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其他考古证据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变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其考古学研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考古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概论是一门为本科考古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和文物,以及相关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清晰的认识,理解考古学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考古学研究技能。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考古学研究成果。
三、课程内容1. 考古学的定义和基本理论:介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介绍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派。
3.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介绍考古学的实地调查、发掘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实践过程和技术手段。
4. 中国古代遗址和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和文物,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 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问题:介绍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学术态度。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等。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多媒体教程徐州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王奇伟《考古学概论》课程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第三节考古学上的年代第四节考古学简史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四,考古学的功用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实际也包括古文字学.(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欧洲文字中的"考古学"一词,如Archaeology(英文),Arch□ologie(法文),Archaeologie(德文)Археология(俄文),Archeologia(意大利文),Arqueologia(西班牙文)等,都是源于希腊文.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二)文物知识(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2,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的特点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例如,一个石块,如果古人用它制造一把石刀,它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是人类"文化"的结果,那么,它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否则,深山里的天然岩石,古人从未与它发生过关系,那么它就不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只能留给地质学家研究.再如古脊椎动物化石,如果生活在古人所生活的环境中,那么它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利用它们来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动物不是生活在古人类所处的环境中,那么,它就不会成为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如恐龙.这就说明,考古学是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尽管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二)文物知识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Cultural Relics".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西周利簋艺术价值,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马踏飞燕"青铜雕塑,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精美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东汉马踏飞燕图大汶口彩陶春秋莲鹤方壶科学价值,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商代早期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片,把中国瓷器产生的历史由东汉提前到商代.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防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发现古纸,纸上绘有地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例,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宦官蔡伦的误记,把中国造纸起源提前200年.这些都具有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文物等级或是否属于文物的重要方面.(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代表性.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因此文物众多,而我国的财力有限,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不可能把文物都全部保护起来,而只能根据我们的国力,(忍痛割爱)在众多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保护.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重点发掘的遗址有几十处之多,但国家重点保护,在遗址上建博物馆的也只有半坡姜寨,大河村等几处,大多数遗址在考古活动后进行了回填.郑州西山古城遗址, 属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已经回填.即使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这些文物有的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南京六朝古墓,巩义北宋皇陵,都在田野农田之内,损害相当厉害. 巩义宋陵二十世纪90年代郑州市为延伸紫荆山路,破坏了郑州商城遗址城墙大数百米长,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强烈批评.(徐州博物馆东东汉采石厂的命运.)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只好以损害文物为代价.但文物是不可再生,损坏了就不可再恢复了.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认识观念和经费的投入.郑州商城城墙(3)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广泛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当是我国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文物,要具有广泛性.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3,文物(遗存)的分类与分级管理(1)文物的分类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2)文物的分级管理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凡属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文物,三级藏品中需定为珍贵文物的,应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有关著名起义领袖的代表性文物.五,反映中外友好往来和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代表性文物.六,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代表性文物.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的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十,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一,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及其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著名烈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二,反映有关中国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爱国侨胞及其它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十三,其它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内外代表性文物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供参考)一,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地区或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二,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三,瓷器——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年款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独创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著名窑别的代表作;元,明,清时期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四,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一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书法艺术优美的;传世稀少并在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的.五,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六,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要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刻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价值重大的砖瓦.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九,符牌印章——文字精美,质料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很高艺术价值的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印章.十,货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存世数量极少的或成套的货币以及钱范和钞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中的珍品.十一,牙雕——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二,竹雕——时代确切,在竹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或特征的;款识准确,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三,漆器——款识准确,遗存稀少,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漆工艺品种的;造型,纹饰,雕工,色调,工艺水平高而完整无缺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十四,珐琅——款识准确,遗存稀少,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造型,纹饰,釉色,掐丝等工艺水平高而又完好的. 十五,织绣——遗存稀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早期实物或实物印痕;时代较早,有准确的纪年及产地的;基本保持原色能代表一个历史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历代名人使用,保存下来的精品;著名工艺家的代表作十六,古籍善本——宋,金,元旧刻;宋,元旧抄;明及明以前稿本和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抄本;明,清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批校题跋;及明刻,清抄中内容,版本,印刷技术上有特色或具有其他特点的稿本.十七,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十八,武器——在重要战役(包括起义中)使用的,具有重要历史情节,数量稀少的武器;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武器;历代名人使用过的武器十九,宣传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或由中共中央,地方党政组织印发,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传单,标语,宣传画,捷报,号外等.二十,证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政策,数量稀少,与各地区,各党派团体有直接关系,具有特殊历史情节的旗帜,印章,证件等.二十一,文件——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文件原件;重要文件原件不存在的存世稀少的早期翻印件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早期翻印件;反映各党派团体的有关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二十二,名人遗物——已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各党派团体领导人,著名爱国侨胞,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签署件;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生活用品.注:二,三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可依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类推.②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类保护: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共1268处.其中1961年第一批180处,1982年第二批62处,1988年第三批258处,1996年第四批150处,2001年第五批5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已登记的有30余万处.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占我国经文物普查所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一小部分.d,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1,要有保护范围,2,要有标志说明,3,,要有记录档案,4,要有专门保管机构或专人管理.目前我国的文物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外国很羡慕我们),但由于我国目前国力有限,怎样保护好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文物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一个包袱.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提倡私人合法收藏文物,国家法律予以保护.e,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第四批1座,共计100座.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9.徐州10.淮安 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 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 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1.凤凰f,世界遗产:截止目前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被批准公布的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0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我国30处世界遗产名单长城1987.12 北京故宫1987.12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山东泰山1987.12安徽黄山1990.12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西藏布达拉宫1994.1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江苏古典园林1997.12 北京颐和园1998.11北京天坛1998.11 重庆大足石刻1999.1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2003.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三江并流(云南)2003.7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7(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1,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与最终目标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 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2,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文物既可以包括古代文物,近代,现代文物,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的遗存,这就存在着一个时间范围问题.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市县文化局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研究历史无外乎两种材料,一是文献材料,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考古材料,即实物材料.而文献材料是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后才出现的,是文明社会的事情,而文明时代以前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就没有文献材料;研究史前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就依靠考古材料;文献所记载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在历代的文献材料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记载总是偏重于政治制度,军事战争和其它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而对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等的记述则太少,一部《二十四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对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记载太少,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因此,考古学在补史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以前封建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西方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否则便没有说服力,其可信性就差.正是吸收西方史学研究的实证思想,20世纪初史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史学"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左右逢源,这样才有说服力.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充分认识到考古材料在证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史方法远高于封建史学家,因此"二重证据法"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20世纪20年代清华研究院导师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如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先公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是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四是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国外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外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国外考古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World’s Archaeology)二、课程号:10619620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四、学时/学分:34/2五、教学目的要求:西方近代考古学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界与世界产生了相当的隔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中国考古学界与国外考古学界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开设本课的目的,是为适应当前考古学界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开阔视野,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特点。
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1、对国外考古学史概况有所了解;2、对与中国考古相关地区的发现与研究有初步的了解;3、对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的地位有所认识,思考并比较优劣;4、初步具备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思考中国考古学中一些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内容:见附件一七、教材:自编讲义及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八、主要参考书目:见附件二九、成绩评定:见附件三附件一教学内容壹、绪论(2学时)一、学习国外考古学的意义二、课程讲授的一些设想貳、世界考古学简史(22学时)一、古物学(Antiquarianism)阶段(1500—1840)(2学时)(一)文艺复兴以前人类对过去的认识(二)古物学出现的时代背景(三)古物学阶段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四)美洲的推测阶段二、考古学的形成期(1840—1870)(5学时)(一)、考古学的形成(二)、各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三、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期(1870—1920)(5学时)(一)、研究的重点(二)、田野技术及研究手段的提高(三)、各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四)、美洲四、考古学的成熟期(1920—1960)(5学时)(一)、马克思主义与考古学(二)、考古学文化的提出(三)、科学技术的应用(四)、田野技术的提高(五)、各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六)、美洲考古学的发展五、考古学发展新时期及今后的趋势(1960—)(5学时)(一)、新考古学(二)、欧洲的新思潮(三)、当代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手段參、与中国有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选介(10学时)一、东南亚的青铜时代(5学时)二、欧亚草原(5学时)附件二主要参考书目《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1987年。
01中国考古学教学大纲
研究生《中国考古学(I)》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I课程代码:0951002-03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各方向、先秦史方向)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考核学时:60.0 学分: 3.0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I)的讲授范围,在时间上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三大段。
在内容上涵概了中国考古学(先秦时代)的所有重大问题,诸如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问题,陶瓷、冶金、文字、礼乐的产生及早期发展,早期生产工具、武器、礼器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建筑、聚落、城市的出现、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研究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考古学(早段)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既有成果及存在问题,深化对中国考古学的认识,扩大学术视野。
教学大纲:➢第一讲考古学及其基本理论方法➢第二讲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三讲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环境➢第四讲人类起源问题及中国史前到周代人类种系分布➢第五讲中国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第六讲环境考古与聚落考古➢第七讲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第八讲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第九讲仰韶文化和仰韶时代➢第十讲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第十一讲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时代考古➢第十二讲商代考古➢第十三讲周代考古➢第十四讲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第十五讲陶器和瓷器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第十六讲农业的起源问题➢第十七讲史前到夏商周城址➢第十八讲史前到周代房屋建筑➢第十九讲史前至商周时代墓葬与埋葬制度➢第二十讲中国文字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第二十一讲史前到商周时代的生产工具➢第二十二讲中国早期冶金起源及冶金术若干问题➢第二十三讲史前及夏商周的玉器➢第二十四讲货币起源及中国早期货币➢第二十五讲天文、历法、礼乐、军事考古➢。
中国考古学概论大纲
中国考古学概论大纲中国考古学概论秋季上课,周3学时。
课堂讲授,利用大量的投影图片并放映一些录像。
期末闭卷考试,参考出勤率。
教学提纲:1.导言x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西方考古学简史中国考古学的发生与发展“预流”——考古资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时代与分期(相关的古人类学、地质学中的地史)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2.北京猿人主要发现(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石器、灰烬)有关的争论3.新发现与焦点问题金牛山人、巫山人关于人类起源地的争论3.新石器时代1.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区系类型”学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发展阶段与文化分布)文化区域的形成与传说时代2.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磁山、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聚落(布局结构、房屋建筑、新发现的郑州西山城址)墓葬(多种类型的墓葬、新发现的濮阳蚌塑龙虎殉人墓)陶器(典型器形与纹饰)龙山文化(包括河南龙山与山东龙山)3.重大新发现选讲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良渚文化(祭坛墓地、玉敛大墓、遗址分布、良渚学)4.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认识4.夏文化的探索走出“疑古”时代二里头文化:(年代与地域、文化面貌、青铜器、宫殿遗址)第五章商代考古第一节商代考古概述百年回顾(重大发现与研究)历史与考古分期“夏商周断代工程”第二节商代城址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南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第三节商代墓葬等级(墓葬形制、青铜器、人牲人殉)殷墟王陵区1001号墓妇好幕新干大洋州商墓第四节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的主要发现年代的认定古蜀国遗迹5.周代考古第一节周代考古概述2.周原歧山凤雏1号宫殿(宗庙)基址与宫室制度西周甲骨窖藏青铜器第三节典型大墓选讲(墓地、墓葬形制、车马礼乐器随葬制度)、秦公一号墓太原赵卿墓中山王墓曾侯乙墓第五节列国都城(选讲)临淄燕下都新郑(郑韩故城)雍城(1号宗庙基址、3号朝寝基址)6.秦代考古咸阳故城秦始皇陵碣石宫7.汉代考古第一节汉长安城兴建过程城市布局结构陵寝(西汉陵寝制度研究、景帝阳陵的新发现)第二节西汉大墓选讲(墓葬形制、棺椁、尸裹、漆、玉、丝织品)长沙马王堆汉墓满城中山王墓南越王墓第三节两汉中小型砖室墓的演变东汉画像石画像砖墓沂南画像石墓和林格尔壁画墓成都画像砖墓附:石享堂、石阙8.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第一节汉魏洛阳魏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的布局与复原第二节墓葬家族墓地的选择与排列北周安伽墓、北齐娄睿、徐显秀墓第三节鲜卑遗迹9.隋唐考古第一节隋大兴、唐长安城兴建与焚毁布局大兴长安城的复原第二节隋唐墓葬典型墓选讲:太原隋安伽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吐鲁番哈喇和卓墓地第三节法门寺地宫结构(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中后室、密龛)出土遗物相关研究与争论参考书: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出版社,1995年。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026030003课程名称: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开课对象:民族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二、课程目的与任务《考古学导论》,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考古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从事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各项专题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国重要考古学文化,知道近年重大考古发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优秀考古学研究论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简史、中国各时期考古学文化及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等内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考古学,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及研究内容。
本课程最初以问卷调查方式先了解学生对考古学的认知情况,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介绍课程内容,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教学参观,观看相关教学片,提高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
第一章概论 7学时(包括讲授和实践环节学时,下同)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讲授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遗物、遗迹)及其学科归属。
第二节学科分类讲授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考古人类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
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讲授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第四纪地质、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貌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熟悉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了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难点: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第二章考古学研究史略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物学与金石学第二节考古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教学要求:掌握金石学、三期论,了解考古学的诞生,同时了解相应的研究机构。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考古学概论》是为历史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考古学定义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理解。
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到考古学并非历史学的分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工具,而是一门与之并列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考古简史,考古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等方面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方法,运用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去服务。
(四)教学时数每周4学时,共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几个基本定义(2学时)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学科定位和考古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考古学的学科体系(4学时)考古学的四大分支体系:时代性、对象性、技术方法性、国别地域性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2学时)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考古学史教学要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现当代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重点掌握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环境和根本原因,探讨其机构和实践渊源。
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欧洲古物学的发展(2学时)欧洲古物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中国考古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二、学时:24三、教学目的要求:为文化局文博专业进修班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能够掌握考古学的一般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一般性知识,为文博专业今后能较好地利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四、教材:孙英民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五、成绩评定:卷面考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六、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学概论一、考古学学科定位二、考古学研究特点三、考古学研究目的四、考古学学科发展史五、考古学的学科分支六、考古学的时代划分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年代学四、历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五、考古学综合研究方法论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人类起源与进化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四、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六、中石器时代文化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新石器中期文化四、新石器晚期文化五、铜石并用时期六、中国新石器的文化区系第五章青铜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一、概论二、二里头文化三、二里岗文化四、殷墟文化五、西周文化六、春秋时期文化七、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第六章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一、概论二、中国早期铁器三、战国时期考古四、秦代考古五、西汉考古六、东汉时期考古第七章六朝至明清考古一、概论二、墓葬三、城址四、佛教与道教考古五、瓷器《中国考古学通论》阅读书目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王世民:《中国大百科全书·金石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9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懋镕:《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年。
考古学概论 文档版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一)国外的定义1.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定义2.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的定义3.英国学者迪克逊(D.B.Dickson)的定义4.英国学者戴维•克拉克(D.Clarke,1937——1976)的定义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6.前苏联学者A.B.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工遗存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陈淳在《当代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一、按时代标准划分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三、按地域标准划分第二章考古学学科的发展第一节欧美考古学史一、古物学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1、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德·彼尔特(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4、瑞典人古斯塔夫•奥斯卡•蒙德留斯(Gustav Oscar Montelius1843——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三、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总学时:32三、课程水平:适用于历史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撰写人:顾向明五、审核人六、课程介绍:本课程概要地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旨在普及、传播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有志于从事考古、文物保护与鉴定、博物馆、文化产业等工作和研究的同学打下考研和就业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共九章,内容讲授上以孙英民主编的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为主,同时融入了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走进河东》一书中的地方考古内容。
七、课程模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八、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课堂训练法等九、每周课程方案(提纲)第1周(2学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三、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和作用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 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考古学要论,佟柱臣著,鹭江出版社,2004。
第2周(2学时):第二章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节地层学、年代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二、年代学第二节田野考古的步骤与基本方法一、田野调查二、田野发掘三、撰写考古发掘报告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田野考古学》,于海光,山大出版社,1995年。
2.《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文物出版社,2004年。
第3周(2学时):第三章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一、什么是金石学?二、金石学的形成期三、金石学的兴盛期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欧洲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三、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概况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考古专业课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专业和文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方法和最新进展。
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发展的历程、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考古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年代学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埋葬制度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人类体质研究和现代考古学的主要流派等。
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象和典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以及参观博物馆和实验室。
授课提纲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参考书目:1、夏鼐:《考古学通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一),1992年,文物出版社。
2、夏鼐等《考古学》,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布鲁斯·特里格著,陈淳译:《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后考古学的发展本章参考书目:1、*保罗·G·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2、*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简史》,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689-69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5期。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文物和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文物的定义、受
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了解文物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3.掌握考古学文化的概念,理解考古学文化的涵义、考古学文化
的定名方法,了解考古学文化的确定方法;
4.理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5、使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简史,理解近代欧洲考古学的主要成就、近
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掌握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Δ1.考古学的定义;
Δ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物);
3.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4.文物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ΔΟ5.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Δ6.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和定名方法;
ΔΟ7.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
ΔΟ8.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基本理论;
9.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Δ10.近代欧洲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1.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ΔΟ12.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Δ13.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了解学术界对人类产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观点,掌握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及其文化;
2.掌握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分期以及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3.了解我国各地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及其特征,重点掌握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4.了解近年来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
1.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
ΔΟ2.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
ΔΟ3.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分期以及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Δ4.黄河流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6.北方和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ΔΟ7.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展。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2.使学生掌握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分期、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了解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争论和对夏文化的探索;
3.使学生了解商文化的分期,掌握早商和晚商等不同时期商文化的特征,认识商代的都城、墓葬及商代甲骨文、青铜器等的特征。
4.使学生了解周代文化的分期,分布范围和特征及主要遗址,包括先周文化、西周文化和东周(春秋)文化,掌握甲骨文、金文以及盟书的知识,了解青铜器在周
代的演变情况;
5.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1.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ΔΟ2.二里头文化;
3.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商代的考古学文化
4.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
5.早商文化——二里冈文化;
Δ6.晚商文化——安阳小屯文化。
第三节两周文化
7.西周文化;
8.春秋文化。
第四节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
ΔΟ9.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考古的特征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
2.掌握战国秦汉考古新发现,熟悉这时期的墓葬、城市遗址;
3.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简牍帛书;
4.掌握徐州两汉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战国秦汉考古概述
1.秦汉考古的特征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
ΔΟ2.战国秦汉考古新发现。
第二节徐州两汉考古学文化
Δ3.徐州两汉文化的内容。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考古学的特
征、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况。
二、教学内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的考古;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
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建筑、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铜镜、古钱币等文物的常识和演变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建筑
ΔΟ第二节古陶器、瓷器
ΔΟ第三节古代青铜器
第四节古代玉器
第五节古代铜镜
ΔΟ第六节古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