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授课提纲及课堂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
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
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
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
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长期增长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内容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1.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啊,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之旅呢!我一翻开这章,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山洞。
这章讲的是经济增长的理论。
你想啊,经济增长就好比是一个人在成长,从一个小不点慢慢变成一个强壮的大人。
比如说咱中国,几十年前还比较穷呢,现在就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魅力啊。
2. 这章里提到的生产函数可有意思啦。
就像做饭一样,你得有食材(生产要素),还得有个菜谱(生产技术),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产出)。
生产函数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魔法公式。
如果一家工厂,有很多先进的机器(资本),熟练的工人(劳动力),再加上好的管理方法(技术),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多呀,就像大厨有了好食材和好厨艺,能做出一桌子好菜一样。
3. 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增长里的角色那可不能小瞧喽。
储蓄就像是把粮食储存起来,留着以后用。
投资呢,就好比是用这些储存的粮食去开垦新的土地或者买更好的种子。
我和我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把每个月的零花钱存一部分起来,以后想买个电脑搞点小创作,这就是储蓄。
然后他爸妈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开了个小店,这就是投资啦,对经济增长就有推动作用呢。
4.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这章的一个重点。
人口就像是一个大花园里的花朵,花朵多了,花园就热闹了。
但有时候花朵太多,土壤里的养分不够(资源有限),那花朵就长不好了。
在一些国家,人口增长得特别快,结果教育、医疗资源就很紧张,就像一个小房间里挤了太多人,大家都不舒服。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又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像一个球队没有足够的球员,怎么能打好比赛呢?5. 技术进步简直就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啊!技术进步就像给汽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发动机,一下子跑得更快了。
你看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全世界的信息都能快速传播,做生意都方便多了。
以前我爷爷那辈,通信基本靠写信,慢得很。
现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还能在网上购物,这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可大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GDP的概念2、为什么产出=收入=支出?3、分别用产出、收入、支出法计算GDP的方法4、GDP、NDP、NI、PI、DPI 之间的关系5、为什么在两部门经济核算体系中,I=S是恒等式?6、三部门、四部门的经济构成?7、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差异?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为什么当方案的〔或意愿的〕I=S时,两部门经济到达宏观均衡?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3、何为乘数效应?4、各种乘数的推导与计算。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第十三章已经介绍了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何第十四章还要讲?2、投资于利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3、IS曲线及其推导4、自主支出量的变动如何导致IS曲线的移动?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怎么得到的?何为流动性陷阱?6、什么因素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怎么移动?7、货币供应曲线怎么决定?如何移动?8、LM曲线及其推导 9、LM曲线怎么移动?10、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经济含义? 11、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意味着什么?如果经济不在交点上〔分几种情况〕,说明什么?12、经济中是否有从不均衡趋向均衡的机制?过程如何?1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否意味着充分就业?为什么?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对利率、投资、消费和GDP的影响2、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如何影响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3、何为凯恩斯陷阱?怎么产生的?4、何为挤出效应?受什么因素影响?5、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认为的IS和LM曲线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由此得出的宏观政策又是什么?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四大宏观经济目标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3、货币的外延4、存款创造的关键是什么?5、货币创造乘数的推导6、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应用条件7、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注意准备金和存款创造乘数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一、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包括总供给、总需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1.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即有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充分。
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稳定。
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扩张、稳定、收缩和复苏之间循环。
经济周期会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三、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政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
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高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
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
当总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高时,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总需求。
3.产业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来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和保护环境。
4.汇率政策:政府通过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来影响出口和进口。
汇率上升会使本国产品更具竞争力,促进出口;汇率下降则会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昂贵,鼓励进口。
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值。
以下是几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通常来源于创新、研发和教育等方面。
2.投资:投资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通常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等。
3.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讲课讲稿
Macroeconomics(Sixth Editio n) N.Gregory Man kiw第一篇导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 模型(1) 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 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 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D (P,Y ) Q s =S (P,Pn ) Q d =Q (P: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 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 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
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 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
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 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 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均衡价格Q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需求的移动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比萨饼的价格,Q供给的移动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11级研究生姓名:周晓林学号2011212165203一.国民生产总值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现象形成的一门科学,现象是国内生产总值。
1.1 什么叫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2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1.2.1 国内原则(国土原则、地理原则)本土范围计入当地GDP外商独资企业计入中国GDP,中国企业出国生产的不计入1.2.2 时期原则一年或一季度核算,每天计算没必要当年的,二手市场可能是以前生产的,即使是当年的也不计入GDP,因为再卖没有新的价值.1.2.3 最终产品原则家庭-面粉厂-蛋糕厂小麦-面粉-蛋糕100 120 1501.2.4市场价值原则市场:公开的合法的可以统计的地下经济隐藏的非法的难统计的:未计GDP(有缺陷)1.3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其他变量1.3.1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时坚持国民原则,中国人在国外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计入GNP,外国人在中国生产的计入他国GNP。
1.3.2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NNP固定资本的消费1.3.3国民收入(NI)NNP-间接企业税=NI选择企业补贴1.3.4个人收入微观经济个人收入是个人,宏观经济不指自然人而是家庭或企业。
NI-留存收益-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支付。
包括债券利息收入和转移支付项目收入。
1.3.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1.4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交易实现→有市场价值(收入=支出)卖者买者和总恒等事实上统计,收入≠支出,得不否定恒等式口径误差习惯潜规则→考虑GDPY = C + I + G + NXGDP 居民家企业政府净出口庭消费投资购买1.4.1消费C——所有家庭购买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教育支出属于C(劳务中) 服务(医疗、游泳等)例外——房屋购买不属于C(西方规则)1.4.2投资(investment)I——企业对生产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
郭文祥课堂教学笔记
郭文祥课堂教学笔记郭文祥课堂教学笔记郭文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作为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在教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下面是我对郭文祥课堂教学的笔记总结。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在宏观经济学概论课堂上,郭文祥首先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经济学分支,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波动周期、价格水平和物价稳定、就业与失业、货币与金融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郭文祥重点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两个核心理论框架: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放任,经济自动调节;凯恩斯经济学则认为国家干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郭文祥指出,这两种观点本质上反映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视角。
接着,郭文祥讲解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他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产出和收入、物价与通货膨胀、失业与就业。
产出和收入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物价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问题,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失业与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郭文祥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
数量分析主要依靠经济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物价水平的测算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模型的构建。
质量分析则主要依靠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宏观经济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郭文祥鼓励我们学生既要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又要注重质量分析方法,才能全面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经济增长理论课堂上,郭文祥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增加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笔记纲要
宏观经济学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的学科。
本课程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曲线模型、总供求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的分歧和共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总量概念,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重点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国内生产总值(GDP)1、定义2、分析3、缺陷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消费(C)⑵投资(I)⑶政府购买(G)⑷净出口(X-M)2、用收入法核算GDP⑴工资、利息和租金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⑶公司税前利润⑷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⑸资本折旧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与真实GDP【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3.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4.开放经济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1.总量分析方法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5.经济模型方法四、基本概念1.四大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2.四个经济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3.宏观经济变量外生变量:常数,系数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4.存量和流量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3.当期生产4.所有的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6.物品与劳务7.市场价值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堂笔记引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总量分析2.边际分析3.静态分析4.比较静态分析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生产指标1.GDP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 GDP增长率2、失业率3、通货膨胀率4、利率——国内货币价格5、汇率——国际货币价格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的核算范围1、GDP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国民概念,区别于GNP.例;美国在中国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计入中国的GDP,计入美国的GNP。
GDP=A+BA表示本国或本地区创造的某种产品的价值。
B表示外国在中国的永久性居民所创造的某种产品在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GNP=A+C C是指国外要素收入GDP=GNP+B-C净外出支付推出 GDP=C+I+G+(X-M)2、凡是旧货交易所产生的收入或产出不计GDP3、生产要素产权交易所产生的产出或收入,不计GDP4、自产用的最终产品不计GDP三、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需求法)GDP=C+I+G+C+(X-M)2、收入法(供给法)GDP=工资+利息+专利收入+利润+地租+间接税+要素收入流出(NFP)GDP=yd+T+NFP=C+S+T+NFP四GDP的折算指数1、定义:名义GDP实际GDP2、名义GDP:当期市场价格核算得来的3、实际GDP:基期价格核算的GDPGDP的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同一个价格,通常用实际增长五、与GDP有关的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2、NI(国民收入),通常是指一个概念体系,包括GDP、GNP 、NDP 、NI 、PI3、PI(个人收入)4、D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程度GDP名义增长率=2008名义GDP-2007名义GDP * 100%2007名义GDPGDP实际增长率=2008实际GDP-2007实际GDP * 100%2007实际GDP第二章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一、凯恩斯定律: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它只会引起社会总供给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授课提纲及课堂笔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注:1、关于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取舍和顺序详见帕金《宏观经济学》第8版P24“凯恩斯主义视角”。
其中第1~3、10章不讲;第4、5、12、11章为重点和难点。
2、授课提纲装订成册后其反面空白处为同学的课堂笔记本,要求每次听课时在与讲授内容对应处记录:①日期②必要的文字记录和画图③问题与感想。
(记录的上述内容作为确定平时成绩的参考)第一编概述与理论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学习教材第四章P81~P98) P56~P67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
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
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
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
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见教材第4章,这部分在自学中不可能全搞懂,有印象即可,以后会逐步展开再加深理解。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长期增长4、1990年以来对美国而言特别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政府预算和国际赤字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内容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可高度概括为两个二、一个三)第一编概述与理论基础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一般运行状况;宏观经济学中GDP的重要概念及其如何决定的基本常识。
引出“总支出”模型决定GDP的基本框架。
第二编总需求与“总支出”模型(第一个主要模型)从商品市场的角度,分别介绍影响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四大重要内容;掌握每一项支出的变动与实际GDP变动的关系;同时,通过对货币市场一般知识的掌握,了解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对总需求进而对GDP决定的影响。
第三编总供给与“AD—AS”模型(第二个主要模型)引入为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总需求;重点介绍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概念;了解影响SAS与LAS的相关因素;说明长期总供给与潜在GDP的关系。
建立“AD─AS”模型。
说明短期宏观经济均衡与长期宏观经济均衡的含义及其作用。
第四编现实问题与宏观政策用“AD─AS”模型分析三大问题:①失业、②通货膨胀、③经济周期与增长;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介绍两大政策: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及其简单运行(教材第5章P105~117) P74~P86第一节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一、GDP的概念及其理解1、什么是GDP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一国通常一年中,在本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
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第一、时间及范围限定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第三、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第四、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几组与GDP有关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一、名义GDP和实际GDP(P112)P83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是以基年(如2005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
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P85)P57潜在GDP某一国经济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得以充分利用时的GDP。
实际GDP(同上)。
二者的关系:潜在GDP虽为客观存在但不可直观,用其变化说明经济增长:而实际GDP则是现实的指标,其围绕潜在GDP上下运动,表现为经济长期增长中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二、GDP的作用、意义及其局限1、GDP的指标能衡量什么第一、GDP能衡量所有人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第二、GDP能衡量社会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状况2、GDP的指标不能衡量什么GDP不能衡量的内容包括:家庭生产、地下经济活动、健康与预期寿命、闲暇时间、环境质量、政治自由等等。
3、克服GDP局限性的尝试绿色GDP的概念:即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得出扣减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后的最终结果。
三、GDP的计算方法1、GDP是一个关于流量的概念第一、流量与存量①流量是每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如:收入和储蓄、投资和折旧。
②存量是在一个时点上存在的量。
如:财产、资本。
第二、二者的关系“流量”是“存量”的源泉,“存量”是“流量”的部积累。
投资与折旧的流量影响到资本的存量;收入与储蓄的流量影响到财产的存量。
通常短期分析,如研究经济周期波动时会侧重在“流量”方面;而长期分析,如研究经济增长时则侧重在“存量”上。
2、政府的国民收入和支出账户第一、有关“支出法”内容的说明(见教材P106~P107、P110)P77~P77①“支出”即全社会的“总支出”。
包括四类: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部门的支出(在此指的是净出口)②“支出法”(或产品流量法)是从“总支出”或“总需求”的角度计算GDP的。
因为“支出”栏中的四项之和就是“总支出”。
总支出和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的关系如下:总需求是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通常以货币形式来表示(不考虑物质形式的结构)。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即是经济中四个行为主体的支出总和即总支出。
第二、有关“收入法”内容的说明(见教材P110~P111)P78~P79①“收入”栏中的前五项:雇员的报酬、净利息、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所有者收入之和为要素成本,或称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净收入。
②要素成本经过两项调整之后━━加间接税、减补贴;加资本耗费(折旧)则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③“收入法”(或曰成本法)是从“总收入”或“总供给”角度计算的GDP。
“收入”栏中的前五项是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净收入,为此可将“总收入”和“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S的关系推导如下:∵总供给=总产量总产量=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总收入∴总供给=总收入第二节国民经济总量分析中的重要恒等式一、国民经济运行中流量平衡的关系(见教材P107图5.1)P76Y = C + I + G +(X-M)(见教材P108)P76此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从时间的角度看是着眼于短期的分析。
1、两部门经济及其关系(补充知识)第一、在仅由“厂商”和“居民户”两部门经济的情况下,要保证国民收入或产出在原有水平上达到均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S = I(流量平衡关系)第二、原因分析投资在国民经济运行的流量循环中属注入的量(注入:即增加对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或需求);储蓄在此种循环中具有漏出的性质(漏出:即减少对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或需求)。
因此,漏出与注入应该相等,否则循环流的总量不稳定。
第三、关于均衡条件的不同表达收入=消费+储蓄= C + S ;支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C + I如果:收入=支出即C + S = C + I ∴S = I 而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S = I意味着:收入=支出或:AS = AD第四、不同类型的均衡①当S > I,即AS > AD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循环流的总量降低,进而总供给减少,与较低的总需求平衡,GDP下降,国民收入出现“收缩的均衡”。
②当S < I,即AS < AD时:企业会增加生产,导致循环流的总量提高,进而总供给增加,与较高的总需求平衡,GDP上升,国民收入出现“扩张的均衡”。
③当S=I,即AS=AD时:企业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总供给和GDP的水平不变,国民收入达到“稳定的均衡”。
注意:在宏观分析中,研究的目标不是看均衡是否稳定的问题,而是需要论证说明,什么样的均衡能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为什么如此?”2、三部门经济及其关系(补充知识)第一、“政府部门”的出现伴随着一对变量产生,即政府税收Tax和政府购买Government Expenditure 。
从循环流量的角度看:政府的税收属于“漏出”;政府购买属于“注入”。
第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仅就第三部门而言)当T>G时:漏出>注入,GDP下降并趋于收缩的均衡。
(财政盈余)当T<G 时:漏出<注入,GDP上升并趋于扩张的均衡。
(赤字财政)当G=T 时:漏出=注入,GDP不变并处于稳定的均衡。
(预算平衡)总收入=总支出C+S+T = C+I+G S+T = I+G (流量平衡关系)3、四部门经济及其关系(补充知识)第一、“国外部门”的引入又增加了一对变量,即进口Import 与出口Export 。
从循环流量的角度看:进口属于“漏出”;出口属于“注入”。
第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仅就第四部门而言)当M>X时:漏出>注入, GDP下降并趋于收缩的均衡。
(贸易赤字)当M<X 时:漏出<注入, GDP上升并趋于扩张的均衡。
(贸易顺差)当M=X时:漏出=注入,GDP不变并处于稳定的均衡。
(外汇收支平衡)总收入=总支出(从流量的角度考虑)C+S+T+M = C+I+G+X简化后得:S+T + M = I+G+X二、重要的恒等式及其理论运用1、宏观经济运行中收入与支出的循环流及恒等式(见教材P108)P76因为C+S+T+M = C+I+G+X等式左边的变量是由本国收入决定的,该式即可表示为:总收入Y( Yield)=总支出AE ( Aggregate Expenditure);但由于等式右边的C、I、G中包含了进口的成份,所以因将其中的M剔除。