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58266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4.png)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前赤壁赋》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加深对赋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学生能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前赤壁赋》;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欣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赋文的深层含义;学生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较生僻词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前赤壁赋》的作者和背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由学生轮流朗读《前赤壁赋》,教师对其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含义。
3. 文学赏析: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前赤壁赋》的文学赏析,包括主题、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语言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句式、修辞手法等,深入挖掘赋文更深层的内涵。
5. 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提高。
6. 板书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通过分析赋文的语言特点和内涵展示出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以《前赤壁赋》为素材,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2.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扩展文学知识面;3. 推荐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7a52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a.png)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设计一堂赤壁赋公开课,意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分析赤壁赋,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下是我为您设计的《赤壁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复印赤壁赋的文本,每人一份;2. 播放赤壁赋的相关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3. 准备相关的课件或PPT,包括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画作。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音乐或视频的形式,营造出赤壁战役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战人物等。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步骤三:赤壁赋的学习(3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赤壁赋,并在课本上进行标注和批注;2. 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的互动和辩论;3. 小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各组的讨论结果,归纳赤壁赋的主题、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步骤四:赋诗与文学创作(30分钟)1. 学生选择赤壁赋中的一段进行背诵,并解读自己的理解;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写诗、写赋或者写对赤壁赋的感悟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5分钟)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评价和反思。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赤壁赋的重要性和学生的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68fc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5.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25267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1.png)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下面是《赤壁赋》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填写苏轼的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rn )( xū)歌窈窕..之章(yǎo )(tiǎo )扣舷.而歌之(xián )苏子愀.然( qiǎ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shī )举匏.尊以相属(páo )挟.飞仙以遨游(xi)二、教学重点1、高考真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09年山东)(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年安徽)(3)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年重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年山东)2默写《赤壁赋》第二自然段。
3、译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
(美人指宋神宗,表达希望受到皇帝重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4、之(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967cb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6.png)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
《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较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b9d80b4afe04a1b171ded8.png)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2.找出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1--5组同学对应朗读1--5段,朗读完成后另一生评价。
问:作者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没有变化?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学生回答后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总结后板书)三.再读课文,鉴赏手法学案表格中任选一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完成“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引导和分析,通过对“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的解析理解,让学生明白景。
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老师再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来逐句品读。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和“徐”语音加强,语速慢,语调要轻柔,要读出那种优美的意境。
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
“明月”“窈窕”声音要延长,语调要比前一句高一些。
后一句语速慢一些,语气舒缓些,仿佛看到月亮缓缓移动。
指导完成后个读展示朗读效果。
问:作者如此高兴,为何又“愀然”转而为悲了呢?悲从何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明确。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政治失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d1592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7.png)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
请看下面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
(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板书:写景——怀人)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e7c9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a.png)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点拨:(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组对偶句)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
“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
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34883b10661ed9ad51f32d.png)
课文解读】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时。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写景叙事生动有味,且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显得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尤其在景与情交融之外,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可谓借景抒怀、寓情于理的脍炙人口的哲理小赋。
因此,从“苏子愀然”从下主客对答的两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人的化身。
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正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轼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达,而是诉之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和由此引起的感触,因而才有形象性、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方是由月夜秋江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一代枭雄曹操及其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挥兵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山川遗迹空自留的感喟,转而抱恨人生苦短,江山无穷,飞仙遨游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川水的逝去而河流依旧,月的圆缺而见消长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的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一个人对人生苦旅中所遭遇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应该淡然处之,因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大自然的另一种方式罢了,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以陶冶大自然的豁朗情怀去超脱无谓的苦恼。
这两方面的情理,无非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郁苦情结以及要求解脱郁苦情结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阐发,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就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基础。
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清风徐徐,月光溶溶,雾气朦朦,水光融融,主人举杯劝客,主客深情诵诗,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仿佛置身于神游太空的仙境里。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078d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1.png)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2022年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导语:《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店铺给大家提供了《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前赤壁赋教案 (2)
![前赤壁赋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e7b330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7.png)
前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相关诗文资料和解读材料。
3.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前赤壁赋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 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赋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强调前赤壁赋是东晋末年文学家苏轼在临沮举杯邀月会上写的一首赋,以赞颂周瑜、刘备和孙权三位英雄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英雄气概和友谊的赞美之情。
3. 赋文解读(25分钟)通过投影方式展示前赤壁赋的原文,逐句解读其内涵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赋的深层含义。
4. 写作技巧分析(20分钟)分析前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对仗结构和音调变化等。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作思维能力。
5. 创作实践(30分钟)要求学生模仿前赤壁赋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赋。
可以限定主题,如表达对某个人物或景物的赞美,也可以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6. 展示和点评(15分钟)学生进行赋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7.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赋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赋,多写赋,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赋的创作,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参考其他古代赋文进行模仿和借鉴。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赤壁赋》教案通用15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73c60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d.png)
《赤壁赋》教案通用15篇《赤壁赋》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903ac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c.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能够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阐发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2、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重点难点】本文的感情基调: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是作者内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依据】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得充分。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好了,学习文言文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其中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而为学生积极地、富有个性地阅读打下基础。
加上“赋”文体本身讲究声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显得谨严而又自由。
只有心临其境的诵读才能再现文章语言的无尽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阅读,也应是师生自主愉快互动品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学生从中学会品读赏析美文。
为了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阅读中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讨论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主要知识】1、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长于铺陈叙事,多用对偶、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5151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b.png)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28d98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6.png)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f4f31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d.png)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ed77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e.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9 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学法指要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
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看待失意?•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复习旧课]《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
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
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 )春到黄州的。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正音及解词属(zh ǚ):劝请。
舷(xi án )窈窕(y ǎoti ǎo )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o )焉:不多一会儿。
酾(sh ī)又读(sh āi) :斟酒。
冯(p íng )虚:冯,通“凭”。
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 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o )形容声音悠长婉转。
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o )然:忧愁的样子。
缪(li áo ):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 :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 ò):长矛。
糜(m í):鹿的一种。
扁(pi ān )舟:小船。
渚(zh ǔ)水中小块土地。
•内容及结构:《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
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
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
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
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
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
“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
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
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
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
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
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
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
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
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
这就是“饮酒当歌”。
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
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
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
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
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
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
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
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
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
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样渺小。
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
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
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
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
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
”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
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
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
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
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1 、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
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
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 、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
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
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3 、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
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