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协调一致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方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方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方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家庭教育是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而学校教育则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

这两个环节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为了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有效的协作。

本文将提出一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的方案。

一、明确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明确教育目标。

家长应了解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也应增进与家长的交流。

双方应互相支持,共同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二、加强沟通与合作沟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作的基础。

家长要积极与孩子的班主任、校方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困难。

学校也要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以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建立家校合作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长讲座、家长会等活动,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和交流。

家长也可以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班,邀请学校教师授课,增强家庭教育的专业性。

这样的平台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正向的互动。

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学校应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共同努力,孩子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疏导。

只有关注情感需求,才能实现孩子全面发展。

六、开展亲子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系。

学校可以组织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等活动,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互动和沟通。

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增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

七、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新格局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新格局

SHANXI EDUCATION文黄胜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然而,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共进,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同起来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三方面都明确其主体责任、分工和界限,构建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进孩子、家长、教师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中,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理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为主。

学校教育应以德为先、以能力为重,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审美、认知、合作、创造、独立判断、共同生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拓展,它的直观性、深刻性、复杂性超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拓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做优家庭教育指导力,做强学校育人领导力,做大社会教育支持力,使它们协同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有偏差尽管国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不够,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素质、重物质轻精神等现象异化和窄化了家庭教育的育人目标,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不够,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冲突矛盾加剧的情况时,不能有效化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全权交给学校,甚至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学校减轻负担、推脱教育责任的行为,等等。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足目前,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凌乱、方式单调、力量单薄,缺乏个性化设计和指导,与社会组织缺乏联系。

怎样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怎样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怎样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作者:李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以健康的发展,特别对于我们的民族学校学生来说,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又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关,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

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环境影响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

因此,学校里理所应当在教育合力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势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

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去网吧,游戏室等。

做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好子女的空余时间。

社会应规范管理,禁止学生进入这些场所。

在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家庭,有家长的督促;在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

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第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

例如有些学生早读课迟到,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老师自己包揽责任。

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关注的话题。

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携手合作,建立友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有一致的目标。

家庭和学校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具备优秀的品德和学术能力。

而这种发展需要各种因素的结合,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也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以此来更好地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支持。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家庭作业。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指导,例如家庭作业的辅导,或者给予家长一些教育方法的指引。

家校合作,互相支持,将会让孩子能够在更加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再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一起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培养教育的积极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舒适的,并且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情绪、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的舒适度都应该有充分的关注和照顾。

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了解、互相配合的关系。

家校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信息交流,还应该包括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教育的共同体认,这样才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稳定配合的整体。

总之,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两者应该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达成一致的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家长需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学校也要了解家庭的教育背景和条件。

通过家校合作,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和沟通机制,可以更好的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管理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管理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在学校教育方面,可以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等。

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各类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承担起培养子女良好品德和发展全面素质的责任。

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活动、与孩子共同做家务等方式,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长还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在社会教育方面,社会各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类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同时,社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管理制度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综合能力。

这种制度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第 1 页共 1 页。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衔接: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二者彼此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现实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却一直困恼着教育工作者。

如何协调二者的衔接,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必要性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二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提高教育效率: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可以避免重复和冲突,提高教育效率,以免学生因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差异而产生困惑。

3. 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家庭和学校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够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积极的成长环境。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现状与问题1. 教育理念差异: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存在偏差,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2. 交流沟通渠道不畅:学校与家庭沟通和交流不足,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家长对学校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了解有限,难以有效组织学生教育。

3. 教育方式不一致: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学校注重知识传授,而家庭则更强调品德培养,这可能导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规范出现矛盾。

4. 资源利用不足: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与共享,没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例如,家长可凭借自身专业特长,为学校教学提供帮助,而学校也可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三、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策略1. 成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线上平台等,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学习情况等信息。

家长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家庭教育情况。

2. 共建教育理念: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达成教育理念共识,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目标,并不断交流学习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避免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方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方略

175学习版摘 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学校教育是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场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持续延伸和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关联、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模式,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家庭 学校 社会 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延伸,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对孩子的世界观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让孩子的智力尽可能早的发展,让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培养,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一位教育家指出:“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场所。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特别关注将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将爱滋润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孩子,教育孩子,发挥示范作用,发挥作用影响孩子。

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自己独特的良好品质 ,现在,独生子女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亲情缺失、宠坏兄弟姐妹心理承受力不足,父母都会格外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师应该理解家长的心情,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出生和长大,他是自己家里的一员,他是这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他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他也是独立的自我,他应该在学校里融入社会,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会因此缺乏参考来甄别对错的标准,才会是未知的,家庭教育的观念意见不统一会导致他们的反叛,自相矛盾,容易极端。

比如:一个13岁的男生叫昊昊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一般,不爱说话,爸爸有大男子主义一言九鼎,妈妈在家说不上话,经常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否认妈妈,让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落差很大,有一次妈妈说昊昊,你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帮做家务,吃饭后洗洗碗,擦擦桌子,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但听了妈妈的话,他去洗碗,但这时,奶奶就阻拦了,说:“你是男人,不用洗碗,男人是不需要洗衣做饭的,你好好学习就行了。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实践与思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清晰的看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的有力要素。

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首任也是影响最持久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长的素质、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

学校与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对一个人知识水平、个性观念、习惯养成及综合能力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与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应该有效合作、互动共赢。

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们的认识1. 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指南就是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指南》是基础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各地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对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指南》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组织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就是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协同配合。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同时《指南》指出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

其中第六点就是协同育人。

要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

无论是从顶层工作原则,还是到具体实施途径,《指南》明确了协同配合的德育原则,提出了“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腰堡中学王凤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了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是我国目前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创新人才的任务。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统一性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和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还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学生每年有160多天在学校以外生活和活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各种社会现象必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社会教育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纪实性、补偿性等特点。

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校教、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为了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学校教育要主动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一)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误区。

让家长的人才观由只重视“专家学者型”转到“多层次型”由“重智轻德型”转到“德才兼备型”;监护观由“保姆型”转到“自由型”,由“专制型”转到“民主型”学校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艺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顺其天性,循序渐进。

2、广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好比土壤里的氮、磷、钾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一、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

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就着手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文化、楼梯间的过道文化、厕所的厕所文化、晨间的朝会文化以及课间操的集会文化等形式,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化训练,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场所,彰显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社区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
凌丽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要受到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种教育只有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甚至南辕北辙互相拆台,那就坑苦了孩子,严重的会导致他们形成多重人格。

正因如此,家长就要主动与学校联系,还要注重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是指除了家庭、学校教育一致之外的教育一致,家长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互通信息,互相协调,利用社会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避免不良后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社会风气还不尽人意,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家长帮助孩子学会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增强分析能力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呢?
首先,要积极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在接触社会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积极影响,抵制社会的不良影
响,从而真正变得成熟起来。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社交活动,观察孩子言行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孩子交上坏朋友时,就要制止,毫不姑息。

要引导好孩子广交朋友、慎交朋友。

其次,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外出游玩,参观博物馆,参加各种展览会,在参观中指教。

最后,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交换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是对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的看法,给孩子以积极引导,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合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以此形成合力。

为此,我们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家庭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启蒙、定型等作用,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儿童热爱父母、尊敬长辈。

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榜样。

父母对待老人的态度,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是要培养儿童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主动与人打招呼等等,都表现了一个人文明礼貌程度。

父母要做出好的榜样。

三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品德。

家长要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培养儿童节俭的优良品德。

家长必须为孩子创造积极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人们的政治、经济、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

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师素质的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

德育教师要树立热爱祖国、忠诚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时刻牢记自己的天职,使学生成为健全的、合格的公民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是把“真”贯穿于德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把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爱,真心实意地集中在一点,无私地献给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至一定的高度。

三是经常开展爱国主义以及传统美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国家,并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并把爱国之心变为自觉报效祖国的行动,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一代。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德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的事情,那么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统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统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统一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部分。

然而,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会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

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实现统一。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这意味着他们负责孩子最初的学习和观念的塑造。

然而,由于父母们的教育背景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这将导致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们面临着各种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教育观念,这个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学校教育是要传授相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

这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困难,因为在学校中,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同样的信息和教育方法。

其次,让我们看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

虽然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同,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和更好的生活。

父母和老师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获得成功。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互协调,以确保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体系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呢?首先,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

学校应该了解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价值观,以便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计划。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齐心协力,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学习。

家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

因此,在实现统一教育方面,也应该给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

父母应该与老师合作,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需要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信仰和道德标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勤劳精神。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快速适应学校,还能够让孩子们在长大成人时具备更高的素质。

在结束之前,我们重申一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实现统一。

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却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路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路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路摘要: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且之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提出要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与协调一致。

因此,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1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分析协同育人,是指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这种育人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彰显育人效果的过程,更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将孩子变成人。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负责孩子的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它可以将孩子变成才。

学校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在学校里,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认识到更多的人和事,这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2.1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主导作用健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通道和人格涵养的主战场,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不可动摇的主导作用,这种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对家庭、社会的直接性影响与互动性促进。

首先,学校应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人格涵养的教育方式,将“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过程的中心。

通过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把握,密切学校与学生关系,使得学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成长。

其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将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搭建便捷平台,健全体制机制,试点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为学校与家庭构建起连心桥梁。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引言概述:在当今社会,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但惟独三者共同合作,才干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家庭的责任
1.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注重家庭教育。

1.2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3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模范,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二、学校的责任
2.1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2 学校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2.3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社会的责任
3.1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舞台,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2 社会要关注教育公平,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3.3 社会要加强家校社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4.1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4.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4.3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肩负教育责任,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奋斗。

五、结语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才干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成长。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希翼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奋斗。

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关系-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关系-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施于一个人身上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要求。

因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一个人从婴幼,到少年,到青年、中年乃至老年都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

今天的儿童少年时21世纪国家的栋梁,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他们既是父母的后代,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后代。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市社会主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目标,同时也是所有社会教育机构的共同目标。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施于一个人身上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要求。

因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市社会主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系统的教育,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社会是个大课堂,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对于儿童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更大。

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施教作用应一致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构成一个育人的整体。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要求。

主要表现为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靠课内教育。

这种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违背了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乃至身体的发育规律。

应明确的是他们是在社会的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他们的活动场所,既在家庭又在幼儿园和学校;既在课室内,也在课室外;既在校内、园内,也在校外、园外;他们交往的对象,既有家庭成员,也有老师、小朋友、同学和其他社会成员。

学校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指导和协调

学校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指导和协调

(四)开好家长会议,经常互通情报
学校或班级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议,这 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既可以帮助家 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重大举措,又可以互通 情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相互配合。一个 成功的家长会,既要对教育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进 行具体宣传,也能促进广大家长自己教育自己,关 心学校工作,协助学校管好孩子。总之,他可以促 进重教、尊师、育人。
(二)帮助家掌握教育和心理 科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了解哪些知识? 1、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 2、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怎样宣传教育和心理科学基本知识? 要因人而异:1、知识分子家长; 2、工人和农民家长; 3、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的家长。
(三)加强家访工作,与家长携手 合作

谢!
(二)社会教育的方法
1、开展社会调查; 2、举行报告会; 3、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 4、借助学生亲朋好友的力量进行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 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 协调、理念合拍、 方法相容、经常沟 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 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 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 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 、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 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案 例:
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喝了一口 寝室的饮用水后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 4月16 日下午,年仅28岁的黄洋离开了人世。多日后一条 神秘短信出现,才找到死因——饮用水遭投毒!而被 警方认定有重大嫌疑并刑拘的,竟是黄洋的同寝室 室友林森浩。2014年2月1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 被一审判处死刑。12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 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 民法院核准。在二审时,林森浩当庭表示,自己虽 然投毒,但没有想到会造成黄洋死亡的后果,称自 己只是想“整蛊”和“恶作剧”。近日,已进入死 刑复核阶段的上海复旦投毒案再次出现新进展。被 告人林森浩父亲林尊耀和律师谢通祥向最高人民法 院提交了《请求最高法院不核准并撤销林森浩死刑 意见书》以及11份鉴定申请,称林森浩的认罪口供 不稳定,不能采信。 但这起投毒致死案引来的社会关注和反思,却 远没有结束。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究竟是事出偶 然,还是教育出现问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校园中突显出来的 问题,其实是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长期忽 视的反映。浙江省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夏家品认为 ,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成为大学生伤 人事故频发的一大原因,但这却一直未能引起我们 的足够重视。

学校教育_家庭教育_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_家庭教育_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生活出没的主要空间,将其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来自这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我们分别称其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构成教育的主体,缺一不可,又不可分割。

相对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教育因素,建立合力开展工作的网络,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这比班主任教师一人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骨干——班主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是一门必修课程。

首先,我想谈谈我总结出来的几种家校沟通合作的错误倾向:其一,告状式家校联系。

这种合作方式仅仅在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倍感无能为力时发生。

这种沟通方式的存在非常普遍,以致家访成为学生犯错误的另一种表述。

我曾以“你对家访的看法”为题对本班42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喜欢”家访的仅614.3%;“无所谓”的11人,占26.2%;而表示“不喜欢”的竟有25人,占59.5%。

25人之中,大多数都有被“告状”的经历,其余未被“告状”过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家访,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过这种不愉快的体验。

数据表明,学生拒绝这种告状式家校联系。

作为教师,你的出发点绝对是关心学生,但这种关心方式并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相反如若处理不当,还会激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当他发现,他的老师缺乏某种能力,只会狐假虎威依靠自己父母的威严的时候,他将对该老师失去所有信赖与支持。

其二,家校教育缺乏一致性、连贯性。

家庭教育的效力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世界观、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与标准上产生错位乃至严重分歧的时候,双方教育效力都将大打折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协调一致
核心提示
子女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实现的。

三者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可以加速子女成长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三者孤立进行,自行其是,就会相互干扰,教育效果就会相互抵消,进而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

一、子女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一)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之初”的教育。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幼苗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

故幼苗之于长者,如枝干之于根本然。

一日之气候,多定于崇朝,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

甚矣,家庭教育之不可忽也。

”家庭教育的这种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把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并写进学和国家的文件,这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和升华。

家庭教育是为子女的成长铺下的第一块基石。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从家庭起步的。

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

家庭教育配合得好,就能使学校教育的结果得到强化和巩固,使正面的社会教育得以发挥;配合不好,就会大大削弱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职能,又会使负面的社会教育得以泛
滥。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要求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要求及与社会环境中的客观现实状况存在差异,而又不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沟通和澄清的话,孩子就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求产生困惑,无所适从。

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子女主要是从父母那里学得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约在3岁以前,子女就已经掌握了一生中所用语言的一半。

子女入学前的准备及由学升入中学的过渡,无论是身体或心理,还是智能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中父母新直接影响。

即使是孩子上学以后,直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以前,他们在校外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远远超出在学校和课堂的时间。

如前所述,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亲子关系状况、家长的素质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显而易见,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学校教育是子女教育的主体
学校教育是社会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学校按社会生活的要求。

选择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精心组织后传授给受献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从无组织的自发状态过渡到了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过程状态。

学校教育是对子女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是影响子女发展的主导因素。

因而,要求和支持子女好好上学,努力为他们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提供和创造条件,是使子女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因素。

美籍华裔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母亲的教子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故乡河南宝
丰,崔琦母亲要求他刻苦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小学基础。

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崔琦不得不就此辍学。

为了使孩子成才,母亲决定让孩子到外地读书。

在好她的两个女儿和弟弟的帮助下,终于使崔琦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入香港培正中学就读。

正是她的这一决定,改变了崔琦一生的人生道路。

崔琦在香港上学时,由于语言不通、生活艰难和思念母亲,曾两次写信要求返回老家。

母亲接信后,通过别人转告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的最大安慰。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她对丈夫重病直至逝世的消息和自己年迈体飞弱、身居草庵的艰辛,都一直隐瞒着孩子。

崔琦不辜负母亲的一片爱心,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获美国全额资助赴美深造,后来成为博士、教授,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创造性研究,经至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在记者招待替上,崔琦满含热泪回忆他的母亲说:“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让我上学。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母亲如此深明大义,坚持让他接受良好的学校正规教育,崔琦这颗科学的明星就不可能闪耀光亮。

学校教育对子女主体教育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的:
1、教学内容的影响
2、学校教育对子女施加的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蝇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学校的教学内容不仅提示特定社会的何时何地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子女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例如思想政治课中初步的马列主义
观点教育,教材中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介绍;自然科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介绍;历史教材中有关史实的叙述、分析,提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语文教材中对人物的刻画、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歌颂了真善美等。

这些都对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

2、教师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对子女影响的诸因素中,教师的影响是最积极、最重要的。

教师不仅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并能按照预定的目的对影响子女的其他一些环境因素进行调节和控制,作出取舍,克服和排除不符合社会主治流文化要求的消极因素,引导孩子向预预定方向发展。

同时,教师的期望也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巨大力量。

当教师对孩子寄予某种期望时,就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并给予其更多的关心、指导和鼓励,这种期望就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醒孩子内在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深目标的追求,这是教师期望的正效应。

反之,则会产生负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此即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不仅通过言教有意识地、系统地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影响,而且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激励孩子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孩子的心灵。

3、校风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集体通过培养和继承而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它包括集体舆论和有倾向性的集体行为举止。

校风是和种无形的感染力量。

孩子入学后,在良好校风的感染下,能比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方式。

校风又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默契,通过集体舆论对孩子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

在校风的行为导向指导下,孩子逐步接受并适应群体规范,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意识和共同的目标取向。

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抑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因此,每个学校常利用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加强校风建设,如升旗仪式、盛大的开学或毕业典礼、校庆活动、授奖仪式以及校徽、校歌、校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4、校园环境的影响
优美整洁的校园,安定的学习环境,名人画像和语录求证和文化园地等,对学生是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产生上进求知的愿望。

5、同伴的影响同伴既包括同龄的儿童个体(如同学),也包括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同辈群体(如班级)。

在子女的社会休过程中,与接受来自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师)的心单向服从为主要特征的权威的影响相比较,孩子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以合作为特征的平等的相互影响。

同伴既是子女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其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

同辈群体使子女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并以群体规范约束其行为。

在同辈群体中,符合规范的儿童个体会受到群体的接纳和欢迎,
违反规范的儿童将受到群体的拒绝、谴责或惩罚,使儿童个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强烈的归属与关键设备需要使子女逐渐学会以群体规范调节、控制自己,作出从众行为,亦即学会了如何适应群体的要求,成为群体中合格的成员。

他们自发地认同并模仿同伴的行为习惯,更愿意以同辈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订的行为准则,如活动方式、穿戴式样、对音乐的爱好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了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在现代社会,同辈群体对子女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