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前赤壁赋》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加深对赋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学生能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前赤壁赋》;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欣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赋文的深层含义;学生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较生僻词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前赤壁赋》的作者和背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由学生轮流朗读《前赤壁赋》,教师对其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含义。
3. 文学赏析: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前赤壁赋》的文学赏析,包括主题、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语言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句式、修辞手法等,深入挖掘赋文更深层的内涵。
5. 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提高。
6. 板书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通过分析赋文的语言特点和内涵展示出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以《前赤壁赋》为素材,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2.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扩展文学知识面;3. 推荐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说课稿29张
苏轼
情境任务:
2020年,第十一届东坡文化节将在黄州(今湖北黄 冈市)举行,节目组设置了《赤壁赋》的朗诵环节,拟 邀请我校学生参加。
今天我们一起声临其境,涵泳文句,设计《赤壁赋 》朗诵脚本,用声音传递文赋的魅力。
(一)检查预习 走近苏轼 请同学们交流分享课前搜集整理的《赤壁赋》
材料,一起走近苏轼,了解其人其文。
第二段文本研读
文本要点 1、苏轼诵唱的“美人” 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人吗 ?“望美人兮天一方” 传递了怎样的情绪?
2、苏轼运用了哪些艺术 手法描写箫声?箫声具 有什么样的特点?触发 了苏轼怎样的情绪?
要点阐释
朗诵处理
第三段文本研读
文本要点
要点阐释
1、苏轼心中的曹操 是奸雄还是英雄?
2、主客因何而悲?
第二段字词梳理
于是饮酒乐甚,扣(敲击)舷而歌之。歌曰:“桂 棹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流 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望美人兮天 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着,依照)歌而和(以 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断)如缕。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隐藏,隐蔽)蛟 ,泣(使动用括段意:以客答形式,抚今追昔,一悲功名如烟,万象皆空;二悲天地辽阔 、自身渺小;三悲长江无穷、人生苦短;四悲羽化登仙、不可骤得。
第三段字词梳理
翻译: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的确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翻译: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驾着一叶小舟,端着酒杯互相劝酒。我们将如同蜉蝣一样短暂的生 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第三段字词梳理
前赤壁赋教案(5篇)
前赤壁赋教案(5篇)前赤壁赋教案(5篇)前赤壁赋教案范文第1篇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拆字嬉戏,哪位同学知道“虫二”的含义?对,就是“风月无边”。
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杭州西湖湖心亭,被清风明月无边无际的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美。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风月图”,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去领会为我们描绘的无边风月吧。
2.宋代的黄州,就是今日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耸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
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又被称为赤壁,相传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仙谤朝政”系狱乌台,案后元丰二年(1080年)二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名誉上是官,实际上是被软禁、被监管的政治犯。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困难困苦的生活,他的人生陷入了最低谷,他苦痛、愤懑,但贬谪生涯也使他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谓“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元丰五年(1083年)七月,与客泛舟赤壁后写下的《前赤壁赋》。
比较两段导语,可以说各具特色,前者新奇、简练,有吸引力,后者朴实无华、信息量大。
那么,在教学时如何选择呢?或者说哪一种设计更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导入环节设计的思路、原则以及艺术性,而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又是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制约的。
传统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多数停留在激趣层面上,其主要目的是把同学的爱好和留意力集中到倾听老师的分析、讲解上,以保证同学领悟学问点。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变成同学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的着力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就落在如何为同学的自主阅读制造条件,如何引导同学阅读,如何提高同学的自读力量上。
(2)课堂教学变成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老师就要转变过去的“老师提问、同学回答”,同学处于被动思索状态的模式,而采纳同学提出问题或师生互动式质疑的模式,师生合作、探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4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4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一前赤壁赋: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前赤壁赋》2000/11/01前赤壁赋: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前赤壁赋》教案(全)
《前赤壁赋》教案(全)第一篇:《前赤壁赋》教案(全)《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赤壁赋之一,对后人影响深刻,下面是《前赤壁赋》的文章教案,欢迎参考!前赤壁赋苏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最终五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最终五篇)第一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前赤壁赋》教学设计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
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把握下例字词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壬戌(rénxū)属(zhǔ)窈窕(yǎo tiǎo)斗(dǒu)牛苇(wěi)冯(píng)舷(xián)桂棹(zhào)袅袅(niǎo)壑(hè)嫠(lí)妇愀(qiǎo)缪(liáo)舳舻(zhú lú)旌旗(jīng qí)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麋(mí)鹿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yóu)一粟(sù)须臾(yú)挟(xié)飞仙一瞬(shùn)无尽藏(zàng)洗盏(zhǎn)更酌(zhuó)肴(yáo)核枕藉(jiè)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前赤壁赋》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1、“乌台诗案”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绝命诗引起学生的读本文的兴趣。
二感悟文本小结听录音跟读播放教师自录录音构建情境思考讨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变与不变取与不取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悲又从何而来?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课文《赤壁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品析写景散文。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因此在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说学情基于之前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学生在理解该文言文的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
而在情感上,高一的学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思考人生等一系列远离生活实际、深奥的问题。
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带领学生理解以及体会该文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①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②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③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赤壁赋》。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
2.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感受苏轼的文学才华。
3.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赤壁赋》的文学特色。
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对《赤壁赋》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
2.深入分析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课堂讲解1.解析《赤壁赋》的文学特色。
a.诗、赋结合,情景交融。
b.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c.修辞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2.分析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a.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展现豪情壮志。
b.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c.对友情的珍视,表达深厚情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课堂检测1.背诵《赤壁赋》全文。
2.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a.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b.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c.通过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人际关系的处理。
2.分析《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a.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b.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苏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背诵《赤壁赋》全文。
2.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活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2.强调《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背诵《赤壁赋》全文。
2.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分析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2.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深刻理解《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苏轼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教学重难点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与苏轼形成对比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
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三、探究过程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箫声(2)箫声为何悲呢?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饮酒乐甚客喜而笑(4)练习:既然客悲而苏轼悲,那我们将这三个句子改写为“客因苏子而”,平板作答,拍照提交讲解:客与苏轼同悲同喜,我们得出来苏子与客的关系“借客抒情主客合一”,客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就像江水明月一样表达了苏轼的悲情,在抒情层面上主与客融为一体,情和景融为一体。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2.掌握《赤壁赋》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赤壁赋》中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赤壁赋》中的意境的理解;2.学生对《赤壁赋》中的写景和描写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赤壁赋》的作者,杜牧。
让学生了解他的背景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然后引入《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解释诗人在何种环境下撰写了这篇诗作。
第二步:分析《赤壁赋》的内容(10分钟)教师可以将《赤壁赋》的全文呈现在黑板上,并逐句解读。
重点讲解诗中的描写手法、意境以及诗人对人物和景色的描述。
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赤壁赋》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背景和脉络。
第三步:解读《赤壁赋》的主题(15分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赤壁赋》的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引用诗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含义。
第四步: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点(15分钟)教师可以对《赤壁赋》的艺术特点进行介绍,并逐个解释。
例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如何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如何通过笔墨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等。
同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特点。
第五步:学生阅读和讨论(1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赤壁赋》,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可以就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中的描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和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概括《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等内容。
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拓展在课后,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进行拓展学习:1.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评价;2.学生自选一篇古文或现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说课稿部编版
赤壁赋说课稿部编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赋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以赤壁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宇宙的思考。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哲理。
同时,它也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对于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内涵丰富、语言精妙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于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复杂心境和人生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特点,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和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哲理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人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赏析文中的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2)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高中二年级上册,第四章《宋词》。
详细内容为《前赤壁赋》,通过学习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深入理解其文学艺术特色,感受古文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前赤壁赋》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前赤壁赋》的文学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前赤壁赋》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前赤壁赋》注释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前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作者、结构框架,分析文学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前赤壁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前赤壁赋》2. 作者:苏轼3. 结构框架:起兴描绘抒情议论4. 文学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前赤壁赋》的文学艺术特色。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2. 答案:(1)重点句子翻译见注释。
(2)文学艺术特色分析见课堂讲解。
(3)学生对苏轼的认识可自由发挥,但要言之有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前赤壁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前赤壁赋教案 (2)
前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相关诗文资料和解读材料。
3.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前赤壁赋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 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赋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强调前赤壁赋是东晋末年文学家苏轼在临沮举杯邀月会上写的一首赋,以赞颂周瑜、刘备和孙权三位英雄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英雄气概和友谊的赞美之情。
3. 赋文解读(25分钟)通过投影方式展示前赤壁赋的原文,逐句解读其内涵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赋的深层含义。
4. 写作技巧分析(20分钟)分析前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对仗结构和音调变化等。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作思维能力。
5. 创作实践(30分钟)要求学生模仿前赤壁赋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赋。
可以限定主题,如表达对某个人物或景物的赞美,也可以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6. 展示和点评(15分钟)学生进行赋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7.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赋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赋,多写赋,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赋的创作,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参考其他古代赋文进行模仿和借鉴。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教案范文五份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教案范文五份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1 【教学设想】《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
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
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
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
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__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
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
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
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
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教学难点】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板书设计:赏秋江月夜之美景听箫歌相和之哀声叹吾声须臾之悲情悟变与不变之妙理【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1 、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 、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岁月易逝,人生短暂。
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二、检查预*属、斗、缪、酾、扁、藏、藉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1 、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
前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设计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
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
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理清本文的线索。
·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教师点拨: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
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知人论世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情·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
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学习指引】《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2篇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前赤壁赋》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1一. 教学内容:《前赤壁赋》二. 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识归纳: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前赤壁赋》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知识归纳总结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享年六十六岁。
课文分析(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
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溯(sù):逆流而上。
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嫠(lí)妇:寡妇。
译文: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缪(liáo):盘绕。
舳(zhú):船尾;舻(lú):船头。
酾(shī):斟。
槊(shuò):长矛。
须臾(yú):片刻。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藏(zàng)。
肴(yáo):荤菜。
适:享用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1、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2、客:无穷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总结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附:《后赤壁赋》(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