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地球公转规律,了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的规律,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1.地球公转规律的理解及其对纬度气候的影响;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发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同时出现?”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2.热身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讲授(1)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地图找出赤道、南极点和北极点,让学生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解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教师可以讲解太阳高度角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讲解太阳辐射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路径和影响地球的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PPT或实验了解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温度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分季节讲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4.练习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制作PPT并进行展示,课堂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师也可以准备练习题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完成,并讲解答案。
5.总结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列举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PPT制作,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分布;2.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3.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单面山(三)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 火山类型一一是裂隙式喷发,多在大洋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 二是中心式或管状喷发,三种,1夏威夷型或宁静式;之喷发熔岩没有火山碎屑;2培雷型或爆炸式。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
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
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使学生了解四季的形成、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使学生理解五带的形成,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2.四季和五带的形成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引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转始终指向北极星,,所以使得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次,它的移动给我们感觉最明显的是什么?(四季的变化)。
其中四季变化中气温变化给我们很深的感触,那么气温变化受什么影响呢?(日照时间的长短—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的强弱—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地球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昼弧短,则白天短。
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相同。
提问: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是否相同呢?(不一定) 昼夜长短一般会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
2. 读P21图A 、B 、C ,分析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以及南北极的昼夜时间,填写下表:3.根据以上内容归纳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 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就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2) 季节变化规律:全球各地在春秋分日时昼夜等长,过春分日后,阳光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且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到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相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PPT2
秋分日,全球 昼夜等长,各 为12小时
夏半年(春分 日到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 球,北半球昼 长夜短。
秋分日,太阳 直射于赤道
冬至日,北半 球,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小 值,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太阳直射 于南回归线
春分日,太阳直 射于赤道
北京位于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规律,北半球在冬至日 H 达到最小 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答案: A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求 任意 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90°-纬度差
思考 3
冬至日时,求下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43008/
北极圈____
阅读课文P21页最后两自然段,思考什么 叫太阳高度角?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
地平面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叫 正午太阳高度角 用“H”表示。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 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
•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以 北地区,H 达到最大值;南半球 H 达到 最小值。 •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以 南地区,H 达到最大值;北半球 H 达到 最小值。 •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 直射。(有两次达到最大值)
思考 2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小值时(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太阳直射赤道 C、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D、我国盛行东南季风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90°´N
66°34´ N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转偏向 3、地方时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形成条件: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 的球体
2、昼夜交替意义:制约人类生活起居; 维持地表温度稳定
3、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的判读 昏线
晨昏圈
夜半球
昼半球
N
晨线
晨线
自转方向
昏线
晨线
S
同一纬度 昼夜长短相同 昏线
南温带
南寒带 (长冬无夏)
有极昼极夜
23°26′N 无极昼极夜
23°26′S
有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太阳高度、正午、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12:00)
正午太 阳高度
西
太阳高度
南
北
东
[问题]
1.在图中指出正午太阳的位置。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图中哪几个点位于晨昏线上?在这几个点上的太阳高度各是多少?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日期
3月21日至6月22日 6月22日至9月23日 9月23日至12月22日 12月22日至3月21日
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赤道上的 昼夜情况
昼渐长 夜渐短
[知识结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
阳
黄赤交角
直
射
点
地轴倾向不变
的 回
归
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方面分为自转和公转。
从北极地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南极地区来看,是顺时针的,地球自转的过程里面,经度递变的关系,顺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是递增的,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西经度数是递减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经度数的递变关系,来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地区向两级逐渐递减,需注意的有三个主要数据,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1670公里,然后就是30°,表示1447,60°表示837,记住这三个数据的好处是因为赤道是按0°,30°,60°是纬度划分里面是低、中、高维的3个重要指标。
地球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了地方时,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一、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利用一个地区的弧度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昼弧所跨经度*4分钟,也可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计算,因为地方时正午12时总是会把1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方法是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2,夜长=2*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经度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条纬线,其昼夜相对值相等。
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时,需要注意的是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永远昼夜等长为12时。
二、有关地方时时间的计算由于地球在自转,经度不同,对应的地方时不同,可以得到两个技巧,当太阳直射某条经线时,它的地方时就是12点,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关系,1小时自转15°,就可以得到经度不同,对应的时区也不同。
如果两者经度相差15°,时间就相隔1小时,因此在时间计算方面可以得出重要的数据:15°→1小时,1°→4分钟,(经度15°对应1小时,1°对应4分钟)。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2
6
22
先变短,再变长。
10、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4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东西半球 的分界线。 (2)E地日期为 月 日 ____时。 (3)B地的线速度比C处 , 正午太阳高度B地比C地
慢
小
6
30
12
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各题: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3)A地地方时应在________时________分至________时________分之间。
6
30
10
40
A
B
B
1
地方时
2
时区和区时
3
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区时.
4
因地球自转,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要先见到日出。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二、地方时的产生
特别注意:东十二区、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国际日期变更线
冬至日 H=90º-| +23º26´ |=
桂林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25°17′
25°17′
25°17′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
01.
黄赤交角
02.
昼夜长短变化
B
D
A
B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 [延伸]10点、4点、2点呢?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 沿CD向D运动,其方向向 偏移(南或北),发生上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3)图中AB为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小时日落。 (4)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有 ,小于0度的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时差(地方时+区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
0 迟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谁先看到太阳谁的时间就早)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
6 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球自转一圈360°,用时24时)。
5
5
7
0 5 0
(30°E)
B
A
夜半球 昼半球
0 2 4 6 8 10 12
【高考真题】 (2022年江苏普高选择性考试)
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
4 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图2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
0 表示黑夜。据此回答3~5题。
6 3.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5 5 7
2009年,经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议,将俄罗斯原先的11个时区改为9个时区。即使如此, 4 莫斯科时间虽为俄法定时间,但各个地方的生活均按照当地时区时间来执行。多时区制给俄罗斯人的 0 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均要核对当地时间,不胜其烦。
6 为什么俄罗斯不统一使用莫斯科时间呢?
5 5 7 0 5 0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5
5
7
0
5
0
2.答案B. 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
解析: 当该日太阳位于F位置时,太阳高度最高,为当地正午时刻,即76°58′E地方时为12时。 泰山(36°N,117°E)此时约为14时40分,为下午时间,故A项错误。 东京(36°N,141°E)此时约为16时16分,夕阳西斜,故B项正确。 纽约(41°N,74°W)此时约为1时56分,故C项错误。 开普敦(34°S,18°E)此时约为8时4分,为上午时间,故D项错误。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设疑导学法2.图例导析法3.归纳推导法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
概念:因经度不同的时刻。每隔经度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注意: 注意: 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 减原则: 东加西减” 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 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 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 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 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 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 差。
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
2005年全国卷3 2005年全国卷3 2005年 28日23时 区区时) 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 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 级强烈地震。 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不久 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 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 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 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 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 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 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3 5 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3—5题。 级地震发生时,纽约(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D) 29日10时 27日11时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27日12时 28日11时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7.5° 7.5°W
0°
7.5° 7 区
东 向西12 区
西 向东 12 区
区时的计算 A.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 已知经度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 ° 余数< ,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 , 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 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 ) B.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 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 已知两地所在地区 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 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 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 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 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C.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已知某地区时, 已知某地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时区差( 已知地的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 西 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 “-”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 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 ; 位于西侧, 位于西侧,取“-”) )
高二地理(中图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 高度角越大。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
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23°26′N
0°
23°26′S
B
夏至日 180°
冬至日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 高度角越大。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
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读图,说出B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23°26′N
0°
23°26′S
夏至日 180°
冬至日 0° D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
D
变化规律:北半球冬至日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
值,北半球夏至日时达一年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 高度角越大。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
中最小值。
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读图,说出C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0° C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 律:在北半球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 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之间出现两次 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 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夏至日达一年 中最小值。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读图,说出D点正午太阳高度
球面确定正午太阳角: 找正午(地方时12点)经线 过A、B两点分别画切线—地平面 确定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夜
C
半
球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读图思考:
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哪条纬
线?
角随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 向南北两极递减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示范教案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导入新课]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
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讲授新课]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
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同时打出投影片)(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相减; 时区差:两地同在东( 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相加;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相加;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向东)或 时区差(向东)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向西) 时区差(向西)
河口沙坝 汊道间浅滩
三角洲平原
返回
昼夜的形成 地 球 运 动 的 地 理 意 义 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地方时 昼夜交替 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地方时的产生 时区和区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1
+1 -1
+1 -1
+1 -1
+1 -1
练习
0 中 时 区
15E 东
30E …… 东
165E 东 11 区
180 东 西
165W 西 11 区
一 区 区
二
……
……
12 12 区 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退1天 进1天
练习
某地经度为480E,当地时间为10月1日12:00, 问在一经度为1200E的地方,时间是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5地球运动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 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 地球表面的一半。
地球运动的意义二(简略)
66 34’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2.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
正相关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22 23º 26´ 夏半年 N 0 3.21 9.23 º 23º 2 6´S
冬半年
3.21
12.22
例题:
A D C B
23 (1)、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是多少? 026N,1200E (2)、A、B两点昼长是多少?日出、日落时间是多少? A点:昼长20小时,2时日出,22时日落 B点:昼长4小时,10时日出,14时日落 (3)、C、D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C点:4308´ D点:66034´
1、我国某中学的学生在12月22日这一天观测太阳高度的变化, 当他在P点测到太阳高度最大值时,为北京时间12:58,H 角为3704´。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的纬度约为 29030´N 度,该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大于 南京。 (2)该地的经度约为 105030´E。
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90 1.五带的变化
0
0
66 34’
0
思考:黄 赤交角变 大五带如 何变化?
23 26’
北寒带 北 极 圈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
0
0
0
23 26’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
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
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同前),并同时打出1.26图投影片或出示自制的“地球平面投影图”。
)
(结合图1.26的问题进行提问、引导,着重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
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
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图1.26,看三幅图中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能否找出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提问、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日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理,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
课后作业:
1.当北京昼长大于夜长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
A.赤道以南地区
B.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答案:D
2.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台山正值旅游旺季
B.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90°
C.地球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D.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
答案:D
3.太原市一幢窗口朝南的楼房,在下列日期中房间内得到的太阳光面积最大的是( )
A.1月1日
B.3月23日
C.6月1日
D.8月1日
答案:A
4.当我国东部某地(30°N、120°E)6月的一天正午,阿根廷某地(30°S、60°W)的农民正在( )
A.骑着马在牧牛
B.吹着风扇吃午饭
C.盖着被子进梦乡
D.围着火炉吃晚饭
答案:C
5.课本P24,活动答案(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