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诗歌鉴赏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诗歌鉴赏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6
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 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 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27
情谊深厚 kān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传说中为西王母传 递信息的神鸟
探望
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 通,可望而不可及,难以知道你的音讯。 希望有青鸟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 传递消息。
即使在晚唐衰飒的风尘中,仍有一位踏步而来歌者,带着他 那低沉而感伤的嗓音,不经意的一挥手,便撒下一路的唐诗的花 朵。他就是“小李杜”中的小李——李商隐。
2
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
李商隐在他的这首《无题》诗中,虽含感伤痛苦却遮不住 那颗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心灵。
3
4
5
6
作者简介
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 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 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 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是 爱情朦胧诗的代表。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 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7
9
【深山倾情】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 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 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 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 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 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 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 伤痛。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 诗即完成于此时。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2)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2)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C;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

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B(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答案】(1)C(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分析】⑴C项,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故选C。

⑵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无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无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说其“妙在首联”,请你分析首首联妙在何处?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请表现手法、原文和今意角度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1.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

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这两句层层深入,手法巧妙。

(或:上句写情,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下句写景,用百花凋谢的暮春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以哀景衬哀情,使离别之情更加感伤。

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手法巧妙。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

表达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4.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⑵【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马戴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己亥杂诗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己亥杂诗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4.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5.第三、四句诗人以落花自比,与南宋诗人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相似之处,但表现的思想境界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6.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8.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答案】1.卸甲归田的惆怅,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人民的信念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4.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陆游诗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不与反对派同流合污;龚自珍诗表现了作者崇高的奉献精神,是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6.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7.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片痴情。

8.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初中语文-初中诗歌欣赏训练——无题(李商隐)

初中语文-初中诗歌欣赏训练——无题(李商隐)

初中语文-初中诗歌欣赏训练——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①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②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

③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C;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说其“妙在首联”,请你分析首首联妙在何处?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请表现手法、原文和今意角度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1.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

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这两句层层深入,手法巧妙。

(或:上句写情,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下句写景,用百花凋谢的暮春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以哀景衬哀情,使离别之情更加感伤。

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手法巧妙。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

表达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4.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