺贝尔奖,前后相隔31年.科学史上,这是难得的巧合❷.戴维逊和革末做电子衍射实验时,用电位差54伏加速电子束,使电子束射到镍晶面上,以观测电子束的衍射现象.如〔例题16.1B〕所示,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计算,此电子波的波长λ与x射线的波长相近.因此,电子波在晶体表面的衍射与§12.6所介绍的x射线在晶体表面的衍射结果相似.它们都符合布拉格公式,其中ϕ为掠射角:16.1.7)除电子外,其他实物粒子(如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的实验也证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其物质波的波长都符合德布罗意公式.(四)物质波的应用举例❷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电子显微镜就是电子波的应用.因为电子波的波长与x射线的波长相近,比可见光波长短得多,所以电子显微镜比可见光显微镜的分辨率高得多.电子显微镜的放大率已高达几十万倍,在观察较大分子、探索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显著功能.用质子的库仑散射、拍下的生物体(老鼠、兔子)照片,不但能显示出骨骼,还能显示出皮肤、软组织的结构和各种生物膜.这是x射线照相无法做到的.利用热中子衍射,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可确定氢原子在这些生物分子中的位置.起了x射线和电子起不到的作用.〔例题16.1A〕速度v=5×106米/秒的α粒子,已知其静止质量m0=6.64×10-27千克.求:(1)它的德布罗意波长λ.(2)它的频率ν.(3)它的总能ε.〔解〕(1)由于v<<c,故此α粒子的m=m0.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得:λ=h/m v=6.63×10-34/6.64×10-27×5×106=2.0×10-14米.从表(15.3a)可知,此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于γ射线的波长.(2)从(16.1.6)式可求得,此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频率ν:v=c 2/v λ=9×1016/5×106×2×10-14=9.0×1023赫.(3)从(16.1.4)式可求得此α粒子的总能ε和频率ν:ε=h ν=mc 2=m 0c 2=6.64×10-27×9×1016=5.98×10-10焦. ν=ε/h=5.98×10-10/6.63×10-34=9.02×1023赫. 〔例题16.1B 〕戴维逊和革末做电子衍射实验时,用U=54V 电位差加速电子束,使电子束投射在镍的晶面上.(1)已知镍的晶格常数b=9.1×10-11m,在掠射角ϕ=65°位置测得电子束的第一级反射峰值,求此电子波的波长λ.(2)用德布罗意公式计算此波长λ.(3)按此实验装置,想观测此电子束的第二级以上的反射峰值位置,应该怎么办?〔解〕(1)用k=1及上述数据代入布拉格公式(16.1.7)得:λ=2bsin ϕ/k=2bsin65°=2×9.1×10-11×0.906=1.65×10-10m .(2)这是用低能电子做实验,电子的速度v <<c ,可用经典动能公式m 0v 2/2=eU .此式可计算静止电子受到U=54V 电位差加速后的动能、速度和动量,并可代入德布罗意公式(16.1.5)求波长λ:v 2=2eU/m 0=2×1.6×10-19×54/9.11×10-31=19.0×1012m 2/s 2v =4.36×106m/s ,λ=h/m 0v =6.63×10-34/9.11×10-31×4.36×106=1.67×10-10m .(3)按照上述三个关系式:2bsin ϕ=k λ,λ=h/m 0v , m 0v 2/2=eU ,可得:sin ϕ=k λ/2b=kh/2bm 0v =kh/2b eU m 20≤1 (16.1.8)在上式中,b 、h 、m 0、e 均为常量.由于正弦函数sin ϕ不可能大于1,从上式可知,要提高电子波的衍射级数k ,就必须减小波长λ,也就是要增大电子速度v ,以及增大加速电位差U .假设在上述实验,要求观测到k=2级峰值,则代入(16.1.8)式得:k 2=2,k 2λ2/2b ≤1,即λ2≤2b/k 2=b=9.1×10-11m , v 2≥k 2h/2bm 0=6.63×10-34/9.1×10-11×9.11×10-31==8.0×106m/s ,U 2=m 0e 222v ≥9.11×10-31×(8×106)2/2×1.6×10-19=182V .同理,设令k 3=3,则λ3≤2b/k 3=(k 2/k 3)(2b/k 2)=(2/3)2b/k 2.即λ3≤(2/3)×9.1×10-11=6.07×10-11m .v 3≥k 3h/2bm 0=(k 3/k 2)k 2h/2bm 0=(3/2)×8.0×106=12.0×106m/sU 3=m 0e 223v ≥9.11×10-31×122×1012/2×1.6×10-19=410V .〔例题16.1C 〕某电子与某光子的波长相等,即λe =ϕλ.求它们的下列诸量的关系:(1)动量e p 与ϕp ;(2)总能e ε与ϕε;(3)质量m e 与ϕm ;(4)频率e ν与ϕν;(5)速度v 与c .〔解〕(1)按德布罗意公式:p=h/λ,∵λe =ϕλ,∴e p =ϕp . (2)按狭义相对论动量与能量的关系:c 2p 2=ε2-20E .由于光子的静能0E 0=ϕ,420e 2e 20e 2e 2e 2222c m E p c p c -ε=-ε==ε=∴ϕϕ.由于电子的静止质量20e m >0为已知值,420e 2e 2c m -ε=ε∴ϕ,ϕε<e ε. (3)总能关系式除以c 4可得质量关系式:e 20e 2e 2m m ,m m m <-=ϕϕ. (4)总能关系式除以h 2可得频率关系式:2420e 2e 2h /c m -ν=νϕ,e ν<νϕ. (5)∵e p =ϕp ,即m e v =ϕm c ,显然,v <c ,m e >ϕm .c m m 1c m m m c m /c m 2e 20e e 20e 2e e <-=-==ϕv .〔说明〕电子与光子的波长相等时,动量也相等,但电子的总能、质量、频率都大于光子的相同物理量,只是电子的速度v 肯定小于光速c .〔例题16.1D 〕一个质量m=10克,速率v =800米/秒的子弹,它的德布罗意波长λ=?〔解〕按德布罗意公式,λ=h/m v =6.63×10-34/0.01×800=8.29×10-35米. 从(表15.3a )可知,波长最短的电磁波——γ射线,其最短波长约为10-14米.上述快速运动子弹的波长约为10-34米,波长这么短不会显示出波动性.也就是说,宏观物体的运动不会显示波动性.。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8.67 10 nm
2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例2 从德布罗意波导出氢原子波尔理论中角动量 量子化条件. 解 两端固定的弦,若其 长度等于波长则可形成稳定 的驻波. 将弦弯曲成圆时
2π r 2π r n n 1,2,3,4, h 电子绕核运动其德布罗意波长为
实验结果: d sin 1.65 10 电子波的波长 理论值为:
m
h h 1.671010 m me v 2me Ek
1 d sin kh 2emeU
kh sin d
1 2emeU
sin 0.777k
当 k 1 时, arcsin 0.777 51 与实验结果相近.
(2) G . P . 汤姆孙电子衍射实验 ( 1927年 ) 电子束透过多晶铝箔的衍射
D
K
双缝衍射图
P
M
U
例3 试计算温度为25 C 时慢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 在热平衡状态时,按照能均分定理慢中子的平 均平动动能可表示为
T 298K
平均平动动能
3 2 kT 3.85 10 eV 2
两相邻晶面电子束反射射线干涉加强条件
d
2d sin
2 2
2
cos
2
k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d sin
d sin k k 1, 50
镍晶体
2
d 2.1Βιβλιοθήκη 1010 m10p
h
2
E mc h h 德布罗意公式 h h p mv 1)若 v c 则 m m0 注 意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电子衍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观察电子衍射现象,加深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掌握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验证德布罗意假设。
本文尝试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结果和相关物理参数的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虚拟电子衍射实验现象,并利用于实际教学。
1.电子衍射实验1)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波长公式及电子波长公式:德布罗意认为,对于一个质量为m 的,运动速度为v 的实物粒子,从粒子性方面来看,它具有能量E 和动量P ,而从波动性方面来看,它又具有波长λ和频率h ,这些量之间应满足下列关系:2/E mc hv P mv h λ====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真空中的光速,λ为德布罗意波长,自上式可以得到:h h P mvλ==这就是德布罗意公式。
根据狭义相对论理论,电子的质量为:hm mv ==o m 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则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表示为:hm mv ==若电子在加速电压为V 的电场作用下由阴极向阳极运动,则电子的动能增加等于电场对电子所做的功21)k o E m c eV ==由式(5-2-6)可得:V =将式(5-2-7)代入式(5-2-5)得到: λ=当加速电压V 很小,即201e m c 时,可得经典近似公式:v h λ⎧'=⎪⎨'=⎪⎩将346.62610h -=⨯⋅焦秒,319.11010m -=⨯千克,191.60210e -=⨯库仑,82.99810/c =⨯米秒,代入(5-2-8), (5-2-9),得到80.48910)V λ-==-⨯(5-2-10) λ'=加速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电子波长λ的单位为0A ,即0.1um 。
根据式(5-2-10可算出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波长的值。
2)布拉格方程(定律)根据晶体学知识,晶体中的粒子是呈规则排列的,具有点阵结构,可以把晶体看作三维衍射光栅,这种光栅的光栅常数要比普通人工刻制的光栅小好几个数量级(810cm -有序结构)。
电子衍射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验证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3. 掌握电子衍射实验装置的操作及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子衍射实验基于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原理,即粒子(如电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当电子束照射到晶体样品上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产生一系列衍射斑点,从而可以观察到电子的波动性质。
实验原理公式如下:1.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 = h/p,其中λ为电子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p为电子动量;2. 布拉格定律:2dsinθ = nλ,其中d为晶面间距,θ为入射角,n为衍射级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电子衍射仪、样品台、电子枪、荧光屏、电源、示波器等;2. 实验材料:银多晶薄膜样品、电子枪灯丝、真空泵、高纯氮气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确保电子枪、样品台、荧光屏等设备正常运行;2. 将银多晶薄膜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的高度和角度,使电子束垂直照射到样品表面;3. 打开电子枪,调节灯丝电压和电流,使电子枪产生稳定的电子束;4. 将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调整荧光屏与样品的距离,使荧光屏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衍射斑点;5. 打开示波器,观察并记录衍射斑点的位置、大小和形状;6.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改变样品台的角度和电子枪的电压,观察衍射斑点的变化;7. 对比实验数据,分析电子衍射现象,验证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荧光屏上出现一系列衍射斑点,且斑点分布规律符合布拉格定律;2. 当改变样品台的角度和电子枪的电压时,衍射斑点的位置和大小发生变化,但仍然符合布拉格定律;3. 通过实验验证了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即电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六、实验结论1. 电子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2. 电子衍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的波动性质;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德布罗意物质波 电子衍射
若 已知 静止质量 运动速率 则 质量
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若 已知 静止质量 动能 则 动量大小为
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若
若
则
某电子的动能 100 eV
某子弹的质量 0.01 kg
400 m / s
它们的
德布罗意波长
可判断
1.23×10 – 10(m) 1.23(A)
与 X 射线的波长相近,其波动性不可忽略。
光的粒子性
电磁波
有波动参量 如:
波长 频率 波速
有波的行为特性 如:
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 横波偏振
光子
有粒子参量 如:
动量 能量 动质量
有粒子的行为特性 如:
黑体辐射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光
既具有波动性 又具有粒子性
,光的这种双重特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否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德布罗意提出了关于物质的 波粒二象性假设。
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与粒子在该处出现 的概率成正比。这就是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得
即
解得 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此波长值是康普顿波长 的几倍?
此波长值是康普顿波长的 倍
电子衍射实验
最早的电子衍射实验 1924年 戴维孙-革末 实验 用已知动能 的电子束替代X射线,
电
54 eV
子
束
镍单晶
在已知原子间隔D 的晶体 上做衍射实验,发现电子 束也能产生衍射现象,并 测得第一级极强的衍射角
UO2晶体的电子衍射
NaCl晶体的中子衍射
应用举例
电子显微镜,就 是依据电子的波动性 设计制造的。如今它 已成为探索物质结构, 研究、开发新材料的 重要科研工具。
实验三-电子衍射实验
实验三电子衍射实验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一切微观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7年戴维逊与革末用镍晶体反射电子,成功地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并测得了电子的波长。
两个月后,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用高速电子穿透金属薄膜的办法直接获得了电子衍射花纹,进一步证明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
1928年以后的实验还证实,不仅电子具有波动性,一切实物粒子,如质子、中子、α粒子、原子、分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一、实验目的1、通过拍摄电子穿透晶体薄膜时的衍射图象,验证德布罗意公式,加深对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2、了解电子衍射仪的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WDY-V 型电子衍射仪。
三、实验原理1、 德布罗意假设和电子波的波长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或称德布罗意波的假说,即一切微观粒子,也象光子一样, 具有波粒二象性,并把微观实物粒子的动量P 与物质波波长λ之间的关系表示为:mvhP h ==λ (1)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m 、v 分别为粒子的质量和速度,这就是德布罗意公式。
对于一个静止质量为m 0的电子,当加速电压在30kV 时,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大,已接近光速。
由于电子速度的加大而引起的电子质量的变化就不可忽略。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电子的质量为:cv m m 2210-=(2)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将(2)式代入(1)式,即可得到电子波的波长:2201cv v m h mv h -==λ(3)在实验中,只要电子的能量由加速电压所决定,则电子能量的增加就等于电场对电子所作的功,并利用相对论的动能表达式:)111(2220202--=-=cv c m c m mc eU (4) 从(4)式得到2020222cm eU eUc m U e c v ++=(5)及2020221cm eU c m c v +=-(6) 将(5)式和(6)式代入(3)式得)21(2200cm eUeU m h+=λ(7)将e = 1.602⨯10-19C ,h = 6.626⨯10-34J •S, m 0= 9.110⨯10-31kg,c = 2.998⨯108m/s 代入(7)式得)10489.01(26.12)10978.01(26.1266U UU U --⨯-≈⨯+=λ Å (8)2、 电子波的晶体衍射本实验采用汤姆逊方法,让一束电子穿过无规则取向的多晶薄膜。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波粒二象性的实验表现;2. 了解电子衍射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3. 初步掌握电子衍射在表面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德布罗意假设和波粒二象性 1924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启发,提出了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光在传播过程表现出波的衍射、干涉和偏振现象,表明光有波动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已经观察、学习过,而爱因斯坦利用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充分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鉴于此,德布罗意大胆假设微观粒子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即对于能量为E ω=(v πω2=为平面波的圆频率)的微观粒子,其动量k p=(5-1)k 为平面波的波矢量,π2/h = 为约化普朗克常数;波矢量的大小与波长λ的关系为λπ/2=k ,则动量与波长的关系为ph =λ (5-2)式(5-1)就称为德布罗意关系。
这一假设对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一假设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式(5-2)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要证实它,在理论上并不困难。
如果电子也具有波动性,那么它的波长是可由使(5-2)给出的,考虑到电子是微观粒子,其相对论效应较明显,它的动量p 应由下式计算cc m E E p k k )2(20+=(5-3)式中E k =eV ,e 为电子所带电量,V 为加速电压,c=2.99792×108m·s -1为真空中的光速,m 0=0.511eV /c 2是电子的静质量。
假设一个电子被110V 的电压加速(典型的低能电子束其加速电压定义为20V~200V),其波长利用(5-2)、(5-3)式,即可算出,约为11.15nm 。
对于这么小的波长要让它产生明显的衍射,那么衍射用的光栅的光栅常数也必须与这一波长接近。
但普通的投射及反射式光栅要做到这么小的光栅常数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知道,物质晶体具有周期性的晶格结构,它们的间距也在10nm 量级,那么可不可以用晶体晶格作为衍射光栅呢?1927年戴维森和其助手革末用单晶体做实验,汤姆孙用多晶体做实验,均发现了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
物质波与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假说的验证
物质波与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假说的验证
引言
物质波及其在电子衍射实验中的验证一直是量子力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假说挑战了传统的粒子观念,将物质描述为波动的概念。
本文将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探讨德布罗意假说的验证过程及其对量子力学的重要意义。
德布罗意假说的提出
德布罗意在20世纪初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质。
他的假说使得物质不仅可以呈现粒子性质,还可以表现为波的特性。
这一假说颠覆了牛顿力学中的经典观念,开启了量子力学的新篇章。
电子衍射实验
为验证德布罗意假说,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
子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将电子束射向狭缝,观察其通过后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电子在通过狭缝后呈现出波动模式,出现了衍射和干涉的现象,这与经典物理中的粒子行为截然不同。
实验验证与结论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科学家们成功验证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
实验证明,
电子具有波动性质,具有衍射和干涉的特性,这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这一结论不仅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新的支撑,还深化了对微观粒子行为的认识。
结语
总的来说,物质波与电子衍射实验的验证充分证明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奥秘。
量子力学的发展离不开这一重要的实验,而德布罗意假说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微观世界的新视角。
愿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大学物理量子物理基础德布罗意假设电子衍射实验演示文稿
质量为 m、速率为 υ 的自由粒子,
一方面可以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另一方面可用频率 ν 和波长 λ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 = hν = mc2 h
P = mυ = λ
(德布罗意公式)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E = hν = mc2 h (德布罗意公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中断了物理学的研究,在埃 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战后,他重新钻 研物理并在他哥哥的实验室研究X射线,并逐渐产生了波 和粒子相结合的想法。
1922—1924年间逐渐形成他的物质波思想。1924年获 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巴黎大学理论物理教授, 192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 院士。
例: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速度 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 。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解: eU
1 2
m0 2
2eU m0
h
h
h
m0 m0 2eU m0
2m0eU
12.3
1010
m
12.3
o
A
U
U
电子的动能值不大时,不必用相对论来处理。
当 U1 = 100 V 和 U2 = 104 V 时,电子的德布罗
这个波不再是经典概念的波,粒子也不是 经典概念中的粒子。
经典概念中,粒子意味着: 1)具有集中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如有一定质
量、电荷等“颗粒性”的属性; 2)有确定的运动轨道,每一时刻有一定位置
和速度。
经典概念中,波意味着:
1)实在的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作周期性的变化; 2)能在空间表现出干涉、衍射等反映相干叠加 的波动现象,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
电子衍射
电子衍射1. 了解电子衍射原理,观察电子衍射现象; 2. 测定运动电子波的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假设; 3. 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原理1. 运动电子的波长在阴极射线示波管的电子枪与荧光屏之间放置一块半径为cm 2的圆形金属薄膜靶,电子枪经过改进可使阴极发射的电子束聚焦在靶上。
电子束经过不大于KV 15的电压加速,形成一定向电子束射向靶面。
设电子射线以速度穿过晶体薄膜,其动量为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假设,电子波长 0λ与 p 之间有如下关系:mv h p h ==0λ (1)式中 h 为普朗克常数,mv p = ,设电子在电压为 V 的电场中做加速运动,其运动速度可由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决定:m p mv eV 22122==)( (2) 将(2)式代入(1)式,求得运动电子的波长为:meV h20=λ (3)式中e 为电子的电荷,m 为电子的质量。
在加速电压不太大时,c v , 将各数值代入(3)中可得: V 50.10=λ (4)其中0λ的单位为(nm ),加速电压的单位为 V 。
当加速电压很高时,电子的速度接近光速,此时应考虑相对论效应,将各数值代入,可得:)109783.01(50.160V V -⨯+=λ )(nm (5)从而便求出电子的波长。
2. 相长干涉我们已经知道,单色x 射线在多晶体薄膜上产生衍射时,由晶体的结构参数和衍射环直径的大小可以计算出x 射线的波长,同理,依此法也能测出运动电子的波长1λ ,若0λ与 1λ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一致,则说明德布罗意假设完全正确。
晶体是由原子(或离子)有规则地排列而组成的,如图16—1所示,处于同一平面层的原子构成一个晶面,相邻两晶面间的距离为d ,相互平行的一系列晶面构成一个图16—1 光在晶格平面族中的反射晶格平面族,组成一个很精致的三维光栅。
对于给定的一族晶面,让一束电子以某一角度穿过它,电子就会受到原子(离子)的散射。
当电子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且相邻两晶面的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相长干涉,如图16—1所示,根据布拉格定律,入射角与晶格平面间的夹角 满足如下关系:1sin 2λθn d = n n ....321、、= (6) 式中1λ为入射电子的波长,n 为反射光的级次,为整数。
德布罗意假设
集电器
h h
mv 2meU
G
U
镍单晶片Ni
缝宽10-6m,电子波长10-11m
当满足布拉格公式 2dsin=k 时,
反射电子波加强
戴 — 革实验中取 650,U 54V,镍单晶片d 9.11011m
则利用:
2dsin2mheU
电 子
X 射 线
束
衍射图样(波长相同)
电子双缝干涉图样 杨氏双缝干涉图样
2、汤姆逊实验 x射线通过晶体产生衍射花纹,电子束通过晶体产生类似衍
射花纹,根据衍射花纹结构可算出电子波的波长
实验值和理论值 h h 相符
mv 2meU 1897年,汤姆逊研究阴极射线时发 现了电子; 190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192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107 m/s
Δx 2mΔx
10
10 34 31 10
4
10 <<
电子的横向弥散可以忽略 轨道有意义
宏观现象中 Δx h ΔPx P
可看成经典粒子 从而可使用轨道概念
讨论
1)从量子过渡到经典的物理条件
h 0 如粒子的活动线度>> h
如例2所示的电子在示波管中的运动 故这时将电子看做经典粒子
Ek m0c2时, hc / Ek 证明:由Ek mc2 m0c2 [m0c2 / 1 (v / c)2 ] m0c2
解出: m (Ek m0c2 ) / c2 v c Ek 2 2Ekm0c2 /(Ek m0c2 )
根据德布罗意波: h / p h /(mv)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
电子衍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实验目的:1.测量电子束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关系2.测量晶体的晶格常数并测量衍射环所对应的密勒指数3.计算普朗克常数实验仪器:DF-8 型电子衍射仪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测量电子波长λ方法一:电子束德布罗意波长代入电子动能所以电子束德布罗意波长方法二:原子在晶体中是有规则排列的,形成各种方向的平行面,每一族平行面可以用密勒指数(h k l)来表示。
现在考虑电子波射在原子构成的一族平行面上强波束射出条件θ角很小时并以密勒指数代替d,得即二、实验步骤(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1.求运动电子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关系式用毫米刻度尺对不同的加速电压直接测量衍射环的半径 r2.测量晶体的晶格常数在电子加速电压为 10kV、15kV、20kV 时分别测量金的反射面为(111)、(200)、(220)、(311)时的衍射纹半径 r3.测量衍射环的密勒指数4.计算普朗克常数1-2图像画出四、数据处理(要求与提示:对于必要的数据处理过程要贴手算照片)1.求运动电子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关系式多次测量在不同电压下密勒指数为(220)的衍射环半径并求平均值1.91 1.91 1.91 1.92方法一: 由公式将不同电压值代入式中得到电子束德布罗意波波长方法二: 由公式1.92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波长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德布罗意波长差非常小成功验证了德布罗意关系的正确性2.测量晶体的晶格常数选取在不同电压下测量的最亮的衍射环即(220)晶面半径由公式可以得到对V 和 进行线性拟合即为拟合斜率b对于(220)晶面 =8,此外 普朗克常数h= 6.62607015x10-34J ·s 电子质量m= 9.10956x10-31kg 电子电荷e= 1.602189x10-19C 屏间距D=258mm代入计算得002222223877.4160.4110.9602.12258626.6828a A A emb D h与理论值%6.7%1000a a a3.测量衍射环的密勒指数由式可以知道相同加速电压下ij jj jir r L K HL K H2/12222/122i 2i对于可观测到最亮的电子衍射环对应的晶面为(220),以(220)晶面对应的密勒指数和衍射环半径可计算出所测得不同衍射环半径所对应的晶面密勒指数。
高中物理选修35光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波PPT课件
出现概率大
22
• 经典物理: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能精确描述 • 量子物理:只能给出微观粒子在空间各点
出现的概率分布,无法给出微观粒子的轨 迹。 • 在讨论微观粒子的运动时,轨迹的概念是 没有意义的。 • 因为粒子具有波动性!
23
光的单缝衍射
屏上各点的亮度实际上反映 了粒子到达该点的概率
1、在挡板左侧位置完全不确定
涉没有排除光是粒子
屏 的可能性。
7
光强减弱到每次只产生一个光子
曝
光
时
激光
间 很 短
显示了光的粒子性.
曝
光
时
间
挡板
延
长
波动性是每一个屏光子的属性 8
一、波粒二象性
•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 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单独使用 波或粒子的解释都无法完整描述光的所有性 质,人们把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
Px
子弹 x1 0 3m 0 很小,仪器测不出,
用经典坐标、动量完全能精确描写。对微观粒子不
能用经典力学来描写。
28
不确定关系的物理意义
不确定关系是建立在波粒二象性基础上的一条基 本客观规律,它是波粒二象性的深刻反应,也是对 波粒二象性的进一步描述。
不确定关系是由物质本身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而不是由于仪器或测量方法的缺陷所造成的。不论 测量仪器的精度有多高,我们认识一个物理体系的 精确度也要受到限制。
第四节和第五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波
高中物理选修3-5第二章
1
前言:衍射现象
• 定义:是指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 播的物理现象。 ——维基百科
• 衍射又称为绕射。 • 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
物理(粤教版)选修35课件:第二章第五节德布罗意波
知识点一 德布罗意波假说和电子衍射
提炼知识
1.德布罗意波假说.
(1)1924 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一个大胆假
设:任何一个实物粒子都和一个波相对应,这种波被称为
德布罗意波,也称为物质波.
λ=hp
(2)德布罗意波的波长计算公式:_____.
2.电子衍射. (1)1927 年,美国工程师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汤姆 生发现了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图样,证明德布罗意假说 的正确性.这有力地证明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波粒二象性是包括光子在内的一切微观粒子的共 同特征,和光子一样,对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最准确的 描述是概率波.
4.德布罗意假说是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种推广, 使之包括了所有的物质粒子,即光子与实物粒子都具有 粒子性,又都具有波动性,与光子对应的波是电磁波, 与实物粒子对应的波是物质波.
特别提醒:(1)在宏观现象中,波与粒子是对立的概 念,而在微观世界中,波与粒子可以统一.
35第35讲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E t h
反映了原子能级宽度△E 和原子在该能级的平均 寿命 △t 之间的关系。 激发态 平均寿命 t ~ 10 s
h 能级宽度 E t
8
E E 2 E E 2
寿命△t
E 光辐射
基态
~ 108 eV
基态
平均寿命 t 能级宽度 E 0
它能解释原子光谱线存在自然宽度的根源。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 1923年他提 出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 性。1924年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 用电子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 证。1927年被实验证实。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 学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罗意
1、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质量为 m、速率为 的自由粒子,
一方面可以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另一方面可用频率
ν 和波长 λ 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 mc 2 h
h P = mυ = λ
(德布罗意公式)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基本内容
• 基本概念:物质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基本规律:德布罗意假设 不确定关系
• 作业:练习40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不 确定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 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 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关系。 2 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
x px h
x px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试求当粒子位置不确定量为其德布罗意波 长时,其速度不确定量。 解:
h p
例2:(P261例21-8)设子弹的质量为0.01kg, 枪口的直径为0.1cm,试用不确定关系计算子弹 射出枪口的横向速度。
解: 取等号计算:
这就是子弹的横向速度,和子弹飞行速度每秒几百米相 比,这一横向速度是微不足道的,它的波动性不会对它 的“经典式”运动以及射击时的准确性有任何影响。
例3: 电视显象管中电子的加速电压为9kV , 电子枪的枪口的直径为 0.01 ㎝ 。试求: 电子射出电子枪后的横向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 电子横向位置的不确定量: x 0.01cm
h 6.63 1034 x 7.3 m s 31 4 m x 9.11 10 1.0 10
电子经过加速后出口速度为:
2eU 2 EK 2 1.6 1019 9 103 7 5.6 10 m/s 31 9.11 10 m m 由于 x ,所以电子运动速度相对来说 仍然是相当确定的,波动性不起什么实际影响。
例4: 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为 106m/s,原子的线度 约为10-10m,求: 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原子中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mo 1
2
c2
h 2 1 2 m0 c
h hc hc E 2 E0 2 p pc
hc (Ek E0 ) E0
2 2
( p 2 c 2 E 2 E0 2 )
hc E k 2 2 E0 E k
h 2m0 Ek (1 E K / 2mo c 2 )
px
y
电子通过狭缝时的 位置的不确定量: x a 电子通过狭缝后,由 于衍射原因,电子动量的 方向有了改变,要到达屏 上不同的点,具有 x 方向 动量 Px 。
x
px py
p
a x o
px
y
如果只考虑1级衍射图样。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其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k 1) a sin
d
晶面
实验结果:
1.65 10 m
10
10
理论值为: 1.67 10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m
(1)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也证明了德布罗
意波长公式得正确性。 (2)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实物粒子有
能量E,动量p,质量m——粒子性 ∴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三、应用举例
x px h
x px / 2
h 2
由于上述公式通常只用于数量级的估计, 所以这些公式所反映的物理内涵是相同的。 它又常简写为: x p
x
推广到三维空间, y p y 则还应有:
,
z pz
说明:
x px h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基本内容
• 基本概念:物质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基本规律:德布罗意假设 不确定关系
• 作业:练习40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不 确定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 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 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关系。 2 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
2d sin
衍射角
镍晶体: d 0.091nm 实验结果: 1.65 1010 m 另:由德布罗意公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入射电子束
h h m0 v 2m0 Ek h 1.67 1010 m 2m0eU
散射电子束
原子 晶体表面
1、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质量为 m、速率为 的自由粒子,
一方面可以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另一方面可用频率
ν 和波长 λ 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 mc 2 h
h P = mυ = λ
(德布罗意公式)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 1923年他提 出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 性。1924年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 用电子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 证。1927年被实验证实。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 学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罗意
h 6.63 1034 = 1.33 1025 nm 0.01 500 mv
宏观物体(子弹)由于波长小到实验难以测量 的程度,因而宏观物体表现出粒子性。
②
6.63 1034 h 146nm 31 7 =0. mv 9.1 10 5 10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微观物体具有出波动性。
电子显微镜: 根据电子的波动性设 计制造的。 特点:电子的波长短, 分辨率R高。
R 1 0.82 D
min
如今它已成为探索物质结构,研究、开发新材 料的重要科研工具。
因而不仅能够直接看到蛋白质一类大分子,还能 分辨单个原子,对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提供了工具。
一、测不准关系 1、微观粒子运动特性 宏观物体: 运动状态的描述量:动量(速度)、 位置可同时确定——具有确定的轨道。 微观粒子: 由于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粒子性,它有确定位置和动量; 其波动性,它有确定动量,但没有 确定位置,其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 确定——没有确定轨道
I
G
电子枪
K
U
入射束
镍单晶
54
U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实验发现,电子束 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 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 系列峰值。
求电子波的波长。
由布拉格公式: 2d sin k
电子对晶面的掠射角为(k 1)
65 2 2
U 54V
相 对 强 度
50
21.5 测不准关系
2.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1927年,海森堡发现,位置和动量不能同 时确定的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位 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受到了普朗克常量的限制。
这一关系叫测不准关系。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下面用电子的单缝衍射为例来说明测不准关系:
x
px
p py
a x o
E mc 2 h
h P = mυ = λ
E 频率: = h
德布罗意
波长:
h h P m
说明: ①它是光子(粒子)公式的推广
②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
p m
p mo 1
m
m0 1
2
c2
2
c2
h 2 1 2 m0 c
p
p m
h h 2 = 1 2 p m0 c
h 2 m0 Ek (1 E K / 2 mo c 2 )
p m0
h h p m0
1 Ek = m 2 m0c 2 2
h m 0
h 2m0 Ek
例1:①飞行的子弹,m = 10-2kg,v = 500m/s; ② 电子m=9.1×10-31kg,v =5.0×107m/s;求λ。 解: ①
sin
a
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si n
动量在 Ox 轴上的 分量的不确定量为:
a
x a
x
p px p sin x
代入德布罗意关系:
px py
p
a x o
px
y
h p
即:
h p x x
x px h
考虑到更高级次的衍射图样,则应有:
1)它不仅适用于光子、电子,还适用于其他 微观粒子。 2)表明:对于微观粒子不能用同时确定的位 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
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小,动量的不确 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微观粒子这个特性,是由于它既具有粒 子性,也同时具有波动性的缘故。
用特例说明:
其动能为
两边微分:
利用位置与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戴维孙-革末实验结果表明: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电子枪
G
K
U
入射束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1)散射电子束在某些方向上特别强;这 种现象类似于X射线被单晶衍射的情形,从 而显示了电子束的波动特性。
(2)使电子束与散射线之间的夹角 θ 保持不变, 并测量在不同加速电压下散射电子束的强度。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海森堡(W. K. Heisenberg,1901-1976) 海森堡对原子核也有很深 的研究。他不仅发展了原子核 基本粒子理论,而且在铀核分 裂被发现后,还完成了核反应 堆理论。他还完成了爱因斯坦 想解决却一直没能解决的统一 场理论。 由于他取得的上述巨大成 就,使他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 理论物理和原子物理学家。
k sin a
x a
x
px
p
h 德布罗意关系: p
pk px p sin x
py
a x o
px
y
x px h
上述讨论,只反映不确定关系的实质, 并不表示准确的量值关系。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由量子力学 得到位置与动量不确定量之间的关系: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为 10 -9 10-11 m
例2: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150v , 速度 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 。不考虑相对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