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公开课
赤壁赋(公开课)
理
乐
第四段作者以回答‚客‛的名义,用眼前 的水月为喻,展开哲学般的议论,论述了 变与不变的道理 ,试完成下表
变 江 月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不变
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
对人生而 言得出结 论
又何 羡乎 不必哀吾 生之须臾
一 般 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 道理
物与我皆无尽
总
翻译下列句子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第三段 结构
完
夜游 赤壁
清风 水波
明月 白露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乐
情
事
乐
苏子 愀然
景
歌
问
箫声
客答
怨慕 泣诉
舞潜蛟 泣嫠妇
孟 德 吾与子
悲 理想落空
英雄易逝 人生苦短 心愿难成
苏 子 喜笑
水 月 更酌 狼籍
变则万物皆短 不变则物我皆长 物各有主 共适清风明月
理
枕藉
天明
乐
赤壁赋
苏轼
壬戌(rén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zhú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pí 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zhà 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ù 流光;渺渺兮予怀 , o) )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yǐ)歌而和 (hè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 ) 音袅袅(niǎo) ,不绝如缕。舞幽壑(hè )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lí妇。 )
赤壁赋 苏轼
《前赤壁赋》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前 赤 壁宋 赋苏
轼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 《东坡乐府》。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写作背景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 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元丰五年七月和 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 游,写下了赤壁赋。
文体介绍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 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 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课文初读
问题探究: 请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 乐甚 —愀然 —— 感悟 ——喜而笑
课文品读
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课文品读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 从歌声中来 •从箫声中来 •从历史人物中来 •从个人境遇中来
(政治失意) (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课文品读
由悲而悟,苏轼有了哪些悟?Leabharlann 课文总结语言特点:
因景生情、借物喻理,将写景、
抒情、议论三者融汇统一。
结构特点: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拓展延伸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二单元 · 情景交融
前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四、最后,在构思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 从苏轼的坎坷的人生遭遇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入手,通篇写苏轼。 全国甲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 风波》、全国乙卷《位置与价值》、福 建卷的《风雨任平生》、浙江卷《一枝 一叶一世界》、山东卷《双赢》、广东 卷《纪念》、北京卷《说安》、湖南卷 《跑——超然台怀古》、天津卷《留给 明天》、重庆卷《自嘲》……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 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 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 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 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 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 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 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 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三、独立成段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 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 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 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 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 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 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 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 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 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 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 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 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3)鼓励学生参加有关赤壁之战的课外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
2.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4.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6.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2.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文章的所有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学生的实践和巩固环节。
4.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反馈是否及时。
5.情境导入是否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条理,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7.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有效巩固课堂所学。
针对以上反思,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作业设计要针对性强,既要涵盖课堂所学,又要适当拓展。答案要准确无误,同时提供解题思路,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和提升。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1)课后反思:教师应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拓展延伸:推荐与《赤壁赋》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开展主题辩论等,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全面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合7篇)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感情,领悟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二、诵读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三、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四、赏析“乐”1、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写作此文,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五、赏析“悲”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忽然悲从心来那么,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4、方其??而今安在哉!: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六、感悟“喜”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七、自我救赎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赤壁赋》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赤壁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字词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题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艺术特色的领悟。
教学重点:字词解释,文章主题的把握,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 字词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5.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题。
7. 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8.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字词解释:略句式分析:略主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词语:赋、对仗、排比、夸张、比喻。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映衬手法。
体会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述。
2. 答案:解释词语:略分析对比映衬:文章通过对比赤壁战场的今昔景象,映衬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体会情感: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它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知识。在课前,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
学生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 讨论等互动环节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 值观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以评估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
01
02
03
04
课堂小测验
在每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进 行一次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线教学平台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和讨论主题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课堂互动
利用课堂互动软件,进行实时问答、测试和投票,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性。
学生活动设计
80%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赤壁赋 》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进行 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
100%
角色扮演
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 ,包括听讲、笔记、回答问题 等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 状态。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 力。
作业评阅
认真评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 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内容完整赤壁赋优秀公开课课件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注意语言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2.语调抑扬顿挫,突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
3.适当运用停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时间分配
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阅读全文:10分钟,让学生熟悉文本。
3.词汇解析、句式分析、修辞手法探讨:25分钟,详细讲解重点、难点。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涵盖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难度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3.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2)答案:
教师在提供答案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准确性,确保翻译符合原文的意思。
2.答案的规范性,使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表达。
3.答案的指导性,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错误,提供修改建议。
2.课堂提问环节,未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参与度。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馈关注不够,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改进措施
1.调整时间分配,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开展。
2.关注全体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
3.加强课堂互动,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注重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句式分析、修辞手法探讨。
重点:全文阅读、词汇解析、主旨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赤壁古战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阅读全文:学生齐读《赤壁赋》,感受古文的韵味。
3.词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文中生僻词汇,理解句意。
公开课《赤壁赋》教案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的文学手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赤壁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和区别。
运用角色扮演等互动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从《赤壁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词句和文学手法。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赤壁赋》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理解并解读《赤壁赋》中的深层含义。
将《赤壁赋》中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赤壁的图片或相关文物,引发学生对赤壁的兴趣。
简要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赤壁赋》的主题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中的词句和文学手法。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讨论。
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赤壁赋》中的难点问题。
组织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赤壁赋》中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想。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赤壁赋》中的知识和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强调《赤壁赋》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口头报告、写作等多种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公开课《赤壁赋》教案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赤壁赋》全文;(2)掌握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学会文言文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难词的释义;(2)苏轼的文学思想及作品中的哲理;(3)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赤壁赋》的特点;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赋》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2)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大意;(2)分组讨论,解答生僻字、难词的含义;(3)教师辅导,解答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3)阐述苏轼的文学思想及作品中的哲理。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赤壁赋》;(2)对比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总结《赤壁赋》的特点;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言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古代文学。
《前赤壁赋》完美版课件
《前赤壁赋》完美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前赤壁赋》这篇文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二章“宋词与元曲”中的《前赤壁赋》全文,重点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词牌格律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
2. 掌握文章中的生僻字、词,理解并背诵全文,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以及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背景、作者简介、词牌格律、文章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赤壁古战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介绍《前赤壁赋》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
3.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4. 字词解析:讲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意境分析:分析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前赤壁赋》的阅读理解题,讲解解题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意境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 《前赤壁赋》词牌格律3. 文章意境与情感4. 重点字词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前赤壁赋》的意境与情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前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苏轼在描绘赤壁古战场时,既表现出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又抒发了对壮丽景色的赞叹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词牌格律等知识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前赤壁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前赤壁赋》这一课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的指导材料。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这篇古文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2.理解《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和意义;3.分析《前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通过小组合作、个人阅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内容:1.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1.1《前赤壁赋》的背景介绍;1.2杨炯的生平介绍。
2.课文解读和分析:2.1《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义;2.2《前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2.3逐段分析《前赤壁赋》的文学形象和意象。
3.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3.1通过阅读《前赤壁赋》的原文和注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2通过学习《前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能力。
1.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2.理解《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和意义;3.分析《前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理解;2.通过学习《前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给学生展示一幅与赤壁有关的画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赤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整体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杨炯的生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整体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
作业
从文中选取一个角度写一
篇300~500字的赏 析文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 的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风、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明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茫茫的雾 气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 然。” ——舟
总结第一段
1、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
赤壁夜景
2、景物描写:风、水、乐 月、白露、舟 (见景 而乐) 3、抒发感受
哪个思想占主导地位?
主——乐
你怎么理解苏轼对人生 意义的看法?(如何评 价他随遇而安、及时行 乐的人生态度?)
成熟是一明亮的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 在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 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 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 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前 赤 苏壁 轼赋
制作人: 实验高中 于洪梅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 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 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其人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 通。儒家和道家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1、写作时间相同(1082年)
2、都取材赤壁之风光和赤壁之战的故事。
3、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 表现手法。 4、景物都以”江月“为主。
1、体裁不同。《念》词,《赤》赋。
2、景物不尽相同。都写江月,《念》”大江 东去“的长江非凡的气势,勾勒”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古战场,体现 作者的豪放情怀。《赤》描写清风、明月交织, 白露与水色辉映的优美辽阔的美景。自然景物 和悠扬音乐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3、思想感情有异。《念》借咏史抒发自己壮志 难酬的忧闷心情,《赤》作者将深沉的感情融合 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满腔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 之下,通过”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辨显示了 豁达乐观的情怀。
不如意)
歌声:触景生情
悲恻动人
分析第三段
问题:作者与客“乐极悲来”, 客因何而悲?
1、一世英雄——平庸之辈 三层对比 2、宇宙无穷——人生须臾 3、理想(愿望)——现实
《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 雄无觅孙仲谋处。”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 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分析第四段
苏轼是怎样劝解“客”的?苏
轼的话可以分为几层?
两层: 一层:水与月 二层:风与月
变
尽 (从虚无角度观人世)
客
(消极、悲观、无常)
一层:水与月
人与物
不变
不尽(从永恒的视角)
苏轼 (积极、乐观、有常)
“何羡论”
第二层:风与月
有主人的——不能占有
人与物的 领属关系
不属于个人的——共同适 用
总结归纳全文
情感
乐
内容
赤壁夜景 诗情画意
Hale Waihona Puke 方式写景饮酒放歌 箫声悲凉 悲 主客问答 人生短暂 苏子回答 乐 超然于世 议论 抒情
转悲为喜 主客畅饮
写作特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 结合。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 语言特色。
本文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 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异 同? 同: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感情变化和景、情、理 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 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 特点。
分析第一段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
时间:七月既望 方式:泛舟 地点:赤壁之下 人物:苏子与客
问题:接着作者写了那些景物?
分析第二段
歌词引自《湘夫人》 香草——洁身自好 美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为什么唱屈原的歌词呢?
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 箫声的?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悲(哀)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凄切婉转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自况
总结第二段
承上启下 袒露内心 乐——悲 (对人世的 箫声:缠绵不去
“共适论”
分析第五段
客人在苏子哲理的阐释了世间 变与不变的道理后有何反应?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说明客已 经被劝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和开头“泛舟”“月出”相呼应。
“客”是具体的一个人,还是苏 轼的另一个自我?
主客问答是虚拟的,客之言即苏之言。
主——作为道家的苏轼——达观——因缘自 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家的苏轼——悲观——人生短 暂、生命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